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实验课范文

医学实验课精选(九篇)

医学实验课

第1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硬件现代化建设,降低基础性实验的比例,改善基础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断优化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环节,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课程整合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教育发展纲要均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近些年,我院针对实验教学课程做出系列改革,保留重要的基础性实验,逐步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2-4]。针对保留的基础性实验,改进其教学环节,比如开展案例式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针对设计性实验,不断完善其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针对创新性实验,将其与开放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紧密结合,整合实验教育资源,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数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如下。

1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根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与理论教学对应并同步进行,通过改善和提升教学条件,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并开展的实验,基于虚拟实验室的良好条件,又开展了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凝炼科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和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等方式开展创新实验。

1.1改善基础性实验的教学条件与课程改革

1.1.1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近五年,我院着力加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的现代化建设:建成解剖学虚拟数字实验室和人体奥妙馆;建设8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并在电脑终端安装基础医学图片数据库和基础医学知识数据库;机能实验室建成机能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安装24个虚拟设计性实验项目;此外,更新生物技术实验室、病原与免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其条件不仅可以满足常规本科生实验教学,也可满足创新性实验和研究生的基础实验工作。

1.1.2基础性实验的课程改革

依靠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和数据库资源,在病理学和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图片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整合与问题相关的多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以器官为核心的医学知识思维体系[5]。利用解剖虚拟数字人系统、自制手术录像和3D臂丛解剖动画等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提高本科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并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6]。在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实验教学中均引入病例讨论和问题式教学法[7,8]。

1.2增加设计性实验比例,优化教学环节

机能学实验室将单一的基础性实验革新为设计性实验内容,如将“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项目更改为“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局麻药对其影响与骨骼肌的单复合收缩”,将原本单一的生理实验变为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的设计性实验。解剖学实验室开展家兔脊髓半离断实验(选择不同的层面),半离断脊髓后观察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从而分析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路;开展“新鲜猪肾脏和心脏解剖”,以弥补人体标本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观性认识。病原和免疫学实验室针对“疑似病例”设计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实验方案,鉴定到病原体后再与其引发的临床症状相比较,促进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生物技术实验室有机地融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将大部分纯验证性的基础性实验更新为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衔接,如在两周内连续开展“细胞原代培养、细胞核与线粒体分级分离、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与观察、X染色质的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实验项目[9]。此外,在机能学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和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虚拟实验”。这些实验室的电脑系统中储存有虚拟实验内容、虚拟数字人系统、基础医学图库、基础医学课件,为开展虚拟实验奠定了基础。在虚拟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模拟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等形式,引导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1.3多渠道开设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尤为重要,尤其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更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又能够促使学生早期确立攻读硕士或博士的人生目标[3]。近年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的热情高涨,学校的投入也相应增加,相比五年前每年只有3-5个创新性实验项目,如今每年开展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超过15个。首先是学生自主立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复习和凝炼科学问题,再由教师讲解基本科研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向实验室申请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进行的创新性实验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牡丹江市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和“胃肠癌相关趋化因子的作用”等多个项目。另外,部分学生直接加入教师的省部级或部级科研课题组,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小分支进行科研工作。

2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效果

五年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硬件建设快速发展,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实验虽然比例下降,但在融入现代化教学条件和调整了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20%增长至60%,同时,原有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得到进一步优化,并新增了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与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验项目数量和质量均稳步增长。

2.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1.1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三种不同层次实验类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重在验证理论知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重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发展。经过三个层次实验训练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亦得到加强。

2.1.2促进学生整合医学知识体系

病理学实验开展的临床病理讨论会和虚拟实验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机能学实验需整合运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的知识,生物技术实验需整合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免疫学和病原实验同样要用到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以器官或疾病为核心的整合医学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后期临床阶段的学习。

2.2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2.1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教师在参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思想理念发生明显转变,从以前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地认识到“强基础、强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此外,教师逐渐认识到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完全接受实验教学由之前简单的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基础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成功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主动地提出增加实验项目或改进实验项目的关键环节,为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献力献策。

2.2.2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一,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各学科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其二,严格执行集体备课、试讲和听课等教学活动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学习交叉学科的课程,鼓励教师到临床科室学习交流;其三,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并实施奖罚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或省级教学比赛获奖数量也明显增加,为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3实验教学改革的困难与不足

其一,创新性实验覆盖面不足:由于教学时数限制,创新性实验均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给教师带来不便;创新性实验需要较多的投入,难以覆盖全体本科生,仍需要更多的渠道、多样性的创新性实验来增加覆盖面;创新性实验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两者均具备的教师尚显不足。其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较慢:青年教师易于接受“强技能、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然而,部分老教师思想僵化,不愿意接受新观点,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困难。今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为骨干教师创造参观学习和教学进修的机会,潜移默化地转变轻视实验教学的偏见。

综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实现本科生“强理论、重技能”的关键教学环节,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改革传统的基础性实验,有机地结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成以器官为核心的医学知识体系。因此,逐步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将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更好地有机结合和优化,是未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于建渤 曹永 刘星 朱梅 张绪冬 朱雁飞 唐小云 张晓莉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2]张晓莉,于建渤,李志强,等.完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平台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5):70-72.

