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语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验式学习,就是以“感受和体验”为核心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体验式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设定特定教学目标,以具体理论知识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供体验与感受的真实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旧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学习模式更具趣味性与生动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程序,通过为学生创设、模拟各种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会,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形成一个有趣、寓教于乐的良性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加快理论知识的传授速度,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与创新。多数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无法推动和促进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因为口语训练本身就是一个实际交流的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发言、沟通和交流,就无法提升学生说英语的胆量,也不能让学生养成英语口语表达习惯,无法达到理想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二)缺乏情境体验训练
口语训练需要在情境中进行对话交流、交际,真正的商务英语口语都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展开训练,也就是说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离不开情境。然而,目前的大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却偏离了这一方向,一些高校不是没有单独开设口语课,就是将口语课教学当作普通英语语言课处理,整个口语课教学从不设置任何情境,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或背诵一些商务英语口语单词或短语,目的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商务口语表达方式,充实、完善他们的商务英语口语语料库,事实上这并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反,会让学生在口语交流中倍受约束、倍感压力,无法有效运用原本掌握的语料知识。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脱节
理论知识教育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前提,因为学生只有掌握足够的商务英语语料知识,具备合格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表达中胸有成竹。但是,理论教学也要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即教师要确保课堂上所教授的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内容及理论知识等能够满足实际商务工作交流的需要,能够帮助同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授课教师多为英语语言学专业出身,没有实际的商务工作经历,缺乏商务实践,导致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缺乏目标和方向,理论上的口语训练与真正的商务工作相脱节,口语教学课堂无法发挥实际意义。
(四)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口语教学课堂应该是生动活跃、积极向上的,应该伴随着学生接连不断的对话与讨论,然而,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课堂却略显沉闷,由于缺乏特定情景、规定任务、特定要求,学生不知道应该表达什么内容、完成什么任务,从而处于思想游离、思绪放任的状态,在沉闷的气氛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三、体验学习理论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仿真,在体验中学习
众多教育专家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与感受知识的过程,学生接受、理解与掌握知识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与切身感受,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各种体验,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与周围环境、世界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锻炼,内在动力和潜能才能得到不断开发。
通过模拟仿真方式,为学生模拟特定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产生主观的感受和体验,在不断实践训练—总结—再训练的循环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体验式学习习惯,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拥有的各种资源,例如,实训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等。利用实训教室模拟各种真实的商务会谈、商务贸易交流活动,并预先布置安排实训任务,让学生进入高度仿真的商务实训课堂,在任务驱动下积极表达、主动交流。为了提高模拟情境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事先从学生手中收集一系列物品,例如,带有包装袋的各种食品、各种文化用品、衣物,等等,将这些实物分类聚集,并贴上标签,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更加客观、真实的商务交流感受,真正提起精神进入商务交易、口语交流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听说互动
