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来范文

生活中来精选(九篇)

生活中来

第1篇:生活中来范文

一、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如何加快物质溶解”这一内容时,社会正流行喝各种奶茶,我就拿出一包速溶奶茶粉,问学生:“老师现在很想泡一杯奶茶来解解馋,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奶茶呢?”泡奶茶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老师也喜欢喝就都来劲了,自己还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兴奋无比,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个个解决思路出现在了课堂上。“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奶茶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开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奶茶放进开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在这样的前概念讨论中,“搅拌、加热、磨细”等因素加快物质溶解的猜想自然呈现,而后的对比试验设计、小组探究、结论得出也就顺风顺水。

又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时,我表演这样一个情境:倒扣一个空杯,把水面上的乒乓球压着进入水底的小魔术,乒乓球跟着杯子到达水底,三年级的学生很是惊奇,这与原有的生活经验截然相反,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我先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空气能占据空间。课堂上,根据我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很多方法来证明:用一个针筒,先拉出活塞,堵住口,往里推活塞,活塞推不到底;针筒拉出活塞,针筒口没入水中,手推活塞,冒出气泡。科学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学生有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就不会感到科学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并非深不可测,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是由一个个有趣而富有探究性的实验组成的,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那么,探究材料来自于哪里呢?探究材料并不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和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选择生活化的实验材料,不仅能减少教师很多事,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还能使实验设计更完善,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学生小组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时候,先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橡皮筋,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课堂上时候,实验材料就是学生自带的各种食品包装,给予知道后,学生们一一统计食品包装上的重要信息,然后分析汇总,教学效果同样很理想。过分依赖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所要解决的科学原理,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让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成为可能。

三、生活化的知识应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的空间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村庄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溶解”一课,学习了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后,我拿出水果糖,分发给学生作为奖励,大家开心极了,迫不急待地想享受。我就出了一题,如果比赛谁最快将水果糖吃完,你会怎样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咬碎、快速翻转……所有方法就是磨细、搅拌的生活化实施。学习了《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知道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鼓励学生环保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鼓励学生去完成作业“我能为环保做十件事”。很多学生都会从生活的小事出发,如不乱丢垃圾、不使用塑料袋、保护花草树木等等。学习“磁铁的磁性”时,学生了解了磁铁吸铁的性质后,我让学生课后用磁铁调查自己家里硬币的材质,结果自然是大有收获,也解决了课堂上一时说不明白的情况。在学习“小苏打和白醋”后,我给学生提供柠檬汽水的制作配方,鼓励学生课后制作,科学回归到生活,并改善生活式,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知识应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第2篇:生活中来范文

感悟一: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

案例1∶5的乘法口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学会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请大家数一数举起的手指是几个几?(一个5)谁能用学会的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一个手的手指数?口诀是什么?

生:乘法算式是5×1=5,口诀是一五得五。

师:非常好。(找一名同学)举起两只手,现在又是几个几?一共有几根手指? (2个5,共10个 手指)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能得出什么样的口诀呢?

生:5×2=10,口诀二五一十。

师:每个人只长了两只手,如果想要算三只手有几个手指怎么办?

生:(讨论)跟别的同学借一只手也可用其他物品代替。

师:很好,请一名同学向其他同学借一只手,你想给大家提什么样的问题?

生:现在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口诀是什么?

生:现在是3个5,是15,用乘法算式表示是:5×3=15,口诀三五十五。

师:4个5怎样表示?(借2只手)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是几个5,是多少?用乘法怎样表示,口诀是什么?

生:4个5是20,算式5×4=20,口诀四五二十。

师:现在老师再借给他们一只手现在是几个几?(5个5)数一数是多

少?怎样列式,口诀是什么?

生:是25根手指,列式5×5=25,口诀五五二十五。

 反思:生活处处有数学,只有把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才有活力和热情,才能把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书上所给的乒乓球这个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学生最熟悉的双手展开学习,变陌生为熟悉,变死板为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来,同时通过向同学借手使学生知道互相帮助,能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教师最后把自己的手借给学生,更使学习气氛高涨,达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他们能感觉到、触摸到的生活实际入手,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感悟二: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入手

案例2:《简单的数据整理》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收集信息并填写表格,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请大家把表拿出来(拿其中两名同学的表作示范)

BG((3)B DG2,K5,K5。45SS名 称水电烘 气塑料袋 B 数 量BG)

小组讨论:从表中的信息上,你想到了什么?

