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歇后语范文

最新歇后语精选(九篇)

最新歇后语

第1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床底下竹笋 —— 长不高

旱地的螺蛳 —— 有口难开

花生的壳,大葱的皮 —— 一管管一层

杀鸡给猴看 —— 杀一儆百

红蓝铅笔 —— 两头挨刀

阴沟里的水 —— 拎也拎不清

老和尚的木鱼 —— 生来就挨揍

老鼠钻进风箱里 —— 两头受气

老太太住高楼 —— 上下两难

头顶上生眼睛 —— 目中无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 —— 里里外外都是水

半空里的火把 —— 高明

古庙里的旗帜 —— 独一无二

打半边鼓 —— 旁敲侧击

龙王爷亮相 —— 张牙舞爪

石头上种葱 —— 白费劲

以卵击石 —— 自不量力

棋盘上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烧香赶出和尚 —— 喧宾夺主

茶铺里的水 —— 滚开()

南天门的灯笼 —— 照得高

夜里的风雨 —— 下落不明

泥菩萨的眼睛 —— 有珠无光

第2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 动物词歇后语 隐喻 相似性 语音隐喻 语音隐喻

一、隐喻和动物隐喻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语言正是人类基于自身经验的认知结果,人类的认知顺序决定了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类最早认识自己周围立体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包括人体本身及其器官,借助于这些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就形成了“万物是人”的隐喻概念系统;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周围的事物来认识自己,形成了一个与周围物质世界互动的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了“人是万物”的隐喻概念系统。人们用熟悉的动物来表达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动物隐喻现象。

二、动物词歇后语的界定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喻形式的口头用语[1]。动物词歇后语是指谜面部分以动物为表述对象,借用动物的形象或者动作行为表达隐含意义的歇后语。用隐喻的有关知识解读汉语动物词歇后语隐含之意的构建过程,将为汉语俗语的研究打开新的视野。

三、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隐喻构建

歇后语的语义表达的重点在注语部分,从注语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注语的字面意思就是歇后语要表达的意思;另一类是注语的字面义并非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而是通过谐音、比喻、双关等手段产生了转义,而转义才是歇后语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在对动物俗语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动物歇后语已经在具体的使用中脱离了字面意思而成为一种隐喻的表达。正是因为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才使得歇后语的含义由各个具体概念域一向抽象领域延伸,也使得歇后语获得了超出具体情境的常规含义。由此可见,隐喻是歇后语语义构建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性是隐喻意义形成过程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语义转换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表达的基本条件。在汉语动物俗语中,歇后语的字面义和转义之间的相似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语音相似,一种是语义相似,我们可以称之为语音隐喻和语义隐喻。下面对这两种隐喻作具体分析。

1.语音隐喻

“语音隐喻”的概念最早是由外国学者Ivan Fónagy在1999年提出的,主要从发音方式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角度展开论述。该理论引进国内后,也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李弘(2005)从认知语言学的跨域映射角度,结合有关的汉语事实,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魏万德和伊慧(2006)探讨了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他们都已注意到汉语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现象,但由于不是专题论述,探讨相对比较简单。本文试图从语音隐喻的角度揭示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隐喻建构过程。

动物词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现象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些由象声词构成的歇后语,如“石鸡上南坡――咯咕咯”,“咯咕咯”本来指石鸡的叫声,与“各顾各”没有任何实际的联系,只是因为二者在语音上的相似性才构成了这个歇后语,实现了语义从声音域到抽象域的映射:“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这在同义歇后语的对比中体现的更清楚,同样的情况,注语也是“各顾各”,“山药蛋抛坡――各顾各”的着眼点是两者在场景构成上的相似性,与语音隐喻是截然不同的[1]。

下面分三种情况来分析动物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现象。

(1)同音同形异义。汉语中存在很多同音同形异义词。一些动物词歇后语就是运用了这一特点构建了自己的隐喻意义,实现了动物歇后语语义从具体概念向抽象概念的延伸。例如:

①蟒蛇进鸡窝――完蛋。“完蛋”可作两种解释:字面意思是“蛋都破了”,深层意思是比喻“彻底毁灭或”。

②兔子跟着月亮跑――沾光。“沾光”的字面之意是接触到月光,深层意思是比喻凭借别人或者某种事物而得到好处。

以上两个歇后语都是利用了两者语音上的相似性构成一个语音隐喻,完成了从字面的具体情境到深层抽象领域的映射。

(2)同音异形异义。

①王八坐月子――完(玩)蛋。比喻彻底毁灭或者。

②一桶开水烫在狗身上――遍体鳞(淋)伤。形容伤痕布满全身,像鱼鳞一样密。

③绣花针扎泥鳅――又奸(尖)又猾(滑)

以上的三个例子都是通过同音异形字在语音上把毫无关联的两个意思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正是隐喻思维使得这类歇后语的语义从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上,同时也增强了歇后语的表现力。

(3)近音异形异义。这里所谓的“音近”是指普通话中的读音,因为这类歇后语来源于方言,方言中这些词的读音本来就是相同的,和上面谈到的同音异形异义具有一致性。例如:

①王八照像――鬼(龟)头鬼(龟)脑,形容人鬼鬼祟祟的样子。

②马蜂的儿子――歹(带)毒,比喻非常狠毒。

2.语义隐喻

隐喻思维贯穿了动物歇后语语义形成的全过程。除了上边提到的语音隐喻,语义隐喻是另外一种语义形成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就是对注语中词义的引申和扩展。隐喻化是语义创造和引申的有效手段。隐喻化手段使汉语的词汇派生出与词的本义相关的意义,并由此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有许多动物歇后语正是通过这一方法来构成语义的。例如:

