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冶金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宁波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确立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来,宁波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良好势头表现在:1.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宁波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宁波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宁波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公益性强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原则”予以滚动支持,引导平台不断提升开展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的水平。3.大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宁波近年来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组织、指导和中介机构遴选、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认定工作顺利开展,走在全国前列。4、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技术快速提升的捷径。为此,宁波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2]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1.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大而不强问题比较突出。宁波大多数高新企业为小微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不足。因此,与竞争力强、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跨国公司相比,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弊病就充分显现出来了,这是制约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的数量偏少;二是研发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宁波是商业氛围很浓的城市,“重营销、轻科技”“重模仿、轻创新”的特点十分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创新需要大量投入,风险又大,而且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因而不愿在科技创新上多花钱。3.创新能力不强。宁波是个沿海城市,容易受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影响。相对来说,模仿别人的东西,嫁接他人的技术简单容易,但是自己的创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就不多,直接影响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技术水平落后,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代表宁波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有助于打破产业升级、技术障碍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5.国际化制约。在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掉头下行的大背景下,宁波经济要想走出特立独行的发展路子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打击了宁波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二、金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金融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离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技与金融相互脱节。科技人员只在自己的专业驰骋,不懂市场,也不懂金融;金融领域也不知道科技领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规律,不清楚科技人员在干什么,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调的局面。2.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终存在。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存在许多变数的,即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资本如何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在承受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的同时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而就目前来说,金融资本游离于高科技产业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不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胎死于企业创新活动启动之初。3.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估值难。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有形资产不多,但就成长性而言,其技术含量高,发展势头迅猛,拥有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因此说,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在发放贷款时,只认可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并不认可无形资产。由于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许多成长性极好而有形资产偏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3]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在政府主导、民间资本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金融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资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宁波现有区域金融结构不甚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一是金融组织机构分布不均。就金融组织机构来说,在区域内银行是老大,占据垄断地位,其他非银行金融往往是配角,发展相对滞后。而就金融机构性质来说,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占据主导地位,非公金融机构少之又少,严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呆板、单一。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等筹措企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向银行贷款方式筹措企业所需资金。直接融资减少了企业筹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间接融资不仅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银行金融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但是,由于宁波现有区域金融市场失衡,导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银行信贷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不均衡。银行向来有“嫌贫爱富”的传统,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问题上同样如此。企业规模越大获得的贷款越多越容易,企业规模越小获得的贷款越少越难。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就更加难上加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银行也是企业,企业的趋利性迫使它把资金投放在风险小、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运作不到位、经营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机构不敢向其投放资金。三是国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门槛相对较高,标准不统一,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度。3.金融创新不足。一是面对众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几乎都是几项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汇票承兑、信用证等。二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市场,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仍沿用老传统、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务呆板,品种单一,从而制约了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支持,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4.风险投资供给匮乏。目前风险投资在支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上虽已有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资本结构单一、资金规模较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5.金融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从国家整体的金融法律环境上看,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宁波区域产业带内的市县协调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协调制度和组织形式,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监管及金融保障需进一步改善。
三、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力度
[关键词]技术进步;阈值;研发效率;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3—0048—05
Discussingthethresholdin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
XUYoumin
(HunanUniversitySchoolofEconomyandTrade,Changsha410079)
Abstract:Thethresholdin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istheminimumvaluethatenterprise’sR﹠Defficiencyandthemarketdemandscaleneededtoachieve.Thereisathresholdofmarketdemandscaleinthe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duetotheenterprise’sR﹠Dinvestmenthasthecharacteristicofscaleeconomy.Thereisathresholdofenterprise’sR﹠Defficiencywhenthemarketdemandscaleofenterpriseisestablished,anditi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marketdemandscale.Oligopolyorcompletemonopolycanreducethethresholdofenterprise’sR﹠Defficiency.Itishelpfultoenhancetheenterprise’sR﹠Defficiencyandexpandtheincomescaleoftechnicalprogressbecauseoftheimprovementoftechnologyandmanagementlevelandtheappropriateenterpriseexternalenvironmentsucha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ystemandtaxsystem,whichisusefulforenterprisetoovercomethethresholdobstaclesoftechnicalprogress.
