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

第1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字: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规划

Abstract: Small towns in rural development occupies a dominant respectable speed up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for the promotion of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address r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te of resources, farmland construc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s thesis expand the discussion on how rapidly advancing urbaniz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有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呢?一、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

1.1转变政府的职能意识

在政府的职能意识上需要有所转变,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做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上能够廉洁和高效,处理事物上能在运转上协调。办理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城镇建设管理机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步落实和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强化基层城镇管理指导力量。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利于行使监督的职能,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将规划的成果展示牌立于城镇比较显著的位置。

1.2加强城镇干部意识管理

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组织城镇干部领导进行全面的再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城乡规划的法规学习,和城镇建设如何管理的学习。使存干部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培训,有重点的培训。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城镇的管理人员在技术的业务素质上不断的提高。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到管理比较完善,经验比较丰富的城镇互相交流学习。复制其他城镇的成功案例,结合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吸取好的管理经验。

1.3注重宣传工作,把规划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

提高城镇人民在城镇规划上的意识,同时加强对村民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上的观念。深入开展城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宣传规划的法定性和控制性,加大宣传中央、城镇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及时总结、宣传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的成就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案例,宣传教育和影响群众。宣传城镇建设发展进步对整个经济工作的贡献,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和支持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二、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具体做法

2.1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的基础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在此基础上的城镇规模和城镇功能也很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的规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凭主观愿望或简单地按城市自身经济效益的高低,去要求或追求城镇的发展规模,很容易将城镇化导向脱离发展基础、盲目求大的误区。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县城和建制镇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当地经济社会、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整合起来,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规模与布局,要与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改变重规划、轻管理的状况,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2.2听取民众意见完善城镇规划编

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城镇规划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结合考虑城镇大的历史环境,地理所在位置,所处地理的环境,在历史中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可以考虑在规划与设计当中。让新的设计既有新气象又符合当地文化,当地历史氛围。想要新的规划具有可行性,就要让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制度上做到城镇规划中评审的公开性,建立和健全规划的评审委员会,在评审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广泛积累各方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城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可保障城镇建设参与各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达到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引导扶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

2.3提高城镇居民文明素质

只有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文明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文明活动,不断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广大城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关心小城镇发展、参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引导作用的不断增强,城市和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演化。我们必须坚持结合国情和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跨越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楼卫星;加快推进小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杨劲;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7期

第2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团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垦地管理:人口分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兵团小城镇建设要从哪里寻找突破口,这既是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也是抓好城镇建设的方法问题。根据兵团实际,我们认为:小城镇建设应把着力点放在团部地区。

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

(一)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改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的局面。1.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制定和指导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制定和指导工作,这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乡镇和农村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目前,小城镇普遍缺少像市政、道路、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详细规划,往往在建设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3.规划要考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市场环境。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受经济、区域、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开放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也能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充分运用各项政策,将政府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的资金实力相结合,形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合力。(三)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1.加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坚持市场化方向,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应实行按照项目类别采用不同方式分类筹集的原则。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应加大金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缓解小城镇建设投融资的困难。4.制定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投资风险机制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带动农村,最根本的就是资金投向问题。(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总体策略。

二、加强兵团小城镇农垦地管理――兵团农垦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研究

(一)基本概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经过40年的开荒、开垦、开发和建设,目前已拥有17个农业建设师,3个农场管理局,下辖20多个垦区,共172个农牧团场,分布在全自治区15个地(州、市)的63个县(市)内。作为兵团各农牧团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团场部――农垦城镇,经多年建设,已初具城镇规模。但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历史基础、服务腹地等因素影响,农垦城镇独具特色。(二)土地等级体系技术路线:1.理论基础。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土地等级体系的最终表现是地租量的大小或地价的高低,而影响地租量大小或地价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区位。因此,我们认为建立区域性城市土地等级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1)地租理论。地租理论起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西方古典地租理论是一种差额地租理论(idRicado)明确区分了两类差额地租,即土地沃度和耕作集约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额地租。(2)区位理论。秦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两个基本内涵,即:①自然内涵,指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②人文内涵,指区位的自然内涵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2技术路线。根据兵团农垦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区位条件差异大,以及农垦城镇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我们提出了以类型为基础,试点农垦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本为参考,建立兵团农垦城镇类、等、级和基准地价等不同层次的土地等级体系。

