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6:22:19
第1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实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救大家失望党支部书记,在长征途上为照顾小战士饥饿而死的老班长……作家采用了“细致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作家曹雪芹在开头写到“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成功的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而临死前的严监生,更是个十足的守财奴。他到死还怕费他那俩盏灯油钱。以前我看过,《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去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之这一细节就把他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二十三课《刷子李》中,作家冯骥才通过正面描写和曹小三眼中的师傅,也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通过本组课文学习,我学会了几种刻画任务的方法。在运用时,应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采取各异的描法。第一: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二是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三是用一些好词来衬托人物形象。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东胜区第一小学五年级:李敏
第2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一个身材矮小,身高只有五英尺六英寸的人,他首要任务就是减肥。他是意大利本土人,因为他有深色的头发,橄榄色的皮肤和高挺的鼻子。嘴唇上有一排平整干净的胡子。清澈的眼神与优美的声线相呼应。
A man of small stature, he was only five feet, six inches at the most, and he was somewhat overweight even in his prime. His Italian heritage was evidenced by his dark hair, olive complexion, and strong nose. A neatly trimmed moustache adorned his upper lip. In young years, a cigar frequently protruded from under the dark moustache. Clear blue eyes contrasted nicely with his olive tone.
There was a kindness in those eyes, and they always showed his every emotion. 他眼里充满着慈爱,仁慈常常能从他的行为中表现出来。Making him so easy to read.使得他很容易被看透。An easygoing manner acted like a magnet for him, attracting the love and respect of everyone he cameJn contact with, 他性格开朗 ,非常好接触,跟她接触的人,总被他吸引,对他充满爱慕和崇拜之情。 During World War II, his compassionate nature was utilized as a nurse in the Navy and in the Marines. 在二战时期的海军和水手中,他的同情天性表现的跟护士一样Scars on his back were proof of his heroism.他后背的刀伤证明了他的英勇。 He never really spoke much about the war, but he only would tell his favorite story of how he delivered a baby in all that turmoil He married during his stint in the service, and soon a son and a daughter would also share his love. Both of them having dark hair, olive skin, and blue eyes. everyone said how they were "the spitting image" of him, Oh, how he beamed at that statement. He worked very hard at being a good husband and father. Years passed, and he became a grandfather who was affectionately called "papa." His grandchildren adored him and were his constant companions.
Going to McDonalds became a weekly outing for them. Bout, alas, the heart that had always given too much Jove grew weaker and weaker. After two heart attacks and a triple by-pass, his loving heart stopped, and he breathed forth his soul into the arms of God. At his funeral mass, the priest spoke of how his success was not stored in banks but in that hearts of those who loved him. From this perspective, he was a most-successfu man and truly died a millionaire. This profile of Bob La Coy is very accurate. I know because he was my Joying father.
第3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有一个圆圆的脸。当我看着镜子,我可以看到一张苍白的脸。我有我有疙瘩。我没有任何的酒窝。
My haircut is a crew cut. Sometimes it’s center parting and sometimes it’s side parting. And my hair is jet-black. I have two big eyes, and they are close-set. And I have double eyelids. And I even have long eyelashs .
我的发型是平头。有时它的中心分型,有时边分。我的头发是黑色的。我有两个大眼睛,它们很近。我有双眼皮。我甚至有长长的睫毛。
My nose is pointed. I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ears, and I have a big mouth, so sometimes I am very big mouth . My teeth are even , and the color are blonde. My chin is round, and my neck is a little long. My belly is flat because I am too thin though I eat a lot of things every day. My back is a little bended. I am of medium height and I am very thin. My classmates say that I am very cute but I don’t think so.