[3]于建渤,李志强,张晓莉,等.本科生病理学创新实验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82-184.

[4]唐小云,周晓茵,姬云丽,等.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3):218-219.

[5]郑慧哲,朱雁飞,曹永,等.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15-417.

[6]李明秋,王莹,杨春壮,等.兴趣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1005-1006.

[7]唐小云,石学魁,李霞,等.病例讨论课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697-698.

第2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基础医学;课程建设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opening basic medical experiment

Chen Hui, Qian Jun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Opening basic medical experiment is an independent experimental course. Through four years of practice, w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 to construct course better.

Key words: opening experiment; basic medicine; construction course

为满足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强大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我校于2010年秋季首次开设基础医学开放性实验课程。本文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总结,以更好地建设课程和开放实验室,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

1 课程基本情况

1.1 课程开设

我校基础医学开放性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计1学分。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由基础医学院实验中心承担教学任务,面向学校大部分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麻醉学等专业的学生开设。授课时间,专科生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本科生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该课程全部为实验课,历时8周,每周2学时,共16学时,包括实验测试2学时。学生的成绩由学校教务系统统一管理。

1.2 教师队伍

教师共10人,均为专门从事实验岗位的教师,其中高级实验师3人,实验师5人,助理实验师2人;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所有教师均参与教材编写、带教课程、考查课程和管理课程等工作。

课程负责人1人,由具有高级实验师职称的实验中心副主任担任,主要承担教材主编,召开教学会议等工作。

2 课程特色

2.1 通过课程开放实验室

我校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程利用已建好的实验室资源授课。通过课程开放实验室,是地方综合性院校实验教学特点[1]。通过开设课程,有计划、有层次、有项目、大范围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解决实验室开放中的开放时间、开放人数、实验经费、实验项目、指导教师等问题,是一种成功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授课以班级为单位,教务科安排好班级课程表后,实验中心根据每班课表,安排本学期开放性实验总课程表,指导教师根据总课程表,做好开放实验室准备工作。实验项目和实验测试,需在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完成,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范围。课程形成了师生激励机制,有利于实验室长期稳定地开放。实验中心的教师独自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由以往的从属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并可获得相应的课酬,调动了教师指导实验的积极性;本课程成绩计入学生总成绩,关系到其学分和评优评先,所以学生更加重视实验,更有动力做好实验。

2.2 课程教学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基础医学开放性实验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实验课程,由实验岗位的教师独自承担,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以往专职教师为主,实验人员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同,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课程的实验项目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由于实验人员比教研室专职教师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更娴熟,更熟悉实验室的物品,因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调动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课程建设

3.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校的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自主设定。课程有两个侧重点:基础和标准。课程内容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五部分,按实验仪器类、实验标本类及机能实验技术类设置。

实验项目包括小白鼠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家兔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人体解剖标本分类及观察、准确量器移液操作、离心机操作缓冲液的配制及pH值调节、血液涂片制作及瑞氏染色、显微镜介绍及油镜下观察标本,共7个项目,每个项目2学时,另外,安排2学时的实验测试。

3.2 方法与手段

课程由学校教务系统统一管理。若考试不合格,需补考。上课方式为,带教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现场示教,然后学生分组自主实验。

3.3 教材

本课程使用自编教材,其内容仍在改进和完善中。教材的改进不仅注重实验内容的改进,同时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最初的教材由7个实验项目和实验结果组成,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没有分开。现在的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实验教学目的及实验室一般规则和安全。第二部分是7个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开设顺序排列,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书写规范及评分标准,便于学生按照标准书写实验报告。第四部分是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与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5个方面组成。