三、优化人口分布,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镇人民生活质量

人口分布状况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对科学、合理地分布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屯垦戍边提供人力支持和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兵团从1954年成立初期17.5万人发展到2007年底257.8万人,50年间人口总数增加了15倍。其人口分布特点为:(一)南北疆人口分布不平衡,呈现北多南少的状况。兵团人口的3/4左右分布在北疆。(二)区域间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最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聚居了兵团人口总数的50.75%。其中石河子市城镇居住人口为29.8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4人,是兵团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6人)的2.18倍。(三)团场小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差异性很大。174个团场小城镇镇区人口约68.42万人,占团场总人口180万人的38%。镇区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有14个,5000-10000的有34个。2000-5000的有67个,2000人以下的有59个,镇区平均人口3932人。

四、加快团场城镇经济发展,合理配置资源,缓解就业压力

第3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如果我们把发展经济作为“硬道理”来考量,那么在全面发展经济社会,促进社会转型,保持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则是当前情形下可以协调两者关系的“杠杆”。区域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城镇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对扩大投资、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条件下一些地方两者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出现厂反差。有的地方注重城镇建设,而在区域经济建没的能力上不能达到相互同步的效果;还有就是在相互的理论支撑下,区域经济与城镇建设被混淆成了一个大的概念,不能有效区别他们之间的能力址变而导致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磨合”程度又不具有其拉动或者推手作用;再有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属于软能力的体现,而城镇建设则是通过规模或者数量来进行评价与衡量,也就导致了经济能力过慢发展,而城镇建设的速度又过快,两者之间的杠杆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二、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产业支撑,实工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镇作为城市边缘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现阶段农民、农业、农村全面参与国民经济有效循环的重要桥梁和连接纽带,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加快城镇建设能够强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带动农村的市场化、城市化、文明化、现代化水平,使农村全面融人现代文明的潮流。同时也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在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城镇建设的发展历程看,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体制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竞争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处于一个转折、分化期,面临的紧迫课题是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和国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转移,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正确分析认识到城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既要看到新矛盾、新挑战,也要看到新机遇、新前景,完善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不断壮大城镇产业基础。坚持产业兴镇,把产业发展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二)实现生态管理,构建和谐发展的战略,促进城镇建设现代化

加强城乡统筹,科学合理规划,实现城镇建设的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城乡统筹,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把城市和乡村一起纳入城镇化的范畴,形成一种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壮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扩大城市的规模,更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功能。要围绕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方便、设计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这个总目标,立足长远、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探索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途

这里我们说到的以人为本他首先应当是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科学发展的要义则是将科学发展,针对人的管理放大到一种管理手段,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现资源的共性,另外,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一定要以文化价值作为引领,经济资源,科学资源以及共同资源作为管理的核心,那么核心部分的管理能力则是需要通过优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资本质量来探寻经济全面发展的路径。城镇建设首先是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大力引进人才,实现工业、经济、资金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流动,以软的管理弥补资源的差异性,尤其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环境改善来提升区域间的固体资源利用串,不仅使其要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扩张和利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将这种资源的变化过程理解成资本的积累和完善。

三、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现

(一)科学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就会大大节约城镇建设的成本,有效发挥城镇综合功能,提升镇的档次和品位。因此城镇建设在进行规划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高起点规划,提升城市和集镇的魅力。二是要着眼发展,促进城市和集镇的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让农民参与集镇建设,形成有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促进地方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三是要科学引导,吸引广大市民和农民积极参与城镇建设,增加城镇建设的源动力和投入力。

(二)以基础建设为权手,拓展区域经济建设平台

城镇基础设施不仅决定着城镇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还决定着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城镇化的进程。要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发展重中之重,按照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长远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要有短期见效的项目,更有中、长远的发展计划,特别是对主要的公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要舍得下大力气投入,为招商引资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实产业延伸功能,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产业提升依靠的是技术创新与制度管理的完善,无论是工业园区的建设还是工业技术联盟或者是产业群的建设,都需要基础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持。笔者认为:工业园区建设既是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的战略选择,又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载体;既拓展了城镇空间,又培植了城镇产业,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

