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

第1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广东;企业化管理;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相关经营生产者或同类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提供者,实施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一种互经济组织。”它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背景与基础都非常特殊,由此决定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造成其参与目的、要素投入、为合作社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合作社社员的异质性结构: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合作社实施企业化管理是指在农户联合的前提下,具备资源优势的若干“核心成员”组建理事会处理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为合作社赚取可供分配的更多盈余。国家于2006年正式颁布《合作社法》,它从扶持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立场,允许企业入社,并同意企业创办合作社。不少企业为获利更多纷纷与企业进行合作或与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它有利于增强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能力,促进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实然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广东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5万家。其中有275家部级示范社、1376家省级示范社,包括手工、服务、渔业、林业、畜牧、种植等诸多行业,已经成长为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稳步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广东省坚持“提升素质、强化扶持、逐步规范、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广东省委、省政府及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规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进入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社主要通过下列形式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可以居中协调双方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优化双方的利益结合。它可以强化双方合作,以龙头企业的产品选择和市场调研来引导农户的生产、种植、养殖活动,形成流动化的企业运作链条。二是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动,使自身和企业形成相应的合约关系,合作社成为企业的原料场所和生产车间。但企业掌控着经济分配和生产经营决策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合作社在其中的地位受到削弱,它有利于削减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加农户收益,削减农户经营风险。但市场不够景气时农户的收益会下降较多。三是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它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形式之一,农户可以得到控股制权,进而形成剩余控制权,演变为对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利。其中主要是个体经营或私营为主的小型、微型企业。它们大多以20%的股权份额和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力量,在不断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双方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是农民自主创办合作社。以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基础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

二、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多重现实困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不高,依旧处在该领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不强,缺乏积极组织社员应对市场变化的较强意识和能力。(一)实际参与状况名不副实。合作社企业化管理应由企业和双方共同开展实施。然而从实践状况来看,结合龙头企业+农户、企业领办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共办合作社的实践状况名不符实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经济组织,相比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凭借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合作社形成较大或绝对的控制权。一方面目前部分合作社出现名不符实的状况。广东肇庆某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当地葛根种植产业的过程中,受到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章程建设的规范程度不够,运作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的影响,不少社员对成员的义务、权利、监事的职权、理事会的各种职责、成员大会的运作等不甚明白,缺乏足够的合作经营热情。大多数普通社员没有被视作专业成员,“核心社员”的数量比较少,不少情况下合作社无法享受政府部门的各种优惠政策,又不能充分参加相应的管理或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然而整体而言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缺乏懂得市场开拓、管理经营、具备专业技术的“能人”或带头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够优化;影响着社员的企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收益分配影响合作动力。从组织管理理论和运营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企业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其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强化合作社的经济盈利意识、产品规范化意识、市场竞争理念,健全管理经营制度,优化人才配置。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立足于“经济人”视角节约成本、优化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流程和理念,形成科学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惠州地区农民群众自发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比较少。企业作为非农民主体的形式,持续性介入农业经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企业凭借自身的综合优势,合作经营过程中对社员在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形成一定削弱。惠州地区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大户、其他经济实体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过程中出资较多,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一些农业企业只能通过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拿到一定租金,企业赚到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合作社社员却拿不到相应的盈利分红。不少企业缺乏结合当地村集体经济以有效协作应对市场变化,未能显著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加。企业和社员受益的不平衡态势导致惠州地区不少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的动力逐步消退或有所弱化。(三)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惠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出现了合作双方的协同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章程与企业协同运营的操作规程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性影响着双方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机制。不少合作社的章程与本社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收益,纷纷借助自身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削弱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而且,当地不少合作社的发展产业和内容比较相似或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前景较好但实力较弱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排挤,导致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韶关地区不少企业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场域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绝对控制的地位。当地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规范性,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农村企业没有密切结合村集体发挥集体力量,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克服这些困难时通常力不从心,双方协同运营能力的缺失对当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践行策略