4 教学管理

基础医学开放性实验以班级为单位开设,每周上课时间固定。课程管理采取班级授课教师负责制,实验项目采取实验室负责制。每个班级有两名教师负责管理常规教学、实验报告的批改、课程成绩的上传等。实验授课由项目所在实验室的教师带教。教师根据课程总课表,安排开放性实验开课时间、班级、人数、实验项目,做好实验室开放的相关工作。我们曾试行班级和实验项目均由带教教师负责制,这种教学管理的教学效果劣于现行办法。由于带教教师的专业不同,所擅长的实验技能不同,其带教的实验课效果不同。课程的7个实验项目需在4个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由所在实验室教师负责,充分发挥了各个实验室教师的优势,也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5 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是7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期末成绩占70%,来自实验测试成绩。实验测试采用“一对一”抽签决定测试实验项目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3]。

6 教学效果

6.1 学生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和对实验报告的批改,我们发现,开放性实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他们能够认真做实验,克服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该课程与学生通常接触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开设的实验项目与他们以后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学生通常提前来到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发现要完成一个实验项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克服若干问题才能完成。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心理恐惧,动作不规范,不知如何与组员合作,忽略实验细节等。通过实验,锻炼了新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实验技能。

6.2 教师评价

在4年的开放实验带教过程中,教师熟练掌握了带教实验项目所需的基本技能,总结了基本技能的要点,改善了示教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共发表相关论文5篇。教师教学技能获得提高,从单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拍摄实验操作视频,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提升了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也提升了教师的成就感。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在人体解剖标本的观察中,由原来的课件图片演示,改为图片演示和标本对照相结合,更利于学生观察人体标本。开放性课程的开设,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体合作,提升了对科室的归属感。

7 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了课程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所有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标准的操作技能和正确观察标本的方法,养成用标准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完成实验的良好习惯。我们将把课程内容、教学课件在学校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上,使课程建设网络化,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效率,增强他们独立开展实验的信心[4]。同时,探索开设实验选修课。通过选修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 钱隽,徐良贤,曹达星.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8-130.

[2] 衡容.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7-198,200.

[3] 王白燕,李伟,朱艳琴.以打造精品为核心 实现优质实验课程资源共享[J].光明中医,2013,28(11):2421-2423.

第3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医学物理实验课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时展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

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被提出之后风靡全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中短期来看,“慕课”的校园化将是一个普遍现象[2]。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课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高校本科教学。

一、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经研究发现,医学物理实验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包括学校定位、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模式论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即实验课时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形式单调且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医学院校内理工科教师比例较低,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却很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兴趣不足,锻炼效果不显著。

不少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课前没有预习,造成实验时常出错,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实验的习惯。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帮助不大。

3.考核方式不佳,“搭车”现象较普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实验是以实验报告方式考核的,这是一种简单但效果不太理想的考核方式。因为实验通常是2~3人一组,但实际操作者往往只是其中一人,客观上造成其他组员处于“搭便车”的状态,而实验报告是无法区别学生的不同参与度的。

二、慕课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不完善,换言之,改进教学模式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慕课”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慕课”的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或拓展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必重复讲授实验相关内容,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慕课”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总之,慕课化教学有望解决当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慕课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这就有了“慕课”的“场地”。其次,医学物理实验条理清晰、内容简练,很适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这就有了“慕课”的载体。再次,翻转课堂的开展较容易,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课的前15分钟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实验思考题和相关问题。最后是关键的考核模式设定。可以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互动问答和网上学习等方面的2~3个作为考核条目。总之,慕课化教学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应用并无明显障碍。

三、慕课化教学模式构建

如上所述,慕课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狭义的“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中小规模本科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校园本地化、规模较小且兼容传统教学的“慕课”模式,在此先称之为“混合慕课”(mixed MOOC,xMOOC)。

“混合慕课”的主体是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翻转课堂设计和开展、课程考核设定和执行。其中翻转课堂在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非常广泛[3],也是本文所述之“混合慕课”区别于狭义“慕课”的主要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多重联系,包括基于教学平台的间接沟通、基于翻转课堂的直接沟通和基于多种因素的课程考核和评价。这些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和参与教学的人一起,构成了“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慕课化教学设计

基于上文分析的“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医学物理学实验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将医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四个部分。

1.课前

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教师将实验课件、视频、PPT、思考题等相关资源上传至平台,添加相关学生,并把课程考核方式明确通知给所有学生。在实验课前的周末,教师通知学生预习,课前查看学生的在线提问。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微课,查阅相关资源,准备思考题,可在教学平台上在线提问。

2.课中

正式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即典型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的讨论;然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学生有客观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当场查看实验数据并评分。学生在翻转课堂时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实验操作时独立完成,如遇仪器或设备问题可向教师求助,获取实验数据后及时记录并请教师检查。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台面后可以离开教室。

3.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实验报告,在教学平台上查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反思,改进下次实验教案或下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后需要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上交;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交流讨论,开展进一步延伸阅读;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反馈给老师。

