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述(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述(10篇)

第一篇: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民族预科教育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高校中是比较特殊的。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对比来说承受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可能会更多,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

一、前言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以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民族间的整体水平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少数民族聚居地都较为偏僻,不同于汉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因地区的差异,导致教育水平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整体较为落后。因此,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升,带动少数民族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国家近年来致力于解决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而民族预科班便是因此而诞生的,由于少数民族的教育基础较为落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导致在学习中经常落后于多数汉族学生,从而导致少数民族的学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自卑感,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多数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主要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等问题,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不能单从学生成绩上着手,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民族较多,地理上的差异导致了文化风俗的差异,通常沿海地区的人民较为富裕,而西部地区的人民则较为贫困,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主要来自全国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环境都较为恶劣,经济水平落后,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时,难免出现不适感,加之由于环境的影响,导致心理上的自闭,导致学生往往难以良好的融入到全新的大学生活中去。此外,少数民族的人民多数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且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也与多数普通大学生有所差异,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文化上的冲击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等等因素,致使少数民族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不适感,同时还伴随着矛盾感和冲突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抑郁以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与此同时,还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的贫困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来自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当进入高校后,面对当地丰富的物质环境,会感到有所不适,甚至是压力感,同时,城市较高的物价水平和被其他同学消费观的冲击下,难免会感到自卑,进而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这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参与任何的课外活动。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多为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这种态度下,学习水平自然是难以提高,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教师水平也不够专业,导致学生整体水平落后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往往会觉得在学习上有所力不从心,渐渐地被其他同学远远甩在了身后,从而对学习产生反感,导致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最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的焦点问题,然而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不高,缺乏对于职业世界的认识,加上不清楚自身的情况,从而导致在预科学习期间出现迷茫和困惑的心态。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文化交流愈发频繁,而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于贫困地区,科技落后,信息堵塞,进入高校后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导致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时难以接受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心理承受力稍弱的,还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显得较为焦虑;还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接触到各种新奇的网络游戏后难以自拔,沉溺其中,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三、相关建议

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并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摸清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建立包括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家庭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人格特征等信息在内的学生心理档案,为以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将心理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帮助学生在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民族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文化水平的综合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教育课程对于解决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水平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保障,此外,还可以加强对预科班班主任进行教师培训,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以此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将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核心问题。因此,要实质性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需要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认识这类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实际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

[3]江卫华等.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J].探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

作者:汪建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证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前者主要培养大学生们的健康心理素质,后者是提升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大学生们自身的实际出发,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系入手,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充分介绍和说明,并以此为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重要模式和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证

1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对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在经受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缓解大学生们心理问题,提升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着独特的专业性,能够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们更加有效参与到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当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系

2.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积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项知识教育、咨询性教育或者行为训练教育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积极针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以达到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觉悟,指导大学生良好行为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使用了心理学的原理,也就是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这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用了思想政治理论,通常政治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直接理论基础。第二,教育方式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的心理因素,不断表现人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性,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心理水平和个体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积极开展受教育者的教学工作。第三,教育目标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学生们的心理调适,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性功能,它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们有效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提升学生们的政治品德,社会性功能更高,将教育目标放在了培养学生们树立良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2.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放在了提升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又存在着较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各项情况,包括心理状况、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起良好的情绪控制力,这样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的、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项问题[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大学生们积极运用思想政治中的一些教育方法和能力,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实施,能帮助大学生逐渐树立起更加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起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于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对于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困难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撑[3]。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重要模式和方式

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针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信心和勇气具有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4]。

