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文论文范文

语文论文全文(5篇)

语文论文

第1篇:语文论文范文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字化阅读以及网络信息的普遍广泛存在与应用,纸质阅读量的减少,不仅是整个社会的现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能明显的观察到。听、说、读、写不仅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于每一位正常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前各类工作岗位对人才最起码的要求标准。然而在中专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一直坚持技能教育为主,淡化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提升与要求,相对来说中专学校的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上较弱,这也是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所在。阅读也是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多读书、死读书,而是要有深度的、有思想的阅读。并且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更要倾向于职业培养的阅读,并且可以成为学生就业和工作中的技能。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应用文的阅读,由于应用文本身比较枯燥,往往是令学生学起来十分头痛,但设计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到口头作文的节时,在导游专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利用《中国园林风格》这篇文章,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导游工作中的解说场景,从中国四大名园到各自的特点与风格,按照园林的风格依次表述不同的园林特点,或动或静,或是建筑的不同,或是山水、花木的不同,也可能是各自的诗情画意,在模拟场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前期阅读到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更能够让学生在表达和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考,活跃思维,增加知识的厚度,对于学生的说话表达方式、技巧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也将会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自信心。

2增加课堂互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

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台下无精打采被动接受教学局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由多年的教育体制所决定的。要进一步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要从课堂互动开始。随着信息应用脚步的加快,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也逐步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去,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设备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建立等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还可以开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层面,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从文字上来理解,我们可能只是觉得它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认知写作的背景及场景,通过多媒体我们播放了一些介绍朱自清笔下清华园中的荷塘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在场景和环境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还播放了大家都很熟翻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不仅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烘托起来,还引导学生增加了审美情趣。

3增加课堂练习,提高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说到底,中专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培养各类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教学中,也要更体现职业特点和职业作用。但在我们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以倡导和灌输为主,并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化为有用的技能,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练习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却又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如果能够真正的将课堂练习重视和应用起来,将会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在学到著名的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这篇文章时,通过阅读问题的形式,将学生引领到文章中,什么是真正懂得化妆?作者给化妆分了什么等级?等等形成抽丝剥茧方式,边读边寻找答案,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如何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提高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4结语

第2篇:语文论文范文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充分发挥积极的探究作用,有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调动语文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发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对自己的用处不大,他们只要学好专业课知识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想法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针对此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和专业课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在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同时,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也不断获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在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情况对教学进行设计,使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思维。

(一)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记忆和掌握的语文知识只是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语文对自己的帮助和促进,使他们充满兴趣地探究欲望知识。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情况考虑,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探究语文知识的信心,并在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感兴趣。

(二)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才能让教师从交流过程中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使课堂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当实时互动,融为一体,上课不应当只是埋头默念或者独自板书。师生应该一起来探讨和思索课程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步调保持一致,通过积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他们能从多方面来分析语文知识,有效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多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语文思维

课堂上采用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已经显得陈旧。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运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声音和视觉的刺激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结语

第3篇:语文论文范文

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课外的大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师生们共同去努力开发,完善利用。读万卷书需要课本知识,而行万里路就要学生自己切实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了解历史人文,遍赏名山大川,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人生经历。语文无处不在,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充满好奇,课外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观察社会,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相应的生活技能,热爱语文学习。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探索性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不是带学生做游戏或者出去玩那么简单,而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活动进程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知识和道理。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付出劳动来完成,才能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从旁指导。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二)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反复性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领会道理。但是,实践活动不像学习课本,在教科书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道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实践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因此,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必须反复进行尝试,才能从中得到真理。

(三)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语文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勇于尝试。活动不要拘泥形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可以不受约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

(四)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完成整个实践活动,而不是以零散的片段进行,要让学生能从整个过程中明白做每件事所需要的准备、实施、分析、讨论、总结等步骤。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只有进行这样全面完整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的平台。它让学生看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让学生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成功中体会喜悦,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注意评价的开放性

在每次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总结性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同学交流,并系统概括本次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情况。大家一同讨论,集思广益,积极发言,也是一次非常有特色的交流学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一)亲身体验式

亲身体验即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不局限于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在课外进行。活动可以是为家人做一件小事,或者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具有才艺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大家更加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这种实践学习方式正在为广大学校所接受。

(二)解决问题式

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统筹组织能力。它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去分析研究,然后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决问题式实践,可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综合式

第4篇:语文论文范文

(一)“国文”改为“国语”

