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报考煤炭类专业考生逐年减少,加上江西省乡镇煤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煤矿数量和产量都得到长足发展,而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地市、县、乡镇煤矿企业陆续改制,从国家、集体所有制煤矿企业转变为私有制煤矿企业,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开展对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快培养服务于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量。截至2006年12月30日,江西省乡镇煤矿共有736个,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共计2132人,按地市分布,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学历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学历情况

3、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

表3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年龄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较少,层次偏低。由于煤炭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属煤矿,其次是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在乡镇煤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煤炭中专以上学历只有20%,明显偏低。

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与乡镇煤矿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十多年来,煤炭院校没有毕业生分入乡镇煤矿工作,总量的增加也只是从其他渠道进入乡镇煤矿工作,然而,5年来江西省乡镇煤矿的产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快速增长,更凸显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

3、知识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随着煤炭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设备、新仪器陆续在煤矿强制使用,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明显感到吃力,许多技术人员凭的是老方法、老经验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煤矿,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4、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老化严重,急需培养一大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5、待遇低,稳定性差。由于大部分乡镇煤矿属于私有,技术人员只是打工,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任务重、工资低,加上职称评定受限制、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不便、居住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2010年乡镇煤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赣府发[2005]18号)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的文件精神,省煤炭主管部门提出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必须达到每矿4人以上,江西省乡镇煤矿现有736个,如果每矿按平均4人计算,届时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2944人以上。考虑到现有中专以上学历的429名技术人员中,到2010年因年龄达到55岁不得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还有约80人左右。

目前,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江西省两所煤炭院校: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从2005年开始,乡镇煤矿选送到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共有采煤、地质、煤矿机电3个专业,共864人,如果这些人员全部回到江西省乡镇煤矿工作,预计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

缺额数=要求配备数量-已有数量-即将增加数量+到时将要退休数量=2944-429-864+80=1731人

考虑到煤矿数量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到2010年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1700人-1800人。另外,加上培养学习时间、回矿到担任职务的锻炼时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江西省煤层特点、开采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乡镇煤矿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时间短,培养费用低,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强,比较适应于乡镇煤矿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乡镇煤矿人才梯队建设,高职大专层次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应以中专层次为主,兼顾高职大专。本科层次教育虽然学科体系、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基础较深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存在学习时间长,培养费用高,人员稳定性差,动手能力弱,过高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发辉的缺点,不应作为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重点。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

煤炭专业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煤矿主管部门的要求,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立足现有省内煤炭院校加快培养。目前江西省煤炭类高校共有两所: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煤矿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等专业都是学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江西省煤炭系统技术骨干。

按国家招考政策,现有以下几种学历培养方式:

1、初中毕业起点读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高职大专;生源可以是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统招录取,也可以是煤矿优秀青年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通过煤炭定向录取。

2、高中毕业起点转录读一年制中专。

3、高中(中专)毕业起点读三年制高职大专。

4、举办成人教育,有高中毕业起点脱产或函授的方式。根据乡镇煤矿生源和年龄结构的状况,应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三、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1、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江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如对于煤炭洗选、煤炭营销,作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设置就不必考虑。

2、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广一些,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煤矿相关专业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专业口径必须宽广一些。

3、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根据江西省乡镇煤矿地质条件、井型、煤矿单产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实际,急需培养煤矿开采技术、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技术3个专业人才。至于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由于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小、煤层埋藏浅、通风网路简单,暂不急需。

(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计划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强调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当煤矿巷道掘进遇到大断层时,就要运用到掘进与支护、地质与水文知识、巷道测量、安全管理等知识,在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综合考虑过断层的措施。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地质测量》这门课,不但要会罗盘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量,还要学会使用最新的电子仪器测量。

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实用型”的特点。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具有较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若干模块的课程。

2、以能力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过对煤矿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煤矿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课、技术(实务)课和技能训练课4类。

以上两种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煤矿职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职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化。过去我们以学科知识为本,内容交叉重复多,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依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明确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教学服务,专业理论教学贯彻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矿山机电维护能力模块,应该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等知识精简糅合在一起,掌握常用采掘机械的原理和简单维修,掌握基本电工知识,能对简单的矿山供电情况进行处理。

