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

农学专业技能全文(5篇)

农学专业技能

第1篇:农学专业技能范文

本书作者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从历史和理论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的问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临如何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或发展中,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前人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苏联等国家,寻求“产业革命”以来,他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本书对研究机电专业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2020年广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0JGA168)支持下,工业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的研究工作有进一步的进展。工业应用于农业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方面,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生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与应用可为农业部门提供相应的机器、动力、运输工具以及储藏设备,使农业操作机械化,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另外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比中有所下降,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相对重要性日渐下降。本书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就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工业化对农场劳动的影响,详细论述工业化对农业产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两部分论述的内容,以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工业化发展带动的农业机械化是利大于弊。

因此,根据产业和时展需求,培养农业与工业综合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是必要且重要的。高校机电专业教学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机电专业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首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时展,社会进步,选用人才标准也愈加严格,对具有综合学科能力和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学科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有利于促进产业和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散发性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满足社会经济市场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案,为促进产业深化改革和社会建设做好而努力。机电专业学生可深入学习和理解本书第一、二章部分阐述的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加深机电专业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以及职业能力技能的培养。

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就业能力。第六章农业国的工业化内容是本书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书前面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工业化的主要部门变化,比如:工具设备、交通运输等基要部门的变化。而第六章的内容则向读者解析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以及面临新变化要应对的问题和作出相应的调整。本书在分析总结海外部分国家在工业化过程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发展中国工业化时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和意见。高校可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本专业设计知识基础上,向农业领域靠近,既深化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另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教学平台和学习途径。读者可在研读本书基础上,找出农业工业化过程的现存问题,并用自身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研究,积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工业化发展道路。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学生专业知识能力,重视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第2篇:农学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职高;农学;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在量上的保证

在量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保证数量。学校只有开足专业课程,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才有可能保证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专业技能课第一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第二学期每周安排6课时,第三学期每周安排8课时,第四学期每周安排8~10课时。第四学期,学校应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一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让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基础性和灵活性为原则,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相关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和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专业课程在质上的保证

在质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学习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可以按学生人数的多少来设置专业教师。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笔者建议:每一门专业技能课在实作时,每20人必须有一位实作教师。否则,学生容易偷懒,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专业理论课在传授时,一是注意知识的深浅度,宜浅不宜深;二是必须加强实作课。实作课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专业理论课宜浅显,课程数量可以少开;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作课宜多开,每节课的内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我从事多年的农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技能课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以视频教学为辅,多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学生光看也不行,别人的技能不会变成自己的,还必须动手。(二)教师演示要慢,要讲得详细,技术要领要到位。(三)教师不仅仅要演示,同时也要学生看到老师的技能所要达到的高度。(四)学生动手时,每组必须有老师监管,或是每组要有先后顺序,力求安全。(五)出现了小的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处理。(六)学生的技能也不能因噎废食,出现问题就不练了。学生的技能还是要严格按大纲或高考要求来做好的。(七)学生的技能器材和工具用完后要进行有效管理。

三、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代接轨

农村中职教育本来就有滞后性,如果还不能与时代接轨,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学校要时时更新课程,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接纳、所需求。学校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社会反响、学生的反馈等综合考虑开设专业课程及课时。

四、专业课程必须与企业和社会接轨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前瞻性,只有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才能达到学生好就业的目标。校企合作是一条路径,可以更快、更早地知道不同企业的需求。但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走向企业,跟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教自己的书,完全与企业和社会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五、组织学生进行各级竞赛

各专业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1~2项专业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竞赛或技能展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以及比赛素养。技能竞赛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目的。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同时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参加市区级比赛、省级比赛、甚至部级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特色专业课

各个地区都有“拳头产品”“龙头产品”或者有支柱产业,学校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开设各地区的专业特色课。比如,涪陵的涉农专业就可以考虑开设榨菜栽培与加工、柑橘栽培、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这些特色专业课程可以带动和支持地方经济,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学校也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与当地有关部门相配合,开设各种特色短期培训班。如,农民工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等。

