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精选(九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1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上周六,波兰华沙国际机场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客机降落事件,造成机场停止降落长达半小时。而就在同一天,迪拜国际机场也因无人机活动的干扰,被迫关闭空域、停止飞机起降长达69分钟。

最近关于无人机干扰机场正常运作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就在上个月底,在成都机场也发生类似案例,最终造成跑道关闭80分钟。而再往前,此类案例不胜枚举。据巴德学院此前公布的一组检测数据显示,自2013年12月17日至2015年9月12日期间无人机和遥控飞机与民航客机共发生了327起危险接近事件,其中28次导致航班为了避免与无人机相撞而改变航线。

民航客机为什么那么怕无人机?

首先,主要是信号干扰问题。

在我们乘机的时候,乘务员都会在起飞前通知所有乘客必须关闭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这是因为,飞机上的飞行控制系统、自动导航系统、自动驱动系统、起落装置以及通讯设备,都会受到无线信号的干扰。无人机和手机一样,都是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关键在于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对于自动导航的要求比较高,要给自动导航的模式很好的电磁环境,这个时候通讯链路如果受到干扰,会影响自动导航模式。而在这个时候,由于高度较低,飞机可以接收到从地面反弹射向天空的基站信号。

“你想一下,如果你用某个通讯设备,而刚好机场的塔台在对飞机发出指挥入机场的命令,通讯链路受到干扰,飞机直接撞到塔台,是多严重的后果。但是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因为机场的通讯比较特别,通讯的频道也受到保护,所以我们能在机场附近打电话等等。但是一旦上天,那就要尽量杜绝任何一点意外情况。而无人机的飞行和通讯控制,与机场系统有某些相近的地方,所以,更要禁止无人机飞进机场。”一个业内人向雷锋网说道。

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1年,由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作出。此后也一直饱受各种质疑,比如包括美国波音公司、探索频道等在内的很多机构在做了大量相关实验后,始终没有找到证据证明手机能够对地空通信产生任何值得一提的影响。但为了乘客的安全,FCC一直维持了此项规定。当然,在之后的多次安全事故中,不少被认为由手机引起,其中被评为波音十大惨烈事故的奥地利“526空难”,有人猜测原因在于手机干扰造成发动机在空中打开了反推。

如今无人机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航空公司也开始反击了,例如空中客车的防御和空间部门开发出了反无人机系统,利用红外线相机、雷达和传感器去识别和跟踪10公里外的无人机。如果前方飞来的无人机被认为可疑,系统将使用电子信号干扰无人机的通信。

反无人机系统

其次,是碰撞问题。

航空业有个专门的术语叫鸟击,就是飞鸟撞飞机的意思。虽然飞鸟的体形小、质量轻,但飞机的高速运动使得鸟击的破坏力达到惊人的程度,在撞击过程中产生的高能量被飞机吸收后对飞机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据统计,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中,有20%是飞鸟撞击飞机而造成的,飞鸟对飞机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鸟撞飞机的防治被列为世界级难题,国际航空联合会甚至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

而飞行的无人机,就相当于那只小鸟,一旦撞机,将可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飞机撞鸟

安全距离在哪里?

为了杜绝无人机带来的严重安全风险,各国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将机场设为禁飞区域,也就是电子围栏。FAA当前的规定是,限制无人机操作者在机场附近5英里(约8.05公里),距地面400英尺(约合122米)以上飞行无人机。而在上周六的事故发生地点波兰以及迪拜,对无人机的飞行限制分别在民航机场20公里半径和5公里半径。

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对于无人机飞行的限制范围并不相同,在国内,也有相关规定,不过并没有正规的政策出台,更多的是由无人机厂商自行设置,比如大疆通常是在距离机场10公里的时候会提醒,5公里时自动返航。那么,无人机与飞机之间,有没有一个安全距离存在?一旦跨过这个安全距离,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某无人机助手中机场附近的禁飞区

上述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表示,无人机对飞机造成干扰,主要和功率、频段、调制方式等等都有关系,比如宝安国际机场,靠海,如果美国突然整了艘伯克利驱逐舰装了通讯干扰的军用设备,一放到机场的海边,开启超大功率的塔台通讯链路干扰,要是没及时发现并处理,整个机场得瘫痪,甚至周围10公里的范围通讯都会受到影响。飞机无法降落,无法起飞。这种军用级的和小小的航拍无人机的干扰,就不是一个级别了,距离、破坏性都没法比。