Keywords:technicalprogress;threshold;R﹠Defficiency;marketstructure
阈值是令研究对象发生某种变化时其原因或其变化的条件所必需达到的最小值,亦可称为临界值。如果引发变化的原因或其变化的条件未达到阈值,则变化不会产生。阈值现象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常常出现,经济活动中亦存在阈值现象。本文拟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阈值问题,研究决定阈值大小的因素,利用阈值现象来解释某些经济状态持续存在的原因,探讨降低阈值的措施。一技术进步中的阈值现象及其经济学意义
阈值现象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早已为人们所熟识,最小规模经济就是投资或生产活动的规模阈值即临界值,如果不能达到这一阈值则其效率低下而在理论上不应该产生。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也具有阈值的内涵,因为一项经济活动不能够获得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则该项经济活动不应当发生。
技术进步的阈值(Thethresholdoftechnologicalprogress)亦被人们所注意或有所研究,技术进步的研发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形成新的、有经济价值的技术,这表明研发投资存在阈值现象。研发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进步程度才能够使得研发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足以弥补研发投资的成本,这对研发效率提出了阈值要求。
笔者在指导研究生研究熊彼特猜想[1](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组织结构既非完全竞争也非完全垄断)过程中研究了阈值现象。在降低成本的技术进步和改进产品质量的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存在导致研发投入是否具有效率的临界值即阈值[2]。降低成本的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研发效率阈值是一定规模的研发投入成本所能够降低平均成本的最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研发效率阈值是一定规模的研发投入的成本所能够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单位商品收益的最小程度。只有当研发效率高于阈值时,研发投资才可能获得净利润,否则研发投资行为将不能获利。
通过对技术进步中的阈值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熊彼特猜想,这一猜想是众多学者Arrow[3]、Scherer[4]、Kamien,M.I.andSchwartz[5]、Loury[6]、Dasgupta,P.andStiglitz[7]、LeeChangYang[8]研究后未得到一致结果的难题。
技术进步的过程存在阈值现象,表明经济过程的技术进步现象具有非连续性的特征。从发生条件来看,如果技术进步的条件满足阈值要求,则技术进步能够发生,否则技术进步不能发生。阈值现象表明技术进步的条件有不连续的特点。从技术进步的程度来看,技术进步一旦发生,其技术有不连续的变化,这也表明技术进步的程度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技术进步的不连续特征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既定技术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时所具有的连续变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技术进步的阈值特征及其不连续特点必然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经济问题。
二企业技术进步的阈值与
企业需求规模的关系企业为技术进步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投资具有一次性投资的特点,即研发投资产生新技术之后,并不需要新的投资就能够保有新的技术即新技术一旦产生就可以永续使用,保有新技术本身并不需要新的成本支出。研发投资产生的新技术在使用规模上可以不受限制,使用范围的扩大并不会带来研发成本的提高,因此研发投资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发成本变小。
经济活动中的研发投资主要达到两个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提高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我们可以以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来反映企业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研发投资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以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来反映企业产品质量的改善。如果一企业有一次性投入RD,则单位商品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是RD值的函数:即有p=f(RD)。以下称p为技术进步的单位收益,f(RD)为技术进步函数。
显然,技术进步函数具有以下特性:当RD=0时,p=0;且f’>O即是RD的单调递增函数。
一个生产者研发投资所带来的总收益取决于技术进步之后销售量与单位收益的乘积,而技术进步之后销售量又取决于技术进步之前的销售量Q和因技术的变化所带来的销售变化量Q,因此总收益应该为p×Q+p×Q,研发投资形成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纯收益或利润有:
Л=p×Q+p×Q-RD
=p×(Q+Q)-RD
令p/RD为研发效率,研发效率即为新技术的单位产品收益与总研发成本之比。
显然,研发效率的阈值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纯收益为0时的研发效率。
令Л=0,有p/RD=1/(Q+Q),这是研发效率的阈值。显然,当(Q+Q)足够大时,即便研发效率很低,也存在某一销售量(Q+Q)使得p/RD=1/(Q+Q),即理论上存在研发效率的阈值。值得注意是如果(Q+Q)不是足够大,则p=f(RD)可能无法满足p/RD=1/(Q+Q)条件,即任一规模的研发投入均无法达到研发效率的阈值,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的研发无法产生。因此存在一个导致技术进步产生的最小销售规模,这是需求规模阈值。
当然,如果当(Q+Q)=1时即有p≥RD,即技术进步中只需要一单位商品的收益即可弥补研究成本,但这种情况是特殊情况,也许只存在于公共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或者研发效率特别高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对于一般商品的技术进步我们一般要求Q+Q>1,即存在导致研发得以产生的最小需求规模。
依据p=f(RD)和p/RD=1/(Q+Q)条件我们可以确定使得研发效率达到阈值的RD的最小值。即需求规模既定且大于需求规模阈值情况下,存在一个研发投资规模RD的阈值。只有当研发投资规模不小于这一阈值时,其研发效率才能够不少于研发效率的阈值。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
第一,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由其需求规模所决定的研发效率的阈值,阈值与需求规模成反比。企业的需求规模由技术进步前的原需求规模Q与技术进步所改变的需求规模Q之和决定。
第二,研发效率既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需求规模阈值。需求规模阈值是导致研发效率能够达到研发效率的阈值所需要的最小需求规模。
