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效果研究(5篇)

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效果研究(5篇)

第一篇: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效果及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原则将80例新生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优质护理;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家长信任度、知识宣教以及母亲参与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能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优质护理管理;效果;价值

0引言

在临床产科的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规护理管理的护理措施简单,容易引起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不满,甚至可能导致护理纠纷事件[1]。我院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效果显著,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3±0.5)周;顺产34例,剖宫产46例。通过随机原则将80例新生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详细告知新生儿家长相关的注意事项、保证营养供给等。实验组新生儿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优质护理管理,具体的护理管理内容如下:

①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应帮助新生儿交替更换平卧位和侧卧位,新生儿的卧具应保证舒适和柔软,不能束缚新生儿的手脚,让新生儿的手脚能触碰到物体,让新生儿的安全感得以有效提升。

②亲子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新生儿家属,让其加强和新生儿的互动,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指导,让其通过触摸、拥抱等方式来亲近新生儿,让新生儿家属和新生儿之间的感情增加。

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鼓励和科学指导,让其尽可能采用母乳对新生儿进行喂养,告知产妇在哺乳新生儿时,姿势应保持科学,详细告知新生儿母亲,应结合新生儿的排便情况来合理调整哺乳时间等。

④大小便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按摩其腹部,促进排便,在新生儿大小便后,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外阴进行及时清洁,避免新生儿外阴部皮肤出现感染。

⑤脐带护理: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的脐带状况进行认真观察,如果新生儿脐带存在渗血或者异味,则应对脐带绷带进行及时更换,同时选择酒精来消毒处理新生儿脐带。

1.3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新生儿家长的信任度、知识宣教以及母亲参与的满意例数进行观察分析。并利用我院自制调查表来调查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则为总满意度例数。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情况观察实验组新生儿的家长信任度、知识宣教以及母亲参与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实验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干预关注,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能让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护理风险降低,让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最终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和成长[2]。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新生儿的家长信任度、知识宣教以及母亲参与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发现优质护理管理中的体位护理,减少新生儿的手脚束缚,让新生儿的手脚能触碰到一定物体,能让新生儿的安全感增加;通过亲子护理,加强新生儿家属和新生儿之间的亲近和互动,则能让新生儿家属和新生儿之间的感情增加;通过饮食护理,则能让新生儿的营养供给得以保证;通过大小便管理则能让皮肤感染发生几率有效降低[3];加强脐带护理则能让新生儿的脐带保证清洁,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最终通过上述护理管理,让新生儿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让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能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季东平.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229-230.

[2]陈芸芸.新生儿护理中优质护理管理的运用效果观察[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9(11):91-91.

[3]周洪梅.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34):119-120.

作者:李媛,王丹 单位: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第二篇:产妇及配偶对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摘要:目的:比较健康教育路径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用于产妇及配偶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新生儿的父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新生儿护理;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实施新生儿护理。观察记录每组产妇及配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掌握程度及满意度、每组新生儿胎粪排空时间、高胆红素血症、皮疹、脓疱疹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及配偶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程度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新生儿胎粪排空时间平均较对照组缩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皮疹、脓疱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对产妇及配偶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能增强产妇及配偶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产妇及配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和病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使整体护理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产妇;配偶;新生儿;护理

产科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传播信息及干预行为,帮助孕产妇和家庭成员掌握妊娠、分娩的相关知识及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措施,减轻孕产妇的孕期、产期及产褥期的心理负担与不适,增加母亲的自豪感[1]。为了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护理资源,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已经展现出卓越的优点[2]。我院2010年10月选择产科三区病房的产妇及配偶,试行健康教育路径用于新生儿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共分为五个病区。2010年10月选择三区病房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区,采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新生儿护理。随机选择三区病房50例住院新生儿的父母为观察组:接受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新生儿护理;四区病房50例住院新生儿的父母为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实施新生儿护理。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7.48岁;孕周36+2~41+2周,平均39+2周;新生儿体重2470~4000g,平均3240.5g;经产妇17例,初产妇83例;顺娩63例,剖宫产37例;产妇大专以上学历88例,中专及以下12例。排除标准:新生儿畸形,极低体重儿、产妇患有严重的妊娠合并症,产妇或配偶智力障碍、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及产妇住院期间配偶不在场者。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入院产妇及配偶进行健康教育,实施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根据产科护理特点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路径表,由责任护士对产妇及配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实施新生儿护理。