我的鼻子尖。我有一双美丽的耳朵,和我有一个大嘴巴,所以有时我非常大的嘴。我的牙齿,和颜色是金色的。我的下巴是圆的,和我的脖子上长了一点。我的腹部是平坦的因为我太薄,我每天都吃很多东西。我的背有点弯。我是中等身材,我很瘦。我的同学说我很可爱,但我不这么认为。
第4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76、工笔细描法
【特点】
工笔细描不进对人物的肖像进行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刻画,不同只描绘大致的轮廓。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人物肖像,也要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突出重点,以形传神,不能面面俱到。在描写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时,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人物肖像,要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腻、具体的刻画,能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人物的彩色照片。
77、画龙点睛法
【特点】
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描写好眼睛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描写人物的眼睛,可以用细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通过对眼睛的观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画龙点睛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把人物写活。
78、人物特写法
【特点】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人物特写法就是围绕人物的最显着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采用人物特写法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79、动态速写法
【特点】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勾画出来。动态速写法就是把人物动作过程中神态和表情的最主要的特点写下来。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求抓住人物动作过程中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一个镜头进行描述,好像是作者用照相机拍下的一张彩色照片。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时,既要用简笔勾勒出人物神态和表情的特点,还要适当地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80、动静结合法
【特点】
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肖像既要写出人物静态时的身材、衣着、外貌,又要写出人物动态时的神情、姿态和气态。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时要注意围绕人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和动态,做到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的统一。描写人物动态时,要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来写。描写人物静态,可以从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等方面选择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来写。
81、展开想象法
【特点】
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的过去,进一步说明人物具有这些外貌、衣着、打扮的原因;也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未来,进一步塑造人物的形象。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合理地想象,即作者的想象要有依据。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信服。
82、比较描写法
【特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采用比较描写法,可以写出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注意客观地进行比较,不要故意贬其他人。
83、人物漫画法
【特点】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第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攻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84、自我介绍法
【特点】
要描写自己,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自我介绍时,就能做到实事求是描写自己,做到既不吹牛,也不自卑。要正确认识自己,还要知道别人怎样看自己,因此在平时要经常留心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其次,描写自己要抓住自己的最主要特点写。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忆,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抓住最主要的写。
85、结合时代法
【特点】
时代不同,人物的外貌特点不同。例如清朝的男子,脑后都有一根长辫子;现代的男子一般是理西发或小平头。时代不同,人们的衣着打扮也不一样,旧社会的人穿着长袍、马褂;现代人穿中山装、甲克衫等等。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反映时代特色。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一样,外貌、衣着、打扮也不一样。少数民族的打扮与汉族的打扮就大不一样。所以描写人物的肖像还要注意地域性。采用结合时代法描写人物肖像时,要把人物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外貌、衣着、打扮、形态描写出来。
86、步步深入法
【特点】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不协调的感觉。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地说明。
87、连续动作法
【特点】
连续动作法一般用于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过程,如跳高、跳远、游泳、切菜、烧饭、钓鱼、挑水等。描写连续动作时,要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通顺、连贯。其次描写连续动作,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88、交替叙述法
【特点】
运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动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对一比赛,如乒乓球比赛、下棋、摔跤、打羽毛球等。另一种是描写人和动物的争斗,如打虎、捉蟋蟀、钓鱼等。采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双方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动作合拍,即防守一方的动作与进攻一方的动作对应。其次,要注意各自动作的连贯性,即每一方的动作都是连续的。
89、概括描写法
【特点】
连续动作法和交替叙述法一般是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概括描写法则并不把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是抓住动作的特点进行概括描写。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动作,要先对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动作的特点,再进行描述。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比赛过程中的双方动作,要注意有总有分,有详有略。
90、天女散花法
【特点】
天女散花法是场面描写的一种方法。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活动场面中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每一个人的动作都要与确定的中心有关。其次所选择的动作要有代表性。这样,全篇文章才能有整体感。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的动作,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先介绍动作的起因,再分述不同人物的动作。