七、开齐高考科目

现在,农学专业的高考科目每年都在变。但万变也离不了专业课的学习,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学校应开齐高考科目,让参加高考的学生留在学校进行一年的集中学习。还有部分学生不参加高考,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学校应组织不高考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和顶岗实习。职高学校同样能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为了高考成绩更优秀,扩大学校的影响,我建议:学校在高三要专门设置高考班,在课程设置上要所倾斜;高考班要安排有高考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加强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高考班的设置以便学生专心学习,在高考科目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第3篇:农学专业技能范文

1.1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养模式,前两年用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学习专业技能,最后一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同时,地方院校可以针对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承德可以围绕食用菌业和蔬菜业等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1.2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那么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学习,所以学校要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方面的建设。但是,很长时间里农学专业都没能完全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形式过于单一,用时没有实质性的材料来证明。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仅依靠各种讲话是不够的,可以请一些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专家,或者实业家来学校开讲座,将自己的创业经历等分享给学生们。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去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业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看到农学专业的前景所在,从而立志于农业努力学习。

1.3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通常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是欠缺动手能力,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甚至不如中专生。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和其他实践基地多投入资金和精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规范实践能力的考核,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补考或者重修。

1.4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大三的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特长以及发展潜力来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专业培养,比如专业成绩优异的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擅长行政管理的就多为其开设管理方面的选修课,擅长经营贸易的就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等,不同类型学生都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优点更加明显的高素质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竞争激烈,所以更应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督查小组,对教师课程设置进行听课和监督,以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校建设精品课程;其次是教师之间多进行互相听课,以便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最后是可以安排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交流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结语

第4篇:农学专业技能范文

一、综合性毒理学实验的构思

目前,在大部分农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中,食品毒理学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农业院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毒理学实验课。即使有少部分学校开设了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往往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均为验证性内容,缺乏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更无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毒理学实践技能。因此,模拟毒理学评价程序与实验环境,设计并开展食品毒理学评价的综合实验,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毒理学技能,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同时又节约了实验成本,并能有效地整合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综合性实验的项目设置

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确定原则上参照《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程序》(2002)(以下简称程序),但要结合实际实验条件及教学环境,选取亚急性毒性实验用以教学。长期的慢性实验虽然更贴近实际应用,但不利于组织教学,也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实验内容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验室硬件设施确定。此外,《程序》中的毒理学实验用于毒理学评价,虽接近食品毒理学评价的实际应用,但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及科研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本次综合实验按照《程序》及亚急性毒理学科研实验一般过程,将整个综合实验过程分解成了7个试验(见表1)。实验项目的设计是根据天津农学院具备的实验条件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及实践意义。如,血清SOD及MDA反应了机体的抗氧化作用,是许多毒理学科研实验及动物实验常选用的指标,用以解释毒物的毒性机制。其中SOD采用羟胺法,MDA采用TBA法,都是经典的生化实验,通过这两个指标的检测,可以锻炼及强化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AST及ALT反应机体的肝功,而尿素和肌酐则反映机体的肾功。这两类指标都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方法既方便又快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两类指标的意义,还可以通过测定这两类指标接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面。

三、综合性实验实施

(一)实验分组

以天津农学院20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该专业分为1班和2班,每个自然班为30人,两班以60人计,共分为4个大组,每大组保持在15人左右比较合适,当教学人数过多时,应增加分组,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人数太多会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每大组分4小组,3~4人/小组;大组及小组各指派组长一名;每小组分配实验动物4只,根据设计实验的特点,考虑到实验动物的敏感性和意外死亡等状况,可能导致实验结束后没有实验动物,应适当增加每个小组的受试动物,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动物,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二)受试物选择

各综合毒性实验项目均设计为亚急性(2周),应根据专业特点选取代表性的食品或食品源性毒物。受试对象的确定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本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不能直接为学生指定受试毒物,而是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选定受试毒物。一般毒物的来源应该选择水产食品源性的毒物。在学生制定毒物的过程中,对毒物选择、剂量分组及染毒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制定毒物的过程中,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培养学术讨论的习惯及掌握科研思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科研习惯。