3.1教育观念方面的整合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不论是思想还是心理,都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观念,塑造出更加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整合过程中就需要从教育观念入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进行结合,同步开展教学工作,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3.2整合教育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使用移情和保密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坚持价值引导和公开性原则。从这种教育原则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有效融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两者都是从调动学生思想、情感方面入手的,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主动性较为重视,关注学生们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从这方面来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结合[6]。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会涉及到价值导向的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需要积极调动学生们的情感认同感,针对这一特质,结合两者之间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一些辩论赛或者心理剧方面的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效果[7]。比如说,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剧表演活动,让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其中。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出一些具有时事性的话题,让学生们编制出相应的心理剧剧本,针对学生们选择出的剧本,教师可以选择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剧本,同时还能对剧本进行润色、修改,让学生们进行表演。其次,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心理剧剧本,自觉安排自身的角色,然后参与到心理剧的排演之中。大学生们在练习心理剧的台词,练习剧情的过程中,能逐渐理解到各个台词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增强自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8]。

3.3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

从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是提升教育效果,调动大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主要是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们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进行充分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需要将两者的联系点进行充分分析,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自觉地参与到心理辅导工作中,同时还需要讲解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两者的联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使用一些心理教育中的会谈技巧,让学生积极讲述自身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后续的教育工作[9]。

3.4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工作,需要积极使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前提保障作用。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就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这将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掌握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知识和内容,同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知识进行有效讲解,这对于促进学生们全面了解到思想、品德、情操、信念问题,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意义。教师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然后按照教学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串联。

4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这样能帮助大学生良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整合工作需要使用到有效的模式和方式,比如说针对教育原则、教育的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教学观念和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成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证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2):149-150.

[2]闫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6-108.

[3]郜静.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邢鹏飞.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证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1):34-43.

[5]叶卫树.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成因与对策——以浙江省某市五校近五年统计数据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78-82.

[6]阿斯亚•艾尼,姚萱,张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状况实证调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9):238-239.

[7]陈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关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32-34.

[8]宗惠,张艳.财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探析——基于安徽财经大学课桌文化的调查[J].宿州学院学报,2014,(8):111-113.

[9]严建雯,汪莹.大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06-109.

作者:张宾州

第三篇:高等学校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高校宿舍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毕竟宿舍始终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核心区域,这类区域环境质量将对大学生个体身心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由此看来,全面强化宿舍管理实效,构建起完善可靠的宿舍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有着一定的决定意义。笔者在此将探讨高等学校宿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日后强化宿舍管理力度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要点等内容,希望能够为大学生良好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宿舍管理;心理健康

1前言

自从我国高校制定实施新课改方针之后,传统的班级管理实效逐渐减弱,同步状况下宿舍开始转变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阵地。不过宿舍更是各类冲突问题引发的主要区域,马加爵事件就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案例。由此看来,高等学校宿舍的确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宿舍管理力度,尽快为大学生群体开创更为理想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显得尤为必要。

2高等学校宿舍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1良好宿舍环境的影响

首先,稳定学生情绪并营造出和谐愉悦氛围。大一新生入学之后,远离家乡和父母,难免会在初期感到孤单和不安。而同寝室的成员便成为他们每天亲密接触的人,在赋予彼此一定的归属感基础上,令他们原本积压的不安情绪得到适当安抚。之后配合妥善的宿舍管理方案之后,便有助于长期维持宿舍的愉悦和谐氛围,保证宿舍成员彼此关系的融洽性结果。其次,确保学生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大学可以说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转折点,因为新生对于社会比较陌生,因此急需集体宿舍生活进行这部分不适应感缓解。在这类人际关系模拟平台作用下,宿舍成员可以彼此交流科学文化知识、沟通情感,并且以宿舍为单位参与一系列班级、校园实践活动。长此以往,令大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自觉调整和身边人员的关系,尤其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来讲,可以令其很快地被吸引到丰富的集体生活之中。

2.2不良宿舍环境的影响

如若宿舍环境长期存在自私自利、相互猜疑等消极氛围时,部分宿舍成员难免会感受到孤立无援,长期压抑烦躁不安的情绪,不单单会影响今后学习和生活质量,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须知现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平常受到的都是家人的溺爱保护,心智尚未健全。而步入大学生活之后,这类群体心理逐渐成熟,遇到问题亦能独立处理,但是通常状况下不会向其余人员敞开心扉。尤其是曾经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的学生,会滋生出挫折或是自卑心理,特殊情况下会引发社交恐惧症。