4.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有合适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结合上述“混合慕课”的架构和教学过程,我们把考核分成四部分:教学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实验总分的20%、10%、40%和30%。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考核的公平,需要对实验分组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从2人一组做2个小时,改为每人做1个小时。客观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第4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设计竞赛;实验教学

1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乏味性、停留于课本的机械性教学,许多实验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单一地根据实验书本内容去做实验,学生缺乏思考。有些学生仅是看组员做实验,自己不动手,甚至做完实验都不知道做了什么实验,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实验室学到了什么。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试剂已经配好待用,实验目的、原理都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获取的是短时记忆,成绩只是对其短期强化复习的纸上反映。学生主观能动性低,往往被动获取相应知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较难将课本与当代科技发展相联系[1]。

2实验设计竞赛的意义

为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广东医科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自2006年以来连续进行了实验设计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有助于落实教育改革方案,发现教学漏洞,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优秀医学人才[2]。对教师而言,减小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占比重,教师从多讲向少说转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设计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仪器、试剂、材料等。教师需要主动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扩大知识面。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间通过沟通交流想法,解决问题,这既能调动教师积极性,还能促进教师间就教育方法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科研思想,提高教师科研水平[3-4]。对学生而言,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设计实验需要回忆书本知识,从浅层了解到深层探索,理解、复习所学知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实验前需查阅大量文献,确定实验方案,锻炼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时间安排能力。实验设计的原理、目的、意义、材料选择、仪器选取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设计竞赛的开展,能将索然无味的实验课堂教学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全面分析每一步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之后通过小组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解决,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制作PPT和设计书,学生熟悉Office软件、页面设计及文本格式方面知识。比赛时的PPT讲解,能考验学生主持、口头表达以及临场发挥和应对能力[5-6]。

3实施过程

3.1布置任务与培训

实验前准备包括课题确定、文献资料查阅、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书和PPT制作、准备答辩。由授课教师竞赛通知并且进行赛前解说。解说内容包括组别安排、课题确定、实验设计思路、文献检索、PPT制作格式和答辩技巧等。3.1.1组别安排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个班分为若干组。

3.1.2课题确定如选择易获取、价格相对便宜、容易提纯的材料等。

3.1.3实验设计思路所选材料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实验原理和方法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实验仪器在学校提供的范围内选取。

3.1.4文献检索通过校园网图书馆进入万方、中国知网等查阅文献,步骤为:搜索主题或者关键词选择期刊/文献/博士硕士论文等进行检索下载论文/文献/期刊通过筛选的资料确定设计思路,依照相关文献制订实验方案。

3.2学生课题确定和文献查阅

学生通过1~2周的时间进行文献查阅,分析实验中该物质提取所需仪器,学校是否能够提供,浓度测量是否困难,试剂是否昂贵、无毒,操作是否无害,应用是否广泛。预测实验经费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择优确定主题。选定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设计参考。

3.3设计实验

3.3.1主题初定学生依据书本和权威文献,制订初步的实验方案:初定主题、原理、实验意义、实验方法、预期结果、数据处理、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3.3.2确立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3.3.3预期结果和数据分析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实验成功说明整体可操作性比较强;假若实验失败,探讨失败原因。接着对实验进行预期数据分析,制作表格,用于后期分析,并用图形描述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

3.3.4PPT以及实验设计书制作根据教师要求制作PPT与实验设计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熟悉Office相关操作。PPT中补充适当的表格和图形,用于阐述实验操作步骤以及结果。

3.4初赛

赛前通过抽签决定比赛的出场顺序,各组学生依次进行PPT展示及答辩。每组展示时间为10分钟,答辩时间为5分钟。每组PPT介绍人对PPT的标题、课题背景、选取该课题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实验过程,其次是创新性和可行性部分。PPT展示完毕后,学生进行激烈讨论。其他组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对PPT上的材料来源、实验步骤、浓度设定、实验意义提出疑问。答辩人员通过回答相应问题,让听众充分了解其实验。每组答辩完成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选出进入决赛的小组。

3.5决赛

各决赛参赛组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PPT,使答辩人员讲解更熟练、更简洁、更生动,同时要求答辩人员统一着装。除授课教师外,还可邀请学校专家及学院领导担任评委嘉宾,对各小组实验设计进行评分。

4实施效果

实验设计竞赛的开展,弥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缓解了教师教学压力,教师还可以借机更新自身知识,提高对学科进展的认识。实验设计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能力展现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竞赛中的某些设计,一些学生甚至申报了课题并进行实质性研究,最后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通过实验设计竞赛,学生对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后续的实验课中,学生不再只盯着课本操作,会不断深思和提出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与教师进行问题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课堂气氛逐步活跃。