“实际上机场所有的通讯频段基本都是固定的,或者规定的被限制保护的频段范围,而无人机飞的通讯频段也基本是2.4G或者900M、5.8G,为什么禁止无人机在机场飞,就是怕通讯发生干扰,但这是一个概率性的事件。

而且,一般发生干扰,其实无人机比较惨,因为飞机有各种保护机制甚至取消通信人为操控,而无人机一旦失控,跑到别的地方去,那就基本完蛋。除非无人机失控之后导航系统不出问题,能自己回来,不然就飞跑,降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或者飞没电了自己掉下来,炸机。。。

第2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第3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一是亲密距离

这种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距。处于0~15厘米之间,彼此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这是为了做出、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常发生在爱情、亲友关系之间。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可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处于15~45厘米,这是身体不相接触,但可以用手相互摸触到的距离,如挽臂执手,促膝倾谈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亲密朋友之间,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而势力圈以眼前为最大,也就是一个人对前方始终保持强烈的势力圈意识,而对自身的两侧和背后关心次之。据这一原理,飞机上、长途汽车上和影剧院都采取长排向前的坐位,尽量避免对面的坐位,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均的前方势力圈。

二是个人距离

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的握手、交谈;或者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

这种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处于120~210厘米之间,一般是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复杂的事物几乎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如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来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处于210—360厘米之间,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首长接见外宾或内宾;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下属谈话等,由于身份的关系需要与部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4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文化心理距离 文化习俗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中国人把自我看着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参与者,因而他们相互依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重心倾向归因。英美人注重自我,讲究人人平等。人际交往中“不分高低,交往要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萨姆瓦,1988,10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甚至邻里及村舍都视为集体,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重心倾向是群体主义,交际中常常贬低自我,抬高对方以示礼貌,显示出明显的交往层次。

由于心理距离不同,因而产生了西方人喜欢更大的空间及领属,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东西方人对文化空间的态度与感受也不相同。

三、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文化心理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

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相关。(顾家祖,2002)“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经过大量观察后,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场合)距离。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左右。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一般谈话距离)。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4英尺为一般场合,10英尺为正规场合)。公共距离一般在12英尺以上。”从以上看来距离愈远亲密程度愈小。不过两个同性或异性之间谈话的距离是有差异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及程序。由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不同,所以空间距离所引起的联想和感受就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因其所持文化观念不同,对于同一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故而,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语言的作用。人们交谈时相互间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俊峰:1999,p95)提到:

americans generally like a lot of physical space in their organization lives. many american clichés point to this: "give me some space," "get out of my face," "back off." this translates into a typical distance of about three feet when addressing others in business situations. very little touching takes place. when it does occur, it is usually somewhat conspicuous and a source of sensitivity. handshakes last only a second or so. if two passengers remain after a crowded elevator has emptied, they immediately take dance-like steps to their respective corners. in many cultures, the social and business distance is much closer than it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customary in part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for business associates to embrace each other, to kiss each other lightly on the cheek, and to put only one foot or so between them in a business discussion. indeed, a distance of about a foot between business associates is customary in many cultures.可见,空间交际是一种文化习俗,空间距离与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2.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

(1)心理距离与文化交际

由于英汉民族的心理距离不同,反应在习惯上就不同。美国人比较活跃,要么努力工作,要么尽情地玩乐,好像一刻不停;但东方人则喜欢静坐、闭门思过,让西方人感到“无所事事”。这完全反应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杨自俭,2000)曾提到:“thank you”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要远远大于汉语中的使用。汉语中的“谢谢”一般只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熟悉的人之间不太用谢字,家庭成员之间根本不用。英美人却认为任何人为自己提供方便都应该说“谢谢”,甚至包括自己家人。从英汉语用词及客套话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里人际心理距离的差异。