第5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第6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一、写人作文
在记叙文中,写人作文占有重要地位。写人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事例,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写人作文的类型一般有一事写人、几事写人两种。一事写人就是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几事写人就是通过几件事(一般是二或三件事)来反映人物的一个精神品质或多个品质。因此,写人的作文,应通过对事件的具体描述和对人物的外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内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着重刻画人物在事件中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精神品质的。
写人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介绍人物及人物外貌。
②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带出要写的人物及其品质。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地写清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若是几事写人的,重点事例要放在前头写,具体写;次要的事例后面写,略写。)
3、①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②照应开头,自我勉励。
(说明:开头、结尾的①与①相对应,②与②相
对应。下同。)
二、记事作文
记事作文与写人作文一样,在记叙文中占有重要地位。记事的目的,一般是通过具体描述的事情,表现事情的教育意义或蕴涵的思想感情。记事的作文,应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着重描述事情的具体过程,注意事情发展中人物的外表和心理描写,从中揭示事情的教育意义。
记事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2、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3、①交代事情的结局。
②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三、写景作文
写景,就是对自然景象、建筑工艺等景物的描写。描写景物,要有条理,就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或按游览景物的线路,或按景物的类别,或按观察点的变换顺序等依次观察,有条理地描写。因此,我们进行写景作文时,要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尤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细致地、有条理地描写,同时注意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恰当地进行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思想感情。
写景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②总写景物的特点或感受。
2、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①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
四、状物作文
状物,一般是指对动植物和物品的描写。状物作文,分以物写物、借物喻人(理)两种。对以物写物的作文,应抓住物的形状、构造、功用、特点、抓住人对物的情感关系,进行细致地描写,着重表达出你喜爱的思想感情或物带给你的帮助;对借物(一般是植物居多)喻人(理)的作文,应着重抓住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进行具体描写,并从中联想到人、联想到物所蕴涵的道理。在状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合理想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状物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特点或构造。
3、具体叙述人和物的关系。
4、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抒情结尾。
借物喻人(理)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生长环境和特点。
第7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赋形思维;构成思维;描写;焦点觉知;附带觉知
一、对传统“描写”定义的批判
(一)只有表层的写作路径思维,没有赋形思维的控制
现作学中,“描写”的定义为:把描写对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实态具体地、逼真地描摹、刻画出来,展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复杂缤纷的人、事、景、物,不可能都成为文章行文的描写对象,怎样判断、选择描写对象组织成文?这需要我们以写作的主题为标准进行筛选,能突出、渲染主题的对象才能入选为描写的目标。
因此,描写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渲染主题、有助于主题清晰化的事物进行描画,这种思维操作技术,就是赋形思维。但是,现行的“描写”定义缺少了描写的关键思维过程――赋形思维。它只点明了描写所需运用的路径思维――“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却没有阐述如何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所选对象进行描写,即路径思维的实践过程。因而,现有的“描写”定义,不仅缺失赋形思维的控制,其点到的路径思维也是表层的、缺乏具体操作程序的空洞表述。
(二)只有描写的“焦点觉知”、“焦点意识”,没有“附带觉知”、“附带意识”
波兰尼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觉知分为两种:“焦点觉知”与“附带觉知”。“焦点觉知”是指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认识对象整体的觉知,是一种对目标最后落实的操作完成状态;“附带觉知”是指构成对象整体的细节虽并非我们的注意力焦点所在,但仍能被我们所觉察。附带觉知是一种前提、条件、导引,是一种选择、把关、控制,是一种“未完成状态”的决定性力量。
波兰尼指出,在人的每个现实的觉察认知里,这两种觉察因素是同时存在的。例如:在讲话或者写作的时候,其“焦点觉知”、“目标觉知”是文本形式的形成;而“附带觉知”则是材料、词语的理解、选择与结构以及思维如何展开而形成有序的意义体系,是讲话和写作行为的前提条件、途径和手段,也是表达行为是否成功的关键。
然而,现作学的“描写”定义中,只说明了描写的“焦点觉知”――文本形式的形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的空间和状态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而对于描写的控制、选择和实践的思维机制――怎样选择事物;对所选的描写对象是否贴切,是否可以很好的表现描写主题等问题的思考;材料的展开顺序、组织结构等描写之“附带觉知”的问题,却并未揭示出来,因此这不是真正的、科学的、有效的描写理论。
(三)传统写作学中“描写”定义的后果
现作学对“描写”定义的阐释中,只有表层的路径思维而缺少赋形思维的控制,只有“焦点意识”而没有“附带意识”。这将会导致人们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出现:不知道如何选择描写对象(要对哪些事物进行描写);也不知道怎样对描写对象进行控制、展开与组织。这就往往使得描写成了是自然主义的“录像”,而不是艺术化(有所选择、组织)的经过剪接、加工的“电影”。
二、象形字的描写思维规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以线条描画事物外形轮廓结构、表达字义的方法就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然而,许慎却没能道出象形造字背后的思维原理:象形字究竟是如何象形的?换言之,许慎的象形定义中只有“焦点意识”――“画成其物”和表层的“附带意识”――“随体诘诎”,缺乏明确的“附带意识”:选择事物外形轮廓中的哪些部位作为描写元素进行描写――如何判断、选择所要描写的部位(赋形思维)?怎样结构、组织所选的各个描写元素(路径思维)?这些象形字描写的选择与组织的问题,是“附带觉知”要解决的问题。
象形造字首先建立在对事物的构成性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成果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渐渐形成了统观论的思想,有了集合性的概念,能抓住各类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从而能对世间万物进行分门别类,也能对种类内部各个事物的结构、构成元素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