(三)染毒实施

选定化学物后,要在模拟的动物房中进行染毒操作。在这个环节中,要组织好学生进行染毒操作,既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又要维护实验室的秩序,还要考虑到在较长的染毒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预防学生被实验动物咬伤。本实验染毒过程中采用的办法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由大组长带一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每天的染毒操作。

(四)指标选择

综合实验重要环节是测定染毒后的实验动物的指标。经过查阅大量文献,本次设计的综合实验选取了四类指标。一是一般指标:包括动物行为及一般状态、摄食量、摄水量、动物增重、脏器重量级脏器系数等、二是肝功指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三是抗氧化指标:T-SOD、MDA;四是肾毒指标:尿素、肌酐;具体综合实验项目设置见25页表1。本次设计的综合实验指标的选择既参考了《程序》的规定,也查阅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是目前相关科研中常用的毒理学实验指标。

(五)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报告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是动物实验,甚至是科研实验中的重要环节,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是整个实验设计过程的中心环节,只有熟悉整个实验设计才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而现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或者数据处理与实验割裂开来。如,天津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设置了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理论课程,该课程虽然讲述了数据的处理及统计方法,但学生缺乏实践环节。因此,本次综合实验的最后,设置了2课时,培养学生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虽然现在有较多的统计处理及分析软件,如,SPSS、SAS等软件,但为了让学生熟悉整个实验设计及熟练掌握相关统计方法,本次实验没有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是让学生通过运算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综合实验设计的类型,本次综合实验重点考察了学生对统计描述,如,均数及标准差的计算;统计推断,如,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进行多重比较;统计结论的正确表达;这些内容也是科研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知识。通过这次综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科研实验的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能力。

四、综合性实验教学评价

第5篇:农学专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涉农行业;人才培养

2013年,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作为中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整个欧亚大陆,开启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农产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出口额多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同比增长5.7%,总额为2300.7亿美元。基于我国农产品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与农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的拓展需要,涉农复合型人才是构建农产品对外贸易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涉农行业人才的要求

“一带一路”横贯亚、欧、非三大洲涵盖6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分属于九大语系中的近60种语言,民族成分多样,宗教信仰各异,地缘政治复杂。“一带一路”加速了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技术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了农产品出口额稳步增长,农产品对外贸易与涉农产业的相关发展也对中国涉农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通晓涉农行业国际通用语的使用特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技术交流中广泛使用。涉农产业与农产品贸易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用语英语专业词汇,且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受实际情况影响较大,涉农行业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过程中,为了保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交流的顺畅性,要求从业人员储备大量农业英语专业词汇。涉农行业贸易要求从业人员在学习储备过程中针对农产品介绍,农业合作,涉农经济谈判,及农产品相关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积累与学习,掌握农产品对外贸易英语的使用特点。

2.了解国家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发展态势。为了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六年聚焦三农问题,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扶持下,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相关生产力都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三农政策会直接影响涉农产业对外贸易与农业技术对外交流,因此涉农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对国家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预判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对外贸易不仅需要对农产品本身、交易双方企业背景与生产能力等进行相关专业的语言介绍,更会牵涉到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背景与国家政策深层解读。

3.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中国国际秩序观,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催化剂,扩大全球话语权的战略载体。全球化浪潮下,外语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名片”,社会功能远超语言范畴,是牵涉国运的文化战略资源。无论是出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还是从涉农产品贸易与企业本身利益出发,具有突出的外语专业能力,了解沿线国家的民族习俗文化,兼具宽阔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情怀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更好地拓展中国的全球贸易,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农行业人才培养困境

对外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经济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然而我国涉农人才国际化培养进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对外技术交流的发展。

1.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应用脱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从国家层面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即相关专业+外语能力或外语专业+相关专业能力。农学专业培养过程中强调农学专业性知识的传授,外语能力的培养与建构不受重视。涉农行业商务英语则属于农业学与商务英语的交叉学科,侧重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外贸、企业管理和商务谈判的综合能力,但农学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鉴于上述情况,既有农学背景专业知识又具有涉外商务交往能力的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稀缺,阻碍了“一带一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技术交流的进程。