第三,当研发效率既定、需求规模不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存在一个研发投入规模的阈值,这一阈值是使研发效率等于研发效率阈值所需求的最小研发投入规模。三、市场竞争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
对需求规模的影响及对企业技术
进步效率阈值的影响由于需求规模作为技术进步企业的外在因素对企业的研发效率阈值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从市场竞争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角度研究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进而研究这两类条件对企业技术进步阈值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前市场需求状况和市场竞争条件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
单个企业的需求规模取决于整个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市场竞争条件,因此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竞争条件将通过影响单个生产者的需求规模来影响单个企业的技术进步效率的阈值大小。
设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TQ=F(P),对于这一需求函数有dF(P)/dP<0,即均衡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市场需求TQ的减少。
某一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为r(0<r≤1),即这一企业的需求规模Q=r×TQ=r×F(P),显然r值的大小与这一企业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市场竞争状况有密切关系,其中的市场价格P与市场的竞争状况相关,一般有dp/dr>O,即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增加会导致市场均衡价格的上升。
dQ/dr=TQ+r×dTQ/dr=TQ+r×dp/dr×dF(P)/dP
由于dp/dr>O且dF(P)/dP<0,因此r×dQ/dr的大小取决于TQ与r×dp/dr×dF(P)/dP的比较,当r×dp/dr×dF(P)/dP的绝对值足够大即大于TQ时,dQ/dr<0,这要求r、dp/dr与dF(P)/dP绝对值均比较大,即dTQ/dr的绝对值大于TQ,一企业市场份额的改变将导致市场需求规模的变化量大于原有市场规模,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并且由于当r0时,dTQ/dr0,因此,如果存在r值使得dQ/dr>0,这时r应为接近于1的有限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加一般将导致其需求规模的扩大。因此,导致一企业需求规模最大的市场竞争状况应当是完全垄断或需求弹性(即因市场价格的相对改变所能够相对改变的市场需求规模)很大的情况下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的寡头垄断状况。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对市场需求的改变,仅从市场竞争条件来看,一企业市场份额越大,其产出规模越大,由此所决定的技术进步效率阈值越小。当市场竞争状况处于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状况时,垄断企业的市场需求规模达到最大,技术进步所要求的阈值最小。这一结果与熊彼特猜想:垄断的市场竞争状况更有利于技术进步是一致的。
(二)技术进步后市场需求状况和市场竞争条件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
技术进步改变了市场需求状况,如果考虑到技术进步所能够改变的市场需求的大小,那么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的变化就不仅仅只受到原有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
设一企业的技术进步将改变整个市场的需求,设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需求函数为TQt=F(Pt),一企业在技术进步之后所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为rt,相应的需求规模为Qt=rt×TQt,这里我们用t来反映技术进步的程度,一般应当有:dTQt/dt>0,drt/dt>0,即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强度越高其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和提高市场份额的能力越高。
这时dQt/dt=TQt×drt/dt+rt×dTQt/dt>O
如果r=l,则drt/dt=0,即完全垄断条件下dQt/dt=dTQt/dt即完全垄断时技术进步后所能够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就是其需求规模,记为TQ1。
在非完全垄断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后的企业需求规模为Qt=rt×TQt,只要技术进步能够保证rt×TQt>TQ1,则技术进步企业的需求规模大于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规模,从而使得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得以下降。由于rt<1,这要求TQt>TQ1,即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大于完全垄断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规模,这是竞争有利于降低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的必要条件。
如果TQt>TQ1,还需要rt>TQ1/TQt,才能使得rt×TQt>TQ1,即技术进步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份额必须足够大,才能使其技术进步之后的需求规模大于垄断条件下的市场需求规模。因为如果企业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份额rt=1则又回到了完全垄断状况,这时其市场需求规模可能反而变小。因此,如果TQt>>TQ1,则存在一个适度的市场份额,在这一份额下,技术进步企业的需求规模可以达到最大,其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最小。
如果虽有TQt>TQ1,但TQ1/TQt接近于1,则rt接近于1,由此可以推断出企业技术进步之后形成的寡头垄断可以导致其研发效率阈值最小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既便技术进步能够扩大市场需求规模使得研发效率阈值最小的市场竞争结构并非完全垄断,但考虑到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规模的有限性,即这一比值TQ1/TQt并不能够接近于0,因此,使需求规模rt×TQt最大的rt值是0与1之间的有限值,即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可以导致技术进步的阈值最小的市场竞争结构应该由有限个企业参与的寡头竞争。显然,随着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越大,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市场竞争的企业个数会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效率阈值大小是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份额的大小和市场需求规模,技术进步之前的市场份额的大小和市场需求规模并不会直接决定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