(2)体距与文化交际

霍尔在研究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变化时创造了一个新词proxemics(近体学),既研究人际间利用距离进行交际。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亦很广泛。伯特威斯特尔(birdwhistell)在1970年说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人们交谈时有一些关于相互间距离的文化约定。(refer to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来自美国文化的甲与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乙可能对人体距离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当乙与认识不久的甲交谈靠得很近的时,甲感到很反感,而乙则感到迷惑不解。这就是距离产生的文化差异。当然,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的相互间距离是潜意识形成的,带有各自文化特征。中国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间的距离一般较小,而且同性谈话人比异性谈话人靠得更紧。中国人比美国人体距近,所以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靠拢过近以至可以感到对方的呼吸。这使英语国家的人产生误解和反感;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一对男女的身体靠近到什么程度,是表明两人关系的指针,因此空间距离也能说明亲密关系。英语国家的人并肩同行时,一般都至少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人异性同行会也往往保持一定距离,可是中国人同性同行时,会肘肩相碰。遇到这种情况英语国家的人就要道歉,否则一方就会感到受到了冲撞;而中国人无需此举。由此看来,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比集体主义的文化要求更多的空间。

(3)空间领属观念与交际

各种文化的成员都有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意识,对侵入自己空间的人会做出某种反应。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属范围,无论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还是涉及公共场所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属范围。

在美国,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英国讲究办公桌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任何人不得随意触动其领地的物品;而中国人办公常常是两个办公桌相对。

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英美人的临时场所也不可随便侵犯。中国人吃饭,大家一桌,热闹非凡;而英美人宁可等待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的同意,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4)空间态度、空间排序与文化交际

人们对空间的态度,涉及到时空概念及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问题。

我们通常把时间看成一条线,某个规定的时刻是这条线上的点,两点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段时间(顾家祖p35)。时间性强的人常常遵守准时习惯。西方人不喜欢迟到,迟到总要道歉并加以解释;而中国人很少有道歉的习惯。

英语国家排列位置讲究女士优先,利用空间距离表示对女士的照顾和尊重,而中国没有这一习俗。中国人排列位置是最重要的人物和领导人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或者都依地位高低或年龄长幼排列。另外,座次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人际地位和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正规场合,座次的选择都可显示出人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利用座次空间进行交际,显示出主次、礼貌,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座次排序的意见分歧有时会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5)拥挤空间程度与文化习俗

拥挤是人们对个人空间受到了他人的侵犯,自我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的一种感受。对于来中国的老外来讲,处于众多的人海之中感到要被挤扁了。而对刚到英语国家的中国人来讲,他们看到的是众多的大城市,然而空旷、人少,往往使人产生一种被隔离的孤独感。中国的家人同学和亲朋好友在公共场所喜欢挤坐在一起,亲密热闹。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在同一空间的人相互发生矛盾时,英语国家的人有权提出维护空间环境和自己习惯的要求;在公共场所受到干扰的中国人却习惯于采用自我回避的方法寻求安静的空间。

总之,虽然东西方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表达形式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交际目的。只是这种空间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导致了各自文化上闪现出不同的光芒并被具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各自赏析与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萨姆瓦,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241.

第5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题记

(一)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以前我一直认为天与地之间的距离是最遥远的。读这句诗,刹时我所有的思绪都化作汹涌澎湃的热浪拍打在我心底深渊的礁石上,磨灭礁石锋利的棱角,终于,我明白读这句诗会有这种感觉的原因了。孩提的时代一个没有成熟的思想让我不明白最遥远的距离的真谛。

躺在草地上看蓝天,脑海里一片遐想,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作一个诠释。现在我认为天与地之间并不是最遥远的。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天的边缘。

生与死,是阳与阴的隔绝,是一个遥远的距离。然而死留作一个美丽回忆,灿烂微笑的灵魂埋葬藏在生的心灵宝盒里,紧紧地关闭。此时生与死并不是遥远的距离,而是紧紧地偎依。注视与我们别离两千五百年的孔子,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七十二贤徒,两千多年的历史长中被水冲洗,还是熠熠发光。我们与他并不遥远,不遥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的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这也是最可怕的距离。不用说别的,想想我们,有多少人明白,有多少人懂得辛苦的父母挥洒血汗是为了给年轻一代一片沐浴的阳光。父母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呵护,给我们成长需要的甘霖,可是有多少个孩子知道这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呢?最遥远的距离从两代人的心里鸿沟开始,最可怕的距离从晚辈的无知开始蔓延。不知道身边有一颗苍老的心在为自己;搁在身边的一颗心有也不能够听到你的呼唤。心与心之间,渐渐遥远,直到无法衡量时也未必会结束。

