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建筑宗教意识的传承探究

传统建筑宗教意识的传承探究

本文作者:焦凤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羌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羌族崇拜的神共有30多种,寄托在羌族对宗教的强大情感。如碉楼作为羌族建筑的主要构成形态,在羌人眼中碉楼乃是“天宫”,是人与神对话的媒介,高耸的碉楼可以将诸神抬举到离天更近的地方。因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羌族建筑师在建筑中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工序与仪式,在建筑的结构与建筑构件的组合与分布等方面,都充分的表现出了羌族的泛神信仰:

羌寨建筑布局空间:无论羌寨是何种空间构成形式,羌寨的朝向都是同一的,其中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从物质层面上讲,朝向要解决避风和御寒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讲,要朝向神的地方。在羌族人的风水观中,大门的方向是“门对槽、坟对包”。所谓“包”,是村寨旁的山顶或山梁子,而“槽”是山间的空隙。透过山间,可以遥望远处连绵的雪山。因此,“开门见山”实现了羌族人对雪山、白石、天神等神的崇拜。

白石崇拜:白石神羌语为“阿爸木比塔”,为天神之意,是羌族诸神中的领袖。在羌族建筑中白石必须选择洁净石块,由巫师作法安置,淋以鸡羊血或牛血,方能表征神灵,供奉在房顶的塔子上。如汶川地区塔子上多供奉5块白石象征天、地、山神娘娘、山、树五神;理县地区多供奉9块象征天、地、开路、山、建筑、祖宗、天门、工艺、地藏、保护诸神九神;茂县地区为供奉若干神。各地各家信奉的神不一样,5作为“九五之尊”中的中间数,以5为基数有增无减。在羌族祭祀中以白石神为主要神祗,在多神信仰中,始终都贯穿着羌族神秘的白石崇拜。

门神:羌族称门神为“迪约泽瑟”,即把门将军,主管大门、二门,多使用使用秦琼、尉迟恭;神荼、郁垒等形象。羌族十分注重大门的神化装饰,凡住宅的主要进出之门,都要贴上门神,表示一家之宅,又兼具辟邪之用。羌族常言“千金的龙门,四两的屋基”,可见门在羌人修建房屋时的重视程度,同时门的位置也代表着建筑的朝向。

石敢当:石敢当亦称为解救石,属住宅辟邪之物,供奉在门的左侧。石敢当原本是汉族的一种文化现象,后传入羌族,经过数代羌人的消化吸收,成为羌族建筑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角角神:角角神是家神的泛称,包括祖先神、牲畜神等,是镇邪的保护神,神位设在主屋的屋角神龛上,故称“角角神”,形似摆在屋角的一个木构三角柜。“天、地、君、亲、师位”,供奉在神龛台的最中心位置,依次供奉门神、灶王、文武天子、羊神等,左右放香炉。龛台下方一般有柜,柜子和抽屉多雕饰兰花、菊花等图案,柜沿有秩序地贴满了用彩纸剪成的灶薇花(一个大鼎中插着莲花的图案)。角角神没有特定的方向归属,以进门能看见为准,与火塘、中柱形成对角线构成制约主室平面的对焦轴线,是影响室内布局的主要因素。

火神:羌区气候寒冷,火塘里的火种终年不熄,有“万年火”之称,羌语叫蒙格瑟。火塘是羌人家庭生活的中心,是家庭中最神圣的区域。有的“火塘”由三块被截出正规角度的石块组成,有的为铁制的三角架,上面系有三个小铁环,代表火神(包括灶神)、铁匠及家神;有的家户还在火塘右上角外框留一小穴或立一石板,进餐前须用饭献祭。主屋中的火塘上方为祖神圣地,是最尊贵之位,只有老人、长辈才能入坐此位,而晚辈若随意坐此位,则被视为对祖先的大不敬。火塘的布局位置直接影响着室内的各种活动,是整个主室布局的核心位置。

中柱神:中柱为火塘旁边是主室的支撑柱,在羌族民居里,中柱为房屋室内的中心支撑柱头,仅一根,被视为家神,分管家族病痛等,被羌人称为“中央皇帝”。中柱与角角神、火塘共同制约主室的室内布局,中柱多是针对羌人普遍采用的方形主室,这样中柱就正好位于主室对角线的中线位置上。茂县地区也有少数呈长方形主室,为了使角角神、火塘、中柱的三者一线,中柱不一定能在中心,往往也会出现双柱支撑的形式。神灵崇拜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信仰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现象,羌族建筑历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在长期的文化适应过程中,兼蓄多种文化和建筑样式的有益因素,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与文化体系。从上述宗教表现中可以看出,羌族建筑与羌族的多神崇拜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宗教意识决定羌族建筑的内在空间组成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当建筑失去宗教依托的时候,羌族建筑也就不能再称为羌族的代表符号,也就不再具有建筑的“可识别性”。