5存在的问题

(1)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多。实验设计竞赛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查阅资料和评阅设计方案;对学生而言,实验设计难度大,学生知识面较窄,花费时间较多,还要在兼顾其他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实验设计任务,而这便需要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2)学生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有些实验需要的仪器较多且相对精密度高,学校的仪器主要用于教学,较难找到符合条件的仪器设备。(3)学生的某些实验设想不切实际,花费金额过高;某些实验过于追求创新性,没有体现实验的可行性和连贯性,导致实验无法正常进行等都是常见问题。

第5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形态学;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均为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医学形态学,而实验教学是形态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理论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程是将此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整合在一起而建立的一门网络课堂。

1 医学形态学实验的特点和现状

在基础医学中,形态学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肉眼或显微镜来观察大体标本、正常组织细胞或病变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并借助于挂图、图片幻灯、录像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实验教学手段有了一定的改善,实验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形态学实验教学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实验课教学时数的不断减少,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又有限,使学生课余时间内难以通过自学得到补偿。

1.2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热情。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先讲解实验要点,然后学生一边阅读实验指导一边看标本和切片。这种在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实验内容,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1]。

1.3实践与理论脱节:现在的授课方式大多还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理论课若干天后,这样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目前我校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授课时间在第一学期,组织胚胎学的授课时间在第二学期,而病理学的授课时间在第三学期。人体解剖学是组织胚胎学的基础,而只有熟悉正常人体的结构, 才能学好病理学在异常情况下的形态结构改变。

1.5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是以学生记忆结构的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认为实验课只作为一种理论课的验证手段和理解、消化理论的一种方法,不但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

2 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构建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交互式信息传递系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我们依托校园网建立了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探索出一种以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授课的新型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通过专用帐号和密码进行网络资源库的维护、批改作业、通知以及进行网上答疑和讨论。学生也可通过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利用一网的计算机终端,浏览、学习有关课程,观看相关标本、录像并进行网络作业和网上测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2.1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教学资源建设 形态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图片素材库、动画资源库、视频、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等。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的骨干教师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然后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制实验指导和形态学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形态学图片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①对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现有的大体标本,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用软件对图片素材进行处理;②对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现有的组织切片,用显微摄相系统进行拍摄,用软件进行图像素材的处理;③浏览互联网上的形态学相关网站,下载相关实验图片。④购买国内外新版教学图谱和相关书籍,扫描照片制成教学图片。视频和动画库的来源:①拍摄部分形态学实验课录相,应用软件进行剪辑、编辑、合成和压缩成avi?mpg视频文件;②运用Flash制作多媒体动画;③从互联网下载相关实验视频、动画。最后用形态学图片素材库、视频和动画库中的素材,组织教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力求界面简洁、标示明确,方便教师及学生使用。

2.2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反馈系统建设,包括网络作业、网上测试、网上答疑讨论、网上病例讨论环节 利用图片库中的素材,编制供学生练习的网络作业和自测题库。教师在可定期在网上作业,学生可以在相应的教学模块中查询教师布置的网上作业,即时做网上作业。教师可随时查阅和批改作业,并可以追踪学生学习的情况。自测试题库包括大量试题,覆盖几乎所有形态学实验的知识点,学生能随时从题库随机抽取题目、完成练习提交后,系统自动给出答案。学生可以通过自测题了解学习效果,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测题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网上答疑系统提供了网上即时答疑的功能, 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并即时。学生也可将问题发到讨论区,引发师生的共同讨论,便于激发新思路新想法。在讨论区,还可以通过对一些病例的讨论分析引出此种疾病相关的形态学基础知识, 加深对组织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3 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应用效果

医学形态学网络课堂自2012年起已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为了解医学形态学网络课堂具体应用效果,在2012级临床、预防、口腔和护理四个专业随机抽取403 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

4 讨论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本网络课堂对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辅助作用。它解决了形态学实验课"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网络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学习。该网络课堂的教学资源库中会含有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源,使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或不易理解的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现出来, 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理论课上完后就可以自主浏览网络课堂内相应实验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实验课常远滞后于理论课的问题。该网络课堂使宏观和微观的结构、正常和病理的结构展现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了三门实验课程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对正常和异常结构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病理集的设立和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密切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相互联系。该网络课堂引入在线讨论系统,通过网络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于课堂上的疑问和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这种在线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由老师解答或者集体讨论,不仅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还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第6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兽医外科手术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47-02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进行动物诊疗活动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该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该课程的实验课教学,是关系到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取得显著效果。