(二)

躺在地上看蓝天,漫游于天与地之间,想看清楚天与地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只是感觉到自己与蓝很亲近,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尽头,宇宙还可以装在我的胸怀里。

徘徊,徘徊,穿过一座座山,一丛丛林。山在呼吸我,林在呼吸我,我从山的脸庞,林的唇边擦过。这不是我与大自然的亲近,而是心灵与大自然的亲近。

看看巴西的亚马孙平原,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大树汇聚一簇,一片葱绿,为世界增添养分。现在它已经芳颜不再了,这是人类惹的祸,一家家伐木公司向它们发动侵略。当锯与大树接触的那一刻,距离是那么的近,你们是否听到它们残痛的呢?你们是否想到人类只有和它们在心灵上的亲近,才能够和谐共进呢?

朋友,心灵与自然的亲近,才最近的距离,也是最美的距离。用我们的心去呵护它们,用我们的双手去抚慰它们。让我们与大自然筑造一个美丽的神话,让我们与大自然拥有最近的距离,拥有最美的距离。

(三)

躺在地上看蓝天,回忆昨日逝去的梦。

我笔直地面对墙壁,自己惩罚自己。想到那张不及格的试卷,就难以自己,任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淘气。想想这张不及格的试卷是班上的唯一,想想自己对倒数第一的历史已有两年了,想想排在我前面的分数,我想掐死自己。

好与差的距离,分数与分数的距离,我与他人的距离,犹如我躺在地上看蓝天时一样,这距离无法用尺子测量。我想赶上他们超越这个距离,可是太遥远了。

我哽咽地对父亲说:“爸,我想弃学,每次考试我都是班上唯一一个没有及格的人,我与他们的距离不可量也不可测,是一个遥远如天与地的距离,是一个可羞又可怕的距离。”

爸拉着我的手,擦干我的眼泪,走到树荫底下的椅子坐下,慢慢地对我说:“儿,别哭了。分数与分数是一个很大的距离,这固然遥远,固然可怕。但只要你在学校里,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你都很上心,潜心学习。那么爸就认为你在别人的前面。你想,别人在玩,而你在学习,这个时候你比别人多学了一点,你与他们的距离自然就会减小。相信自己,你会超越距离。儿,你听懂了吗?”

打那以后,爸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倒数第一的宝座我拱手相让了。

是的,一个学生应该这样。不能把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想象得太遥远,太可怕了。而是应该把自己与他们的距离看成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美的距离。

相信自己努力过,就与别人的距离是最近最美的,不要怀疑自己与别人的距离,也不要夸大自己与别人的距离。

(四)

我躺在地上看蓝天,我把天装在怀里。现在天与地没有遥远的距离;却有心与心相互依偎的亲近,心中油然而起一种恬静。

从最遥远最可怕的距离开始,走过心灵与自然的亲近,到分数与分数的距离的一段心灵旅程。我像一个从香花园里跑出来的人,得到一种熏陶,又像一个被大雨洗礼过的人,已经醒悟,明白距离的真谛。现在仰望蓝天,那蓝似乎在与我招手,不再是尺子无法测量的距离,而是心连心的亲近。

点评: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人与自然的距离,而是人与人的距离。只有常常交流与沟通,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文章的几个小片段既可独立成篇,又可连缀一体,如果能将此文的结构再理顺一下,就更好了。

第6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关键词:媒介距离;适度;距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08-05

距离是一种标量,一种不具方向、不会是负数的含量,也是最为复杂的地理概念。作为物质性距离,它是物与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以及相隔的长度,显示出的是远近、长短的关系标量;作为精神性距离,关涉思想、认识、印象、情感等,它是人与人与物的对比,反映出的是远近、亲疏的关系含量。在媒介地理学中,媒介距离是媒介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涉及距离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经过研究和积累,现已逐步形成媒介距离理论。

