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量经济技术范文

数量经济技术全文(5篇)

数量经济技术

第1篇:数量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斜拉桥

随着我国基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使得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举世闻名。桥梁工程是交通网络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物流高效流通的前提,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如何提高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而逐渐被广泛应用。鉴于此,以某桥梁工程施工为例,分析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提高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1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特征

1.1大跨径连续桥梁基本概况。

大跨径连续桥梁是以连续钢构桥为主的桥梁工程,是在连续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桥梁结构,有效利用了桥墩与梁体固结的结构体系。因此,大跨径连续桥梁工程中的主梁为连续梁体,且梁体与桥墩直接固结在一起,使得该类桥梁的受力状况发生较明显的改变,与连续梁与T型刚构桥的综合体现。大跨径连续桥梁具有更加稳定的受力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效的降低了墩顶负弯矩,由于大跨径连续桥梁的梁体与桥墩是直接固结在一起的,使得桥梁上下部结构共同承受载荷,显著的提高了桥梁的承受能力,进而降低了墩顶的负弯矩;②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中一般采用柔性墩,提高了桥梁承受能力,使得桥梁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变化,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③大跨径连续桥梁的受力结构更加稳定、合理,因此该类桥梁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抗扭性能等,即显著的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性能。此外,大跨径连续桥梁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如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随着温度变化收缩变化、墩台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等均可能导致桥梁附加内力的产生,进而对桥梁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特点。

大跨径连续桥梁在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其施工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施工,包括大型沉井、深水承台、地下连续墙施工等,其中大型沉井施工需加强定位与测量工作,确保沉井施工稳定与安全,包括清基封顶、基础处理、下沉施工等流程;深水承台施工受水流与水压影响较大,一般可分为钢吊箱与钢套箱两种模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是桥梁施工的基础,主要起防振动、防渗、防磨的作用;②索塔施工,可分为泥土索塔施工和钢索塔施工两种类型,其中泥土索塔施工过程需要塔吊与电梯,能够有效的增强塔柱的承受能力和安全系数;刚索塔施工应结合施工基本情况选择合理的塔吊;③上部结构施工,上部结构施工是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的重要部分,包括斜拉桥拉索部分和梁段部分,其中梁段部分的浇筑方法较多,如悬臂施工法、逐孔施工法、顶推施工法等类型,但是在该类桥梁工程施工多使用悬臂施工法;斜拉桥拉索是大跨径连续桥梁的主要受力构件,多采用梁段牵引和张位方式施工。

2桥梁施工中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

2.1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悬索桥施工中的应用。

悬索桥是桥梁工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悬索桥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流程包括:①吊装,是悬索桥施工的基础,应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一般采用从中心向两侧的施工顺序进行;在吊装施工时需时时关注索塔的位移现状,并根据索塔的位移量大小确定索鞍偏移量的调整量,确保吊装位置准确;此外,在合拢段安装时预留合拢段长度合理,确保吊装质量达标;②锚道面架设,在施工过程中需观察索塔两侧的水平力变化状况,当索塔两侧的水平力满足设计基本要求后进行边跨、中跨锚道面的敷设施工;③索力调整,必须满足设计数据要求,根据测定数据严格调整;④锚锭大体积混凝土,需要注意温度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应严格控制温度,尽可能的防止混凝土变形、收缩等现象;⑤在混凝土质量方面,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如某桥梁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混凝土配比为每立方混凝土中包含碎石1124kg、砂子689kg、水泥513kg、缓凝高效型减水剂8.2kg和水1547kg,该配比能够有效的提升混凝土的性能,对防治箱梁位置混凝土收缩效果明显;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腹板位置的左右高差应小于1.5m,分层厚度应控制在30~40m之间,并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连续性。

