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农村下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

新农村下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

摘要:近几年,农村地区宗教信徒数量陡增。民间信仰对新农村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掌握好两者关系,正确分析农村宗教信仰的长期性、理论价值,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以宗教信仰所提供的道德规范激发宗教和社会行为的积极力量,引导农村地区宗教信仰适应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农村;宗教信仰;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宗教信仰研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已消失,但作为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会随经济基础的消失而逐渐消失。社会主义时期,人们社会意识的发展落后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存在,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天灾人祸,给人们带来种种困苦,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摆脱,人们也无法准确及时地预测和控制各种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对许多自然现象的奥秘尚不能合理解释,使人们会对这些奇异力量产生恐惧、敬畏,把宗教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宗教与国家政治制度互相渗透,党和政府需要以宗教信仰作为民众的精神支柱,并以此维护国家和阶级利益。同时宗教也需要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在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前提下,宣扬其清规戒律、道德理念。宗教作为社会的一种调试机制,对每个国家都不可或缺。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正确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维护民间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道德理论,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深入细致地做好宗教工作。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建设事业,需要合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尤其是宗教资源。中国现代精神文化的构建,需要宗教智慧积极参加,宗教教义是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宗教文化本身所独有的社会感染力、公信力、影响力,是其他形式的文化难以替代的。同时要以积极的宗教文化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宗教信仰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1.农民宗教信仰的特点分析第一,从信仰者构成看,民间信仰人员呈现“三多”特征。首先,农村信教人士中老年人居多,农村老年人是指一直生活在农村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人。[1]这些老人,属当代社会过渡性的一代,他们大都历经贫穷,受教育较少,文化水平低,生活磨难较多,基本上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视野较狭隘。其次,农村妇女的生活单调乏味,空闲时间较多,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很匮乏,转而信仰宗教也就不奇怪了。再次,由于农村医疗设备条件及技术水平有限,大部分老年农民有病无处求医,看病难、看不起病,生活上的无助迫使他们求助神灵保障健康平安。第二,宗教信仰带有功利性。宗教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主动接触和自发信仰传输,通过宗教的伦理道德规范及其民俗传统实现,教徒会因身体出现疾病而信教,也会因身体健康而放弃信教,导致宗教生活、宗教观念的不规范性。宗教信仰也带有功利性,受“生活中偶发性事件的困扰,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身体疾病、意外事故等,往往成为其信仰宗教的主要动因”。[2]功利性表示农民群众对宗教认识不够深刻,其信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利己性的,完全忽略了宗教信仰的社会性作用。2.村民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第一,农民精神生活单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中传统电影院、戏院都没了,传统的各种杂技、把戏也消失了,农民严重缺乏娱乐活动。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弱妇孺”连个说话谈心的人都没有,教会常常举办各种聚会,对村民具有很大吸引力。同时,民间信仰思想根深蒂固。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描写的人物闰土,从“我”家捡走的物件中,就有“一副香炉和烛台”,“闰土”便是我国历史上农民的影子,也是现实中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信徒的典型。第二,为了消灾或祈福,村民信仰宗教以寻求精神寄托。目前我国农村掀起的“宗教热”,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是最主要因素。当人们身患疾病或遇到天灾人祸,未获得社会保障,自身无能为力,会信奉神灵,信仰宗教。第三,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建设落后,人财物投入较少,基层政权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农村文化发展速度缓慢,文化活动缺少场地、器材和平台,加上现代传媒设施滞后,网络建设不完善,中老年人缺乏新媒体知识,制约了农民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

三、民间宗教信仰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第一,有助于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同时,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目标之一的乡风文明更是农村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3]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很关键,而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无论基督教、佛教与道教都注重以提高信仰者的道德品质为宗旨。“基督教自创立之初就倡导爱的伦理,宣扬‘非以役人,乃役与人’及“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奉献理念”。[4]各种宗教信仰大多强调完善自我,与人为善,倡导宽容博爱,这与构建安定和谐社会秩序高度吻合。第二,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宗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宗教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各种宗教活动对促进民间文化传播与发展,“为民间社会整合乡土意识,构建文化认同提供了精神纽带”。[5]传统宗教哲学思想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其中许多抽象概念虽与唯物主义相对立,但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财富,对学习哲学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2.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第一,村民过分依赖外在力量忽略发挥主观能动性,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宗教作为一种超自然的虚幻力量,源于现实也高于现实。宗教队伍中,一部分农民完全寄希望于神灵,认为只要虔诚信教,定期参加宗教活动,自己的愿望不用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第二,封建迷信扰乱人心,破坏社会秩序。部分信教群众对宗教和迷信活动认知不清,因而在农村利用农民的无知,使测字算命、拜神求子、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得到发展和蔓延。一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也打着宗教旗号,利用不法组织进行破坏或犯罪活动,造成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如“”打着基督教旗号蛊惑人心,严重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第三,农民一味追捧神灵,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国家一直倡导“科教兴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若农民只沉迷于求神拜佛,完全忽视科教的作用,不愿意研究和接受科学技术,按科学技术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发展将是一条漫长艰辛的道路。

四、加强农村宗教信仰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农村宗教的良好发展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基础。“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是贫穷和愚昧,我们正是应该与此作斗争”[6],贫穷诚然是我国农民信仰宗教的一个重要根源,越是贫穷的人,越是努力寻求一种精神寄托以消除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经济得到了发展,有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才能完善包含宗教在内的各项上层建筑。第二,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宗教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的,并非权宜之计。“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7]必须尊重保护信教群众的权利,这是我们处理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方面:既保护群众是否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群众选择信仰宗教的自由。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前提下,我们也要积极引导宗教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非任其放任自流,也绝对不允许良莠不辨,在宗教发展中出现害群之马。第三,依法管理民间信仰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8]这是我国宗教工作的大方向,也是我们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做好宗教工作既要有党和政府理论上的“积极引导”,也要有实践上的“依法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对于促进我国宗教工作健康稳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依法管理民间信仰事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影响之下抵御不良思想的渗透和侵蚀、打击非法组织的犯罪活动,保证宗教以合法的渠道运行。有些宗教组织打着“政教分离”的口号,企图以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原则为借口,脱离对民间信仰事务的依法管理轨道。第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首先,在发展农村经济巩固文化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丰富当地文化内容,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播。其次,要积极开发、利用农村生态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发扬并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再次,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引发一些低俗文化,需抵制不良文化在农村中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如民间特色工艺、民俗精彩表演、民俗特色旅游等,激发村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兴趣和活力。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搞好民间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06).

[2]林祥国.江苏省农村宗教状况及对策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4]朱圆媛.固本强基,发挥作用——十四年基督教工作成就回眸[J].中国宗教,2015(12).

[5]赵琼.中国宗教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3.

[6]德•英•乌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30.

[7]岳晓萍.谈如何理解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8].始终坚持中国画方向——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N].浙江日报,2015-07-06(02).

作者:袁慧芳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