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社会公德作文精选(九篇)

社会公德作文

第1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在我过生日时,我妈妈的老师送我一个MP3,我爱不释手,下载了许多关于英语,科学的资料,我经常在它上面查找资料。

然而,乐极生悲甜中生苦,我在坐车时一不小心将它掉了出去,我烦痛不已,和妈妈一起找了出去,恰好,我们找到了司机,我们说:“您好,我们在您车上丢了个东西,请问您见过没。”那司机一脸紧张却又从容的说:“诶呀,那你找找吧,我没见。”于是,我和妈妈找了起来,我们把车差点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问司机:“叔叔,您是不是拿起来忘还了?”那人一下结巴了起来,他说:“反反反正我没拿,你有本事去告公安局嘁。”我们赔了不是后有愤怒的离开,这时,MP3是谁拿的都已浮出水面,我满脸哭腔的回了家。

妈妈安慰我说:“孩子,你只是刚出身于社会,还不知道社会复杂,被难受了,妈妈再买一个。”我听了后,抹了抹泪珠,与妈妈一起去看电视。

事后,我想:丢一个MP3不是大事,而丢的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如果有外宾来了遇到同样的事情,不会计较,而会说,中国不过如此,穷的连这种东西都要可见这个国家的社会,所以,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振兴,我们应该呼吁民众崇尚文明,熏陶社会思想感情,为国争光。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新胜第三小学六年级:&&

第2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我又一个愿望,当一名老师。虽然老师的工作很辛苦,但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知识交给祖国下一代的接班人。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大大方方的站在讲台上座自我介绍:“我叫周郑,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周老师。我希望咱们课上是老师和同学,课下是知心朋友。”话音刚落,台下一阵阵掌声。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尽全力教会我的学生。课下我精心备课,课上我认认真真的讲课,把我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交给我的学生。课下我会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踢毽子。我还会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把知识学牢固。放学后,不留作业,让他们尽情玩耍。

假如我是老师,我一定会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奉献给我的学生,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第3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摘 要:社会公德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社会公德的作用便显得更加突出,它已成为个人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必须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本文仅就社会公德教育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粗略看法。

关键词:转型时期;社会公德;社会公德重要性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1)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一词在世界上由来已久,顾名思义它是社会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当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当前在学术界一般定义所谓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个人在处理与集体、组织、阶级乃至整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准则。狭义的社会公德是人类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共同行为准则”。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一般指狭义社会公德,例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第15条:“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①著名学者罗国杰教授也认为:“从狭义上说,社会公德就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②

(2)社会公德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公德便不能群,人无私德便不能立”,这说明社会公德自古就成为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实行完全地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制,人们在集体中生存,共同协同劳动获取食物,任何人离开公共生活都是不可能生存的。

(3)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中公共生活的准则,它在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中相比其他的道德规则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和特点。

首先,社会公德具有共同性。任何一个阶级的人都希望在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稳定和生活环境和良好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这必然是每个社会人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其次,社会公德具有简易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要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点要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没有什么神秘性和深奥的道理,非常简明易懂。

最后,社会公德还具有继承性。虽然从古至今不同的阶级和社会时期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社会公德在不断地更替中也保留继承了许多内容,例如无论是剥削阶级还是被剥削阶级,无论是哪一个朝代时期,反对偷盗,文明礼让,诚实守信这些社会公德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而是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二、社会公德的内容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交往公德、公共场所公德、人类环境公德、公民道德规范等内容。

1、公共交往公德

公共交往公德是指“出于公共生活中的社会成员彼此之间进行社会交往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③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提倡遵守公共交往公德,倡导在于他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敬老爱幼、善待弱势群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

2、公共场所公德

公共场所公德是指:“处于聚有众多社会成员的各个特定公共场所时,为保证秩序稳定和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社会成员应自觉遵守的、特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④在公共场所中要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不大声喧哗、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