媒介距离作为在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和受众之间所构成的不同距离的标量,具有矛盾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当各种变量互动互助处于恰到好处的适度状态时,信息沟通中的共享、愉悦和共鸣就产生了,从而也达到了最佳传播效果。这就要求媒介距离保持在不远不近、不长不短的适宜状态。叔本华在其著名的“箭猪取暖”寓言中指出,社会个体间需要保持相互容忍而适度的“身体距离”,否则,彼此间就会制造伤害和疼痛[1]。朱光潜也曾说过距离适度的重要性:“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一个最好的理想[2]。”所谓“不即不离”,就是适中适度、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在媒介传播中,适度是人与人、人与媒介和社会相互作用产生最佳效果的重要原则。

一、适度性媒介距离的基本层面

媒介距离可以分为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媒介距离的适度性要求管理者和传播者根据当时的传媒政策、情境、信息、渠道、受众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争取各个层面都能保持一种适度的和谐状态。

(一)把握适度的时空距离

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发生地与受众地理空间上的距离越近,受众越容易对传播内容感兴趣,传播者越容易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接近性是新闻价值标准之一,是指媒体所报的新闻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包括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也包括经验、心理、情感、年龄、职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接近。最明显的是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比较大。空间距离越接近,受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地理差异越小,就越容易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给受众带来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空间距离不仅是传播者控制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传播者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在美国,地方性媒体要比全国性媒体发达得多,地方性报纸一直作为美国传媒的主导力量而存在。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地方性媒体,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关闭在美国和全世界的许多分支机构,将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当地新闻,此举被认为是地方报业应对金融风暴和新媒体冲击的明智决策。《华盛顿邮报》执行总编马库斯·布劳奇利声称:“在资源有限和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集中资源,集中于报道华盛顿本地新闻,集中于报道有关美国和华盛顿的政治、政策以及政府的信息、趋势以及观念。[3]”

当然,并不是空间距离越近越好,最佳的距离是适度,让内容适当“陌生化”。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太近有时不仅会影响传播者对事实的感知和传播,而且影响受众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与接受。以方言报道当地新闻,的确能吸引当地受众,但大量的浅层性、表象性、日常性和重复性的当地新闻也会让人产生“病毒式疲劳”,更让受到排拒的外地受众首先逃避。这也正是民生新闻常遭诟病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空间是快状的横向的,那么时间就是线性的纵向的。在新闻传播中,“接近性”原则是对空间距离的要求,而“时效性”和“时宜性”原则便是对时间距离的要求。要把握好信息传播的时间距离,就要处理好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的距离关系。时效性是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及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时间差距。新闻是易碎品。失去时效,新闻就成旧闻。新闻报道越具有时效性,就越易突显新闻价值、引起受众关注。因此,时效性要求记者迅速及时地把新近发生的事件报道出去,最大限度地缩短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距。

广播电视录播制式,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接受之间存在较大时间距离,导致广播电视节目在现场感和参与性有所降低。其实广播电视是最能够发挥同步记录功能的媒介,采用直播制式显然是广播电视节目提高时效性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世界上许多较为著名的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已有很多内容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网络传播、手机传播、微博等新媒体的加入,更使得事件的发生与新闻的播报慢慢实现了零距离传播。

第7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美”。也有人说:“距离产生隔阂”。到底距离会产生什么呢?试想一下,如果人和人之间真的有了距离,那么于距离随之而行的到底是什么呢?

距离其实就是任何人之间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朋友之间的距离,家人之间的距离,以及恋人之间的距离都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去追究这些距离过后到底会产生什么,但是我们明白这些距离之后我们到底会失去什么。也许我们因为久不联系与再次相见无法敞开心扉。或许我们因为与家人长期不见而更加珍惜重聚。也可能与恋人分隔两地最后分道扬镳。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无法避免,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它让许多人走进了你的生活有的陪你欢笑,有的陪你哭泣。有的陪你相守,而有的则是用来缅怀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不应该伤心和惆怅。因为人生就是因为有了缺憾才显得格外的动人。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和父母一直在一起。也不会有人从来都有挚友的陪伴。而恋人的也并非与你永远长相守。而这些因为时间,金钱,地位等产生的距离。则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会产生隔阂的尽量把自己的感情流失量降到最低。

在这个距离的时代我们无法避免这些问题。就先鲁迅笔下的闰土与水生多年分隔,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物是人非的生活把我们的一切都改变了,而我们所能保留的就是当初相处是那一份纯真的美好。等我们有一天面对距离是,我们不是恐慌的,无助的,我们是淡定的。是从容的。因为我们有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就足够了。

高二:薇沫笑

第8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距离,是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空间的距离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认为精神上的距离是最遥远的距离;又有的人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但是我觉得这世界上不存在着最遥远的距离!