(一)巧练内功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意识到,只有自身逐步强大、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推动自身企业化管理取得更大进展。合作社要加大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所在行业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强化他们的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理论教育来优化其综合素质结构这也是全方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对接企业化管理的更高标准与要求。唯有如此,合作社才敢引进和使用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种植养殖水平。广东省当地涉农企业应该与所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针对性的企业化生产经营教育培训,使社员掌握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养殖、统一化生产经营的质量标准和产品要求。合作社要立足于社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持续配合企业实施相应的生产、种植、养殖、深加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农业产品的等级标准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合作社要逐步完善自身章程,制定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和标准,逐步契合和达到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最后,为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水平,应该持续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形成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双方的合作动力。强化双方企业化管理的协同运营能力,促进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科学配置,真正形成合作社和企业双赢的效果。(二)善借外力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善于借助企业的外部力量,积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区域性业务合作增加规模效益和产品服务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对接所处产业链条的发展流程。吸收工商企业资本下乡以提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要善于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素养提升,财政投入支持、金融保险服务创新、用地政策、人才支撑、数字技术应用等扶持政策,积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广东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站(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联合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多家省内高校、多家报社与培训中心,将会于2020年分类分层培育1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积极落实《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实施方案》。通过田间课室、网络课堂等,强化广大社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等社会支持力量,积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大社员提业扶持、政策解读、金融保险与科技指导等领域的服务。广东省政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等保险责任广、保障水平高的农业保险品种,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方案,相关涉农企业要积极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特色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其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指导合作社强化风险控制建设,既可以在合作社之间推行横向资金互助,又可以组织金融机构搭建二级资金互助网络,让商业组织为农民资金互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其资金来源。(三)精于标准助规范。企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等积极互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将所在行业产业、产品服务的先进服务标准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效果标准。企业要和合作社积极协同,帮助合作社健全管理章程与生产经营制度,并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的生产经营与销售推广,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惠州广大甜玉米专业合作社依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相关建设标准,印制标准化种植规范发给各位社员,指导和带动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并强化技术培训。结合生产管理不同环节的具体需要为社员培训相应的内容,强化其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意识。统一使用和管理肥料、农药与品种等。严格实施农产品采摘前的质量安检机制,产品实行定价销售与分选定级制度,并注册了“白云前”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商标注册,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在不断推广、持续营销过程中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度。它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以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和持续性的品牌建设塑造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品牌产品、使品牌传播效应更广泛。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聚焦人民的消费需求和销量。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强化企业化管理。它有利于激发农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规范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与科学种植养殖的能力,将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规避无序竞争与提升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推动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韶关市政府对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发展统筹规划,如今已经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运营”的模式。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协调当地多家XXX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当地数十家合作社种植的46万亩玉米,从开始收割到收割结束只用了24天时间,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企业化管理措施,诸多环节井然有序、实现了连收带销的集约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忠丽.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管理合作社——以黑龙江省克山县永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02):54-55.

[2]赵建群,张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村,2020,36(04):24-29.

[3]杨军.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和江西60家合作社的调查[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58-63.

[4]刘龙.农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第2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项目编号:2016SJD63011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5-0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信用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使用,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办事审批的前提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信息需要不断完善,把不同领域的信息都包含在内。文章旨在通过调研情况总结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涉农 信用管理 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涉农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滞后等问题,涉农信用体系不完善,极易引发信贷风险。涉农信用主要包括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村业务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经重的地位,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对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极具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涉农企业开展信用调研,发现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涉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F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J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经济管理范文一:知识经济管理发展思路

摘要:新经济时代中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的概述及发展态势等。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知识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一种全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不再是传统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信息空间,新型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人员原有的工作状况。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实施了信息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步入了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方式。知识管理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被提了出来。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理论。

一、知识经济概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接受了高科技的洗礼,同时目睹了二战的残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怎样定义,都不能否认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信息科技以及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深深影响着全人类文明与价值系统。[1]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在知识经济的内涵中,其非常依赖知识与信息的产生与与发展,将高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依托的就是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科学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知识经济,此种经济是基于知识与信息。无论如何定义知识经济,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2]

二、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时代优势

知识经济源于知识,和传统的经济模式有所不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性,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迷茫中的修正主义却钻了这样的空,将社会主义污蔑为封建主义,不断批毛列主义的价值体系,片面强调生产力论的初级阶段,妄图改变社会主义的一切。知识经济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有人认为,知识经济资产阶级忽悠人民,然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只说明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机敏的资产阶级分子也感受到了这次契机。然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只能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经济特点,却无法掩饰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政治革命意义。知识经济是一种寻求革命的突破。社会主义遇到困境的时候,人们不免要寻求突破,然而,如将突破口定位在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等上,将是走不通的。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人们日渐重视到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优势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企业。工业经济背景之下的科学管理的泰罗与梅奥只将其当做企业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并没有从深层面挖掘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却形成了社会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之下,不重视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尤其是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应用,企业要正确意识到知识经济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彰显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知识经济的管理在当前已经刻不容缓。知识经济的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发现、传递与创新。此三种层面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知识经济管理体系。知识经济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如信息的传递、完善的工作流程与复制技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将此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管理优势显著。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不假,但是也应认识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经济。企业员工获得知识将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非常密切,近些年,我国政府及各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知识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构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丰富了此方面的数据信息,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管理中谋得一席之地。

