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情散文集范文

爱情散文集精选(九篇)

爱情散文集

第1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第2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随笔

淡了红颜/文

最近,家里“热闹”气氛剧增,暗波涌动。家里成员集成一团。辩论声、反驳声、叫好声、哀怨声、声声入耳,字字浸心。我是喜欢安静的人,热闹场合,我只旁观而极少参与其中,这大概就是所谓,懦弱者的旁观吧?!

每每看见文友们唇枪舌剑,力竭辩驳时,我会静静地站在一边,看完所有精彩场面。篇篇书写字样的文章,我总是很敏感,因为我怕互相攻击伤害。我多希望,我预感的事情不要发生。

我密切的关注家里成员的动态,更新的有关与散文的文章我都会仔细看看作者。每篇美文后面,精典评论我都会收进眼底,粘贴心间,最后选择悄悄的离开,这些场面,让我情绪低落。( : )

我曾经说过,应为有她,她是心灵港湾,温馨家园。在这里我快乐,因为有家里成员相伴。我们相聚在一起应该是缘,大家聚集一堂,也是让自己的心情得以释放。我们快乐交谈,诠译生活精彩。就因为散文,我们走在一起,以自己的写作笔锋,抒写生活,感悟生活。无论谁来这里欣赏旖旎美景,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唯独不同的是,大家欣赏文字体裁的眼光不一样。

世人穿衣服,有喜欢时尚潮流的款式,有偏爱朴素简单的样式。谁能把自己的喜好都强加于人呢?有句话:“青菜白菜各人所爱。”各人有自己追寻的目标去欣赏,去阅读,也未尝不可。现在,家里乱糟糟的,别吵了,好吗?我的心灵家园,这是怎么啦?

我知道,凡是进浏览的朋友,都有相同爱好。爱散文,书写散文。如今为散文纷争,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散文,这文坛净地!保护散文净地,是每位爱文之人势在必行的事。然而,怎样保护?如何爱护?又怎能不让许多欲离开散文之家的爱好者离开,大家想过没有?

面对现在的局面,不能说出谁对谁错。一个家庭,能和睦相处,就能幸福!然而散文世界,如此场面,能静吗?想写好文章的人也不能写好了,因为没灵感。瞧见的是大家相互攻击。我感觉好乱,家里气氛好紧张,让我窒息!

人才生下来不会走路,要经岁月成长,才能蹒跚学步,初始小心翼翼,而后昂首阔步,走进人生之路,不是吗?文章写得好与不好,我们都在努力学习之中。从审核中间接的学习,欣赏各位文笔。这,不对吗?参与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用自己心,眼,去审核,去感知作者的心血,这样不好吗?

有的人审核是有一种报复心态,可是这又能怎样呢?你写的文章,是你的心血之作,是你的心情释放,他们能把你释放了的心情给塞回胸膛吗?只要爱文,还怕打击?只要敢爱,岂会被胡乱的审核吓住?我相信,只要是爱文的人,他们不会胡乱审核。他们会珍惜每位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我相信修行皆在个人!

第3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关键词]郁达夫,游记散文;风景画;心灵史

游记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历代都有佳作流传于世。深受古代游记敞文影响的现代游记散文的诞生与现代小说、新诗几乎是同步的。1919年写的《五峰山游记》即是现代最早的游记散文,随后有朱自清、徐蔚南、胡适、高语罕、梁纪文等人的游记散文相继问世。他们的游记散文不仅有对祖国美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且将笔伸向了域外。朱自清是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游记散文作家,他不但喜欢旅游,而且也喜欢创作游记,其游记散文在他的敞文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1923年创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尽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让人如睹名画,如读好诗。1924年所写的《绿》、《白水祭》,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已属少见创作。20世纪30年代,“由于作家生活和职业上的需要和不安定,总难免到处跑来跑去的,因此这时的‘游记’之类的作品非常多。”众多作家都涉笔这一散文体裁领域,勤奋耕耘,使游记散文出现盛极一时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是郁达夫。

