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字字体演变下的字体设计影响

汉字字体演变下的字体设计影响

【内容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既表形又表意的文字,具有漫长的演变历史。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真实可考的甲骨文,我国考古学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距今已经有近八千年的历史。秦王“扫六合”统一文字后,汉字字体伴随着朝代更迭而不断变化。追溯汉字字体演变的历程,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进而寻求其与后期新字体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以及汉字字体演变对汉字字体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字体演变;由繁入简;字体设计

秦汉时期,汉字已经发展到高度完备的水准,其作为汉语言的符号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还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传承历程。那么,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汉字是怎样从甲骨文一步步演变成如今的书面字体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单梳理。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总体上的演变过程脉络十分清晰,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甲骨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较为成熟的书面字体,而后演变成为金文。甲骨文多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笔划复杂,字体不规整,造型上与古代建筑情形相仿。演变至金文后,汉字字体造型更加丰满,整体上更加圆润。金文又被称为铭文,多是刻画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上,囿于青铜器皿本身的造型,字体更加圆润妥帖。进入西周后期,大篆成为广泛使用的规范性文字,此时文字的主要载体也已经演变成为竹简,以刻刀刻画。为了便于刻画,大篆整体造型上更加匀称,线条变得分明起来。为了加强其辨识度,大篆字体的字与字之间的字形区分更加明显,字形结构的分布规律性也更强,不再是甲骨文时期完全的图画式文字。大篆均匀、规整、柔和的造型为后来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秦王“扫六合”实行“书同文”,小篆成为国家统一的书写形式。小篆是由大篆字体简化而成,无论是字体造型还是笔划结构都更加清晰明朗,而单个文字的数量却有了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著书立说,对文字的需求大大提高,以往的汉字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刻画书写更加方便,小篆的简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汉字发展到小篆时期,已经基本完全成形。因此,小篆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一直到西汉末期,小篆都是社会上最常用的通行文字,后来才慢慢被隶书所取代。小篆和隶书这两种字体在我国汉字演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者退出社会标志着象形古体文字时代的终结,后者的流行则意味着我国文字进入笔划文字的新纪元。隶书起源于汉初,西汉中期渐渐发展成熟,相比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字体,隶书已经可以明确分为各个笔划,书写速度也更快。汉代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造纸术,汉字的物质载体逐渐由竹简变成纸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书写就更加普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隶书的使用也有很大作用,隶书比以往的文字更加适合于书写,能满足人们对文字的便利性、识别性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朝中期,由隶书演变成的自由狂放的草书、飘逸灵秀的行书、规整划一的楷书逐个登上历史的舞台,书法文化也由此盛行起来,这一时期,我国诞生了许多才华过人的书法家——两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唐朝的楷书四大家等。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后,基本上就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

二、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文字载体、书写工具的变化

汉字字体的演变不能脱离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其是由于客观条件改变、使用需求改变而被创造的结果。从客观条件上来说,文字载体和书写工具的变化对汉字字体演变、规范有着很大影响,最直观的反映是不同时期汉字字体的名称,甲骨文由于刻画在龟甲兽骨上得名,金文(铭文)是被刻画在青铜器皿上,大篆小篆则书写于竹简上。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汉字字体造型的创造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的。整体上汉字书写工具、文字载体的变化经历了契刻——手写——印刷的过程。

(二)书写心理的演变

除去工具工艺这一客观演变原因外,造成汉字字体演变的主观原因是人们书写心理的变化。最早期汉字的使用极不普遍,只有在祭祀占卜时才需要,后来随着汉字使用的逐渐广泛,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人们从心理上要求文字更加简化,因此汉字字体结构造型整体上呈现出删繁就简的演变趋势。同样的一个字,大篆字体和现在使用的简体楷书已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汉字字体由繁入简演变过程中跨越最大的一步应当是小篆到隶书,标志着中国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入到笔划文字.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汉字使用的普及,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断平民化,使得汉字字数急剧增加。科举制度使得读书识字成为人们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样的社会文化导致汉字字体通用性、识别性不得不提高,汉字的记录职能也进一步扩大。汉字作为人为创造的符号载体,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自然会发生变化,通过合成、派生又不断创造出新字。

