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精选(九篇)

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

第1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物牛羊、豢犬猪,絮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第2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大重要问题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三个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三大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 三大道德为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 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因此,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行为促进和谐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首先,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文明促进和谐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整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就会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其次,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第三,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

转贴于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基础——文明家庭促进和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 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 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 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教育部社政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寄宿生 感受快乐 团结 关爱 精神

我校寄宿生越来越多,身为农村学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寄宿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从小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关爱尤为重要。通过几年的带班,我体会到与这些孩子交往,爱心是前提,除此外,还要多点宽容心和管理智慧。抓的紧,管的活,许多问题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关爱的精神,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努力营造“家”的氛围,让寄宿生感受到“家”的快乐

“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在家里人具有安全感。而人只要有了安全感,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潜能得以释放。

1.1 关爱学生,为寄宿生营造家的温馨。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缔造者。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能震撼心灵的,教师要从精神的纬度去健全与发展学生的人格。作为寄宿班教师具有多重身份:父母、教师、朋友,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爱心的楷模,更是学生精神领域的引导者。由于寄宿生长期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教育生活理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寄宿班的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关心、爱护、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要从指导学生如何吃饭、如何睡觉等生活小事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寝室、建设寝室文化,努力使寝室保持整洁、安静、美观,使寝室成员间能团结互助、和平相处,使寝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比如天气变化,对学生嘘寒问暖,学生病了,关切询问,为学生准备开水喝药。班级凳子坏了及时钉好;玻璃松动了,及时稳固;扫帚散了,及时捆扎;地上有纸屑,及时捡拾,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使师生感情融洽,齐心协力做好班级事务。在班集体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班级工作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组织能力。生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敞开生活的大门,学生本来就是生活的主人。为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在教室里,要倡导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主张教师要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爱学生,要爱学生的一切;要像父母服务子女一样服务好学生,要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要使学生感受到师爱,要像敬父母一样敬教师。学生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友爱,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彼此照顾。这样,让学生通过友好的交往,获得友爱的愉悦、集体的愉悦。

1.2 营造快乐的班级生活氛围。寄宿生在校时间长,吃、住、学均在学校,更有利于班级生活氛围的营造和巩固。教室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重要的育人基地。优美、整洁、富有教育性的快乐班级生活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教育,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生活环境的缔造者。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智慧,用学生的双手来创设具有文化底蕴和自我特色的班级生活环境。经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后,班级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富含教育意义:布告栏上展示着班级获得的荣誉,可以触摸到学生获得成功时那颗跳动不已的心;灵巧的双手剪下报道消息,贴在精心装扮的黑板报上……班级环境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竞赛台上生活自理能力的评比,优秀寝室评比;教室外摆放着学生精心照料的花花草草;更有学生谈论着共同生活点点滴滴的欢声笑语,使原本呆板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快乐,更活泼、更有生机。快乐的班级生活环境是立体的,是全方位的,让学生有种被幸福拥抱的感觉。

1.3 创设快乐的班级生活关系。寄宿生长期在校生活,处理班级生活关系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快乐的班级生活关系,让学生快乐的生活。和谐即快乐,注意创设人与生活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等多重关系的和谐,使学生在快乐的班级关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在寄宿班里,教师就是学生的父母,班级就是学生的家,同学就是兄弟姐妹。人是情感的动物,容易被情感所影响。当班级生活关系里洋溢着浓浓的爱意时,学生也会受感染。教师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关心爱护、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的无心之过,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人人热爱集体,同时又被集体所爱;人人赞美别人,同时又被他人赞美。师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班级是学生可以信赖的乐园。

在这个团体中,同学之间既是合作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在这个团体中,既要有学生的个性,又要有班级的共性。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展示个性与特长,都能找到位置,永远都不会封闭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永远都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同时,又要置身于集体中,不能以张扬个性为由置班级利益不顾,要确立“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在这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道德底线应该是“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不能因我的存在而痛苦”。在快乐的班级生活关系中,学生学会自律,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理解、学会对待、学会帮助班级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2.创设形式多样的文体舞台,让寄宿生享受“家”的快乐