小组1:我们通过讨论后发现现在每个家庭所消耗的塑料袋特别多,这样很不好,因为塑料袋是白色垃圾,能污染环境而且塑料袋四处乱飞,很不美观,因此我们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使用布袋或篮子,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现在家庭用水量太大了,大家都知道现在地球上水资源缺乏,如果再不节约用水恐怕再过几十年后就没水可用了,我们提倡每个同学都能为自己的家庭制定一份节约用水计划书,合理利用水资源。

小组3:我们建议节约用电,减少能源的消耗,特别是要减少冰箱的使用量,因为冰箱费电又能产生弗里昂破坏臭氧层。

反思:本课仅仅通过简单的表格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其原因就在于这张表格的内容来源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而且与现实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如节约用水等紧密联系,这就为单调的数学课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他已经开始关注周围的一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而且想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从他们的家庭生活入手,关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让他们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作用,会使数学课折射更大的魅力。

感悟三:从周围的社会环境着眼

案例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师: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北方春天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生:风沙大、干燥。

师:为什么会出这种现象呢?

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被破坏。

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你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吗?

生:想。(生积极踊跃)

师:现在学校想组织植树造林,涉及到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小组觉得首先应该决定到哪儿植树?

生2:我们小组认为应确定去多少人。

生3:还有要知道栽什么树最好。

生4:要想好怎样去的问题。

师:你们想得可真周到,现在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  反思: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头痛的一环,因为它本应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在教学上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仅仅就题讲题,只考虑到它的解题方法、步骤而不考虑它的应用性,所以导致本应是妙趣横生的应用题成了许多老师、学生心中的棘手题。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而且完全没有以往应用题教学的沉闷严肃,就是因为教者能抓住环境这一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学生们感到自己能为环保做一些贡献他们才十分的高兴,能够非常积极地解决植树中的几个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主人公意识。

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入手,从学生周围环境着眼,是我们对如何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几点感悟。当然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所处环境不一样,所选择的方法更是不尽相同,不论怎样,只要注意挖掘,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 

首山镇中心校 吴 英

 

 

第3篇:生活中来范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身边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买作业本的生活经历开始逐步设计数学问题。媒体课件显示:"张华到文具店去买4本作业本。"

揭示问题1:假如是你,你在买作业本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①每本作业本多少钱?②买4本作业本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

揭示问题2:如果张华再买1块橡皮,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数学问题:③橡皮1块多少钱?④买作业本和橡皮一共要付多少钱?媒体课件显示:文具店门口挂的一块牌:

揭示问题3: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你能帮助张华解决上面的数学问题吗?(第④问题的解答就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揭示问题4:你需要购买什么学习用品?(学生说出自己需要购买的学习用品)

揭示问题5:根据你的需要,可以编出怎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自己编题)

这一段教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历,找到课本上两步计算应用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生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确实,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超市或商场里的购物小票,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一些数据。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因此对"单价、数量、总价"比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

又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爸爸带150元钱去电子商场买一个价值为99元的小型电风扇,买电风扇后还剩多少钱?"大部分的同学细致地计算时,有一名学生高高举手报出答案应是51元。他是这样想的:这个电风扇99元,所以只要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就够了,营业员会找给他1元,加上另外的50元,所以还剩51元。

问题借助于生活经验很快解决,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次体会到现实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3.回归"生活空间"学习数学

在笛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能力,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时,我先让学生拿尺子画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再让他们伸出自己的手指头,指出1平方厘米如指甲面的大小。然后又让学生拿尺子画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再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平方分米有如粉笔盒一个面的大小。那么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究竟有多大?上课时,我把全班学生每12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备有一把1米长的尺子。在操场上用尺子画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为了让学生体会到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面积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踏进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亲自感受1平方米的地面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的时候,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平方米的地面面积这么大,能挤进这么多同学。这样,在学生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第4篇:生活中来范文

比约定时间提前来到钟飙位于黑桥艺术区的工作室,他正在吃晚饭,我得以有机会独自坐在偌大的工作室中欣赏钟飙的两幅新作《致未来》和《光年。这两幅作品尺幅巨大,几乎分别占据了工作室的两面墙壁,前者图像稠密,或坐或跃的人物与重庆朝天门、世博会场地等景物交缠在一起,后者描绘的则是宇宙的洪荒,而两幅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

