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行政管理团队建构状况探讨

高校行政管理团队建构状况探讨

本文作者:陈齐苗、金平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校更加突出强调教学和科研工作,简单片面地认为高校行政管理只是服务工作,行政管理部门是学校管理中的次要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只是发挥辅助作用,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促进科研工作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其次,认为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按传统模式管理的较多,开拓、创新不够,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低。久而久之,造成许多高校管理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较差,管理水平、效率低下。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的高校人事管理一直是套用国家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缺乏一套适合高校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任用选拔机制,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专业性较强,而在干部岗位设置、选拔及任用上,忽视了专业区分,套用党政机关干部选拔方法。其次,缺乏有效和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待遇偏低,尤其近几年随着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普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更是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此外,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和竞争力,学校在制定各种人才引进计划、进修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政策时都会考虑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因此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进修困难等方面的现实困境。第三,缺乏科学合理地绩效考核体系,当前,高校行政人员的待遇还是按照职称来评定的,职称越高,收入越高,但是高职称并不意味着高绩效;而且行政人员岗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重视职务评审,忽视职务聘任和考核,个人待遇与其实际工作绩效联系较少。第四,缺乏合理有效地岗位培训机制,高校长期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而轻培养,加之行政工作人员来自各种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岗位相关的专门培训,又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时间与机会,学校没有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进修和提高措施,也缺乏针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理论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和参加相关专业性的交流研讨活动的机制。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管理效率低下

随着改革深入,高校管理特征已经发生了三个转变:1、管理内容由为教学科研服务扩大转变为各类综合性事务;2、管理职能从计划协调向决策转变;3、管理类型由内在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但是,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手段很难运用在管理上。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在行政管理上也加强了硬件建设,给各行政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建立了校园网,但是真正利用率却很低,没有发挥应有的办公自动化作用。此外,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办事墨守陈规,人浮于事,服务意识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善于钻研业务,不能适应国内、国外新形势,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制约着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发展的短腿,给高校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系统,大多采用校—系二级管理层次或校—院—系三级管理层次,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带有明显科层制特点。在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形式下,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和庞大、层级众多、机构重复设置,从而导致工作重复、职责难以分清、多头管理造成矛盾丛生、内耗不断。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应付行政事务,很少总结提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得管理者很难把精力放在管理工作上。再加上由于传统的考核标准和机制,养成了行政工作人员“不干不错,多做多错”,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只注重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不会主动考虑如何采用先进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经济体制改革在给我们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思潮也大量涌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想政治素质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政治素质是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干部诸多素质中最重的素质,是搞好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高校管理者应该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与时俱进,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锐意改革,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现代教育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

高效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所大学各项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具有现代化大学的管理思维,应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并且把这种思维和理念转化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维持高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结合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将管理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具有强烈的服务观念,充分认识自己的服务职能和辅助地位,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己任,全心全意为学生、教职工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创造条件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

(三)综合能力素质

管理者综合能力素质就是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⒈执行能力,即独立有效率的完成份内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找到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和途径。⒉协调能力,高校的组织机构中上下左右、各部门之间、校内外都有一定的联系,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合作中谋求发展,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总要求。⒊表达沟通能力,即接受和传达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高低,语言和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得体等,都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⒌创新能力,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中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⒍学习能力,能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持续不断地学习。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思想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取得较高的工作效益。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已被普遍认可的今天,高校要生存、要更好的发展,就不能像以前一样认为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得过且过,任何人都可以做。要让高校的发展健康、有序,就必须把管理和教学、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在工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思想,高校各级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转变高校行政管理的观念,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教育、咨询、管理、服务的方向转变,从垂直、单向的管理方式向网络化管理方式转变。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调整自身心态,树立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的意识,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全员聘用制度,从根本上打破大锅饭的格局。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管理人才。可以根据不同的管理岗位要求,制定不同的用人标准,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推行合同管理,弱化个人高校的隶属关系,规范高校用人制度,将对高校管理人员起到很好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以组织目标为导向,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以此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依据和标准。对目标完成程度的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被考核者的职务(职称)晋升,续聘和职业发展。并且按照各个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资源、授予一定的权力,确保责、权、利一致。强化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全面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绩效。

再次,健全薪酬管理制度,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首先应该适度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物质待遇,建立“按劳分酬”,“优劳优酬”的高校自主的工资分配体系,打破统一的职务工资标准。另外,还要为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可以利用党校学习、有计划的培训或举办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等为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渠道;采取轮岗、岗位交流、社会考察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

最后,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实施目标化培训。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类型培训班,改善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其现代管理经验、提高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学历培训,坚持在职培养与引进补充相结合,逐步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建立科学、客观、有效的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科学设岗,进行分类管理。

首先,精简机构,科学设岗,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在高校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应当秉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校的发展状况,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并及时调整岗位设置。组织机构的设置坚持精简原则,管理机构应当少而精;管理岗位的设置应当按需设岗,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中心任务为依据,以优化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结构为目的,以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办学效益的提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其次,坚持教学、科研、管理三支队伍并重,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或承担不同工作任务的职位教职工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非教学人员和教学人员实行差异化管理,为管理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化的制度环境,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政策扶持,地位认可,从而有效地推进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

再次,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为主、兼职为辅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通过竞争上岗,使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激发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扩大人才的选择范围,加强人员选拔工作的透明度,切实落实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