英语语言教学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语言的听、说、读、写密不可分,其中听和说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学生要想流利地表达,就要在具备一定英语语料库储备后,接受一定的听觉训练,因为只有不断聆听英语表达,才能感受到英语语言的节奏、韵律,形成英语语感,了解英语表达的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师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听力教学,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模仿、一边表达,用“听”带动“说”,采用听说结合、彼此互动的方式展开口语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国际商务谈判会议的视频,使学生明确谈判会议的主题,并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代表中方谈判员与英方谈判员,让学生用心倾听中英双方的谈判发言,逐渐走进情境,懂得双方发言人的想法和建议,随着谈判过程不断走向,各小组学生为维护本方利益就会产生举手表达、跃跃欲试发言的冲动,此时教师则可以关闭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原定情境中,继续延续商务谈判。这样各小组学生便能够纷纷灵活运用视频中听到的一些商务谈判英语词汇、表达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Weareheretosolveproblems.”“Ihopethismeetingisproductive.”“Letmeexplaintoyouwhy.”等。
一堂生动、传神、满富活力的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课自然而然地,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运用商务英语词汇与表达法进行规范的表达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模仿视频中谈判者的语音、语气提高口语水平,达到口语教学目标。
(三)深入实际,真实体验
体验式学习模式不应局限于学校的模拟课堂,而应走向实际,深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学校要同一些商贸公司、外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实习机会,让更多学生提前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触最真实的商务英语交流,这样才能实现商务英语口语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实践训练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体验式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关键词: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创造性地将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融合,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特别是非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赏。巧妙运用非语言艺术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巧妙运用非语言艺术能有效地严肃课堂纪律,促进课堂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用微笑征服学生。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实验教学;有效性
曾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为何大家都说我的课上得好,能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一种享受。但好在哪,我一直无法用一个较好的术语加以表达,一次偶然的阅读让我豁然开朗———是的,非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将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融合,让我的科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特别是非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赏。对于敏感、善于观察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往往更能起到教育的奇效,更能激励或打动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运用非语言艺术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记忆效果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单调,面无表情,语调单一,教学效果绝对不理想,但如果教师巧妙运用非语言沟通,如柔和的微笑、传递情感变化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夸张幽默的手势、体态,学生能从教师的一系列情感动作中领悟教学内容,在无声中师生得到交流,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调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心脏与血液循环》时,教师利用肢体语言模拟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舒张时教师整个身体放松,手臂张成圆形,腿也往外扩。收缩时身体紧绷,手臂向内夹紧,双腿合并。同时,随着教师的讲解,不断加快速度,学生在会心一笑中非常容易理解,愉受着心脏有力的跳动。
二、严肃课堂纪律,促进课堂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
作为技能科教师,特别是科学教师不用担心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丰富有趣的实验活动和新颖的器材一放在那儿,还没上课学生就已经蠢蠢欲动!因此,教师平时更头疼的是对于学生课堂纪律的组织与调控。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教师巧妙得体地运用非语言艺术调控课堂,能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魅力,为科学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下面就平时的经验做法做一介绍:
1.进入教室,坐姿练习
站姿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姿态语。它集中体现教师的自信与能力。教师站立:双脚基本平行,相距与肩同宽,双手交叠在后,给予孩子们充满活力与精气神的印象。教师用自己饱满的站姿,不断提示自己:轮到我上“战场”了,“战场”上是不容许丝毫疏忽的。让自己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进而让学生也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而有的老师上课会手拿着书搭在讲台边斜靠着,我觉得这样的站姿很不好,感觉很没劲,懒散,以这样的站姿说话讲课中气都不足,学生听讲的激情如何能调动?学生双手放后背,目的在于使之抬头挺胸和防止学生控制不了好奇心动桌上的实验器材,而更专注于教师的讲解。
2.倾听习惯的养成
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为两种情况,离教师较近的,我先用手势和鼓励的目光示意让他回答后俯低身子(才不会感觉老是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如果是离教师较远的学生,我会在倾向学生的同时,将右手半拱放置在耳朵后,同时用眼神扫视全体学生,左手中指置于嘴前后指向回答问题的学生,配以挑眉微笑,此时学生都被我的非语言艺术所感染而专注倾听同学的回答,比老师用语言提示学生学会倾听,注意听效果更佳。既不打断回答学生的思路,同时又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试问多次如此的非语言感染,还怕学生养不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有学生不爱发言吗?