1.2.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

参照现有的医疗护理常规、标准及我院母婴同室健康教育表,根据我科的医疗护理特点来制定路径表。通过广泛查阅健康教育路径相关资料,发放健康需求问卷表,了解产妇及配偶的健康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以保证健康教育路径的实用性、科学性,便于护士执行。内容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指导者、指导方法、病情变异等;纵轴为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横轴为时间。

1.2.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

新生儿入我科时,由责任护士依产妇分娩方式、产后状况及新生儿出生的不同时期,分析产妇的需求,向产妇及配偶详细讲解新生儿护理知识,实施相应的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指导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日常护理技巧。对已掌握的内容用蓝笔“√”标识;未掌握的用红笔“X”标识,并反复指导讲解,直至完全掌握。责任护士执行完毕要签名和日期。出院前对产妇及配偶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理论考试和新生儿抚触、沐浴、脐部护理的操作练习,评价其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

1.3评价指标

1.3.1根据健康教育内容,在参考相关文献[3]基础上修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产妇及配偶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表由3部分构成:

(1)新生儿出生当天指导:依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后状况,对产妇及配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入室宣教:主要是介绍医院环境、制度、安全措施、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内容和专科知识指导:

①产妇饮食营养丰富、多样化,保证乳汁充足;

②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③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技巧、婴儿正确吸吮、更换尿布;④讲解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包括观察肤色、呼吸、睡眠、排便情况、体温及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红斑、溢奶等。

(2)第二、三天指导:示范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方法及挤奶的方法,纠正不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和新生儿护理方法。

(3)出院指导:指导产妇及配偶练习新生儿抚触、沐浴方法,介绍母婴体检时间、地点和婴儿预防接种的相关内容,说明办理出院手续的流程与母乳喂养咨询电话。依据Likert5级评分法判定产妇及配偶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分为掌握、基本掌握、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5个等级,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高者表明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高。

1.3.2采用自制“产科病区新生儿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此表在我院制订的“产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内容包括新生儿相关知识健康指导、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3个方面17项内容,问卷的最后,产妇及配偶对病房管理、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问卷在出院指导时由责任护士统一发放,采用无记名方式,产妇和配偶独立自填,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将每份问卷的满意项目相加得出总的满意项目除以总问卷项目总数,得出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包括产妇及配偶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时间(小时)分别是4.72±0.07和3.48±0.18(t=6.38,P<0.05)、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时间(小时)分别是4.60±0.09和3.08±0.18(t=7.461,P<0.01)及新生儿胎粪排空时间(小时)分别是30.48±0.95和41.34±1.50(t=6.108,P<0.05)。2.2观察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的新生儿结局比较:高胆红素血症(例)、皮疹(例)和脓疱疹(例)分别是1、4、2例和8、15、9例(x2分别是5.983、7.862、5.005,P分别为0.031、0.005、0.0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3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及配偶对产科病区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问卷项目850项):两组满意(项)分别为827、711;较满意(项)分别为13、71;不满意(项)分别为10、68;满意率(%)分别为98.92、90.33(x2=45.202,P<0.01)。

3讨论

3.1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提高了产妇及配偶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了解,掌握新生儿日常护理技能。产科护理重点是向年轻父母传授有关育婴知识、技能,进行产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产科护理有其特殊性,需与产妇及配偶共同完成新生儿日常护理和产妇产褥期护理。本文观察组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护士循序渐进、有计划地从新生儿出生当天到出院,从A班(白班)到P班(小夜班)再到N班(大夜班)对产妇及配偶进行连续、完整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讲解或个别指导以及播放DVD录像等健康教育方法,介绍新生儿生理特点、护理常识,示范新生儿日常护理操作,帮助产妇加强了解母婴保健、母乳喂养的知识。出院时责任护士对产妇及配偶进行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理论考试和让产妇或配偶参与新生儿洗澡、抚触及脐部护理等操作,使产妇及配偶得到规范、有效的育婴健康教育。