2、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制度。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进行。将理论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分析问题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应是生产的实际问题。必须紧紧结合乡镇煤矿实际,从实践出发,为乡镇煤矿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很小。例如,乡镇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乡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乡镇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乡镇煤矿落后采煤方法改造,巷道掘进支护方式改革等等,最多进行矿井采区(或盘区)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为单位。3人-5人为一组,先到乡镇煤矿跟班实习,边学习边锻炼。学生彼此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启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养成听取、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和谐地与他人共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煤矿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按着乡镇煤矿的要求培养学生,满足需求。第一,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矿企业的技术领导、专家作为委员对学校煤炭类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争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双方合作加强煤矿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与煤矿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满足煤炭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产学结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乡镇煤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煤炭类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考核、提高学生素质、承担培养风险等是“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路径。煤炭类专业“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乡镇煤矿的意图,共同培养适合乡镇煤矿生产和管理要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乡镇煤矿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镇煤矿的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镇煤矿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煤矿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煤矿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于乡镇煤矿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乡镇煤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乡镇煤矿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3).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室研究,2000(4).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6、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第2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音乐市场就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音乐将伴随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音乐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调节心理、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操无可替代的精神食粮。音乐将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从事社会音乐活动和社会音乐工作的人将会遍布社会的各个基层,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会越来越多;这样就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个大的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高职音乐教育如何办学、如何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这类学生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比较薄弱。这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从事演员职业或到影视、电台、电视台、群众文艺、社会文艺等行业工作。第二类是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毕业生,这类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比较好,但专业性和技术水平比音乐和艺术院校学生要低。这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从事中、小学以及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电台、电视台、群众文艺等行业工作,以上两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第三类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这类学生专业性和技术水平比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低,知识面不如师范和综合院校的学生宽。针对以上两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及面对市场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想赢得市场,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那么、高职音乐教育就必须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艺术实践;二是强化一专多能;三是强化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如能做到以上三个强化,那么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应该有四条:一是继续报读本科;二是到城镇文化馆、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工作;三是到厂矿企业、从事企业音乐文化;四是到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等基层单位从事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用人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

二、厂矿企业和社会基层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艺术人才?

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的键身、娱乐和休闲的需要,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便会应运而生。经济效益好的厂矿企业就会注重发展企业文化;乡镇、街道办和社区就会考虑如何活跃和发展群众文化。音乐文化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无论是厂矿企业还是乡镇、街道办和社区都需要音乐人才。城镇的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的经营和管理也需要具有音乐专长的人才。

但是不论是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的经营或企业文化,还是乡镇、街道和社区的群众文化,都是整体工作的一个部分。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音乐专长,又有从事文字、社交、公关、织等综合能力。平时做好本职工作,有音乐文化活动,或在工作中需要音乐知识和技能时,又能具备做好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即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

三、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厂矿企业和社会基层对音乐人才的需要,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一个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五种综合能力。一个良好的专业技能是指:有一门突出的表演技能,既唱歌好、弹琴好、或跳舞好,其它两项表演技能也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组织合唱、伴奏和编排文艺节目的技能。五种综合能力是:策划组织文艺活动的能力;主持文艺晚会的能力;有一定公文写作的能力;有英语基础会话能力;有良好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在具备以上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品德和正确方法,为工作后继续学习和深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3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继续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委巩固和发展学教活动成果的总体要求,以“三提高一改善”(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纲,加强思想政治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素质;以农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搞好任职资格和岗位素质培训,提高“两委”干部执政为民的本领;以党员致富服务网络、流动党校为载体,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以各种学历教育班和选派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为依托,全面改善农村干部年龄、文化结构)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质,为全县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继续实施“素质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三年努力,使乡村两级干部文化科技素质达到四个百分之百,即:45岁以下的乡镇干部百分之百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精通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百分之百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副书记达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百分之百的农村“两委”干部达到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熟悉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百分之百的农村班子中有一名以上“两委”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取得初级技术职称。

二、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

1、以“两委”换届为契机,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班子。**年3月,我县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任期届满,应全部换届。在农村“两委”换届中,各乡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视角、拓宽渠道,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对于村内有人选的村,要采取“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的方式,充分发动并依靠群众,放开视野,把致富典型、退伍军人、党员“双带”能手、回乡高中毕业生等作为选用重点,加大“经济型”、“发展型”、“知识型”人才选拔任用的力度,切实把那些素质好、办事公道、文化知识水平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才选拔上来。特别在村委会换届过程中,提倡把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规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提倡拟推荐的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提高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和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比例。

2、强化思想政治培训,努力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结合我县乡村干部的特点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重点抓好“三个一”:一是每年举办一期农村干部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班。重点培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主要精神等,使乡村干部初步掌握科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思想作风整顿”。针对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的工作疲沓、不思进取、处事不公、作风粗暴、为政不廉等现象,县委每年集中组织乡村干部进行一次思想作风整顿,通过组织培训、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民主生活会等,认真剖析,查找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三是每季度下达一次学习计划。县委组织部结合不同层次乡村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有关书籍、文章作为必读书目(篇目),定期辅导、定期集中考试。

3、搞好任职资格和岗位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干部业务素质。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后,县委有计划地对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期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和岗位素质培训,培训时间每期为1个月,**年底前对全体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一遍。以后,每年对新调整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一次补训。培训采取半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方式进行,培训结束时,组织学员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考试及格的,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和岗位素质培训合格证书,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持证上岗。考试不及格的,责令重学补考,补考仍达不到要求的,调整工作岗位。

