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广东高考作文题精选(九篇)

广东高考作文题

第1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为何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能激发全国范围内激烈争辩的火爆话题?而无论是为之心悦诚服,还是咬牙切齿,可以肯定的是,高考作文的意义,并不仅只是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背景。一些观察者指出,高考作文是年轻人能够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真正体会并表达自己独立世界观的第一步,完成从学校这个小校园向社会这个大校园的顺利过渡。有识之士断言,作文题目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跳出选拔人才的范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性、公平性、适当性,更多的是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心态、价值观的未来走向,以及内部稳定和包容的程度。

此外,今天的高考作文,也越来越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多元化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日渐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并突出青年人对生活和青春的自省和体验。评论家李新地隐约摸索出其内在的轨迹: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逐步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型,呼唤“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立足基础,兼顾发展,摆脱预设的强制逻辑和是非定论,摆脱八股化的思考和写作定势,真正促进了中国作文教学的改革和中国人文主义教育。

还有评论称,社会通过高考,把诸如《双赢的智慧》等呼应现实生活热点语汇的深刻题目交给年青一代,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者对青年人的信任和期望,对国家民族奋发振兴的热切盼望。去年上海的命题作文《忙》,明显对青年学生反思当今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浮躁心态予以厚望。有教育学者强调,引导学生以开放性思维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正符合眼下素质教育的初衷,将是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势所趋。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键看文章怎么做

我认为这一次高考作文题目出得还不错,符合高中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实际水平,同时又具有辨别实力高低的功能。我粗略看了一下,和其他省份的考题相比,广东卷体现出广东文化的宽容与务实,这一点难能可贵。另外《纪念》这个题目没有耗费考生许多精力去审题。审题能力固然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对于即将成为本科生的考生来说,高考作文更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创造力、独特性、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富于文采。《纪念》这样的题目容易引发许多想象,既可抒情又能说理,务实、并有足够提升空间,是近几年来出得比较好的高考题目之一。

但也有美中不足。“文体不限”的要求显然对全面考察考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文笔是否通顺,逻辑思维是否连贯,都是不利的;如果真的有考生写了首诗,考官难以打分,更难取得一致意见。

所以,坦率地讲,作文题目本无好坏,关键是考生自身的逻辑能力、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还想说一点,教育部门统一规定语文教师不能就高考试题作任何公开的评论,这从维持考场秩序和考生情绪稳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考作文本身是一个公众话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任何人都有权发言,透明度更利于公众的知情与监督。如果题目有什么问题,不让语文老师发言,也不合情理。

王雨吟

邱华栋(《青年文学》执行主编):

广东的题目比北京好

我看到2005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目了,很不好。一方面空洞无物,另一方面又还要往死里限制文体,只准写议论文。“安”表示什么意思呢?提示上说,可以表示安宁、安定、安静,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我相信考生大部分写的就是这些内容。内容和文体这么一限制,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我们一边说要在作文教育里抵制这些假大空的东西,一边又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学生假大空,这就不光是作文教育的弊病了。

第2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2001年,针对语文教研活动中的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功利而轻学术的现象,我撰写了《静下心来研讨,交流,做学问》一文。文中呼吁道:“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一点报告,多一点研讨;少一点比赛,多一点交流;少一点过场,多一点过程……示范课也好,教学会议也罢,以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为主才是教研活动的正轨。”这篇文章很快刊登在《广东教育》2001年第5期上。

2002年,我撰写了评论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的文章,主要论述了“标准差的确定与把握”“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等问题。文章刊登在《广东教育》2002年第11期上。

2004年5月,由《广东教育》特别策划了“聚焦高考评卷”的专栏并邀请我撰稿、组稿、写“编者按”。这种信任,对我来说,无疑感到荣光和兴奋。而这,也正是若干年来,深感于高考评卷中的种种问题想表达却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我在“编者按”中写道:“习惯上,人们的眼球往往被高考改革、考纲调整、试题变化所吸引。实际上,高考评卷也是高考的关键因素。……高考评卷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的诚信宣言,是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指南。……高考评卷既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评卷就不仅仅是评卷了。于是,在科学、民主的氛围中,研讨以下评卷的理念、规则、程序、方法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规范答题,从而提高考试成绩,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2005年,我将自己在北师大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会上的演讲稿投给了《广东教育》,演讲稿以《整合,多了一条途径而已》发表在2005年《广东教育》第2期。原题为《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经编辑将题目一改,便化平常为精彩了。这次演讲在现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一些高唱信息技术统领、统管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以震动,受到与会者的欢迎。连主持人都说,这才有学术研讨的味道了。演讲稿的主要观点如下:有了信息技术,并不就必然会带来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革新而不是革命,是多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不是通向罗马的所有大道;信息技术相对于学科,始终是技术、手段和工具;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更要关注教学,聚焦课堂;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和生活素养,同时,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

2005年,当我的专著《教育的良心――中国新课程之批注》即将完稿之时,《广东教育》第11期将我书中的11条语录以《中国新课程之批注》为题,作为卷首语发表。之后,编辑对我说:读者们对你的批注很有兴趣。有一位校长表示,那一句“就课程改革而言,改革中求稳定,比稳定中求改革重要得多”真是深刻。

近年来,《广东教育》《师道》又多次刊登我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点评、学术论文。如《精彩歌词・精彩题目》《〈劝学〉――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卖油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教学思考》。还刊登了数篇评论我的教学的文章。如《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魏小娜)《再说不枝不蔓的对译》(唐建新)《传统教学法外,又开了一扇窗》(郑文佳)《评价式教学的课堂价值及思考》(黄平)《把枯燥的翻译当成快乐的游戏》(王爱娣)等等。