一、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培养方案

学科的发展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动物和宠物养殖分化,外科手术的应用逐渐向宠物和经济价值较的繁殖用动物转移[1]。同时宠物饲养的范围在逐年扩大,从单纯的犬猫饲养到如今出现的龙猫、蜥蜴、赛马和鹦鹉等多种动物,这也要求兽医外科手术学在教学中应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为此应进行培养方案的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方案[2]。如现代养殖中,养殖水平提高,预防驱虫比较规范,故脑包虫的发病率得到控制,故删除牛羊脑包虫摘除手术实验。此外奶牛养殖中已经淘汰栓鼻环的饲养方法,故豁鼻现象已经很少,所以试验中删除牛豁鼻修补术。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手术种类众多,但是外科手术的实践操作理念是不变的,那就是无菌、保护组织和微创等,这种理念的实现,是建立在具有扎实的外科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所以试验中应加强外科基本操作的训练,才是重中之重。故在实验培养方案中,加大手术基本操作的训练学时,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快速掌握常规手术的基本操作。

二、强化手术基本操作训练,夯实外科手术基础

手术基本操作是兽医专业本科生学习兽医外科手术学,进入动物实验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基本保障[2,3,4]。技能的不断提高需要通过反复的基本操作训练,并严格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包括切开、止血、缝合和结扎,通过反复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手术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并通过考核学生的训练情况,再进行动物实验,这样可以减轻动物损伤,并降低实验成本。在手术基本操作的训练中,开始可以选取海绵等韧性较好的材料,让学生练习切开、止血、缝合和结扎等基本操作。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手术基本操作,则可以购入屠宰动物的内脏,如猪的小肠或大肠,进一步练习基本操作,提高手术操作技能。最终通过基本操作技能考核,进入动物临床试验手术课程。

三、培养手术基本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兽医外科手术实验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进行常规的外科手术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外科素养,如建立无菌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而不是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手术操作,如晶体摘除、开胸手术和肠管端端吻合等[5]。这些手术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虚荣心,但是由于高难度手术的技术难度高,操作复杂,对于初学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基础技能不牢固,只能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学生难以操作,同时会导致实验动物的巨大创伤,甚至死亡,不能使实验动物利用最大化,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外科手术实验课的内在要求。学生建立牢固的无菌意识,可以在接下来的操作中,时刻谨记,减少污染和术后并发症。同时,手术操作是一项团体性工作,参与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该素质的养成,可以通过实验课分小组安排,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手术人员任务的自行分工,并报教师审核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回观察,及时监督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团队协作习惯。

四、多种方法提高实验动物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动物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快领会和掌握操作要领,并进行训练。常见有以下几种方式:(1)示教:教师首先进行某一操作的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分解动作,介绍每一步的操作要领,同时学生跟进教师每一步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从而独立完成每个步骤。通过不断训练,教师巡回指导,促进学生学习。(2)视频循环播放:将操作的分解动作制作成视频,在实验实践课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循环播放,学生可以实时对照,进行训练。(3)研究生辅助教学:外科研究生均接受正规、系统的外科训练,从中挑选功底扎实、沟通能力强的研究生,配合教师进行分小组指导,可显著提高技能掌握的速度。

五、修改考核机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以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仅对书面的报告进行评价,弱化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6]。所以,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我们以实践实验课单独试卷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如:实验课程最终成绩=实验课试卷成绩×50%+实践操作成绩×50%。从中可以看出,加大了实践考核力度,通过几年的时间,明显改善和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更加重视实验课实践技能的锻炼,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和锻炼

实践操作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解决实践中相关问题,所以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实践训练和培训,及时了解课程的发展动向,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实践课堂教学,方可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七、结束语

通过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升,但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亨,孟霞,甘军纪,等.兽医外科手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2):173-174.

[2]范宏刚,王洪斌,刘云,等.浅谈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10):111-112.

[3]高晓秋,马武华.TBL教学法在西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30-1231.

[4]王亨,李建基,刘宗平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兽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构建和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4):140-141.

[5]石福兴,罗运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的实践性教学改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22.