4、强化专业素质培训,提高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要紧紧围绕我县“两白一红”的农业特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和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重点举办好四个培训班:一是辣椒产业化培训班。每年,县委结合我县辣椒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举办1--2期辣椒产业化培训班,重点培训辣椒栽培、保鲜、综合利用、深加工和营销知识。二是棉花、小麦深加工技术培训班。县委每年定期举办1--2期棉花、小麦深加工技术培训班,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蔬菜种植、特种养殖培训班。每年,县委有计划地举办2--3期有关蔬菜种植、特种养殖方面的培训班,建立1--2个示范园区和养殖基地,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四是民营企业发展研讨班。结合我县水泵和玛钢铸造业的发展方向,县委每年有计划地举办2-3期民营企业发展研讨班,聘请有关专家、教授讲授专业技术及市场营销知识,同时邀请优秀的厂长(经理)共同研讨成功之路,进一步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县委在办好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致富服务网络”的纽带作用,以“学校+基地”为主要模式建立农村党员培训学校,对农村“两委”干部适时进行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5、继续搞好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打牢文化基础。一要办好全日制本科班。县委组织部要积极动员具有大专学历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副书记、农村“两委”干部和下基层干部等,参加河北农业大学举办的乡村干部全日制本科班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举办的远程网络教育本科班。二要继续办好大专班。县委组织部每年将继续与市委党校、邯郸职业技术学校、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联办大专学历班;与科协、乡镇企业局、农业局联合举办农广校和乡镇企业管理电大函授等大专学历教育班。每年招收大学或大专学员100余名。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有条件的乡镇可以从乡财政中拔出一定资金作为学员学费补贴。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学费可以从村财务中列支。2006年1月份之前,达不到学历要求的乡镇干部予以分流,达不到学历要求的农村干部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免职。

6、鼓励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县委每年通过乡村提名、个人自荐、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文化考试、面试、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择20名左右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为村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选派到农村任职的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的档案由县委组织部管理,乡镇党委每月向到村任职的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发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费,同时享受农村干部生活补贴。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每年根据村经济发展需要,逐人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一年一考核,考核结果装入本人档案。成绩突出的,县委授予“优秀回乡毕业生”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的,经县委研究后,安排到乡镇工作,实绩突出的,可以提拔重用。责任心不强,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工作任务,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取消其在村任职资格。

7、选派机关干部到村挂职、任职,进一步改善农村干部年龄和文化结构。根据工作需要,县委每年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荐、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择40名左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优秀青年到村任职、挂职。到村挂职、任职的机关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共同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干部下基层期间原单位必须保留其编制和职务。机构改革时,同等条件下,下基层干部不作为分流对象;下基层干部的工资、福利等待遇由原单位负责,同时享受在基层所任职务的相应待遇;县委组织部每年对下基层干部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装入本人档案,成绩突出的下基层干部,县委授予“优秀下基层干部”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的,上调一档职务工资。县委以后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优先考虑有突出业绩的下基层干部,对于责任心不强,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工作任务,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责令其回原单位工作,作为分流对象。

三、推进措施

为推进“素质工程”的扎实有效开展,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措施:

1、健全组织。县委成立继续实施“素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王俊祥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组织好各类培训及学员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督导检查,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及时培树推广典型,激励鞭策后进,保证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4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季,贵州的压力也不小。省委、省政府认为,受观念、体制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一,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工作任务繁重。但高校毕业生是贵州省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仅仅是整个就业大军中一个组成部分,另外还有农业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生态移民以及其他特殊就业群体。就业工作任务很重,4月底,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各职能部门也纷纷就全省就业工作作出不懈努力。

为大学生就业铺路

今年贵州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96634人,比上年增加6398人,贵州省要求确保初次就业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不低于85.67%的去年本省同期水平。

从国家整个就业环境和指导政策的层面看,支持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岗位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随着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继“大学生村官”之后,今年我国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或村就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的一项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要求,在乡镇及村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农业服务、城镇建设等领域,要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实施更大范围和更多对象的公务员乡镇培养计划,省、市、县三级机关每年有5000名左右的招录计划面向社会优秀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新考录人员安排到乡镇和村工作。

自2013年起,在基层工作津贴、职称评定、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学期间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到基层就业大学生都享有充分的、极具吸引力的政策红利。

很长时间以来,贵州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岗位不足以吸纳所有劳动力就业,即使是本省生源的大学生,回乡工作的愿望与动力都不强。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的体制环境有较大改善,大学毕业生对贵州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认同度有了很大提升。

在鼓励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分不同情况,政府提供了对企业产业发展项目以“贴息为主、补助为辅”的优先专项资金支持,出台由同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社保费用进行补贴的政策、对奖励补助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以及视情况减扣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政策。

同样,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中,有降低准入门槛比如高校毕业生申办企业不受出资额限制、注册资金实行分期到位的原则等规定;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如果希望创业,其启动资金可以得到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政策的扶持;税收减免、补贴奖励政策也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性。

重视返乡人员创业就业

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也是贵州各地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贵州省要求各市州以及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贵州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庞大,仅在温州就有80万贵州人。他们不但带回数额不少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外积累起了各行各业的实际经验和专业素质,为返乡创业打下亟需的知识和技术基础。