本人结合住宿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晚饭后安排一个活动和两个自习。自习课时,学生要在值班教师的管理指导下自主地完成作业,复习巩固白天学过的功课。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班级变成寄宿生的乐园。

2.1 故事天地。组织学生读故事书,开故事会,编故事,演故事。让学生充满激情,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方式。

2.2 游戏乐园。开展各类球赛、棋赛、跳绳、踢毽赛,组织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其乐融融。

2.3 影视节目。利用校园电视网络,组织学生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少儿频道和新闻频道的节目。

我们还有选择地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这些影片使学生深受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些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寄宿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品味。

3.开展各种竞赛、体验活动,让寄宿生感受“家”的多姿多彩

竞赛、体验活动是桥梁,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使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亲、相爱,在互相理解、互相关怀的过程中,增进友谊,增强团结,更好的发展自己。与此同时,活动还能让枯燥的寄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3.1 评选“榜样向日葵”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班级开设了“榜样向日葵”这一专栏,评选一周内在卫生、纪律、学习、文明、劳动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成为本周“榜样向日葵”。在评选会上尽量要求大家互相评价,并且列举出典型事例进行说明。评选结束后还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样,学生的各方面不仅有了前进目标,而且有了标准。不懈努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集体已成形。各个方面的“榜样向日葵”层出不穷。

3.2 开展各项寝室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生活技能。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思想动态适时开展各种寝室评比活动,注重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寄宿生的品格,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学校对寄宿生日常生活的洗漱、穿衣、整理床铺和生活用品、就餐、交往、卫生清洁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叠被、整理床铺的能力,我就请生活指导老师做示范,指导学生整理内务。学校定期开展宿舍卫生、物品摆放等竞赛活动,每周评一次“文明宿舍”。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讲究整洁、爱护环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各项寝室评比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不仅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协作。

3.3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已。 在一个班集体中,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觉得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班干部的作用,构建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成为班级核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班集体。于是尝试开展班干部竞选活动,学生们热情高涨,几乎每个人都到讲台上来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决心。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学期采取了班长每日轮流制,全班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之间不但增进了了解,而且也从中看出哪些同学的能力比较强。第二学期,就让学生来评选优秀班长,结果评选出五位,他们的得票不分上下,看来早已是同学们心中理想的人选了。然后让选出的五位中得票最多的做常务班长,任期一个学期,其他四位班长,每个人轮流值一个星期。由班长们自己商量制定好班长负责制,班长再选其他的班干部,也由班长来制定其他班干部的负责制。班级里互相竞争学习风气很浓。每天早晨在老师未到班的情况下,讲台有2名班长领读,其余同学都能自觉地跟读;中午也有2名班长负责学生的午休。我们班正在迈向优秀班集体这崭新的一页。

3.4 组织实践体验活动,陶冶情感情操。寄宿班的小学生大多家庭较好,只关心自己,不懂得关爱他人,不知道感恩,做事缺乏恒心和责任心。这些个性问题普遍存在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班集体的团结,而实践性体验活动能给这些孩子很好的熏陶教育。

第4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在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有一个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她的家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无数点滴却汇聚成一个爱心之家。他们就是高新萍、李震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5口之家。高新萍是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物业站业务员。李震担任十八团渠管理处上游站站长,她们女儿李清郁,12岁,在华山中学读五年级。公公李永文,是十八团渠管理处的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婆婆王凤英,是十八团渠管理处的退休职工,是出了名的好婆婆。他们与女儿、公婆组成美满的家庭。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悉心经营着这5口之家。

高新萍的工作繁忙,但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与别人喜欢热闹,将时间花费在喝酒打牌等娱乐活动上面相反,她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留给了家人,陪伴家人。她觉得,和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是人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身为一家之主,她以宽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作为妻子,她爱护丈夫,与丈夫相互关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从不为小事争吵。作为母亲,她以身作则,注重对子女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作为媳妇,她以孝为先,每天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婆家里忙前忙后。十几年时间里,和公婆相处得比自己父母还好。