3、人类环境公德

人类环境公德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时,在开发、利用、分配与消费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资源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⑤小到保护公共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设施,大到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都属于遵守人类环境公德的范围。

4、公民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规范是国家对公民在道德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道德意识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宪法对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就要求公民在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同时,更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己任,为祖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而竭尽全力。

三、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到:“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全体公民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传授社会公德教育,宣传社会公德理念,对于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帮助、促进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修养显得十分紧急和迫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方面资源都得到了改善,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问题和表现。在转型时期的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曾经传统的熟人社会的旧的道德观念与由市场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生人社会的道德观念之间产生了一些冲突和不和谐,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和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利润使得部分社会成员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一时间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判断。

总而言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普及教育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迫切需要,它对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5日.

[2]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页.

[3] 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鉴于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

[5]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 秦英君.东西方道德的转型与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赫尔穆特.施密特德国.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 程立涛.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

注解:

①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5日.

②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页.

③ 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鉴于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第4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涉及面广,渗透性强,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种自我欣赏,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创作活动、表演活动、展览活动、观赏活动、阅读活动、培训活动、健身活动等。这些群众文化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内容和要求息息相关,我们要把群众文化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立足社区文化细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组成细胞,社区文化建设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社区文化可能影响着社区中每一位居民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等。因此,我们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社区内应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公德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内居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和社区成员道德水平,进而推动和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从目前一些社区的道德状况来看,教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即使是最简单的公德规范,有些人也不能遵守。例如,在社区环境的保护上,硬环境上不讲卫生、毁坏绿化、破坏公物屡屡发生。软环境上语言垃圾、邻里纠纷时有所闻。如果这种道德状况不改善,社区内又怎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呢?当然,我们不仅要制定规范,进行教育,同时还需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使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无机可乘,失去生存土壤。要扭转这种局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从多方面做工作,发挥社区文化在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文化感染、行为规范等功能作用。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从提高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平入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阵地,进一步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

2 依托群众文化事业,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进步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硬件设施;要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最重要的是以街道文化站为龙头,抓好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本街道辖区社区文化活动,把扶持社区文化活动室与创建社区文明大院结合起来。其次,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群众文化要想发展,必须有一大批责任心强和专业技术高的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要把群文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抓好群众文化的软件建设,使其在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群众文化要始终以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群文事业发展的总任务和目标,在继承文学艺术创作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一定要体现先进文化,反映社会风貌和群众的喜怒哀乐,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的既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又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以培训、展览、文艺演出及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表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要求,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鼓舞人民奋发向上和建设祖国的斗志和决心。

3 开展各种形式活动,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群众文化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拼搏奉献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提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精品。针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闲暇性,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我们要将群众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群众审美观念的引导,通过组织读书演讲、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活动,不断培养群众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吸引群众积极参加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陶冶情性,娱乐身心,强健体魄。在举办观赏、阅读、健身等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防止不健康的、消极文化的侵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 问题日益突出。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交往日益频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举止所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人们呼唤道德,迫切要求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切实做好群众文化的基础工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开创公民道德建

设崭新的局面。

4 发挥文化社会功能,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所产生的作用,被称为社会功能。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归纳起来,主要有:精神调剂作用、宣传教育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鉴于群众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同属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二者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因此,积极发挥好这四个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影响众思想的重要方式方法;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视野、知识视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就是力量;有利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5 结语

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只有建设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化,才有可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我们的文化来自大众、服务大众、与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就感染性而言,这是最自然、最生动的文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增强先进文化的辐射力、渗透力,把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变成社会性的文化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群体性的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当以群众文化活动反映精神文明、道德风尚时,应不断地为之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地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梁伟玲.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2008(7)

[2]李义森.和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第5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第6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54 — 02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公德问题凸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道德领域真正面临困境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而社会公德失范的现实,也表现在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且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身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社会文明程度,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公德内涵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列宁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1〕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2〕

(二) 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建设基本内容的准确概括。〔2〕

(1)文明礼貌。即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

(2)助人为乐。即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关心老弱病残、孤独人士,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爱护公物。即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共同劳动成果: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

