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童年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

童年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童年记忆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童年的经历和体验对人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艺术家来说,在艺术的创作中,童年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对创作题材的选择,在作品中也会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情绪。

关键词:童年经历;艺术创作;影响因素

心理学认为:童年生活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极其深刻,人的童年生活经历所造成的创伤将会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会让这种生活经历再现。“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起某种心理反应,产生情绪心理。”[1]这种创作情绪心理往往贯穿于艺术家的整个创作生涯,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在他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中。19世纪至20世纪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爱德华•蒙克,是欧洲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作品正是他童年亲身经历的回顾,童年生活经历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童年经历和心理倾向贯穿蒙克艺术创作的始终

蒙克出生在19世纪60年代挪威奥斯陆的一个医生家中。蒙克五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母亲的死对幼小的蒙克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性情非常古怪,经常向他们不断灌输灵魂和地狱的恐惧观念,正是这种可怕的教育,使恐惧心理从小就占据在蒙克心中,给蒙克年幼的心灵笼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少年时期,他的姐姐死于肺病,姐姐的死深深刺疼了蒙克的神经。后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蒙克成年后,他的父亲和一个兄弟又相继去世,从此蒙克在精神上无依无靠,极度空虚,终日郁郁寡欢。童年的痛苦经历,导致蒙克形成了孤僻、忧郁、敏感、厌世等病态的人格。他在信件和笔记中写道:“疾病和死亡蹂躏了我父母的旧居,我一直无法战胜这种不幸。这对我的艺术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2]童年一系列生活的创伤深深影响了蒙克的一生,这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由于童年时代有过多次与亲人生死亡离别的经历,面对病痛、死亡到来时的那种束手无策和无能为力的情景一直影响着蒙克创作的心理,这种心理覆盖他的整个创作过程。《病中的孩子》是蒙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蒙克在1885年创作了第一幅《病中的孩子》,画面中以白色的枕头为衬托,用苍白的面颊和红色的头发表述病中的女孩,整个画面色彩斑驳,线条模糊,画中一股腐败的气息扑面而来,蒙克内心深处童年时直面死亡的经历跃然画上。1894年,蒙克创作了铜版画《病中的孩子》。1896年又创作了三张不同颜色的石版画《病中的孩子》。直到20世纪20-30年代,这一题材仍被蒙克用不同手法反复的创作,画家对死亡的恐惧和疑惑,恰恰表现了他对于生的强烈渴望。童年的经历成为蒙克一生的精神负担,也为他一生艺术创作提供了的灵感,他始终怀有一颗怀念之心,用艺术探寻着童年那些不幸遭遇背后的东西。

2蒙克的艺术创作是对自身情感经历的再现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总是被自身情绪所感染,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心理来创作其艺术作品的。蒙克的认知心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恋失败的痛苦使他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爱情的体验让蒙克扩展了艺术创作的思路,他不再局限于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题材的描写,而是转向对“爱”和“性”的进一步刻画。蒙克曾经与一个叫福楼海宝的女人谈了长达六年的恋爱,但作为初恋的这个女人却留给蒙克很多不愉快的回忆,让他变得忧郁,他对这个不负责任、有悖伦理、不讲道德的已婚女人非常气愤,从此内心充满了愤怒、嫉妒。正是这段曲折的恋爱经历对蒙克的艺术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蒙克经历了这段感情之后,他对社会和人的认知变得焦躁不安,经常处在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拿香烟的自画像》这幅作品将他心中的极端不安的心情完全表现了出来。第二段爱情经历让蒙克的精神受到更大的打击,开始有了精神分裂的倾向。有位挪威商人的女儿,对蒙克爱慕不已,拼命地追求他,到了非他不嫁的地步,甚至以自杀来威胁。但最终的结果是蒙克再次受伤,让他对爱情产生了仇恨。在蒙克的作品里面,凡涉及男女爱情主题的,全部都是着重于刻画爱情中的失望、嫉妒、怨恨或仇恨等主题,这正是他反复受到失败的爱情体验影响的结果。他创作的《年轻男子与娼妓》(1893)、《女人与死亡》(1894)等多是描绘的对爱情的嫉妒。蒙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作了系列作品《嫉妒》,在他的作品中,爱情表现为是阴暗的,充满着渴望、不安、患得患失的感情,最终全部凝聚成嫉妒的颜色。蒙克内心深处的嫉妒是绿色的,他笔下男主人公的脸上,画面的墙壁上,绿色无情地蔓延着,仿佛不是描写爱情,而是记录一场垂死挣扎的场景。这些艺术作品正是蒙克对自身情感经历的再现。

3蒙克艺术作品是他内心深处恐惧心理的宣泄

蒙克常年遭受病痛的折磨,只能长时间一人独处,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他喜欢画画,便经常以作画来排解心中的忧郁。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3]蒙克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创作开始于1890年。这套组画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表现主义的写实手法,深入地刻画出了人类对“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的心态。1893年蒙克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取名为《呐喊》,是“生命、爱情和死亡”这套组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蒙克自己曾对这幅画做了这样的描述:“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4]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丑陋,让人不寒而栗,他仿佛夹杂着一股阴风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卷起尘土向那远处的栏杆飞奔而去。他两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显而易见,他根本不想听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他两眼空洞无神,对高耸入云的教堂的尖塔和不远处的两只小船也熟视无睹。蒙克完全是以漫画的方式来表现那变形、扭曲和尖叫的面孔。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整幅画没有靓丽的色彩:画面里,浓郁的血红色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悬挂着,与海面升腾的紫色相互对应,这一紫色像一个巨大帷幕不断向远方延伸,显得无比的阴沉恐怖。在这幅画中人物的衣服上同样重复出现这种紫色。[5]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和虚幻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面前,因为孤独和无助而产生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的焦虑情绪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他在1915年创作的《热病》中,人物的脸是用红色与绿色来做对比的,感官非常强烈,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虽然不能清晰地看清,却能让人感觉到恐惧和不安。他在1893年创作的《午》中,企图宣泄自己的一种欲望,尽情表达了恐惧和焦虑的内心情境,似乎某种东西即将要把人的生存的意识所吞噬,这是一种埋藏在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是对自我存在危机感的一种警醒。蒙克在作品中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内心恐惧的情感和情绪,正是这种表现手法,最能引起人们共鸣,也让人为之感动。

4结语

蒙克童年时代有过多次与亲人生死离别的经历,自身疾病给他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加之失败的爱情,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离开过死亡、爱情和疾病这几大主题,他将这种心理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在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主体风格。艺术家童年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心理情感贯穿他的一生,对他的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绝大多数艺术作品是对其所经历事件的真实表达。

参考文献

[1]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6.

[2]陈明.艺术创新思维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M].刘萍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46.

[4]ThomasM.Messer.爱德华•蒙克[M].HarryN.Abrams.

[5]360百科.蒙克呐喊[EB/OL].baike.so.com/doc/192832-203856.

作者:郝浩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