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浪潮,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对于输送高质量复合型现代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英语教育面临着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时代化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就业平台。文章从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切入,以当前英语教育建设的问题为依据,提出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民族院校;课程改革;英语教育;创新思维

一、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与作用

(一)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

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要求在发展中秉持与社会大环境、经济发展速度、人文环境和全球化背景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既要满足民族院校的发展需求,又要与社会进步和学生运用英语实现就业目标相同步。英语教育专业建设这一进程强调的就是在推动英语教学进步的同时,相关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少数民族学生个人也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技之长,进而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填补各地区之间、未来社会发展中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我国近30年来,各大院校均设置英语专业,普通专业也设立英语课为必修内容。对外交流与英语的运用频率均有极大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人才,促进了对外交流与经济的腾飞。然而,伴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地球村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腾飞使得对高水平英语运用者的需求量猛增,但优质的英语院校专业教育却跟不上需求的步伐。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习者和掌握者的人数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的需求,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有限,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就业的择业面;英语专业相关教学研究和社会运用服务机制还不能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状和经济条件相适应。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就是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在各大院校和民族院校中推进英语教育体制的更新和英语教育思想意识的普及,进而让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收获上,转化为外在可表现的英语运用能力。所以说,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就要以平衡院校和社会发展为根据,以输送高质量的英语掌握者为目标,适时适当地调整相关教学体制和课程内容,准确知悉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学生高等英语教育水平的进步要求,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同时提高学生群体中的平均英语运用能力,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急需,也让少数民族学生更能适应时代变化。

(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作用

第一,英语教育的根本职能不只是进行语言的教授,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怀,折射出西方文化与思想。英语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在个体思想意识中交流融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隐藏的社会问题会应运而生,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外反华势力与宗教文化的宣传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才能不让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产生不利影响,是英语教育专业发展和改革中必须面对并且加以解决的问题。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做到与时代接轨、与世界同步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经验技术,也要在反思与警醒中,善于发现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进行宣传,让全球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中国。英语教育专业的作用,担负着宣传、交流和有机融合的重任。所以说,民族院校中英语教育专业囊括了三大块必须做到的任务。首先,是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为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进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宽广的平台。其次,运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进行广泛的中国理念传播,让文化冲击在交流融合中消除其不利影响,找到文明与人性的共通点,实现相互理解与交融。最后,要在英语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强调,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认识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度。第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改革是为了让我国民族院校英语教育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良好的教育机制与构造是高等院校今后发展进步的发动机,这不仅需要老师的付出、学生的适应,更需要相关理念的转变、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升级,以及发展前景的估量和学生就业机会的增大。英语教育机制的完善,需要以上几个方面相互作用与制约,才能更好地运转,从而带动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整体水平的进步。鉴于英语教育过程中辐射的主体和环节复杂多样,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安排以及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说,必须维持英语教育机制中各个环节与主体之间平稳、健康地发展推进,才能让民族院校的英语教育进程走向稳步良好发展的道路,增强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中的适应力。

二、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英语教学水平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可是在民族院校中,由于目前改革态势仍不明朗、英语教学模式传统守旧、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先天英语劣势等诸多原因,导致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提高缓慢,许多陈旧问题亟待解决。

(一)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改革步伐缓慢

首先,相关实践性研究的比例较低。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民族院校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幅度较大的改革,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偏重于理论结合实践。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偏重实证性,但是相关实证性研究的比例并不是非常高。虽然说纯理论新研究在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占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于英语口语的水平以及实践性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实践性理论研究与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其次,英语教育教学评估环节缺失。在大学教育中教学评估作为衡量教师教授课程水平以及学生对课程反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民族院校相关教学评估中关于英语测试研究或者说是文章发表的相应教学评估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在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对学生的课程掌握运用情况还是对教师的教授水平和课业分配科学合理程度都没有完善的评估机制。另外,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仍然亟待加强。在我国众多的民族高等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地方高校数量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地方高校发表的相关英语教育改革研究的论文却明显少于教育部直属院校发表的论文数量。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几个深层次原因:第一,是不同民族院校之间英语教师的学术水平有差别;第二,英语教学改革在各个高校中发展不均衡地方的民族院校,由于在相关硬件设施、英语教学费用等教学必备条件与部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英语教育改革中也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所以说加强对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加大对他们的英语教育改革的支持以及经费的投入是保障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

(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适应性有待加强

对于民族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是最主要的生源。但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来自地处偏远的乡村,接触英语的时间较晚,加之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影响,想要学好汉语尚且不易,再掌握第三门语言更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素质普遍比较低,少数民族学生发表的关于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育研究的论文屈指可数,英语科研能力、理论能力十分薄弱,遑论英语口语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初级教育现状、教学设施、软件硬件以及相关教师水准差距等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总体来说比较薄弱,对相关民族高校英语教育实践研究重视不足。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加之相关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的不完备,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初中到高中这个期间并没有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基本的发音和语法运用。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体系和知识架构不完备,没有能力综合运用英语来表达或是写作,相关的英语自学能力十分匮乏。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民族院校后,往往由于思想上不重视或缺乏机会,导致英语学习没有动力,纯粹为了应付考试,造成英语学习的懈怠。