①公鸡飞到屋顶上――高调。“调”,本为名词,指语音上的声调,在词义扩展过程中,引申出“论调”的意思,隐喻思维将两者联系起来,使语义发生了转化,从字面具体的意义“公鸡叫的声调高”转为抽象意义,比喻脱离实际的议论或不能兑现的漂亮话。

②断尾巴的蜻蜓――有头无尾。“头”本为名词,指人身最上部或者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此处引申为“事情的起点”;“尾”本指尾巴,是鸟、兽、虫、鱼等动物的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主要作用是辅助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等,这里引申为“事情的终点”。隐喻思维将这两组词语义上的相似性联系起来,该歇后语的意义也由字面具体的“蜻蜓只有头没有尾巴”转为抽象的意义,比喻做事有始无终[2]。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大量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分析,我们知道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隐喻意义构建可以通过语音隐喻和语义隐喻两种途径实现。语音隐喻有同音同形异义、同音异形异义和近音异形异义三种情况。而语义隐喻是利用一词多义现象实现的。

动物词歇后语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生动形象的隐喻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们汇聚了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人民大众创新思维的能力,深刻理解这些歇后语的隐喻构建过程,对于更好地使用动物词歇后语和传承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建生,李淑珍.三晋俗语研究[M].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双语)(2002年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歇后语 优劣 语言

通常意义上的歇后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广大群众之口,而创造者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阅历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等千差万别,所以,歇后语的队伍中也难免良莠不齐。判断一则歇后语的优劣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看。

一、从内容方面看

1.好的歇后语应该是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积极向上的。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借自然之理描绘人事,通过植物生长的特点不仅展示大自然的生命图画,还形象地表现了人事之理,极富张力。

不好的歇后语则相反,一般由庸俗低级污秽的语言素材构成,或宣扬落后、封建的思想意识。如“城墙上屙屎――好高的眼;出嫁的姑娘――有主了”。前例低级庸俗,后例暗示女人没有独立性,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而有些歇后语感彩不恰当,比如,“盲人学绣花――瞎逞能”。该语带有明显的人身侮辱的性质,容易引起误会。

2.好的歇后语应是通用的。使用歇后语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够听懂,正确理解其含义。歇后语本身局限性的大小决定了其效果的优劣:局限性小,则该语容易被接受使用;反之,则会妨碍双方的交流。歇后语的局限性大致包括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1)歇后语的地域性。最常见的就是方言歇后语以及地方文化、事物在歇后语中的体现,如黄牛角,水牛角――各(角)归各(角)(角:谐音“各”,江浙方言);满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满:即小。湖南方言);一嘴食胡椒――胡溜溜(福州方言,很会撒谎的意思)。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语言相对复杂,仅大的方言区就有七个,方言之间千差万别,像这类过于局限于某些地域的歇后语,就不宜在广大范围内使用,就算要用,也要适当地加以注释。

(2)歇后语的民族性。歇后语的创造者不仅有汉族群众,也有少数民族同胞。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习俗差异就会造成民族特色歇后语在理解上的局限。如“班鱼婆―不识娘;朝鲜人过年――要狗命;火烧不燃摔火筒――怪鬼”三例中,“班鱼婆”是壮族的方言;过年时喜吃狗肉是朝鲜族习俗;“吹火筒”是壮族使用的着火工具。不了解这些民族的语言或习俗的人就不理解这些歇后语的含义。我们鼓励各民族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本民族外的交流最好还是使用普通话构成的、人所周知的歇后语。

(3)歇后语的行业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语言,这些语言经过加工后,就可以成为行业性歇后语。例如,“木匠弹木线――一分不差”是木匠行业的歇后语,“木线”是该行业里的专业术语;“蟒蛇上树――盘升”是股民创造的当代歇后语,不熟悉股票交易的人就难以领会其表意。

3.好的歇后语也应该是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的,这样才能便于人们使用和传播。比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相对来说,劣质的歇后语则失去了这一特点,比如以下几则歇后语非但读起来拗口,而且整体偏长,不利于记忆和使用:一天三刮络腮胡――他(它)不叫我露脸,我不叫他(它)露头;遇文公施礼乐,见桀纣动干戈――投其所好。

二、从修辞角度看

优秀的歇后语往往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相对来说更具语言美。

有的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设计或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形象,效果诙谐、活泼,因而具有更强的渲染力量。如老鼠钻进书箱――咬文嚼字;有的运用双关,这种歇后语不但形象,而且含蓄幽默,耐人寻味。例如,盐店的老板――咸(闲)人;有的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个事物或某种情形,唤起人们的想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的运用借代的手法,在设喻部分选择形象化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借体替代本体,使语言新颖独特,语义丰富深刻,如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气;有的歇后语运用对偶,使其形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有的歇后语运用对比手法,使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矛盾问题揭示得更加尖锐,如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这些风格各异的修辞手法使得歇后语更加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三、从构造方面看

我们知道,歇后语前后由描绘性语言和抽象说明性语言两部分组成,实际上前后两部分是要表达同一个含义。其前面的“引”和后面的“注”从逻辑上讲应是统一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歇后语“引”“注”之间是否统一,以判断其优劣。

1.看其能否转化成合理的语法上的判断句。例如,“画上的春牛――中看不中用”是规范的,它可以转化成“中看不中用的是画上的春牛”;而“纸糊的驴――大嗓门”则不规范,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大嗓门是纸糊的驴”,这个逻辑关系是完全说不通的。

2.看其能否转化成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例如:“鸡骨头熬汤――没有多大油水”是好的,它可以转化成“因为是用鸡骨头熬汤,所以没有多大油水”,这一逻辑是合理的;而“过年吃饺子――都是一家人”则不好,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因为都是一家人,所以过年吃饺子”或“因为过年吃饺子,所以都是一家人”,而吃饺子和一家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看其“注”所表达的事理是否蕴含在“引”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中的“引”能出“注”,现实生活中黄鼠狼一心只想吃鸡,从来没有祝福。而“一不打鱼二不晒网――观潮”则“引”不出“注”,因为不“打鱼”和“晒网”,也不一定要“观潮”,还可以游泳等。