3强化宿舍管理实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程的要点

3.1搭建相关规范体制,强化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宿舍管理中搭建起健全样式的规章体制,是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的保障,其可以顺势细化为宿舍管理条例、宿舍公约、个人卫生和安全保卫体制等。至于这部分体制内容都是结合学校基础规章制度和宿舍实际状况进行梳理规划的,因此可以彰显出民主精神并体现大学生的主体适应性。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这部分体制实施不可完全交由教师、宿舍管理人员加以督促检验,相应地需要学生自行和交互式检查,如此便可以将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辅助作用发挥完全,进一步引导他们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证单位成员愿意为宿舍管理尽职尽责。

3.2做好宿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造绝佳的文化环境

第一,不断加大对宿舍文化建设宣传活动的组织和教育力度。进行文明宿舍建设,是高校宿舍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流举措,因此相关管理主体应该在理想化处理文明宿舍评估活动的基础上,强化对宿舍文化建设宣传活动的组织和教育力度。如定期召开校园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实践活动,令高校学生宿舍时刻彰显出和谐积极的文化交流氛围,为日后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目标贯彻,提供保障。再就是在宿舍公共区域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或是以个人修养为主题的书法作品,进一步激励其余学生树立起更为远大的理想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类较为繁琐的工程项目,仍旧需要学工部、团委、公寓管理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第二,处理好心理咨询和辅导事务,保证实时性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辅导员还承担着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关键使命,因此需要在特定时期范围内参与相关培训活动,从中学习更多的教育引导技巧,进一步辅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高校还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保证实时性地接受学生咨询;而不同院系仍需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类课程,确保大学生能够时刻正视个人心理问题,长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生命、价值、发展观念。在此期间,宿舍管理和建设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将辅导员的沟通桥梁和推动效用予以有机发挥,即借助他们积极地贯彻校园宿舍文化建设的不同措施,争取通过不同服务项目育人并促进宿舍的优质化管理结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宿舍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果,有着极为缜密的关联。因此,日后各类高校领导要不断加大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争取在内部树立起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机制前提下,通过辅导员检查评价等引导途径,激发个体不断向上的积极主动性。长此以往,为高等院校宿舍管理和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步大幅度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欣欣.浅谈高校宿舍文化自觉性的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28(5):97-103.

[2]冉素真.高校宿舍育人功能途径初探[J].管理观察,2013,27(18):133-147.

[3]张一帆.针对“90后”心理特点分析高校宿舍管理的重要性[J].才智,2014,35(30):120-136.

作者:祁霞

第四篇: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及启发

【摘要】近些年,虽然我国各高校都逐步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形式主义较强,与学生实际需求联系的较少,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本文首先就中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讲解,然后分析了美国教育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美;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启示

一、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比较

(一)教育理念

在美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已上升到政治层面,政府已出台了多条法律法规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而且美国在相关方面的教育主要以预防和矫正为主,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树立健全的人格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国全国范围内都兴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从而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1]而在我国则是以治疗为主,即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指导他们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升他们对压力的抵抗度,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培训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另外,在国内各高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不足,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水平明显偏低,很多措施都无法落到实处,而且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普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活动,而无法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二)教育体制

美国很多机构和部门都会参与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而且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对问题的把握度较好,能够很快的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主要是由教育部负责,教育体系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因此,高校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2]所以就教育体制来看,美国的管理体系较为健全,教师专业素质较高,而我国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教育领域

美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目标,所以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围绕高校实际的教育目标来开展的,而且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家长、教育工作者都将是教育的范畴。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还不十分明确,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科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关怀,所涉及的教育面也比较狭窄,无法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面对挫折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因素,人格的塑造通常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及生存体验相关,后天的社会经验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而人格的不同会决定人的思想,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首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积极体验;其次,应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能力转化为一种习惯时就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性与主动性的培养。

(二)开展目标教育,培养希望体验

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根本动力,只有饱含对生活的希望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积极的应对生活的挑战,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励志类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优秀的事迹中找到生活的信心,从而树立高远的理想,培养希望。另外,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优秀的教育队伍

教师质量的好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增加额外的技能培训。学校在进行心理教育师资的招聘时应加大要求,对于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者,应对其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确定其素质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政府及教育部门也应设置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考察制度,同时要对教师进行绩效考察,提高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拓宽教育范围,从而更好地适应实际的教育需求。

三、结论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都比较落后,教育范围较窄,老师的专业素质也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结合实际的需求,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力,周鑫等.中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6):954~957.

