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精选(九篇)

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

第1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在过程化教学改革之前,基础物理课的考核大多采用单次期末考试的方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依赖单次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案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单次考试只具有一定的评判功能,激励学习与教学的功能相对欠缺。考试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于教师发现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适时调整。但是,单次期末考试的方式即使能发现一些问题,也很难有机会实际去改善和弥补。其次,单次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出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试情况比较突出。更有一些极端的情况,有些学生整个学期几乎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只到考试前才突击复习。考前突击,只求及格,考完则全忘。由于期末的时候集中了多门课程的考试,有的学生来不及复习,寄希望于老师划考试范围,提供考试重点,甚至个别学生铤而走险,靠考场作弊蒙混过关。因此,这种旧的考试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依赖单次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的评判功能也不是十分科学合理。由于基础物理课的知识点很多,涉及面很广,包括力热电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众多方面,考虑到一张期末试卷要对所有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覆盖面的要求,使得课程内容并不能在一次考试中全面考核到,无法根据课程中各种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合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误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求。 

课题组对单次期末考核的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为了全面发挥考试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课题组制订了基础物理课程过程化考核改革方案,并在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试点实施。 

在改革的具体方案实施细则中,阶段性过程化考核根据知识点来进行划分,在相关的章节讲解完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每一个自然班级,基础物理课要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考核。力学、运动学、能量和刚体力学作为一阶段,振动和波动作为一阶段,电学、电场和直流电路作为一阶段,磁场和电磁感应作为一阶段。第二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波动光学作为一阶段,热动理论作为一阶段,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近代物理的内容作为一阶段。期末考试仍保留,考查的范围是一个学期的所有内容。但是期末考试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每次过程考核的成绩按40%的比例进行统计,期末考试占40%,平时成绩则占20%。 

教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核。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提醒、支持、关心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学生也有机会根据阶段考试反馈情况,查漏补缺,适时调整学习方法。以往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只在期末那几天死记硬背,平时懒散不学的情况,现在基本不出现了。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明显少了。学生出勤率很高,课堂学习气氛高涨,答疑问题的人数和次数大幅增加,作业提交率和完成率明显提高。课程最后综合总评成绩中的优良比例也有很大提高。教师依据阶段考核的反馈情况,积极和班主任与教务等学生工作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学生工作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来开展。 

过程化改革工作推进后得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除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效降低综合考评不及格率以外,还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因材施教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过程化考核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过程化考核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基础物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好总结,做好反思,积极主动地推进和优化落实过程化考核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充分地体验快乐。 

第2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软件工程

1 背 景

课程评价[1-2]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进行测评与考量,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反映[3-7];同时,课程评价还具有反馈学习情况和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进程的作用。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仍然侧重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即教育活动发生后,从外部进行的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是合规律性的表现,讲求客观性、中立性和结果性[8-10],但是终结性评价容易出现学生忽略平时的学习而期末集中突击的现象,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是合目的性的表现,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价值性和过程性[8-13]。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在整个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还体现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14-15]。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又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探索与实践,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设计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模式和实施方案并将其应用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2 传统终结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效果主要通过期末考试体现,期末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很高,一般约为60%~8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但是这种评价方式过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考试分数,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还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课程期末成绩基本上决定了学生能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对其特别重视,但是学生平常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得过且过,到了期末考试则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能通过课程考核,但是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非常松散和浅显,经常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即使教师很认真地教学,也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保证通过率,有些老师不得不降低考试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学效果与质量。

3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现状和弊端,我们建议引入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增加平时学习情况考核与管理的评价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评价比重,用评价方案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积累知识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对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多种形式的考核,弱化终结性的期末考试,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变成主动地“我要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最早提出形成性评价。1967年,斯克里文指出评价可以发挥两种功能:一方面,它在方案持续改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评价过程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方案效果,也就是评判已实施的课程方案是否取得充分显著的进展,以证明学校系统各种支出的合理性[8-11]。这也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类型首次被提出。

