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教育状况与革新路径

中医教育状况与革新路径

本文作者:黄学宽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研究生没有利用有限的时间精研中医理论、四大经典,也没有潜心跟师临床实践,而是把有限的时间耗在实验室里。原因是目前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把研究生培养成掌握现代西医技术的高级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尽早与西医接轨、与国际接轨,有名老中医戏称这种重视实验科研,忽视文献及临床经验积累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在的中医研究生培养不是造就名医,而是培养兽医”。

除了参加科研时能用上苦练几年的实验技能外,在课堂上、诊室里,就很难有机会把辛苦训练的实验技能及动物实验方法搬进教室和诊室里去发挥作用。可见,目前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成了快速西化的一种培训,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西医,连正宗的中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也必考西医综合或西医课程。试想,如果连四大经典都不熟悉、毕业后又不能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中医研究生,又怎能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呢?与此同时,如果让只知道如何使中医西化,而不是借助西医及现代科技来发展中医的研究生来管理中医,岂不是自己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此,在这样的培养思路指导下,中医研究生教育盲目扩招、导师鱼目混珠、培养过程重西轻中及重实验轻临床的观念一日不改,中医研究生教育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正确理解中医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真正涵义

中医现代化,这是时代的要求,科技发展的必然。中医现代化,绝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化。追溯中医发展的历史,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陈无择的三因学说、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以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等等,这些就是当时的中医现代化。今天探讨中医现代化,应该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技包括西医在内的所有自然社会科学取得的一切先进成果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洋为中用、西为中用、它为中用。众所周知,X光、CT、核磁共振、光纤、分子生物、基因工程、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先进科技成果都不是西医发明的,为什么却成了西医必不可少的检测及治疗手段,而中医为什么不及时借助这些现代自然社会科技成果,通过仪器把四诊即望、闻、问、切应用到未知的领域,甚至是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然后再用中医理论对微观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发展和创新中医理论、丰富中医治疗手段。可见,中医现代化研究是多角度、多领域的全方位研究,现代中医学便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重新整合,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与中医现代化息息相关的中医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既不是在教育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也不是使中医研究生教育西医化,应该是把现代一切科技成果运用到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来,促进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中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目标就是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掌握坚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现代化医学知识和与中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具有创造思维和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3]。为此,笔者特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目前,中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专业方向不断增多,但研究生培养课程所体现的系统性、前沿性与应用性不强,培养目标也很不明确[4]。众所周知,中医研究生教育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成败,万万不可小视!而中医要自强,教育需先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中医特色,首先必须合理分配中西医课程比例,并严格按国家政策和中医自身规律开展中医研究生教育。如果偏离了教育方向,中医研究生教育将会名存实亡。

中医研究生导师中医研究生教育离不开导师,而导师的带教能力则是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要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因为仅懂中医的研究生导师,若不了解中医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即使把教材背得滚瓜乱熟,口才不错,也未必能讲好中医课程,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心理等多学科与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实践科学。因此,不仅临床中医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中医研究生导师也应如此。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沃土[6],中医研究生导师也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见,只有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又善于精研教学内容和艺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研究生导师,才可能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专业导师。因此,加强中医研究生导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加紧名老中医教学临床经验的整理及继承、开办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医研究生导师高级培训班等已迫在眉睫!

中医研究生教育,应特别重视中医经典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不宜合并,而应纳入必修课程并且还要增加教学学时,条件许可时应安排研究生去“经典”病房实习,研究生毕业后应加强继续教育,可以在评定副高职称前回到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修四大经典,温故而知新,理论进修后还应去能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的门诊或病房进修,以便切实掌握中医临床精髓,增强临床处理疾病的后劲和应变能力。

中医研究生教育,除中药专业外,仅有少部分人能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充实到了中医教学和临床单位,因此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于培养一批切实能够运用中医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明中医医生,当然也应适当了解一些现代医学技术,但绝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难以塑造21世纪的“扁鹊”“张仲景”和“华佗”。

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中医研究生为应付毕业,往往都得从事动物实验研究。由于中医的特殊性,中医研究生应从科研态度、思维、能力、创新等方面加强培养,从而提高独立科研的素质,为日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7],即中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重点放在科研基本功的训练上[8]。一个学科的发展实质上是学科思想的演变,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创新[9],但是中医药科研无论如何创新,都应突出中医特色,不能为了发表所谓的“高水平”论文盲目追求检测“最先进”的指标,而关键在于所检测的指标能否说明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命题,这才是中医研究生所应研究的实验范畴。

总之,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中医人才[10-11]。为此,只有坚守中医特色,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才可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高速路,中医药事业才有希望获取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在人类医学史上曾有过独领风骚的辉煌,至今仍然闪烁着璀璨科学光芒的中医药事业,也必将在我国经济腾飞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