2.2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斜拉桥施工中的应用。

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斜拉桥施工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在现代化桥梁施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斜拉桥又称为斜张桥,是现代化桥梁结构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桥梁结构,斜拉桥是将主梁上许多拉索直接搭接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结构,一般包括索塔、主梁和斜拉索三部分。同时,斜拉桥采用拉索代替了支墩的作用,由此组成的大跨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桥梁。因此,斜拉桥中拉索是主要的受力构件,所承受的牵引力较大,在施工中多采用张拉与梁段牵引的施工工艺,才能够满足桥梁的受力要求。此外,在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斜拉索钢丝不能扭转,对提升桥梁施工质量意义重大。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斜拉桥施工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①在斜拉桥施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桥面吊机一体化施工与梁端牵引导向装置的设计,该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悬臂前端的载荷,进而能够使得斜拉索的弯曲半径满足实际需求;②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大跨径桥梁主梁的误差,在对主梁施工过程中确保轴线偏移误差应控制在-10~10之间,挠度误差应控制在-20~20之间,合拢高差的偏移应控制在-30~30之间,线形误差应控制在-40~40之间。

2.3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拱桥施工中的应用。

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拱桥施工中的应用较为成熟,拱桥工程在现阶段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大跨径桥梁施工的一种类型。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拱桥施工中的技术主要包括:①拱桥施工主要包括钢管拱肋安装施工和绳索吊装施工等;②绳索吊装施工过程中多采用预制拱肋,但需要严格检查预制拱肋的质量,如强度等,确保桥梁施工质量达标;③若使用钢管拱肋施工时,可选择的安装方式包括斜拉扣索拼法、无支架吊装法、少支架吊装法等,具体的施工方法应结合施工区域岩土工程条件等综合确定。

2.4大跨径连续桥梁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随着桥梁施工构件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桥梁施工技术也趋于多样化,近些年来大跨径连续桥梁工程逐渐增多,同时也促进了桥梁预制构造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大跨度连续桥梁的结构质量意义重大,是施工设计的关键环节,如预应力斜拉桥、预应力悬索桥等,通过预应力构件以及预应力模型演练,能够有效的对桥梁整体性能进行设计加固,即通过预应力施工对桥梁建设的受力状况进行模型分析,进一步细化设计,有助于提升桥梁的设计质量,同时,预应力构件施工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对下一环节或者阶段的施工质量影响。此外,桥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预应力构件,通过不同构件之间的搭接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及时的发现实际应力状态与设计指标之间的差异,对及时做出有效调整意义重大。综上所述,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而逐渐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现代化桥梁施工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比我国现阶段桥梁工程施工,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显著的推动了我国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并引领着世界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此外,大跨径连续桥梁的桥梁结构承受性能更强,使得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提升了桥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年限,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爱军.基于桥梁施工中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3):52-53.

[2]刘祥榆,许高.桥梁施工中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13(7):303-305.

[3]邵珠轩,王建.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15-16.

第2篇:数量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项目;桩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在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建筑构造日趋复杂,桩基施工形式与要求同时也趋于规范。为了确保桩基施工质量,施工人员明确施工要点是关键,管理者重视质量检查是保障。基于此种状况,本文在概述桩基技术所适应工况的基础上,对有关施工技术要点与质量管理工作要点进行论述。

1桩基施工的技术要点

新世纪我们国这有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建筑行业总体水平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很多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均采用不同桩基基础结构进行施工。桩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建筑结构稳定性,提升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可有效避免发生沉降。