他们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家庭,结婚10年来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在生活上相互关心,有矛盾或意见时,及时沟通。妻子高新萍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上孝敬父母,下教育孩子,是丈夫的贤内助 ,承担着家中的大事小事,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家庭里,同公公婆婆相处时虽然年龄、辈分、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高新萍与丈夫李震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结婚多年来,几乎没有因为什么事情红过脸,当意见不统一时候总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第5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培养

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改变师生关系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师生关系中师生的情感关系、教学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师生情感关系的培养

近年来,师生情感关系的培养已日益受到重视,师生不良的情感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仍然制约着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希望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以“爱”为核心的师生情感关系。每个人都需要爱,渴望爱。教师爱的情感投资越多,师生产生的情感关系就越深。那么教师怎样施爱于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爱呢?

一是施爱于教育间的细微之处。平时师生之间的大量交往都是平凡和琐碎的,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使平凡的师生接触之间蕴涵丰富的教育契机。有一次在校园,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我笑着回应:“同学好!”,待我走过身时,只听见这位学生兴奋地对同伴说,“刚才老师问我好啦!”。这位同学感觉到了老师离他们很亲近,而且他渴望师生间有这种亲切的感觉。

二是施爱于学生需要帮助之际。把握时机,施爱于学生困难之时,施爱于关键时刻,师爱自然越易为学生接受和体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越易得到改善和发展。

三是施爱于学生犯错误之时。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常会犯一些“可爱”的错误。学生一旦出错,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这时学生听得进的是对错误问题的分析,是恰如其分的批评,是指明道路的循循善诱。因为一点小错而体罚学生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当有学生作业不认真时,我会在学生放学时等候在教室门口,请这位同学留下,在我的陪伴指导下,让学生把作业订正好。我选择这样的时间,看起来似乎像惩罚,但学生觉得老师是为了帮助他,并没有觉得有惩罚的痛苦。反而从老师的一番匠心中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情感会受到很大的震动。

四是施爱于教学之余。有的老师认为,下了课堂就卸下了责任。其实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的状况,不仅受教学中师生交往情况的直接制约,而且也受教学外师生交往情况的显著影响。教师不应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平时要留意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常深入班级,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教师的爱再接触到这些“点子”上,这时候产生的良好的心理效应和情感上的共鸣就不言而喻了。

二、师生教学关系的培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预设性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为双向的平等交流。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加强课堂的教学组织,激活教学氛围,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通过课前准备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有话敢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分析、判断、讨论、辩解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怀疑教材,反驳师说,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及时反馈和鼓励,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要谅解学生的失误和过错,赞赏勇敢精神,宽容顽皮淘气;同时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求、情感,并且从学生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意识的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优秀的一面,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交往来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三、师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关系外,其实更重要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的,在交往中就必然存在着人际间的关系。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氛围来支持它。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它还可以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对于推动新课改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注意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师生间的宽容与尊重。师生双方都能用宽容的胸怀来相互爱护和包容,架起通向双方心理的桥梁。同时师生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并使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尊重。二是师生间的理解与合作。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种师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作关系,需要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来实现。师生交往中要敞开心扉,以真实的面目进行坦诚的交流,才能达到相互的理解、相互信任,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师生双方在这充满爱意的氛围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三是师生间的积极期望。有人研究发现,师生间的积极期望有利于在师生间产生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促使师生双方相互合作,创造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和促进教学的发展。可见,维护师生间的积极期望,师生都会不停努力奋斗,达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信赖关系,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爱护与尊重的关系,是平等对话者之间互动互学、相互协调、相互欣赏到共识的关系。“教书育人”是整个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一主题,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统战文化;“和”文化;重庆统战

中图分类号:D0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50-02

一、统战文化探究

(一)新时期的统战与统战文化

1.新时期的统战。1979年6月15日至7月2日,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2.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它是指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主要表现为:在大陆范围以外,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求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之同,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异,只要赞成祖国统一,愿意为民族振兴出力,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也要团结。这个范围的联盟是爱国主义的。在大陆范围内,爱国主义则体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这个范围的联盟内,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3.新时期统战文化。统战文化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统战工作传统,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同时,统战文化的内容也不断变化。新时期统战文化是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融合文化和炎黄“根”文化等为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目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保证。