在对各类事物外形组织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象形造字才能抓住事物各自的典型外形特征为“字眼”、描写的主题,选择事物(或借助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外形轮廓中能代表或渲染主题的部分进行描画、赋形、结构字形。无论是对事物能表现自身特征的各部位的描写,还是借助周围环境的衬托对主体事物进行渲染,象形字每个部位的每一笔描画,都是一种赋形思维的途径:对事物轮廓特征的层层渲染,对字义主题(事物典型特征)的重复性、清晰化赋形。在对所选的各个描写元素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事物的典型特征被不断地重复、强化,其物形、字义也就愈发突出、清晰、明朗。同时,不同特征的象形字之间又形成鲜明的比较、对照,在相反、相对的事物的反衬中,各自之间形成很好的区分。重复与对比两种赋形思维双管齐下,从不同角度对物体形象进行强化,二者运用的越多,事物的外形越形象、生动,字义信息越鲜明、清晰。例如:“犬”(甲骨文、金文、小篆)字,描写了犬类瘦腹、尾巴上翘的典型外形特征的同时,又对头、耳、四肢等其他身体部位的外形轮廓进行描写、赋形。由此一来,“犬”字不仅主题特征突出,而且,在其他部位的层层渲染下,其形象更加鲜明,字义就不言而喻了。同时,“犬”又同“马”(小篆)、“象”(甲骨文、金文、小篆)、“鹿”(甲骨文、金文、小篆)、“豕”(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四蹄哺乳类的其他动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的突出各自的典型特征。
由此可见,象形造字是赋形思维控制下的构成思维操作:利用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在字形的组织、结构中,将事物的典型类别特征充分具体化、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
三、解决的办法、出路
象形字的描写思维与技法,对于解决传统写作学描写定义的局限,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在路径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赋形思维的认识
赋形思维是描写行为的起点,也是描写行为的最终目标和理想,但它缺乏方向感、操作性,是一种空间性的写作思维状态,而不是时间性、逻辑性、程序化的写作思维状态。因此,要对描写的赋形思维达到操作性的境界,就需要结合路径思维――描写行为的具体实践途径――分析与综合。整个描写行为的过程是:
首先,确定描写对象:用赋形思维选择、确定可以渲染描写主题、立意的人、事、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然后,用路径思维确定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对所选对象进行描写、组织与结构成文:可以采用因果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构成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过程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程度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来实现对所选对象的具体描写过程。以赋形思维引导路径思维,以路径思维实践赋形思维,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顺利而成功地实现描写过程。
(二)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
在描写的写作行为中,创生描写的言语形式进行表意的意识,是“焦点觉知”。按描写的话题、主题进行材料与语言的选择与组织,将描写的主题具体化、修辞化、赋形化的意识,是“附带觉知”、“附带意识”。后者是实现描写行为的前提条件与关键所在。
可见,描写的写作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选择化、组织化与秩序化的过程。选择和组织的依据、思维操作模型(赋形思维、路径思维)就成为附带性知识本身。描写选择的本质就是要把符号体系的外延中那些非“事物或行动的固定场境所固有的”意义的材料、语言符号排除出去;把那些能够表现“事物或行动的固定场境所固有的”意义的材料、语言符号选择保留下来,从而组成文章结构。
故波兰尼说:“说话就是创造符号、观察其贴切性并解释其种种可选的关系。虽然动物也具有这三种官能,但是它却不能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不止是“说话”,所有的写作行为(包括描写)都是如此。“创造符号”就是为了表达主题,而创生语词、句子、结构、话语等语言形式“符号”,这是写作的“焦点觉知”、“焦点意识”。“观察其贴切性”就是考察、理解、评价、判断“语词、句子、结构、话语”的表达意义的“贴切性”(即“赋形思维”),是一种“附带觉知”、“附带意识”。而“解释其种种可选的关系”,也是说话、写作的一种依据主题、意义对语词、材料、结构的选择问题(即“赋形思维”),这也是一种“附带觉知”、“附带意识”。这些“附带意识”都进行完毕,句子、段落、篇章的组织才能生成,焦点目标――话语语篇、文本得以实现。描写作为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现过程也是经过“附带觉知”下的选择、判断与组织(即“赋形思维”)之后,才能最终实现“焦点觉知”的文本呈现形式。
因此,围绕描写主题,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的技能意识(即:赋形思维控制下的路径思维的立体性思维结构和状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描写写作行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四川新华彩印厂印刷,1981.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7]李白鹤.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侧面描写 ;衬托;人物形象
I02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更加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清代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正面描写写不出的特点,通过侧面描写往往可以有更好地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写一首歌好听,不从正面去描绘动听的歌声,而是从观众如痴如醉的表现这个侧面来表现歌声的动听。侧面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和正面描写结合,出色的侧面描写,往往能烘云托月。《口技》开头描写了一家人惊醒后的热闹场景,作者描摹了种种声音,“惊觉欠伸”“呓语”“大啼”“呜之”“絮絮不止”,最后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容人声嘈杂。作者先从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的种种精彩,继而写听众的表现:“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通过状写全场听众的反映,侧面反衬了口技者技艺的绝妙。最后描写了失火、救火的情景,“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连用五个“百千”、四个“百”,传神的描写了声响的繁杂无序。最后又写了听众紧张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强烈的反应形容到了尽致,这种令人惊惶失措的场景,通过侧面烘托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地步。
无独有偶,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正面刻画王小玉高超技能之后,又从侧面进一步描写了观众的强烈反应,描写王小玉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达到极致,让读者不禁拍案叫绝。
二、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有说服力。
曹雪芹经常以群象为陪衬,烘托主要人物。而这种对陪衬人物的描写,能更有力的表现主要人物的某些特征。《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凤姐“弄小巧借剑杀人”,有副本总批说:“写凤姐写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写秋桐极淫邪,正写凤姐极淫邪。写平儿极义气,正写凤姐极不义气。写使女欺压二姐,正写凤姐欺压二姐。写下人感激二姐,正写下人不感激凤姐。”平儿、秋桐、善姐、媳妇为宾,从不同的侧面烘托出风姐“花言巧语,外作贤良,内藏奸诈”,王熙凤的阴狠,通过正面描写已经不足以来表现了,而她背后指使的这些人的表现,更能让人对她的歹毒刻苦铭心。而尤二姐这样柔弱的人,毫无招架之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王熙凤的强硬与志在必得。