美国评价专家布卢姆(Benjamin Bloom)指出,传统测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评判和分类,而形成性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给学生提供反馈并予以纠正[16],这里的形成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简短测验所作的评价。尽管这种简短测验不仅可以评分,还可以作为评判和分类的依据,但是如果将它与评分过程分离开来,主要用作教学辅助与支持,那么它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形成性评价[8]。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且多次对学生实施评价,注重及时反馈,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特点,也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形成性评价依据评价目标收集有关信息,是分析目标达成程度的一种手段;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同时,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本质特点是教师在学习评价活动中收集信息,用于诊断、分析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4 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形成性评价方案的核心在于阶段性和多元化,如何定义阶段性和多元化是形成性评价成败的关键。所谓阶段性,就是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制订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并定义多个评价里程碑,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元化是指针对不同时间段内的知识构成,采用单元测验、理论研究、技术运用、实践应用、论文写作、综合实验等多种评价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平时作业、实践能力等因素。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课程,我们提出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和实施方案并开展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通过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丰富和扩展教W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也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和教学调整成为可能。

4.1 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是软件工程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包括需求工程、需求获取、软件建模等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以及面向对象需求分析与建模等,重点内容是面向对象需求分析与建模的方法和应用,采用课堂讲授、上机实验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与建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上机实验和综合实践,还能具备运用UML建模工具对小型软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与建模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及大中型应用软件的开发奠定基础。

该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上机实践16学时。根据课程内容,形成性评价实施时将课程分为5个阶段和3个评价里程碑,见表1。其中,评价里程碑1和2采用随堂测验方式评价相应阶段所学内容,以填空题、判断题、分析题、设计题和案例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辨析能力以及对具体案例与综合案例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评价完成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地回顾和复习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后续教学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评价里程碑3采用综合实践方式,教师给出一个“企业进、存、销管理系统”的具体案例,要求学生用4课时的时间完成该项目的需求获取、分析与建模,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实验报告提交时间与质量、总结性陈述质量等进行评分;该阶段性考核以综合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复习和巩固本课程所学的全部知识,并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须将学生平时学习参与度、平时作业、阶段性考核、实践能力等作为形成性评价项目,和代表终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起,共同组成课程总评成绩,具体评价项目和成绩占比见表2。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评价项目和成绩占比,一般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可以从传统的70%左右降低到50%或更低。

4.2 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

我们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和形成性评价方案应用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2 个自然班,并进行对照比较,分别于2014―2015第2学期和2015―2016第2学期在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课程教学中实施。对比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来判断教学效果,分析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比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随堂测试和期末考试以及传统终结性评价中期末考试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分析形成性评价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2.1 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首先从教学效果来比较两种评价方法,两个班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平均值见表3,其中,2013级的平时成绩即形成性评价结果,期末成绩即终结性评价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3级的总评成绩比2012级高5.4分,2013级终结性评价结果明显好于2012级,高10分;2013级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非常接近,而2012级的平时成绩明显高于终结性评价。从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推断,基于形成性评价方案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并且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能相互印证,可见其客观性和公平性更好,而基于终结性评价方案的平时成绩给分偏高,评价相对随意。

两个班级总评成绩的分数段统计数据见表4。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基于形成性评价方案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成绩,而且缩小了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和实践方法。2012级的优良率(80~100分)和不及格率分别为18.9%和2.8%,2013级的优良率(80~100分)提高到75.8%,不及格率降为0。

4.2.2 形成性评价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两次随堂测试和期末考试以及传统终结性评价中期末考试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见表5。从表5数据可以看出,相比传统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明显提高了填空题、分析题和设计题的得分率,判断题的得分率也从阶段性考核到期末考试逐渐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知识掌握和辨析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案例题得分率从阶段性考核到期末考试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随着所学理论和方法的增加,案例题的复杂度逐渐提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状况,令教师尽早发现并纠正问题,为后续教学发挥导向作用,从而使学生能更全面和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在综合评价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5 结 语

针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我们建立了基于形成性评价方案的教学评价模式,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阶段性考核、实践能力等平时学习情况量化,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合到课程总评成绩,有效促进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实践研究表明,应用形成性评价模式后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并且形成性评价结果和终结性评价结果相互印证,评价结果更能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公平性。形成性评价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能明显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科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 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 27(1): 3-12.

[2] 方勤华. 近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6): 142-147.

[3] 秦炜炜, 焦建利.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9): 63-67.

[4] 谢浩, 陈丽. 现代远程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4): 49-53.