四、经济时代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管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知识的搜集、保存与整理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经济的管理,为实现知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到知识经济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管理朝向数字化管理的态势,将知识经济的管理融入到企业数字化图书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新阶段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应用

2001年的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企业的创新推广应用,一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清华紫光公司、联想公司等尝试采用知识经济管理策略,当这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后,将帮助企业构建企业数据库与人力资源,实现了企业数据信息的透明化,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文化。企业通过知识经济促进了资本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三)企业竞争力的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需要通过知识才能实现基础条件的创新。企业通过知识经济管理能有效减少因企业创新带来的波动,更好的凸显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在市场服务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有知识的属性;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知识经济管理的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有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的管理将指导方向定位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态势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人类最先使用并搜集信息,后来人通过尝试性地探索,通过书写方式将这部分信息保存起来,使得这些信息能够继续使用,所以,知识经济的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遵循上述趋势,首先从知识的搜集与应用开始,然后将其付出实际行动中。接着是一少部分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充当了知识的引导者,也即是知识工作者,接下来这部分族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未来知识工作者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因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日趋复杂化的技术提供了导向,紧接着是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使用知识的跟新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政府依靠知识经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深层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为竞争提供了策略。人才的流通不受国界限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向全球招募员工。从中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在某种层面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人才产生了群聚现象,并且逐渐靠向一些领域。面对上述趋势,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崛起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要变成一种服务型的模式,并且以此作为导向,将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人口失业率不断增高的同时,这就说明劳动力时代已经不再占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经济。透过信息科技,知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这是政府与社会所有人需要担负的责任。此外,政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因失业带来的技术落差。

(二)加强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造价值体现了时代突出的一种特征,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竞争模式,集体价值由所有成员的共同创造。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发展核心能力与创造价值,将工作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现状的改善,同时扩展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新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定位在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价值能力上。当然,知识经济在管理过程中必然存有相应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产生于人力资源了管理中的人才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

(三)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反思

在现代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与人文已经是互相支撑、共同作用。[3]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于因知识所产生的阶级改造中,并且需要长期与人文思想作斗争。而且片面的引入西方社会的科学价值主流与信息技术,代工忽视了哲学如人文思想的反思,师德丧失了人文价值,影响了学术的正常研究,这是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知识经济和一些科技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形式是代工,如果不能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处在美国的价值底线下,代工不利于长期科技的发展,专利数量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表示科技实力,我国科技同美国加州地区的高科技技术比起来,仍然相差甚远,发展如要平稳前进,还需重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根本在与构建学术理论,才能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学术研究质量,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担负相应的责任。情况严重可能出现网络活动的普及,有可能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将伴随新的社会形成;真正层面上的生活考验与人文变迁才刚开始,依然存有统合趋势和人文抗争,这是未来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人物将是核心技术人员。

(四)确定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地位

知识经济要显现创新性。组织支持中层管理者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任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为此,在组织管理中,中层管理者要严格落实自身职责,执行相关创新管理策略。知识经济管理是双向管理的模式,也即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知识经济的管理需要在这种基础上有所革新,高层管理者实施创新工作,中层管理者负责具体的落实并传递有关信息。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知识创造形成了创新精神的人,高层管理者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知识多集中于个体,在无形中流传于较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沟通方式要满足组织人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因沟通带来的障碍。

六、结语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知识经济管理渗透的领域之多,如图书管理应用与企业竞争力应用等。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知识经济的管理深刻影响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57-60.

[2]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3):196.

[3]常传旭.技术创新中的人文导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姜秀萍.汪国银.组织支持感与中层管理者战略决策参与:信任的中介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23.