不少在外贵州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很多外出返乡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进入当地建筑行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有些在家门口“重操祖业”,搞起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有些农村返乡的青年人把在外务工赚得的钞票投入种植、养殖业,当起了专业户,“家庭事业两不误”。

根据贵州省的总体要求,要紧密结合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积极引导和鼓励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创业就业。

返乡人员在运输、商贸、餐饮、旅游等领域发展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以及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帮助其选准选好创业项目。在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诸如工商、财税、融资、征地及项目落地等服务方面,全力支持,并且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上,要给予适当倾斜。

创业对于任何人群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业之艰辛很难被外人理解,社会舆论也一直在呼吁政府要呵护和善待创业者。贵州省政府要求,对创业成功并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返乡人员创业项目,各地政府部门要及时妥善解决其扩大生产所需的用地等问题,以鼓励其长期投资、稳定发展。

就业工作“负重前行”

截至今年5月底,贵州省工商系统累计发展扶持微型企业30230户,累计带动16.5万余人就业。今年1~5月,全省新增微型企业达到了10230户,已完成年度目标发展数的51.2%,带动就业53952人,私营企业和从业人员总量净增1.88万户和11.72万人,其中微型企业贡献率达到54.41%和46.03%。

据贵州省就业局的数据,1~5月,全省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91亿元,新增扶持创业人数达1.57万人,新增带动就业3.94万人。

今年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5.15万人,同比增长25.75%,完成年目标任务50万人的50.30%;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8.12万人,同比增长24.92%,完成年目标任务10万人的81.2%;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4万人,同比增长29.38%,完成年目标任务5万人的82.8%;产业园区新增就业11.25万人,同比增长64.23%,完成年目标任务20万人的56.25%。

从以上数据看,全省各项就业指标任务完成近半或过半,但当下正值难关,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贵州省就业局分析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城镇每年约有65万人需要工作,但目前的岗位每年仅能解决大约50万左右人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另外,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其次是就业专项资金不足。2009年以来,贵州省就业资金使用量逐年加大,到目前,省本级和各地历史结余资金基本清空。如果要完成2013年就业目标任务,全年需要就业资金超过25亿元,按照2012年中央补助12亿元、省内各级筹集8亿元左右测算,存在5亿元的缺口。

再次是小贷担保基金担保额度告罄。3年来,贵州省通过就业专项资金和各级财政两个渠道筹集小贷担保基金近7亿元,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分别为3.5亿元、16亿元、35.7亿元。由于财政部对小贷担保基金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比例进行了调整,各地小贷担保基金担保额度已基本用完, 小贷担保基金出现缺口。

第5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小型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乡镇企业凭着自己的坚韧与毅力,硬生生的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挖出了一桶桶“黄金”,并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贯入强劲的动力,这与在区域上的集聚经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小型乡镇企业的理论基础

中小型乡镇企业在社会科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有着自身成长、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复苏期等五个阶段,在其成长过程中行走着自己独特的曲线。

(一)形成期

在形成期,只有少数几家中小型企业或厂商,凭借对市场的敏感与自身营销方式的灵活逐渐壮大,由于技术要求低、工序简单,最重要的是有利可图,当地居民开始纷纷效仿成立相近或互补的企业,由于地理上的集中,各个中小型企业间可以在顺利信息交流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式竞争,而且乡村间的风土人情及宗族关系使得企业间的信任有时显得不可思议,分工的扩大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加上政府在基础设施、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稳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临广阔的市场,中小型企业同心协力形成规模效应。

(二)成长期

在成长期,中小型企业急速成长,企业产品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开拓的市场越来越广,经营业绩越来越好。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力供给了明显的改善,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投入得到优化,知识的外部性使得邻近的中小型企业之间信息传播得更为迅速。这些益处使得原公司迅速扩张,吸引众多相似行业的中小型企业进入农村地区,这样同一产业内的众多企业、辅机构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并逐渐建立了内部沟通网络。与形成其相较,该阶段稳定性更好,竞争力更强。

(三)成熟期

在成熟期,中小型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不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工人工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外部竞争更为激烈,这样中小型乡镇企业对外的吸引力便开始逐渐衰退,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对外进展不顺的情况,开始内部的竞争。由于中小型乡镇企业收集的信息十分类同,据此形成的对内竞争者的性质、发展情况、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看法也大致类似,易形成同化思维,从而限制中小型乡镇企业的创新与突破。中小型乡镇企业也渐渐多采取“模仿”战略,依靠低成本策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

(四)衰落期

在衰落期,个别中小型乡镇企业由于不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或者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或者自身生命周期的转折等内外各方面的因素,不可避免地陷入发展低谷。中小型乡镇企业内部运营体制逐渐僵化,龙头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起点而迁走,企业规模与实力大大降低,对企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这是对企业的考验,更是对企业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考察,如何摆脱集群所处的困境,是每个管理者面临的头等问题。