作为现代游记散文集大成者的郁达夫,他写游记散文始于1928年,盛产于30年代。当白色恐怖弥漫文坛的30年代初,郁达夫感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于1933年4月携全家移居杭州,去追求自己少年时代就有过的“名士归隐”之梦。几年内,他仿效家乡的古人严子陵,漂泊隐逸,游山玩水,寻古访遗,履迹遍于东南五省,漫游了许多名山古迹,作为其游踪的记录,便是1934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屐痕处处》及1936年3月上海文学创造社出版的增订本《达夫游记》两个集子和未收进集子的几个散篇,总计30余篇,17万余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游记散文乃至中国历代游记散文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之所以热衷游记创作,与他早年受出世思想的熏陶及此后接受欧美所谓“遁世文学”的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情绪易走极端,“遇着什么辣手的事情,便萌退志”有关,更与他30年代的思想境况密切相关。在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之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抗争;忧国忧民,却苦干无报国之路。于是,出世思想、田园趣味诱惑他追寻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梦,隐居杭州,建造“风雨茅庐”,转而寄情山水。这种遁世思想虽不可取,但从侧面却曲折地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愫。他将自己的人格和心灵真实地披露在游记散文中。因此,他的游记散文也就成为整个时代文学主题的一种和声。

游记散文虽是记述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美文,侧重描绘山光水色等自然风光。但优秀的游记散文,必是以爱国主义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观照,因处处不忘自然,更应处处不忘社会。而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便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在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当然备受人们推崇的是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但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作者真正是以爱国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描绘,既能抓住自然景物给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准确逼真地加以描绘,又能借景抒情,戟刺时政,兼披中怀,体现出一位爱国者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正直率真的人格,既让人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美景,又让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杭江小历纪程・兰溪》既是一幅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的优美山水画,又是感情浓烈的一首抒情诗。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观点、游览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景物,然后抓住自然景物对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加以描绘。作品以横山为中心,对富春江秀丽多姿的景色进行了周向运动史的描绘:

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德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

在这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中,高大的横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面碧绿的远山、山下流动的小溪、隔江鲜艳的红叶作陪衬,兰溪市上繁多的人家为点缀。因作者的精心结构、精心设色、人化自然的描绘,以横山为中心的一幅生动景观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效应。描绘到此,作者浮想联翩,觉得这美景“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水彩画,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妙就妙在“那青山碧水之中,同时在上下移动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彩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热爱祖国和家乡大好河山之情溢出口中。

《钓台的春昼》更是能将读者从容自如地引入胜景的写景抒情名篇。站在桐君山顶,举目远眺富春江的夜景:“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灰白的云,云层缺处,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那“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最有风趣。而起风后,云脚的移动来得更迅速,江心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忽明忽灭”,不断“变换位置”。面对“浙江山的秀丽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的奇妙景观,作者赞叹“真神气极了!”接着又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第二天清晨沿江而上所见的景色:“过了桐庐,将狭窄,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沙洲上的桃花、菜花和许多不知名的白色的花,“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再往前走,江更窄,“山色包容的格外紧”,“山容峻削,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生花的妙笔将所见所感的自然美尽收眼底,流于笔端。情景兼到,既细且清,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看,郁达夫确是一位描山画水的能手,更是一位借景抒情披露中怀的高手。他的游记散文不仅写景历历在目,言情也能沁人心脾。在其富有才情的笔下,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深山幽谷的凄清僻静,悬崖隧洞的奇妙万状,山光水色的灵气风韵,不仅成为一幅幅优美画卷,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而且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让人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因此,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并非超尘脱世之作,其中饱含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强烈爱憎。他总是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戟刺时政,披露中怀。