(二)统战文化精髓——“和”

1.说“和”。和,和谐;协调;相应也;谐也;音声相和。和可延伸为和合,即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且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中国“和”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和的思想,概括地讲,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此外,“和”并不否定矛盾和斗争,也不排斥矛盾和斗争。

2.“和”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执政治国的经验教训,反映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吸取中国“和”文化的有效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

3.统战文化的精髓是“和”。新时期统战文化的精髓是“和”,主要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助关爱;各宗教及宗教内部、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谋求发展、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等。

二、“和”文化与统战文化之关联

(一)多党合作文化与“和”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多元一体”,与多党合作制相合。多党合作文化与“和”的统一点为——和而不同。一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我们党要同所有的爱国派和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合作。二是共产党与派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

(二)民族团结文化与“和”

中华文化具有相当强的兼容性。“四海之内皆兄弟”、民族团结由来已久。民族团结文化是对“和”思想的继承。民族团结是建立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前提之下的,是一家人之中兄弟姐妹的团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他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生共荣。

(三)宗教和睦文化与“和”

宗教“和”文化是宗教和睦文化建设服务的基础。宗教“和”文化就是具有和谐思想的宗教文化。它包括存在于教义教规中的关于个人修身处世及与此相关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它们通常具有克己利他的特征,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

宗教和睦文化是党和政府在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产生的,为信教群众所接受的,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四)炎黄“根”文化与“和”

一是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的“和”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中华儿女认同的内核与本质,并具有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的吸引力。二是非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创业理念和价值取向,是非公经济人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达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善行义举和高尚行为。

三、“和”文化助推重庆统战发展

(一)“和”文化在重庆统战中的实践前提

第7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在其伦理学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之爱是最大的善。其友爱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友爱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友爱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永恒的目标。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友爱论对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确立正确的友谊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概念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密的情感,同时也包含友好、亲近、友善等意思。而友爱这个词在古希腊时期有着比现今宽泛得多的内容和含义。它“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朋友关系,而且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这种讨论友爱的方式显然是近代以来的人们所不熟悉的。”[1]显然,我们现代人的友爱观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那么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找回那些失落的友爱思想,以期为现代的友爱和人际关系注入新鲜的活力。

二、友爱:作为一种德性

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任何两个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所涉范围极广,几乎涵盖了古希腊时期从家庭到社会的全部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友爱就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关系,社会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的凝聚力。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它与无生之物的爱相区别,同样对于动物也不能说“爱”,虽然动物也有知觉,但并不能与人息息相通,不会与人之间有感情的互动;另外友爱也不是存在于一切人之间,并不是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产生友爱,不认识不熟悉的人之间是不会产生友爱的,人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友爱。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的核心在于:“友爱就是一种的孕,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物”。[2]他把友爱分为三种:为利之爱,为乐之爱和为灾爱。第三种是建立在缘幕础上的,以德为目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友爱,也是人的德性。这种友爱建立在善的基础上,以善为最大的愿望,这种德性之爱是最大的善,是获得幸福的最高的德性。

三、朋友就要共同生活,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许多朋友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爱与友爱不同。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而友爱是一种品质,一种相互间的选择,是相互间的爱。朋友就要共同生活,所以,善意尽管是友好的,但不是友爱。因为尽管善意是由德性而产生的,但它不过是对其他人产生的好感而已。对不相知的人可以有善意,但不会有友爱。只有得到回报的善意才是友爱。善意和愿望是对对方的善,但如果对方没有回以同样的善意,那么这种对人的善良愿望,也只不过是一种善意而已,不是友爱;如若两人互有善意,然而彼此却毫不知情,那也不能说两人之间存在着友爱。

因此按照友爱的这个意思,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很多朋友。如果朋友太多,他们就不可能一起共同生活,而只有共同生活才被看作是友爱的最好标志。朋友多了就不可能有极深的友爱,极其深厚的情谊只能给予极少数人。朋友太多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朋友。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朋友绝不是愈多愈好,而只要寻求为共同生活所需也就足够了。