我还受《广东教育》的委托,参加过《广东第二课堂》中考专刊的编写工作。

每当我有新的思考要表达,有新的实践经验要交流,《广东教育》总是及时给予我支持与奖掖。

十几年来,在匆匆忙忙之中,我与《广东教育》的领导和编辑们谋面不多但关系紧密。不是因为他们刊登了我的文章,只是因为他们对作者的理解、尊重、欣赏与帮助,只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正确思考和开阔视野。他们总是屹立在教育教学的前沿,关注着、引领着广东的教育,敏锐的把握教育的热点、改革的焦点、教学的重点,并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他们对教育的真诚、热情和理性思考,他们对工作的严谨、坚守和求真务实,着实让人感动。

值此《广东教育》创刊六十周年之际,遂留以上话语。借用几句歌词,就是:

这一路,

很愉快,

第3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高考语用题部分,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创新的试验田,它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达成“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目标的载体。“语用”即现代文语言运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语用”方面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可见,高考“语用题”在落实课标、考试说明的要求上具有重要意义。王元华在《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中说:“语用教学理念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高考语用题考查普遍占12分左右(不含作文),正是其重要性的体现。命题者基于语用的丰富性,因而语用题命制不断创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题型研究

搜罗自1990年至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用题,可以发现:语用题的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而且是主观题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体现语用题的应用性。客观题的语用题,主要是考查连贯衔接,这是大部分省市命制语用题的选择。下面主要就主观题型的语用题作探讨研究,试作分类以下:

1. 写作方式类。这类包括仿写、扩写、补写、续写、析字、就某一情境写话等等,如2005年广东卷仿“智者的思索、庸者的奢谈”写另一组句子,2000年前后各地试题多采用这种形式;2006年江苏卷“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扩写一段情景交融的不少于40字的话”;2008年山东卷关于一位诗人上台阶不小心摔倒,要求“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2013年广东卷为寓言“磨心对磨盘”续写不少于50字的话;2010年浙江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2010年湖北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等等。

2. 应用文种类。如:1991年的公函、1992年的广播稿、1995年的便条、2003年全国卷改写提示语、2004年广东卷的对联、2004年全国卷天气播报过渡语、2004年全国卷I的广告词、2005年全国卷1的请柬、2005年福建卷人物介绍、2005年全国卷的提取关键词、2005年福建卷拟新闻导语、2005年江西卷的节日或生日贺卡、2006年北京卷的新闻点评、2006年广东卷的图书推介、2006年安徽卷的手机短信、2006年北京卷的建言献策、2006年福建卷的欢迎辞、2006年天津卷的解说词、2006年安徽卷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比较、2006年重庆卷的邀请语、2007年安徽卷的人物评介、2008年安徽卷的拟写一句话新闻、2008年北京卷的拟展板标题、2008年福建卷的晚会开场白、2008年湖北卷的文段点评和电影脚本、2008年福建卷和2013年重庆卷的宣传标语、2009年广东卷的致谢词、2010年广东卷的晚会串台词、2010年山东卷的稿约、2010年浙江卷的海报、2011年湖北卷颁奖词、2012年广东卷的招聘启事和摄影作品展前言、2012年湖北卷的为《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13年全国大纲卷和天津卷的书信,等等。

3. 图文转换类。这类包括图表图文转换、漫画图文转换、徽标图文转换、方位趋向图图文转换等。如2004年广东卷关于图书状况调查的表文转换、2008福建卷“阅读图表,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宜传标语”、 2009年广东卷“据图表说明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 2010年广东卷据图表进行信息推断、2013年广东卷就调查统计表“对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进行概括、2012年天津卷就“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写调查结果,2005浙江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2006辽宁卷“欣赏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 2006山东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2012年江苏卷就父子对“是非”之地的选择写合适的话、2013年湖北卷的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并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2007年广东卷的徽标联想写话、2008年北京卷就“北京2008年残奥运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2009年全国卷就“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说明标识的创意、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就“‘中国环境标志’,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和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就“‘国家节水标志’,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2006年和2010年广东卷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与数学活动中心的变动,等等。

4. 表述变换类。这类包括转述、句式变换、重组句子等。如1992年小李对小王说,小王对郭老师女儿、郭老师转述,2005年江苏卷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2012年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 2003年全国卷“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 2009年江西卷将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2005年广东卷将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1999年全国卷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句子,等等。

5. 情境对话类。这类包括对人说一段赞美的话,如2006年四川卷;向人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如2006年浙江卷;向人询问的话,如2012年安徽卷安晴同学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向转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补写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据特定语境补写得体的话,如2010年重庆卷就负背囊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对话,2012年重庆卷“小张含蓄的批评说,小李幽默的回应说”;对不同的对象说劝阻、反驳的话,如2007年山东卷劝阻游客文物上刻字、2013年安徽卷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耐心劝导,2007年四川卷反驳随地吐痰和上公交不排队的人;与陌生人交往的话,如2013年四川卷的向陌生人设计三个访谈问题,等等。

6. 观点阐述类。这类包括对理趣的阐明、对事件现象的看法等。如2005年北京卷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006浙江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2008年福建卷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并解释、2008年安徽卷的“言外之意”、 2008年江苏卷对有些高中生上学和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2010年福建卷对国人过洋节日和洋人参与中国节日这种现象的看法、2010年湖南卷对《水中的倒影》一文中关于“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2011年福建卷对国名翻译的看法、2012年浙江卷对高中生“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有关“代沟”发表看法、2012年福建卷“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 2012年湖南卷对中国在英国伦敦开书展的消息拟写标题及阐述理由和据此写新闻短评、2013年福建卷的关于校门建筑的看法,等等。

以上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或许会存在个别交叉的情形,但基本可概括这些年来高考语用题的考查情况。那么,语用题的考查呈现什么特点呢?