《扬州旧梦寄语堂》开头极言扬州山水之佳丽,古迹名胜之多,可供游览时间之长,接着记述耳闻目睹的破败景象:城市萧条,百业凋敝,美景被破坏,透露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花坞》先写名 胜区花坞之秀丽: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竹木扶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幽谷清绝,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十余年来的变革,在花坞也留下了痕迹”,“半凤居塌败”,“凤木庵泥墙倾圮,蛛网绕梁”,这里“地价增高了几百倍”,抚今追昔,哀景伤情,愤言道:秀美的花坞犹如被有钱有势者先奸后弃的朴素天真、沉静悠娴的少女。《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作者看到青岛美丽的风景区被糟蹋,“感到头昏脑胀,想呕吐出来”;看到北戴河的古老建筑“塌败不堪”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发出戟刺之言:“大好河山,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筑路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叫我们小老百姓又有什么法子拼命?”《感伤的旅行》从启程的上海夜市落笔,由铁路沿线的景色直写到旅游目的地无锡,描绘了所见的湖光山色和沿途目睹的国家的残败、民生之艰难以及在太湖边上所看到的“当过新贵”们的得意之色,于是怒不可遏,待登上龙山第一蜂时,一腔怒气冲口出出;

目的总算达到了,惠山锡山寺里的那些俗物(指“党国要人”们),都已踏踢在我的脚下。四大皆空,头上身边,只剩下一片蓝苍苍的天色和清淡的山岚。在此地我可以高啸,我可以俯视无锡城里的几百万为金钱名誉而苦斗的苍生,我可以任我放开大口来骂一阵无哪一个凡为我所疾恶者,骂之不足,还可以吐他的面,吐而不足,还可以以小便来浇上他的身头。我可以痛哭,我可以狂歌……

痛快淋漓的文字将一位爱国者的满腔愤怒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惊人的坦率,惊人的大胆,率真自然,肝胆流露。将自己的整个人格和整个心灵都披露出来,使自己的“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

第4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十年前,我在上中学,那时候的课堂上永远是惨白灯光下声嘶力竭的读书声,还有充斥其间的仿佛没有尽头的不耐烦;那时候,我们人生的所有安慰就是那两本今天已经绝版的《爱与痛的边缘》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在说散文之前,我必须得先说你那些精彩到让每一个看故事的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它们是真的好看,真的让我们以为那些故事中的人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安静地生活着,或许就在一条下过雨的街道上和我们擦肩而过。而对于你的那些散文,我们是怀抱着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心情来阅读的。你在散文中给我们展示美好,也给我们描述残酷,你把自己的心事一字一句地讲给我们听,你同我们分享喜悦,你也对我们诉说失落。在这些词语中,我们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却也能倾盖如故,连朝语不息。

但是在《爱与痛的边缘》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之后,你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地出,散文集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过。你一步一步地走向万众瞩目的光芒中心,却再也没有对我们讲述过这其中的辛酸和惆怅。你说小说写多了就不愿意再写散文;你说小说是讲述别人的故事,散文却必须把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感情呈现在众人面前;你害怕别人把你的真诚视为矫情,转化成攻击你的利器,不分缘由地刺入你的心脏;你越来越会保护自己,越来越像一位刀枪不入的大明星;所有的读者都越来越爱你,却也越来越走不进你的心。你用别人的故事把自己装裱进风雪不侵的高墙,安全却也孤独地兀自璀璨着。

这一别,就是十年之久。

在你没有出散文集的这些年,我们买回一本本的《最小说》,买回一本本的时尚杂志和报纸,因为里面有和你相关的一切,有你生活的点点滴滴。你不再书写内心,但还是有朋友们在见证着你的生活;你不对我们袒露心迹,却还有媒体偶尔能窥探到一些我们这些读者见不到的过往。这样做的自己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当作偷窥狂之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个慢慢了解你的自己,那个跋涉着一步一步接近你的自己,那个一边把你奉为无法企及的偶像一边在内心重复着“终有一天能够走进你视线”的自己,是真的在这十年里渐渐地把自己打磨得越来越适合在这个荒凉的世间生存,你给的力量虽无形,却掷地有声。

这些都是你文字的魅力。

而今,你终于要出版新的散文集《愿风裁尘》了。在经过了十年光阴的漫长等待,你应该做好了准备将那些藏在心里的话一五一十地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在曾经的那些散文中,你不是所有读者膜拜的光芒万丈的偶像作家,你是对朋友依赖、对父母孝顺、对读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小四,你把真实的喜怒哀乐告诉给每一位看到你文字的人。现在,在这本新的散文集《愿风裁尘》中,你抛开十年生活淬炼给你的成功荣耀,你从高高的金字塔尖走下来,走到我们身边,还原给所有人一个峥嵘岁月之后的真实郭敬明。