1.1钻孔灌注桩

首先,对桩基施工这一工序务必带有精确性,护桩环节的落实最大的功能在于为日后施工人员检查桩基孔洞位置的准确性提供有利条件;其次,确保护筒敷设的紧凑性,施工人员务必要将其周边建筑杂物清除干净,保证护筒中的泥浆面高于施工现场水标1m以上。所构建的泥浆池体积务必要满足施工需要,其容积大小与桩基直径、孔洞深度等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泥浆沟长度得到保证的同时确保其表面的平滑性。为了降低桩基施工过程中孔洞直径或长度缩短等问题出现的概率,施工人员应该密切关注钻孔内部地质土层变化情况,确保其与地质勘察环节中所获得数据信息的一致性。桩孔清理环节务必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严格把关,使其与国家下达的规范相匹配,例如桩内含砂率不高于2%,泥浆浓度在1.03~1.1区间取值,黏度取值范围为18~20s等;最后,在对桩基灌注砼之前,务必要检查导管的严实性,当然接头衔接紧凑性的检查工序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比如桩基第一次灌注砼时,砼量的多少与导管敷设深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其与地表间距大于2m,最适取值范围为2~4m,不能大于6m,保证拆卸的频率。同时监测桩斗的承载力与第一次灌注标准是否匹配等,都是成为能否顺利完成桩基灌注环节的重要因素。

1.2人工挖孔桩

首先,对被挖孔洞的方位与中心点进行精确的定位,借助打造一个十字架形的吊测锤实现检测目标。做好孔洞内空气质量检测工作,确保有害气体排除的时效性;其次,施工人员对桩基规划孔洞深度进行严格把关,及时清理洞孔底部杂物进行、进行地基承载能力测试,展开桩基内部植入主筋,通常情况下被植入主筋的根数不少于4根;最后,在对桩基浇筑砼的环节中,务必要管控好串筒底部和砼表面的间距,通常情况下不大于2m。每浇筑砼的高度为0.3~0.35m时,要对其进行充分震荡,若桩孔内水量过大,施工人员应该考虑应用水下灌注技术。井口在施工时加盖工序应该体现出规范性。

2桩基施工的质量管理

2.1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

一是孔洞坍陷问题。质量问题成因较多:包括现场制作的泥浆性能与施工标准之间缺乏匹配性;桩孔中有承压水、强透水膜,或孔中水大部分缺失等导致水头高度存在缺陷;护筒敷设深度不达标、钻机震荡过于剧烈导致桩孔塌陷等。具体处理:一是选购高性能质量的泥浆,确保水头高度的稳固性;二是当面对的是疏松土时,最好应用粘土膏、片石等填补桩孔缝隙;三是对桩基施工时最大限度降低与孔壁碰撞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钻孔倾斜的质量问题。具体问题为:一是钻机底座在安放环节中缺乏平衡性;二是钻杆发生扭曲后降落缺乏匀称性。措施为:维护钻机底座安置的平整度是基础,同时确保转盘、卡钻与地面之间的垂直性,对于一些土质复杂的施工场地,钻机运行速度务必要受到严格的管理,在检测钻孔垂直性环节上应该体现出时效性。

2.2预制混凝土桩与钢桩质量管理

混凝土和钢桩质量问题通常以断桩、废桩的形式体现出来。施工人员在打桩之前了解场地情况,包括岩层分布规律、埋设深度、形态趋向与溶(土)洞规格尺寸等(其中,桩基的有效桩长度=实测孔深—桩顶标高+地面标高)。最好应用静压施工技术,在桩机压力表数值的协助下对桩承载能力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同时借此辨别桩基的完好性。此外,还可以借助加大桩基直径、强化桩体强度,参照工程实况减缩桩尖钢板厚度等方式去实现优化桩基施工质量的目标。

2.3灌注施工质量问题

理论上讲,初灌量=超灌高度×(桩径÷2)2×3.14×充盈系数+导管深度÷2×(导管直径250mm)0.1252×3.14。对于灌注桩施工进程中孔壁塌陷、桩身缩短或膨胀、钢筋笼上升、孔底杂质量过大等问题处理对策的选择,均可以借助钻孔灌注桩技术。桩基上端持力层钻进时,钻斗提拉的速度不宜过大,孔中水面与地下水位间距高于2m,进而,在孔中水压力的作用下使孔外压力得到管制。若持力层内有流沙或淤泥滞留,洞孔清洁工作务必开展,并在采购高质量泥浆的基础上科学应用机械设备,经多次振捣后使孔中残渣被置换出来,孔洞清理时长由泥浆循环次数决定。且,维持桩孔中水头高度、体现灌注施工连贯性与快捷性。