经济管理范文二: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其中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信息化技术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其是现代化的代表,其实现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支持经济管理工作,为此,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新时期的农业建设变得越发重要。2015年2月,由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视发展三农,强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究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财务管理软件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首要工作。

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一)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的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环境与管理水平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管理上的规范度与严谨度不够,管理制度的设定相对落后,与现代化城市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着脱轨的现象,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制度的威严被无视。例如,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未能严格履行制度纲要,只是将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并未进行有效的审核与核对,导致经济管理质量下降。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之后

由于受到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经济管理模式大都以人工、手工的方式进行,存在传统的纸笔时代,当然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不断传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得到创新,但是普及力度却不够,不能满足地大物博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此外,部分农村引进财务信息化设备却不予以使用,只是闲置一边,还保持着传统的经济管理形式,在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整合等方面的效率不高,且精确度堪忧,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经济管理人员来参与,但在农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相对匮乏,再加之原有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不够熟悉,财务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进而影响经济管理的效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乡经济的收支平衡,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十分关键。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应从不同层面予以完善与创新,强化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首先,应针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徇私舞弊、私自敛财等现象予以严惩;其次,做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农业市场运行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强化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再者,要打造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员,严格规范其经济管理行为,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向现代化。

(二)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新时期,为了强化新农村建设,应构建更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对原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除了基本的财务管理课程外,还应建立计算机培训班,具备财务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团队的整体水平。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面带动了现代社会的电子购物潮,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因此,为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能够数量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流程,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专业化培训,模拟生活中逛淘宝、天猫、京东的方式,及时将农产品上传至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的农业经济形式,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变得更便捷、简单。

(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可将信息化平台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3],实现经济管理的电子化,能够利用电子平台及时收集、获取、处理、整合和传播电子信息,将原本的纸质财务账单转化为电子数据,数据在传输与分享上更具优势性,借助电子平台的加密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不被窥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记录着农村的总收入、支出,各类农产品的收入情况、收支均衡度、农业经济增长幅度等等各类财务数据,借助Excel表格等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即可实现对数据的筛选、计算与整合,针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做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同时,为了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应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与维护,做好系统安全与保护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提升财务信息的机密程度,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新平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地区专属的特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等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与实效性,顺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43

第4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传统经济思想;重大影响;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且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管理学科,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整个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的总结归纳实践经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示了现代经济管理,能够对当代经济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不管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认真研究和应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充分说明了认真分析和研究传统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含义

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后,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传统经济思想,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传统经济思想一方面不仅影响着所有的经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资源和自然管理思想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两个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及文化思想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1]。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重农抑商,我国封建统治阶段的思想是形成这种思想的主要原因。我国古代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统治阶级的领导者总是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就是促进农业的发展,统治者总是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的发展。但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明显得到了创新发展,社会的生产力也明显提高,而且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企业和工厂,企业和工厂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思想。但是传统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思想的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思想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带动了货币、农业及金融等思想理论体系产生和不断发展。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企业、金融及货币等管理理论,与此同时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样社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2]。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国家最根本的生产活动就是农业生产。要想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稳定,就必须使用经济管理思想对其进行指导。其实从古至今我国都具有这种思想,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变化。充分结合小农经济意识和农业生产思想就形成了传统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在经济管理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从始至终不能有太大的改变,要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速度向前发展[3]。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中庸思想,这样我国的农业才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管理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非常重视实践经验,这样经济活动的管理就具体表现在实实在在管理农业上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研究我国农业的发展,只有在农业发展中运用经济管理思想,这样我国农业才能健康良好的发展。

2.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管理经验,这样就出现了企业经济管理,只有做好企业的各项管理,还能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企业的稳步运行和长久发展。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也就是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充分结合企业现在管理的现状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借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优秀部分,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4]。只有企业的企业经济管理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也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从而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

3.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这样才能不断加强经济管理。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瑕疵,而且还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量入为出”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一直遵循的管理方针,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慢慢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这种经济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在不断总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经济管理的先进成功,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这样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5]。

三、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也不例外。它不仅会给现在国家农业、企业经济、国家政治经济等产生有利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各种积极有效的因素,清醒的认识到各种不利的因素,在现代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并发挥科学管理思想的重要指导作用,这样才能明显提高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水平,而且当今社会也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速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成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59-60.

[2]刘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Z1):61-64.

[3]殷志阳,潘颀,李泽源.浅谈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1):49-50.

[4]韩翠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10):80.