第4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 要】发展旅游型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小城镇规划难以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如何提高城镇规划的可操作性,是目前我国规划界和城市政府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百年古镇——洪山镇(山西省介休市)为例,结合《介休市洪山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对影响小城镇规划实施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小城镇;影响规划实施因素;对策建议

The consideration on master plan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small towns

Chen Wen-we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Shanxi 030001)

【Abstract】Development of tourist small town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urbanization. Small towns planning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which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How to improve the maneuverability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hot spot in the government and planning sector in China now. The paper takes Hongshan Town (Jiexiu) for example, that is a century town. And combined with "Jiexiu Hongshan Town Master Plan (2012~2030 years)"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or town planning reasons and questions in order to give the solutions.

【Key words】Small towns;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1. 引言

(1)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讲话中提到,城镇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而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加快小城镇建设至关重要。

(2)如何提高城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在城镇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科学有效地进行城镇规划的实施管理和控制,是目前我国规划界和城市政府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百年古镇——洪山镇(山西省介休市)(见图1)为例,结合《介休市洪山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探讨我国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实施问题。

2. 洪山镇概况及总体规划基本内容

2.1 洪山镇概况。

(1)洪山镇为介休市辖镇,地处太岳山麓狐岐山脚下,晋中盆地西南,百年古镇洪山,在历史上是小有名气的水、陶、香之乡,承载、浓缩着介休的两大文化元素——陶瓷文化和水文化,有唐陶遗址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有神鸟驻足、胜水常流的源神泉灌溉介休土地几百年的记载;有洪山香400年前已冲出亚洲的传说。

(2)洪山镇驻地洪山村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具有特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源神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法寺等古建筑群,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2 洪山镇总体规划基本内容。

2.2.1 镇区现状。

洪山镇驻地洪山村,洪山古村格局不完善,原有古村落部分肌理丧失。受地形条件及传统格局的制约,镇区主要干道为尽端路,交通不便。

2.2.2 总体规划基本内容。

(1)《介休市洪山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于2011年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开始编制,2013年获介休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规划确定洪山镇是介休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是以旅游业及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小镇。镇域产业以生态农业、特色琉璃制造业、制香业、旅游业及旅游服务业为主。规划确定2030年镇域总人口达到1.5万人,镇区人口为0.8万人,镇区形成四区、两心、三轴的空间布局结构。同时,规划还明确洪山镇驻地洪山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对整体空间格局与风貌的保护要求,及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人文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展示、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

3. 洪山镇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作为参与洪山镇规划的人员之一,在整个规划过程中,经常面临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诸多困惑,城市规划方案在技术上合理,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经常不得不进行调整。下面我从规划编制方法、规划制度、乡镇经济及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总结影响规划实施的若干因素。

3.1 规划编制方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 规划基础资料缺乏。

乡镇各部门统计资料、数据陈旧、缺乏,且因各系统、各部门统计口径不同,让人无法确认哪个是确实的。这就使我们不能很好地研究乡镇的优劣势,分析预测处于缺乏前提条件的状态,只能依靠经验和一些指标。然而,资料掌握情况及分析预测是规划后续工作的基础,关系着规划最终成果的质量,影响其实施效果。

3.1.2 乡镇各部门领导对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知。

小城镇规划以文本和图纸作为依据来规范建设活动,专业技术性很高,导致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只能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理解,对于乡镇各部门领导来说,难免曲高和寡,这也是导致乡镇规划无法落实的一个原因。

3.1.3 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沟通。

总体规划整个编制过程都是设计单位和行政部门内部操作,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工作系统,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沟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需要,不了解其发展意愿,这样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就缺少了主动性,造成规划实施困难。同时,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度不高,对规划的实施监督就难成气候。

3.1.4 缺乏规划实施的条款规定。

规划法规对编制内容都有详尽要求,但对于各层次规划的实施却缺乏明确的条款规定,各层次法定规划对应具体行政行为的适用效力不明,造成了城市规划实施依据的多重性。

3.2 规划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3.2.1 小城镇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小城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城市有明显不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编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基本沿用了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所编制的规划和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并不适应,制约了小城镇规划在实际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2.2 规划评审问题。