3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3.1施工前预案方案

桩基础施工质量自接关系到建筑物结构质量案例,所以在施工前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及管理制度、组织专业施工队伍,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出现问题更要立刻解决。如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是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必要条件之一,规范每个人施工人员质量行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就应对施工机械开展全面的检修、测试、使施工机械的各项参数符介需要后还要报至监理单位验收同意才可用于工程。

3.2施工过程预控措施

同时,桩基施工必要有针对性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在桩基施工的过程当中,严格根据专项的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经验,桩基施工中的很多质量问题均可避免。例如,要做好施工过程中随时监测桩的定位工作,还需要压桩施工前需要清除桩位的障碍物,检查桩机的垂自度等,检查预制的桩质量,发现有开裂桩;在接桩施工时还需要对连接处杂物、水分等清理,上节桩以及下节桩要运用在同一轴线上,这样可防止接桩处出现了松脱的开裂情况。

4结语

由全文论述的内容对桩基钻孔灌注技术与人工开挖技术要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初步了解到断桩与孔坍等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处理措施。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科学利用施工技术,按照施工程序,施工设计落实每一道工序,对孔内水位进行实时测量,为优质化施工成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振明,沈丹祎,彭铭,等.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溶洞处理技术———以吉安永和大桥桩基施工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15(6):1160-1167.

第3篇:数量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资产;计量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1]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开始转型数字化,一些新兴的数字经济产业也正扩大规模,走向产业化。数字经济企业通常会建立起将用户数据化并聚集、共享的虚拟平台,这些平台利用网络汇集了用户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这个时代最具有价值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衍生出无限的商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这些数据资源可以通过参与企业运营等方式为企业创造远超实物资产的经济价值,慢慢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对于这些依赖数据资产创造价值以及依靠出售数据资产获取利润的企业,不在会计信息中反应数据资产这一核心资产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将严重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其使用价值降低。因此,企业有必要将拥有或控制的数据资源确认为资产,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并定期在报表中呈现出来,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二、数据资产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确认与会计计量研究报告》分析了中国A股市场企业年报关于数据资产的披露情况,数据资产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2011年的企业年报中,随后出现频次逐年提升。在2019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提及数据资产的企业已经上升至84家,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组织、生产与运营中应用了数据资产,并关注数据资产的价值问题。[3]虽然提及数据资产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总量仍不足A股市场企业总量的3%,大量企业的数据尚未被有效开发。原因在于数据资产统一概念与界定尚未形成、核算方法还在探索讨论阶段,数据资产目前无法有效地进入企业财报。关于数据资产核算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数据资产无实物形态和非货币性,应属于无形资产范畴,核算时可以直接使用“无形资产”科目进行确认和计量;杨训(2016)认为数据资产是新型的无形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当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4]中国信通院(2020)指出在实践过程中符合可变现、可控制、可量化三大特征的数据资源应当视作数据资产,并建议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下设立固定“数据资产”二级科目,要求企业统一将数据资产放于此科目。[3]普华永道(2021)从数据资产的会计分类入手,认为数据资产具有非货币性、无实物形态,且有可能可辨认,还适用于无形资产分类,应该被分类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据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很多特性上有很大区别,应当单独设置“数据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张俊瑞(2020)认为数据资产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但是数据资产有较多独特性,不适合纳入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应单独设置“数据资产”一级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列报。[6]李诗(2021)认为数据资产具有区别于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的独特性,应新设一级科目“数据资产”进行核算。[7]综上分析,本文将围绕数据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未来数据资产的会计核算提供一些建议。