(五)复苏期

在复苏期,中小型乡镇企业开始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励精要走出这一困境。他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状况,如吸引优秀的人才,引进先进的设备,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结构等,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推进改革,这样一来,其市场份额逐渐提高,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渐渐加强,整个企业的运转情况也慢慢恢复,步入正轨,开始新一轮的扩张与成长。

二、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

在2016年上半年,中小型乡镇企业总收入累计预计完成1135.37亿元,同比增长21.5%;增加值预计完成222.56亿元,同比增长14.1%;利润总额69.05亿元,同比增长13.9%;工业增加值111.84亿元,同比增长15.5%;出口产品交货值57.47亿元,同比增长24.9%。

(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中小型乡镇企业既为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企业构建了适宜的发展平台,也为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80%的青壮年在中小型乡镇企业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与位置,辐射周边多个村落,每年可以提供80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灵活的用工模式,其人员流动性很大,对人员的需求更是随着销售旺季的到来逐渐扩大,业务范围配送涉及到食品行业、服装行业以及机械行业等,市场潜力十分可观,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小型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容村貌,新建村委会办公大楼及村民大会堂,新建街心广场,大街人行道铺设彩砖,整改了全村所有线路,建立了高标准的现代化幼儿园,在街心广场架设了高空射灯。并对农业进行投资,使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农村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待遇普遍偏低

中小型乡镇企业的员工多以收入微薄的农民为主,待遇较好的高级技术人员毕竟只是少数,厂长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并没有把改善员工福利,提高员工工资放在重要位置,70%的人月收入在2000 元以下,而且没有节假日,天天得上班,随着企业效益的下降,减员降薪减工时成为各厂长维持利润的主要手段,有的员工虽然没被解雇,但也是上一天班休息一天,毕竟厂里的单子不多。僵化封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不可避免。这使得很多忠于中小型乡镇企业的员工离开了工作十几年的岗位,但由于产业同构,类型相近,他们会很容易在附近其他工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相应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小型乡镇企业受资金、技术等影响,在技术上多为引进模仿、消化吸取行业相关技术,其单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而且均没有属于自己的研发中心,加上人才的流失,其经营状况仅仅靠原有的规模及低成本来支持,而且由于大多数中小型乡镇企业从事的都是成熟技术生产,技术壁垒相对较低,行业限制也较低,因此,彼此之间很难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立起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三)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少有计划的长远发展目标,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与投资,工厂里有时成品堆积如山,有时加班加点赶工,资源消耗严重。企业近年来煤炭、电力、用水量越来越多,使得其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急剧压缩,加上市场饱和度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外部能源市场、销售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四、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对策分析

(一)促进中小型乡镇企业的行业自律

中小型乡镇企业要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严禁恶性竞争,规范集群内各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营造出信任、合作的群内氛围;通过建立企业内的统一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共同的战略规则与战斗目标,增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最终使得各企业既有竞争,更有合作,通过保持各个成员之间利益的一致性使企业整体得到良性发展。

(二)提高中小型乡镇企业活力的生命线

需要各中小型乡镇企业自身主动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经营状况来更新技术与相关设备,寻求技术创新的支撑点与突破点,引进符合企业现状的管理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两级政府要注意培育中小型乡镇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服务体系,从政策上制度上鼓励支持各企业努力追求创新,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共同合作、技术共享、信息交流等支撑体系,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教育培训、技能培养,加大对研究机构等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关注。

(三)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提升中小型乡镇企业内部核心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其自身创新潜力。各企业要重视人才的作用,不仅是技术人才,还应包括各类管理人才等。使得企业内人才优势更加明显,其竞争优势理所当然会越明显。无论是从薪资待遇还是到日常生活,无论是从个人成长还是到人生规划,各企业要采取各种手段方式吸引人才重视人才并且留住人才,这才是使企业能够屹立长青的最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军.浅析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382-382.

[2]刘金秀.新形势下绿色财务管理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的可行性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6):93-94.

[3]瞿梦杰.乡镇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关系研究――基于金融深化框架的经济解释[D].湘潭大学,2010.

第6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我县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依托省内中高等院校,构建面向基层、多元化、灵活开放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新体系,多层次开展渔农村党员干部、实用人才学历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试点工作任务分解

根据市远程办试点工作任务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今年我县需完成40名渔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历教育,其中:10人再接受中专学历教育,30人再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在人员结构上,至少10名以上站点管理员(农民信箱信息员)参加再教育,参加学历培训的渔农村党员干部至少35名。

按照我县各乡镇实际情况及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分布情况,将学历培训任务分解如下:

乡镇需完成的学历培训任务

*

请各乡镇在广泛宣传、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努力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在确定参加培训人员时,首先要确保站点管理员(农民信箱信息员)培训任务的落实。另外,在其他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尽可能发动党员干部和渔农村中素质好、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员参加学历培训。此次参加学历培训人员年龄一般要求在50周岁以下,个别学习需求特别强烈的党员干部群众,可酌情安排。同时,各乡镇在努力确保参加培训总人数的前提下,可根据党员干部群众的学历需求适当调整中专与大专参训人员比例,原则上尽可能鼓励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大专学历教育。