当然,歇后语的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过去,下面两则歇后语通俗易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而现在,在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由于见不到类似的生活现象,这两则歇后语便会渐渐失去其优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学季.中国歇后语[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第4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 歇后语; 语用功能; 元语用; 语用缓和; 语境联系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红楼梦》的歇后语形式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二、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语言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关心的是语言被用来交际的方法,而不是语言组成的方式。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交际策略,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以确保交际的圆满成功。因此,在verschueren顺应论的框架内,《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是一个在言语交际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

1.元语用功能

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语言可以用来谈论语言本身,这样的功能表明人类能谈论“说话”,也能思考“思考”。言语交际是一个具有意识凸显性的顺应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交际中,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交际效果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例如:

(1)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关型歇后语,前一部分“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这样的形象描述可得“好画儿”。而“画”的谐音是“话”,得到后半部分“好话儿”。“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是对后半部分的具体描述,“好画”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解释,它们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语意上互为说明,互相行使了元语言功能,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元语用功能。并且,“好话”和“好画”在语意上原本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好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两人的画进行评论,毫无深意,但在利用同音现象和前半部分联系起来之后,便通过深层意义产生了特殊的交际效果。无疑,折射出来的是歇后语的元语用功能。

2.语用缓和功能

语用缓和存在于冲突际事件中,指为了避免和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结果,说话人在其元语用意识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调控,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红楼梦》中,说话人常使用歇后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来调控面子威胁程度,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交际场面的剂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一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故宝钗提到的歇后语“司马牛之叹”后半部分为“无兄无弟”。这里,宝钗和黛玉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宝钗想安慰黛玉,表示对她的同情,却又深知黛玉高傲自赏多愁善感的性格。若直接提到“无兄无弟”,必然严重伤害黛玉的自尊,导致交际的失败。而宝钗虽然有薛蟠这么一个哥哥,却不断地招惹出是非,有兄亦如无兄,因此,宝钗先采用了语用移情的策略,使黛玉明白两人拥有共同的立场,再借助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劝黛玉不必作“司马牛之叹”,省却了后半部分“无兄无弟”,不把话说满,给黛玉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至此,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红楼梦》中歇后语这一语用缓和策略是人际与交际的最佳平衡点,它对面子威胁程度进行了有意识的调控,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语境关联功能

语境是指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作为语境的焦点,交际双方在话语的产出和话语的解释起着不可分离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原因之一就在于在语言选择过程中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为一身,不断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世界,加强了语境关联。例如:

(4)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第六回)

例(4)中,刘姥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却只字不识的实诚农妇,她所使用的歇后语顺应了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作为贾府的穷亲戚,身处底层,处境艰难,她对民间歇后语使用得得心应手,“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虽然言语粗鄙,却趣味横生,自然朴实,浓烈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贴合人物的社会语境,在加强语境关联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顺应语境的语言选择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使得作品带上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选择,歇后语在言语交际中明显地体现了对语境极富意识的顺应。尽管前人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针对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对《红楼梦》中歇后语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可发现《红楼梦》中的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人物在不同语境下充分发挥歇后语语用功能有意识地进行顺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brown,p. &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红楼梦》;歇后语;概念合成;概念合成理论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诸多

民间俗语,可谓在皇冠上镶嵌了璀璨的明珠。书中人物个个能说会道,音容笑貌均是借俗语

表达出来。其中使用了大量歇后语,据笔者查阅总结,至少有56条。歇后语的恰当运用巧

妙地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深化了小说主题。对《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解

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领略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

指导,对《红楼梦》中的歇后语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结构与人物的性格特

征,同时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阐释力进行有力的证明。

一、《红楼梦》中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语

气加强并富于感染力;若使用不当或庸俗化,非但不能加强语气,反而会削弱语言的表达力,

"甚至使语言不健康"。元明以来的杂剧小说中歇后语渐渐开始流行,但多数时候不是方

言较多、意义隐晦,就是文白混淆、不像群众语言,抑或用意只为调笑逗趣、并无文学价值,

更有甚者,语句粗糙、思想落后。《红楼梦》则推陈出新,将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精当准

确,切合人物身份与性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作者的加工提炼,本不足以登大雅

之堂、在人民大众口中流传的通俗的歇后语,在文学语言中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没有庸俗粗糙或者偏僻难懂的,所用歇后语都与故事情节及人

物性格有关,生动地表现出特定内容。如: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金钏儿,《红楼梦》第30回)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意为跑不了。作者并未直接说"跑不了",而用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表达此意,将金钏儿陷入火坑、自悲身世,又不得不想出一句话接受

宝玉的温存、摆脱宝玉的纠缠的复杂心情和盘托出。作者用同情的文笔在矛盾的现实中将少

女纯洁的心灵点染出来,激起读者对封建社会及地主恶霸的无比愤恨。同时,"金钏"和"金

簪"名物暗合,足见作者独具匠心。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善于变化、不拘一格,具有创造性与独特风格。有的只有比喻,

没有说明,如:

你要有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薛姨妈,《红楼梦》第35回)

这是薛姨妈说薛蟠决心不吃酒闲逛是做不到的事。与俗语"铁树开花"或"公鸡生蛋"的意

思相似,但身份却不同。薛蟠是独子,在当时的宗法社会中看来相当于龙蛋,表示稀罕。此

处只见比喻不见说明,是因为读者很容易理解。

有的歇后语先比喻再说明。说明的方法或用本体,或换句话说,或紧接着说,或隔开来

说,避免了墨守陈规的弊端。如:

没有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赵姨娘,《红楼梦》第55回)

