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音乐教学浅思

古典音乐教学浅思

摘要:古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是培养儿童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古典音乐的教学相对薄弱,笔者根据各种现状分析,提出强化小学音乐课堂中古典音乐的教学,希望能开启小学音乐课堂中古典音乐之门。

关键词:小学欣赏教学古典音乐

一、阐述背景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既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有效地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系统性的培育一个人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开发个人对音乐的兴趣及爱好———这就是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和神奇魔力,这也是新课标给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古典音乐作为其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和价值。尤其是它丰富的音乐语言,它所具有的优美旋律、丰富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弥补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能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让孩子们走进古典音乐,学会欣赏古典音乐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任务。

二、解析现状

(一)传统授课的方式

目前小学教材中音乐欣赏课程中有大量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但作为欣赏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所忽略,或者授课形式比较单一,老师对音乐作品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或理解内涵。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只停留在感官和娱乐层面,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升华,因此古典音乐的教学成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涉及较少或被忽视的部分。

(二)生活经验的远离

在大量“快餐音乐”渗透的现代音乐文化中,孩子们正在越来越推崇低浅的、内容平庸的音乐艺术,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经过精美的“包装”与营销,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心,成为了时尚、潮流的标志。而古典音乐因其丰厚的音乐性与文化内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感受,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因此它被孩子们当做是深奥难懂、不愿靠近与“触摸”的“古董”,古典音乐正离孩子们越来越遥远,正渐渐在失去它作为经典的光芒。

(三)鉴赏能力的缺失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与学习的阅历,孩子们的审美水平还不够高,所受艺术教育的熏陶不够,他们对音乐的辨别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对音乐的内容、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也缺乏对古典音乐欣赏的能力,更无法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因此孩子们无法达到情感的共鸣,更谈不上喜爱古典音乐,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了。

三、策略方法

面对如此现状,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古典音乐的“内涵”,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真正让孩子们听懂音乐,喜爱古典音乐,并成为其一生受益的艺术素养?只有依靠广大一线教师们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呈现丰富精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达到学会欣赏、鉴赏古典音乐的真正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聆听

在小学教材收录的古典音乐作品中,都是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并且具有较强情境性的音乐作品,如《顽皮的小闹钟》《电闪雷鸣波尔卡》《口哨与小狗》等,而老师要做的,便是根据音乐中的各个音乐要素创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愿意进入音乐,并且能够理解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使其更容易理解音乐。在台湾教育学博士吴慧琳老师的《水族馆》一课中,充分创设了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孩子们模仿海底的鱼的动作,跟着音乐表演。通过评价语的引导:“海底还有什么生物?要比鱼还要慢一半的生物哦?”从而引导出海草等动作柔美的生物形象。孩子们在“海底总动员”教学情境中,通过动作与节奏的对比、动作与旋律的对比、动作与情绪的对比等让孩子们去关注音乐中的节奏、速度、旋律的上行、下行等各个音乐要素,孩子们在整个情境中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喜爱音乐。

(二)参与体验、深化内核

让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将音乐作品的各个要素和表现手段设计在音乐活动中,以此让孩子们理解音乐内核、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在参与中获得对音乐的热爱,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1.经典可新唱。在课堂研究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唱主题旋律能让经典真正地走进孩子的记忆。“主题”是乐曲中最具有特征,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也是最容易被记住的音乐要素。所以在安静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主题是熟悉作品的最有效的渠道。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如果只是一味的学唱乐谱,他们很快会产生厌倦,因此在学唱主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创编一些符合情境的歌词,会让孩子们更浅显、更直观的明白旋律所表现的含义,效果会倍增。如在《顽皮的小闹钟》一课中,主题旋律中加入歌词,孩子们既觉得生动有趣,又可以轻轻松松的唱出音乐的曲调,于他们自己无疑是一种成功的体验。2.律动助体验。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他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中,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动起来,是非常有效的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但这里的“动”并不是孩子们盲目的跟着音乐随意的乱动,而是在教师的有效设计中引导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要素进行“律动”。如《邮递马车》一课中,首先引导孩子们关注主题A中“藏着两个打击乐器,是重音还是弱音?是在开头还是在结尾?”当孩子们听出是开头的重音时,一起模仿甩马鞭的动作。接着又引导孩子们旋律的上行和下行,孩子们很自然的模仿马车上下坡的动作。每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都能很自如的跟着音乐进行律动。孩子们不仅乐于参与整个过程,还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音乐的重音、乐句、旋律的走向等音乐要素,获得了音乐真正体验。3.妙用图形谱。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形谱教学在欣赏课中就独占了其直观的优势,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因此抓住音乐的特点,引导孩子们绘制形象的音乐图谱,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如欣赏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时,第一圆舞曲的旋律很有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旋律,学生会发现每一句的旋律都是上行的,每一乐句的结尾都是长音,并且后面会有两组跳音,尝试着让孩子们用手画一画旋律的规律,最后通过归纳和整理形成了这样的图形谱,清晰、直观,而且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去感知音乐。4.巧奏小乐器。金燕南老师的《打字机之歌》一课中,很巧妙地运用了打击乐器来增强孩子们对音乐的体验。在第一乐段中,打字机的敲打声无疑是这段音乐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每一乐句句尾的回车声和铃声也是标志性的音乐符号。老师抓住这个特点,先引导孩子们“打字员一共打了几行字,每一行字有几拍?”让孩子们了解乐句的构成和基准节拍,进而加入打击乐,分别用双响筒和碰铃模仿回车声和铃声,模拟打字员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

(三)训练听觉,提高素养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过程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而儿童的音乐思维同他们的音乐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实践越多,音乐思维越活跃。曾有两位哥伦比亚的音乐教师做过实验,每首作品连续听赏5天,五年后,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喜爱也更深入。受此启发,教师可以设计“每周经典”的教学环节,利用课前或课尾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利用课堂中学会的音乐活动参与到这首古典音乐作品中,相信经过小学6年的熏陶,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古典情节,也会成为陪伴其一生受益的音乐素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沁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拿美浸润心灵,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因此在课堂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学们喜欢古典音乐、接受古典音乐,唤醒古典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魅力,是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有的精神食粮,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主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素格.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

[3]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王丽 钱科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