2.校企合作机制不成熟,缺少实践平台。要成为合格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农行业从业人员,除了接受农业学与商务英语培训完成理论知识储备之外,农产品企业的外贸实践也必不可少。涉农相关领域的对外贸易工作要求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学习者需要通过学习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涉农商务英语的实操性与驾驭性。而国内的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在涉农相关行业与领域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不够,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政策性支持与引导,缺少涉农行业对外贸易实平台,导致学习者对外贸易商务翻译实战经验匮乏,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涉农行业国际化市场的实际工作要求。

3.忽视语言的民族属性,缺乏跨文化意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理念,涉农行业对外交往承载着不仅是涉农产品企业对外贸易和农业技术交流层面的互通,更是交往过程中跨文化深层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一带一路”沿线涵盖诸多政治与宗教敏感地区,民族文化多样,在从事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规避某些领域或者方面的敏感问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国际争端伤害民族感情。而现实的涉农行业商务实践培训过程中更突出对外贸易相关实务的培训,忽略语言交流中的民族属性教学,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4.农业信息化资源匮乏。“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农行业从业人员在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学或农学相关专业的英语,属专门用途英语,其中包含大量的农业和农产品专业词汇。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农业技术交流需要农业英语语料库和农业英语在线专业词典的专业技术支持,以确保翻译表述的准确性与翻译过程的及时性。而目前阶段,国内农业英语专门用途语料库和农业英语在线专业词典的建设都刚刚起步,库内和在线资源都相对匮乏。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农人才培养的途径

农业对外合作承载着中国全球治理观和国际秩序观,涉农行业亟须国际化高端复合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多元化服务缩小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消除语言障碍,增强民族文化互通,获得沿线国家对农产品贸易的政策支持。

1.以市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人才建设的长远布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调整专业设置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以实际需求为基础。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商务英语是非常普遍的专业,其课程设置还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再强调商务技能,缺少市场针对性,无法满足农产品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趋于专业细分化的需求。高等学校外语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在低年级以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能力为主,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更具有专业性的专门用途英语农业英语培训课程,了解农业科学,农科背景知识,熟悉农学英语的表达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储备具有娴熟的商务技能,又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农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打造产学研合一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已延续几千年,高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域“三农”具体实际情况,争取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相关支持,联系当地农业企业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涉农企事业单位,创建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定向培养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可以邀请企业中有农产品对外贸易实际经验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农产品企业对外贸易人才专业与语言能力的实际要求。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让学习者和教师们都充分了解“一带一路”的市场实际需求,把课堂传授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学习更有针对性,高效促进涉农行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3.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农业政策学习,服务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的农业对外合作涉及沿线各国,其文化、习俗和宗教和中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确保涉农行业对外贸易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必备的商务语言专业技能,还需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域文化知识进行储备,遵守商务礼仪。此外,中国近些年持续推进农业发展,作为涉农行业贸易从业人员,定时定期通过企业培训或自主学习等手段加强对中国当前经济与政治政策学习与解读,掌握国家“三农”政策走向,为农产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多维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企业对外贸易顺利推进可以巩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营造和平的周边稳定环境,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4.建设整合农业信息化资源。农业资源信息化可以推进农产品企业对外贸易和农业技术对外交流人员的培养进程。在线开放式农学英语词库与农学英语语料库是推动中国农产品企业对外贸易与农业对外技术交流的技术保障。建立涉农英语在线词库整合网络农学英语资源,可以为涉农贸易和农业技术交流提供便捷的翻译工具,加速专业翻译进程。农业英语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为农业国际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相应涉农行业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为农业对外贸易与技术交流英语规范性与科学性提供技术平台支撑,增进农业互联互通。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为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农业技术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目前国内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广度与深度培养能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化扫除语言交流障碍,促进我国农业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拓宽农学与涉农商务领域学生的就业渠道,释放就业压力,有利于高校的持久发展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农村部.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Z].20020-02-17.

[2]赵世举.中国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任重而事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4.

[3]周国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途径[J].教育研究,2015(10):16-20.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