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晴雯,《红楼梦》第27回)

这两句中的歇后语原型为"没有长翎毛儿就拣高枝飞--忘本"。改动后,前一句说明部分

放在了拆开后的比喻的中间,每个字都有着落,充分表现出赵姨娘痛恨探春不向着自己的自

私心理。后一句则省略了比喻部分并换了一种说明,表示抛弃了同类。由此可见,歇后语的

运用具有灵活多变性。

有的歇后语是先说明后比喻。颠倒使用,会使语气变弱。但如果运用得恰当,也别有韵

味。如:

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凤姐,

《红楼梦》第68回)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贾母,《红楼梦》第78回)

没嘴的葫芦,比喻不会说话、没有用处。胖子不是一日养成,得慢慢来,比喻任何事情的成

功必须有一定的步骤。此处将"没才干没口齿"和"不言不语"放在比喻的前面,是为了使

语气显得更加自然。

还有的歇后语是用下半截比喻来解释上半截比喻。如: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肮脏。这是他的房子,

由着你们糟蹋,越不成体统了!(李嬷嬷,《红楼梦》第19回)

"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虽然已解释了"丈八的灯台"之意,却不能准确表达李嬷嬷想说

的意思,需要再说得具体些。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歇后语将《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对作品中的歇后

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以及人物性格。

二、"概念合成"的提出

继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

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之后,语言学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新的变革。

Lakoff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从根本上说明了隐喻是思维问题而非语言问题,主要研究对象

是常规性的隐喻。而对非常规性的隐喻,如谚语、歇后语、新造词语等,则不具有明显的阐

释力。1985年,福柯尼耶(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一书中提出"心

智空间理论"。 心智空间是人们在思考和谈话时为达到局部理解和行为的目的而建构起来的

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它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源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验和

感知,可将语言与思维动态的映射模式化。"概念合成"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是"人类

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

系列认知活动",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心智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它是在一系列

心智空间的概念合成网络(network)中进行的,以心智空间对语言、思想及认知活动进行

分析,可以很好地阐释整个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

三、概念合成理论的内容

1996年,福柯尼耶与特纳(Turner)在合作发表的文章《作为语法重要过程的合成》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中正式提出概念合成理论的完整的动态模型,

如图:

 

此模型体现了福柯尼耶与特纳提出的"四空间论",即概念合成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

行的。分别是类属空 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1(Input 1)、输入空间2(Input 1/2)

和合成空间(Blend)。类属空间构建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之上,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

经过类比认知整合反映出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和结构;输入空间1

和输入空间2经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有选择地将某些成分或结构投射到

合成空间,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精致(Elaboration)"

三个相互关联的途径形成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新信息或结构,即新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新创结构产生的过程便是意义的产生过程,体现了这一模型的动

态性。

心智空间理论讨论的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之后产生新的意义,而概念合成理论是对心

智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整个合成的过程实质上是映射的建立与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背

景知识激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心智想象与心智模拟。概念合成的过程便是将真实存

在的东西、虚构的东西以及想象的东西概念化。通过在合成模型中进行推理,将看似不合逻

辑的、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概念化,形成新创结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智空间合并后产生新的所指,往往一个空间是表征,另一个空间是

所指。表征空间的映射和所指空间的映射合并形成概念合成。尤其在隐喻性语言中,经常用

一个空间作表征去指另一空间所指,即形成了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 space)和所指空

间(reference space)。

四、《红楼梦》中歇后语的概念合成分析

下面以《红楼梦》中两条较为典型的歇后语为例,阐明其中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1)"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

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第三十回)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a.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b. 扣了环了

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a'. 宝玉和黛玉对赔不是;b'. 和好了

类属空间:A. 发生的事件:两者联结在一起;B. 产生的结果:分不开了

整合空间:a-a'; b-b'(新创结构:两人亲密得不肯分开。)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有两个元素,a表明一个事件"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造成了

b"扣了环了"的结果;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也有两个元素,a'表明事件"宝黛二人对

赔不是",产生结果"和好如初,不肯分开"。表征和所指体现了"喻体"和"本体"的关系。

鹰抓雀、兔等物时,爪距相对扣紧,不能轻易撒开,叫"扣环"。用"黄鹰和鹞子扣环"来

比喻宝黛互赔不是和好,喻体和本体一一对应,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两输入空间对

应关系通过映射反映到类属空间,激活大脑中的认知机制及已储备的相关背景知识,在类属

空间中完成要素的梳理,使表征与所指的相似性更概括,令输入空间映射到类属空间中的意

义得以"完善"。从整个语境看,这一相似性将宝黛两人的亲密关系和时好时恼的真实情况

刻画得入目三分,在整合空间中映射出了新创结构"两人亲密得不肯分开",达到了概念整

合过程中"精致"的效果。利用黄鹰抓鹞子的形象体现宝黛之间互有私情却不便流露的心理,

这一手法巧妙地表现了凤姐的尖利。

(2)"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

认真了。"(第二十二回)

这一歇后语中包含谐音,可分作两步分析:

第一步: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人家给个棒槌"

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我拿着认针"

类属空间:(棒槌和针)形状相似

整合空间:把棒槌当成了针(新创结构:认"针")

第二步: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认针"

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rèn zhēn"

类属空间:发音相同

整合空间:严肃对待,不马虎(新创结构:认真)

第一步是对歇后语字面义的分析,即分析出"人家给个棒槌--我拿着认针"这层含义。

"人家给个棒槌"作为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表明事件"人家给我一根棒槌",造成结果

"我"得到了一根棒槌;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的事件"我拿着认针"造成我将棒槌错当

成针,并做了认针的动作。这一步喻体与本体的遥相呼应完成的概念合成得到"组合"--

错将棒槌当做针,再通过映射得以"完善",形成"拿棒槌认针"的结果,暂时"精致"出

"认针"的含义。此为第一步合成结果。

第二步是由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的事件"认针"与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的

