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探索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探索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授业而不授课的特殊群体,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这要求辅导员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本文试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作为学校传授知识的主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的目的不在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却是学生成长道路的陪伴者。这一群人就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需要兼顾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时刻关心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需要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要符合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高校教师既要扮演起学生专业领域的导师,也要担起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选择上的良师。如此,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中承担起双重角色,这增加了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就目前整体而言,辅导员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为良好,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专业型人才,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

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总人数已经超过十三万,但是其中师范、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型人才比例较低;同时,男女比例不均衡、新老人员交替导致的结构性人才缺失现象也较为明显。

2.辅导员角色认同感低,主体岗位意识不强

相对于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专业性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这种情况导致了在辅导员发展过程中,更替频繁,导致辅导员的主体岗位意识不强,很多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暂时性工作,当做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而非长期稳定性的工作。原因在于,一是辅导员工作内容较繁杂,每天都是和学生面对面的打交道,处理的事情重复性较高,日复一日基本都是相同的工作内容,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二是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既有学生各种日常和突发事件处理,又有学院领导、教师相关事件处理,还有学校学工部门等工作处理,工作量大导致辅导员压力徒增。三是辅导员工作评价较低。评价辅导员工作主要不在于工作开展的成就上,而是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换言之,对于辅导员而言,工作亮点不太得到单位、领导、同行的认可,而工作失误却很容易成为评价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点。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辅导员工作工作评价注重负面评价而非正面评价,不容易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下降,缺乏职业认同感,主体岗位意识下降的问题。

3.辅导员工作任务烦琐、压力大,职业倦怠感增强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的扩招,高校层次化程度不断加深,学生来源也呈现层次性和多元化,学生之间差异愈加明显。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需求也变得多元多样,这种情况更加加大了对辅导员的能力和要求。辅导员不仅仅作为双重角色而存在,而是成为一个全能型人。一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帮手。辅导员虽然不具体承担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但作为接触学生时间最多的老师之一,关心学生学习是辅导员的必备职责,而关心学习离不开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只是这种辅导更多的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二是作为学习的生活助手。当前大学生更多的是独自子女,这些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集体互动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才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进入集体生活,这使得他们的大学生活出现不适应情况。这种不适应情况需要辅导员及时关注和调整。成为学生的生活帮手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三是成为学校的工作的执行者。辅导员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学校各部门工作具体落地,通向学生,必然离不开辅导员而开展。辅导员必须对学校诸如后勤、学工、党团等部门工作落地负责。具体执行面向学生的各种长期性重复性的工作,辅导员产生的是职业倦怠感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成就感。

4.个别辅导员在价值取向上发生偏差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入侵校园,当然也影响到了辅导员。交换、交易成为个别辅导员的行事准则。面对学校工作,面对学生请求,面对领导要求,个别辅导员奉行金钱主义,一切以金钱衡量。要求加工资、要求送礼,要求报酬成为这些辅导员的经常选择。一定意义上,这些辅导员已不能称其为辅导员。但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是一个事实。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凡事首先考虑自身,遇事首先考虑代价,而不考虑辅导员身份与自己行为的一致性。

5.心理素质需要完善

因为辅导员的种种要求和现状,导致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很多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这种年轻化给辅导员接近学生提供了先天性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这些年轻辅导员刚刚就业,缺乏社会经验,对应辅导员能力要求,还有一些不达标之处,尤其是非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缺少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因为其年龄原因,部分辅导员存在情绪化工作,对于自身情绪控制和心理控制不能完全把控,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而丧失处理事件的关键时期。

二、解决辅导员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1.完善人员结构,规避结构性人才缺失现象

有针对性的选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合理分配男女教师比例,防止辅导员队伍比例结构性失调;有效规避因新老交替而出现的结构型人才流失,防止各年龄阶层辅导员断层,建立有效机制防止人才断层现象的产生和应对已经出现的风险。

2.引进严格的竞争机制,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首先要对思想政治辅导员本身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认同其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充分了解并帮助解决辅导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引进更加严格的竞争机制,同时将其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条件下给予辅导员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领导应掌握辅导员心理特点,通过宽渠道多形式,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座谈、工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主动接触,让辅导员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和他们成为朋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他们解决职业困惑和生活困难等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积极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辅导员职业道德在于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去,在学生工作中扮演好“严父慈母”的角色,具有奉献精神,不仅仅将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一个工作,更应该将其看做一种的事业。同事每个辅导员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和坚持教师职业准则,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4.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制度

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成败关系着辅导员职业能否全面发展,而辅导员职业能否全面发展又反向作用着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成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必须要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紧跟时展确实,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时代性、专业性。可以引进职业化理念,培育专业型人才,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机制,让辅导员队伍保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在思想教育专业中建设新的专业,来为高校培养专业的高校辅导员,并进行辅导员的理论研究[3]。这样就能让辅导员免除后顾之忧,在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人生价值。

5.开展团队拓展训练

辅导员工作繁琐,重复度高、压力大,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懈怠和抗拒心理。而同时辅导员工作有需要旺盛的精力很强的工作热情;对于辅导员本身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解决这种不良现象。团队拓展训练不仅能够释放压力、调节心态、哦诶样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促进人身体健康,同时团队的组织训练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同事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凝聚力和荣誉感。这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起作用会愈加明显,他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位于一体,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学生管理者出现在学生和社会面前,更是学生事务的具体执行者,更是一个能以言传身教的形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的角色。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整个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评价,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贾挚.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8(9):33-37.

[2]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23.

[3]张景鹏.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梁丹玉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