3.学生注意力分散
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将上课时的音量迅速降低,语调放缓,同时配合严厉的眼神,用眼神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的学生可从中接受到批评的信息;违反纪律的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教师的愤怒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这种委婉的暗示,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
4.用微笑征服学生
经常对学生微笑能使学生产生乐观、积极自信、向上的心理状态,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师生都能从发自内心的微笑中获得这样的信息:“我们是朋友。”微笑虽然无声,但它传达了许多:欢悦、同意、尊敬。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请你把“笑意写在脸上”。在课堂教学艺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非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开拓与运用,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与文化知识传授的多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崇高的美的意境,使他们不仅可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从教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性情陶冶。
参考文献:
The Old English Period古英语主要包括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母语。从公元450年到公元115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古英语发展时期,也被称作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时期。经证实,第一批在英国的居民是凯尔特人,他们的语言是凯尔特语。它被描述为全屈折变化时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以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词形变化结尾的情况并没有被减弱。公元43年,克劳狄王开始入侵英国。从那以后300多年,英国都是在罗马的统治下,因此被称为罗马人的征服。在罗马征服之后是罗马化的英国。”哪里有罗马人居住和统治,哪里就能发现罗马化的方式。”拉丁语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证据。然而,拉丁语并不普遍,因为它是只局限于上层阶级的一些人、城市的一些平民还有乡村的一些居民。公元449年左右,一些来自欧洲的日耳曼部落,主要是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并逐渐征服了英国。这些部落的方言,属于日耳曼语,混合到古英语中。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的数量多于其他部落。因此,“英格兰”和英语开始被使用。公元1066年诺尔曼征服,法语被带到了英国,大量的英语词汇被法语和拉丁语这些外来词所取代。古英语和现代英语有极大的不同,它在拼写,发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古英语使用的某些字符并不同于当代英语字母表中的字母。例如,在古英语的发音中,没有”silent syllables”。古英语的第二个特点是许多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并形成现代词汇量的大部分词汇,在古英语里不存在的。研究表明,在古英语词典里,85%的拉丁语和法语是没有用的。古英语和当代英语最显著也是最基本的区别是语法。古英语是一个全屈折变化系统的综合语。在古英语中,一个句子中词语的关系是通过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后附加东西来表示的。许多屈折已经消失了。此外,相当多的前缀和后缀也被用来形成古英语的词汇,即使在今天,许多前缀和后缀也仍在被使用。比如说,dis-、un-、-ful。当然,古英语并不是一种完全统一的语言。地方不一样,语言也不同。在古英语时期有四种方言并存,那就是,诺森伯兰方言,麦西亚方言,西撒克逊方言和肯特方言,这些或多或少都对古英语有一些影响。更重要的是,凯尔特语、拉丁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也对古英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拉丁语。许多拉丁元素进入古英语,从而扩充了词汇。
二、中古英语发展时期
The Middle English Period法语几乎是统一的官方语言,标志着古英语时期末期和中世纪英语早期的事件是诺玛法国的到来。这些说法语的入侵者开始接管整个英格兰。他们成为统治阶级。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然而农民的语言还是英语。这一时期英语发展最大的变化是语法。在古英语中最常见的屈折变化在这个时期末消失了。用来表明数量、格和性别的那些名词、形容词、代词和动词的结尾有了很大改变。例如,表示复数的有两种方法:-s或-es和-en(比如oxen)。古英语中三分之一的不规则动词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因此,语序变得不那么自由。这就鼓励介词和迂说法的发展。另一个变化就是拉丁语和法语词的大量使用。它们主要是行政用语、宗教用语、法律用语、军事用语等,这是一个英语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时期。
三、现代英语发展时期
The Modern English Period现代英语时期是从1500年到现在。屈折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消失了,它被称为失去了屈折变化的时期。我们可以将这段时期分为两部分: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和后期现代英语时期。早期现代英语时期是从1500年到1700年。这个时期的主要影响是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强调对希腊和罗马文学著作的研究,因此拉丁语和希腊语对英语的影响很大。晚期现代英语时期开始于公元1700年。英国的18世纪是一个稳定和净化英语语言的时期。公元1755年,由塞缪尔约翰逊编辑出版的英语词典就是巩固和净化这一时期英语语言的典型例子。他对英文单词在拼写、意义和使用上的用法设立了一个标准。在18世纪法语巨大影响了英语。法语单词的数量在公元1650年到公元1800年间迅速增加。比如:bal-let、cartoon、champagne、cohesion、dentist、patrol、publicity、routing等。与此同时大英帝国在这一时期的领土扩张也导致了英语词汇的扩展。因此,有很多词进入英语词汇,包括美洲印第安语、墨西哥语、秘鲁语、巴西语、印度语和非洲话。19世纪和20世纪是英语词汇在英语语言历史上迅速扩张的2个时期。在这期间英语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体现在英语词汇里。此外,工业、政治、社会生活、运动和娱乐的巨大变化都对英语词汇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科学和技术的变化对英语词汇产生了巨大影响。英语词汇在这一时期变化很快,数以千计的新词加入进来,一些旧词获得了新的意义,还有一些旧词消失了。
四、结语
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普通较低,而且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浓,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其一,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掌握的词汇量较少;其二,高职英语教材中难点较多,学习量过大;其三,高职英语的考核方法单一,造成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其四,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
2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和作用
2.1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构建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时,必须遵守下面三个原则:
2.1.1趣味性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要遵守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1.2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免去那些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不需要的环节,提高程序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摸索出一套同任务、操作有关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学习的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2.1.3实用性原则
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服务于教学任务,因此在设置任务时一方面要注重任务形式,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任务内容,要保证任务的设置是以教学任务为核心开展的,要能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到一起,能够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热点,要能够把学生对英语的探究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为学生构建沟通和交流的环境,尽最大可能达到预想的教学质量。
2.2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构建的作用