3.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运用健康教育路径有针对性地对产妇及配偶进行指导,使其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宣教,判断新生儿的肤色、睡眠、呼吸、体温、饥饿程度、排便及溢奶情况,了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红斑等特殊的生理状况。教会产妇及配偶适时顺时针给新生儿腹部按摩,利于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路径,降低了新生儿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3.3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提高了产妇及配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在临床健康教育过程中,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焦虑,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对医院的服务感到满意[4]。本文结果3显示,观察组产妇及配偶对产科病区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护士在短时间内无遗漏、有目标、有计划地将健康教育内容向产妇及配偶宣教、指导,减少了护士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随意性及盲目性,同时由于健康教育路径的程序化和连续性,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产妇及配偶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是整体护理进一步发展的体现,使产妇及配偶由被动依赖护士变为积极主动参与,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涂素华,苏才敏,余秋群.浅谈产科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2,16(3):131-132.

[2]刘月欣,孙素娟,田溢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6):84-85.

[3]张素珍,孟永勤,刘美玉,等.正常新生儿出院前母亲健康教育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09-910.

[4]刘卫英,黄小红,赵美君.临床路径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24-25.

作者:刘晓芳1,冯宇峰2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第三篇: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研究及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观察和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且观察组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股静脉穿刺采血,外周动脉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小,且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股静脉穿刺采血;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

新生儿是临床护理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其出血速率慢,但是凝血速度快,使得护理过程中的抽血异常困难,通常需要反复穿刺,为新生儿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究一种穿刺成功率高、疼痛少的新生儿采血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以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发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一次穿刺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42例,女38例,胎龄36~41周,平均胎龄(38.0±1.2)周,年龄10~22d,平均年龄(12.3±3.7)d,体重1.5~4.4kg,平均体重(2.6±0.1)kg,疾病类型:30例肺炎,24例败血症,21例缺氧性脑病,5例其他;对照组包括男41例,女39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2±1.3)周,年龄11~21d,平均年龄(12.6±3.5)d,体重1.4~4.5kg,平均体重(2.7±0.2)kg,疾病类型:31例肺炎,23例败血症,22例缺氧性脑病,4例其他。所有新生儿均在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具体措施如下,主要包括肱动脉和桡动脉两种外周动脉采血。股静脉采血(对照组):使患儿呈仰卧位,护理人员保持患儿的腹股沟展平,大腿外展与躯干成45°角,膝关节成90°角,护理人员左手食指触摸患儿腹股沟三分之一处的股动脉最强搏动位置并轻压一痕迹便于穿刺,然后右手持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于腹股沟下1~3cm处与皮肤成45°穿刺,右手固定针头,左手抽动注射器针栓,直至回血后固定针头。采血完成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肱动脉采血(观察组):护理人员帮助患儿保持平卧位,左手将新生儿的肘关节托起,并使即将进行穿刺采血的一侧手臂放直,用拇指将新生儿肘关节下方5cm前臂位置绷紧,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可以通过轻压的方式对标记进针位置,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5ml注射器连接5号头皮针,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进行穿刺采血,采血完成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min,以防止缺血情况的出现。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首先保持新生儿呈平卧位,护理人员左手握住新生儿的手掌,并使带穿刺侧手掌面向上,拇指固定新生儿手掌,用食指触摸新生儿腕关节桡动脉搏动最强位置,右手持针,以15~30°角度进针进行穿刺采血,穿刺成功后血液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取血完成后同样需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min。值得注意的是,外周动脉采血一般要求较高,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技术,同时在采血中要严格控制无菌,在按压止血过程中要注意新生儿血液循环的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股静脉和外周动脉两种采血方式的采血一次成功率,并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采血过程中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进行评定,同时通过标本凝血、溶血以及新生儿血肿和呼吸困难等判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数据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8.8%(7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64/80),且观察组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详见表1,疼痛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新生儿血液主要分布在躯干及内脏部位,而四肢相对较少,再加上新生儿的血管较小,充盈度较差,采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难度较大,问题也较多。新生儿的股静脉和股动脉的分布于神经分布并行,在股静脉穿刺采血中很容易对动脉和神经造成损害。如果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大血管股静脉的血肿,反复的穿刺又会造成血管损伤和血栓的发生,总的来说,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存在较多的局限。而外周动脉采血因具有操作简单、一次穿刺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且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3%,显著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8%,观察组新生儿疼痛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小,且安全可靠,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巍.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5(2):251-252