[5] 刘桂芝, 李婧. 完善本科生课程评价体系 激发师生联动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增刊3): 52-54.

[6] 肖凤翔, 马良军.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 159-164.

[7] 张文强.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10): 37-39.

[8] 林静.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9): 66-68.

[9] 赵德成. 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 教育科学研究, 2013(3): 47-51.

[10] 周世权, 朱旗, 李华飞, 等.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7): 152-156.

[11] Black P, Dylan W.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assessment[J].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2009, 21(1): 5-31.

[12] 冯翠典, 高凌飚. 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J]. 教育学报, 2010, 6(4): 49-54.

[13] 韩东升, 余萍, 贾惠彬, 等.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通信电子电路教学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33(2): 162-165.

[14] 陈云芳, 孙力娟.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2): 140-144.

第3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专业;考试改革;考试形式

一、现行高职教育考试的形式与存在的现状

当前高职教育考试形式仍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而且各科考试题型大同小异,即:考试内容以理论答题为主,无非是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等,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一般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考核成绩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有的比例仍然较大。传统的考试形式对升学、就业等选拔性考试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客观性、公正性,便于组织试卷、监考、批阅试卷和考试管理。但对于高职教育中以“应用”为主旨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像汽车专业等工科课程来说,这一考试形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

1.现行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大多以期末笔试闭卷考试为主,课程结束后,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缺少在教学中对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一锤定音”,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单一。现行的考试形式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笔试方式、闭卷考试多,答辩及开卷、口试等少;考选择、判断等客观性试题多,考综合分析、创新等主观性试题少;理论考试、统一考试多,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考查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使得学生学习枯燥乏味,不利于发充分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全面、真实地检查学习质量。

3.考试时间的集中性与数量安排的不合理性。大学阶段考试大多集中在期中、期末以及学业阶段性的终结时间,在这种考试形式的引导下,学生平时学不学都关系不大,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平时懒散、考前振作,容易使学生养成投机心理。不少学生觉得应付期末笔试闭卷考试,只要临时抱佛脚,突击地背书、背题就可以通过,一样可以拿高分,所以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不高,由于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个别还旷课,这样的考试形式使一部分学生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应付期末考试上,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它严重影响了高职课程尤其是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考试中,多数采取不用动手、只需动笔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其考试内容主要为课本理论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其笔试闭卷考试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轻视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答案式的评卷方法,使学生在答卷时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学习效果,不利于全面、真实地检查学习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思维受到压抑,影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

二、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1.转变教育观念。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学、教育评价与统计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构建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以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为手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模式,大力激发学生探索课程、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此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培养、自我锤炼、努力成才的自觉意识。

2.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是改革考试形式的重点,应将传统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转变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力求考试形式多样化,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①理论知识考试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知识”部分的试题设计上。要尽量突破填空、名词解释、单选、多项选择等考试题型,应突出“技能应用”、“动手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能力题,尽可能多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甚至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考核,既可以充分地考查学生对制动系统结构、工作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充分考查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等。

同时,学生不用浪费大量的时间去一味死记硬背课本理论知识,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上,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全面实施实践操作技能考试,着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若只是采用传统闭卷笔试考试形式,将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不重视对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老师也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采用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地结合,增加技能操作考试,学生将改变原来靠期末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的方法,考试应该尝试着走出教室,进入实验室、工厂、大自然之中去考查学生的素质状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到实验室勤动手、多动脑,反复操作练习,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实践应用的活知识。

第4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关键词:期末复习;体育训练;关联

期末复习与体育训练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仔细想想二者却有着很多的共通点。笔者根据多年的运动训练经验结合期末复习需要的注意事项简要阐述了二者共通的几点事项,从另一个视角谈谈如何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作为教练,在临近比赛前,我最害怕的是队员的伤病,因为你纵有千变万化的本领,也不能拖着有伤的身体取得好成绩。所以,学生在备考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保证不生病的良好状态下,积极应对期末的复习,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期末考试。不然可能付出了一个学期的努力,会因为疾病而功亏一篑。

2.体育比赛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预测到比赛的结果,阴沟翻船、黑马爆冷是常有的事。所以,学习好的同学应该戒骄戒躁,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应对期末考试,守住自己阵地的同时为攻取最高的堡垒而努力。学习稍差的同学也不能放弃努力。体育比赛中逆转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要想方设法将自己落下的功课补回来,争取逆转的机会。如果现在不努力就等于在比赛中弃权了。