"rèn zhēn"概念合成的"组合"得出一个结论:两者的发音相同。这一对应关系通过映射

反映到类属空间,使我们联想到同样发"rèn zhēn"音的词"认真"。据此,输入空间映射

到类属空间的意义得到"完善",最终从"人家给个棒槌"中解析出"我拿着认真"的含义。

这是凤姐对贾琏说的风趣话,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年轻夫妇的生活画面。

歇后语言简意赅,风趣幽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歇后语的生动形象、独具创造性

的特点几乎发挥到极致,使我们在理解歇后语内涵的同时,也领略了作品的深刻思想,把握

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了读者与作者间的共鸣。概念合成理论在阐释歇后语意义的形

成过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对歇后语意义形成的理解更形象化、清晰化。概念

整合过程的有序性,对歇后语意义的构建与理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何仲英. 《红楼梦》的歇后语. // 卢兴基 高鸣鸾.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5: 337.

Fauconnier, G.& Turner, M.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Golberg, A.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 Standford: Center for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96:113.

第6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高艳茹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河南 濮阳 457099)

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内容,这些要求记忆的内容无外乎古今名诗词、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成语词语、谚语、对联、歇后语等几种类型。对这几类内容的教学,大多的老师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依然走不出课本,就事论事。即课本中安排10个成语,老师就教10个成语,课本上安排5条歇后语,老师就教5条歇后语,安排3组对联,老师就绝不交给4组。这样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符合新课程标准呢?我想现在的语文教材之所以将原来的“积累与应用”改为现在的“回顾?拓展”,将“读读背背”改为“日积月累”,就是为了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掌握语文。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计具有一定高度的引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日积月累”所安排的内容,并不全是要求小学生必须弄懂的知识范畴,例如:古诗词、古名句和一些格言警句等等,之所以要安排是要实现语文教学应“重积累、重应用、重感悟、重整体把握”的指导思想,教学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类的归整,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要实现这一思想,老师具有一定高度的引导语,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引导学生居高临下的去俯视这类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如:第一次让积累《词》这种文体,为了使学生对之感悟更深一些,就必须站在“词”这一类知识的高度设计引导语,以对学生进行该类知识的启蒙教育。老师可这样引导:“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上,唐诗和宋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写下了许多永垂千古的诗篇;而宋代的著名的此人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也同样在我国文学史上功不可没,他们所写的词与唐诗一样流芳千古,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就要来读一首词,大家读后,一定回别有一番感受的!”这样的岛屿会使学生跳出学一首词的小圈子,其思维的角度一下子站在了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随即有了居高临下质感,由此,其学习的过程也由原来狭隘的背诵而上升到一种感悟和领会的境界。

二、指导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管积累什么,我们应该清楚其目的不只是掌握这一点或几点知识上,而是让学生瞄准这一类,并通过积累,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印象,并对其特点从整体上有所感悟。所以不关事成语、对联、古诗词、格言警句、古诗文名句还是歇后语,都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且有弄懂乐的相关内容。比如:第五册回顾?拓展四中要积累的歇后语只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六条歇后语,而在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还远远不止这些,更不是只有这六条歇后语值得积累。再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老师就要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常用的、生动有趣的、自己又弄得懂的、脍炙人口的歇后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以使学生获得对此类只是最大的感悟。

三、引导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维持学生学习情感

当学生各自发挥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资料后,为了弥补他们拥有资源和搜集资料的差异之不足,可引导他们在小组内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可以摆出来,可以说出来,可以诵读出来,也可以演出来,甚至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促使各自获得的资料得到较充分的交流。通过这样近距离的交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启迪和情感激励,进而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资源共享和合作竞争的精神,为下一环节上好活动课埋下伏笔。

活动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是教学“日积月累”这类内容最常见的课型,引导学生上好活动课,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在活动课上,可采用“接龙”的形式,比赛谁积累的成语多;可以采用“擂台赛”的形式,比赛谁背的“格言警句”多;也可采用“小组对抗赛”的形式,比赛谁背的古今诗句多等等。这种形式,都会使“日积月累”活动课上的有声有色,趣味盎然。