距离并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有一位山东大汉在高考后选择了一所军校,他为人民做着贡献。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变故,他的父母亲离异了,而他害怕母亲会孤单,选择了和母亲一起生活。临近开学,那正是母亲与儿子分离的时候啊!最后那顿晚餐,母亲把对儿子那沉甸甸的爱都寄托在那丰富的菜肴中。儿子要去很远的地方——青海,但他坚信距离不是问题,这距离也更不可能磨合儿子对母亲的爱。只要他与母亲都彼此牵挂着,距离也会成为沟通爱的桥梁。

生与死的距离。有人认为生与死的距离是永远的分别。但我只想说那不是距离,虽然死去的人会与世隔绝,但他留下的精神能够与世长存。譬如,毛泽东主席,虽然他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勇于创新,敢于斗争,善于运筹,长于谋略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他诗歌散文的现实性和乐观性一直是现代文坛作家想要借鉴学习的。虽然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作为新一代的继承者我们还是特别的敬重他,因为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彼此相互牵挂着,距离会是沟通爱的桥梁,心灵的距离并不可怕,只是留有一份空间舒展心灵而已。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需要逐渐的磨合,跨越这个距离,最遥远的距离将不再存在!

高一:傅慧琳

第9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范文

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4、有些人的好就像埋在地下的酒,总是要经过很久,离开之后,才能被人知道。剩下饮酒的人只能寂寞独饮至天明。最遥远的距离是人还在,情还在,回去的路已不在。

5、有时候,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清楚的知道,他不属于你。

6、我不问,你不说,这就是距离;我问了,你不说,这就是隔阂;我问了,你说了,这就是信任;你不说,我不问,这就是默契;我不问,你说了,这就是依赖。

7、世间百态,必定要亲自品尝,才知其真味;漫漫尘路,必定要亲历亲为,才知晓它的长度和距离。

8、每当误会消除冰释前嫌的时候,故事就距离结尾不远了。

9、远距离不是距离,心的距离才是距离。

10、那些旧时光已远去却又再相遇,埋藏的回忆还剩下微笑的距离,我只记得十年前你过分美丽,我坐在楼顶,身边是你。

11、世界上有三种距离最遥远,生者与死者的距离,红尘中擦肩而过的距离,还有,心与心的距离。

12、我怕的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我们心的距离。只要心的距离是近的,多远的空间距离都有走完的一天。

13、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14、千年的相守,又是千年的等待,一直期盼对方苏醒的一日,但眼下,他与青霜距离不足三丈,但却有种仿若距离了万古岁月一般的错觉,仿若比之生与死的距离,还要遥远…… 这世间,有一种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忘记……

15、我以为我们的距离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距离,我错了,我们的距离是两个世界的距离。

16、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17、其实就在眼前,明明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但那距离却总让人觉得像是永远。

18、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鱼和鸟的距离,也不是,我爱你 你却不知道。而是,曾经一起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你我,现在,却形同陌路,闭口不语,我们没有失忆,不是被迫,只是有了距离。

19、人与人最短的距离叫拥抱,人与人最长的距离叫等待,人与人最看不见的距离叫包容,人与人最可怕的距离叫漠视你的存在!

20、时间太长 我怕等不到你,距离太远 我怕追不上你,爱情太沉 我怕放不下你。

21、距离是一种珍贵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在距离的支配下幸福自然,一旦超越了距离的沟壑就有可能产生伤害。甚或两败俱伤。

22、最远的距离,就是近距离看你幸福,却不得染指你的生活。

23、我们的远距离,成了考验我们的恋情。我们的远距离,成了彼此的不信任。我们的远距离,成了分手的一个理由。我们的远距离,成了知道彼此爱的有多深的知情者。

24、夜晚,很喜欢观看星光,我知道星与星隔着彼此永远也无法到达的距离。就像我和你一样,一个有心,一个无意。就这么错过了彼此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