(4)保护环境。即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注意节约用水: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5)遵纪守法。即增强法制意识,学法、知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 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社会公德建设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公共社会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积累。作为道德的一个层次,和其他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社会公德具有共同性的特点。即社会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拥护的公共生活准则。第二,社会公德具有群众性的特点。社会公德不代表某一阶级、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代表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反映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它所维护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秩序。第三,社会公德还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继承了历史上好的有益的规范,如礼貌待人、明礼诚信、等一些传统美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步地充实和完善。第四,社会公德具有简单性。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德,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最低要求,因而它具有要求十分明确、简洁、具体,每个人都很容易理解、遵守,如,一般的交通规则,爱护环境,不许损坏公物等等。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一些适应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现代道德观念应运而生,比如公平正义观念、改革创新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这些观念需要得到当今大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道德观念也仍然存在,如个人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严重影响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向世俗化、功利化发展,尤其从南京“彭宇案”到佛山“小悦悦事件”,全国正逐渐掀起一场关于社会公德滑坡大讨论。这些现象都严重腐蚀了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动摇了他们的道德信念。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协同发展。在现有的道德体系中, 社会公德最为全面地涵盖了这三方面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 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因此,对社会公德规范的恪守和遵从,能最大限度地在个体道德自觉基础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基础。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重视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着重加强品德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更新节约观念, 努力节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以促进大学生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大学生应当承担起的时代责任。这些要求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第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同志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3〕同样, 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 是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中之重,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公德意识, 缺乏对自己行为承担一切责任的勇气, 就很难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三)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对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坚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分化,我国长期来以农村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正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公德规范来调节,社会公德在实现人与其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 理应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当前,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关系到大学生个人道德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我们每个社会个体,尤其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呼唤越来越强烈,道德调节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问题也显得十分必要。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47.

第7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公正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提高,但社会不公正问题也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求官骂官心态、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动机、以暴露个人隐私来自我表现的欲念,以及平均主义情结、恋旧于计划经济的心态等,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些因社会不公而报复发泄、因生活压力而抱怨敌视社会、因贫困而堕落等负面道德反映,更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在道德领域的极端反映。可见,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广泛存在正严重侵袭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我们不能把消极的或负面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出现,都归结为社会不公,还必须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社会不公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挫伤和不良刺激。

文章屋在线:

第8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文化强国,道德是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基石"十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赋予了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十报告专门用一部分内容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四大举措: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之一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党的十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上,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基本的遵循,这就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和进步的,是积极向上的"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道德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甚至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等等"这些现象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格格不入的,一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十报告明确将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是向全党提出的任务,是解决目前道德领域问题的必然要求"其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时展潮流和当代中国现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的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是可以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物质利益进行调节和协调来解决的,这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不会构成主要威胁"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发生对立和矛盾而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到头来社会就会出现崩溃和瓦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它是社会体系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最基本的道德遵循和精神依托"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全面领会和把握好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十赋予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设,遵循什么原则来建设成为首要问题"十报告围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创新性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统一"依法治国是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同志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新时期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的提出,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教育引导为主导,法律制度为保障的原则"既要靠教育的引导,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割裂,更不能偏废"一方面,要努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另一方面,要使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将法律作为道德的坚实后盾,突出发挥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当前道德领域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突出的道德问题,表现上是道德问题,实质上是违法乱纪问题,因此,仅用道德内省和谴责手段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首先是违法犯罪问题,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忽视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寄希望于用道德倡导和道德呼吁方式治理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不会产生明显效果"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保障道德建设,加大对缺德行为的惩罚力度"实践表明,道德建设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特别要突出法律惩罚在道德问题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靠法律来维护正义,靠法律来维护道德建设的成果,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二是要坚持四德工程整体性推进的基本原则"十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外延由大到小,其内涵由浅及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回顾我们这些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我们会看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布局经历了从三德建设到四德并举的演变"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概括为: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将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由以往的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在党的十报告中,我们看到,四德建设不是泛泛地提及,而是给以清晰的定位,把其作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强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四德本身实质就是公民道德,它的属性是公民性"因此,讲道德,讲的就是公民道德,讲道德建设,就是在讲公民道德建设,哪一项道德建设离开了公民性,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把四德建设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强化了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践性"其次,四德是一个整体,它的特征是整体性"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公民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个人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公民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公民个体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它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包括个体道德认识、个体道德情感、个体道德信念和个体道德行"第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四德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具体表现为: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则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在四德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文化体系的进程,个人的修养特别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树立四德意识、规范言行举止、建设和谐家庭、模范地做好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品德建设不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并不是单纯个人的事,他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进行"个人品德要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道德实践,也必须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无疑是最主要的三大领域,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几乎是人们一天也不能离开的,调节好这些领域人们间的道德关系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切身利益,因而需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进行"因此,个人品德也必然表现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是要坚持两个弘扬的基本原则"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两个弘扬的公民道德建设原则,要求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首先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道德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隔断历史,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体系"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发展的延续,中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道德文化遗产基础上展开,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修养"中国传统美德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可资借鉴的一笔宝贵道德文化遗产"它重视人伦关系的协调,重视精神境界的攀升,重视仁者爱人的精神的涵义,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重视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先哲对道德建设规律做出的富有智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吸取"当然,作为古代的道德传统,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因此,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祖国的道德遗产,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使继承下来的优秀道德因素得以提升,古为今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注重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的同时,更要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做好道德建设的力量源泉"道德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道德体系是不可能保持其先进性的"改革开放30多年,世情、国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意识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建设的现实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新意识"新时期道德建设不仅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而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其次要坚持民族性和包容性的统一"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会主义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坚持民族性和包容性的辩证统一"一个民族的道德体系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它是植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是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基本功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相对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体系,这种特色和个性不因民族的历史长短、人口多少而有优劣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应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获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广泛民众基础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同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中华民族道德体系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新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要尊重和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吸取我国以外的其他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道德建设成果,包括批判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道德建设中的有益成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只有如此,才能使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具有包容性,顺应时展要求,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怎样落实好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9篇:社会公德作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社会公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0-02

前言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社会公德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现象的影响,高职学生经常做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事情,他们的公德意识比较薄弱。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社会公德教育的应对策略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单一,政治信仰教育占主导

1.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单一,以讲授理论为主。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为了追求政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考虑社会实际,不从学生的需要和思想状况出发,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方面,作为甚少。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书本上一些死的知识,包括理论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也未必能自由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社会事件并指导自己的言行,这反映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失败。

2.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政治信仰教育为主导,丰富性不够。一般情况,其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绝大部分都以政治信仰教育为主导,有针对性的公共道德教育内容相对较少且缺乏新意,不能满足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高职学生的要求,影响和削弱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效果。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家庭和学校在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面前,没有实现默契的配合和相互的促进。虽然学校及老师在学生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各自的家里,却因父母本身的素质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消极因素(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既简单又顺利,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那种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呵护”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德之间的矛盾时显得无所适从。可见,两种相互矛盾的教育理念彼此干扰了对方,削弱了优秀品质的教育效果,这对高职学生形成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阻碍和羁绊。

(三)市场经济不良思潮的冲击

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的思想也多元化了,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尤其是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加大了。而作为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塑造期的高职学生,面对这些渗透和影响,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迷惑和鼓动,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在矛盾中产生迷茫,致使当代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向多元而混乱的方向发展,其价值选择和判断则不断趋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四)高职学生集体意识淡化,文明观念缺失

部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不关心集体及其开展的活动,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公共生活中经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而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得失,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些高职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社会文明观念。比如不讲诚信、言行不一,是非、善恶观念不清,更有甚者把着背心、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否认这是有欠文明的举止,还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认为这些行为不应受到谴责,对基本的文明观念不以为然。