四、把学生引入良性循环圈,使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

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如果能将积累到的知识随即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乐意去广泛积累。比如:在积累歇后语活动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安排的六条歇后语弄懂了会用了,还引导学生把课下搜集的自己喜欢的歇后语也都积累起来,同学们个个非常积极,热火朝天,当学生积累歇后语的热情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老师话锋一转,进行引导,“同学们,大家搜集并背会了这么多的歇后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大家积累的这些歇后语都很有意思的,如果能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把他们用上,那才好呢!你的话语就幽默了,文章也会一下子变生动引人。要不要试一试?”老师的这种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小手马上举成小树林。有的说:“在语文课上,老师想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可是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大家都不敢举手,我一看要冷场了,怕老师难堪,就勇敢的举起手来,我朗读完毕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我的朗读水平。真是黄鼠狼掀门帘——露了一小手。”有的说:“有一天,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去想我们班的数学小博士请教,可她把脸一仰不悦的说:哎呀!这么容易的题还用讲?你还是会去想想吧!当时我真是“熟透了的柿子——弄了个大红脸。”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就不由自主的嘟囔了一句“哼,二郎神放屁——你神气什么啊!”于是我下定决心独立思考,经过努力我终于把这道题做出来了。”……此外老师还把这些口头上进行的歇后语运用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7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人类欣赏艺术,是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完美,把自己与群体存在联系起来,使个体成为社会的人。艺术对自然施加力量,强化了集体的经验,它是个体回归集体的路径,从“我”进人“我们”。“艺术能够把人类从碎片状态提升到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存在。”③在石器时代,图像不可能具有审美创造的快乐,是涉及集体的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在巫术模仿仪式中,个体被同化到集体之中,生产的经验、性的经验、规则和义务都因此而赋予给年轻人,部落的年轻人在仪式中饱受折磨,甚至留下一生的创伤印记,最后与不朽的集体、与祖先融为一体。现代个体虽然摆脱了集体合唱,但是合唱的回音仍然回荡在个体人格之中。集体的因素虽然以“我”的形式主观化,但是人格的实质仍然是社会的,甚至最主观的艺术家也是以社会的身份而工作的。现代诗歌以语言来表达个体的经验是如此主观,以至于所有惯例被捣毁,与他人联系的纽带也被割裂,这似乎与诗歌的功能背道而驰,但是即使不可表达的最主观性的经验也仍然是人类的经验、社会的经验。即使当今最典型的艺术家的孤独情绪,也是一种社会经验。虽然这种认识与考德威尔的观点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费歇尔没有像考德威尔那样关注心理本能与集体融合的问题,而是从巫术的文化人类学意义来触及艺术作为个体与集体的中介的功能。费歇尔认为,虽然艺术的功能随着人类历史不断擅变,亚里士多德和布莱希特的艺术功能观是不同的,阶级社会的艺术的功能不同于原始时期的艺术的功能,但是在艺术中仍然有一种不变的真理,仍然能够在时间性和历史变迁中寻觅到永恒不变的价值。史诗被马克思视为非发达的史前时代的艺术形式,作为正常的儿童体现出永恒的魅力,超越了时间性。这种不变的永恒性的真理对费歇尔来说来自巫术形式的本质意义。

在20世纪文艺理论、美学中重新得到讨论,在语言学转向的语境下人们对形式备加关注。但是费歇尔始终把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挖掘形式的意识形态性及其人类学的基础。一方面,费歇尔认为内容是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形式是最重要的,质料屈居次位。在阿奎那看来,事情的秩序是最终的结构,秩序的观念是最终的原则。因而“形式等同于事物的本质,质料被降格于次要的非实质的地位”①。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也信奉这种观念。费歇尔反对这种形式决定论,认为虽然水晶在无机界中是最完美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不是形式的形而上学的原则的最终决定,而是为原子的特性所决定,水晶的原子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动态之中,运动状态影响温度,进而改变形式。因此,形式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变化的结果。内容不断在变化,就突破现有的形式,创造新的形式,被改变的内容再一次得到稳定,这是内容与形式的动态关系。费歇尔把形式视为保守的而把内容视为革命的。在有机物世界,遗传是保守的,变化是革命的。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的形式是保守的,而生产力即所有社会结构的经济内容则是革命的。资本主义不言说民主的内容,而是言说民主的形式,事实上是为维护其永恒的统治地位。艺术形式主义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问题也是社会现实的形式的问题,联系着意识形态的权力结构问题。不过,费歇尔指出,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形式不是简单化的,而是一个间接的过程。社会的、技术的、意识形态的因素是如何共同创造新的风格的?对此,人们难以得出准确的答案,因为社会现实如豪瑟尔所说的是复杂的综合体,具有从不同方面发展的可能。但是,艺术表达的需要和方式是受阶级控制的。观看和聆听的新方式不仅是精致化的感觉的结果,而且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意义。费歇尔指出,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是断言形式不在艺术之中,断言艺术所有问题直接联系着社会条件,这是对艺术本质的完全误解。不能从纯粹进步或反动的立场简单地看待艺术作品。费歇尔充分考虑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成果,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形式。他认为,只关注内容而把形式降格于次要地位是愚蠢的,因为“艺术是形式的赋予,只有形式才使一件产品成为艺术作品”①。费歇尔不仅认识到形式对艺术的本质性规定,而且深人阐述了形式的人类学基础。形式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经验的凝聚,是控制自然的人类力量。形式不是偶然的、武断的、非本质的。形式的法则和惯例是人类支配自然的体现。在形式中,被传达的经验得以保持,伟大的成绩处于安全中,故形式是艺术和生活必需的秩序。要理解自然或社会现象,就必须探寻它们是如何存在的。社会产品的形式直接联系着其社会功能。“形式是社会目的的表达”,“形式是固定化的社会经验”。②一座房屋的比例和对称不是走向形式的审美意愿的结果,而是被材料的结构和造房者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对称是能量均衡的表达,是原始人的经验的表达。形式在原始人那里体现了巫术的效果,作为巫师的人类通过类似性等方式控制自然,通过巫术方式影响现实。汤姆逊认为,图腾和禁忌是维护部落集体生存的植物或动物,随着生产力发展它们失去了原初的意义,但是形式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在人类历史中仍然保留着,部分被赋予新的内容。它们维护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保护着部落及其财产,调节着性关系。图腾和禁忌等巫术信仰产生了许多的形式。“只有认识到原始人把自己等同于以之为食的动物和植物,即等同于自然,只有意识到形式和形式的类似性对原始人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有希望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