1. 关注人文热点。从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卷来看,语言运用题愈来愈趋向于生活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当年省市内或国内发生的大事,基本上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如“正能量”、“中国式过马路”、“蛟龙入海”、“廉租房”、“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低碳经济”、“招聘”、“志愿者”、“环保”、“磁悬浮列车”、“南水北调”等素材的选用充分体现了“关注热点”这个特色。这些内容直接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有的实用文体拟写都直接照应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还有其他众多的命题形式和材料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此同时,命题人也非常关注历史人文,如湖北卷2010年和2012年为漫画补写韵文或配诗文,2010年为“《红楼梦》诗词鉴赏读书交流会”拟写开场白,2012年为《楚辞》或《史记》写阅读宣传语,都考到了考生的阅读积累和人文底蕴;2006年广东卷关于书法艺术、湖北卷的端午节日、全国卷的二胡介绍,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2009年湖北卷王羲之介绍、各省的对联命题等等,都体现了关注人文历史的特点。

2. 兼顾综合考查。早年的语用题单项考查的居多,近年来趋向于综合考查。如:仿写兼顾修辞、句式选用的考查;应用文种的写作,兼顾语病、别字、连贯、得体的考查;压缩兼顾选用、仿用、变换等的考查;图文转换兼顾压缩概括、简要评述的考查;串台词兼顾连贯、生动、得体等的考查;情境对话兼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的考查。

3. 重视修辞运用。语言表达要求生动,积极修辞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比拟、夸张等经常考查。

4. 轮考传统题型。书信、对联、续写、补写、连贯、变换压缩、图文转换等都是传统题型,都是早年常考的内容,但命题者并不回避,每隔一段时间,即重新考查。如对联,2004、2005年各地普遍有考查,近来又再出现,比如2010年重庆卷、2012年四川卷;应用文体考查别字、病句是早年的题型,2013年的全国大纲卷、福建卷又重新出现;近几年广东卷的图文转换题、压缩概括、句式变换等更是如此,甚至于连年出现。

5. 稳定中求创新。语用题板块,被称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一直保持着“在稳定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特点,体现“迈小步,不停步”的命题思路。

6. 体现地域特色。各省市分别命题后,命题者都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如2004年广东卷以岭南佳果拟写对联、2010年重庆卷以“重庆”拟写对联;2012年湖北卷“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等。

三、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分类和特点的把握,考虑到语用题的异彩纷呈,对于语用题的备考,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关注生活,强化素养。语文高考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当前的总体趋势,而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作为命题的材料,是实现这一联系的基本手段。见多才能识广,这就要全方位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做生活的有心人,广开视野,接收来自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街头巷尾的标语、广告,店铺的招牌,节日庆典的对联,乃至商贩的叫卖,都可引入课堂,学生占有了这些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的材料,相信会占很大的便宜。在此基础上,强化素养,这些素养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历史等多个领域。这是因为语用题的考查,归根到底是对基本素养和写作基本功的考查,努力提高学生的总体文化素养、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思维的境界和层次,扎扎实实提高能力,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 分门别类,把握特征。语用题异彩纷呈,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只要我们能分门别类,把握特征,就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提高备考效率。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题中,实用文体一直是个热点,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卷中有这类题目。如果学生对一些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不清楚,考场上必定束手无策。因此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把握特征至关重要。如可把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作一类,广告词、宣传语、颁奖词等作一类,欢迎词、解说词、串联词等作一类,下定义、新闻压缩、写总起总结句、提取关键词等作一类,进行精细训练,在异中求同,在训练中把握其特点。

3. 沟通联系,学会迁移。高考备考最忌学一得一,正确的方法是沟通联系,学会迁移。如高考中考查新闻点评,这种能力,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训练和运用,如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评价。2013年湖北高考语用题中有结合文本解读的题目,熟悉文本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及评价、人物关系、各类描写等可和平时的教学沟通联系。再如上面说到分类把握特征,其实,如果清楚了书信的格式,其他的如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格式问题即可实现迁移。

4. 科学训练,掌握技巧。语用题命题,出新是常态,因此要训练一些高考卷中未曾出现的创新题型,可找最近出现在各地模拟卷中比较新颖的语用题穿插训练,在训练中要掌握技巧。做语用题,掌握技巧,运用思维策略,就能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常用的思维策略主要有五条:一是抓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二是抓结合点,激活知识储备;三是抓信息点,连接社会生活;四是抓迁移点,获取作答灵感;五是抓想象点,营造意境氛围。

5. 活用修辞,美化语言。语用题考查承担着落实考试说明提出的检测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任务。尽管有些语用题往往很少直接有修辞要求,但不用修辞,语言难以鲜明生动,表达无从形成个性。因此对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必须逐一过关,灵活运用。运用积极修辞(修辞手法)就可以有效地美化语言。