[6]马晓平,彭广能,钟志军.新形势下《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0):151-153.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动物重要疫病与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扬州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资助项目。

第7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医学院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等,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等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是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环节,鉴于中学阶段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训练很少甚至空白,如何在大一时利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高校针对化学各专业学生进行的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及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普遍建立了“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条龙的实验教学体系,时间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将这些成功经验照搬用于医学生的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挑选实验内容,更得考虑在有限的实验时数内,通过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激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因为溴苯毒性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纵向打通”,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既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O2/SO42-固体超强酸[9],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不再有旁观者,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如何补救?等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验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如何处理?另外,节水、节电、节约试剂,比如蒸馏装置,相对两组冷凝水串连并将冷凝水开到最小;乙醇可反复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些做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实验录像素材,结合PowerDirector、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11-13],可以保证在较少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化学实验知识。目前已完成实验视频5项,包括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等,并已应用于2012、2013级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逐步开展和完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任重而道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提升,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对问题的兴趣进行实验,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肖小华,邹小勇,张杰鹏,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4):36-38.

[3]付颖,叶非.基础化学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优化[J].大学化学,2013,28(2):25-28.

[4]朱莎娜.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86-187.

[5]刘绍乾.基础化学实验指导[M].2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6]罗一鸣,唐瑞仁.有机化学实验与指导[M].2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7]许洪国.汽车运用工程[M].4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8]闻质红,张岩.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新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2):30-32.

[9]吴良彪.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37(4):110-111.

[10]马楠,王筱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41-143.

[11]侯安新,郭小峰.Authorware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06,21(3):41-42.

第8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拥有丰厚理论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引导部分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016年,赤峰学院获批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单位,赤峰学院于2017年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利用小学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实习的机会,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课题是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开设实践创新学期的背景之下,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实践探索。

1第三学期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实验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结合,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能力为导向,融入创新的教育模式和专业思维训练,打破基础医学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实验课有机地进行重组,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交融。

2研究对象

我校2016—2020年招收的全日制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四年制相关医学类本科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其中有2016、2017级为二本招生,2018级为一本招生。涉及我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蒙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和药学等各专业学生。

3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研究法,构建、实施、持续优化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我校实验室和师资队伍现状,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前期经过项目申报、遴选,在33个教师申报项目中遴选出了7个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相关,并独立于课内实验之外的子项目,进而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技能课程平台。平台采取项目管理方式,由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编写项目大纲,形成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以实验课程平台的形式建设团队,整合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学科实验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形成宏观、微观,形态、功能相融合,从机制到应用的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体系。

3.2课程体系的实施

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均来自医学院2017版培养方案,在研期间所产生的课时费等经费皆来自本校的课时津贴支持。医学研究基本技能训练已在2017、2018、2019年的第三学期———实践创新学期开展。项目组成员一直承担着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三年的具体实施,整合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3.3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根据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师资队伍和实验室资源,制定课程改进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拓展,持续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已有教学模块的设计。

4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效果

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1]、学生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

4.1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平台建设是在我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于第三学期的开展,我校教师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实际校情研发的原创项目。项目前期经过项目申报、遴选,进而整合构建成综合性实践技能课程平台。以应用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综合设计性能,突出技术技能训练,如表1。

4.2建设跨学科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基本原则是学科融合、资源共享、产教研用协同育人。建设过程以现有的教研室为基础,打破传统教研室界限,整合各学科教师力量,以实验课程平台的形式建设队伍[2]。本课程教学团队跨越6个医学基础学科,团队成员为基础学科负责人,学科背景扎实、教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团队负责人为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管理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项目团队实力雄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团队目前共有教师9人,其中医学院精品课程负责人2人,优秀课程负责人3人,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3人。平均年龄42岁。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3.3%。日本毕业博士1人,韩国毕业博士1人,医学专业背景4人。团队发展目标明确、合作良好、成果丰硕、梯队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创新性强,是一支有活力的创新性教学团队。该团队在2018年度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4.3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本课程与专业相融合,自主开发研制项目———“PICC的形态学基础建模训练”及“护理学角度预防医院感染”。整合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融通融合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实践课程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研究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2019年度被评为校级应用型示范课程。

4.4教材建设的创新和特色

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学团队自编校本教材,教材收录的实验项目均为我校教师原创,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价值。教材突出技术技能训练,注重同伴学习和创新思维训练。为了便于教学过程评价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综合了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验报告、反思与小结等内容,编写了实验指导和配套的实验报告,以实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了不同学科在教学创新中的丰富实践与异同,展现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材建设的亮点之一。