依据以上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在市场需求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缓慢时,垄断程度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产出规模,进而降低企业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如果市场需求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很快时,适度的竞争可以使企业产出规模达到最大,进而使企业技术进步效率阈值达到最小。
2.如果技术进步能够使市场需求规模扩张迅速,且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大于垄断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则存在一个可以使技术进步企业的产出规模达到最大化市均份额的寡头竞争格局,在这一寡头竞争市场下其技术进步效率阈值达到最小。
3.如果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十分有限,并且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虽然大于垄断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但增加的比率小,则技术进步企业所形成的市场垄断格局将使其研发效率阈值达到最小。
四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决定了研发
投入规模阈值和需求规模阈值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由企业自身决定的内部因素和不能由企业决定的外部因素。
显然,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内部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越高,则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新增投资相对较少,所能够获得的单位产品的收益较大。企业拥有从事技术开发的一流人才和丰富的经验是企业一流技术水平的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表现为能够有效地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技术创新过程所耗费的成本。由于技术创新依赖于原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企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外部因素是制度和经济政策,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对此我们应当作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分析。
第一,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可以降低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技术创新产品的单位收益,进而提高研发效率。
专利制度有效实施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效实施可以排斥侵权企业对技术进步企业的成果的侵犯,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技术创新企业的单位产品收益,还可以扩大技术创新企业的市场规模,使这技术创新的总收益得以提高。
第二,在所得税前可抵扣一定比例的企业研发成本,降低企业实际承担的所得税的比例,使得企业实际承担的研发成本降低,因此可以提高研发效率。对研发投入比重较高的技术型企业,制定较低的所得税税率,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第三,对企业的研发项目直接提供财政支持,可以减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对研发成果进行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方式为企业研发提供资本方面的支持,显然可以降低企业的实际承担的研发成本,进而提高该企业自有投资效率。
第四,高水平的教育体制可以使企业获得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提高企业研发效率。
高水平的教育体制可以使企业的研发人员达到进行研发所需要的尽可能高的知识水平,否则企业将需要为提高研发人员的知识水平支付更多的成本,这会降低企业研发效率。
第五,高水平的国家科学研究体制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企业技术进步研发的基础条件,进而提高研发效率。
如果由财政承担研发成本的国家科研体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只需要通过适当的转移和改进,就可以成为企业继续研发的基础或直接为企业所采用,这显然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投资的规模、持续的时间和研发的风险,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
第六,开放的竞争政策有利于使得具有更高研发效率的企业和生产要素进入具有技术创新潜力的领域,从而可以提高研发效率。
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和生产要素的增加,可以使得具有较高技术进步能力的生产要素更容易进入具有技术进步潜力的市场中,使有技术进步的研发效率得以提高,这可以大幅度降低技术进步的投入规模阈值。因此,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技术进步。相反,在行政垄断的情况下,由于限制了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进入和参与竞争,同时行政垄断时改变市场份额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行政垄断所形成的竞争格局将因有对参与竞争的生产要素的约束和市场需求份额的约束而提高技术进步的阈值,降低市场中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五结论
经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企业研发投资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因此,当企业的研发效率一定时,存在市场需求规模阈值,只有当市场需求规模大于这一阈值时,企业技术进步的研发才是有利可图的。而当企业市场需求规模既定时,也存在企业研发效率的阀值,企业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则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效率的阈值。
第二,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需求规模、降低企业研发效率阈值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这与熊彼特猜想一致。
第三,企业研发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知识产权制度、税收制度、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徐幼民,支娜.决定中国产品质量改进的三大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86-90.
[3]Arrow,k.j.,1962,conomicWelfareandtheAllocationofResourcesforInvention[M].inNelson,R.R.(ED.),TheRateandDirectionofInventiveActivity,609-25,NBER,Princeton.
[4]Scherer,F.M.MarketStructureandtheEmploymentofScientistsandEngine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3),524-531.