6. 强化审题,准确作答。

正确审题是正确作答的前提,而要按照命题者指令作答,首先就要弄清题目的指令和限制,把准其明示或暗示的各种信息,这样所作的答案才有可能靠近命题者要求的答案。审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仔细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二是认真阅读材料,把握作答内容。这两个方面要兼顾,不能有所偏颇。在答题时,要有切题意识。切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符合:一是形式上要符合句式特点、符合修辞手法、符合字数要求;二是内容上要符合特定的对象、事物、情境。

四、命题预测

要精确预测高考命题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可做的是一个方向性的评估。根据上述的研究,似乎可以把握几点:一是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件、社会热点,二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三是扎实练好传统题型,应对轮考题,迁移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题型。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押赌注式的猜题、押题是不可取的。

总之,语用题的备考,因为牵涉面广、种类繁多、能力要求高,所以科学备考才是有效备考的必由之路。

第4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盘点:高考改革30年

黄日暖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考制度在争议中不断变革,呈现出多元化改革的步伐。现在,高考改革正朝更加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

一、高考改革的六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改革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考制度恢复期。从1977年到1980年。盘点高考,我们往往绕不开1977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前一年,我国恢复了具有深远历史性意义的高考。

第二阶段:高考改革酝酿期。从1981年到1984年。这期间,认为简单地恢复高考远远不够,开始筹划高考改革。

第三阶段:高考改革实验期。从1985年到1990年。这期间的标志性事件是1985年开始的广东省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1988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在上海、浙江试点;1989年,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

第四阶段:高考改革推广期。从1991年到1998年。这期间,一方面推广标准化考试改革包括分数制度(标准分)改革:推出了各科的考试说明,将考试的性质、任务、内容以及试卷结构等在考前向社会公布;广东、海南、河南、陕西、广西、山东、福建等7省实现了以标准分报告成绩的分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全国高考成绩的抽样统计分析制度和考试之后的试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3省进行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市、区)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每科满分原始分为150分。

第五阶段:高考改革深化期。1999年开始。1997年以来,高考的地位和作用被不断夸大,高中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高考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因此,1999年2月教育部发出的教学[1999]3号文件,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出“3+x”高考科目改革,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3+x”方案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必考科目,“x”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至2科。此后,大部分省(市、区)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区)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第六阶段:新课程高考探索期。2007年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是这个阶段开始的实质性标志。其根源是开始于2004年9月的四省(区)高中新课程实验。从2007年起,新课程高考与老教材高考新旧并存,相互影响。

二、广东高考改革的三个亮点

广东是“高考改革探索的先锋”。回顾30年来的改革创新,广东高考至少有三大改革实验对全国高考改革创新具有示范性的历史意义,并深刻影响着我国高考的现实与未来。

亮点一:标准化考试改革

1985年,标准化考试改革由广东省率先试验,当年进行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试点。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实现了在命题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预估和把握,对于科学掌握测试方法,评估和改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认为,标准化考试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我国考试科学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高考后20年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亮点二:“3+x”高考科目改革

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出“3+x”高考科目改革。之后,山西、吉林、江苏、浙江4省相继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2001年在北京等10多个省、市扩大试行,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1999年广东试行“3+x”高考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选择性,高校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考“3”以外的科目,打破了原来高考的文理分科界限。一年后,综合科目考试引入“x”之中。综合测试引入“x”,凸显了对综合能力测试的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3+x”改革中,各省、市还先后增加了英语听力测试项目。

专家认为,“3+x”高考科目改革,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3+x”科目改革的实施,从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的改变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亮点三:新课程高考改革

2007年,广东省采用“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高考模式,呈现出四大变化:1.必考科目中的数学从原来的不分文理科变为分文理两卷;“大综合”一分为二成“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与此相应,考试科目组合将现行的“普通类”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录取时,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五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进行录取。2.“英语(2)”不再作为“x”选考科目之一。3.高考计分方式由标准分改为原始分。4.明确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是包括广东在内的四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最大突破。

专家认为,明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依据之一,反映了评价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引导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方案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形式,记录考生中学期间情况,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由高校在录取阅档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凭高考分数录取新生的做法。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链接:四省(区)高考新方案与现行高考制度具有延续性

2006年四省(区)高考模式分别是广东“3+大综合+1”、山东、海南、宁夏均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2007年高考新方案中,广东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山东的“3+x+1”模式、海南的“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的“3+小综合”模式都是在现有“3+x”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科目和内容上的进一步完善。新方案也体现了对现行高考制度在科目设置、赋分权重、考试时间和招生录取原则等方向和制度上的连续。如海南高考改革方案将现在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改变为“3+3”后,考试科目与现行高考、会考相比,不仅没有增加,会考科目反而减少了一半(文史、理工分开)。

评点:广东“3+x”高考改革在探索中回归

刘其祥 张 超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的30年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完善高考体制模式的30年。