2.2.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明确了任务之后,学生就不再是以教师的指挥为中心开展活动,而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感兴趣的话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成为了自主学习者,为将来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学生各自的作用和任务都是不同的,为了完成任务就需要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互相交换意见、增进感情,在合作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2.2.3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并不是只使用一项技能或一种语言知识,而是把多项技能和多种知识融合到一起使用。所以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地注重语言的综合性,这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
3.1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任务的导入
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是导入任务,英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制定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任务的准备,使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例如在学习Historicalandculturaltraditionofourcountry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任务,让学生搜集各国文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对比。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任命小组长,由小组长对组员进行角色分配,即哪位同学负责资料搜集、哪位同学进行幻灯片制作等,通过这样的任务下发方式能够使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掌握了更多知识,拓展了视野,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英语素养。
3.2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前任务阶段
前任务阶段,又可以被称作是信息的输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白如何完成任务,即任务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含新词、短语、句型等),以此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后对如何实现的相关步骤进行阐述。
3.3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执行任务阶段
任务执行阶段是高职任务型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开放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小型任务实现分阶段,以个人或小组来完成,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搭配,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如合作、协商等。
3.4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任务后阶段
任务后阶段就是任务的汇报和展示阶段,这属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首先是从各个小组中选出汇报代表,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任务结果,主要的展示形式包括演讲、角色扮演、辩论,最后在任务结果展示完成之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补充。
3.5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师生评析阶段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师生评析阶段非常重要。教师作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的引导者,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监督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激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学生表达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对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行为要给予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的推动力。
3.6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作业阶段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重视基础、淡化专业分类是培养理科实验班人才的整体思路,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分阶段式培养,即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阶段的分流培养。在基础、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既能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又可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高素质生源。理科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国内理科实验班多采用“2+X”学制,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结合的模式。多数高校实验班学制是四年,采取“2+2”培养模式,前2学年为基础强化阶段,后2学年为专业培养阶段。从第3学年开始进行专业分流,根据学校确定的专业范围及容量,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学生转入的专业。基础强化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覆盖面,主要强化对数理化及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开设一定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验班的主要基础课程和有条件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单独组班、小班授课,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探索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培养阶段由所在学院为学生配备教授,担任其专业导师,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课题研究等指导工作。
二、理科实验班培养要求的特殊性
1.要求更扎实宽厚的学科基础。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职业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要在职场中适应这些变化,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因为基础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根基。大学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要向哪个专业方向发展,都不能忽视扎实的基础知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封闭和狭隘,无法形成立体式、多向度的联系;眼界不够开阔,难以拓展新的学术空间。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可能产生。”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由于知识结构封闭、狭窄等缺陷,知识与知识间缺少有机联系,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产生互补增强的效果。理科实验班在高等教育基础阶段强调宽厚的学科基础,着眼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突出对数学、计算机应用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将为今后的拓展性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要求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高等教育应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侧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我国高校也开始重视探索自主学习的培养模式,并注重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科实验班的教育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理工科人才,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职场,都不可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育是有限的,推行和实现终身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让人们应接不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无论是面对知识更新还是应对分工精细化的社会,高素质人才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地掌握知识、寻求创新。