种混沌的状态。正当我竭力揣测作品意图的时候,钟飙走了进来,专门为我打开了音乐,然后回去继续用餐。随着舒缓的电子乐响起,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画面中的人物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在画布上自由地跳跃、飘飞,虽然客观上他们都是静止的,但是我已然看到了下步的动作走向。即便那些混沌的景物和星云也不例外,逐渐在画面中流淌起来,以自身的方式融汇出一曲自由、和谐的乐章。更为奇妙的是,当氛围化的电子乐转向动感的舞曲,同样人物和景物竞又呈现出不同的运动趋势,激烈但同样不乏自由的飘逸感,而我心中对作者意图的疑虑也仿佛随之慢慢化开。

随后的采访正好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也是钟飙创作中一个明显的改变。2008年,“显形――钟飙个展”举办之后,钟飙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切早已存在,只有经过时显形”。从那时开始,钟飙便不再追寻图象之间因缘际会的关系,转而去探索形象诞生之前的混沌状态。在他看来,所有图象其实都是表象,在它们下面还有真相在不断地涌动,由此便有了现实世界与能量世界的划分,二者互为表里,能量世界的运行决定了现实世界的发生。冥冥中,钟飙感受到了表象下潜在运行、涌动的“大势”,图象便因此而决定,而不像之前样由图象决定画面。

钟飙解释说,这个能量世界既包含物理学的界定,也涵盖非物质层面的延伸。在钟飙的早期作品中,图象之间的并置存在一种偶然,而他现在所寻找的,正是成就这种偶然背后的秩序。经过层层追问,钟飙发现,现实背后是无处不在的机缘,而机缘下面是不可阻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势,钟飙称之为必然趋势。在必然趋势背后,则是宇宙的能量运动。反过来讲,宇宙无际的能量运动决定了必然趋势,必然趋势造就机缘,然后机缘改变了下一个瞬间的走向。在现在的创作中,钟飙正是在追寻这种潜在、混沌的大势,并以此来呼唤出形象。在他看来,大势会席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当钟飙画出致未来混沌抽象的大势时,不懂行的钟妈妈也在一旁连声赞叹“这下就对了”,这无疑是对钟飙创作理论最为通俗易懂的佐证,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之前的感受。

艺术实验室之外

这两幅作品是为4月30日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致未来――2010上海钟飙艺术现场”专门创作的。这是个兼具了绘画、装置、雕塑、影像、音效、表演的综合性项目,横跨了艺术、科技、娱乐、传播等学科和领域,因此这两幅作品并非以独立的形式展示,而是作为总体项目的一部分。之所以加上绘画之外的其他元素,钟飙的意图则在于通过其他媒介来弥补一种媒介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项目中,钟飙充当的更像是一个导演的角色。按照钟飙的计划,张江当代艺术馆的外立面将被设计为一个等待寄出的大礼包,而地铁站旁5×12米的广告牌则是一封将它寄给未来的邮件。开幕之夜将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顺着钟飙作品的灵感创作礼服,并呈现“未成之象,已显之形”的表演,艺术馆二楼将是极其梦幻的,两幅油画会被安置在凸字形主展厅的两面墙上,与墙壁尺寸完全吻合、与黑色的地毯对接,其它墙上则被安放上等面积的镜子,加之多部投影仪制造的光影效果,足以给观众带来无边无际、超越现实的时空体验。现场的清晚期鎏金天球仪代表古人的宇宙观,全息混沌影像将把带我们带入到未显化的世界。

第5篇:生活中来范文

这节课讲授的都是生活中做饭常见的东西,如:pepper,soy sauce, vinegar, sugar, salt, cucumber,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生活的环境,笔者把这些做饭的调料都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可以通过看、品尝、闻一闻亲自去体验、在讲解糖和盐的时候让学生认真观察,注意两者的区别,果然在课堂上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的想来尝一尝、闻一闻,看着学生们都抢着了来尝这些调料时,笔者突然想到了一个备课中没有注意的问题,学生现在品尝的是老师给提供的食品,那么应该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去尝试陌生人提供的或者不熟悉的食品,应该注意饮食的安全。

在英语学习中单词的巩固练习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在这节课中把5种调料分别放在了5个颜色的小盒子里如:salt-white, sugar-yellow, vinegar-red, soy sauce-black, pepper- brown.在训练单词的时候笔者说颜色的单词,学生对应说:调料的单词,开始是说一个,后来是说2个,逐渐增加到4个,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区别了每一种调料的颜色,还可以巩固练习单词,比单调的让学生跟读或者领读的效果要好。