此次你满怀怜悯和仁慈把“愿风裁尘”的梦想倾诉给我们,你用最诚挚的文字让一直喜欢你的人更加爱你,让曾经不喜欢你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你的成功,你让岁月无恙,让人世更美。

而我,我们,会一如既往,等在最初的地方,等待和你相见,等待与《愿风裁尘》相逢。

第5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让人忘不掉的东西,一个旧的时代,一个老的上海,一些过去的恩怨是非,苍凉凄艳的故事,黯淡华贵的背景;她的散文也像其小说一样的迷人,是一个对生活爱到极致的人,用一根金丝线穿起生活的片断,虽都是些平常不过的事物,却洋溢着温热亲切的人间情味。

张爱玲对世俗生活有种刻骨的爱,她虽自嘲自己的名字俗不可耐,却总也不肯更改,而是甘愿做一个普通市民中的俗人。没有自命不凡,没有刻意的矫饰,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的感觉。读她的《道路以目》、《中国的日夜》、《夜营的喇叭》方才猛然醒悟,“平凡的生活竟然这幺美,原来散文也可以这样写?”

张爱玲的散文构思奇险,横空出世。《公寓生活记趣》是其代表作,文章开篇就引用苏东坡中秋词里的名句,巧妙地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既造成一种清幽冷冽、飘飘欲仙的艺术氛围,又未游离于上海沦陷时期公寓房子之外。《忘不了的画》亦是如此,开头即是直奔主题??“有些图画是我永远忘不了的”,随后即谈她印象深刻的一些画作,略去了一切的过程与序曲,开门见山,不同凡响。张爱玲天资聪颖,从小饱读古文旧诗,又得益于西方艺术的熏陶,加之对生活观察的敏锐的细腻,这就使其具有非凡的艺术直觉与艺术想象力。她曾自信地说,还没有过何种感觉,是她所不能描写的,目光所及都可入文。此言果真不虚,再平常的事物,经她笔下一过,即刻赋形着色,栩栩如生。

散文是最不讲形式的文学体裁,太像散文的散文,往往不是好散文。张爱玲散文最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她抓住了散文这一文体的精髓:散得自由随意,拿得起,放得下,撒得开,收得拢,从容洒脱,天马行空,放任无羁。她的散文没有拘谨与矜持感,更无矫揉造作的痕迹。正如吴福辉先生所说:“她不把散文的主旨提炼得干干净净,不用对照的集中的写法,而用‘参差’的写法,错落有致的写法,用更适合散文的写法,让‘散’成为一种美,一种兼有情理和文学两方面疏离的美。”《私语》是张家玲散文的又一名篇。作者以自由散漫的笔触,抒写她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感受:始则谈房东派人来测量公寓热水汀管子的长度,想拆下来去卖,因而引起姑姑对于“乱世”的一番感慨;继而说起姑姑的家的“精致完全”和“我”与这个“家”的不和谐;终于谈到“我从前的家”的矛盾和“我”在这个家庭的爱恨喜忧……都是些典型的家常絮语,自然真切,细腻动情,散漫零碎中见出作者的人格,平淡无奇里隐含着惊人的奇思。她那篇《谈吃与画饼充饥》,从古代谈到今天,从南方谈到北方,从中国谈到世界,从容写来,看似毫不费力,漫无边际,实则是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为文之境。

第6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我做主・萌芽

钱墨痕

1994年12月8日生于江苏南通,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作品见于《四川文学》《小溪流》《雨花》等刊,江苏省作协会员。

端木赐

本名孙韧,1990年生,医学学士,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天涯》《散文》《美文》《散文选刊》等刊。

魏傩

1993年生,小说作者。作品见于《鹿鸣》《作品》《西部》等。

纳兰

本名周金平,1985年生,现居开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青年文学》《诗选刊》等刊物。著有诗集《水带恩光》《执念》。

熊曼

80后,现居武汉。有诗歌散见《诗刊》《长江文艺》《青年作家》等,作品入选各类年度诗歌选本。著有诗集《草色袭人》。

我做主・开花

刘柚寒

女,生于2000年1月,爱好阅读、写作和书法。在《青春》等文学杂志发表散文和小说五篇。现就读于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