3.在体育训练中,我们常会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动作练上百次都还感觉有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练习。即使是正确的技术动作也需要使其达到动作自动化而需要努力练习。所以,学生没有理由因为一道题做错而懊悔不已,也不要认为有的知识背一遍就认为自己会了。我认为那些需要背诵的知识要循环背5遍才能达到张口就来的效果,才会一字不差。

4.体育训练中最为忌讳的是运动员和教练不是一条心,这样的训练效果会大打折扣,师生的心情也会很糟糕。学生在最后的复习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要记住每一位教师都是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教师的谆谆善导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5.我的一个问题曾难住几乎所有的初中运动员,问题是:“运动能力包括什么?”他们的回答都不全面,正确答案是心理、技能、体能、战术、智能。当然在考试中,良好的心理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在考场上晕场的现象,这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在考试时,将心态放平稳,把注意力放在攻克试卷上的每道题上,就会慢慢放松下来。另外,有这种现象的学生,第一场是最不好考的,沉着、稳定是“良药”。即使旧病复发了,只要记得拿出“药”来就行。

第5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第6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关键词:营养美容;考试改革;考试方式;实践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重要环节和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注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注重笔试,然而,随着对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认识的深化,传统的考试方法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营养美容是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会,尤其是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考核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且既考核学生个人也考核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1 以往考试方式的弊端

1.1 考试方式单一

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营养美容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所以在考试形式上采用以理论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形式,内容主要是平时的练习题和思考题等,题型主要是填空、简答、简述。考试方法简单生硬,课程的应用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由于考试方式单一,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对那些虽然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不佳,但平时学习踏实认真,注重实践能力锻炼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考试形式在成绩的计算上,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包括提问成绩、出勤情况、小测验等成绩的综合评定;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70%。

1.2 重结果,轻过程

以往的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70%,对课程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形成性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一锤定音”,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平时学不学习并不重要,只要期末考试成绩考好了就行”。这种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疏于平时的学习,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只看重考试前的集中突击。由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常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等现象,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而到期末考试前搞突击,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在考试后很快就忘记了,更不用说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要了。

1.3 重理论,轻实践

营养美容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营养知识解决美容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以往的考试中,期末试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而且内容几乎全是死记硬背的理论性的知识,很少涉及实际问题,更谈不上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这种终结性考试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锻炼,背离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1.4 考试反馈调节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以往的考试方式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一方面,由于期末考试后该课程就已结课,没有机会再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与解答。另一方面,这种考试重理论轻实践,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所以,以往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形成不良的考风和学风。

2 改革后的新方式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考查为目的,以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最终目标的宗旨,笔者对营养美容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淡化理论,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1 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

首先,改革以往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记分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由30%增加到60%,并且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紧密相连,采用多种记分方式。如: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学生的出勤。因为大学的学习时间紧,课堂内容丰富,长期缺课,必定跟不上学习进度,造成成绩下降。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所以在平时成绩的分配中出勤占到1/3;加大平时考试力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完成,并进行相互评价,这部分成绩在平时的成绩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2/3。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生会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资料,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制作幻灯片等。平时成绩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占40%。在理论考试的内容上,笔者进行了如下调整:第一部分是填空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就能看出一个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是否用心听讲了,而且这部分内容也非常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营养知识。第二部分是选择和判断题,这部分是针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而设定的考试内容。高职教育的特色还体现在“双证制”上,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还要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笔者把这部分内容补充进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这部分的考核,既检查了学生平时的听课情况,又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第三部分是方案设计,在这部分笔者通常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给出全面的调养方案。如:某北京女孩,办公室秘书,身高160厘米,体重60公斤。请问其体型特点如何?请从饮食、中医腧穴、运动等方面为其设计调养方案。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总之,理论考试内容要做到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充分结合。

第7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

 

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

 

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

 