[2]杨岭.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探讨.《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136-137

[3]金二丽.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9):222-223

作者:于夕丽,田常青 单位:威海市立医院

第四篇:新生儿优质护理管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的患者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采取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新生儿的护理服务中使用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舒适度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对于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护理;舒适度

0引言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创新,同时也促进了护理模式的改变,目前主要的新型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由卫生部门提出的,其目的旨在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优质护理管理在临床上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我科为了将更优质的服务带给患者,提高护理水平,为此在2015年1月专门建立了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和护理管理小组,在探索护理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归纳总结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在观察组患儿中,男女婴人数分别为23和17,年龄普遍分布在0.3-4岁,平均年龄为(1±3.3)岁,病程范围约为0.2-10d,平均病程为(0.5±6.8)d;在对照组患儿中,男女婴人数分别为21和19,年龄普遍分布在0.5-4.5岁,平均年龄为(1.2±3.8)岁,病程范围为0.4-9.5d,平均病程为(0.3±7.2)d;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帮助母亲完成角色转换新生儿的诞生同时也说明了产妇的人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产妇自身来说,往往会因为缺少经验及不适应角色变化而产生恐惧、焦虑、慌张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护理,在和产妇交流的过程中细心地对其问题进行回答,详细地将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和正确的喂奶过程告知产妇;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合理控制休息室内温度和湿度,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1.2.2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诞生后,为增加其肺活量,应缓缓对其臀部进行拍打使其哭闹。还要及时检查其各项基本生命体征,整个过程都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新生儿皮肤受到感染;与此同时,对新生儿的大小便色泽及量进行观察记录,饮食方面注意多餐少食,提倡母乳喂养,因为通过母乳喂养可以加快乳汁的摄入速度及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对新生儿脐带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及时更换脐带夹;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护理时,可以使用实用医用消毒酒精对脐带部位进行擦拭,还要注意脐带附近的皮肤颜色;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对早期胆红素进行监测,干预时可以采用光照疗法。

1.2.3注意新生儿舒适度的护理工作对于足月小样儿的护理,我们通常采取发展性照顾,使用鸟巢式体位进行护理[2]。若新生儿治疗时使用呼吸机,为按摩其枕后部、预防压疮,应按时采取翻身按摩,每隔2h进行一次[3]。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把某些仪器设备静音,在此期间还应密切留意新生儿的实际情况,确保其身体健康,夜晚10点后可关闭强光灯来减少强光对新生儿的刺激,从而使新生儿更加舒适。

1.2.4抚触护理及皮肤护理抚触护理对稳定新生儿情绪并促进其神经发育有着积极意义[4]。在皮肤护理方面,要预防新生儿皮肤干燥、湿疹、鹅口疮、红臀等现象的发生,若新生儿的皮肤出现了不良反应,则应马上找出病因,并根据病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1.3效果评价根据满意度调查表来确定病人的满意程度,由新生儿家长填写后进行统计分析。

1.4数据处理分析统计资料时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2结果

采取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情况好,分析比较后,差异明显(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详见表1。3讨论通过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生存质量,减少新生儿的发病情况,有利于新生儿的正常发育[4]。根据临床分析统计,护理服务质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新生儿又比较脆弱,所以采取优质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研究出于改善护理质量的目的,通过对观察组新生儿的优质护理管理来进行探究。从母亲和新生儿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帮助产妇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还要密切留意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做好对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从多个角度保障母婴的舒适,促进新生儿的成长。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接受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家属观察组满意度、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的护理服务中使用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舒适度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对于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世梅.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程度及护理管理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2,3(15):67-89.

[2]汤新辉,刘翔宇,谌永毅.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3,3(21):12.

[3]芶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妇产科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0(11):81-102.