3.要求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急需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因而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求高校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理科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更强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内在特质,既具有后天可开发和培育的共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实践创新品质包括实践创新动机、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思维。实践创新动机是指以创新为目的,通过实践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的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实践创新精神是指学生个体在实践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活力、生气、意志和毅力;实践创新思维是学生个体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寻求独特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实践创新品质是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理科实验班最重要的教育要求。
三、利用英语教学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1.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知识结构是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个人生存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高校学生而言,知识结构更是影响着就业、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理科实验班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这决定了英语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进行专业学习,甚至科学研究。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要更多地渗透文化,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在理科实验班的基础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一般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一是在教学中,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学生了解语言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体会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并逐步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体悟和把握能力。二是以体会文化差异的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在理科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中,要加强科技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注重从专业学习、深造以及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外语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结合专业课程给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对国外科技研究成果和现状的了解离不开专业英语,发挥现有专业知识也离不开专业英语,因此,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对于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则显得特别重要,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将为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外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理科实验班的一项特殊培养目标。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以及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我们始终没有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和教师都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本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突破创新。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在读写译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外,要着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改变视听说课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半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速度,教师提供现场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自然过渡。对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监督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然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资源,不断进行自主学习。虽然这种后摄式自主模式还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自主学习模式,但它是达到更高层次自主学习的有效过渡手段,利于最终实现从“他主”到“自主”的转变。只要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理科实验班学生就具备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3.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风俗习惯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不自觉地将中国的语言思维习惯混同于英美人的习惯,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而后将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也会造成语言运用的冲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奠定西方文化基调,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背景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符号文字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及其生活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民族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相关性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有些人虽然已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即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对方的文化背景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理解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产生独特的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逸事。如:以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为两大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化和儒家、道教与佛教思想构成的中国文化相差甚远。“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凝聚力量,因而成为至尊的帝王象征,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像鳄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够喷烟吐火,是具有四足的凶残怪物,难怪住在豪华外国专家楼里的美国夫妇每晚面对着龙形图案的天花板难以入眠。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动物的文化释义的差异窥见一斑。如:关于老鼠,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的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的人,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形象,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它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猫头鹰,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又如,运用体态语的差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外国人在召唤他人走近时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具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与传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加强传授文化知识,其目的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还要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所学语言。