[5]Kamien,M.I.andSchwartz,N.L.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ASurvey[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75,13(1),1-37.
[6]Loury,G.C.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Quarterly[J].JournalofEconomics,1979,93,395-410.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46-1
0 前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群众中去。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可利用的传播渠道以及推广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使之能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今天,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1.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灵活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传统纵横交错的管理层次大大增加了技术推广的管理难度,农业主管部门肩负着较重的负担与压力。这种体制上的弊端直接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多办事少的现象。这样的体制下工作效率低下不说还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严重影响着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1.2 缺乏推广意识以及推广人才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人员意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些基层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地位与重要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够深入;推广人员在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时间不足,推广不及时,导致农民群众不能及时的、准确的把握相关信息;现有的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机构太少,推广人员缺乏正规的培训与指导;普遍存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待遇相对较低,基本生活也没有保障等问题。
1.3 经费投入少,推广渠道不顺畅
我国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上的支农资金数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就会相应的更少,资金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严重滞后,引起的配套设施不健全,甚至必要的办公条件、工作手段方面都是十分缺乏的。在经费上的问题使得公益性推广服务职能的发挥也严重的受到了制约,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方面都受到了不同层次的阻碍。
1.4 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客观原因限制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推广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市场的变化等问题。由于客观上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有限,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限,这些都是推广渠道不畅通的体现。
2 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改革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尽人意,体制的建立不科学严重的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由于推广农业机制的创新改革涉及的是多部门整改,农业部门也不能够独立决定,所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工作中的不停调整,不断适应农村现状,了解农民需要进行完善。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就是对机制进行创新,建立科学的科技工作导向机制,引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教学和推广活动,培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2.2 引入高校大学生参与,组建实干推广队伍
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必须拥有一支分布广泛并且具有实干精神的农业技术推广队。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实干家,同时从高校引进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充实到这支实干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中来。这样,农业科技推广的队伍就强大起来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就比较全面了,其推广效果肯定是能明显提高的。
2.3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网络推广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点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合理规划。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运作方法,加大透明度、监督力度、执法力度明确财政。制定相关措施,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能维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作。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来推广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网络渠道无疑是与现代化接轨的有效途径,在充分的利用通信公司、电视台媒体、网络媒体来共同建立与农业市场化相适应的新型推广网络,能够全面开发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作品在农村中普及。
3 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发展等问题,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分析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好的经验,吸取那些走弯路走错路的教训,同时将眼光放开阔多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科学、稳妥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并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在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之后,还应长期完善整个推广体系,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金会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J].吉林农业,2010.