第5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会计;会计课程;课程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更加促进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农业会计及农村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当前,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正是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缺乏的专门人才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农业企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半年以上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有80%,有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或培训。相应地,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却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设计已淡化了行业界限;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逐渐取消了农业会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内容。现行的会计教学均以加工制造业为研究或教学内容,但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现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育忽视了这种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给上的缺陷。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就必须着手培养能适应和面向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管理需要的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加强农业会计课程建设,进行农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一、关于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定位

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设计及会计专业课程已经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但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行业会计的特殊要求是不变的。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课程教学多以加工制造业为对象,旨在培养通用型的会计人才。现实表明,即使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难觅农业会计课程的影子。因此,在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农业会计课程。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局限性,使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中小型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重在补充和拓展,不是取代。

二、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

进行农业会计的专业教学,必须先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及季节性等特性)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特殊性,必须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因此,应该在进行农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将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规律及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由于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开设有关农业企业财务会计、村级财务管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进行有关农业会计与农村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注意避免重复。如《中级财务会计》等普通专业课程已经讲授过的教学内容,在农业会计教学类的课程中就不要再重复。所以,各门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突出“农业特色”。

三、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课程设置

首先,应考虑增设有关《农业生产概论》、《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课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开设《农业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农业企业中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殊业务核算的教学。如《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内容。由于只是进行特性教学,所以内容可能相对较少,所以可以考虑作为一个专题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加入本课程之中,以充实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应开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中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以及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所以,本门课程可以考虑通过“理论教学+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四、农业会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是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因此。那时的农业会计教材相对丰富。而随着我国制度设计、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淡化了行业会计之后,与农业会计课程相关的教材建设也随之越来越少。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自从吴文军副教授于1994年编著了《农业会计》教材后,该校至今再也没有组织编写过这类教材。即使偶尔在市场上看到有那么一两本相关教材,但读过之后令人感觉其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其中的。农业特色。很不突出。无法满足农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特殊需要。因此。笔者一方面提议相关教育和出版机构能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农业特色的农业会计教材,真正做到面向农业、面向农村;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各院校可以考虑组织本专业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编写校内使用的自编教材或讲义,待编写的内容成熟后再行出版推广,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6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会计;会计课程;课程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更加促进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农业会计及农村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当前,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正是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缺乏的专门人才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农业企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半年以上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有80%,有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或培训。相应地,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却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设计已淡化了行业界限;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逐渐取消了农业会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内容。现行的会计教学均以加工制造业为研究或教学内容,但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现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育忽视了这种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给上的缺陷。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就必须着手培养能适应和面向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管理需要的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加强农业会计课程建设,进行农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一、关于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定位

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设计及会计专业课程已经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但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行业会计的特殊要求是不变的。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课程教学多以加工制造业为对象,旨在培养通用型的会计人才。现实表明,即使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难觅农业会计课程的影子。因此,在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农业会计课程。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局限性,使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中小型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重在补充和拓展,不是取代。

二、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

进行农业会计的专业教学,必须先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及季节性等特性)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特殊性,必须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因此,应该在进行农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将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规律及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由于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开设有关农业企业财务会计、村级财务管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进行有关农业会计与农村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注意避免重复。如《中级财务会计》等普通专业课程已经讲授过的教学内容,在农业会计教学类的课程中就不要再重复。所以,各门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突出“农业特色”。

三、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课程设置

首先,应考虑增设有关《农业生产概论》、《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课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开设《农业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农业企业中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殊业务核算的教学。如《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内容。由于只是进行特性教学,所以内容可能相对较少,所以可以考虑作为一个专题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加入本课程之中,以充实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应开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中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以及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所以,本门课程可以考虑通过“理论教学+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四、农业会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是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因此。那时的农业会计教材相对丰富。而随着我国制度设计、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淡化了行业会计之后,与农业会计课程相关的教材建设也随之越来越少。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自从吴文军副教授于1994年编著了《农业会计》教材后,该校至今再也没有组织编写过这类教材。即使偶尔在市场上看到有那么一两本相关教材,但读过之后令人感觉其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其中的。农业特色。很不突出。无法满足农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特殊需要。因此。笔者一方面提议相关教育和出版机构能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农业特色的农业会计教材,真正做到面向农业、面向农村;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各院校可以考虑组织本专业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编写校内使用的自编教材或讲义,待编写的内容成熟后再行出版推广,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7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一、从合作主体来看,又可以分作三类: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以或是农业企业、或是加工企业、或是商业企业、或是农工商综合企业为“龙头”、为主体,通过销产业链,带动众多农户,发展合作经济。二是专业协会带动型,即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生产协作,为农户提供各种有偿服务。这类组织主要采取同业联合的形式,通过成立同业公会、专业协会等民间合作组织,把分散个体农户、企业联合进来,形成行业合力,壮大同业规模,增加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产权带动型,即以产权为纽带,吸收广大农户和有关服务单位以土地、资金、高新科技等生产要素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农户和服务单位相结合,形成“互惠互利、相互联动”的利益共同体。