城镇规划成果的编制和审批时间较长、审批程序亦繁琐,大大影响了规划成果的时效性。洪山镇总体规划从委托至初审的平均时间为 10个月,至终审通过的平均时间为两年,难以设想在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规划如何有效指导城镇的高速发展。

3.3 资金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合理的规划,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也只会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图画。小城镇产业集聚小、经济基础薄弱,非农产业基本上无税收,乡镇财政根本无力投资城镇建设,加之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和利益驱动规律使小城镇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而依靠政府投入,很难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使得规划实施被悬置。

3.4 乡镇规划管理比较薄弱。

一是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有些乡镇还未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有些虽然制定了管理制度,但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清晰;二是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三是相关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规划实施与管理难以统筹并落到实处。就洪山镇而言,有分管城建的镇长和城建办公室,但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够,且人员调动太快,日常管理和建设问题很多,无法及时处理。

4. 小城镇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4.1 加强城镇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研究。

从经济、社会、法制等多角度系统研究适合小城镇发展实际需要的规划基本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规划标准以及乡镇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支持和鼓励地方相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多方位开展小城镇规划相关领域研究,尽快完善符合我国小城镇发展规律的规划基本理论体系。

4.2 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1)首先,健全城镇规划公示、公布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强化编制阶段的实地调研,利益相关团体的不同阶段参与。规划方案一经批准,即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规划的详细内容,强化规划的外部监督,决策过程要广泛听取和综合各方意见,以避免主管机构、甚至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决策结果。社会力量的监督将促进决策的合理性,防止长官意志或个人意志的盲目膨胀。

(2)其次,规划法律、法规要规范政府的规划信息方式,明确规定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法定渠道、参与方法以及建设性意见的反馈与采纳,从而完善规划的决策、管理、监督,形成决策者、设计者、开发商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4.3 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

(1)首先,树立全新的城镇规划管理思路和现代管理理念,集中精力抓大事、抓方向,真正发挥政府参谋作用,提高规划管理在镇政府的行政地位,将城镇规划管理作为实施城镇规划目标和配置城镇空间资源重要调控手段之一,寓管理于服务中,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2)其次,在规划法修订中,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各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名称、职责,使全国形成规范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

4.4 完善规划实施的公共财政机制。

城市公共财政作为提供经济支持的重要手段,其配置必须与小城镇规划实施政策相协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协调资金安排和规划实施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协调平衡城市公共资金的投入方向、地区和时间等引导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关键性措施,通过对这些资金安排与规划实施的结合,保证建设过程与规划实施的协同。

5. 结语

八十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现在中央又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可见发展小城镇,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小城镇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研究,借鉴并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促进我国小城镇建设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旅游型小城镇,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小城镇自身的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功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辉,陈玲.全国重点镇规划编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小城镇建设.

[2] 杨新海,殷辉礼.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规划师,2009.

[3] 张美亮,夏理杰,刘睿杰.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评价机制研究——规划师,2012.

[4] 徐红梅.浅谈小城镇规划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华民居,2012.

[5] 李涛.试论城市规划实施巾盲在的问题和对策——2013.

[文章编号]1006-7619(2014)08-12-467

第5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试析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决策层面释放推动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新思路。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的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论断,其中形成共识的有:

1、城乡一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张学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2、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3、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提出的----毛利超等

4、我国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提出与探索阶段改革开发后到80年代中后期;

研究阶段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建立 90年代中期至今。

首先,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融合需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伴随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与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会在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后得到改变”。可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理想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是通过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达到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市场,互为资源,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共享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说,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须以实现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为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思想认知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或强调人的城镇化,或强调土地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论者以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改革户籍制度方案。笔者以为,在当前我国户籍管理日趋规范化的大前提下,放开户籍属地管理不是难事,户籍随人走完全可行,但与户籍相关联的其它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制度必须跟进,达到如《报告》规划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否则,农民工未必会放弃农村医保、种粮等利好政策带给他们可工可农、相对自由的农村户籍,也未必会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敞亮家园而拖家带口去争取城市“一张床”的蜗居生活。《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报告》主笔魏后凯在解读报告数据背后深层次原因时指出:“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后,才能逐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经济收入、住房等一系列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主要存在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承载力约束等六大障碍,要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这六大障碍”。可见,城市化的进程必然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实现。