四、友爱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这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所拥有的,它具有那些自然而善的东西,很显然,和朋友在一起,比和陌生人在一起为好。所以,幸福的人应该拥有朋友。由此可见,友爱不单是实现幸福的条件,也是生活所需的德性。为利之爱和为乐之爱并不是为自身而爱,这种友爱是偶然的、短暂的。基于德性的友爱是最完满的友爱,这种友爱是为了自身而存在,是为了朋友自身并希望对方善,这样的友爱才是真正的友爱。幸福的人需要的是真诚的朋友,所以真诚的人自然就会选择真诚的朋友。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种友爱是罕见的,这一点他也清楚,但正因为这种友爱是如此的罕见、稀少,才更值得人们去努力追求。这是出于德性的友爱,只要拥有它就会持久绽放。

五、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在现代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导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些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一部分人开始趋向于拜金主义,他们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发生了扭曲,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传统道德的践行,所以,重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友爱思想在当代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是拯救道德的一种必然。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有理性,能通过理性来过有德性的生活。但这种道德生活具有社会性,人要参与社会生活,才能过上真正的有道德的幸福生活。这也就对社会提出了要求: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社会首先应该是个公正的社会。只有在公正的社会里,才最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能享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个人的幸福有赖于社会的公正;其次,社会要充满友爱。朋友是获得幸福的一个前提,没有朋友的人是不幸福的,只有充满友爱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2页

第8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 互文性;西方电影片名;引用;仿拟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多种艺术手段,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富有哲理的对话以及绚丽多彩的画面外,与其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西方电影涌入国内,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也成了讨论的热点话题。传统翻译习惯将目光投向对文本本身的意义及阐述上,极少将翻译作为一个关联的整体去看待。20世纪60年代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摩,选择西方电影片名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互文性原理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把互文性定义为符号系统的互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任何文学文本都无法孤立地进行释义。互文性强调的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要想解读一部作品,首先得对该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与非文学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释义。自从“互文”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互文研究在文学批评、翻译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影片名由于受有限空间的限制,往往言简意赅,又要精彩醒目,译者无不在这上面绞尽脑汁。利用互文手段实现信息传递,同时将观众原有的相关信息联系调动起来。不失为解决翻译西方电影片名的一大良策。

三、互文性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

电影片名就像广告,虽然简短但重点突出,它概括全片的主要信息,并要给观众以深刻印象,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互文性理论可以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大显身手。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互文本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同其他文本产生关联。互文性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引用和仿拟。

1.引用。

根据法国学者蒂费纳(Tiphame)的观点,“引用总是一段被借用的源文里的文字,一段正确的、可找到的、但长度不一的文字暗示,也可能是一段表述,但经常是一个专用名词或借用一个陈述成分。”本文将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1)引用出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与芭蕾舞演员玛拉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坠入情网。然而,由于战争,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最后,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一部以地名为片名的电影,按字面意义电影片名应译成《滑铁卢桥》。但是,这样译名的话一定会引起误解,观众会认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这个电影与拿破仑一点关系也没有。译者变通借用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陕西蓝田“蓝桥相会”的传说,译为《魂断蓝桥》,不仅避免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即刻领悟到这是关于爱隋的电影,同时“蓝桥”又与“魂断”形成对应,让观众联想到一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精彩的片名与精彩的内容使这部影片在我国长映不衰。

电影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是关于小女孩多萝茜的奇幻冒险故事。善良的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并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没脑子的稻草人、没爱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历尽艰险,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终,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能和顽强的毅力都得偿所愿。影片若译为《奥兹国的魔法师》不但显得平淡,而且有误导之嫌,令观众以为影片讲述的是某一个魔法师的故事。相反,译者利用了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引用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作为片名。《绿野仙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郑振铎先生列为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的清朝中叶三大小说之一。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因此套用此书名十分贴切传神,可谓佳译。

(2)引用出自谚语、成语、格言、警句等。校园生活片Mr,HoHand’s Opus(《春风化雨》)讲述了一个音乐教师霍兰先生的感人故事。霍兰真正的愿望是作一首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却迫于生活而无可奈何地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其后便将自己30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等到了退休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就是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帮助他们踏上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时他才惊觉自己的成就原来是那么大。译者摒弃了直译《霍兰先生的乐章》,而是根据互文性原、理,引用成语“春风化雨”作为译名。 “春风化雨”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用来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人们常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来形容老师。因此,这一译名比直译名有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实际上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去体会一个教师30年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从而对影片中的老师肃然起敬。

