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泉州民办高校影视制作的实践教学改革

泉州民办高校影视制作的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媒体拟态化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民办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围绕福建省泉州市民办高校的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结合数字技术的传播形态与格局,探讨了当前媒介传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并从优化和整合学科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泉州民办高校影视制作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影视制作;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立大学最大的特征,来自其管理手段上的自主性、等级性和市场性。2009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334所,而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国有正规民办高校722所。[1]从这一组不断上升的民办高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总体上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知识型社会对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特征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目前福建省共有民办高校26所,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城。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目前共有民办高校8所,占福建省民办高校总数的31%。民办高校办学有一定的灵活性,正是因为民办高校是通过市场手段来实现其自我约束和发展的机制,因而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的培养理念更侧重于对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传播形态与格局的新变化

随着媒体结构的整合重组,衍生出如网络新闻、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移动电视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载体,不同媒介间的信息交融,影视信息通道的多样化,使得新的媒介拟态环境得以建构。

(一)网络终端用户群的整合再生产

社会化的社交媒体,实现了多人实时互动传播,众多社会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越来越个人化、随意性的个体表达所呈现出来的推送消息被一级级地过滤转发,使得新闻资讯信息得以再复制再生产,形成多渠道资源的增值应用。因而随着媒介形式的变化,用户界面也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而互动功能的增强是这一媒介进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表征。[2]这种互动传播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信息传播领域最为关注的传授关系得以改善。全媒体时代是一个放大了个人的时代,在海量的信息里,每个人都有权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消息去关注,并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对于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者而言,信息资源的生产通过这些个人化的传播,经过多终端的信息整合,由大数据导向集合而成新的话语设置,产生新的信息资源。

(二)多屏合一的用户共享模式

全媒体背景下各种媒体技术的积极交融,是对各种媒体渠道的相互兼有,体现在各种信息接收终端的兼容,以及对于各种媒体介质的有机组合。[3]伴随移动设备出货量的增加,网络用户多屏合一时代已经来临。在“屏”时代社会里,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元化,大众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这种趋于多屏尤其是小屏幕的信息接收方式激发了新闻资讯内容制作向快节奏、强剧情的改变,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众多的用户屏幕入口中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受众在不同的终端之间保存着自己的当前进程,移动终端的普及让界面传播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用户终端的信息接收活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智能手机上的搜索行为,刺激了媒体活动的进一步网络化与数字化,在全媒体的运营中,媒体内容生产上追求传授界面的智能化。

(三)内容生产与服务供应商的结合——媒体角色定位的转型

信息传播的本质是一个影响力扩散和说服别人的过程。全媒体化不仅要为媒体自身的产品提供传播途径,也要为受众的参与提供空间。[5]对于那些网络微信平台的自媒体运营者们,他们只能通过优质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主持人风格,来构建自己的社群,从而寻找到可传播的对象,主导社群思维,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这一特定社群里来,实现媒体与用户的“连接”,进而实现信息的传播。通过构建社群内用户的良好体验,为受众提供更广泛自由地参与空间,创新多样的盈利模式,实现增强“连接”,增加“连接量”和确保“连接”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广泛、独有、竞争的办学资源

(一)注重学科设置的地方服务型特征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应该是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6]我们在专业的学科设置上应该充分考察其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二是强调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和质量。[7]民办高校办学的灵活性,可以将民办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人才市场需要进行对接,泉州有着“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地方民办高校可结合泉州这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条件地开展影视设计、创意和摄像等前期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培养效率。

(二)重视学科培养整体的系统性

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系要注重系统性,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部分往往会受到不仅来自教师主体发挥的限制,还会受到学生体验判断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差异限制,这种来自双重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就决定了在实践教学形态中存在的多样性。[8]影视制作类专业学生应该整合整个大学四年的阶段,从大一开始,努力提升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设置一些关于影视制作的前期阶段的应用课程(如摄影摄像专业课程、编导艺术、影视鉴赏等),而一旦学生进入大二阶段,则可以开始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进入影视后期制作和数码影视制作等相关能力培养,形成两个阶段的递进式阶级教学目标,两年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制作完整的影视作品的基本技术能力。对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也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高校培养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专业和设备技术技能的掌握,可能只需要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零碎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二次开发的头脑创意。因而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技术,理解摄影机镜头运动的效果及其价值,用画面有说服力的虚构现实,还需要综合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而总体课程的效果的实现,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领下,科学系统地组织并分解课程目标,实现培养方案的高效能。这也体现在民办高校对于校内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上,可以采用充分引进校内跨学院课程的对接,引进校内其他院系相关领域的课程进课堂。杜威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和必要的联系,经验的连续性与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生长。[9]在具体的实施中,比如说影视制作专业的一些软件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民办高校办学和管理的灵活性,泉州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已有成果,最大限度地引进本校其他院系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引进地方相关传媒和企业的优秀人才,让校内老师和业界老师合作式地介入课程教学,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的积极影响。

(三)优化校内外资源建设

教育质量的影响会受到来自教学条件(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和教学师资条件)和教育的方式(或培养模式)两方面的影响,[10]撇开民办高校自身办学的针对性而言,影视制作类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业流程中各项分工很细,包括文案、剧本、摄像、化妆、灯光、道具、美工、剪辑、管理等,因而专业的教学也需要有行业的导师带来更多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技术的更新。全媒体化不仅是传媒机构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寻找合适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过程。[5]师资也是这样的体现,不仅校内教师要积极走出去,比如说现在有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高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走出去”的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引进来”,吸引企业的校外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业内前沿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来担任导师或教授课程。在培养模式上,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可以打破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追求方式上的盲目性和单一性。许多民办高校正在试图积极打破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问题,纷纷提出培养高级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1]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掌握了影视制作的整个制作流程的基本技能后,大三大四阶段即可以为他们提供企业相关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加企业开展的项目培训,或者直接进入企业实习,通过最实际的锻炼,以获得实践和现场的指导。在强调应用型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全媒体时代信息讲究产品或服务来支撑,因而“让产品自己说话”,泉州民办高校影视作品的实践考核也应该结合泉州地方文化为表现核心,努力增强作品的黏合力,吸引受众群,突显民办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宗旨。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大影视后期技能竞赛力度,以整体的作品创作,来促进各细节部分的创作和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从制作前期到制作后期的制作活动的参与感,对影片制作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体现,并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2015年中国民办高校最新盘点:共计722所广东与江苏数量并列第一[EB/OL].

[2]张佰明.界面传播下的媒介嬗变趋势分析[J].新闻大学,2011(4).

[3]石长顺,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中国编辑,2009(2).

[4]黄丹.论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学术问题研究,2016(2).

[5]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J].新闻与写作,2009(7).

[6]潘懋元.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J].新闻高等教育研究,1999(4).

[7]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8]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高等教育研究,2013(7).

[9]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几个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11]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征分析——兼谈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成功案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作者:黄丹 单位:仰恩大学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