赵雨

1984年生,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新荷”计划青年作家,在《小说界》《青年文学》《散文》等刊发表作品三十余万字。

陈美者

女,1983年生,创作有小说、散文等,作品散见于《散文》《青年文学》《文艺报》等。

易小宛

85后作者。生活是场游园梦,好的坏的都是风景,煮字为汤,熬出生活中的暖。

田冯太

土家族,1984年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现居云南昆明。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诗刊》《中国诗歌》等刊。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王彦山

1983年生,山东邹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诗歌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钟山》等刊。曾获三月三诗歌奖、中国新锐诗人奖等。出版诗集《一江水》。

我做主・四海

小托夫

1994年生于北京,河南淮阳人。著有短篇小说若干,长篇《骑着鹿穿越森林》。

何君华

1987年底生,湖北黄冈人,现居内蒙古科尔沁。作品散见《山花》《青春》《诗刊》等刊。著有小说集《北京吉普赛》《呼日勒的自行车》《与大师约会》三部。

鬼鱼

1990年生于甘肃甘州,艺术W硕士,现居兰州。目前发表小说约35万字,作品见于《西湖》、《作品》、《西部》、《飞天》、《广州文艺》等刊物,并被选入《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

杨碧薇

云南昭通人。诗人,作家。作品散见于《诗刊》《青年文学》《星星》《天涯》等。著有诗集《诗摇滚》《坐在对面的爱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生。

高权

1986年生,陕西延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延安文学》诗歌编辑。作品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延河》等刊,入选多个选本并获奖。出版诗集《终年不遇》。

我做主・天下

周齐林

85后,广东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有作品100余万字散见于《青年文学》《山花B版》《清明》等刊。获多项文学奖,著有小说集《像鸟儿一样飞翔》,散文集《被淘空的村庄》。

第7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一次遇见,使一生的等待都有了值得的理由,我还求什么?不去想月下对酌,不去想执手相握,不去想耳鬓厮磨,只要此刻,我是你的心疼,你是我前世今生未了的情,我们彼此是彼此的因果。

喜欢你,是我最美好的时光。想念你,是岁月留下的创伤。有过为一个人不顾一切的付出,才会有现在更坚定去爱的自己。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感谢你,也感谢当年喜欢你的我。很多时候,女人一旦爱上,就注定了幸福少于痛苦,有种爱恋,既不能相忘于江湖,也不能相濡以沫,可是,它却让人倾尽一世柔情。不管我们之间有过多么深刻的风花雪月的缠绵,到头来,也只是扮演着一枚红尘戏子的角色,在各自的生命里,在刻骨的爱恨疚缠里,将相思陌客的悲剧极富凄美地上演。

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受过了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伤痛,忍过了疼久了也成习惯了。然而却在很多孤独的瞬间,又重新涌上心头。生活里,有很多转瞬即逝,像在车站的告别,刚刚还相互拥抱,转眼已各自天涯。很多时候,你不懂,我也不懂,就这样,说着说着就变了,听着听着就倦了,看着看着就厌了,跟着跟着就慢了,走着走着就散了,爱着爱着就淡了,想着想着就算了。

爱情不伤人,伤人的是永远实现不了的海誓山盟。誓言不伤人,伤的是自己的心,心里放不下才会觉得伤。世间的事不可能没有相对更不会是绝对,有些感情注定没有结果,有些感情经不起平淡的流年,感情的是是非非谁又能说得清楚。有些东西,失去了,也许就是永远。 有些感情,错过了,也许就是一世。

谁还记得谁当初的模样?谁还会对谁念念不忘? 请允许我无比矫情做作地说一句:时间真是最强大的东西,会让你不经意间泪流满面,一转身,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早已失去了。有些爱,不得不各安天涯, 有些人,一旦散落,相见不如怀念。不甘心,也是要必然地臣服于命运的安排。