(三)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不科学

大学英语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被动机械地听和记,目前不仅仅是民族院校的学生,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是以完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够,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也多为考试专用或早已落伍,不能跟上时代需求,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由于地处偏远,对于许多先进教材不了解,更新不及时,以致英语教育发展与改革受阻。有许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研究时,不能以实际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准确的课堂评估和学习成果判断,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仍然在高校英语课堂上根深蒂固。加之英语专业是文史类专业,在高校发展中投入的经费相对比例较低,而现代的英语教学设备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维护,这也成为当前英语教育专业发展中的硬件短板。另外,在民族院校教师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采用的语言常为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语言完全不懂,但少数民族学生在练习中就必须在本民族母语-汉语-英语之间转换,学生本身对汉语的运用能力就不强,极易产生多种语言之间的混淆,导致成绩与效果不能与学生的学习付出成正比,学生英语学习面临着极大的不便利,加剧了学习动力的丧失。如果单纯在本民族语言跟英语中转换,少数民族学生就能省去许多学习上的不便,然而这在我国目前民族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三、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改革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三语转换能力进步的引导,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与英语综合运用水平提升

第一,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在三种语言中进行转换和思考。通常是汉语尚不熟练,但却要靠汉语来转化英语。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需通过加强汉语学习来提高汉语的运用能力。首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需要通过国家汉语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才能进入相应高校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如若不然,则有可能造成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语言沟通交流存在极大的障碍,英语教学成果因此止步不前。这种测试若是在学生高考期间添加,则会严重增加他们的负担。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就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尚未分专业之前,进行汉语语言的强化训练,通过汉语应用能力的检测,让少数民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汉语语言能力水平。其次,民族院校应多举行演讲比赛、朗读活动等,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赛中找到磨练口语水平的途径,进而提升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尽量使用汉语交流,通过无障碍的汉语交际能力来促进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第二,要充分利用本民族语言优势来保障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技能的进步。首先,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对教材新颖度、严谨度、时代性以及科学性要进行综合的考量。注重学生的跨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在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要注重提高在自己民族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转化能力,尤其是对于汉语掌握略微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提高母语到英语的直接转换。相关教育职能部门也应对少数民族英语教材的编写引起重视,针对地方小学、中学编写符合本民族特色的英语教材,因地制宜,让少数民族学生形成在母语与英语之间切换的自然习惯,加强英语语感的培养,才能在进入大学后对英语不那么陌生或缺乏兴趣。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要从学习意识上提高自己对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英语学习的偏见。民族院校可以通过设置英语课外活动、播放纯英文电影、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逐渐形成院校内讲英语、日常生活中用英语的习惯。我们在二语习得或是三语习得中,难免产生语言迁移现象,如果想要熟练地运用英语,注重的不应该是在各个语言之间转码,而是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学会用习得的语言进行思考,也就是在运用英语时,不仅仅是用汉语转换或民族母语转换,而是直接用英语思考组句,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并运用英语。所以说,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空闲时间利用新型网络、沟通工具来进行英语方面的沟通与学习,打造学生运用当下一切容易接触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的风潮,通过新媒体来发掘英语前沿学习资源,妥善运用,让当今数字化手段对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改革增添一臂之力。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英语教育体制改进建设,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先进的课程配置,改革课程传统设置与进行方式,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练习。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与其他学生相比,接受的英语正式教育不够,同时在民族地区,对汉语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相对而言,不如汉族学生对英语学习投入的精力多。所以说,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正是补足英语短板的大好时机。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和理论实践上进行改革,对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和墨守成规的老旧教材进行改革,现代化的设施和先进理论教材力求运用到位,交流型和实践型的授课模式亟待形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业传授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研讨,重视口语运用和英语综合素质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从学生个体的特点出发,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量力而行的授课准则,反思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传授,改变传统大课堂、大规划的教学程式。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起点,从个体消化吸收英语知识的适应性出发,改变教学任务、授课内容和课业传授形式。所以,作为英语教学,在给少数民族新生进行英语教授之前,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了解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情况和语言基础,既消除了陌生感,增进了师生相互之间的感情,又让学生通过交流消除了对未来英语学习的紧张感,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设立难易程度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任务,多听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对学习的反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从授课内容到讲课方法都必须按学生的具体接受特点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成果。第二,正确定位教育培养规划,实行多样性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教学培养目的指的是各大高校依据教学理念、目标以及当前社会现状而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教学目的的制定直接关联到教学培养计划。民族院校身负多重职能,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并且各个目标之间应该有系统联系和相互作用。尤其对于民族院校来说,还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所以说,民族院校在制定英语教育专业培养规划时,既要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教育发展前景,又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色等进行特殊性改革和创新。在厘清当前英语教育改革大目标的前提下,还要排除在传统英语人才培养和教育思维中的误区,英语老师要精确观测出当前发展形势下的目标导向,深化课堂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改善,创新授课方式。与此同时,英语教学采用现代模式必然意味着教育成本的提高,为了保障英语教育资源的投入,财政来源必须保障多样性,增进和拓宽相应收入方式。民族院校可以通过进行社会英语培训授课、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拓展新型教育服务项目等方式,既增加了学生参与英语实践的机会,又保障了英语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在发展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能和社会影响,做到既合理利用国家财政经费,又能自身造血,维持英语教育发展运作,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庆夏,腾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2]郑欣荣.语言、文化与认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质量若干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3]郭天翔,孟根其其格,唐苏格.对内蒙古自治区双语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4]裴文汇.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导论南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邓林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