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宋徽宗对中医学的影响研讨

宋徽宗对中医学的影响研讨

兴办官药局

为了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北宋设立了官药局,是官方经营的药业机构,其职责是收购民间药材制作并出售经炮制的药材或成药,并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1076年在京都设立了以制造与销售成药的官办医局太医局熟药所,到了宋徽宗崇宁二年,另设修合药所两所,专管制作成药,政和年间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徽宗在大观年间诏令将其所售制剂处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作为药局制剂规范。药局也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及至边疆镇寨,在当时药局不仅具有一定规模,其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也较完善,在医疗保障和成药推广方面作出贡献。

完善与医有关的慈善制度

北宋除设医官院外,还设有其他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障机构,在宋徽宗时期逐渐完善。安济坊:宋徽宗于崇宁元年于各路置安济坊,收容“不幸而有病,家贫不能拯疗”者,给予医药,患者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并有厨舍以调制汤药饮食。居养院:居养院始于唐代的悲田福田院,宋代承袭,徽宗崇宁四年赐名“居养院”,主要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对居养人月给口粮,日用钱,病者给医药。漏泽园:崇宁三年徽宗命各地择不毛之地建漏泽园,掩埋贫无以葬者或无名尸体,客观上改善了环境卫生,对防止疫病流行有积极意义。这些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减轻了人民的疾苦。此外,据陆游的《避暑漫抄》载,宋徽宗在政和初年,曾下诏废除毒药库,库中所存附子、马钱子、信石等毒药,是由两广、川蜀等地进贡而来的专用于毒死有罪的大臣的,徽宗认为,即使臣下真有不赦之罪,当明正典刑,岂宜用此?遂罢其贡,废其库,焚其药,这一举措受到朝臣们的广泛称颂。

重视医学教育

北宋的医学教育受到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兴学的影响。庆历年间设太医局,专掌医学教育,但隶属太常寺,此时医学教育并不十分景气。熙宁年间,太医局脱离太常寺独立出来,正式设官建制,并将三舍法用于医学教育,促进了太医局的发展,为中央和地方州郡卫生组织输送了人才。崇宁年间,徽宗非常重视医学教育,设置“医学”,与太学等同级并列,共同从属于国家最高学政机构国子监,医学的组织管理和学生待遇一概“仿太学立法”,考察试补之法仍仿太学,分公、私两试,三舍分等考选,不仅看理论学习成绩,而且注重医疗实践能力。这一举措使医学纳入国家官学系统,医学校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吸收了不少儒生学医,医学理论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医学”取代太医局成为宋代主要的医科教育机构,但是到了宣和二年,由于内忧外患,下令“诏罢在京医算学”而终,此后医学教育仍归太医局掌管,虽然医学设置间有反复,但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另外,宋徽宗还在全国州县设立地方“医学”,州、县医学隶属于当地提举学事司,学生分斋教养,设科及课程均仿太医局。

编撰、校订医书

1校订《证类本草》

唐慎微以个人之力编纂了《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但因为无资刊行,“其书不传,世罕言焉。”集贤院学士孙觌得以见到《证类本草》一书,非常喜爱,命所属官员校正,由通仕郎行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作序,然后出资募集刻工镂板刊行,“以广其传”,以“利于世”[1],在校勘过程中补入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有关内容,冠以“别说”以示出处。因首刊于大观二年(1108年),被后世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此刻本传至朝廷,宋徽宗十分赞赏,认为此书可垂济万民,于政和六年(1116年)“乃诏节使臣杨戬总工刊写”,继又命曹孝忠“校正而润色之”,曹孝忠“删繁缉紊,务底厥理。诸有援引误谬,则断以经传;字画鄙俚,则正以字说。余或讹戾淆互缮录之不当者,又复随笔刊正,无虑数千。”[2]于政和六年(1116年)成书,命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其虽源于唐慎微个人之作,但经政府校订颁行,就具有了药典性质,代表宋代药物最高成就,直到李时珍《本草纲目》面世,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