二、只要符合大多数农户意愿,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模式即可坚持,即可促其健康发展。

在坚持“有利于”标准的同时,亦可参考科斯定理加,以分析。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认为,组织化的企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市场交易存在的大量成本,节省下来的市场交易成本大于组织企业的成本,那么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组织化的企业可以将某些原本由市场交易的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在企业内通过行政方式代替市场交易,从而大幅减少社会总的交易成本,这就是企业存在的原因。这个原理基本适用于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析。依此而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如果其主体的组织化成本小于分散农户市场交易成本,则应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依据。联系现实、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生产的能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到外地采购原料进行生产,对本地农户生产没有发挥带动作用;一些合作组织的利益机制还不完善,松散型结合比较多,尚未形成“一赢俱赢、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扶持政策和措施不健全、不到位。为了实现“十五”期间农业产业化的总目标,进一步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问题,并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新要求,必须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农业合作组织,以利于从组织创新的层面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规范农业合作经济,培育龙头企业是关键。

三、在发展龙头企业中规范其经营管理。

1.龙头企业要立足于农业发展,着眼于农业开发,努力开发名、优、特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在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上下功夫,防止盲目地“随波逐流”、搞“多种经营”。宜在明确经营方向、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

2.要建设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增强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能力。

3.龙头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要加大政府系统农业等有关部门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将支持重点转到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出口创汇、产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转到发挥其对农产特别是中小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上。要将财政、金融支持重点,转到科技创新潜力比较大、但生产经营暂时遇到资金困难,处于起步和初发阶段、亟需“扶上马,送一程”,主要从事农产品销售,还包括包装、保鲜、分级、品牌建设和管理的中小型企业。

第8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9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管理思想;现代经济管理;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也越来越完善,同时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管理学中的猴子理论证明了两点,在现代经济管理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分析中同样适用。一是人类的思想受到传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二是传统思想在现有条件下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因此,分析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受统经济管理思想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对经济发展和理论创新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1.基本定义

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指的是在过去经济管理和发展中逐渐形成观点、思想以及方法的总和,还是当时社会背景中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管理思想。与此同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管理者思想、思想家的宣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管理经济活动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或普遍认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时对经济管理大多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正如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发展目标变化,传统思想出现了一定局限性。

2.重要理论和发展过程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产生时间较早,在原始社会阶段就可能有经济管理思想的产生。一是,按照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说法:“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微少的食物是族群平均分配的”,尽管部分学者对这种说法表示质疑,但无论平均分配还是按需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就存在原始的经济管理思想。二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交换比例的多少?交换如何进行?这些当时原始的交易规则也是孕育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因素。三是在荷马史诗、赫西俄德诗篇中出现了经济思想,说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经对经济管理开始了思考。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思想目前无从考证。

在奴隶社会时代,可以考证的经济管理思想就比较丰富了,考证内容主要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文学作品。对现代经济管理有重大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和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思想,基本观点都是以重农抑商为主。如古希腊的梭伦,通过梭伦改革,以禁止农副产品出口、给予手工业者雅典城公民权为手段,发展自然经济;古希腊的色诺芬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商业是不体面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农牧业的成果才是财富;古罗马的加图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重要的职业”;古罗马的西塞罗、普林尼和辛加也均有倡导发展自然经济的主张;在中国,夏朝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商朝有“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记载,而周朝将商朝时开始施行的“井田制”发展到了鼎盛,均反应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春秋时期的管仲称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认为商业并不重要,商业者是社会最底层的,甚至制定了“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的规定;孔子对商品交换有“和气生财”“取之有道”“先义后利”的思想,其本身并没有反对商业,但后来世人片面的理解孔子“小人喻于利”的说法,以孔子的旗号抑制商业贸易,鄙薄金钱。

二是对社会阶层和分工的认识,主要是强化等级观念,强调执政者而轻视农业、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对社会重要作用。比如柏拉图认为社会分为执政者、保卫者和营养供给者三个阶层,农业、商业者属于最后一个阶层,他们是没有个人思考能力的;中国夏商西周的社会阶层更是以宗法伦理相维系,《周易》中就有“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的描述;《论语》中有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描述;《管子・小匡》中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同样在强化阶级上下的观念。