[2]牛志敏,韩丹等.国外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志,2014(5):15~16.

作者:张秋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第五篇: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在多种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作为心理障碍出现情况最多的高发人群,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一般来自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其本身等多个方面。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减轻其心理障碍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音乐欣赏是如何影响其心理健康及其措施。

关键词:音乐欣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正面影响;措施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的旋律、主题进行欣赏,来实现音乐与人心灵的交流。也有的学校会利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事实上,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需要,而且对于有效地调适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预防甚至治疗其心理疾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大学生们不可避免的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使他们逐渐的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目前,全国高校对新生入学后将会做一次心理普查,普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堪忧。因此,很多院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一味的选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漫长且效果不明显。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高效合理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利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发挥其在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解决大学生压力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障碍问题,通过音乐欣赏进行保健的方法应运而生,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生活环境使其不仅仅经受着学习、人际关系处理等校内生活带来的压力,还同时面对着交友、择业等社会方面以及来自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其主要面对的压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适应新环境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作为大学生,所面对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常常会引起其困惑、矛盾的心理。初进新环境的无所适从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在一个不同于高中封闭式管理的新环境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与身边的同学交往及和谐共处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从而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困惑、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

(三)就业择业所带来的压力

大学三年转瞬即逝,在大多数人还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情况,且随着各大高校扩招的开展,大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致使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甚至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安,这些种种情况所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觑。

二、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是作为大众进行休闲放松最为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存在。它不仅仅带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并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音乐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能够以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去缓解过度紧张的身体与大脑。主题音乐欣赏其本身就是一个进行第二次创造的过程,即人们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会对音乐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感官刺激,在人们对音乐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主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和感知,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一个个体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在以智能为前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够良好的表达自身的个性、处世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一种综合。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有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催眠暗示疗法、森田疗法、精神疗法、音乐疗法等。音乐欣赏作为音乐疗法的主要措施为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音乐欣赏就是通过给接受治疗的患者播放音乐作品,在聆听享受的过程中逐渐的与音乐融为一体去感受音乐所富含的情感,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与压力的释放。音乐欣赏的主要特点有:1.音乐欣赏能够引发大学生在情感与心灵上双重的共鸣,促进大学生释放那些消极的情绪并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力量。2.音乐是能够最为直接且最为高效的直击大学生的心灵,因而更为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3.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是无限的赋予人无尽的力量。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旋律、婉转的曲调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大学生的情感,调节抑郁的情绪。

三、音乐欣赏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一)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表达出对不同类型音乐所感受出的情感,从而能够培养出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学生,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各大高校需要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从而能够及时的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大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音乐的知识,并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无尽的力量。

(三)通过多种课外辅助形式的欣赏措施进行调整大学生的生活多姿多样,且现如今的社会各种电子设备极其发达,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电视、电台,电脑等多种媒介所传播的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音乐是进行自我表达并且释放自我情绪以及感知世界的最好的途径之一。而情绪则是心理各种复杂的消极、抑郁情绪的堆积,只有通过合适的方式,运用合理科学的办法将这些消极的、阴暗的感情给散发出去,才能归于平静,因而需要一个平台,而音乐欣赏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泄的出口,为其释放压力,寻找自我。

参考文献:

[1]赵丹,倪娜.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及措施探讨[J].青春岁月,2016,09:95.