广东的高考不但和全国高考一样与时俱进、变革创新,而且走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前列。如今看来,广东为全国高考改革作出的最大贡献,是199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3+x”高考方案,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首先进行改革,掀开了高考改革的新篇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在全国推广“3+x”高考方案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1999年广东试行“3+x”高考改革方案时,由于升学率竞争,结果在实践中把“3+x”变成了“3+1”,这种状况带来了严重的偏科后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于是,2000年广东决定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3+x”方案,使其内容更丰富,更符合高考改革的宗旨。2000年的新方案扩大了“x”科目的内涵和外延:一是在6门科目中,增加一门综合科目考试;二是把外语复试、音乐、美术、体育也列入“x”选考科目中,使“x”由原来的6门变成11门;三是规定本科要在“x”中至少选考两门,其中一门必须为综合科目,专科可以只选一门。所以,2000年至2006年,广东一直采用的是“3+大综合+1”模式:“3”即语、数、外三科;“大综合”即包含政、史、地、理、化、生6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测试;“1”即在大综合测试之外,考生在政、史、地、理、化、生六科中,再自选一门单独考试。在广东试行“3+x”高考方案后,其他各省也陆续实施“3+x”科目方案,大多是以“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呈现。将综合能力测试引入“x”,为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入开启了新路,对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4年,广东等四省(区)率先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7年,“3+x”模式在适应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需要中作了又一次调整。2007年广东新课程高考,实行的是“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高考模式。但是,由于采用原始分计算,“x”的设置带来了新的不公平,广东第一次新课程高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论。为适应时代要求与群众呼声,让高考更科学、合理、公平,广东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普通高考制度,初步制定了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方案的考试科目拟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表明了广东在“3+x”高考模式探索上的回归意图,但这不是简单向全国大多数省份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靠拢,而是一种高位的回归:建立以水平测试为目标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以实现对考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的探索。

高考选拔要求公平,学生培养鼓励特长发展,这是天生的一对矛盾。要平衡这对矛盾,只能在高考改革中进行兼顾调整。“3+x”高考模式就是想探索一种既保正公平又鼓励优势,既考虑共性又突出个性,既强调基础又培养特长的高考模式。“3+x”高考模式本质上是开放的,它鼓励公平竞争,坚持择优录取。我认为,目前“3+x”方案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缺少跨学科命题专家(特别是文、理跨学科),中学更是缺少跨学科教师,所以综合试卷还不能真正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实际上大多成了“文科凑合”“理科凑合”的“大拼盘”。

高考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引证、借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边改革、边创新。“3+x”方案代表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模式,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3+x”模式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使之更完善、更科学。

观点: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高考的价值与异化

高考不仅起着高校选拔合格人才、规范引导中学教育的作用,而且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功能。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高考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国家的人才战略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高考牵涉到社会公平和全民族的素质;从教育层面来讲,高考涉及人才的培养。统一高考制度是通过实践反复证明的、至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一个制度,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高考的制度,让社会底层精英有了“公平的立基”,为其上向流动提供了保障,高考作为一个自致性因素,几乎成为普通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阶层上向流动的一座公平合理的“独木桥”,而教育机会的公平竞争恰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有学者认为,高考制度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就在于不断地强化人才的选拔功能,而弱化了人才的培养功能。本是基于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现已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刚性特征的、超越人才选拔的泛功能化制度,赘生出了许多违背教育宗旨的功利性倾向。

高考的问题与根源

为什么本应该是教育一个环节的高考制度能够成为整个教育的指挥棒,尤其对于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学者们对高考造成这种状态的深层原因做了分析。有学者指出,相对于社会发展,高考改革渐显滞后。第一,作为一种对价值和标准的选择过程,高考制度的适应性有待增强;第二,高考的问题出自整个社会对人才选拔及评价标准存在某种缺失;第三,对高考制度的思考没有跳出教育和纯制度文化的思维框架。因此,除了高考本身以外,我们至少还可以从价值选择、制度和文化层面三个维度解读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

有学者认为,高考导致竞争激烈只是问题的表象,究其本质,还是社会竞争激烈所造成的。高考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竞争加剧,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所以,不应笼统地说高考的弊端绝对化或扩大化,高考制度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高考可以以考促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高考可以提高考生

的学习能力;高考可以锻炼考生心理素质;高考对考生的品德也是一次教育的契机。

高考的改革与走向

高考改革,是社会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环。学者们对于高考是否必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至于具体如何进行,“更加公平”“创新”“多元化”与“适应本国国情”等字眼则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

考试制度具有传承与变异的双重特性,高考制度应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高考制度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差异性需求,推进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的改革。有学者认为,高考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是从考试过渡到评价,考试机构要强化评价,开展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的工作。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我们的考试:利用考试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改革具体的评价内容,加强和深化对能力、学习和潜质的测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试机构要利用考试的资源做好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推动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学者认为,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的社会现实,而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改成各高校单独招考,也不见得是以美国高考招考模式为依归,而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招考制度。

对于高考改革的思路,有学者指出,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人手,要让全社会认识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不是评价学校的标准;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着眼点要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的原则;再次,改革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内容不仅仅关系到能否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还关系到中学课程和内容,考试内容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进,考核要注意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有学者认为,人们思考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局限在教育内部,而应该从思想观念层面、价值层面去挖掘根源。高考问题出在教育,而其深刻的根源却在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对价值和标准的选择过程,高考制度应增强适应性。在思考与寻找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路径时,尤其是面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改进时,仅作教育制度层面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社会观念的层面考虑高考制度背后的观念文化。今天,我们构建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让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协调发展。

可以看出,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学者们一致认为的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高考改革直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摘自:《教育研究》)

链接:高考大事记

1978年,恢复高考后举行第二次高考。第一次高考在1977年秋举行,这一年的10月12日,我国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考生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被统称为77、78级。

1985年,广东实行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将考试的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在高中会考基础上进行减少高考科目的高考改革试验。

1993年,试行高考科目“3+2”方案。

1994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开始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开始扩大招生数量。

2000年,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命题的传统;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实施26年的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2004年,考生在考前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将在高考中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