2编纂方书

宋代政府组织方书编著成就巨大,出现了著名的官修三大方书,其中《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两部均为宋徽宗时期所编著。《和剂局方》创始于宋神宗时期的《太医局方》,为“熟药所”的配方底册,在其基础上,大观年间,宋徽宗命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将官药局所收集的制剂处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共5卷,21门,记载医方297首,时称“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是该局制剂规范,后经多次增补,颁布全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法典。此书方便实用,“可以据证验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虽失于浅显,但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很大方便,在两宋盛行200余载,成为临床医生的处方手册和药局的配方蓝本,影响至大。“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3]以至于后来与刘河间的《宣明论方》成为学医者必读之书,形成了“北宣南局”的局面。其所载方剂如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川芎茶调散、参苓白术散以及妇科常用的四物汤、逍遥散,儿科常用的五福化毒丹、肥儿丸等,至今为临床所常用,有的仍是常用中成药。宋徽宗年间还编写了宋代最大规模的方书《圣济总录》,宋徽宗感于圣人所创医学“历年既久,流弊滋甚,糟粕具在,而精意不传”“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沉痼,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拟其远。”[4]于政和年间,诏令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大量医方,又将内府所藏的秘方合在一起,由曹宗孝等8位医家历时7载整理汇编而成,以宋徽宗名义颁行,又名《政和圣济总录》。此书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但在编排上已较《太平圣惠方》有明显进步。全书200卷,把运气内容列于全书之首,这与宋徽宗崇信五运六气学说有关,“运气”之下还有“叙例”“治法”等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自“诸风”起至“神仙服饵”各门,相当于全书的各论部分,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养生、杂治等,共66门,较之《太平圣惠方》分1000余门明了简洁,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每门之中先列“统论”,词简义赅,总括本门,其下又分若干病证。凡病因病机、方药、炮制、服法、禁忌等均有说明。全书共载医方约2万首,内容极为丰富。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在理论方面,除引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亦注意结合当时的各家论说,并加以归纳阐述;在方药方面,主要选取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疗效比较可靠。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由于宋徽宗笃信道教,信奉养生,所以书中专列“神仙服饵门”辑录了延年益寿药物、辟谷之法、唐以来常用的导引、按摩以及吐纳服气等方法,并有道家符禁等内容。

3亲自撰写《圣济经》

宋徽宗不仅重视医学,而且深入研究医学,并有很深造诣,亲自编写过一本名为《圣济经》的医书,在《圣济总录》序中说:“朕感于医生虚实不分,率意用法,草石杂进,夭枉者半,可胜叹哉!”故“万机之余,著书四十二章,发明《内经》之妙,曰《圣济经》。”[4]该书编成后,宋徽宗自矜其书,认为可以“跻斯民于仁寿,广黄帝之传。”[5]应朝廷近臣之请,在政和八年五月,宋徽宗“诏颁天下之学校”,作为医学生的教本,又令全国的医学校“课试命题”皆根据《圣济经》的内容;到了九月间,与《黄帝内经》《道德经》并称,同为医博士的考试用书。《圣济经》成书不久,辟雍生吴褆为之作注。全书共10卷,40章,论述了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孕育胎教、察色诊脉、脏腑经络、病机治法、五运六气、食疗养生、中药方义等诸多方面的理论,藏书家陆心源认为此书“探五行之赜,明六气之化,文浅而意深,言近而而旨远。”[5]又取类比象,以深刻的哲理提示医理,是学习《素问》之阶梯之书,也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徽宗亲自撰写的《圣济经》与诏令编写的《圣济总录》,一经一传,相辅相成,从理论和临床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医学的基本面貌。

结语

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在历史上留下风流奢靡、昏庸怯懦之名,但他在书法、诗词、绘画以及医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是后世对他的评价。在位25年,改革医官制度,兴办官药局,完善国家慈善制度,重视医学教育,主持修订并亲自编撰医书,对中医药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清代著名藏书家陆心源在《刻圣济经叙》中曾这样概括宋徽宗:“以天下为儿戏,自取败亡。然于岐黄家言,实能深造自得,其敕定之《证类本草》《圣济总录》至今亦奉为圭臬。苟使身为医士,与同时诸人较长絜短,岂在朱肱、许叔微下乎?”(本文作者:王永恒、冯伟、周计春 单位:河北以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