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职业教育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摘要: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过渡发展过程中,需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以及精益专注的生产品质作为保障。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简要分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及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并论述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路径,旨在促进我国学生职业能力的进步提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实质不仅是人才的储备竞争,同时也包括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民族品牌的影响力。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影响力。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工匠精神

1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职业教育工作的进步发展,将职业教育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国家主席就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多次重要的批示和指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人力资源体系完善发展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高技能人才以及技术传承、促进就业工作发展的重要职责。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职业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转型发展阶段,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就业机制和体制,并不断创新发展各层次和各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坚持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人才服务的教育理念,坚持政校企、行校企“双三元”的办学模式,创建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坚持依法治教;二是坚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理念,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积极进行创新整改,并更多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继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敬业、精益、专注以及创新。工匠精神最早是指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不断进行雕琢,坚持不懈地改进和完善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工匠精神代表工匠们对细节的要求以及追求完美的态度,这种精益求精和专注的品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尺度。现阶段将工匠精神结合至各行各业之中,能够大力促进从业者和企业的进步发展[1]。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行转型期间,应将工匠精神作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发展的根本,并且是从业者进行道德指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是指具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以及为客户疯狂的服务精神。大力培养从业者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四方面的理念和能力,将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的建设脚步。

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发展

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经济的进步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战略,并明确我国将要完成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目标。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优秀技能人才,尤其是要具备专注、创新及精益的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人才。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制造业发达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取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主要源于生产的过程中坚持精益及专注的态度,对于产品追求完美的态度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及影响力。因此,基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将是我国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动力。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匹配之间仍存在差异性,无法切实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及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2有利于塑造民族品牌

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民族品牌的影响力。首先,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经济转型期间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基础保障。国务院最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应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和人才为本”的主要策略,这一发展策略的提出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促进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有利于我国民族品牌的进步发展。现阶段,国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质量和生产环节较为粗糙,因此消费者更加偏向于进口产品。将工匠精神结合至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创新的能力,提高民族品牌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质量,促进民族品牌的进步发展,扩大民族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国际影响力。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极注重品质,因此民族品牌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象征,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继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取得巨大的进步,并且我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策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正在逐年上升,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和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我国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日益密切,继而对于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和较高的要求。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工匠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树立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并且具备卓越创新的素质,继而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切实锻炼到实际的工作能力,但通过工匠精神与学生实习经历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能力[3]。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后以敬畏之心投入到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1创设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

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应创设具有工匠精神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能够对学生的工匠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可以借助学校的展示栏、板报、校园官网等平台宣传工匠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思想和重要意义。其次,高职院校可以积极组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文艺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社团及学生组织可以更多地组织“唱响工匠精神”“走进新时代”等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可以组织校园劳动模范、匠人精神代表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代表的影响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工匠精神的普及教育和培养过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融合工匠精神的就业指导教育

学生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就业指导内容体系之中。首先,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的全面型人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发展和奋斗的方向,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品质。由此可知,工匠精神与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相似性和重合性,都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因而工匠精神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次,在就业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核心,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培养人才。

3构建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应将工匠精神结合至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体系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和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树立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首先,在职业教育之中,任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下的教学活动,其最核心的内容仍是专业课程教学。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应结合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普及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分析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趋势,充分考虑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立足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发展前景,基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在课程设置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者和学生成长发展的管理者,因此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学习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继而影响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树立[4]。

4渗透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培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应通过学生具体的工作岗位及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掌握。首先,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教育,需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的发展。教师在技能培养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个人特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使得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有所提升,继而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和热情,从而通过学生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次,学校应通过政校企、行校企“双三元”的办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工匠精神的实践提供平台和环境,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落实到实践工作之中,进一步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企业、行业、政府的进步发展,相互影响和推动,进而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结束语

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民族品牌的影响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创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渗透至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与系统的就业指导。拓深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交流,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大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红梅.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7,11(4):41—46.

[2]孔德忠,王志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7,37(11):73—75.

[3]朱亮.试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5):112—113.

[4]周妮.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9—21.

作者:罗苑云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