2005年,实施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全国共有23个省(市、区)相继在高考中采用网上阅卷。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可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扩大到53所。

第5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关键词】广东;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同时,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所以,考生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赏析答题能力和答题准确率,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诗词考点简析

纵观近三年来广东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一是分析思想感情(09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11年“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诗歌语言(09年“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0年“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三是分析表达技巧(10年“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最后是分析诗歌内容(11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总的来看,其实都是在围绕二个重点——写了什么和怎样写来命题。

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题满分都是7分,虽然该题型难度在逐年降低,但仍有不少考生答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考生没有认真理解题干,同时没有掌握古诗的基本常识,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二、如何备考古诗词鉴赏题

根据近年来广东省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本文认为,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注意理解题干,扣住题干,准确规范答题。因为题干提示答题的角度、范围和要求,因此必须围绕题干要求,比较诗词内容,运用规范术语,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考生应提高解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提高古诗赏析题的得分率。

1、知人论世,理解内容

由于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加之古代诗词运用的典故较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丰富,因而不能理解诗的内容,致使很多考生对诗词赏析有畏惧心理,他们遇到这道题只是随便答一点,甚至有部分人放弃答题。其实考生要准确理解诗词内容,不仅诗句要读,对诗词题目、注释、作者与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也是重要辅助。比如2009年考查的是杜甫的《月》这首诗,这个诗题《月》在古诗中是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歌内容后也有补充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联系诗人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颠沛流离的身世,壮志难酬的失意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会理解到诗人在这首五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意蕴的物象,诗人通常都是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所选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审美创造的结晶。因此准确解读意象含义,对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非常重要。为此,考生必须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含义的知识。

比如,梅历来就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菊的清高、斗雪傲霜,受到诗人的青睐与赞颂;月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蝉的清高,古人悲鸣,便赋予了悲切之情,暗寓诗人的命运乖蹇,人生之多难等。

2011年高考题《减字木兰花》(苏轼),第一小题“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考生只要能抓住词作中出现的“初解语的莺”、“如酥的微雨”和“遥看近却无的草色”这些表现早春景象的意象,就能解答出相关答案。

3、熟悉术语,准确表达

在理解了诗词内容、体味出情感之后,接下来最主要是联系诗词文本,了解其文本含义,灵活运用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的解读赏析心得,规范地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诗歌的艺术手法通常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此外还有诗词风格和语言术语等等。赏析古代诗词,必须熟悉这些术语。明了赏析术语,一般的回答程式是:先写什么,再分析怎样写,最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写,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10年高考第一小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最佳答案就是首先回答写了什么——“隔”带有阻隔、隔断之义,接着分析怎样写——“隔”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来写,最后再说明达到什么目的——用“隔”可以增强作者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总之,高考古诗赏析尽管比较难,但只要考生能在备考中认真地对待,首先心理上不要畏惧,然后根据命题者设计的问题,抓住意象,整体理解诗句含义,运用准确术语,按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模式来答,那么得较高的分亦非难事。

参考文献:

[1]2009-2011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2]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年第30期;

第6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解题方法一】课本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选用名篇名章,多背文章有利于发现陌生文段与课本的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其实有很多实词是课本里学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罢了,只要能及时联系,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引路】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 痛苦

如果考生熟悉《史记・陈涉世家》的内容,结合上下语境“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很容易理解到本句中“苦”与“天下苦秦久矣”中“苦” 的含义和用法是一致的, 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苦于,因……而受苦”。

【解题方法二】成语对照法

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题引路】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不痛绳之 绳:捆绑

本句根据前文中“捕获犯者数百人”,可知此处“不痛绳之” 中的“绳”就可对照成语“绳之以法”之意,它们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都是“用法律制裁”。

【解题方法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文中的“贽”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做一些推断。“贽”由“执”和“贝”两部分组成,那它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呢?如果是形声字,它就是“贝”形“执”声,和钱财、礼物等有关,而该选项将其解释成“拿着礼物求见”,又似乎和“执”也有关,那它有可能便是会意字。结合语境,我们发现这种推断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便可初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解题方法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结合本句的上下文“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豁然一清。”可以看得出“应豁”与“应劾”“应偿”是并列结构,“豁”与“劾”“偿”用法相同,解释为“免除”合适。

【解题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罗提督”的,“夔州游击,夔关临峡”是地方官称,是宾语, “官”应该是谓语中心语,它应该是动词,联系到“官”作动词的义项,即“做官”,代进去正好解释得通。所以可判断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被考查的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可以把它看做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本句中的“举”结合上文的语境“陶澍”“ 调江苏”“择贤任事”,以此明确治理水患的先后顺序,再根据“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 “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等信息,可以推断“举”解释为“推举”不符合语境含义,因此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解释为“发动、兴起”。

【解题方法七】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本句中的“擢”字,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升”近义。把“提升”代入原文能作通畅的解释,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本句中的“歉”字,可以组词为“歉收”;“去”字,可以组词“去除”。把两个词语解释“歉收”和“去除”代入语句,解释就非常恰当,所以翻译就很容易抓住得分点。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解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不变:只有课内的积淀足够丰富,对知识点把握足够娴熟,在解答时所用技巧就越灵活,答题的准确率才会越高。