在新句式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讲一道家常菜stir-fried cucumber and eggs,黄瓜炒鸡蛋,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或者会做饭的学生谈一谈,做黄瓜炒鸡蛋都需要什么材料,因为之前在复习的时候笔者在黑板上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做饭时候可能回用到的材料,这样学生在组织语言回答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有的学生说:I need cucumber, egg, salt and oil,有的学生说要放糖sugar,在课堂上起了很大的争议,对于每个孩子的表现笔者都适时的鼓励,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但要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如果搭配不合理轻的拉肚子,严重的中毒。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笔者在之后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且汇报讨论结果,给学生提供了4种菜如:sandwich, stir-fried rice and vegetables, stir-fried meat and potatoes, cake 并提供给学生备选的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基本材料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调料。比如:制作三明治的学生有的说:I need bread, vegetables, sausages and salad/meet…学生根据他们喜欢的口味来选择制作菜的材料,在讨论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输出,之后选择小组到前面进行汇报对话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进行指导。

第6篇:生活中来范文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我的小侄女从外省回来了,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她才六个月,叫语欣,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小的扁鼻子和一张樱桃般的小嘴。

她很文静,不爱哭,是个很容易带的小孩,你只需要抱着她,逗她玩,和她说话,她就不会哭了,怎么样,很好带吧。可就在今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好带的小孩,都一定要时刻关注。几个小时前,姐姐把语欣放到楼上睡觉,她睡着后,姐姐在厨房里做饭,我在客厅里做作业。突然,姐姐听到小孩的哭声,以为是语欣在哭,急忙让我去看看。我上去后,看到语欣睡得正熟,也就没太在意。过了许久,姐姐给姐夫打电话,我饿了,就去厨房里炒饭,隐约听到一阵哭声,不过我当时想;语欣睡得那么熟,应该不是她哭。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听到了哭声,这让我觉得很不安,我想还是去看看比较好,毕竟【狼来了】里总有一次是真的,我一上去,眼前的一幕令我目瞪口呆,语欣既然已经掉到了地上,无奈地哭着,我立马意识到刚才听到的哭声不就是语欣的吗?我赶紧抱着语欣离开这个不幸的地方,到了姐姐面前,我发现语欣的声音已经哭哑了,可她任然在哭,我感到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我的心里只有痛苦和愧疚,为什么我当时不去看呢?如果当时去了,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她只是六个月大的孩子而已,我为什么会认为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看到语欣那样痛苦地哭着,我再也抬不起头来看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她开心和祈祷上天愿她能够原谅我。而现在,语欣正和我玩得高兴呢,看到她开心的笑容,我的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这让我感受到孩子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啊。

经过这件事后,我明白了无论是多么好带的孩子都要一定要时刻关注,因为他们都还是个孩子。

第7篇:生活中来范文

[关键词]思品课 生活 活动 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5

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课程,又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课程。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要重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这不仅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品德学科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要精心选择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例如,笔者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安排了“一分钟新闻资讯”,让学生在熟悉时事热点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各抒己见,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了解社会的意识。再如笔者在课前导入时播放一段关于上海世博会精彩展馆的视频,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搭配着歌曲《大中国》,有效营造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开了好头。有时笔者还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这些新闻资讯、视频、故事等,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堂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发智慧的火花

当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生活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而教学手段又比较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应切合生活实际,教学方法也应该丰富多彩,而开展课堂活动可以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课前如果能够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课堂上合理组织学生,用心设计活动流程,再加上适时调控,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教师在进行《法不可违》的教学中,通过“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情景体验”部分播放了原政治局常委落马的录像,“写一写”部分安排学生看书中的 “情景”一、二、三,并让学生根据课本材料,将备选答案填入表中。(多媒体展示表格和备选答案)

备选答案: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

“辩一辩”部分,让学生根据上文填写的内容,进行辩论。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法,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以及法律对于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从而立志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

思想品德课程的宗旨和最高价值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但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必须将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课内外相结合,使社会大课堂融入思想品德课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时空养成良好的品德。