[2] 王风丽.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思路[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育的一个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各国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深刻变革,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和普及,正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契机,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并有效的机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众多分歧。大多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等这些角度分析“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提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者过程。目前国内被广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育信息化观念,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有效教学。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给予学生指导,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建立“微博“、“博客”,教师学习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进教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做到兼容并蓄,是日常课堂教学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版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走入课堂。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现代课堂是教师的天地,更是学生的舞台,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因些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作为工具,例如: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录制,与其它教师进行对比,发现缺点及不足,不断反思进步。作为互动交流平台,例如: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教育专门网站、远程教育网站、博客等等进行学习,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交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催化剂,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子技术、网络、远程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处理、交流与协作,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如:利用 Google、Baidu 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知识数据平台以及各种开放式教育网站及远程教育资源等进行教研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利用Exce、 SPSS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整理,使科研数据处理更为高效且精确,并能准确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探索交流研究活动,广泛而迅速地推广、学习、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习交流科研成果。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育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人类创造的知识迅速增长,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不断涌现,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兼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为教师及全人类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个广阔的平台,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力的工具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整理、融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实现知识的再成、转移。
7.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都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高度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位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采用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形式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材,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的联系,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合作与社会交往的工具,使远距离学习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如 PKM2、Blog、Mybase、CyberArticle 等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 利用概念图(Concept Map)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促进个人知识建构,等等。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的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它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等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教师的合作互助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技术平台。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以及教师对资源更加有效的操作,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英文名称: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 &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4345
国内刊号:36-1111/TF
邮发代号:44-14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Metal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湖南省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湖南省金属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084
国内刊号:43-1044/TF
邮发代号:42-2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冶金工业,高速钢轧辊,研究现状
一、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逐步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转向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保护环境。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是缩短生产流程,减少工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技术进步中有两大主要趋向:一是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的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开发;二是现有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完善化。两大技术进步趋向互相竞争、相互渗透,促使钢铁工业不断提高钢材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走向集约化。
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是一种“冷态”下间歇式生产的工艺流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10多个大型钢铁厂都是采用这种工艺流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业已逐步将上述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热态”连续生产工艺流程。这种工艺流程具有高效、连续、紧凑、智能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钢铁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成功接近最终钢材产品形状的连铸、连轧技术,如带钢、型钢的连铸连轧等。由于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紧凑、生产周期短、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从1989年世界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美国纽柯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投产以来, 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8个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厂共56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已超过5 500万吨。我国现已有5个钢铁企业建成8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又有5个钢铁企业正在建设厚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不久的将来总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吨,预计届时将占全世界同类生产线能力的1/4以上。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2001年我国连铸比达到89.71%,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达到了96.96%,目前,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连铸比达到99%以上的企业已达41家。
