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绘画艺术教学中新图式的创建

绘画艺术教学中新图式的创建

本文作者:赵福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

创作课教学是绘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课,是绘画教学的终端课。创作的要旨在于创新创造。能够创建出新图式是作者作品形成独特面貌的关键。创新是艺术家永远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是学习绘画艺术的学生追求的目标。画家与学习绘画艺术的学生要创新首先要从创建新图式上下工夫。绘画艺术是造型艺术,而画面造型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点、线、面和黑、白、灰。因此,要创建新图式就要从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入手,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进而找到“桃花源”的源头。

一、研究黑、白、灰的摆布,创造新的画面构成。比如面对一组静物,我们如果被杂乱的现象所干扰就不知从哪里画起,但只要从造型的基本要素黑、白、灰分析,就会归纳出一张与众不同的好作品。其中的理念就是白联白形,黑联黑形,找到一对黑白关系,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重组重构,再从中找出画面的构架(骨架),经重新摆布,在灰形的穿插调整下就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如果再加以有意识调整组合则会变成非常有趣的新作品。

二、搜集图形繁衍形态,非常态的逆向思维,发现物象本身蕴涵的内部形态,繁衍出新图形。如青椒这样的一个常见形态,当我们把它剖开,以图形的黑、白、灰,点、线、面归纳放大,不去考虑其概念的常态形状,就会形成一个抽象图形或者“抽象画”。这样的实验为我们创建新图式提供了思维理念。做法是采用放大、缩小、切割、错位、并列、透叠等方式。当我们把青椒的一粒子放大处理在画面上,也许就是一座“巍巍昆仑”;变换着角度找到它的各部分有意趣的东西,将其画出,那种只从所需趣味出发而描绘出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青椒就会变化成千变万化的抽象图形,让我们体会到创造的愉悦。这个过程原则上是无最佳方案,不还原(不保留其概念形态),只留感受强的图形,反倒更真实好看。这种创造的兴奋触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或者说从此发想,走向另一个境界,让我们长上“透视眼”,眼睛里到处都是黑白世界,看什么都是黑白构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街上的超市买小刀,一出画室发现下雪了,随着人们走过的足迹,雪还在稀稀拉拉下,我的眼睛突然告诉我脚下的地砖在雪迹的辉映下形成一个完美图形“骨架”,那样有秩序!于是我回到画室以切割、透叠、重复的办法创作出“青椒把儿”的一张作品。从中受到的启发:一是形式要大胆概括;二是要秩序化;三是要以冷静的思考将其归纳化;四是组织过程要审美化、图形化。这样,一个平常的自然形态就会繁衍出无数的不一般的新图式新形态。在此基础上重新观察青椒,把它的“嘴儿”放大,以线结构重复画出其旋转的形态,经反复变化,进行大小多少的量的对比,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形态。如果不说你可能想象不到是“青椒”,但清楚它的发生过程你才会恍然大悟,咦!真是这个东西!如此一来我们带着“透视眼”,穿越于丰富而神奇的各种未知形态,把它们连接重组,图像化、审美化,创造的自由由此升华为精神自由,偶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绘画创作课的实践中,学生们通过黑、白、灰的不同形态的摆布,通过形态繁衍的训练,大师们的绘画风格就会一个个走进同学们的作品中,勃拉克、莫兰迪、马蒂斯、毕加索为我们“支着儿”,你会穿越时空隧道,踏着大师的足迹找到自我,找到我们周围的丰富形态,它们“玩具总动员”似的纷纷跳到我们眼前,和我们作鬼脸,让我们去摆布它,这时的形态就发生了变化,繁衍的结果是走出原形,生成未知的新图形。

三、由此及彼,创建新图式。这个课题可采用剪贴的办法。可以启发学生先用一些不相干的旧画报顺着原始图形(任意找个形)贴着玩儿。这种好玩的课题似乎不用脑子,随意剪贴,但剪出的每一块都要从原始图形出发,能契合原形的位置,而且近似图形容易走出原形。比如你可以用黑白画报中的图与字条剪出图形,置于原形上,然后去发现其中的秩序,找到基本“骨架”进行碰撞拼接,结果奇妙的抽象半抽象画面就呈现出来:一个毫无审美价值的人头像就会变成很有意趣的“大烟鬼”、“钢琴家”或者什么别的东西。这种偶然的黑、白、灰形碰撞、联形、断形,在人的视觉审视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图像,让我们在跟着感觉走的同时,发现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这样的偶然碰撞,产生了必然的新图形图式,因此说“偶然产生必然,必然生动”!“出走”的原理是在以往有意识的审美修养下,无意识地使黑、白、灰形碰撞产生审美新图式,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产生过程是偶然中的必然。立体派大师勃拉克一生都在以造型基本要素分析画面结构形态,一组静物不厌其烦地画下去,原形是些瓶瓶罐罐水果什物,但经他以黑、白、灰,点、线、面重组重构后成为“勃拉克”式的新图式语言,最后经过反复抽象,“飞出”一只大鸟来,后来又繁衍了一只,画面如此生动,又如此让人感动!这里“飞出”了第三者图形(第二自然),这就是原创图式产生的最有力的实证。创建新图式是让第三者图形浮出水面的过程。

毕加索以一生绘画实践诠释了这一点。毕加索16岁时画的《科学与慈爱》是极写实的,而经过吸收(黑人木雕造型)重组(立体分析),在26岁就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亚威农少女》,他所创造的形态(或者吸收),已非原始形态,把作者所见(少女)、所知(黑人木雕造型)重组重构创造了一个全新“第三者”图式:为了说得更彻底,在立体多维的探索中,他围着模特儿转,又经过分解、重组创造出正侧面一体的人物肖像新图式,后人称其为“立体派”。每个画家和学习绘画艺术的学生都希望形成自己的原创图形符号和原创的语言面貌,为人类的艺术园地开出新花朵,但很多人都是在大师的脚下打转转,或者还在辛辛苦苦地攀登一座座巍然屹立千百年的大师之峰峦。在绘画创作课的教学中,如果能从此“发想”,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就会有很多新图式诞生,使学生通过黑、白、灰重新摆布,形态繁衍,由此及彼等生动的课堂实践,创建自己的新图式,进而不断实践,努力找到自己的艺术面貌;教育学生宁可找到自己的图式,也不去重复别人,哪怕堆起一个小土丘都比徒劳攀登(别人的高峰)要实在得多,也未见得你就不是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