三是对商业交换和货币的认识,这些思想奠定了后人的财富观。比如色诺芬意识到商品的交换和使用价值,货币的流通和储藏功能;柏拉图肯定了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同时反对借高利贷进行商品交易;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商品都有交换和使用价值,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的是价值尺度和中介货物;加图认为商品交易应当多卖少买,尽量不买;中国桑弘羊的《盐铁论》中有“以虚荡其实”的说法,认为货币没有实际价值,而商品有实际价值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上,东西方得政治主张就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中国更注重“人治”而西方更注重“法制”,这对经济管理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西方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也提出过“执政者治国”的概念,中国在奴隶社会时期也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西方依法为纲,中国以人为本的主流理念至今没有改变。

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西方人的思想受到了基督教哲学影响,教会的人和反对教会的人(城市异教和农民异教)的经济管理思想出现了方向上的分离。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教会方,经济管理观念完全为了迎合封建统治,甚至提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比如早期提出了“反对敛财,人民均富”思想,晚期又提出私人财富的多少应与社会地位匹配;既提出反对商业行为,又支持大商业行为;既主张价格公平,又主张劳动和商品价格要与社会等级对应;既提出封建主有权减轻货币重量,把货币当成价值符号,又提出货币的重量要有一定标准,把货币当成商品。而反对教会的人,经济管理主张主要与土地公有、减税减租有关。与西方二元化相对比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管理思想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很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点。然而尽管很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主流思想依然是重农抑商,尤其是统治者对商业经济发展的干预已经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西方国家在15世纪末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探索。西方的经济管理思想也开始了不断迭代、创新;中国自1912年辛亥革命后也结束了封建制度。之后人们开始了对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探索。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作用

尽管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经济管理。社会各行业在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可能一昧的抛弃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更不能一昧的实行管理思想西方化,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比中西方传统思想的差异,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优势。虽然,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片面的,并且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要做好经济管理,必须要了解传统思想,分析其中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与不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成分,逐步进行调整。

包括现代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科学、合理的应用到际的经济管理中去,以实现企业全面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现代经济管理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影响分析

1.对农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古农业就是发展的根基和保障。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社会各行业发展中属于基础性产业、支柱型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国民生活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在发展中,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使农业的经营以分散经营为主。

在我国现代经济管理中,农业的重要地位仍然没有被动摇。受传统观念影响重视农业、重视农民也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部分政策的实施对农业发展有重大积极作用,还有的政策并没有起到发展作用,只是在重视农业的传统思维下,以稳定农民生活为出发点做出的权宜之计。以下就四项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免除农业税

在农业时代,农业是国家主要产出,统治阶级征税主要来自农业税。作为统治者不可能免除农业税,所以农民希望的是减少税收比例。现代社会中,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趋势上不断减少。按照国际统计局公开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68.26万亿,第一产业6.08万亿,仅占8.9%。所以免除农业税既对税收没有灾难性影响,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在传统经济管理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税征收了很长时间,目前已全面取消。

(2)最低收购价政策

我国自1985年放开了绝大多数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后,1992年放开生猪、猪肉价格,1999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2004年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2015年放开烟草收购价格。目前只有稻谷、小麦施行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在缓解“谷贱伤农”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保护价的设定造成更多农民从事稻谷和小麦的生产,造成国家在过量粮食的储藏和保管上投入巨大。甚至有的地方粮仓不够用,运来的粮食堆积在粮仓外发霉腐烂。所以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今后或应该进一步放开,可行性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现有粮食产量不存在短缺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亿吨(12428.7亿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2015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约在12800-12900亿斤之间,两相比较2015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二是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安全性可以监控。三是淘汰效率低的农业生产单位可以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效率高的农业生产单位可以分得更多集体耕地,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

(3)农业补贴

广义的农业补贴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有的补贴不会造成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比如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等,被称为“绿箱”政策,其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类补贴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如粮食直补。粮食直补在短期内刺激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但存在严重问题。一是粮食补贴不能解决农产品成本高的根本问题。粮食补贴的作用相当于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通过补贴降低成本不是长久之计。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低,农村目前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种植,没有形成产业化。尤其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农民工工资大大提高(比如在一线城市8000元一个月请不到保姆),所以农民更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少数妇女,生产效率进一步下降。二是补贴影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对于粮食直补,由于不能直接补贴的所有地区所有农产品的生产,会造成补贴结构不尽合理。四是在进入WTO后,违反《WTO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的粮食补贴,会引起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反补贴制裁。