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要提高会计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老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无论是会计学专业的老师,还是法学专业的老师,要上好经济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法学专业的老师需要学习会计、税法、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票据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时刻训练自己把法学知识融入到经济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能结合相关法学知识分析当前经济热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会计学专业的老师也需要不断自学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民法和商法,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理论功底。同时,时刻关注经济法的修改,以便把最新的法律法规融入到经济问题中,促进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科研和教学相结合。通过申报经济法相关的教研课题,深入研究经济法研究,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准确教学定位、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培育“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了培育这类人才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8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专业;考试改革;考试形式

一、现行高职教育考试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考试形式仍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而且各科考试题型大同小异,即:考试内容以理论答题为主,无非是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等,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一般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考核成绩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有的比例仍然较大。传统的考试形式对升学、就业等选拔性考试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客观性、公正性,便于组织试卷、监考、批阅试卷和考试管理。但对于高职教育中以“应用”为主旨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像汽车专业等工科课程来说,这一考试形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

1.现行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大多以期末笔试闭卷考试为主,课程结束后,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缺少在教学中对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一锤定音”,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单一。现行的考试形式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笔试方式、闭卷考试多,答辩及开卷、口试等少;考选择、判断等客观性试题多,考综合分析、创新等主观性试题少;理论考试、统一考试多,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考查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使得学生学习枯燥乏味,不利于发充分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全面、真实地检查学习质量。

3.考试时间的集中性与数量安排的不合理性。大学阶段考试大多集中在期中、期末以及学业阶段性的终结时间,在这种考试形式的引导下,学生平时学不学都关系不大,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平时懒散、考前振作,容易使学生养成投机心理。不少学生觉得应付期末笔试闭卷考试,只要临时抱佛脚,突击地背书、背题就可以通过,一样可以拿高分,所以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不高,由于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个别还旷课,这样的考试形式使一部分学生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应付期末考试上,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它严重影响了高职课程尤其是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考试中,多数采取不用动手、只需动笔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其考试内容主要为课本理论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其笔试闭卷考试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轻视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答案式的评卷方法,使学生在答卷时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学习效果,不利于全面、真实地检查学习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思维受到压抑,影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

二、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1.转变教育观念。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学、教育评价与统计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构建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以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为手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模式,大力激发学生探索课程、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此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培养、自我锤炼、努力成才的自觉意识。

第9篇:高中体育期末考试方案范文

1、素质参差不齐。就我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入学新生大概有三分之一在高中毕业前分科时选择的是文科,对于思政课来说,这部分学生基础无疑要比其他三分之二强,学习兴趣相对较高,学习态度也相对认真。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较多的偏科学生,在班级之间,以及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的素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有的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

2、存在厌学情绪。多数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阶段的以灌输为主要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课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因而对于无法回避的新阶段的思政教育抱有成见,学生很期待有不同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出现。基于以上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情、学情的分析,不难发现思政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入学新生基础的差异性以及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都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障碍。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突破这些瓶颈,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思政教育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思政教育教学的最终成效也是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能力上。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为此,教学改革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条框,把握成人教育的特点,兼容社会上成人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经验方法,尝试在校内实行半开放教学模式。

二、高职思政课半开放教学模式的构想及优点

(一)半开放教学模式的概念诠释

目前,国内思政教学采用半开放模式仅限于少数中学,而全开放教学模式多运用于校外成人教育。基于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管理和实施的实际,根据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可以尝试探索一种兼容校外成人教育与校内全脱产教育的新模式--半开放教学模式。所谓半开放教学模式,是在不改变正常行政班教学的前提下,在一门课程的教程中设计安排若干次学生自主过关的上机考试,能够提前过关的学生可不必再随堂上课,但必须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课外实践活动,并按要求提交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的质量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开放教学模式有别于人为通过摸底考试来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分层次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整体考核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导学和自学的过程中实现自然分层。对于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二)半开放教学模式的运作方案

1、自助过关进程及要求设定。目前高职院校一学期的时间为4个月左右,由于高职《形势与政策》课课时较少,每年内容变化较大,且各校的教程安排不固定,因此,半开放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高职思政课“两课”教学,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据此,可以做如下设计安排:首先,开学第一个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跟班上课,一个月内不安排上机过关考试。其次,开学一个月后,在不改变正常行政班教学的前提下,在一个学期的教程中,每半个月安排一次上机考试,期末考试前共安排6次,即是说在期末考试之前,每位学生都有6次提前过关的机会。为保证教学质量,防止学生出现为应付考试,急于摆脱跟班上课的心理,必须将机考过关成绩设定为总成绩的一部分,且对于提前过关的学生,既便对自己的过关成绩不满意,也没有再次参加上机考试的机会。