三、数据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8]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应该符合三项特征,即无实物形态、非货币性和可辨认。数据资产指的是“由组织(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法拥有或者控制的数据资源,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例如: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网页、数据库、传感信号等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可进行计量或交易,能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对比无形资产三项特征,首先,数据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价值不受载体变化影响,符合无实物形态特征;其次,数据资产不是数字化货币。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加密货币等均不在数据资产的范畴中,数据资产是非货币性的;最后,数据资产是能够从企业中分离并可以合法进行交易的,符合可辨认的标准。综上,数据资产基本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相关特征,但是数据资产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适合采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第一,企业内部产生的数据资产难以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里确认。以常见的互联网电商平台企业为例,平台上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可以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收益。经营良好的平台,其用户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且用户频繁地使用平台进行交易或其他活动会使平台上的数据量不断增加。这些内生的数据资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非常有价值,应该确认为资产。按照无形资产的核算要求,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按其开发阶段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作为入账价值,不可以使用评估价值入账。但是,这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数据资产往往成本很低甚至是零成本,与其实际价值有较大差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中往往难以确认。第二,数据资产的增值无法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里反映。数据资源本质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特点之一是越使用越有价值。高效合理的数据使用方式会使数据资产得到增值,比如,一些企业会利用平台中已有用户的数据,推广和开发其生态链产品,更加便捷、快速地涉足其他行业领域,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益。这样的数据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广泛应用发生增值。按照准则要求,无形资产在使用期间需要计提摊销和相应减值准备,其价值是逐渐减少的。即便是不计提摊销也未出现减值的,也只是保持最初的成本价值,不会确认增值,因此,数据资产的增值是无法反映出来的。第三,数据资产的信息相关性要求无法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里体现。有些数据资产的持有目的是为了出售,其信息使用者更关注可以在预期交易中能够实现的价值流入,而并非过去交易形成的成本。同时,我国的数据交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张和发展中,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500亿元[3],初步具备从活跃市场获得相应公开报价的条件。因此,对以出售为目的的数据资产,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适合。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准则中规定的计量模式只有一种,即历史成本,无形资产没有像金融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等一样采用双重计量属性,所以数据资产的公允价值需求是无法在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中体现的。综上所述,数据资产虽然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三项特征,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但是其有自身的特点和核算要求,并不适合目前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核算方法,应当单独设置“数据资产”一级科目进行核算,并依据企业数据资产的特点和计量的需要设置明细科目。

四、数据资产核算科目的设置

计量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科目设置的不同。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本文认为应该采用双重计量模式,即企业依据自身数据资产的持有目的和经营目标来决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或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使用而非出售的数据资产适合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成本模式下,数据资产根据取得时的成本确定其初始价值,并根据数据资产的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摊销方法在使用期内系统合理摊销其价值。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持有期间可以不进行摊销,但需要在每一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应计提有关减值准备。对于日常经营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数据资产,如电商平台中由用户数以及使用频率增加带来的数据量,本文认为,符合数据资产认定条件的,可以尝试作为新增的数据资产予以确认。取得成本与实际价值差别较大的,可以参考市价或者采用相关估值模型进行科学估计,并将其合理价值作为新增数据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数据资产,在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适合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数据资产在确定初始价值后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调整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并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数据规模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数据价值的形成也需要经过合理的整理和开发,因而可以认为数据资产的变现周期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其在资产划分中属于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的持有并非为短期获利,应当将公允价值的后续波动先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待出售或处置时再影响损益。如果公允价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为了避免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可以进行减值测试,并将相应的差额通过资产减值损失反映到损益中。综上,数据资产应设置“数据资产”总账科目。如有需要经过整理加工后才能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数据资产,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根据是否达到资本化条件来决定处理方式。数据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具体如表1所示。