带钢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家正在积极开发应用的一项重大钢铁生产前沿技术,它将是21世纪钢铁生产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钢铁产量不断增长
冶金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国内方面,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有效打击了“地条钢”等劣质产品冲击钢材市场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钢铁生产企业对市场更加理性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加快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球钢铁需求持续增长。
二、冶金工业对轧辊的需求
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为轧辊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一方面,随着钢产量的不断增加,轧辊需求量大幅增长。仅就国内而言,据统计,每年消耗的轧辊材料有50万吨以上,价值数十亿元。另一方面,随着轧钢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轧辊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轧辊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还较落后。仅以宝钢为例,2000年,宝钢用于轧辊的采购资金超过2亿元,其中国内的只占30%,国外的占70%。因此,不断研究新型轧辊材质及制造工艺,为轧机配备高性能的轧辊已成为国内轧辊生产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轧辊材料的研究现状
为提高热轧辊的表面耐磨性,热轧辊材料不断地得到改进,其基本的发展过程是从冷硬铸铁到高铬铸铁到半高速钢和高速钢。高速钢材料用于轧辊制造,使轧辊性能显著提高,轧材质量明显改善。
(一)高速钢轧辊的特点
高速钢轧辊是用具有高硬度,尤其是具有很好的红硬性、耐磨性和淬透性的高速钢作为轧辊的工作层,用韧性满足要求的高强度灰铁、球铁、铸钢及锻钢作为轧辊的芯部材料,把工作层和芯部以冶金结合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高性能轧辊。
1、高速钢轧辊的化学成分特点
(1)含有较多的C和V。C和V可以形成高硬度的MC型碳化物,提高轧辊耐磨性;
(2)有较高的Cr含量。Cr含量高,可在轧辊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M7C3型碳化物,有利于降低轧制力并改善轧辊辊面的抗粗糙性;
(3)含有一定量的Co(≤10%)。Co可提高高速钢轧辊的红硬性,从而提高轧辊耐磨性;
(4)离心铸造高速钢轧辊中含有≤5%的Nb。Nb可降低轧辊组织中因合金元素密度差大而引起的偏析。
2、高速钢轧辊的组织特点
高速钢轧辊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结构特征:(1)碳化物的种类、形状、体积分数及分布;(2)马氏体基体的性能特点;(3)晶粒尺寸大小。轧辊用高速钢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合金成分及工艺条件有关。因材料成分和工艺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同以往的高铬铸铁轧辊相比,高速钢轧辊中的碳化物类型较多,除含有MC型碳化物外,还含有M2C、M6C和M7C3型碳化物。
(二)高速钢轧辊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
围绕着轧辊外层与芯部的结合问题,高速钢轧辊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离心铸造法(CF)、连续浇铸复合法(CPC)和电渣熔铸法(ESR)制造,而热等静压法(HIP)和喷射成形法(Osprey)仍在完善和发展中。CPC法制造轧辊装备复杂,我国仍无法生产;ESR法制造轧辊能耗高,仅适合于制造冷轧辊;用离心铸造法生产轧辊装备简单,工艺稳定,效率高,是制造高速钢轧辊的重要方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离心铸造法生产高速钢轧辊尽管存在着合金元素容易产生偏析的问题,但由于其突出的优点,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高速钢轧辊生产的主导地位。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
(三)高速钢轧辊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在热带钢连轧机上开始试用高速钢轧辊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高速钢轧辊的比例不断提高,在某些机架上,甚至全部采用了高速钢轧辊。使用高速钢轧辊后,辊耗明显下降,换辊次数显著减少,轧辊研磨量减少,轧机能力提高,燃料和动力消耗降低,有助于降低轧制成本和提高带钢质量。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铸造高速钢轧辊的研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采用普通离心铸造方法生产了高速钢辊环,其成分(质量分数,%)为:2.0~2.4C,8~15W,2~3Mo,4~7V,3~5Co;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为:硬度60~65HRC,冲击韧性(5~10)J/cm,抗拉强度(400~600)MPa。
四、结语
随着轧机向自动化、连续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对轧辊的几何尺寸、表面精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轧辊生产厂、研究机构和钢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冶金轧辊材料的基础性研究、轧辊生产技术的研究、轧辊工艺装备的研究和轧辊使用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我国轧辊制造业和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符寒光.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钢铁,2000,(05).
[2]翁宇庆.我国冶金工业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的科技进步[J]钢铁,2004,(01).
英文名称: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长沙矿冶研究院
主办单位:长沙矿冶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6099
国内刊号:43-1104/TD
邮发代号:42-58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彭金辉教授人生中有三件事最重要:第一是教学生,第二是搞科研,第三是打网球。
教学生
在教学方面,他辛勤耕耘,谆谆教诲,桃李满天下。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微波冶金》等5门课程,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60多人,先后出版《微波能技术新应用》等专著4部。开发了一系列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微波冶金反应器,形成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程实践创新基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指导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科技挑战杯三等奖、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指导博士生撰写论文被《Nature China》评述。与美国犹他大学、密西根工业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选派10余名研究生到国外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教学成果显著,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并受到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的接见。
搞科研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科研成果突出。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国家国际合作项目等60多个项目,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瞻性的课题研究工作。他周末与假期经常和同事们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科研成果。他完成的项目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彭金辉教授论著丰硕,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被SCI、日、ISPT检索收录1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专利80多项,其中58项已获授权。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等,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入选‘十一五’云南十大科技人物,并荣获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