[2]曲晓琳.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3]喻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朱敏洁 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着各种压力,有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这块出现了问题,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文章从原生家庭源头这块出发,去解决目前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大学生原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所处家庭的成员构建等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这块的扶持力度增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大学生群体人数在增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在增长。目前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来源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原生家庭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地方,如果原生家庭出现问题,那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块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生家庭类别

原生家庭作为大学生最开始成长的环境,原生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品行和人格。目前针对于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原生家庭类别,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三个类别需要拿出来重点分析,第一个就是经济条件差的原生家庭,第二个就是父母不和谐的原生家庭,第三个就是单亲家庭,这三种类型的原生家庭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关于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这块很大,笔者根据文章资料,加上个人见解从以下三种原生家庭进行分点论述:

3.1关于贫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贫困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以下三种影响:第一,比较自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所处的家庭贫困时候,很多的事情就变得不容易。在没有上大学时候,学生对经济这块感觉不大,主要的是看成绩。可是上了大学之后,开始进行人际交往,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开始展开自己的感情,这些都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如果经济跟不上,就很容易导致自卑;第二,比较抑郁。家庭条件变故导致家庭经济拮据,大学生在背负着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时候,还需要承担经济压力,这就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抑郁;第三,比较矛盾。家庭虽然贫困,但是大学生要面子,本来需要向社会伸手,寻求资助的,但是由于自己爱面子就没有这么去做,但是赤裸裸的现实摆在自己面前,大学生又想要得到资助,所以这一块比较纠结,慢慢的越来越矛盾,最终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3.2关于不和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如果不和睦,将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有些大学生的原生家庭突然发生了变故,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使得大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落差,从而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还有的就是,从小家庭就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思想和认知发生偏差,也会或多或少的导致心理健康。家庭不和谐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长时间的不和谐和压抑,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应该感觉的爱,对符合常规的认知没有得到健全,随着时间的推进,当大学生独立自主的面对生活时候,就会出现认知上的错误,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3关于单亲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笔者认为单亲家庭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家庭最主要成员就是父母和子女,如果父母中缺少了一位,那么孩子在成长时候就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对这一块的缺失,就不太能够对人性这块有太正的认知。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沉默寡言,很容易抑郁,还容易产生妒忌情绪,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很容易在对待差异时候产生极端思想。单亲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其内心是渴望被尊重的,但是又很自卑,所以单亲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

4关于解决原生家庭对大学生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针对于上述的三种原生家庭情况,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针对多年心理辅导经验,简要的阐释一下如何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4.1关于贫困原生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探究

首先第一点,要告诉大学生,虽然家庭给不了你太多的经济支撑,但是作为父母已经尽职尽责,应该坚持“一切依靠自己”的想法,不要太在意物质基础,应该考虑自己目前需要学习,要抱着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家庭贫困问题。

4.2关于不和谐原生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探究

要告诉大学生,父母和自己是独立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在不和谐的家庭成长,我们更应该知道和谐的珍贵,应该让自己去改变,让自己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要知道自己的人生和父母无关,应该和善的看待世界,不要因为父母这块,就认为社会很糟糕。

4.3关于单亲原生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探究

针对于这一块,我们应该看看导致单亲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合理的解决。针对于因为事故但是单亲的,我们应该告诉大学生需要自强,应该照顾好自己的亲人,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针对于因为离婚导致单亲的,应该从沟通渠道这块着手,加强教育,让大学生不要因为这个而相信感情的不忠贞。

5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处理好,不仅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讲是很抑郁的,而且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笔者从原生家庭这块入手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去设定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辅导,这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针对这块,笔者提出了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思路,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霞,刘维.走出心灵的困境重塑贫困大学生新形象[J].宜宾学院院报,2015,(12):14-15

[2]张晓琴,陈松.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23

[3]石晶.擦亮贫困大学生心灵的天窗[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2

[4]林燕.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6,(7):83-84

[5]马春伟,曹红娟.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陕西教育,2015,(9):6-7

[6]周丽莉,赵瑞玲.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章,2014,(5):254.