三、侧面描写能把正面不宜写出的写出。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如果直接写水的清澈,往往会落入窠臼,也不容易写好。在这里,作者用鱼来衬水的清,无一字写水,却能让人产生“水尤清冽”的真感觉,写出了正面描写无法写出的效果。
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一)人物映衬人物
《明湖居听书》通过听众的感受,“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人弦俱寂。”侧面烘托出白妞高超的说唱艺术。
(二)人物烘托事物
唐代诗人郑谷的《海棠》中写到:“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这句话就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风姿神韵。而李白在《听蜀僧F弹琴》中写道:“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也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三)事物衬托人物
《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事物很少正是为了体现表演者完全靠“口”在表演,侧面衬托人物技艺的高超。
(四)事物烘托事物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以动衬静,用动物衬静物,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韦庄《白牡丹》“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诗人不从正面描写白牡丹,而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色、香。实写明月,暗衬白牡丹,让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
(五)景物点染人物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大这一主题:1、从“衾枕冷”来写,写被子、枕头的冷,r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这是视觉所见。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这是听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总之,侧面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特点,丰富了描写的手段,使文章含蓄、客观、有说服力,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并且能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或景物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侧面描写填补了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淋漓尽致的呈现了描写对象难为人知的妙点与美点。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永杰,《明湖居听书》的描写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26):94
第9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一、走进自然环境描写,欣赏美
进行自然环境描写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 “入景”是欣赏自然环境描写的第一步,只有走进自然环境描写,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才能受到自然环境描写的熏陶。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让地处西北的学生准确理解老舍先生笔下那山、那水、那雪的独特魅力,先让学生走进文中所写之景,在熟悉课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环境描写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透过字里行间读懂它的美,,再加上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启发,运用具体的入景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课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美。下面我就简要的介绍三种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入景法。
(一)诵读法
俗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渲染气氛,激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
(二)直观法
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环境描写的能力。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这样画面与语言文字相结合,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描绘法
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自然环境描写,因此,教学时就得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让其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根本无法直观表现,再加上学生也缺少这种人生体验,仅靠解读,很难理解到位,这就要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所写景物的内涵,让其景再现学生的眼前,理解此景所表达的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准确解读蕴含其中的独特美质。
二、跳出自然环境描写,感悟美
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环境描写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描写,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环境描写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环境描写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 ”,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本质。
根据自然环境描写的特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总是把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时,如何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呢?
(一)由景理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作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常把“景”作为动情点。许多时候,作家是触景生情,通过对景物细腻、传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时候,“景”被作者赋予了鲜明的感彩,呈现出与作者思想感情协调的特征。阅读时,只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找到情与景的对接点,体悟“景”中蕴藏的作者的心境、情绪,就可以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由景品人
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如周庆元所说“自然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如《行道树》、《爱莲说》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因此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三)由景悟义
“义”是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如《孤独之旅》中用大量文字来描绘无边的芦苇荡、变化无常的天气、不断成长的鸭群,这一“被抛”的少年所经历的无助、怀念、狐独、寂寞、绝望、成长,通过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中一夜之间发生了神奇的转变,变的明亮又坚强,主人公长大了,成长的主旨也就明了了。
三、表达自然环境描写,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