五、数据资产的计量

(一)初始计量

数据资产按获取途径不同可以分为外购的数据资产和自行开发的数据资产。1.外购数据资产。企业外购数据资产一般是从数据交易中心购买。交易中心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仅提供原始数据;另一类提供数据产品及相关服务。也就是说,外购的数据资产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可以使用的和需要加工整理后才可以使用的。(1)外购可以直接使用的数据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及相关交易费用等。购买时,可以做账务处理,借记“数据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2)外购需要加工才可以使用的数据资产,其成本应包括购买原始数据的价款、交易费用以及数据加工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加工支出。账务处理为,借记“数据加工支出——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加工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记“数据资产”,贷记“数据加工支出——资本化支出”。2.自行开发数据资产。企业自行开发的数据资产一般需要经过采集、清洗、整理等阶段后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数据处于采集、清洗阶段时,处理的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这个阶段的支出适合费用化处理。借记“数据加工支出——费用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期末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当数据处于整理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就应该予以资本化,借记“数据加工支出——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期末转入“数据资产”科目。

(二)后续计量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数据资产。成本模式计量的数据资产在确定初始价值后需要根据数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在使用期间对其进行摊销。如持有期间资产发生减值,则需计提减值准备。处置时,若出售,净损益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科目;若直接报废,则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数据资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数据资产经确定初始价值后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其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时,需要确认处置收入,结转相关成本。关于数据资产后续计量所涉及的会计分录具体如表2所示。

六、结论

第4篇:数量经济技术范文

一、数字经济与数据监管的概念、特征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的经济阶段,它的开发、包容、协作、共享、共赢,能够让更多的人收益,实现利益的普惠。数字经济可泛在互联使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的网络”与全面智能化进行叠加,催生新的物质世界、精神家园和文明形态。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从产业局部到产业全局、从单部门向整个产业链扩散,数字经济悄然迈向了体系重构、动力变革和范式迁移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创新、摩擦甚至旧的经济的解构,数据监管涉及数据资源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是动态变化且并不完全的过程内容,在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利益格局带来冲击。因此,数字经济对于监管的理论和理念带来新的挑战。

二、数据监管的现状与范式

1、数据监管的现状分析

数据监管于本世纪初期开始研究深入,面对日益剧增的数据资源,如何有效管理数据资源、如何通过监管来实现价值增值和长期利用,保证其具有价值型的长期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现实中,无论是专业数据资源处理机构还是一般的高校、科研单位,对于数据信息由于本身容易损坏且面临长期丢失的危险等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数据监管的公众参与意识较差、数据监管的目标不明确、数据监管的制度规范不完善、数据监管的技术融合创新不积极等问题长期存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的实施,国家开始在互联网、政务民生等领域加大对数据资源的监管力度,数据资源迎来了历史上最严格的监管时代。各地政府开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台不同的数据资源安全与监管的具体条例与措施、实施各种重大工程;各类机构、组织也开始加入到与政府合作的阵营中开展技术融合创新与标准的制定修订、有关数据研究和信息问题的报告;数据监管公众参与意识逐渐提升,数据监管现状趋势良好、数据资源价值明显提升。在数据监管实施过程中政府及各类组织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不断明确,在数据有序共享的同时重构着政府和市场关系和作用,促进着各类数据监管的范式研究与实践。

2、数据监管的范式研究

结合数据资源要素的自身属性特征,数据监管范式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内容:规则层面,数据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制定的规章层面上的数据监管规则;技术层面,数据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所使用的数据监管技术以及对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与监管系统及能力建设等;执行层面,数据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为统筹兼顾监管规则与监管技术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实际遵循的行为准则;价值层面,数据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在监管过程中遵循的与数据价值的发掘、交易、共享以及锚定物等相关的监管原则。数据监管是为了规范发掘数据资源在经济效益的市场价值性行为,数据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需建立数据资源管理范式,构建与之匹配的监管体系与能力。就目前应用来看,数据监管科技可以将共享数据资源汇聚为数据湖、资源池作为应用场景,在共享“云”服务的同时实现数据的中台化,通过数据价值合规共享的示范效应实现预防出现数据垄断的合理监管目标,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安全监管与评估,构建基于数据保护、价值十共享和监管科技的数据监管矩阵,如图表所示。