作者:刘静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

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其步入大学后遇到很多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由于不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展开深入的剖析,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发展。由于当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太大的期望,导致孩子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一些学生由于无法承受学习与求职等方面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问题,无法健康成长,甚至出现自杀的情况。因此,针对该种情况,各大院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工作极为重要,相关院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教育实施方面,依旧存在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即:首先,过于重视知识的外在传授,个体内在的体验被忽视。站在哲学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两者所关注的对象均是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过程等[1]。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既拥有个体性特征,同时还拥有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征。为此,教育的成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仅重视规律性与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便会形成重知识传授、轻生命存在与个体生命成长的局面,致使教育生态出现失衡的情况。其次,过于重视心理常规的疏导,忽视了对生命的深层关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实施,主要为了能够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将人的心理困惑问题解决[2],从而满足生命的需求。可是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期间,过于重视心理上的常规疏导,对于生命没有深层的关怀,如对于怎样培养幸福生活、人生意义的正确指引等教学内容比较少,更多的内容是怎样帮助大学生树立目标,提升其主动性与积极性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究

在上述分析中明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受到负面的影响,而要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即:首先,需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伴随我国社会不断深入的转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快节奏的生活等,导致人们的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3]。因此,高校必须将生命教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并通过建立融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工作的实施,将应对心理危机与人生困惑的方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大学生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价值。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机制进行积极创新。高校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必须将生命教育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情、知、行以及意等各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并且不断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与实效,让大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生命的价值[4],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将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对生命认识的主要渠道,将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最为基本的途径,同时将心理文化活动作为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等等,使得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合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带动大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影音播放与专题讲座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总结:

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其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给我国社会日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各大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两者融合实施,突破创新以往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明确自身价值的基础之上,积极面对人生,勇于面对困难与解决困难。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融合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相关院校不断的探究,从而在保证能够有效实施相关教育工作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作者:张秋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造成不小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直面时代改革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更被有关部门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重视。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相互交流、相互协助,努力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前言

根据国际健康委员会的有关条例,心理健康也被纳入健康的范围之内。就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而言,指的是以一种积极可持续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事物,在这种状态之下,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意志进行积极的控制。纵观国内外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可知,国内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始终严重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内呈现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重视程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我国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可知,目前而言,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情况有上升趋势,而且大学生群体成为除上班族群体外最容易患抑郁症的群体。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部分偏远地区缺少相关的师资配备以及器材等,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简单的停留在书本教材和教师的关注上,缺少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大部分学校缺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中心。其二,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必然具备极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事实上,对于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唱歌、逛街等方式发泄出来,但是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来说,大学生还是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之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很难进行疏导,最后造成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业素质不强

就我国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缺少专门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由于这些老师缺少如心理学知识等专业方面的培训,而且很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目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安全事故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健全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检验,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估标准,以科学的人性化的检测体系对其进行评估,避免由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指标单一、数据虚假等的问题,无法真实的反映高校目前的教育效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进步。从心理学上来讲,指的是能与教师、同学等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态。由此而延伸出的衡量标准主要有:有适度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能够对自我成就产生价值感;能够开展适度自我批评;能够对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的主动性;能够接受现实的挫折或打击等,不会陷入无端的幻想当中等。当然,以上几条是理想状态下的心理状态,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改正自身的不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进、反馈并进行改正的工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产生冲突,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会自然放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自然严重滞后教学工作的发展,而且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长期不能落实,仅依靠心理安全事故引起各高校负责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切实际。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从建立或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始,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与考试挂钩,教师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展开引导,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素质。这里说的专业素质,一指有很高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心理行为矫正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二是指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拥有责任心和负责意识,能够开展咨询服务工作。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因此,高校应该定时定期对心理教师展开培训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的教材和老师的辅导,应该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避免出现病态心理和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同时,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接触积极阳光的事物和人,努力从小事改变自己。高校相关负责人以及心理教师等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持续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裴学进,郑攀君.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成长路径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4(2):143~144.

[2]喻春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131~132.

[3]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48~52.