第7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先下手为强”。可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早”真的正确吗?可别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做事不也应当经精心准备、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吗?不应盲目追求飞得早,飞得快、飞得久才是成功的关键。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一举刷新票房纪录,影片中逼真的画面,紧凑的剧情令人拍案叫绝。可本部影片可是耗费了卡梅隆十余年的心血,如果没有长期的准备,只是单单图快图早,哪里有壬兴震撼人心的大作?反观国内部分导演,为了名利仓促上阵,有的甚至一年几部影片,企望能早些将作品搬上荧屏,殊不知这些作品只能是如水珠落入池塘,难以长久地在人们心中留下记忆,仅仅是“早”行吗?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于是有人提出来让航天员早日登月,人家美国不早很多年前便成功了吗?可是,有些事在时机未成熟之前是不能想早就早的。杨利伟从神舟五号上下来时,身上因为与飞船内部结构碰撞而有所损伤,但是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神州陆号发射时,两位航天员安然无恙。若仅仅图早而让宇航员登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呢?盲目追求“早”有缺恐怕难以成功。 狮子在捕猎之时不是发现了猎物就直接冲上去,而是等待时机,这样才能保证“百发百中”。在我们追求目标之时不也应该这样吗?“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我十分观赏这句话,它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早。 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希望尽快“赶英超美”。结果弄出了“一萝千斤重,三头毛驴拉不动”这种荒唐硕果,追求早,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后来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平稳向前使新中国得以腾飞。 片面地对“早”进行诜求如同一瓶汽水往往只给人带来暂时的快乐,而精心的准备往往像那一品香茗,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只有把早建立在准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迈向成功。 朋友啊,在我们早早行船的同时不能少了准备的风帆,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驶向彼岸。

>>>更多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

2010高考满分作文大全(8月10日共计78篇) 全国I卷 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Ⅰ):大同世界,焉能忘本? 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Ⅰ):满身花雨又归来 湖南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1)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2)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3)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4)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5)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北京 北京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包容 甘肃 2010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心的舞台 2010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深阅读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内心的深度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深阅读之美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浅阅读与深阅读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小议”浅阅读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背上“悦读”的行囊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重拾遗落的厚重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慢尝书香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 犹忆书香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与品读相拥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用心阅读 陕西 2010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丹墨莲梅 2010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的成才之道 山西 2010年山西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忘却的艰辛 山东 2010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暖春 2010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打不垮的信念 2010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冷板凳上守侯成功 2010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痛苦并快乐着 2010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关羽之恨 浙江 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1) 201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2) 201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3) 201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4) 江苏 江苏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奶奶 的心事 江苏考生王云飞高考骈体作文原文:《绿色生活》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1)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2)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3)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4)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5)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6)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7)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8) 湖北 2010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古风,幻想曲 广东 广东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2)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3)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4)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5)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6)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7)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8)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9)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0)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1)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2)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3) 福建 福建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福建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2010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站对人生的舞台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偶然?必然!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士运论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尘封的梦,重拾未晚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驭思,轻吟韵调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 2010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 河南 2010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擦亮眼睛,听贤人意 见 2010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天堂之辩 四川 2010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熟悉(1) 2010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熟悉(2) 2010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溯源(附点评) 2010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点、线、面(附点评) 重庆 重庆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难度(1) 2010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难题(1) 重庆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难题(2) >>>更多高考满分作文相关资讯尽在高考作文频道 更多 高考作文信息资源请访问:E度_高考作文频道

第8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关键词】广东 高考生物 实验题 特点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实验部分是主干知识之一,在近年来各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实验题型所占比例越来越重,在生物高考试题中尤其如此。广东省于2010年开始进行高考改革,教学理念和命题理念都随之进行了改革与完善。近年来,高考生物中实验题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一直不低于22%,揭示了在高考生物命题中对实验部分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物作为基础学科涵盖的诸多原理、概念和规律大部分都是从具体的实验中得来,同时对于相关理论进行论证与推导也离不开相关实验的开展。

一、近年来广东高考生物实验题类型及命题角度

通过对最近几年广东省高考生物试卷的查阅与分析可知,在生物高考试题中,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综合分析题、图表分析作答题和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等多种类型。其中,实验设计与探究题主要是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每年都会出现,而且是实验试题的重头戏。

在高考生物命题中,命题角度日益多元,如对实验步骤加以完善、对结果进行推测、对相关因素的影响展开探究等多种形式,然而,不管命题角度如何变化,命题的核心始终不变,都是以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为核心展开高考生物命题工作。

二、广东高考生物实验题的特点

1.着重于对学生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设计和探究题型所占分值较大,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进行考查。在现阶段高考生物试题中,为满足学生书写量尽量减少的要求,很多试题都采用对实验方案加以补充或设计的考查方式。在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中,往往需要学生根据相应的基本原则进行准确的变量控制。

如2012年广东卷第29题,是在食品生产中蛋白酶的应用背景下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展开的考查。这道试题是与高中生物选修内容中的果胶酶相关实验知识相结合的,是对新课程理念中实验的多样化及选、必修知识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探究能力有全面的考查。考生在展开实验设计时,首先必须对题目和图中给出的信息加以总结,对实验目的加以明确,从而实现食品添加剂、自变量、因变量的准确选择。