三、数据监管的重点与实践

从数据监管全生命周期过程所涉及的数据对象及其完整性、数据监管的技术、法律和组织等因素和要素来看,数据监管的重点为:数据筛选、数据存储、信息交互。数据筛选是为了保证数据资源在备份等过程中的成本,实现数据资源与数据知识的共享交流的同时优先筛选可信、可用和具有价值的数据,放缓数据增长的速度,提高数据内容的可用性和使用的延续性,增加数据资源的价值。数据存储在数据筛选完成之后进行,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要保障数据的完整性、满足通用技术标准、保证数据长期可持续发展。信息交互是数据监管的一个互操作、互链接的过程,数据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有效数据资源的开放获取,保证数据监管的价值性、有效性。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数据相继涌现,数据监管不只限于科学数据或者某一单一行业数据,如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公共信用、社会公开信息等的监管进行协同推进,是新形式下提升数据共享能力、监管效率的新尝试,有助于提高数据资源的价值。对于政府而言,采用图表数据监管矩阵图如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公共信用、社会公开信息等的监管进行协同推进,是新形式下提升数据共享能力、监管效率的新尝试,有助于提高数据资源的价值。各种信息化手段,通过统一的标准规范,优化、细化、固化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及其程序,做到执法标准化、一体化、规范化,实现对信息的统一管理,便于及时发现监管漏洞,将政府治理和监管的各个程序与环节进行公开,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对于社会而言,数据监管将加速学科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治理的理论研究能力,保证数资源从采集到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质量、数据隐私、以及数据采集界限等方面的共享使用;对于个人而言,数据监管将有利于个人对于数据资源的快速采集与可信使用,提高办理相关工作的效率,在确保个人信息的维护与资源使用的相对公平的同时减少因数据资源问题带来的困扰。数据监管催生数字经济新模式的发展,重构数据资源管理新边界,建立基础数据资源的深度解析和泛在数据资源建设,助力“新基建”战略发展,建立健全数据资源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技术发展信息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四、数据监管的总体思路

数据监管涉及内容广泛,核心是要协调多方利益,通过适当的理论创新来兼顾公平和效率,并在数据利用与数据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充分维护数据主体的权益。一是协调兼顾各方利益。数据既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和公共福利水平,这也成了数据政策制定者对公平和效率的关注重点。二是推动数据资源权责分离。现有的产权制度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能需要通过推动理论创新,构建出新型产权制度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满足多方数据权益的保护需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能是实现数据权益保护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一种产权思路。三是数据保护与数据利用并重。只讨论数据监管而忽视开发,容易导致数据全生命周期过程受阻。对于数据监管,要利用与保护并行,使用与监管并重的方式,在保护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增加数据资源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好数据价值。四是产业技术引导与法律规范保障同步。在数据资源的监管过程中需要重视产业技术发展与产业技术引导,规范产业技术内容,形成标准范式或者法律规范,保证两者同步,实现数据监管有据可依。五是完善行业自我监管与社会协同监管能力。数据行业自我监管具有适应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行业内部之间互相监督,并能够通过各方的相互协作达到实现基于数据资源的公共利益目标监管。

五、数据监管的建议与展望

第5篇:数量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油井修井;作业质量;提升

为了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巨大需求量,油田生产开采力度在不断加大,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停产的油井就需要重新修复。修井作业是油田生产开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作业环节,而在作业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1油井修井作业污染及作业质量现状

1.1油井修井作业污染分析

修井作业是油田生产开采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修井施工作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大多数油田在修井作业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为有效解决油田修井作业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下,油田修井作业首先必须要封闭作业井口,并通过单一化的修井设备和相关设施来进行作业,从而使得作业过程中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在作业过程中进行高压注汽作业后,井下管内会出现油气上窜并喷出原油,由此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在洗井以及注灰等作业过程中,一些作业残液渗漏到地面会造成土壤污染。此外,在修井作业过程中排气污染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作业设备陈旧,设备作业过程燃料消耗量大等造成的[1]。