三、专业设置及相关事项

(一)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3个大专学历教育专业

*

(2)招生对象及条件

主要面对乡镇渔农村基层招生。以站点管理员(农民信箱管理员)、村镇干部、农技人员为主要对象。高中起点专科考生须具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

(3)入学方式及报名、测试时间安排

入学方式:由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命题并组织入学测试。

报名时间:20*年7月至8月下旬

入学测试时间:20*年8月31日

报名地点:县农广校(县农林局)

开学时间:20*年9月

报名手续:持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各一式两份,1寸免冠照片3张报名。报名时交纳报名手续费50元,考务费100元。

(4)资格审核、教学及学习模式和毕业证书

资格审核:学生报名时提供的有关资格证书及报名资料,由当地学习中心负责审核。

教学及学习模式:采用网上课件教学、课堂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平时可到当地校处学习中心、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集中收看定期播放的课堂视频课件,也可访问学院网站和省远程办辅助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课件和资料。实践环节(实验、上机)由当地校外学习中心负责安排。

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管理。高中起点专科有效学习期限2—5年,最低毕业学分75学分。在规定学习期限内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和各类学分要求,毕业鉴定合格,由浙江大学颁发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注明远程教育),并报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毕业生自主就业。入学后不迁户口。

(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设置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2个大专学历教育专业

*

(2)招生对象

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学历的渔农村党员干部群众。

(3)入学方式及报名、入学测试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省电大正式下达招生计划之日起至20*年8月底止。

报名地点: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

报名手续:需提交身份证及学历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1寸免冠照片3张报名。报名时交纳注册建档费20元,考务费60元。

入学测试:考生报名之后必须参加20*年8月25日举行的入学水平测试,由浙江电大统一命题、制卷。专科专业入学水平测试使用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的综合试卷,测试程度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测试课程比例:语文、数学各60分,英语占3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4)资格审核、教学及学习模式、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资格审核:学生入学资格由当地电大初审,省电大复审,中央电大终审。学生是否被正式录取,以中央电大终审结果为准。入学后不迁户口。

教学及学习模式: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网上课件、课堂视频、面授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网上学习可到当地电大(乡镇工作站)、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家中点播视频课件,也可访问浙江电大网站和省远程办辅助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课件和资料。学生在网上自学的同时,当地电大还给予适当的面授并落实有关实践环节(实验、上机)。

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籍8年有效。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专科专业最短学习年限为两年半。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毕业生自主就业。入学后不迁户口。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学习期限内,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后经国家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可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应证书可顶替5个学分。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费用另行核算。

(三)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村党建、畜牧兽医、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林业、会计、供用电技术等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专业。

(1)招生专业、学期、学分、学费

*

(2)招生对象及条件

凡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农(林)技员、畜牧兽医员、财务辅导员、农机员、农村电工、乡镇企业职工、国营农(林)场职工、农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职工、农业园区职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农村社会青年,能坚持上课,并具有一定自学能力者。

(3)入学方式、报名、录取和开学时间

入学方式:免试入学

报名时间:20*年7月—8月底

报名地点:县农广校(县农林局)

报名手续:1寸免冠近期正面半身照片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毕业文凭原件及复印件一张。

录取:凡具有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员均可免试入学,报名时须验原始证件,同时在报考审录表内附上原始证件的复印件,报名后由学校审查录取。

开学时间:20*年9月

(4)学习形式、教学及学习模式、毕业证书

学习形式:全部课程由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会同省委组织部统一编发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辅导大纲。学习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采用面授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教学及学习模式:利用卫星网、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并实现教学管理。采用网上课件教学、课堂视频教学、发放教材及光盘等形式进行学习,并提供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学生平时可到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集中接收辅导,可访问“时代先锋网”,点击学历教育中的中专学历教育,也可以直接进入“农民教育就业网”网站,点播教学自学,获取有关学习资料(教学指导文件、辅导材料、成绩查询、文件通知等)。实践环节(实验、上机)等由各当地农广校负责安排。

毕业证书:实行学分制管理,学习有效期限为2—6年。在规定学习期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要求,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学校发给浙江省教育厅验印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中专学历。同时按照推行“双证制”要求,对参与学历教育的所有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四、经费政策

根据《通知》精神,培训所需费用原则上采取“省里补一点、市里筹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教学单位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办法解决,今年的培训经费由市、县、乡镇共同协商解决,原则上按30%∶50%∶20%的比例承担,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群众个人承担除学费以外的其他学习费用。

五、工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

为切实做好我县的远程教育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试点工作,县远教办、县渔农办、县教育局、县农林局、乡镇远教办及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1、县远教办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分解和下达,对教学单位进行宏观指导等。

2、县渔农办、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有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培训计划的衔接和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等,要将这次学历培训教育列入年度渔农民培训计划,尽可能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做好相关工作的检查指导。