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等等多个方面,其多面性决定了认识的不同。有认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使城乡融为一体的;有认为统一城乡布局,加强城乡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也有从空间和生态环境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在空间规划、生态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把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我认为是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很好的规划方案。

“城镇化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差距”,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辜胜阻建议:“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城镇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文明。”他认为,上世纪60年代我国过快推进城镇化造成持续20年的逆城镇化运动,就是由于片面追求人的城市化,忽视了就业和吃粮等问题的结果。他认为:新型城镇化要体现以新方向---从偏重土地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基本公共服务有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新目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新模式---资源配置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新方式---粗放式高物耗方式向集约、低碳、绿色转变;新路径---一方面通过城市群与中小城市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要实现人口异地转移与就地城镇化;新动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实现产城结合的“六大新意”,最终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黄延信建议:要赋予农民自建房合法产权,确权保障农民宅基地;让农民在村里有房住,同时允许城里人去村里购买宅基地和房子,带动村镇发展和农户增收。笔者认为,这些建议是源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实际与实践经验的,与十报告目标相对称,其实施有利于解决城市建设主力军---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包括人、业、钱、地、房五要素)、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城乡关系的融合等诸多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理论比较研究 张学亮 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12月21日

2、制度创新与城乡一体化互动机理分析毛利超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年第3期

3、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李丹 《理论与当代》2008年第1期

4、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和途径及改革要点蔡玉胜《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2期

5、什么是有效的城镇化改革路径李轶《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18期

第6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农村 城镇化

1 农村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1.1 农村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居环境、人口素质等领域,由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化城镇经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城镇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国城镇化理论的二元性是指城镇化可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而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制镇)和集镇(非农产业集聚地)的集中过程。总之,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前提下,由于农村社区的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客观条件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日益现代化,农村社区与城镇社区的本质差别逐步缩小甚至消失,致使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都实现了城镇化的过程。

1.2 可持续发展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1995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定义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总之,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无限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基本矛盾。

2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2003年末,江西赣州市户籍总人口831.20万人,比年初增加1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98万人,占80.84%,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市镇人口159.22万人,占19.16%。赣州市共有283个乡(镇),乡镇数比上年减少10个,其中城镇数超过20个的有3个县市,具体分布如表2。

从以上统计资料看,赣州市属各县城镇化率普遍偏底,大部分处于20%以下,远低于全国的40%,平均城镇人口数在0.5万以下,小城镇数目多数在15个县以上。城镇数目少的县相对城镇化率较高,如章贡、大余、全南、定南,城镇数目多的县相对城镇化率较低,如兴国、赣县、会昌、瑞金。

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率也逐年提升,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超过总人口增加的速度。 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这种错误观念既妨碍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战略转移,也影响农村土地向非农土地的合理流向。二是城镇规模小,过度城镇化现象严重,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明显。三是资金不足。一方面,赣南作为有名的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城镇都是“吃饭”财政,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城镇化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民间力量薄弱,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难以支撑城镇化建设。由于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城镇基础设施欠缺,城镇缺乏吸引力。四是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特别是一些地方城镇中出现的“一任书记一个样,书记走了全变样”的问题,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

农村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以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施农村城镇化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益。

3.2 严格控制农村城镇的数量,增强农村城镇国际竞争力

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小而全”模式,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我们必须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力度和强度,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人口为目标,针对赣南人口居住分散的实际,可以以县为单位,规划5~7个中心城镇,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并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户籍等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

为了改变当前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在有效的社会监督下,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项目上,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有偿使用土地的收入、乡镇企业出资、社会集资、上级政府补助、有关职能部门支持等。少数乡镇有一定的财政性投入,一部分乡镇从银行贷款投入设施建设,也有依法出租经营权筹资,开放民营投资与经营某些设施投资等资金筹措方式,部分城镇还可以采用城镇户口商品化的手段,即农民可以花钱买到城镇户口,城镇政府可以用卖户口的钱来搞建设,一举两得。另外,贫困乡镇的政府可以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或以工代赈,以工抵交部分应缴纳的费用,使群众和镇政府都获得收益。