1.创新教学形式,让课堂不断延伸

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可以把思想品德课里面的内容,通过改编成情景剧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校举办的思想品德学科课本剧展演,就是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课本剧。学生用感情饱满的台词、丰富的肢体语言、精美的服装道具,完全将自己融入剧本的角色之中,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演绎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再如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朱永新教授倡导“学校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有用的东西就包括良好的习惯。而全国近两千所践行该理念的学校,据此推行21法则,开展“每月一事”的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在一个月中培养一个好习惯,这就是思想品德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2.着眼未来,让思想品德课内容服务于生活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把课堂知识、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割裂了,那么课堂的学习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学习,还要进行有效的提升。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呢?就是让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例如在讲授《人生命的独特性》这一章节的时候,通过讲授生命具有独特性以及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之后,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因为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然后向学生提出要求: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那么大家有没有规划过自己的成长道路呢?请根据自己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分析,为自己设计一棵未来的生命之树。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红色空白卡片,让学生把内容写在上面。最后教师也适时送上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就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今后成长道路上的动力,从而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层次,让课堂充满了灵动之气。

第8篇:生活中来范文

新教材新课改课都带有很强的试验性、开拓性和示范性,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我们在具体平实施时还要明白:新课改课还可以承载另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利用新课改课堂让学生主动大胆练胆量,让学生快乐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改课堂来促进并发挥学生的独特能力,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从中我们看出,以体验感悟代替琐碎分析,以必要训练代替题海战术,以自主学习代替表演作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前提已成为教改实验课教学的主流,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渗透进学生的追求。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险;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应该让学生有大胆思考、讨论、质疑的勇气,大胆动起来,活起来。语文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大胆起来,学生大胆起来,语文也就真正活起来了,学生就能感悟到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涌动,激活语文的律动,凸显语文的乐章,学生就可大胆穿越语文的时空。

1.去掉公开课式的作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大胆答问和思考

课堂是否活跃,应将以学生是否大胆积极思考和大胆回答作为唯一的标准。老师的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都是取代不了学生的自我大胆思考的。教师的讲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学,而学必须伴着思。孔圣人曾说:"学而不思则罔。"但是,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师生互动",往往是让学生在教师事先安排的一系列活动中疲于应付,整个课堂看起来气氛活跃,热闹非常,实际上老师连短暂的"空白"、片刻的"闲暇"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把学生变成了只知执行自己设计的工具。学生那里有"大胆"的机会?

如果教室里学生大胆的静悄悄的思考,要知道那是学生集中思维学习的最好的课堂境界之一,要珍惜这一重要时刻。毕竟我们并不是为了课堂热闹而上课,而是为了学生有所收获才上课,课堂是否活跃,应该是以学生是否大胆积极思考为标准的。老师不能全盘代替学生,不等学生思考完,就匆匆作答,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要针对学生思维发生、启动、发展的特点,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互补,把学生调动起来。著名教育学家洪恩宏就曾说:让学生跳一跳,自己去"摘果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并不自动思考,课堂就只变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了。记住:你的放手,学生就大胆。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一位哲人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大胆的思考,让学生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去大胆发挥创新能力来填补他的个性空白。

2.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让学生眉飞色舞大胆一回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调查显示,大量虚假的、无序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这样的课堂讨论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而且也只是少数的优生才有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老师要组织学生"大胆的有效讨论",让讨论有真实价值性和功能性。我们组织讨论时应当重点关注一些能引起课堂大胆讨论的问题,多设置在小组成员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问题,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而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以规定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还可以做巡回指导,就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倾听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发言交流等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大胆讨论的效率。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度,进行优化分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组合学生,给学生大胆的机会。

重视学生差异度的优化组合,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互补。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培养了敢于同别人争论的胆魄;学会了怎样去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欣赏他人气质的方法,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优化组合的讨论,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文学习。有的课,比如一些自读课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遇到疑难处,由小组之间讨论解决。学生通过读、思、议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感悟,积累知识。教师退居二线,充分配角,完全由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可以先分组,后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评议,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孜孜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大胆放,学生大胆学。于无声处听惊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亮它最美的光彩。

3.节课都让学生大胆做老师,在主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大胆找到真我,找到自信

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使学生做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主动和谐的氛围。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家风格的差异性,不能仅靠教师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师生共同的合作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

我在过去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一般要用五个课时:两个课时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一个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而现在再次教授此文,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虚实字词、字词活用、特殊名式……都让学生主动大胆的自学,不但节省了课时,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在预习前我对学生说:"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想请你们以老师的身份告诉我,本课哪些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词。文中的好些句式老师我没理清,请你们帮老师理清后给大家讲讲。"