为了更好地导入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我认为: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这种渗透可以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人们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习俗。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的材料,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获得从课文中无法得到的信息。也可通过分角色表演等方法,讲解和演示两种文化在相同场合中的不同表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明了仅仅掌握语言形式还不足以顺畅地交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文化意识的增强之上。
2.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最好选择那些词汇、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与本民族有鲜明差异的作品,并有效地利用好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包括报纸、杂志等。
综上所述,学习英语意味着学习以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掌握其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使英语学习中的问题迎刃而解,也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增强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必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3]刘连芳,王春晖.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2010.
[4]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
事实上,室内空间构成主要是指设计师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和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结合建筑空间的功能需求、环境位置以及其它方面的标准,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形是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信息内容的一种工具和载体,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师希望表达的思想内涵与审美观念。良好的室内图形设计能够将抽象性的信息内容蕴含在图形之中,由此顺畅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甚至能够超越地域、文化、民族的障碍进行信息的沟通。正如著名的设计师葛德威所说:“由于图形与空间存在着某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从而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人性化的感觉,这就是空间设计的视觉创意。”[1]另外,图形元素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种实用性的作用,即在一定的室内空间中起着标识性、提示性或者隔离性的作用。这些特殊作用在某些民族性较强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于室内设计要求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图形元素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使用方式与使用技巧。除此之外,图形语言的内容极其丰富,将其应用于室内设计之中,既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设计师的创作手段,激发其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提升室内设计作品的文化观念与思想内涵,彰显其个性特征,由此提升整个作品的设计水平。
二、图形语言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柳田邦男曾经说过:“真正好的作品不是特别提升了复杂性,而是提升了简单性,看似简单却富有创意”。[2]而图形语言正是这种最有效、最富有独创性和表现力的视觉传达方式。尤其是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许多情绪性、主观性的意象,只能在各种设计主体中通过图形式的造型加以表达,运用简单的形式传达出深刻、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说,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线条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应用
首先,线条的走势造型能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从表面上来看,线是由诸如具象形态、抽象形态等多种构成方式存在的。具象形态是人们能够明显感知到的,并且是明确确认的感知物,比较容易认识和了解。其次,线条还具有一定的运动性,这是其能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特质。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伟大设计师康定斯基曾经对点和线的不同之处进行过详细论述,他认为:点是静止的,线产生于运动,表示内在活动的紧张。[3]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各式建筑、公路、流水等都呈现出优美的动感的线条。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墙线、顶棚、门窗、家具等等都在极力挖掘线条所能够展现的动感美,因此,室内空间设计师应根据室内空间环境和审美主体要求选择不同情感特质的线条,通过一定的节奏、韵律,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思维想象和精神感受。线在室内空间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视觉观感,可以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变化。因此,室内空间设计离不开线,它是我们设计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设计师在运用线进行围合界面的创作时既要考虑到其具象意义,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抽象意义,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配合,最终塑造出具有视觉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形态,满足不同居住对象的实用性与精神性需求。
(二)图案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
图案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图案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多样化。深圳派尚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益中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出:“2007年室内设计流行趋势主要有三个:第一,继续寻找久违的图案语言;第二,以时尚的方式向古典致敬;第三,追求大都会融合。在室内设计中,无论平面图案,还是立体图案都已经广泛应用。”[4]由此看出,一方面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为两种形式,即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图案教育家陈之佛先生在1928年也曾提出:图案是构想图,它不仅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是创造性的计划,也是设计实现的阶段。[5]如图1所示,平面图案对于室内空间中的围合界面、门窗、家具等起着点缀或者装饰以丰富视觉的作用,对于室内空间实体元素的造型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室内空间中的墙体是室内设计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人们视线停留时间最长的部分,其效果不仅关系到室内物理环境质量,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心理空间质量。在设计师的眼里,墙面就如同一张张洁白的画布,上面的色彩、材质、内容、疏密关系都需要精心设计。然而,与绘画不同的是墙面是整体室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装饰时需要进行整体思考。