[4]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5):45-50

作者:孙亚娟,马学芳

第五篇:新生儿护理前馈控制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新生儿科400例患儿中发生的50例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护理措施中的安全隐患。于2013年7月起执行前馈控制措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防范,同时选取实施前馈控制后40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比较前馈控制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后,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及时找出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前馈控制,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同时,获得更多患儿家属的满意评价。

【关键词】新生儿;前馈控制;护理风险;满意度

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的这一段时间的婴儿,包括了早产儿、足月儿或过期产的新生儿[1]。其缺乏自身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及危险意识,从而使护理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同时,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任何环节中,其造成患儿伤残或死亡等不良事件,均会使医疗风险系数增高[2]。唯有通过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本文采用前馈控制,指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对预测能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结果予以预见性干预,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旨在降低护理风险[3]。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新生儿科病房共有护理人员14名,均为女性;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0.64±8.52)岁;学历:本科及以上6名,大专8名;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5名,护士6名。资料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共收治400例患儿,其中男婴209例,女婴191例;早产儿221例,足月儿134例,过期产儿45例;日龄1~25d,平均日龄(10.3±2.42)d;病种:病理性黄疸127例,结膜炎77例,鹅口疮81例,高热惊厥17例,湿疹28例,肺炎23例,窒息5例,其他42例。

2.前馈控制实施流程:

(1)完善前馈控制机制:建立新生儿科前馈控制小组,由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将其详细分为基础护理小组、前端管理小组、护理操作小组、健康教育小组及终末感染控制小组。同时,统计前馈控制实施前护理差错发生的例数,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各举10例经典案例进行护理讨论。并从知网上检索“新生儿科”、“风险管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等词汇,总结前辈相关临床经验,为前馈控制提供一定理论根据。

(2)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总结:护理管理制度缺陷:长期因医疗机构的财政资源缺乏,医疗模式大多处于临床疏忽的托管制度[4]。同时,护理工作量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核心制度无法较好贯彻到临床实践中,造成组织管理的缺陷。业务能力缺陷:据高秀珍研究表明[5],低年资的护理人员缺乏护理安全知识及慎独精神,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操作技能不熟练,更容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患儿用药剂量小,护士常出现换算错误事件发生。部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职业责任心。对需要使用器械设备进行治疗的患儿没有正确实施操作,致使不良事件发生。缺乏风险意识,没有正确落实交班制度、查对制度及处理医嘱不严谨。护理患儿时缺乏足够的关注,发生溢奶误吸,使用蓝光照射未实施严格消毒致交叉感染,药物外漏引起皮下水肿不能及时发现,酿成的护理差错发生。人员因素:护士为患儿进行操作时,因患儿不懂配合,更不会运用语言表达,使护理难度增高。若穿刺治疗时不能一次成功,患儿家属会产生紧张、焦虑及责备心理,易给护士带来负性心理压力,也易引发护患纠纷。仪器设备因素:由于新生儿科治疗的仪器设备较多,护理操作也相应增多,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风险度。患儿在进行蓝光箱、暖箱治疗或使用远红外抢救台时,因没有正确测量机器温度,致使患儿皮肤烫伤。对于经常使用的治疗仪器,未按时进行检修、消毒,导致患儿在使用治疗仪中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仪器故障会对患儿造成一定伤害。护理文书书写欠规范:护理人员对临时出现病情变化的患儿进行救治后,常有漏记、错记护理记录的事件发生,事后再抄写、仿造,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医疗隐患。另一方面,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缺乏,模仿他人进行签字,致使护理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应,引发医患纠纷。

