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笼统到详细、由模糊到清晰的较长过程,最早将其归于“痈疽”类疾病,自宋代开始将其称为“乳岩”,并作为单独的局部疾病进行诊治。笔者整理相关古代文献资料,并总结现代中医药对乳腺癌的治疗与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1.1乳腺癌的命名

许多学者认为中医文献关于乳腺癌命名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中,但笔者及部分学者认为,早在《内经》时代就对乳腺癌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灵枢•痈疽篇第八十一》中记载的“上之皮天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是对乳腺癌皮肤“橘皮样”特点的初期认识。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不赤不痛……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这是“乳岩”的首次出现。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载:“经络痞涩,聚积成核……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不仅定义了“乳岩”的概念,还指出其预后不佳,这与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不谋而合。另外,明•龚居中《外科百效全书》中首称“乳岩”为“乳癌”。

1.2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九针论篇》中记载:“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提出正气不足,六淫外邪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机。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载:“……名曰乳岩,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这是乳腺癌病因的最早文献记载,这一认识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同并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明•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载:“乳岩,则因七情气郁而成”,陈实功《外科正宗》载“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聚结成核”。这表明,乳腺癌主要因情志失调,致肝脾受损,气血亏虚而致病。此外,“癌发,四十岁上”、“女子已嫁未嫁俱生此候”等文献记载表明了我国古代中医医家早已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病与年龄、生育有关。

1.3临床表现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石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但结核如石”,“不痛者,其肿结确定,至牢有根,核皮相亲”,描述了乳石痈乳房肿块坚硬如岩石、与皮肤粘连的形态及症状特点。《外科正宗》中述“经络痞涩,聚积成核……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色紫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描述了乳岩症状的发展及变化,并指出病情扩散至五脏则预后不佳。清代《外科全生集》记载“男女皆有此症”,指出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坚硬岩形引腋胸”对乳腺癌在胸壁和腋下的转移有所了解。1.4治疗在乳腺癌治疗方面,我国古代各医家从多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进行探索,对后世研究与治疗此病有很大的帮助。(1)调肝理气法。情志不畅,郁而生疾为乳癌的主要病机,故调理情志成为历代医家施治方法之一,如《女科撮要•乳痈乳岩》载:“初起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神效瓜蒌散”,“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使其乳络疏通”。(2)补益法。补法有补益脾胃和补益气血。《古今医彻》载:“气血必耗,惟以归脾、逍遥、人参养荣无间调之”,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诀要法•乳岩》载:“若反复不应者……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致损胃气,即用香贝养荣汤”,指出乳腺癌晚期不宜攻伐过度。(3)对乳岩的预后。龚廷贤之《寿世保元》载“妇人乳岩……成疮者终不治。”古代医家已认识到其预后不佳,列入中医外科“四大绝症”。

2现代研究进展现代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在古代中医的基础上传承扬弃,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2.1病因病机

研究发现,该病常因生活环境产生忧郁、思虑和悲伤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居多。辛天星等认为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体质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刘丽云、刘胜等提出“邪毒”是贯穿乳腺癌病变始终的病理产物,“六淫、七情”为主要病因,“癌毒内生致痰毒瘀结”是核心病机,而“散结祛瘀,解毒扶正”是治疗原则。刘胜等还认识到内外因对乳腺癌的致病作用。正气虚为内因,外毒侵袭是其外因。正气不足,脾肾亏虚,外邪侵入,情志内伤致肝脾郁结,最终气血瘀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致病。

2.2实验研究

近年研究成果表明中药成分及复方对乳腺癌治疗作用显著。李鸿儒等研究表明,附子抑瘤率为15.65%;张玉松研究虎杖苷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认为其机制与抑制Phopho-Creb,下调CyclinD1,激活内外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关;许惠玉等研究指出岩大戟内酯B对裸鼠MCF-7移植瘤的肿瘤组织生长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贾英杰等指出消岩汤联合重组人内皮血管抑制素联合化疗对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效果最优。王永恒研究显示消岩液在体内可明显减小小鼠原位乳腺癌的体积。张砚敏研究显示复方霜蛎消结制剂具有抑制小鼠移植性EMT6乳腺癌作用,并可增强对小鼠的免疫器官网状内皮系统的保护。胡卡等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BBYNG有减轻动物模型肿瘤引起的骨转移和骨破坏、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作用。张玉松在研究虎杖苷的抗瘤作用及机制时发现其在体外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贴壁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对耐阿霉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郑晓珂等发现松针的提取物具有细胞毒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分裂。贾英杰等从实验角度验证了此类中药能有效地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中药复方消岩液通过阻滞癌细胞有丝分裂促进细胞凋亡,实现了体外抗肿瘤作用。能够靶向抑制EGFR的活性;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靶向微管抑制肿瘤的有丝分裂,同时靶向肿瘤转移的多个环节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2.3临床治疗

现代防治乳腺癌是以扶正祛邪为总治则,根据不同的病程阶段,明辨正邪衰盛,病变部位,权衡扶正祛邪的轻重,确定不同治法。一般早期宜祛邪为主;中期宜扶正祛邪兼施;晚期宜扶正为主,强调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现代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辅助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对乳腺癌各个阶段进行对症治疗及抗肿瘤治疗已取得不可小觑的疗效。中医辨证施治可改善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减轻放化疗反应,减轻内分泌综合征,延长晚期乳腺癌中位生存期。林毅等主编的《现代中医乳房病学》中将乳腺癌证型分为脾虚、阴虚、气血两虚、肝肾亏损、肝郁、痰湿、瘀血和热毒壅盛。《实用中医肿瘤学》中将乳腺癌证型分为冲任失调型、肝郁气滞型、热毒瘀结型和气血两虚型。《乳腺癌综合诊疗学》中将乳腺癌证型分为肝郁、冲任失调、毒热蕴结和气血双亏4型。目前常用的治法有温肾助阳法、健脾益气法、滋阴生津法、活血化瘀法、化痰软坚法、清热解毒法、以毒攻毒法。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标本缓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精神调养等。

2.4预防

对乳腺癌预防至关重要,尤其是二级预防(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在平时要随时注意观察乳房、乳腺的生理变化,必要时借助医学手段进行确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同时可适当调整饮食搭配,多吃一些防癌食品,近年来,有报道称墨西哥风味的食品有助于预防乳腺癌,而在日常生活中多吃真菌类食品(如蘑菇)、多饮绿茶也有助于乳腺癌的预防。另外,黄帅等研究发现光果甘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由于黄酮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有极大作用。

3小结

近年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中医药在防治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传统与现代治疗合理结合,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机制方面也有了初步的探索,中医学与现代技术日益紧密的结合将为中医中药对肿瘤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丁玲 刘丽芳 吴世婷 肖洒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