我以为我会忘记你,像轻易忘记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一样,什么痕迹都没有,有谁曾经告诉我,这是个充满过客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没有谁一定要在谁的身边,而你,也注定了只能是我生命中的过客。那时,情深意浓,那时,信誓旦旦,那时,笃定执着,就是要在一起,就是要相依偎,就是要到永远。可是又怎么样呢,最后还是各奔东西,你拥着你的快乐,我靠着我的幸福,此时的美好,已经将从前的失落,统统赶跑了。谁还记得,曾经说,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谁还在意,回忆里,某个人的甜言蜜语,谁还留恋,往昔时,彼此间难以割舍的情。

爱情可以是低到尘埃里还要开出花来的卑微,也可以是自此天涯不相问的骄傲。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无奈,有缘的无份,有份的无缘。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看此刻,叶纷飞,弹指飘落的瞬间,似谁的思念无处安放,恰如流年薄幸了红尘,丝丝隐痛,随叶轻舞,不愿离去却又是力不从心。

红尘缘,红尘怨。痛了惆怅的心,湿了等待的眼。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也许只是赌气,也许只是因为小小的事。幻想着和好的甜蜜,或重逢时的拥抱,那个时候会边流泪边捶打对方,还傻笑着。该是多美的画面。

开始的开始总是甜蜜的。后来就有了厌倦、习惯、背弃、寂寞、绝望和冷笑。曾经渴望与一个人长相厮守,后来,多么庆幸自己离开了?曾几何时,在一段短暂的时光里,我们以为自己深深的爱着的一个人。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不是爱,那只是对自己说谎。很久很久,没有对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这个人,也是不想再想起。

第8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爱》 缺憾 暖色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的还是她那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爱》。这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诗,全文总共320个字,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暖暖的情意,多少次重读都觉得蕴义深远。挥卷沉思,似乎心也跟随者张爱玲描述的那个场景,去感受那一生遗憾的际遇与滞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暖色。

散文很短,情节很少,大意是: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女子在家门口,见到了对门住的年轻男子,男子见到她,只是轻轻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一个简单的“也”字,说明这个女孩先前就与这个男子见过,但是从未说过话。女子无语,各自走开了。就是这么简单的寒暄,注定成为留在女子心中永远的记忆。至那以后,女子被卖到外县作妾,之后,多次被转卖,经过了无数的艰难与风波。但是,直到她老去,她依然清新的记得那天的情景。

那一天,她一言未发。可是那一天,“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手扶着桃树”犹如昨天。那一刻、那一瞬被永远定格。他们心照不宣地相互暗恋,又心照不宣地默默离开。虽然,女子随后一生的境遇很惨,但是,说起那一晚的桃树和那一晚的男子,那情感溢于言表。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爱恋呢?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初恋的遗憾。

但凡初恋总是伴随着遗憾,那时候不懂得告白,也不懂得把握,甚至不懂得珍惜,但是一旦错过,此生无从追悔矣!大部分人对初恋都是难以忘怀的,这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也有充分的彰显,令狐冲纵然有了任盈盈这样集美貌、才情、善良、大义于一身的人生伴侣,心中仍旧不自觉牵挂着华山的小师妹,所以在小师妹离开人世的时候,自己痛不欲生。在张爱玲的散文《爱》中也是这样,虽然之后文中再没有提及那个男子,但是我想在那个男子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那样一个倚着桃花的靓丽身影,成为了他脑海中最美的景致。只是那一瞬间,他没有多说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遗憾也许是伴随着完美的。因为没有得到,所以也就成了永恒。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无法被破坏。假设从相识、相知到婚姻,很可能美好的故事很快就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冲淡了。

我以为,散文《爱》是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奇葩之一,它凝聚了张爱玲内心情感观的精华:缺憾成就一生的暖色。当那个女孩遭遇不幸时,内心深处却有这样一抹虽然遗憾但又美好的暖色,让她回忆起来时面带泪水又最终欣然微笑;当她白发苍苍悟透生活与人生真谛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温暖,让她终究平和的面对过去所有的磨难。