3、县教育局负责做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学历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4、县农林局负责做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相关专业学历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5、乡镇远教办负责本乡镇招生任务的落实、具体教学组织管理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等。

(二)建立相关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县远教办和有关单位选派专(兼)职人员担任督导员,对终端接收站点组织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督导。县教育局选派专职人员担任班主任,根据教学计划,做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学历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2、信息反馈制度。基层站点管理操作员和各班次教学班主任,要对照教学计划,对学员到课出勤情况、收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登记,定期向县、乡镇远教办报告,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反馈。

第7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第8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乡;产业协同;互动;模式

一、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机理要素

(一)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下的政府

政府是国家公权力的掌握者,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问题,归根到底是关于政府作用在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地位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政府观的问题,即“积极政府”还是“消极政府”的选择问题。

据陕西省统计年鉴显示,陕西省政府近些年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投资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对于西安市来说,2013年,全市政府全部的财政支出是7298119万元,西安市本级就占到了402533万元,超过一半以上,而相对偏远一点的长安区只有447642万元,蓝田县只有234919万元,周至县只有248567万元,户县只有236117万元。财政投入上就相差甚远。再者,陕西省下的其他市区,如宝鸡,咸阳等,政府对城乡在总的财政投入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具体到科技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很大的差距。

(二)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下的城乡企业

城乡产业协同下的城乡企业中,乡镇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有一定的区别,农村工业是从地域上说的、分布在农村的工业,既包括城市现代工业延伸而分布在农村地区的现代工业,也包括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省的经济增长迅速,产业结构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优化与升级。而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展势头也很迅猛,但是大起大落,很不稳定。到了21世纪后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发展势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展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八十年后期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体制的健全和市场秩序的规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在科技水准、经营管理机制上问题突现。对于陕西省来说,改革开放后,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业有了飞快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三)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下的劳动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陕西也不例外。据2014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陕西省总人口是3764万人,农业人口是2333万人,占到总人口数的62%。农业人口有着很大的比重,在城乡协同发展这一语境中,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都是受其发展影响的群体。但是,数据中还显示,从2010年到2013年,陕西省的农业人口呈现递减的趋势,从2010年的2460万人递减到2013年的2333万人。这表示,农业人口也逐渐被解放,这为城乡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对于非农劳动力来说,资料显示,2000年5月24日,陕西省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正式员工60余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0%。据陕西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招收研究生32217人,比上年减少109人,其中招收博士生3448人,比上年减少114人;硕士生28769人,比上年增加5人;在学研究生98756人,比上年增加1742人,增长1.8%;其中在学博士生17143人,比上年增加358人,硕士生81613人,比上年增加1384人,增长1.73%;毕业研究生27083人,比上年减少483人,其士及硕士毕业生分别为1847人、25236人。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306410人(其中:本科172958人);在校生1099613人(其中:本科705800人),比上年增加21986人,增长2.04%;毕业生277356人(其中:本科150931人),比上年增加23533人。

二、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中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政府与城乡企业之间的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政府有着宏观调控的职能,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具体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领域,政府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城乡产业的直接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就是科技费用的投入,无论是哪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支持。一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多是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协同发展中,政府应该平衡在三大产业中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方面,水利建设等。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3年,陕西省政府在水利建设投资上有明显的增加。

与此同时固定资产的投资也在不断的增加,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934.21亿元,相对于上一年来说,增加了24.1%。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城乡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国防人防建设投资以及农户投资等。对于第三产业来说,相应的投资也在逐渐的增加。数据显示,陕西省在体育、卫生等服务业上的投资不断增加,2013年全省卫生机构数发展到6290个,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23.91万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要求不仅是着眼于各次产业的总量,也应重视各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协同带动中实现产业的结构转换,深刻揭示三次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二)城乡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城乡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城乡企业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城乡企业与新生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城乡企业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企业与农户合作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城乡产业互动强调的是农业的全程产业化,强调的不是农业某一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产业化,而是全过程的产业化。无论是城市企业还是乡镇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来从事经营活动。陕西省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农业发展多集中于果树的种植,这就为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涉农企业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原料,通常会主动和果农联系,从原产地获得水果,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深加工。陕西省内很多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机制,例如很多果农种植西瓜,苹果。他们会和一些乡镇企业签订一定的合同,而这些乡镇企业依靠着天然的优势,发展农业产业链,最终双方都受益于这种机制,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城乡企业与新生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依靠新生劳动力的专业知识。陕西高校云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新生劳动力可以为产业协同提供一定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运用专业的知识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三、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中各要素间的互动模式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互动

陕西省政府在城乡产业协同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应该利用职能优势,进行恰当的宏观调控,为城乡产业协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一过程的实施也将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为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提供资金支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公平的市场环境包括城乡产业在融资方面的公平,技术方面政府支持力度的公平等等。其次,政府在城乡产业协同上的措施还包括完善基础设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水利还是交通,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更是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强促进城乡产业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性条件。完善城乡之间的交通建设,水利建设,以及相应的通信建设等。最后,政府还应该完善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社会保险到社会福利建设等,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失业保险都是人们时刻关注的问题,社会保障的完善将提高人们面对风险的能力,也能相应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二)从乡镇企业角度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互动

