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实行的正面引导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从课堂教学、阅读、课本剧表演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实现春风化雨、润心无痕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渗透;课文;阅读;表演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下,大家普遍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语文的人文性研究反而有些“谨言慎行”。事实上,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语文”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完全可以水到渠成。

一、润心无痕:立根原在“课文”中

以苏教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各学段教科书中适合渗透“心育”的课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故事类

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担当和奉献);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宽容);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坦诚);文学故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忍让)。

2.人物类

(1)中国历史人物。这类课文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往往带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诉求,如《李时珍夜宿古寺》(心怀梦想)、《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百折不挠)等。(2)外国优秀人物。如《第八次》(永不言弃)、《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奉献和分享)、《艾滋病小斗士》(乐观和积极)等。(3)时代优秀人物。他们身上的品质更具亲近感、更接地气,如《翻越远方的大山》(相信自己,不懈追求)、《番茄太阳》(乐观自信,心怀他人)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通过学习,走进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

3.说理类

这类课文比较少,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持之以恒)、《学会合作》(团结一致,勇于自我牺牲)等,这类课文本身就是以说理为主,因此中心明确,主题集中。教学中,抓住主要观点、中心句和主要事例,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4.散文类

如《夹竹桃》中对于夹竹桃可贵韧性的描写,可以渗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教育。教学这类文章时可以与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起来,以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5.综合类

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克服困难等。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以“明理”和“导行”为主,通过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着重培养孩子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做事习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进行,不能植入式的强加。课堂上的渗透要追求无痕,即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把有形的文字化为无形的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过程应是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习得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自主感悟。

二、“读”占鳌头:采得百花酿成蜜

实现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和谐共舞,教师首先要“下海”,读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然后,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但这仅仅是开始,决不能推荐完就了事。教师要根据主题,提炼出核心的东西,比如《青铜葵花》中的“苦难”,这个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线”学生顺着这条线读下去,一定会变得“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

三、“演”出精彩:万类霜天竞自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要实现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仅仅靠课内和读书是不够的,必须课内与课外,读书与实践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健康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课本剧的创编与表演无疑是最好的桥梁。如教学《九色鹿》时,让学生分角色读九色鹿与国王对话后,想象九色鹿斥责调达时的心情,揣摩语气;随后,分组表演,台词可以自由发挥。于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九色鹿闪亮登场。在表演中,学生明白了信义的重要性,受到了真善美的心灵熏陶。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让学生体会谈迁在凝聚着毕生心血的《国榷》书稿被偷后的心情,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在表演中,学生明白了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学生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绽放心灵之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教师要有渗透的意识,在策略上下工夫。只要抓住课堂教学、阅读、课本剧表演这三个平台,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够演绎出心育渗透的无限精彩!

作者:臧其申 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迁学院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