2.着重于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与培养。在高考生物实验题中,定量及定性实验的考查试题较为多见,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与培养。如2010年广东卷第29题,是在去某饲料研究所展开课外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展开考查的,其中第二小题“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就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经过分析与研究,对实验步骤加以完善。在这一试题中,首先必须根据对照性原则,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合理设置,如设置基础饲料组、实验饲料组及普通饲料组,同时在变量控制中要坚持单一变量原则,在各实验组中除了饲料使用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3.对教材中的典型实验考查力度较大,着重于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在高考生物试题中,经常会对教材中较为典型的实验知识进行考查,同时也注重将典型实验的基本理论在其他实验上加以运用,使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得到充分的延伸与拓展。如2011年广东卷第29题,是对叶绿素的提取和pH给叶绿素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这一试题是以教材经典实验“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为核心展开考查的,同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延伸。试题以叶绿素提取为核心对学生关于经典实验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进行了考查,同时也对学生提取与处理有用信息的能力展开了考查。

4.着重于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之间的有效衔接。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在实验素材的选取上,常会以社会实际生活和最新科技信息为主,使理论知识可以和实际运用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这更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也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和生物实验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考生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实验题就是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力手段。在高三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把握住实验题的类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复习,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使生物实验的复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新香.高考生物实验题的有效备考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1(07).

[2]羊垂功.广东省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1).

第9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关键词】高考数学;广东卷;全国卷;命题;复习策略

一、高考数学全国卷的命题特点

近年来,高考数学全国卷突出主干知识,全面走进新课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侧重于结合向量、概率的运算;函数、导数、方程、不等式等相关题型的比重越来越大;空间图形与方程的曲线也成高考的重点.数学高考的复习更倾向于抓住重点建构知识网格,引导学生从科学的高度与思维去认知试题.考生需要有综合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与学科能力,能抓住重点并突破创新,分析解决试题的多种方法,寻找最适合的解题方法.高考数学全国卷从考生出发,在平稳中考基础,在题型交汇处考方法,在综合中考能力与创新,试题充分反映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广东高考数学基于全国卷的复习策略与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

高考数学全国卷相对于广东卷选择题比例增多,难度增大,但全国卷的选择题和广东卷的有着很大区别,全国卷考查的更深入一些,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的内容稍微高级一些,需要知道相关的数学知识才能顺利解题.

这就要求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理解要到位,懂得融会贯通.平时多练习一些形式变化多样的选择题,能够灵活使用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联系,把握并适应选择题难度的升高.

2.把握解答题的侧重点,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必做解答题的考点基本保持一致,全国卷在三角和数列中会选择其一进行解答题的考察,近年来对数列的考察力度逐渐减少,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求和与通项,利用相关算法进行数列求和,三角方面不会脱离三角函数的知识.

高考数学广东卷没有涉及概率内容,而全国卷的概率解答题一直作为必考题出现.16年的考生应注意概率大题的计算与运用,克服自己的概率题的障碍,平时多思考,注重生活实际概率问题的解决.

解析几何和函数综合是广东卷与全国卷共同的压轴题,难度也几乎一致.

全国卷的题型相对具有典型性,比如圆锥曲线最值问题,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全国卷圆锥曲线占比增大,广东考生应注意备考时加强圆锥曲线题型的训练,弥补在圆锥曲线综合知识上的空缺与不足.

高考数学全国卷注重基础知识的联系,强调综合创新能力的应用,考察考生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1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理科(24)题,结合了几何向量、导数与函数的知识,意在考察考生的交汇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这种命题模型将会成为今后的稳定的考察方向.

3.注意选做题解题形式,强化思维与逻辑

广东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选做题由2选1变成3选1,全国卷不等式成为必做题,分值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考生应把握不等式选讲的学习,增加选修课程的熟悉度.

全国卷的选做题变成3选1,题目与内容都相对增加,要求广东考生注意时间的把握, 建议考试在备考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分析,将试题类型按照自己的擅长做出一个排序,防止浪费大量的解答时间.

将数学的抽象与逻辑进行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与归纳,通过演绎证明、空间想象等思维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与推理是近年来全国卷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全国的考题中证明题需要严格的步骤与过程,体现着学生的平面几何知识基础的运用.要求广东考生平时加强逻辑演绎过程的训练,侧重于知识的梳理,进行反证法或数学归纳法进行推理证明,加强严密的逻辑思维与证明步骤.证明题中考生应注意辅助解答,不能忽视作图辅助与条件表达,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建议广东考生平时强化理性思维,加强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的系统训练,加强对于逻辑题目结构的探索,找到适用于自己的一套逻辑解题模式.

4.注重知识积累与拓展,结合生活实际

全国卷题量大,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锻炼做题速度,基于常规与基础进行务实的复习,虽然考察的都是基础知识,但全国卷注重在题型中渗透新思维与知识交汇,建议广东考生注重积累知识,查缺补漏,进行反复研究与拓展训练,对题型的规律与特点进行总结,制定自己的解题策略,合理的分配时间.

全国卷近年来将试题融入实际性问题,综合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这是近年来数学高考的探索与改革趋势.高考数学全国卷保证了考查的重点,也同时兼顾了试卷的深度与创新度,使试卷不仅具有稳定性,还注重考查双基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反映了学生个性品质特点.

201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理科(18)题,主要考查事件的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知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要求学生具有数学应用意识与综合能力.又例如2012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理科(19)题,侧重于考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查:乒乓球比赛规则规定:一局比赛,双方比分在10平前,一方连续发球2次后,对方再连续发球2次,依次轮换.每次发球,胜方得1分,负方得0分.设在甲、乙的比赛中,每次发球,发球方得1分的概率为0.6,各次发球的胜负结果相互独立.甲、乙的一局比赛中,甲先发球.考查的是相关比赛概率的具体计算与探究.建议广东考生平时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对全国卷实际应用解答型的把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