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增长速度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结构调整新常态的转型要求,是增长动力新常态的时代要求,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包括:校企合作,共同探索职业素养的内涵;顶层设计,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完整体系;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课程改革,把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活动育人,打造具有较强职业性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职教育;职业素养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对于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新常态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高职教育经历近十年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更为注重“市场需求”这一外部动力,因而,对学生的培养重在技能教育,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提高人口质量,打造人力资本强国,需要高职院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广义上的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狭义职业素养则是指职业岗位除了职业技能之外,要求从业者所具备的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本文所讨论的为狭义职业素养。

一、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经济增长速度新常态下,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过去三十年,大量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成本低廉,因而可以通过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目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经济换挡步入趋缓空间,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意愿随之下降,有效就业岗位减少。作为新增劳动力的高职生们,就业压力凸显,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职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受欢迎。

2.结构调整新常态下,催生高端就业岗位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必然带来以下问题: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部分企业或破产或重组;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对环境污染的重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超越经济范畴成为社会公共问题。对于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企业来说,困境重生,转型势在必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结构优化催生的一批高端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要求更高。

3.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在今年7月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加强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技能教育相比,我们看到职业素养的培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现代学校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严重地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学校的教学和评价活动沿袭近代科学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将眼光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习惯的训练,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性活动,导致教学活动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割裂,忽视了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养成。其次,目标不够明确,标准不够清晰。究竟职业素养包含哪些因素,用人单位没有定论,国家也没有出台任何法律法规或政策要求予以明确。因而,教育者们对此认识模糊,存在争论。第三,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完成,而不是在学校中由教师来主导完成,因而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高。基于这些原因,我们看到,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养的做法通常是,多加一门课,多编一本教材,多举办一些活动,这样做并无不妥,但仍未能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事实上二者还是两张皮,两条线,缺乏有机融合。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应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一些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三、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顶层设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切入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技能训练、创新创业活动等各个方面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校企合作,共同探索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职业素养的内容进行有序梳理,是目标明确、标准清晰地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必要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职业的社会特性反映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探索职业素养内涵,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一家,而是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充分发挥学校、行业组织、企事业用人单位各自的优势,共同探索,形成合力。首先应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即毕业生首次就业和将来可能晋升或转岗的岗位,针对这一岗位和岗位群,组织教师深入用人单位调查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职业素养,通过对岗位和岗位群职业素养的分析、总结,提炼出行业职业素养内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能够不断得到阶段性成果,高职院校可以据此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事业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办学。

2.顶层设计,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完整体系

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对教师而言是复杂的、高要求的挑战,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日两日功夫能够达到的。高职院校要帮助教师和学生 迎接这一挑战,在确定职业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高职生成长规律,着眼全局,通盘考虑,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完整体系。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来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在教师队伍的招聘与培训上,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并非教师个体的行为而是教师团队的共同任务,要通过学校的组织,使教师团队形成一个专业共同体,在组织内得到更多合作及互相帮助提升目标的机会;从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的结合、借助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三方合力,使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育人的全过程。

3.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

专业教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在实验实训课程安排上,有目的地引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在仿真学习环境中扮演职场角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职场氛围,感受到企业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敬业精神等。顶岗实习环节,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进入到真实工作环境,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职场人”角色,初步形成对职业、对行业企业、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接受与今后可能从事职业相关的各种真实的信息,接触到未来可能成为自己上司、同事的真实职场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得到锻炼。

4.课程改革,把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课程体系中

围绕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别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通过课程改革,在已有的通识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基础上,形成一批优质素质教育课程,构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的立体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把职业素养训练与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的文化境界,破解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两张皮”现象。以笔者所在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包括了哲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国文等课程;公共选修课包含“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和“创新创业课程”五个模块,主要以“名校名师的名课”和本校教师申报开设的公共任选课构成,建成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鼓励教师编写配套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是难点。传统考核方式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考核相对较少。改革考核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增强考试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在考核方式上,除了理论知识所必须的书面考核之外,立足岗位能力测试,突出能力和技能考核,引入真实性评价是可行之道。真实性评价采用来自职业世界的真实项目,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真实的工作。这种考核方式连通教学与真实的职业世界,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场地设施、技术资料,通过完成任务,展现自己的职业能力。相当数量的真实性任务需要多人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更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训练。真实性评价不仅对学生要求较高,而且对教师和学校均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真实的工作案例以及考核所需要的能力并不完全了解。有些专业的真实性评价所需的真实情景可能对校方还提出较高的物力要求。因此,真实性评价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合作开发评价项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企业一线,对真实的工作案例有清晰的了解,从而掌握真实任务中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对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5.活动育人,打造具有较强职业性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凸显职业性特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行业人士大讲堂”、“学长讲堂”等活动载体,把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用人标准、优秀校友、行业精英等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激发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开展职业规划,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广阔的社会无疑是最好的课堂,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行业、产业,在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反哺学业。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专业类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各类特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EB/OL].新华网.

[2]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J].人口研究,2015(1):9.

[3]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0-12.

[4]宗美娟,张成涛.伦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15-16.

[5]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8):125-127.

[6]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23.

[7]潘懋元等.高职生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9-4-4.

[8]李松林.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55-58.

[9]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3.

[10]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2.

作者:甘子超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