2、机考试题库编制。机考试题由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所有知识点梳理出来,编成机考试题库。建立机考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可以克服传统考试的不足,保证考试的公平,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为便于机器操作和评分,机考试题题型可设定为单选、多选题、判断题和填空题四种,同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定好随机生成的考卷的题量及分值比重,共计100分,60分过关。为保证教学质量,过关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要保证不低于社会上成人自学考试的水平,并注意及时更新完善。由于每学期设定了6次机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统计过关学生数量和成绩,及时确认必须跟班上课的学生名单,以便保证行政班教学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核算。

3、考核方案设定。考核方案关系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成效,必须全面细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提前过关的学生的考核要求。能够提前过关的学生可不必再随堂上课,不必参加期末考试,但必须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次,并在学期结束前按要求提交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的成绩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机考过关成绩(40%),平时课堂表现(20%)、实践报告成绩(40%)评定学生最终总评成绩。能够提前过关的学生无须继续跟班上课,但如果在学期结束前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受到学校处分,则过关成绩作废,必须重新参加期末考试,其总评成绩也随之重新计算,若总评仍未及格,则必须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补考。2)不能提前过关的学生的考核要求。不能提前过关的学生也必须提交一次实践活动报告,其期末总评成绩按平时课堂表现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实践活动报告成绩(40%)综合评定。若期末总评成绩不及格,则必须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补考。3)平时课堂表现考核细则及底线要求。为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保证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细化对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主要考核迟到、旷课、不认真听讲三个违纪项目,任何一项违纪超过4次的,总评直接不及格;未超过四次的,每次扣除5分。若无违纪情况,学生可得满平时的20%,若有表现突出的,可酌情奖励5-10分。4)校外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作为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思政课理论学习的理解,必须对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设定主题和规范。首先,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现有的校外资源,依据思政理论课的内容,设定学生活动的场所和活动主题。鉴于常州本地现有资源,可以将学生的活动主题设定一个范围,主要有“寻根传统文化”,对应活动场所有春秋淹城公园、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中华孝道园;“继承革命精神”,对应活动场所有烈士陵园、张太雷纪念馆、瞿秋白纪念馆;“感悟现代文明”,对应活动场所有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南大街商圈、常州科教城;“参与社会服务”,对应活动场所有社区敬老院、社区小学。学生可以在以上主题中选择其一,或者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定其活动主题及场所。其次,作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总结,学生必须提交规范的文本材料,要求图文并茂,文字总结不少于2000字,行文要求内容详实,突出自身的真情实感;现场活动图片要求清晰典型,能体现活动主题及活动细节,如果有条件可以顺带提交活动现场视频片断。本文来自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半开放教学模式的优点

1、“自助过关”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经过高考的高职新生来说,一般都打下了较全面地知识基础,并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当今时代,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已集中表现在其自学能力上,尤其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更应当强化这一能力的培养。高职思政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主题分别为“尚德法兼修,悟人生真谛”、“树伟大旗帜,走特色道路”、“知天下大事,立报国之志”。对于有了一定知识基础的90后的大学生来说,其课程理论知识适合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大学阶段的文科知识教学最忌讳知识灌输,教师的角色应转换成指导学生自学的导师。半开放教学模式正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半开放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在学生中产生激励效应。提前过关的学生无疑会给后进者带来刺激和挑战,这样有助于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同时,可以使优秀学生赢得更多时间去自主规划学习。此种教学模式还可以缓解学生期末各科集中统一考试的压力,更有利于教师针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对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2、“强化实践”能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半开放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设定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性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深入社会,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现实问题,形成文字总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此种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对我校2013级500名各专业的学生抽样问卷中发现,此种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支持率,问卷统计数据如下表:

3、“过程考核”能提高学生自律能力。提前过关并非一劳永逸,理论知识过关只是考核的一部分。学生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便提前过关,离开课堂,若行为违反校规校纪,过关成绩即作废。这样的设定可让学生时刻警醒,检点行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马克思说过:“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学生能够养成自律精神,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