4.5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影响

4.5.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课题实践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以“从做中学”为核心教育理念,利于学生“去证实所学的知识,去了解知识的意义及其应用”,重点解决教学方法老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根据每个项目的内在属性,采用案例教学、小组教学、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操作演示、习题和作业相结合的方法[3],体现了文化科学与实用科学并重的特点。通过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自由、具体、可动手实践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潜能[4,5]。在教学分组中打破专业、班级界限,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蒙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随机分组,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讨论、阅读、思考、认知冲突等,形成疑问。教师科学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课内、课外学习和实践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4.5.2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跨学科课程设计实验内容,构建真实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设计、案例分析、反思小结的人才培养构成,让学生整合知识自己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果导向构建学业测评指标。每名同学提前印制课程积分卡,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每个项目模块根据自己的实验特色设置考核评价方式,项目的总积分计算评价成绩,结合专业基础、行业素养、通识能力,进行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估,是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与考试评价方式转变进行的突破性实践,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职业能力的培养[6]。

5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三学期基础医学教学体系构建,从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多个维度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整合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课程的设计不仅仅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还延伸了医学其他相关专业内容,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实验整合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平时所做的基础实验,多具有综合性、设计性,这也使同学们较早地接触了初步的科研活动,既为获取实践创新学分打下科研思维基础,又为日后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理念和技术支持,动手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参与本课程的学生在出勤率、完成度和考核等各方面都较普通课程更为突出。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是根据我院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开设第三学期的现实背景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所做的一些初步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与完善。第三学期只有4周的时间,而本门整合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只有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很大的难度;各个实验项目如何进行更加有机地链接和优化;在有限的实验经费中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在第三学期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具体情况、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的整体课程体系,既是提高基础课实验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7,8],也是在今后改革实践中需要深入思考、进一步总结、推进与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钢,顾鸣敏,唐红梅,等.医学新目标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l):l-3.

〔2〕张秀军,王丽雅,欧阳乐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08):107-108.

〔3〕王庭槐,王淑珍,周慧明,等.构建综合性大学“243”型课程体系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05):5-6.

〔4〕时连君,万殿茂,王芳,等.实验室开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6):41-43.

〔5〕曾令初,孙连鹏,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03):89-92.

〔6〕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第9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实验课是医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延伸和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发散的思维能力,超强的协作能力,多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并没有按照实验要求去完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谈不上多种能力的培养。为了弄清原因,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调查,便于分析和研究。

2调查对象和方法

2.1调查对象

以医药卫生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216名学生.

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被调查学生不记名,为了确保抽样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对护理专业全体学生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随机抽样等多种方式,共发出216份,收回216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3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如下:同学们:为了提高医学基础实验课的实验效果,老师们想知道你们对实验教学的想法,这样老师可以根据你们的想法,改进实验教学,让你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请你们如实填写自己的想法。说明:答案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你怎样想的就请怎样填,如果答案里没有你想要选择的答案,请在括号后面写上你的答案。1.你最喜欢上的实验课是()A.人体解剖学B.生理学C.病理学D.药理学2.你最喜欢上这门实验课的主要原因是()A.简单容易操作B.感觉这门课很重要C.老师讲课通俗易懂D.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你最不喜欢上的实验课是()A.人体解剖学B.生理学C.病理学D.药理学4.你最不喜欢上这门实验课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操作机会只是看视频B.对这门课不感兴趣C.实验学时太少D.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5.每次实验课前,你知道要做什么实验吗()A.不知道B.老师说了但自己没预习C.预习了但还是不明白D.要做的实验书上没有6.每次实验课,你觉得有收获吗()A.有很多B.有一点C.没有D.纯粹是浪费时间7.你觉得老师的实验课上得好,是因为()A.老师示范到位B.师生互动充分C.学生动手机会多D.比上理论课有趣8.你觉得老师的实验课上得不够好,是因为()A.人多器材不够用B.老师废话太多耽误了实验时间C.教法不灵活D.实验过程中没有老师指导10.实验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你觉得()A.很喜欢回答B.不喜欢回答C.怕回答D.无所谓11.你喜欢回答老师提问的原因是()A.为了得到表扬B.为了检查实验的效果C.为了表现自己D.难说12.你不喜欢回答老师提问的原因是()A.听不明白B.怕答错了同学们笑话C.怕答错了挨批评D.难说13.实验课堂上,当你完全不会做时,你希望()A.能得到老师的指导B.得到同学的帮助C.自己边看边做D.看别人做14.实验课堂上,老师对你的评价,你觉得()A.很重要,影响实验情绪B.重要但不至于影响情绪C.不重要D.无所谓。

4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分析:对问卷中所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学生普通喜欢的实验课是人体解剖学,其原因就是直观可操作性强,人人都有动手机会,课堂气氛活泼,老师示范到位,工作认真负责,教法灵活,师生互动充分,不喜欢的实验课既有病理也有药理。究其原因就是实验学时少,实验难,有的实验器材不足,学生没有动手机会,老师不演示,学生不会操作,用视频代替实验等等。

5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