美国电影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他的12岁养女的故事。译者同样利用了译入语中的互文因素。“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此后,“一树梨花压海棠”便成为老夫少妻、白发对红颜的委婉说法。因此,这 一译名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与剧情贴切。

再如电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译法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也显出译者较强的文学功底。利用类似的互文性因素来翻译的片名在西方电影中大量存在。爱情电影经典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秋水伊人》)中,“伊人”一词来自《诗经・秦风・蒹葭》中耳熟能详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则来自于《庄子・秋水篇》。从片名即可感受到影片的浪漫唯美意境。而另一译名《瑟堡的雨伞》则会让观众不知所云。同样,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中,“荚蓉”一词在古汉语中即指代美女,最早出自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不考虑互文特点,直译为《沐浴的美女》,一来曲解了影片的主题,二来显得没有品位。二战电影Enemy at the Gates译为《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临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从译名我们似乎就已感受到电影曲折紧张的情节和狙击手惊心动魄的对峙。

(3)引用出自俗语和流行语等。2008年好莱坞新片27Dresses(《新娘靠边闪》)讲述了一个伴娘愁嫁的故事。性格独立且有些自私的简已做过26次伴娘,对于完美爱情的渴望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谁知自己暗恋多年的公司老板即将成为妹妹的金龟婿。于是,简决定这次再不为别人“做嫁衣”,不管她是不是亲妹妹,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夺回自己的真爱,让第27次伴娘经历变成自己第一次且是唯一一次的新娘之旅。电影片名译为(《新娘靠边闪》,借用口语“靠边闪”来形容简下定决心要把妹妹这个“新娘”踢到一边,其轻松的喜剧风格令观众一目了然。

爱情喜剧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有两种不同的译法:《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和《新娘不是我》,两者相比,后者更妙。现代人常用“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这一俗语来调侃自己恋爱失败,第二个译名正是借用这个简洁上口的短语,具有互文效果,从而较之前者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给观众留以悬念,而且更能体现影片女主角失落的心情,更加贴近影片内容。电影译名与俗语。流行语之间的互文在西方电影中绝不鲜见,如Notting Hill译为《新娘百分百》、Pretty Woman译为《风月俏佳人》、Legafly Blond译为《律政俏佳人》、Nully Professor译为《肥佬教授》、Big Momma’s House译为《卧底肥妈》,我们均能从中看出俗语对电影片名的影响。这些词语读者十分熟悉,本身含有大量的已知信息,容易理解并颇感亲切。

2.仿拟。

仿拟主要是模仿原作。蒂费纳认为,“仿作者从被模仿对象处提炼出后者的手法结构,然后加以诠释,重新忠实地构造这一结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看到仿体的语句结构与本体相同。仿拟是有意模仿人们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如典故,文学名著、谚语、流行语等,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拟出一个新的语境。

美国电影Forrest GumD(《阿甘正传》)是一部以男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个人传记性质的电影。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通过一个幸运的弱智青年的眼睛描绘了美国的近代史。片中的主人公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凝结了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如果影片直接用主人公的全名作为片名,难免会让人觉得晦涩生硬,而译为《阿甘正传》,正是仿拟了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阿Q正传》,使中国观众对这部从拍摄手法到拍摄理念完全西方化的影片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同样,经典电影Singing in the Rain之所以译为《雨中曲》,也正是因为仿拟了中国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曲名如《渔光曲》、《摇篮曲》、《思乡曲》等。这些译名既有极好的音韵效果,又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民俗之美,极易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第9篇: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家庭伦理 现代家风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0-03

家庭伦理观是借助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与教化的力量,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水平,更彰显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风貌。立足当下,经济的腾飞不仅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重塑家风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服务”呢?家庭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为家风的塑造提供新的切入点以及发展视域。因此,汲取家庭伦理观的精华,将其嵌入到现代家风的建设中已成为时代之必然。