1.2油井修井作业质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的油井修井作业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油井修井技术管理水平必须要得到进一步提升。油井修井作业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来严格执行,但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一些油田施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施工技术也存在不规范性,油井修井作业管理制度不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部分石油企业在油井修井作业过程中对施工环节重视程度不足,而且也没有针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强化,使得当前的修井作业整体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对油井修井作业效率以及作业质量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进行修井作业的过程中运用到大量的修井作业设备和修井技术,但是以当前我国油井修井作业实施实际状况来看,很多企业针对修井作业设备的维护效率相对较低,设备陈旧老化现象非常严重。甚至一些企业组织普通施工人员来长期开展油井修井作业,而油田的修井作业过程专业性比较强,普通职工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的情况下,作业效率非常低,而且在作业过程中也不能够充分保障各个作业设备的安全性。作业人员不能够对当前的修井作业新技术进行熟练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修井作业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2]。

2提升油井修井作业质量技术措施

油井修井作业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多个方面的不断强化。首先要针对修井作业技术和管理进行进一步强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修井作业质量。

2.1提升油井修井技术管理水平

油田企业进一步提升修井技术管理质量水平能够全面促进油井修井工作的效率提升。在实际开展技术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施工设计方案规划、施工审批、施工交底、修改程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管理[3]。油井修井作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施工设计方案的好坏,而要想充分保障施工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就要充分结合实际作业状况,对设计方案审批以及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在完成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之后,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评价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施工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然后对修井技术管理进行进一步优化后,才能够真正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发挥出修井技术的真正水平,提升修井作业效率。

2.2强化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为了能够充分保障油井修井作业质量,首先必须要进一步提升所有修井技术作业人员自身专业水平。鉴于此,企业必须要进一步整体对修井作业人员专业素质进行提升,要彻底扭转传统作业模式下依靠普通职工的方法,并进一步强化技术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其次,要针对油井修井作业制定出严格、规范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修井作业技术规范性。针对施工作业现场要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督,通过实现规范化的专业性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油井修井作业施工质量。最后,要制定出更加合理、规范的奖惩激励措施,通过将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进行有效结合,来进一步提升油井修井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强化修井作业设备及材料管理

油井修井作业过程中修井作业设备及相关材料会直接影响最终的修井作业质量。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修井作业施工质量水平,就必须要针对基础作业设备和材料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施工作业设备和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并充分体现出施工作业设备的实用性。针对各项修井作业设备要严格执行定期维护计划,这样才能充分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

2.4油井修井作业系统化管理

当前很多油田对修井技术资料仍然采取的是人工方式来完成设计、编辑、审核管理及查询等工作[4]。在这种情况下,油田的修井作业工作量在不断增加,在修井资料的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传统人工工作模式不仅工作强度非常大,实际管理效率非常低,而且也不能够为整个油井修井作业过程提供更加精确、科学的资料支撑,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严重影响了油井修井质量,并进一步影响了油井产量。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油田行业的全面应用,为油田油井修井作业资料管理提供了基础,系统化管理方式也成为了未来油田油井修井作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促进油田修井作业管理实现高效化、信息化、规范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是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物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石油总体消耗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升石油资源生产开采质量。而修井作业质量对油田产量会产生较大影响,也是充分保证油田实现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油井修井作业质量水平,就必须要从管理角度进行进一步强化,并针对修井作业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卓龙成.浅论油井修井作业中挤水泥措施的影响原因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4(3):107-108,123.

[2]刘洪山,杨海军,曾顺德.油田修井作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7):201.

[3]欧安锋.如何提高井下修井作业施工质量[J].中国石油石化,2017(6):120-121.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