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才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人才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将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阐释了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以及将职业素养养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以期探求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三部委7号文件的颁布,应用型人才培养首次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呼唤大批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作为面向工程建设、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对其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将大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对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以及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建议进行了深入阐述,以期借此加强大学生这一“准职场人”群体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帮助其确立职业目标,拓展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就业竞争。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根据“素质冰山”理论,职业技能是显性素养,是有标准可以衡量的,而其他方面则都是隐性素养,这部分素养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雇主更为看重的部分。本文所指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主要指隐性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应用型人才适应并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为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了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所开展的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与思想政治素质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指狭义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实施主体的教育,而是指新时期下,由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服务部门,甚至社会组织、学生组织、校友、企业及企业家等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多元主体通力合作、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迫切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题中应有之义。

(一)应用型人才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智联招聘的《2015大学生就业力诊断报告》显示,国内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软实力”、“情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软实力”、“情商”主要指隐形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应用型人才,其职业素养教育一直是被忽略的“短板”,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因此,对应用型高校而言,通过行之有效的载体或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其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应用型转型,也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突破口。转型背景下,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更加频繁深入。高校更注重按行业标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更注重深层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真实的职场情境中,为其“软实力”提升提供了契机。

三、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破除职业素养-思政-专业教育各自为阵的现状,最大限度形成教育合力,实施全过程、多主体共治的需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大都各自为阵,不同老师教授不同内容,即便思政课中有职业素养的板块,也并非重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将大大有利于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融通,最大限度提升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往往缺乏切实有力的抓手。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入为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新渠道,真实的职业情境不仅为学生亲历并习得职业素养创造了条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素材,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效果远胜“说教”。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素养中必备的职业道德等都是人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学生只有首先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生活情趣的社会公民,才有可能成为能够掌握和正确运用应用技术的人才①。职业素养养成与思政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更是相通的,两者的有机融合将释放“1+1>2”的倍增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四、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议

(一)推进思政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发挥思政课在职业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在思政课中系统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模块。1.在内容上,改革和完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各专业通过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中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专业课、思政课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结合专业,设置职业素养模块,按照不同主题设计模块内容。同时,还可有针对性地将企业职业素养培训包植入教学。2.在形式上,创新职业素养培育的方式。一是实施“双师”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讲授,由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让学生感知和认同优秀职场人的职业精神和素养。二是组织辩论赛、职场情景剧等,创设真实的职场情境,让学生自己定选题、做导演,教师指导,从中体验职场规范、要求等。三是利用“互联网+教育”,将职业素养的现实案例录制成微课,做成网络课程包,随时供学生点击浏览,同时也能成为思政教育的素材。

(二)推行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进校园,增强学生职业体验

大学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素养养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内涵融入大学文化,将有助于学生在隐形文化的熏陶下明晰职场素养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得行业企业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也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企业文化对大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具有特有的影响力,同时也与思政教育的需求高度一致。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一院一品”。与企业联合共建行业学院、工作室等,实施双院长、双专业负责人制,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带到行业学院的管理、学生的日常教育及课堂教学中。同时,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真刀真枪参与到项目从项目承接、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职业体验。2.创设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进校园的多样化平台。利用合作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融入课堂;通过设立卓越工程师讲坛,举办产教融合对接洽谈会等,邀请长期在企业履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等有着丰富工程经验和深厚工程文化底蕴的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人的魅力。3.以职业、创业大赛为载体,让学生在模拟职场中体悟职业素养。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创业创新赛事,邀请企业共同设计、组织和评价,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要求融入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4.以社团为载体,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素养。第二课堂涵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能最大限度吸纳学生参与并吸引到众多学生参与的载体。要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职业精神。

(三)贯通学生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全面实施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培养方案,将学生学涯教育与职涯教育相对接、相衔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认知,发掘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培养职业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特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职业能力和迁移发展为两翼的职业人格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爱好,启发学生兴趣。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学涯和职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2.实行“潜能导师”制。聘请专业教师、企业人员担任学生“潜能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职业发展指导,激励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来,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中,深化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3.将大学生职业素养记录提升纳入大学生成长档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体验、感悟、思考和实践,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等进行自主探索、分析和记录。同时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分阶段确立自己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目标及行动计划,并在实践中持续纠偏、改进,激发自身发展潜能,提升职业素养。

(四)贯通职业素养-思政-专业教育,做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顶层设计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打破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边缘化、低效化的现状,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涵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固化下来。1.探索并建立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能力标准”。基于“能力本位”,结合学校“画像”工作,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每个专业岗位职业活动中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据此,建构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结合专业和年级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探索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有效引导校内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辅导员等等,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其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把握每个阶段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利用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契机,依托企业资源,根据行业标准,引入并构建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的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形成由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养成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当前职业素养零星、自发的渗透教育模式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实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贯通,变成有目的、有标准、有载体、有跟踪、评价、反馈机制的综合的养成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积累和完善,循序渐进,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蕾.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4).

[2]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3]孙国学.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3).

[4]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作者:户廷勇 徐金益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