因此,并不是所有好看的画挂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比如在酒吧里贴一些老的电影海报和明星的黑白照片会带来一种怀旧氛围;在大型接待厅里采用大面积的风景装饰画,不仅带来大气磅礴的效果,同时也使人如走进自然带来轻松和惬意;在夜总会挂上摇滚明星的画像也会使人更加兴奋。因此,室内空间的功能不同,就应当有不同的文化内容与之相吻合,从这点上来说,平面图案进入功能空间,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文化的选择过程,同时也是环境功能定位的体现。立体图案作为室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进行整体设计的时候必然要被考虑在内,正如建筑大师赖特曾经说过:“尽可能把家具包括在有机空间中,让它和空间成为一体”。以家具图案为例,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根据室内空间大小、尺寸、造型的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图案样式,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另一类家具图案体现在其细节设计上,如图2所示,往往代表着一定的吉祥如意、传统祝福之类的内涵意义,这种图案在我国家具设计中应用历史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但是也有一部分图案单纯是为了视觉美观的需要,而雕刻或设计上去的;第三类是以绘画、贴纸、家具套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们既可以是家具制作者在制作中的思维表现,同时也可以是室内空间设计者或者使用者后期添加上去的,比如很多人在沙发上包装的精美的布套,在茶几上贴的装饰纸等等。因此,任何一个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作品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室内家具的造型、色彩、摆放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韵味等,能否与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保持协调一致,尤其是具有浓厚文化韵味的图案造型更是考虑的重中之重。
(三)特殊造型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
特殊造型在室内空间构成中的运用是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目的、环境氛围等,将其里面的地面、墙体、顶棚等围合界面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特殊造型,既具有实用性的作用,更具有艺术观感的效果。当前在部分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了达到传统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师通常会采用在部分围合界面中设置识别度较高的装饰构件、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尤其是对雕塑、塑造手段的运用,使人们在表面形象中就能对其文化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设计师还要依据室内空间的图形样式、风格特征、气氛环境来整理规划与设计部分图形语言的细节内容。在整体中求变化,而不能割断它们之间整体风格的延续性和形式上的连贯性。如图3所示,此酒吧的立柱,这里的立柱就是为了划分空间,既要合理的分割空间,又要使此立柱的设计所占空间最少,同时也要以美学的角度来看,在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中,使立柱能够彰显酒吧的档次。在设计运用中,打破传统立柱的表现,要么是方,要么是圆,用现在流行的建材生态木做饰面,实木相框做腰线,图1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图案效果图2室内的家具设计再配以欧式壁灯,营造一种别致高雅的空间氛围。虽然只是一小小立柱,但在整个酒吧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注重这些细节方面装饰性图案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图形语言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当前,图形语言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地面、墙体、棚顶的设计,小到家具、门窗中图形元素的运用等。之所以如此广泛的存在,还在于图样语言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特殊的感受或者满足某种特殊的需求,可能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也可能是为了达到实用性的目的,还可能是受到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等。总的来说,这种特殊的信息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形语言的符号化与心理认知功能
符号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思想感情的形式符号语言。每一种艺术形象,都可以说是一个有特定内涵意义的符号或符号体系。”[6]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各个文化系统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已经符号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获取人们的心理认识。比如地处中原的泉州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以木制架构为主,除了建筑外部用红色粉刷之外,室内地面也用红砖铺砌出精美的图案,墙体、门窗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以彰显吉祥喜庆之意。然而,在我国地区,室内空间设计宗教色彩浓厚,用绚丽的纹饰、彩绘,珠宝镶嵌、兽皮镶嵌等,这些图形样式远远超过了其功能的需要,更加重要的是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提炼出了一种藏传佛教的文化符号。比如地处青藏高原的塔尔寺,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经常悬挂各种幛幔、彩绸天棚、藏毯裹柱等,这些浓墨重彩的装饰图案与反映当地的陈设也就是藏族室内空间设计中图形语言的符号化与藏族民众的心理认知。
(二)图形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们虽然仍追求高雅别致、书香门第等室内空间信息的传递,但在图形语言的选择方面早已抛弃了传统的风格样式。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现代建筑硬度特性要求的造型与绘画品种。从造型方面来说,比如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特别渴望自然风格,于是设计师便将稍稍加工的木材、石材、织物等天然材料放进室内,与室内特殊的墙体造型、地面纹理、顶棚灯饰或者室内空间主色调协调搭配,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环境状态。从绘画方面来说,地面、墙体、顶棚本来就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设计师可以根据室内空间实用性、特殊审美效果的需要,通过墙体绘画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图形纹理。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使用材料的丰富,这种墙体绘画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起来。
(三)图形语言的导向功能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
“关系”从词议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人际关系”。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达这种“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做到:
1、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字“勤”字。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周礼》中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师灌、学生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当一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就会无精打彩,他们的情绪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当一位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们顿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潜能。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不利影响