一、试析家庭伦理观内涵

家庭伦理观内涵丰富,内容广博,主要围绕人们在处理父子、夫妻、邻里等关系时,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禁止做什么等内容,凭借子孝父慈的待亲原则、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来阐释家风建设的大智慧。

第一,子孝父慈的待亲原则。毫无疑虑,孝文化不仅是中国道德教化的核心因素,亦是家庭伦理观的核心因素。子孝父慈是其最基本的家庭观。纵观古今,在家庭伦理观中,“孝道”一直很受重视,正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曾强调:“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对父母生活的关心与奉养,对父母精神的慰藉与情感的呵护,以及父母死后对亡灵的追忆与悼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关照、相互包容、各尽其责基础上的尊重与关心。家庭伦理观在重视子女尽孝道的同时,还强调了父母应尽的义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父母要爱护孩子,要充分地尊重与理解子女的选择与爱好,但决不能溺爱,要引导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父母要在孩子未成年时赡养孩子;父母要教导孩子勤俭持家,不可负债;对于生计要有计划,要量入为出;父母要为子女选择配偶,父母要将家产托付给子女经营,以壮大自己的家族。父母与子女只有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遵循父慈子孝的待亲原则,才能促进家庭生活的阖乐与幸福。

第二,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简言之,即夫妻之间要像恋人一样相互关爱,要像对待宾客一样,相互信任,相互尊敬。列昂尼多娃曾经说过: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是尊重。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是处理夫妻关系的智慧之举,夫妻和睦、相敬相爱是营造幸福家庭的根本保证。婚姻是一门需要“调理”的艺术。那么如何“调理”婚姻?何为夫妻的相处之道?这些问题必然会产生。在家庭伦理观中,必然会重视相敬相爱相处之道。家庭伦理观是这样阐述相敬相爱相处之道之重要的:结婚之后的男女,定不可将自己的兴趣喜好强加于对方,要以恭敬之心来处理夫妻关系,否则就会违背伦理道德。家庭伦理观主要是借助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护夫妇间的正当生活,促进家庭和谐的。由此可知,夫妻之间的尊重与爱情是幸福婚姻的不二法门。夫妻之间只有遵循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把握婚姻艺术的三部曲:真爱、博爱、实爱,才能顺利踏上通往幸福之门的康庄大道。

第三,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要求个人要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规范,要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与行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以高度的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家庭文化的内涵与素养主要通过个体的价值选择、言行举止、处事方式传达出来。因而,个体只有做到克己慎独,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明确“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禁止做什么?”,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对家风建设的价值,才能为家风建设做“贡献”。家庭伦理观很重视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强调任何事皆起始于个人,凡事要以个人为起点,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多多帮助他人。因此个人是否能做到克己慎独对家风的形成尤为重要。那么,何以做到克己慎独呢?一方面,克己既是家风建设的较高境界,也是家庭伦理观推崇的道德境界。只有克己,才能消解邪念,个人的言行举止才能真正符合家庭伦理所倡导的义理。另一方面,人格卑下的人常常在与别人相处时假装善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还满以为自己做的事别人都不知道,所以选择在“旁若无人”的时候做一些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事情,这就是伪善的表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慎独,为世人所不耻。慎独是建立在个人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认同感,才能达到将道德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家庭伦理观与现代家风建设的逻辑联系

家庭伦理观与现代家风建设同属于社会道德教化的范畴,有很多互通之处,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二者的逻辑联系主要从内容的互通性,价值取向的同向性,目标的一致性三种范式展开。

第一,二者具有内容的互通性。从家庭伦理的故事与论述中,可以提炼出其倡导的观点主要包括慈、孝、敬、爱等,而这些观点恰巧是家风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可将慈、孝、敬、爱等观点作为契合点,取其精华,巧用方法,使其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内容上的互通性决定了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家庭伦理观可以为现代家风建设增添新的活力,现代家风建设可以促进家庭伦理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二者具有价值取向的同向性。家庭伦理观究其根本是为了宣传克己利人的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家风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家庭伦理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与现代家风建设的道德追求“不谋而合”。家庭伦理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同样适用于现代家风建设,并已升华为家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种不谋而合的契合性,充分论证了二者价值取向的同向性。