在新农村建设下的人居环境改造即是对人的居住环境进行新的定义,我们这里指的“环境”是“人工环境”是指对建筑物室内室外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求达到符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要求。经历了“5.12”大地震的毁灭性打击后,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建筑形式对羌族建筑文化独有性的挑战。羌族建筑在空间划分、功能划分、自然采光、排气通风、用电用气、防震减灾等多方面的要求之下已经显得应接不暇。因此在新时代谈重建必然涉及到对羌族文化传承与建筑的材料、室内外功能划分与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据走访调查,发现在震后恢复重建的羌族地区中,建筑的功能、空间、抗震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人居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建筑中包含的宗教意识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这就如同教堂里面没有十字架、没有牧师一样,失去了它作为羌族建筑的可识别性,在很多羌族地区我们除了建筑顶上能看见白石以外,在建筑内部已经很难发现其他能反映羌族多神崇拜的地方。

羌族建筑中的宗教意识表现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标志性的语言,但在羌族人民心目中却具有很强的精神慰籍功能。我们应该把居住环境的改造问题合理的与羌族建筑中的宗教文化结合起来,使其既能保存了羌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又能够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藏式民居中对藏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有效的区别于川西民居的建筑布局方式,保留羌族在建筑空间划分中所反映的宗教崇拜。据此笔者在建筑外观与外观装饰以及内部空间功能划分上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建筑选址与规划。根据羌族传统寨落的朝向选择与风水观念,在羌寨的选址与布局上应遵循面朝山间,以主碉楼为中心扇形或梯形向外、向下沿等高线布局,依托过街楼连接各公共设施,体现出注重群体意识的伦理观念与羌族人对天神、山神的崇拜,使整个村落依然呈现出一体化的整体布局。避免出现如:汶川秉里村永久性住房中各自为营,缺乏统一规划分散不整体的现象。

建筑装饰、陈设元素。白石崇拜是羌族宗教中最重要的内容,白石是所有神灵的化身,逢重要节气,燃烧柏枝,进行祭祀。保留屋顶的塔子上,并供奉白石既能保护和传承羌族的宗教习惯,又能够起到增强建筑的层次感的作用。羌族建筑外墙多为青灰色和土黄色的色调,将白石(白色)作为装饰元素运用到外墙的装饰上,能够起到增加色彩对比的作用,明确的区别于笼统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保留门神与石敢当这两个民居外的重要宗教陈设,是帮助羌族人民克服各种灾祸与神怪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法物,虽然其对住宅选址、朝向、空间构成不产生影响,但却是羌族建筑文化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显示出羌族文化博大的吸收和消化、改造能力。

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羌族传统建筑布局,可以将建筑分为三层:一层为会客厅、厨房、厕所、堆放生产工具的杂物间、储藏间,是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二层为卧室、家庭宗教活动区。三层为屋顶塔子,同时作为晾晒平台和罩楼使用。改造后的羌族建筑实现了水、电、气、网络等现代化生活方式,一层的会客厅方便日常的待人接物,设置单独的厨房满足排烟和通风的需要,将传统建筑中二层空间的主室的功能进行了分离。规划厕所与地下生活污水管道和沼气化粪池改变千年来羌族建筑中的入厕难问题,建筑的二层空间是整个建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按照空间功能可分为主人卧室、客房、火塘、神龛,是整个室内空间中最能体现羌族建筑宗教意识的地方。整个功能空间的配置是以中柱、火塘、角角神为中心轴线,向四周展开。火塘里的火使用现代化的取暖设备,既体现羌人对火的崇拜,又能解决传统火塘的排烟问题。在主室周围分布卧室,火塘旁边为中柱,也是整个室内空间的承重柱,可根据建筑面积与空间适当考虑中柱的位置。二层室内正对门左前方屋角放置神龛子(角角神)根据室内门窗的具体位置,可将其与电视背景墙或装饰背景墙融合为一体。建筑三层为房背,由屋顶塔子与罩楼组成,可以满足祭祀、晾晒粮食、休闲娱乐的需要。该图为作者为汶川县水墨镇一农户设计的民居,该建筑一楼为厨房、商铺,二楼住家,室内铺木地板抬高地面水平高度,火塘为下陷式周围坐人,三楼保留屋顶塔子,并作观景阳台加以利用,符合旅游地区“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为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羌族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族群,崇拜自然、顺应自然,由于其在宗教信仰上多样性,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建筑现象。通过上述论证,可以得出羌族建筑在选址、布局、空间结构等多方面都受到了羌族宗教意识的影响。羌族建筑中所包含的宗教意识,在羌族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识别羌族建筑的一种符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只有在深入探索和研究羌族建筑与羌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尊重民族信仰更好的运用现代建筑理念,为改善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