缺憾会成为一生难以忘怀的温暖,我想。

第9篇:爱情散文集范文

福建泉州的青年诗人任剑锋痴迷于散文诗创作,多蒙散文诗界名家的垂青和指点,作品便日臻成熟和美妙,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个性。他的散文诗集《眺望家园》,是用诚挚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闽南乡间的风情画,美妙的童趣、天籁般的乡音、暖人心肺的亲情、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都是那样令人神往。他从乡间来到城市,在新的生活舞台上扮演新的角色,也是在寻觅灵魂新的栖居之所,挣扎与拼搏、兴奋与寂寞、喧腾与孤独、获得与失落,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图像,成为历史变革与时代前进的侧影。他新出版的散文诗集《守望城市》,既是他的心理图像,又是他从诗人视角凝望的时代侧影。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场革命,城市的崛起是人类智慧的奇迹,研究城市文化的学者,曾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城市。然而,城市又是一柄双刃剑,人口激增、空气污染、交通拥阻、人情冷寞、激烈的生存竞争,强化了文化世俗化和道德失衡感,也强化了对心灵的挤压和人性的扭曲。剑锋的诗深刻地表现出对城市的向往和追求、疲惫和厌倦,他感悟到“这座钢筋与水泥构筑的城市只有刚性,没有温情。总有闪烁不停的灯光,熙熙攘攘的车流,擦肩而过的陌生面孔。要融入这座冰冷的城市,需要流出热汗来融化”(《城市之痛》),这是一种内在深切的心灵之痛,剑锋从乡村来到城市,凭着他的智慧和勤奋,已经事业有成,但他仍然感觉到自己是情无所系魂无所依的边缘人:“我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游离,既在城市的边缘,又在农村的边缘。/城市,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故乡,对我们而言,只是过完这个节,等待下个节的来临而回归小住几天”(《老了,我们要到哪里去》)。难能可贵之处,是他传达出那些农民工的生活感受,并且为他们代言!当他看到,雨中“城市人衣着光鲜,或撑伞,或在座骑里”,而“一群没有雨伞的农民工,在风雨中奔跑”,这是一种多么不和谐的画面,于是他感慨:“通往城市的道路宽畅了,桥梁飞天了,高楼大厦耸立了,这些农民工也要如同候鸟般地迁徙”(《雨伞》)。他们栖居在城市,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田园、家乡的炊烟、家乡的灯盏,《回家》是多么令人兴奋不已啊,回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温暖,让我们的亲情得以挥洒,让我们一路的旅程不再孤单。我们那颗飘泊的心,有了归宿”。“家,不仅是在大山深处,还有在慈母盼归的眼里,更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剑锋的《守望城市》流动着浓郁的乡情和亲情,深切地表现出他对皈依自然的向往,对灵魂自由的向往,那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家园和诗意家园。

走向自然是对市井喧嚣的反叛,是对心灵最好的抚慰。美学家宗白华曾经说过,他在中学时代曾来到浙东万山丛中的静谧的小镇,四周山色丽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山中蒸腾,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成为透明体。在这种情境之中,青春的心怀初次沐浴到爱的甘霖,仿佛一朵白莲在晓露里缓缓地展开。这才是生命与自然的契合与交融,任剑锋也是这样。他写的《我们要诗意的栖居》《马尼拉湾落日》《勐巴拉娜西――西双版纳纪行》《朝拜南海普陀山》那些优美的篇章,都是他走向精神圣地的心灵轨迹,情也悠悠意也陶然。

《守望城市》这部散文诗集中,洋溢着赤诚的爱国情思,《岁月深处的泉州》(三章)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热烈赞美,就连在菲律宾徜佯于《黎刹广场》,朝拜《华侨义山》或是走在《王彬街》,都流露出对泉州的挚爱深情。“一把草,一把根,一把花,就构成――贴中华草药,温暖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草药》);“中华白酒,没有黄酒的温和雅致,没有啤酒的清淡微香,没有葡萄酒的色彩迷人,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高贵的出身飘逸着浓郁醇厚的香气/中华白酒,没有洋人那鸡尾酒的浪漫、伏特加的沸腾,香槟酒的激情,却有饯别的悲壮,接风的喜悦,洋溢着庆功的欢欣”(《中华白酒》)。还有《中华瓷器》《中华茶饮》《中华历史》《中华美食》《中华石雕》等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爱国主义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