首先,从国家司法考试的整体结果来看,这一制度将动摇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与一般的应用技能型专业相比,法学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精英化特点。由于法律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的可能性较大,他们或者能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或者拥有令人羡慕的经济收入,在任何社会里,这两个优势对众多的学子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法学专业备受推宠,历年高考持续升温,大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分数线都居高不下,因而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有较高地位。但是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出台,大大增加了从事法律职业的难度。几年来,国家司法考试以其极低的通过率被称为“中国第一考”,2002年全国平均通过率为6.68%,2003年为8.75%,2004年为11.22%,2005年稍有提高为14.39%,整体上通过率低得惊人。这就意味着莘莘学子千辛万苦通过高考、学完大学课程后,还要通过更为残酷的司法考试竞争才能从事法律职业。而每年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极低,过关人数十分有限,必然会导致相当高比例的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不能从事法律职业,先期投入的学业成本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一现象是任何法律专业学生都不愿面对的。因此,国家司法考试这一法律职业就业的高难度附加条件,确实令人望而生畏,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学子们报考法律专业的信念,势必导致选择法律专业的人数逐渐减少,法律专业也将由过去的“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专业”。这将不可避免地从整体上对法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和冲击,显然是不利于法学教育的发展的。其次,国家司法考试将影响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各高校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有的高校还有看家的特色课程和见长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侧重点也各有特色,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来说是一件幸事。然而,由于国家司法考试即将变成法学教育的“试金石”,司法考试通过率过低,很难说一个高校的法学教育是成功的,学生理论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从目前司法考试的考查内容来看,其重点仍是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常设课程,所占分值比例较大,而其他课程所占分值较少,有的只占一两分。以成败论英雄的实际现状迫使各高校减少、放弃特色课程,转而围绕司法考试的考点来安排教学内容,甚至把司法考试教材作为法学本科教科书,如此缺乏特色的教学内容将会使法学教育沦为平庸的“工匠式”的培训。再次,国家司法考试将影响法学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司法考试的一个特点是考查的范围广、内容细、难度相对不大,考点为法学基础知识,不能反映考生的理论功底。在过去的法学教育中,一些高校擅长于进行理论研究,关注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法学思想,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法学教育的层次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却不能适应司法考试的需要,不少法学本科生经过系统的四年专业学习仍不能通过司法考试,而一些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凭借几本司法考试教材,经过几个月短暂的冲刺却能通过考试,这对法学教育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司法考试的现状促使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司法考试的“指挥棒”下把精力集中于如何使学生通过考试关,教师的授课重点也转移到司法考试内容,教学方法逐渐向题海战术转移,放弃理论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机械型、记忆型的,而非学术型、思想型的,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不良趋势。总之,国家司法考试的作用日益类似于高考对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越来越以司法考试为中心来进行运转。长此以往,积重难返,高校法学教育将会变成第二个应试教育侵占的领地。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是我国法学教育的误区。超级秘书网
二、司法考试制度的改进
虽然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对高校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废除这一制度,因此只有改进国家司法考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消极影响进行矫治与纠正。第一,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使得半数或者多数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过关,取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在当今世界,采用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国家,其通过率都比较高。例如美国的律师考试通过率就相当高,各州的通过率相差不大。以科罗拉多州为例,该州法律考试由州最高法院组织,每年举行两次,一次考试的通过率在75%左右。我国的司法考试也应当大幅度地提高通过率,一方面能够鼓励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法学专业;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事实,会激励法学专业的学生加强自身法学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将关注点局限于司法考试,从而消解司法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第二,应当限制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原则上只有法学专业文凭的获得者才能参加司法考试。在美国,如果要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和当律师,必须是法学院的毕业生,而法学院毕业生全部为本科后教育,即至少是取得相当于我国的法学研究生学历的人。在我国,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的人,无论其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因此很多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可以没有经过任何法学教育,这样的人也许能够通过考试,但其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在法律考试中难以体现的民主、自由、独立、人权意识就难以具备。司法是一种非常灵活、变化无穷的活动,“徒法不足以自行”,靠背书取得法律执业资格的人,难有很好的法律素养。因此,规定只有法学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参加司法考试是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共有423所高校有法律院系,占全国1700多所高校的1/4。在校法科学生36万多人,占所有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在这样规模已经较大的法律教育背景之下,规定只有取得法律文凭的人才能具有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第三,改革和完善司法考试的试题内容及方式。从世界各国司法考试的内容来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客观题考试内容(MBE),二是法律写作考试(CEE),三是法律实务考试(MPT),其中主观题和开卷考试占了主要的比重。我国司法考试是典型的应试型考试,考试方式是书面、闭卷、一次性的,采用的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四张试卷中,前三张均采用客观题,占总分的75%,最后一卷采用主观题,占总分的25%。总的来说统一司法考试还是以客观题为主的应试型的考试。在我国每年司法考试试题中,出现要求考生熟记几千个法条等死记硬背的内容,并且以偏题、怪题作为拉出差距的手段,诱导考生钻研答题技巧,而真正的法学素养却根本无法在考试中得到检验和反映。出题的方式常常使受过正常法学教育的人反而难以通过考试,违背了考试应当选拔具有法律素养的人的初衷。司法考试应当反映司法工作应当具备的能力,所以应当将主观题的内容至少增加到50%左右,同时对主观题的考查本方式采用可以参考法规的开卷考试。第四,承担法学教育重任的高校法学院系必须明确办学宗旨,防止法学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方式等围着司法考试打转,避免降低法学教育的层次和品格。法学教育应该是相对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重在培养从业者的法律思维理性,形成法律职业者特有的公正、公开、公平的法律意识以及良好的法律技能技巧。这种教育使命决不是应试教育能够完成的。国家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资格考试,只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绝不应当成为法学教育的中心和指挥棒。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学院系应当认识到法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学素养,提升整个民族的法学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在日常教学和考核中,应当尽量避免以司法考试为标准,降低其对高校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潘剑锋.论司法考试与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关系[J].法学评论,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