(3)前馈控制干预措施的实施:建立前馈控制机制,严格落实制度执行力:科护士长组织科内成员成立前馈控制小组,统一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内容。根据科内总结的护理风险原因,制定针对性的监督措施。将科内护理成员分为多个小组,分别固定人员从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急救用物、护理书写及病房管理方面进行全程监控,提升护理人员谨慎执行护理操作的态度。同时,护士长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督查,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养:护士长每月组织全科成员进行专科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每周早会时进行随机抽人提问。护士长随机进行查房,将护理人员平日操作均以打分形式记录,算在年终考核评分中。通过此形式增强护士的警戒心,达到护理规范化,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科内建立非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每月举办一次“事故月”进行讨论与学习[6],让护理人员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同时也为其他护理人员敲醒警钟,避免重蹈类似错误。加强薄环节的前馈控制:护士长作为科室领导人物,对科室薄弱环节应严格把关。实施新老搭配,师带徒制,资历较高的护士对资历低的护士在工作成长阶段进行指导,协助其解决临床遇到的疑难困惑。护士长需将资历低的人员作为科内重点考核对象,严格实施前馈控制措施,避免不良护理事件发生。同时,在护士长休假期间、法定节假日、周日等薄弱时期,护士长应授权科内某一责任心强的资深护士把关护理工作。与此同时,护士长也应合理弹性排班,工作负荷重时,安排二线待命班,及时增援当班护士,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科内建立三级质控网,正确实施前馈控制,对护理文书书写层层把关,保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化。加强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普及法律意识,避免因个人道德缺陷造成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注重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履行告知义务,杜绝非护理差错引起的护患纠纷。

3.观察内容:

(1)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前后,由护理部组建的护理质控人员对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评分。考核内容包括7个方面[7]: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技能操作,每项满分均为100分。

(2)实施前馈控制前后,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3)满意度调查: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表[8],对实施前馈控制前后半年各随机抽取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x珋±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二、结果

1.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分析:实施前馈控制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技能护理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七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前馈控制措施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由前馈控制实施前的12.5%降至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3.实施前馈控制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实施前馈制控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讨论医疗体系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建立新生儿临床研究中心多网络协助方式,更好利用优化的医疗资源,获取更优质的医疗质量[9]。我国医疗结构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尚未建立成熟的全国性医疗合作中心网,而且我国新生儿人群中,其监护人具有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差异等特殊性特点,不能完全效仿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10]。因此,缺乏完善的医疗监督体系,增加了对患儿的安全风险性,同时提高了护理难度。

本研究采用前馈控制措施,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价,结合病情预测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的前馈制控干预,将危险度降至最低[11-12]。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前馈控制措施后,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技能护理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七个方面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实施前,同时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P<0.01)。由此可见,前馈控制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具有一定判断性和警戒性,是一种有效扼杀护理风险的管理措施[13]。新生儿自身就无法辨别危险性,本身属于需要特殊保护的角色,加之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演变复杂,护理风险难度系数随之加大。实施前馈控制能起到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作用,同时具备有效导向作用。针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在实践过程中避免重蹈类似错误,采取有效的前馈控制,在偏离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干预,使偏差在事前就得到了避免。

当今医疗环境下,安全护理是每位患儿最基本的需求,亦是每位护理人员的职责[14]。本研究探讨了新生儿科实施前馈控制,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及防范意识。由结果可知,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2.5%降至3.0%;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由87.7%增加至97.8%(P<0.01)。然而,在落实前馈控制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完善的督查举报体制,加强护理风险事件的收集。但如何让护理者更好的学习护理风险内容,这些问题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实施前馈控制后,护理人员严格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锐减,赢得更多患儿家属的满意评价。

参考文献

[1]何连英.浅谈新生儿病房履行护理告知义务的方法及效果[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7(3Z):370-371.

[2]孟藜藜,李芹,徐炜炜.前馈控制在门急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89-90.

[3]甘晚芳.前馈控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3(12):118-119.

[4]薛大东.医疗体制行政化管理的缺陷及其改进─基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视角[J].中国医院管理,2013(8):1-3.

[5]高秀珍,纪会娟,王彦华,等.腹腔冲洗液温度对新生儿腹部手术术后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7-38.

[6]李裕明,史瑞芬.护理一般差错瞒报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13-16.

[7]鲍凤香,马靓,瞿怀荣,等.护理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18-521.

[8]张博,俞志凌,姜红,等.在院患儿安全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6(12):3200-3202.

[9]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2.

[10]马晓路.早产儿相关临床问题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及危重新生儿稳定项目的推广和效果评价[D].浙江大学,2013.

[11]李素丽,刘燕,杨艺.静脉输液小组干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21-222.

[12]刘丽霞,樊克勤,张晨,等.前馈控制对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1(6):409-410.

[13]杜鹏.基于提升医疗质量的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4]黄帼英,孙文霞,叶英秀.健康教育方式对家长掌握婴幼儿居家安全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134-136.

作者:林蔓彬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