虽然费歇尔不完全认同现当代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但他仍然充分吸纳了他们关于形式对原始人的重要性的描述。一个非洲部落的带有狮子或豹子的皮和头的泥像是最初的雕塑,其目的是以图像的方式支配现实,并不断走向精致化。巫术要求图像与模范对象达到同一化程度。最初的同一化是通过动物的皮和头,当没有皮和头又要制造图像的时候,巫术就来承担这一使命。原始人接受部分是整体的法则,把血视为真实的生命实体。非洲的科尔多番斯(Kordofans)这个狩猎部落相信,如果狩猎人把被杀死的动物的血倒进了巫术角里,那就完全控制了猎物。弗雷雷斯(肠。15Freres)洞穴是扮演巫术仪式的地方,巫师和他的助手是生产巫术图像的艺术家,他们使用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形式,最大限度与原物类似,‘他们的职责就是想象尽可能像的现实,越相像效果就越好”②。人类学的描述可以说明,早期艺术形式的起源的理解不是神秘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而具有哲学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基础,具有超越现实与控制自然的力量以让人类能够得以生存与发展。可见,对费歇尔而言,艺术形式本质上具有巫术的意义,而且这种巫术形式具有传承性。形式具有极为保守的特征,当人们忘却原初的巫术意义时,仍然敬畏地依附于古老的形式:“所有词语形式、舞蹈形式、图画形式等曾经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现在仍然保留在先进的高度发达社会的艺术之中。巫术一社会的法则极为缓慢地淡化,然后形成审美的法则。”③诗人讨厌日常词语,但是诗人突然唤起长期掩埋在日常语言渣滓下的联想,把一块铜币变成一枚熠熠生辉的纯金。“诗歌的词不仅是客观的意义,而且具有巫术的意义。”④原始人借助事物命名来创造对象,并把对象视为自己。诗歌中的许多词语直接从“起源”中产生。一首诗的词语是充满朝气的、纯净的、没被沾染过的,好像浓缩了一个隐秘的现实。抒情诗是无用的、天真的,因为它不局限于明白晓畅的陈述而是依赖于巫术,因为它和词语打交道,因为它远远脱离了现时的习惯用语。

第8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贝歇学派;类型学;纪实摄影;客观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98-01

一、对贝歇学派的认识

(一)对贝歇学派研究的综述

贝歇学派,又被称为“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大家所公认的“类型学”摄影的代名词。贝歇学派也培育出了众多高徒,由于时代背景、个人风格、摄影器材的发展、审美取向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类型学”风格的差异,这之中既存在着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有对同时期和后辈摄影家的影响。

对于贝歇学派”类型学”的了解与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创作中更好的理解、诠释贝歇学派的作品,充分发挥摄影“类型学特点。

1、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贝歇尔夫妇以其无表情拍摄为特征,他们拍摄了大量日渐消失的工业建筑及工业设施,根据拍摄主题将不同功能、结构、特征、地域、建造时间的工业建筑进行分类归组,将面临消失威胁的工业建筑呈现在人类面前,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贝歇尔夫妇不仅仅以其自己的创举影响着影像界,他们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创建了杜塞尔多夫学院摄影系,培养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优秀摄影家,例如:托马斯・施特鲁、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古斯基,他们与贝歇尔夫妇共同构成了“贝歇学派”,影响着当代影像的方向,形成了杜塞尔多夫效应。

2、类型学。《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及:“类型为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注重通过事物外衣追寻事物深度本质,将外在与内在联系起来考虑,探索“不变”与“变”之间的关系。类型学分类归纳的方法理论在各个学科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贝歇夫妇开创了摄影“类型学”的拍摄手法,他们借鉴19世纪植物、微生物、生物分类学的方式,将面临消失威胁的工业建筑进行细致分类,从而让它们分属不同的种类、二级种类。

二、贝歇学派“类型学”的发展对摄影创作风格的影响

一战结束后,诸多艺术家意识到摄影的社会功能,逐渐忽略自己内心情感的演绎转而加深对现实的关注。但由于摄影发明尚不成熟,快门速度达不到一定要求,所以要求被拍摄者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脸上不能有任何表情,冰冷疏离成为这一时期照片的统一风格,又由于大画幅拍摄,内容单纯,色彩简单,所以呈现着类型学的某些特征。

20世纪初新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国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伦格・帕奇和卡尔・布洛斯菲尔德几乎成为最早运用类型学进行拍摄的摄影家。而贝歇夫妇运用大画幅、中长焦镜头、正面拍摄、漫射软光等拍摄方式将摄影类型学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为一种方法学。

与奥古斯特・桑德创作相类似的是中国的影像人类学先驱庄学本老先生,他拍摄了大量少数民族的肖像摄影,展现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精神状态。早在后期,“华夏影界”三老之一的吴印咸运用彩色摄影手法拍摄了《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系列,留下了北京饭店的每个房间以及人民大会堂的每个省厅的影像。这两个建筑可以视作当时权利建筑的代表,通过众多静止体的重复传达着一种权威的力量(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力量)。

《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系列足可以说明摄影对于展现物体真实细节的能力,但这种被复制出来的效果却又不同于人眼看世界的真切感受,因为相机具有巨大的提炼功能,即使最优秀的镜头也只是一种静态诉求,和人眼的动态观测有着本质区别,而这恰恰又形成了摄影语言的独特审美。是否可以这样说,相机这种摄影载体,不仅仅承担着克隆、复制工作,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真实本身更为真实的参照。

三、结语

贝歇夫妇的创举不仅是使人类认识到那个时代工业建筑的多样性,而且作为古老工业建筑的记录者贝歇夫妇开创了一种纪实摄影的新传统:用影像去表达主观思想情感,而非单纯记录,即客观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拍摄手法。

其实,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当代摄影现状是一个严峻挑战,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观看欣赏,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模仿形态,那对于摄影文化将是莫大的悲哀,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精髓,汲取别人影像创作中的优点,最终确立独具风格的影像形式。摄影表现手法不存在孰优孰劣,只要满足于所要表达内容需要的便是适合的。

参考文献:

[1]程樯.探寻视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第9篇:最新歇后语范文

信仰让他们携手

1965年,杰姆・鲍勃出生于阿肯色州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早在初中时期,在教会学校就读的杰姆・鲍勃就参加了宗教学习的研讨班,年轻人互相讨论如何选择自己的另一半。那时,年轻的杰姆・鲍勃就作出承诺:不跟那些不像自己那样爱耶稣的人约会。与杰姆・鲍勃不同,米歇尔出生在一个不那么虔诚的宗教家庭,她在幼年时期完全没有进过教堂。上中学后,米歇尔的一个朋友偶然跟她谈起一些与信仰有关的话题,米歇尔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需要信仰的力量,于是在15岁那年,她皈依了基督教。

