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学生养成教育下运用催眠干预

职校学生养成教育下运用催眠干预

摘要:以减少职校学生不良习惯和增加良好习惯的习惯养成教育为契机,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为解决职教学生管理难题提供新思路,运用深入潜意识催眠干预技术,通过多年个案积累以及队列研究形式,主客观相结合评价催眠干预效果。通过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前后对比发现,客观方面的不良行为有效减少,研究认为催眠干预在职校生习惯养成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职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催眠干预

1前言

本研究中的习惯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各种不良习惯,如打架斗殴等行为习惯问题、旷课逃课等学习习惯问题、通宵上网等生活习惯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不良习惯从养成到巩固已经伴随学生十多年的时间,用良好的习惯来替代这些不良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办到。本研究试图运用催眠技术深入学生无意识层面,将不良习惯的心理杂草铲除并植入良好习惯的种子,在职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开辟新的途径。本研究中的催眠(hypnosis)指的是催眠师运用特种专业技术诱导出的意识的替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催眠被试对于他人的暗示指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其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接受暗示性的状态[1]。“催眠”本身是一个表示意识状态的名词。近年来,催眠干预等手段在国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广泛使用,对于那些催眠感受性高的人其作用较为明显;对于催眠感受性低的人,也可以借助浅催眠技术达到放松和缓解焦虑的目的[2]。在职校生习惯养成教育中运用催眠干预,使得在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教育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通常的说理教育仅仅是作用在意识层面,尽管意识层面在学生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占有优势,但当学生形成了某种心理和行为障碍的时候,意识层面的驾驭调控能力下降,通常的说理教育往往难以奏效。教师苦口婆心解释和疏导,学生本人也能够配合或理解,但是在行为上却没有改变,学生的反映是“教师讲的我都懂,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意识层面的教育实际上是受到了无意识的阻抗,这是在职校学生中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常遇到的难题。笔者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发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提倡无意识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可以解释意识调控能力不足学生的种种行为问题。无意识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就像冰山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意识层面自我调控能力在此时相对渺小得多。学生在意识层面上能够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而自己的无意识为追寻快乐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通常的教育手段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在意识层面被催眠的状态下,心理阻抗大大降低,凡是能够在意识层面运用的方法均可以在无意识层面运用。本研究试图通过与学生的无意识进行对话,以期达到意识层面难以达到的效果。

2调查对象与方法简介

调查对象从2010年10月至2016年9月,六年多时间内通过学生个别谈话的方式,共接待主动求询的学生62人,其中中职学生52人(平均年龄16.2±1.1岁;男22人,女30人)、高职学生10人(平均年龄19.7±1.5岁;男6人,女4人)。所有主动求询的学生均愿意接受催眠干预,且经过初步测试,具备一定的催眠感受性。调查工具1)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3](Stanfordhypnoticsu-sceptibilityscale,SHSS)。该表由Hilgard教授于1965年制成,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要求学生跟随催眠教师的暗示指令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动作,每通过一个条目则可以得一分。具体如表1所示。2)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4]。该问卷由崔丽霞和郑日昌于2005年制成,由六个维度共75个小条目组成。六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退缩、神经质和考试焦虑。采用四级评分法来描述学生的真实情况与条目所描述的情况是否一致:“1”表示一点儿也没有或完全不符合;“2”表示很少发生或很少符合;“3”表示偶尔发生或有点儿符合;“4”表示经常发生或基本符合。研究过程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采用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后一周内,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依照催眠标准程序,开始对实验组的学生分别进行催眠干预,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共八次;在催眠结束后,使用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在第一次催眠前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催眠技术,说明催眠治疗的目的、意义和程序,让学生充分了解催眠,解除学生的疑虑,告诉学生配合要领,争取学生的充分合作。采用斯坦福催眠引导程序(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催眠引导部分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入催眠状态,使用花园法进行深化;在花园情境结束后,给予针对学生本人不良习惯和培育良好习惯积极的暗示;积极暗示结束后,唤醒学生,催眠结束。统计方法将问卷和主观评价结果整理、编码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v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配对T检验分析。3结果催眠干预前后,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得分比较采用催眠前后对比对照的实验方法,将62名参加催眠干预学生的问题行为问卷各维度因子进行T检验比较分析,中学生问题行为各因子得分都有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催眠前后,学生以及教师的主观评价采取单独访谈和集体访谈的方法,对所有参与催眠干预的学生进行催眠效果主观评价,所有学生均认为每一次接受催眠都能获得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希望还能有机会参加。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的改善,所有评价中,11名学生觉得非常有效,23名学生觉得比较有效,21名学生觉得有一些效果,七名学生觉得没有效果。另外,对62名参加催眠干预学生的管理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访谈,发现学生自身的评价与管理教师的评价基本吻合,其中七名觉得没有效果学生的管理教师认为不良行为习惯已经减少。4结语心理科学发展至今,催眠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已被广大的研究学者和管理人员所接受。催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如聚精会神读一本小说而忘记周围的人和事。催眠状态下,教师可以直接从学生的无意识中提取有用信息,或向其无意识输入暗示指令[5]。学生心理或行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意识不够强大,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强,人体本能中的各种欲望挑战着薄弱的意志能力,使其自身无法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的矛盾。特别在清醒意识状态下,青少年学生难以有效地做出意识层面的消化、调节和缓解行为,这个时候很需要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因此,在催眠过程中嵌入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获得外在的力量。目前,教育领域流行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部分只是作用于学生清醒的意识层面。很多学生在上职校之前,家长和中学教师也尝试了很多努力,如果职校研究或管理教师的付出见不到效果,必然会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业前途失去信心,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还未被普遍认可的当今社会,此种现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在催眠过程中,学生的意识活动处于特殊的休眠状态,本质上只是一种不同于清醒状态下的意识活动。本研究的催眠过程中还发现,绝大部分职校学生能够接受浅、中度的催眠,催眠过程中他们均能表现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觉知,有的学生还可以跟催眠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有人通过脑电图检查发现,这种所谓的“清醒”状态与真正的清醒意识状态还是有区别的,体现在两个方面:1)催眠被试并不能主动地思维,他们的思维加工是被动的,完全是根据催眠教师的指令进行的;2)催眠被试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并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等外在反应表现出来,但缺乏深度和广度。著名潜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只有当无意识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无意识[6]。催眠只不过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的桥梁,催眠的效用是通过直接作用于无意识思维而产生的。职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运用催眠干预是教育的一次革故鼎新。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快速而高效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方法。催眠干预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潜意识,减少了意识层面的阻抗,加大了潜意识层面的作用力,本研究结果提示运用催眠干预可以高效地解决职校生习惯养成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3-11.

[2]吴承红,邰启扬.75例个案催眠治疗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3):38-41.

[3]方莉,刘协和.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2822-2825.

[4]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313-315.

[5]张亚.催眠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6]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3.

作者:胡卉栋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