3.4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能够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单个城镇看,赣州市有不少城镇建设很漂亮,但如果将其放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就很难说这些城镇的布局是合理的。因此,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农村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4 结语

2004年9月16~18日,首届“长三角城乡一体化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这次论坛强调,我们应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体制,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对赣州市属各县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农村城镇化在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完善、减少、发展”的三位一体战略,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速全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家骆,李国凡,朱霞.小城镇建设管理手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7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红兴隆管理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49

[中图分类号]F323.213;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垦区城镇化和通常的乡村地域特征是不同的,我们要逐渐掌握垦区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非常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垦区以水土为基本发展资源,实施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垦区经济发展有别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垦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持续的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垦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垦区与城镇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农垦区目前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垦区城镇化与区域差异性,从垦区城镇化的推动力角度,研究垦区城镇化的基本规律,从理论角度归纳垦区城镇化发展方式,为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打下基础。

1 红兴隆管理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1 土地营养流失严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兴隆管理局已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204.2亿千克商品粮。在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80年代,在双层经营模式体制改革后,大幅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只追求效益不注重土地保护的生产方式十分突出,导致土地营养流失严重,给红兴隆管理局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1.2 地理位置分散影响引资

和我国别的地域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来比较,红兴隆管理局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对自身有益的条件,同时更有阻碍自身城镇化发展的不足,依据地理位置来分析,红兴隆管理局的小城镇较为分散,同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吸引外资条件不足。其它一些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和大城市或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距离较近,凭借承包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外资等方法,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快速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1.3 产业链处于建设阶段

近几年以来国际市场发生了金融危机,红兴隆管理局以粮食销售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粮食市场单价降低的较大影响,管理局和职工的经济都蒙受较大的损失,使得一些职工不在从事粮食生产。红兴隆管理局求则思变把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顺利的度过了粮食市场所带来的困难。2011年,红兴隆管理局依托市场需求,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将农业产业发展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发展方式,建设并投产了“农业产业链综合示范区”,在红兴隆管理局的管理下,发展了和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相关的八条农业产业链。

2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解决土地营养化问题

红兴隆管理局提出了强化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止治理办法:第一加强科学农业生产。努力推动秸秆还田,多使用农家肥,培养土地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科学对待黑土地。第二依据国家相关的农村土地规定,在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不更改的前提下,积极寻找适合东北黑土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方法。通过集中管理黑土地,为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实行科学的农业生产制度,为提升红兴隆管理局粮食产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第三积极推动东北黑土地农业水土保持农业生产工程。

2.2 创建招商引资新模式

创新招商模式,有将重心、有规划地进行招商引资,利用红兴隆管理局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园区优势,创新定模式。红兴隆管理局已经初步打破12个农场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以红兴隆管理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科学规划“一区七园”,立足于“农”的产业特色,建设13个工业产业聚焦区,这样的园区对于招商引资将起到推动作用。创新引资渠道,对于国企、民企以及外企都要积极争取,三条引资方式共同推行。将招商方向确定为五九七农场的“粮食银行”仓储加工产业;以五九七引进果汁和罐头加工、红红兴隆管理局的肉禽屠宰和白酒酿造以及八五二农场的杂粮和山野菜加工等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产业;以红兴隆管理局为中心的全网商贸物流建设产业;以北大荒精神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方面大力招商,完善、发展已有产业,争取新的产业项目,为建设现代化的垦区完成招商工作。

2.3 完善产业链建设

为应对城镇化发展的困难,红兴隆改变了以往农场独自发展经营的方式,以红兴隆管理红兴隆管理局属的黑龙江省级经济开放区为核心,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建成了多个产业聚集区,根据垦区生产能力设置库存量,设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尤其重视经济投入大的重项目。未来发展中红兴隆管理局应完善五九七农场建设的加工稻米、粮食烘干、物流运输于一体稻米产业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引进、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米业、肉业、饮料业、酒业等食品产业链。未来5年中,推进管理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 结 语