有趣的是,他们第一次的相遇并不浪漫,米歇尔甚至对与未来丈夫的初次碰面没有任何印象。那时,杰姆・鲍勃与一个朋友去探访教友。但很不凑巧,原定的探访对象不在家,于是这位朋友提议去拜访一位刚成为基督徒的女孩儿,她就是米歇尔。当杰姆・鲍勃第一眼看到米歇尔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但杰姆・鲍勃一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迹。在他们见面后的一年里,杰姆・鲍勃不仅没有再去拜访过米歇尔,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打过。就算在教堂中偶然遇见了,他也不敢上前打招呼。幸运的是,杰姆・鲍勃并没有因此与自己的爱人擦肩而过,幸运之神悄悄地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杰姆・鲍勃的母亲开了一间酸奶店,并偶然向他提起,有一位名叫米歇尔・鲁瓦克的女孩儿来应征店员。杰姆・鲍勃恳求母亲一定要录用她。就这样,米歇尔开始在酸奶店上班。朝夕相处中,杰姆・鲍勃终于克服了羞涩,开口邀请米歇尔一起参加学校舞会,米歇尔也欣然赴约了。

一个都不能少

杰姆・鲍勃与米歇尔就是这样走到了一起,并于1984年7月21日共结连理。但是,生活并非永远一帆风顺。结婚几年后,他们遭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那时候,米歇尔刚生下长子约书亚,她希望将自己的所有时间用在陪伴这个可爱的小天使上,所以决定放弃在短期内再次怀孕的念头,并开始服用避孕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米歇尔在服用避孕药期间仍然成功受孕。但她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怀孕了,继续服用药物,这导致米歇尔在意外怀孕2个多月后流产。作为保守派基督徒,这对他们的打击很大,因为他们使用药物扼杀了一个生命。

于是,他们放弃使用人工药物来控制生育,索性让上帝来决定他们到底会有多少个后代。在今天看来,正是这个决定造就了如今的大家庭。几个月后,米歇尔再次怀孕,生下了一对健康的龙凤胎兄妹――贾娜・玛丽与约翰・戴维德。截至2011年,杰姆・鲍勃与米歇尔已经拥有了19名子女,包括9个女孩儿和10个男孩儿。除了那对龙凤胎兄妹外,还有1998年出生的耶底底亚・罗伯特与耶里米亚・罗伯特双胞胎兄弟。这些可爱的孩子给夫妇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欢乐,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大的家庭规模确实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凌晨1点,我一边叠农服,一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那么无助,尿布、盘子、脏衣服、准备饭菜、搞卫生、给孩子们上课、洗澡无休止的家务活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米歇尔回忆道。当然,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年纪较大的孩子也成了米歇尔的得力助手。年长的孩子不仅要负责弟妹的衣食住行,在学习上辅导他们,而且还要协助妈妈准备每天的午餐和晚餐。所有的孩子都会帮着清洁碗盘和整理自己的内务。

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月,杰姆・鲍勃都会负责设计制作全家人的活动时间表,这个时间表包括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学习、家务劳动、音乐课与个人清洁等方方面面的活动。这样的安排不仅让这个规模庞大的家庭变得井井有条,也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帮助他人,并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大家庭,小学校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也让杰姆・鲍勃和米歇尔倾注了大量心血。与大多数虔诚的基督徒一样,他们选择让孩子在家里上学。因为与在大多数公立或私立学校受到的教育相比,在家中接受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受到更为传统、更为完整的宗教与道德教育。每天早晚,杰姆・鲍勃都会带领全家人一起阅读《圣经》。夫妻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圣经》学习中获得不断求知的精神和服务他人的热心。

信仰教育是杰姆・鲍勃和米歇尔教育孩子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全部。从长子约书亚4岁起,米歇尔就开始在家中教授孩子基本的语言与数学知识。“当时,约书亚才4岁,我跃跃欲试,但当我向一位有丰富家庭教育经验的母亲请教时,她告诉我,千万别一下子买太多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或用品,因为十有八九是用不上的。她的建议非常明智,事实上,一开始孩子所需要的只是简单的语音训练和数学训练。因为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基本上只能以15分钟为限。激发他们的兴趣非常重要,因此,教学的形式主要以游戏为主。一旦他们掌握了单词、发音的相关规则和数 学中的基本概念,就能顺利学习更多的东西,而我需要做的只是带领他们进入这个世界。”除了完成基督教速成教育课程以及学习基本的数学与英文拼写知识外,孩子们还会学习科学、历史、法律、医学、音乐等相关课程。现在,1991年出生的吉尔正在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她的兴趣是护理学与西班牙语。今年21岁的吉尔还负责教妹妹詹妮弗学习西班牙语。

虽然在协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方面,年长的孩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父母与子女2∶19的比例也让人不得不担心,父母真的能对每个孩子都倾注百分之百的精力吗?每个孩子的自我个性又如何发展?米歇尔透露了她的秘诀:“表扬孩子的次数要10倍于批评孩子的次数。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孩子并不是通过恭维使他们高兴,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品格是值得赞许的。如果你只是称赞女儿的外表美丽,那么久而久之,她就会将外貌当做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会将值得赞许的品格列成单子,贴在冰箱上,孩子们非常乐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它们靠拢。”

杰姆・鲍勃和米歇尔经常会与年纪稍长的孩子一对一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新动态和新问题。“公开地去表扬,但如果要批评一个孩子,一定要在私下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会自尊自爱。孩子们从不会害怕回家,因为他们知道永远能从这个地方获得鼓励和帮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