三、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

(一)影响汉字字体设计的构字理论体系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早期汉字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主要是由于书写载体变化,大篆、小篆的演变既是为了生活交流方便,也是秦朝统治者妄图通过统一文字来统治人们的思想。进入汉朝以后,汉字演变的实践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关于汉字演变和字体设计的理论体系却始终没有形成,直到“六书说”的诞生。“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汉字字体构成方法,由东汉许慎概括排序,并在《说文解字》这部文字学著作中系统阐述。“六书说”理论系统的提出,既是许慎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汉字字体演变规律的总结与反映,正是由于大篆、小篆到隶书之间的质的变化,正是由于汉字字体演变呈现出的系统性的改变,才产生了理论性的汉字构字方法和体系。汉字字体演变与新字体的设计是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正因为汉字字体演变对新的字体设计有如此大的影响,近年来,对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才越来越活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汉字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印刷字体,如宋体、仿宋、黑体等,这些印刷字体在造型结构上与楷书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作为手写体的汉字进入近代后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了。印刷字体的设计和出现标志着汉字演变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汉字字体设计的理论体系中,“字素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对汉字结构的研究非常深入,将文字的结构元素从文字使用功能、组合方式中分离出来,相比于以往的汉字字体设计理论更加具有逻辑性,在传统“六书说”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整体上来看,汉字字体演变对新的字体设计影响巨大。

(二)启发新字体的设计创造

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还启发着人们设计创造出新的字体。尽管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不会“说话”,却在无形中揭示了构字的理论和造字的法则。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汉字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根据先前文字的造型结构、线条特点,加以改造和演变,从而设计出新的文字,可谓古为今用。近几年,网络字体逐渐盛行起来,作为一种新兴字体,网络文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继承了传统中国汉字形态结构、造型线条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又利用新的生产工具——计算机软件后创造的新型字体。由此可见,对以往的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化的文字设计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思路。比如,最常用的汉字字体演变方式就是字形结构的变化,其中笔划的形成是字形结构变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跨越,作为汉字构字的基本元素,笔划是从最初的象形字中抽象出来的,笔划与笔划之间的组合具有了表意的功能,如今网络字体的设计思路也离不开对文字笔划的再度创造。比如汉字“人”字的演变过程,在甲骨文和金文时期,“人”字从笔划结构上来看,完全不对称,而且采用的是模仿侧身站立的人的形态来造字的方法,但随着汉字的演变,隶书的“人”字已经初步有了对称的结构,不再是侧身站立了。这样的字体演变过程一方面代表了人们的心理变化,即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自我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人”字的字体结构变得舒展和对称了。这样的演变过程运用对现代新字体的创造也有启发意义,现代网络许多新字体同样通过字的笔划结构、整体字形传达某种社会性的语言。在亚文化语境下,许多汉字使用者为了表达自身个性,汉字字体竟然有了返古的趋势。比如,后现代亚文化语境下的“刃”字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非常类似甲骨文的“刃”字。这个字从“六书说”理论来看,是作为一个指事字被创造出来的,而在亚文化语境下,这个汉字的使用者为了表现自身的特立独行,则改变了这个字的结构,借鉴甲骨文的用法,将刀口反向指向自己,借此表达对主流文化社会思想意识的冲击。

结语

归纳总结汉字字体整体的历史演变规律,对于未来新的汉字字体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国汉字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是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文化演变而不断变化的,从最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印刷体文字,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一直与时展、人们的使用需求相呼应。可以说汉字新的字体的创造决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汉字这种文化自身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在载体革新、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中生存下来。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体,包括各种动漫体汉字、萌体文字等。这些新的字体从以往的字体当中诞生,也反映着如今盛行的网络娱乐文化,各种网络文字的流行为汉字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也意味着如今不仅有各种网络语言,还产生了网络文字。新的字体代表了人们审美偏好和使用需求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字字体仍然在不断演变更迭,作为汉字字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人们唯有从字体演变中总结规律、汲取经验,才能为未来汉字字体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舒宁.试论书写性在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中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李航.从汉字字体演变论数字化境遇中的汉字字体设计[D].苏州大学,2013.

[3]罗明辉.草书字体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张建徽.汉字字体演变的基本走向:书写效率的追求与抑制[J].文教资料,2010(12).

[5]丁涵东.20世纪末数字化境遇下的汉字字体设计发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

[6]于丽萍.汉字构形的发展与字体的演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作者:周月麟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