红兴隆管理局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经六十年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红兴隆管理局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宜的发展对策,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为红兴隆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立.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类型及功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第8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龙港 小城镇管理体制 改革政策评析

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同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转型滞后而造成的小城镇政府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僵化,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之一。

一、 小城镇管理体制对龙港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影响分析

经过25年的快速发展,龙港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发展的阶段,即由城镇型向城市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居民向现代文明市民转变的新阶段。现有的行政体制,特别是行政区划体制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问题是:其一,与苍南县的关系仍然存在权力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制约;其二,与平阳县鳌江镇的关系。由于分属两个县管辖,存在严重行政分割现象,两镇同处鳌江口,却不能联手共建,各自为政。其三,与温州市乃至浙江全省的城市体系规划的关系很不合拍。近年来,由于行政体制的束缚,龙港更是深深的陷入发展的困惑之中。

龙港的发展和问题给我们如下诸多启示:(1)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主流;(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模式,应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模式,在许多地区甚至是主要模式;(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区划体制的调整仍是中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而龙港现有的行政区划体制,不利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实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不利于经济升级,不利于社会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龙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导致区域发展的缓慢。龙港要在鳌江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就必须在行政体制上有大的突破,加快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小城镇,按照城市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求新发展的小城镇加速同世界接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城市的形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行政区划的改革和调整已迫在眉睫。

许多地方的发展证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的载体,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行政区划只不过是顺应历史发展和客观要求的一种上层建筑。城市与小城镇的经济地位、经济作用和行政地位是不同的,存在着重大差别的。小城镇的发展不能代替城市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等级制度不应成为城市形成的桎梏。行政体制作为上层建筑,应该有利于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理由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如何改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计,需要开拓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推进政府机构和部门协同机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具体而言,一是强化政策协调机制。落实中心镇培育工程上,要对发展小城镇的政策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按照普惠制的原则,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突出政策协同配套,发展壮大小城镇。二是小城镇间协调发展。要理顺省、市、县、镇四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创新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小城镇政府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强镇扩权“的改革增强了小城镇政府的职权,提升了小城镇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小城镇政府必须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按照”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乡镇政府建设发展职能、授权乡镇政府行政执法的职能“的思路,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和职能转变。

(三)设立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切块设市后原县财政的平稳过渡。鉴于县财政大量抽调经济发达小城镇财政收入的现实,为了避免一些地区小城镇切块设市后所带来的财政收支失衡危机,可采取一些过渡性的利益补偿措施,以减少县政府对此类小城镇撤镇设市的阻力,化被动为主动。一种方案是新设市向原县政府以逐年递减的方式,支付财政收入损伤补偿金;另一方案是上级政府在3-5年内按逐年递减方式核减切块设市的县政府上缴税收额度,资金由新设市上缴的税收弥补。

(四) 推进小城镇政府的制度建设:健全小城镇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规划建设用地制度

1.健全小城镇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对政府管理要向社会公共事务转变。要从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业绩考核的重点放在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治理、社会治安、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放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方面。

2.规范小城镇政府的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制度程序,节约利用土地。首先必须加强规划的法制化建设,理顺县镇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上的关系,约束小城镇政府在小城镇规划上的行为。同时,建立规范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确保规划实施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的调整要按法定程序办理。另外,还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城市化过程惠及于民。

参考文献:

[1]黄研; 小城镇经营理论探索与实践 [D];西北大学; 2007年

第9篇:城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否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对我国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侧重于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城镇化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的可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四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尤其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镇建设,贪大求洋。

城镇化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有的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只抓硬件设施,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使巨额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债务。

(二)将城镇化简单的化为农转非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从农业变为非农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还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的各项基本福利条件的改变和提高。

(三)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管理,很多建设规划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农村,村干部普遍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成长环境较差,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也比较困难。

(四)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设农村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但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要处理好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地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村民自治侧重点在管理,而农村社区侧重于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服务村民的宗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职能,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服务,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正确地处理好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四)正确地处理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利,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五)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县域经济为依托

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在县域,县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社区建设才会有更大空间。

(六)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优秀年轻干部要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 , 并通过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爱民.中国城市化:田野研究与省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吴学明,王荣启.构建和谐农村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1).

[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