作者:刘奕蔓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第九篇: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了探究,详细分析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将体育俱乐部教学分成四个环节,来提升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包括在热身活动中融入心理游戏,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知识分享的交流与展示以及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心理健康;概念;促进作用

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的相关技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经济态度,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1]。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通过本学科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没有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笔者在下文中,重点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的是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紧张感,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评价,并能够真正掌握几种能够用于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在该教学模式中,将技能与体能教学融为一体,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体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二、对于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在热身活动中引入心理游戏

首先,可以在传统的身体锻炼中引入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例如,在常见的心理暖身活动中,“大风吹小风吹”的引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舒展身体,做好热身运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认识与了解的机会,提升了课堂气氛;“你追我赶”活动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策划与执行力,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滚雪球”游戏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力量。其次,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心理游戏[2]。体育活动自身的功能与魅力非常强大,教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心理活动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发挥出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型变为分享型教学,学生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在新课改下,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在俱乐部体育课堂中,利用异质分组法,通过小组内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才能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合作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突破,推动了体育教学的进程。在分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在组内探讨问题时能够自由发言,同学之间激发出情感的共鸣,变以往枯燥无味的动作练习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教育是其最主要的形式,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发言机会平等。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学生体育学习的信心以及毅力都会显著提升,对于体育活动发挥着导向、动力以及创新功能。通过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该氛围如果得以保持,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知识分享的交流展示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经过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之后,各小组汇集了多位同学的经验及思想,然后通过交流展示环节,使得学生的才华得以发挥与展示,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集体合作等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性竞争的意识。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知识分享交流展示环节,往往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将以往的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现在的小组之间的竞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小组竞争中,学生对于失败的恐惧感会大大消除,激发出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

教学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做到注重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壁垒,强调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这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一大亮点[3]。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运动项目规则的限制,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运动规则已经发展成为学生运动的潜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实施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同时,体育教学中的课堂要求、评价标准等,都能够极大促进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养成。所以,体育俱乐部教学在评价方式中,综合了结果性以及过程性评价,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日常体育课堂表现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锻炼、运动技能掌握等多方面内容。这种评价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10(2):99-101.

[2]宋子良.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69-3571,3576.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48-150.

作者:王兆梅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第十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学习乃至情感问题都已经全面进入竞争化加剧的轨道,对大学生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意义深远。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据此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优化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博学多才且拥有较好心理素质的有用之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师资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学生的德与智方面的培植,心理健康领域在以前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教育的盲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接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就整体需求而言,这种提升还是远远不足。目前众多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政策与宣传上,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此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或者其他职能部门的老师兼任,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身兼数职,相应的心理指导职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

2.流于形式,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往往有专门的设施而不加以利用,说到底还是对有心理教育的不认同。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档案,并且往往只针对心理障碍学生的主动咨询,这样就把大众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只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单一服务,推广效果很差。

3.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成体系的教育过程,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的,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采用专业的教育模式,而非仅仅是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对一的疏导模式固然可以解决个性的一些问题,但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共性的问题作用有限,效果不好。同时,高校一般将自身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这几个核心环节,针对性不够好,对其他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很少,比如对信息化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疏导等领域。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

各省教育厅应该结合省情制定并完善心理教育领域的激励制度,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积极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专业人才入驻本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得到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厅作为职能部门主要在政策引导方面着力,具体的实施有赖于高校进行自觉积极的努力。

2.建立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对一的疏导上,应该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服务更多的人,使心理辅导的受众群体大大提高,同时应该对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分析汇总,以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分类疏导。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体系化的教育过程,应该健全整个环节,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心理疏导,对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以及疏导程序进行完善,使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真正地运作起来。除此之外,结合高校学生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心理知识,这样的效果比课堂教育可能更具吸引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学校广播台,微信公众号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144-147.

[2]史济纯,陈玉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148-149.

[3]王福臣,翟媛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1):24-26.

[4]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95-96.

[5]薛敏.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6(6):147.

作者:刘东旭 李宁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