(五)不重视网络媒体对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时代给人民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在网络环境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更容易突破社会公德的。首先,网络的虚拟交往影响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减弱了外在的约束力,使一些学生放松思想道德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出现了学生在网上和网下人格不一致的现象。其次,网络上的价值观比较混乱,使得高职学生在面对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时,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心理,平常形成的“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被降低,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再次,人民在网络公德的建设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有随意性和虚拟性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容易产生偏激行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相应的纠正机制,因而,高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六)社会公德认知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是有一定成效的,大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知行不合一的情况依然存在。事实上,高职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以及如何遵守公德,他们不仅善恶分明,而且对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倍感忧虑甚至坚决反对,但在实际生活和行动中,却不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并切实遵守相应的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有很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社会公德只是为了考试,考完试后就没有用了,而他们在测试中也确实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说明他们在社会公德的认知方面还是符合要求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些学过社会公德相应内容的学生仍然在教室里吃早餐、打电话等,也看见过他们随便丢垃圾的身影,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放松要求,轻视或忽视自身对社会公德的践行,出现了思想和行为的严重分离,可见,高职学生在公德认知与公德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社会公德实践,加强日常行为训练

1.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德实践活动。首先,学校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工活动,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工作,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同时,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学生道德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环保宣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和领悟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公德意识和习惯。其次,学校可在校园里采用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等形式,还可设立公德监督岗、班级公德检查员等,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检查校园内的卫生或不文明现象等,满足他们的道德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2.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上去了,才能谈得上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增开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对社会公德产生直接影响的人文科学课程,陶冶他们的情操。其次,高职学生应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侵袭。再次,高职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比如,有些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细节容易被大家忽略,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就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因此,高职学生要在点滴的日常小事和日常行为中下功夫,社会公德的外化才能最终得于实现。

(二)优化社会和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和网络小环境。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和水平的提高,与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和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许多丑恶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对涉世不深的学生会产生各种“示范”效应,从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与全民的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和民主法制的外在保障作用,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必须加强网络的文明宣传。网络的普及和推广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各种弊病也接踵而来,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德体系,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宣传作用。而高职院校还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高职学生则必须自觉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和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绕开意识的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谐校园环境包括:环境是否优雅、整洁;教师人格是否正直、高尚;学风、校风是否良好,这些都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公德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做好校园育人环境的设计和优化工作,比如绿化、布局和教学生活设施等应该蕴含着教育的因素和内容,要借助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强化公德意识。其次,力促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制度,强化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具有更好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公德教育的良性机制。再次,教师也要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对外的影响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文化,优化校园“软文化”,并以身作则,引导和感染学生。可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的形成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开展公德教育之树常青。

(三)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1.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公德教育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和心理沙龙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

2.扩大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社会公德的内容。比如待人礼貌、诚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易被学生接受,学校应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为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供必要的平台,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四)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实现言传身教

1.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既是学生的传道者、管理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示范者,担任多重角色。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艺术、仪表体态等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会走近学生、接纳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不断加强人格锤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和带动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

2.增强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首先是德育教师,同志曾号召教育工作者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德育教师要以端正的教育思想影响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关心、对待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自己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其次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及行为管理等工作,扮演协调和参与等角色,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言行的垂范作用更加重要,必须设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地进行各种公德行为。

(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育合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负有共同责任。首先,家庭在公德教育中有启蒙的作用,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对学生各种观念的形成是最直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道德水准对孩子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其次,社会氛围在公德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培养社会公德的一所大学校。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再次,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集中而重要的阵地。必须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公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六)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到社会和现实中去汲取营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起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并在教学中联系热点问题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与时俱进;也可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时,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多一些社会实践,少一些理论灌输,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还必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管理,杜绝学生逃课、睡觉等现象的出现。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形成社会公德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培育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成效。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杨建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1):23-25.

[3] 葛晨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05(7):113-115.

[4] 邓海霞,吴敏英.试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J].社会经纬,2006(8).

[5]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