对于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乡镇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实现技术装备上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装备和理念。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突破传统发展理念的束缚,不仅仅实施发展农村的工业,更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农村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当然,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时刻谨记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必须改造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改革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三)从劳动力角度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互动

对于陕西省来说,劳动力来源有着很大的优势。陕西尤其是西安,有着众多的高等院校。对于新生劳动力的培育有着特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就为现代农业或者是第三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和人才,高校充足的人才资源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新生的劳动力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帮助农户建立深加工农产品的思想。其次,利用新生劳动力可以提高深加工农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最后,还可以通过新生劳动力,开阔农户的眼界,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市场的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最终促进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当下经济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陕西省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条件与现实背景。要想统筹城乡产业,必须处理好这一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政府,城乡企业和劳动力在产业协同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好这三个要素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好它们的作用将对陕西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考虑到的是政府,城乡企业以及劳动力这三个要素。对于其他的一些关键性的要素,例如技术因素等,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卞彬,姚蕾.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唯实,2014,1:017

[2]韩志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旅游协同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徐志文,谢方.基于统筹视角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7):114116

[4]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5]叶峰.四川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郝晶辉.陕西省“三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实现路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7]王海忠.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8]吴倩.陕西省产业结构转型中政府作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9]董鸣,王方,李华.技术转移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4,27(4):610

[10]何克松.城乡协同发展:新生劳动力逆动与产业空间配置[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9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三)支持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创业。经批准,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在本县创办或领办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允许已到任职年龄的领导干部创办或领办企业。领导干部家属无固定收入的,允许其从事与领导干部工作无利害关系的经营性活动。鼓励机关一般干部和乡(镇)事业人员承包经营乡(镇)农村产业化项目。

(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其中经劳动保障、就业部门认定的商贸服务型企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同时适用第7、第8条)。

(五)扶持农民大胆创业。农民从事机械化作业、排灌、植保、家畜和疾病防治项目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经登记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其成员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民或农村个体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六)倡导高校毕业生开拓创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免收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年。

(七)引导干部、城镇退役士兵主动创业。干部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空间

(一)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经营场所限制。按照“非禁即放”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购并、独资、联合等方式,参与工业、农业、水利、城建、交通、能源、环保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在符合城市规划、市容、安全、环保、卫生等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创业者以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二)放宽注册资本和出资比例限制。投资者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非公司法人,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首期注入资本(金)放宽到注册资本总额的20%,允许在2年内分期注入。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作最低注册资金限制。投资人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其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

三、强化财税支持,提升创业质量

(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初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的中小企业,一次性免收登记注册等有关行政性收费(省直管部门的行政性收费除外)。个人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按期纳税的月销售额不足3000元的、按次纳税每次(日)营业额不足200元的,免征营业税。个体工商户从事货物销售的月销售额不足5000元的、提供应税劳务月销售额不足3000元的、从事临时经营的每次(日)销售额不足200元的,免征增值税。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开业之日起,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企业或者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仅指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免征所得税2年。个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或转让著作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县委、县政府设立鼓励和促进全民自主创业奖励基金;对残疾人个体创业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无偿扶持;对城镇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经创业培训结业的城乡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的,由财政全额支付工资的在职公务员或事业人员提供担保,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城镇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以及组织起来合伙经营企业从事微利项目的,经劳动保障、就业部门认定,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按政策规定给予贴息。对新创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一年固定资产投资贴息。

四、打造创业载体,健全服务体系

(十)构建全民创业载体。在县城区或城区附近筹建创业园区,将园区建成全民创业的示范基地,入园条件和享受政策参照入驻河东、河西工业集中区的相关政策执行。加快中心乡镇场镇建设,为乡镇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平台。加强社区创业基地建设,利用并整合社区闲置公共设施、社会资源,为下岗失业、进城务工、兼职服务等人员提供求职空间。

(十一)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县政府设立创业网站,定期投资信息、市场行情、项目推介、技术进步、外经外贸和劳务供求等资讯。县内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要定期开设创业专栏。鼓励建立为各类创业主体服务的商会、协会和同业公会等自律性组织。加快发展法律援助、产权交易、信息咨询等各类创业中介服务机构。

(十二)加强创业培训。整合相关部门培训项目和经费,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选择高职、中职教育资源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分阶段、分行业、分层次对各类创业主体开展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在岗培训、订单培训。政府逐年增加创业培训的投入,建立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制度。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可直接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并按有关政策给予补贴。

四、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浓厚氛围

(十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何修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胡修云任副组长,县财政、经济和商务、工商、劳保、地税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负责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各部门应根据本实施意见,抓紧制定具体配套实施细则。加大督查力度,将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纳入部门的年终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