1910年,资政院正式成立,议员江谦等人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官话课本”名称不合适应当改为“国语”。教育部公布的转变,“国文”改为“国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19年率先推出了“新体国语教科书”之前,第一次普通话筹备会议统一大会通过鲁迅,刘半农,胡适等人的“国语统一计划”,提到“如今打算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全用国语,不杂文言;高等小学,酌加文言,仍以国语为主体。随着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指令,国民学校统一改“国文”做“国语”,高等小学则“国文”与“国语”混合教授。这是政府第一次明确地形成在我国历史上“国语”的主题名称,这样明确了“共同的语言学习,开拓发展思路,并激发他们的道德和智慧,能力”的要点。更名引起了争议,有人质疑“国语”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学科名称。1923年,由国家教育协会颁布了新的学术课程标准继续沿用“国语”这个名字的。“高中通用国文暂行课程标准”颁布于1929年,从“国语”“暂行国文初中课程标准”又将主题名称改回“国文”。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1929年公布的“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统称为“国语”,中学叫“国文”。这一转变过程,确立了白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推动了全国语言统一的进程.人们开始对演说、论辩、会话等属于口头表达的项目进行实践、研究。

(二)“国语”改“语文”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主编及出版行政管理局的“初中语文课本”,正式成立“语文”的名字。“语文”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最终确定,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话语曾经说过:““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的华北政府中小学教科书选书委员会,“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这段话,既说明了”的意思的语言,也解释了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三)“语文”改为“汉语”“文学”

20世纪,中心就变成了文学教育的课程纲要,当文学成为主要的教科书,有学者主张这门学科分为两个家族,并命名为语言和文学,但由于教学目的的混合原因不明,教学效率变低,而且由于苏联有理由去学习,所以在1953年,主席批示和有组织的劳工,“语文”,“文学”教材。中国教育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中学普通中学进入中国语文教学,文学二级学科,并使用新教材的通知”,“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初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文学“的制定相对应,”语文“,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学“,”语文“官方特色学校”语文“更名为”文学“和”语文。“这次更名被指为引发了语言、文学之间关系的思考。此后,一直沿用“语文”,有没有可能实现“国语”、“国文”或者“汉语”的复归很难说,“语文”二字已由简单的名称变成一个特定“概念”了,实现母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复归重要的还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目的和目标的明确,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定位。从“语文”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从注重语法修辞语言技巧,注意过渡可以看出阅读文学作品,然后把重点放在书面语和口语的训练。由语言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定义的语言课程本质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语言课程的人的认识水平。汉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不仅是概念的更新,同时也是汉语文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时代化变化。

二、“语文”几度更名的影响和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血缘宗法专制社会里,中国语文教育和历史学,哲学,经典,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呈现一种综合性趋势。废除科举制之后,新式学堂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新型的科学文化教育实行,汉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为了“造士”,而是面向社会强调实用,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具备“爱国爱类之心”,要教会学生“论说文字”,懂“浅显书信记事文法”。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公布了“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清末到国民初期的学校教育中,汉语文课程定位非常明确,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以人的个性人格化的人性教育和民族文化精神情操品格教育为根本目的。将“国语”课改成“语文”课,不单纯是一个名称的变动,而具有生存学意义和政治学话语语义。百年来,我们的“语文”科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名称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似乎并不完全使整个国家的教育趋向良性发展,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完美的提升,因为整个社会,整个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唐代兴教授曾对“中国教育缺乏开放性,缺乏对教育主体的开放胸襟和态度;教育过分强调实用,以知识为中心,缺乏传创精神”感到深深地忧虑。唐老师义正辞严地指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自由意识、自由精神的培养;整个国家的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主体教化,而个人本位空位;以公正、平等、博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道德教育贫弱,政治道德教育无限度化。那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被不恰当的教育禁锢和僵化而不会自由思想,人云亦云的人吗?我们是不会创造性思考,喜欢抄袭、复制、不劳而获的人吗?我们是缺乏个性独立,喜欢服从大众的人吗?

第5篇:语文论文范文

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学习现代散文产生一定的兴趣,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散文的线索,并以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对文章中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以便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也能够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只有如此,教师的传递情感、教授知识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另外,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深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背景知识,以及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的重要事迹,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伟大人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同时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来阅读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父子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这篇散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加喜欢散文题材的文章。

二、重视情感体验

现代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的文章往往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家庭灾祸后一位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主要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面,并着重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小事,重点刻画了父亲让“我”流泪的画面。这几个场面的细致描写,假如读者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进行阅读,则很难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并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一位父亲送儿子远行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体会那种充满希望却前途渺茫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篇散文的情感。当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学生会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散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了忆花,在这一部分,作者回忆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并让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深沉情感。而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是紫藤萝瀑布,当作者发现紫藤萝后,其心灵被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所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由深沉变得愉快,从而促使学生真生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所以,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对文章进行细致揣摩,以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对散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细致推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并确保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自身情感能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