我大胆给足了学生两课时的"备课"时间,第三节正式上时,课堂上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他们非常认真地大胆讲解,自信的将他们整理好的字词一一呈现了出来,这远远地超出了我整理的范围。人物形象、文本延伸和课外拓展都隽永深刻。我虚心而又高兴地听着这些小老师的耐心大胆的讲解,有时还会对他们来一点带有疑惑式的发问,文章所有知识点都在这些热情高涨的学生的帮助下解决了。

想当初,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学生只是埋头记着笔记,毫无反应,我的讲解既费劲又费时,而当我对重点字词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的眼神又是迷茫的,口干舌燥的我只感到一种失落、无奈。而今天,我的大胆中看到了学生的大胆,也从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大胆真好!

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大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大胆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做一名学习者、合作者,绝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样学生才有大胆主动的学习机会。况且,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第9篇:生活中来范文

关键词 生物课堂 生活经验 教学分析

很多学生反映生物知识比较抽象:细胞、细胞器、分子等等知识都是平时看不到的,基因虽然经常听到,但是肉眼很难看到,所以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感觉会很枯燥,甚至上课时候兴趣也不大,缺乏激情,所以在我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将生物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融会贯通则是使生物课堂有趣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学完某个知识点又将该知识点内容应用到生活中,也是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根本所在。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1以学生生活导入新课很重要

生物学科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学习都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事实根据的,所以在课前备课时,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一节新课开始是从导入开始的,导新课可以说是一节课展开的敲门砖。

那么该如何导入新课呢?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生物《输血与血型》一课简单的授课过程中,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亮剑》中片段,思考问题为什么给主人公输血必须得血型一致?

(2)如果失血过多,会怎么样?应该怎么办?(多媒体展示几组地震以及输血图片导入本节课。而后学生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提出的问题。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对血型的兴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根据病人的血型进而确定需要输什么血型,学生就会产生“这是为什么”的求知欲。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

此外,还可以挖掘学生家庭中出现的生物素材,如在“哺乳动物”一节的教学中,提前让学生拍自己家养的宠物狗、猫等很萌的小动物,这样在导入新课过程中播放学生拍好的照片,顺势可以提问:这些小宠物与前面我们所学的鸟类等相比,具有怎么样的特征呢?这样也就可以顺势展开哺乳动物的特征的教学。

2课中紧扣生活,让学生感受生物就在身边

在授课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过渡都可以从生活出发,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知道教材所学的生物知识不是抽象的,其实就在他们身边。而且在生物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一些生物知识点,有的时候学生自己举的例子甚至比老师课前准备得还要好,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收。

如在在七年级下册生物《输血与血型》一课的授课过程中,导入新课后对于本节的三个知识点:血量和输血、血型和安全输血、倡导无偿献血。可以依次设计这样的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过度。

2.1血量和输血

教师: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车祸(播放车祸现场的图片),伤者送往医院,医生会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输血,并给出输血量是多少,那么一般失血多少就需要输血呢?

由此展开对输血血量和输血知识内容的学习。

2.2血型和安全输血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血型吗?在上课开始的视频中,为什么给主人公输血时候必须要血型一致呢?

由此展开对于血型和安全输血的学习。

2.3倡导无偿献血

教师:大家看这是什么?(教师课前准备好在校很多教师的献血证)大家分下去看看,让学生自己感受献血者就在自己身边,然后教师再播放无偿献血的公益宣传片,让大家谈谈自己对无偿献血的感受

由此展开对无偿献血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知识过渡,可以持续保持学生对于知识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罕见的熊猫血,并且这个学生的身边就有熊猫血的例子,由此讲述了他对熊猫血的了解。

3课后作业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

课后作业的完成对于生物教师也是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繁重的作业中,做自己的生物作业,因为他们是感兴趣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不会当成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如在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的教学中,布置课下作业:家庭制作酸奶,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对容器进行消毒灭菌;

(2)按250克鲜牛奶和两匙白糖的比例混合后,煮沸;

(3)冷却至42℃~43℃;

(4)加入一些酸奶后密封;

(5)放置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即可食用或冷藏。

提示:原料要新鲜、无污染;若所制酸奶不凝结,说明制作失败勿饮用。

请思考:①制作酸奶时,对材料煮沸处理的目的是什么?②加入一些酸奶的目的是什么?发酵时要密封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