2.对商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在近代以前,东西方的主流经济管理思想都是以抑制商业为主,我国更是自古就有官办市场和官管市场的传统,主要表现在设置管理机构、规定交易时间、交易地点等,比如《周礼》中就有对先秦时期的“三时之市”的描述。政府对商业进行严格管控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造成部分商品政府专营现象。

在政府专营方面,我国古代主要是进行盐、铁专营,目前钢铁行业已经放开,食盐专营体制改革也在讨论中,而电信、火车、水电等行业目前施行专营。作为具有天然垄断属性或涉及国民安全的行业,施行专营有重要意义,但专营就会因缺少竞争而形成垄断价格。目前,放开专营企业竞争性业务、推进混合所有制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一定程度上消除垄断弊端。比如电力行业,一方面通过电力竞价上网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一方面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

3.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自古以来,统治者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总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强调等级观念,以政治为中心成为了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自由发展,企业管理工作上也存在浓厚的政治色彩。

一是企业行成为了政府的企业。企业作为一种现代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属性是独立的盈利性组织,如果企业不追求经济利益就很难盈利,如果企业没有决策的独立性就很难发挥盈利能力。所以当企业成为政府的企业,其盈利性就大打折扣。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政府属性明显,盈利性很差。即使是垄断行业,其盈利性也远远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其产品市场价格也并不低,比如油气产业。私营企业虽然政府属性低,尤其是小微企业,但在行政审批方面,繁琐的审批手续打击了商业者积极性,用时还有滋生腐败、产生寻租现象、加大政府工作量等问题,目前,政府也正在通过“三证合一”、“集中审批”等措施,改善行政审批繁琐的现象。

二是企业行政化管理的问题。盈利性企业的用人应当结合企业盈利情况,而一度编制由行政部门审批、管理规章与国家行政机构标准对接、企业政治任务大于经营任务等行政管理问题,导致了企业盈利性大打折扣。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在企业经营中,领导者注重政治任务,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使得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这种“官本位”思想使得企业在经济管理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环节,出现了“家长制”、“一言堂”等惟上是从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用人方面也更多选择论资排辈而不是选贤用能。而企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人的作用和决策,企业的用人和决策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达成。

第四,企业管理目标的不明晰。作为企业,目标应该是为全体股东谋取利益,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部分企业经常将员工利益凌驾于股东利益之上。员工利益固然重要,因为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员工的稳定一定程度上符合企业稳健发展的目标。但在企业经济管理上,员工是企业目标函数的一个参数,片面为员工谋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如某企业为让员工喝上放心的饮用水,投资成立了一家矿泉水子公司,这家矿泉水子公司经常亏损,效益越来越差。作为企业管理层,应当将矿泉水子公司关停,但考虑到员工利益,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这样的做法显然重视了员工的利益而忽略了全体股东的利益,是企业管理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要随机应变,不能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全盘抛弃,但也不能一味接受,要在借鉴传统管理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进行发展和创新。把握好企业发展方向,选贤用能,创造社会价值。

4.对金融管理的影响分析

(1)法制管理

金融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作用。法制强调的是一种理性,而中国古代的“法”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为的判断作为依据。曾经衙门里的大老爷可以随意判刑,这是不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直到现在,有些法律的量刑依然在完善中,比如贩卖,按照《刑法》规定,首要分子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那么如何量刑就会有人为的因素。对于经济管理来讲,明确的法律规则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尤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新兴金融模式不断出现,更增加了精确量刑的难度,国家目前也在大力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2)新兴金融模式和金融工具接受度低

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推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方式。老百姓处于谨慎动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差。比如证券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说证券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东西,建议国家取消。这显然受到了传统的影响,没有看到股票对资金配置市场化和对企业融资带来的巨大作用和好处。这种情况同业出现在保险业及其他金融行业。此外,秉持“勤俭节约、量入计出”,反对“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思想,使人们对于“超前消费”、“负债经营”的接受度比较低。然而没有超前消费,就不能更大的发挥“需求拉动增长”的积极作用。所以,尽管新兴金融工具和负债消费是个人理财和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经济管理观念的原因,政府金融创新有很大阻力,也只能谨慎考虑。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经济管理实践时,经济管理者要结合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辩证思考,避免惯性思维。要结合具体实际,更好的达成经济管理目标,促进总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N].光明日报,197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