第三,二者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家庭伦理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等,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家庭不仅是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更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家风的丰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一致,并且会反作用于社会和国家的风气。二者相近的服务对象造就其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如此,家庭伦理观的重要功用了调节家庭矛盾,处理家庭问题,其得以世代传续的部分也正是其与时代文明相吻合的部分。而现代家风的构建不仅是为了调节家庭关系,更是为了与现代文明的完美接洽。在这种情形下,二者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是一致的。

三、家庭伦理观对现代家风建设的现实启示

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只有家庭和谐美满,社会才能安定团结,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家风建设面临着严重的时代难题。学习与借鉴家庭伦理观的处事态度与方法,对我们攻克家风建设的时代难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发挥长辈的教育效用是现代家风建设的出发点。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家庭,而家庭又是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长辈的教育效用必然成为现代家风建设的出发点。家庭伦理观强调的“子孝父慈” 待亲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家风建设。发挥长辈的教育效用需要遵循以下两种范式:其一,孝亲教育。百善孝当先,孝不仅是家庭伦理观的基础,也是家风建设的核心构件。那么孝是如何产生的呢?《孝经》曾指出: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此可知,孝是道德之根本,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衍生出来的。因此,对家庭成员进行孝亲教育是家风建设的必要之举。构建良好家风需要长辈树立孝顺楷模、传递孝敬意识、秉承孝亲观念,以身作则地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在言传身教中对子女进行孝亲教育。其次,爱心教育。爱心教育即是建立在信任与关怀的基础上,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用爱心与耐心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长辈的爱心教育对现代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鲁迅曾在《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中,指出了长者在家庭中应扮演指导者与协商者的角色,不是命令者的角色。因此,当子女表现不好时,父母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打骂手段来教育后代,取而代之的应是立足于老师、同学或者自身等多方面找到问题的症结,用自己耐心与爱心帮助子女走出困境。长辈要教导子女成为有爱心的人,教会孩子换位思考,理解他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理解,受到教育,懂得家庭价值,并将这种品德外化于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兴家风、淳社风、正民风,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社会风气、国家风气。

第二,构建幸福的婚姻是现代家风建设的着力点。幸福婚姻不仅是家庭成员增进情感的纽带,更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剂。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关键因素就是夫妻“和”。夫妇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小家”家风的建构,还关系到整个“大家”社会风气的优劣。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下,离婚率居高不下。其实这也是缺少家庭修养,忽视家风建设的表现。婚姻是两个不同家庭的结合,家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处世方法的不同,极易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线。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家庭伦理观中这样阐释:人类社会依存于人与人的结合,理应相互关怀,相互照顾。面对因婚姻产生的各种责任与义务,人们更应发扬平等尊重的精神,遵循相亲相爱的相处之道。因而现代家风的建设应该承续家庭伦理观的婚姻相处之道。夫妻双方应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相敬相爱,做到六个相互,即相互尊敬、相互学习、相互关怀、相互礼让、相互体谅、相互安慰,才能夯实家庭基础,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夫妻之间是双向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挑毛病,家就变成了“地狱”。因此夫妻的相处之道就是放大对方的优点,缩小对方的缺点,以感恩之心、体贴之心、礼让之心过日子,遵守夫妻伦理纲常与法律道德的约束,才能白头偕老,把婚姻“经营”成天堂。

第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家风建设的永动力。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个人功成名就的坚实后盾,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因子。家风建设只有将个人寓于家庭生活中,才能使家风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着眼当下,人们注重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之风。因此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已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家庭伦理的要求,也是家风建设的现实需要。家风的优良与否,与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家风建设的永动力。那么如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呢?从家庭伦理视角分析:忍是道德修养的良好表现,当遇到利益矛盾的问题时,要以利他精神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现代家风建设也将忍视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道德境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磕磕绊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得失呢?一忍定乾坤,忍凭借其消解疑心、化解矛盾、发展自我的现实功用,一举成为处理是非得失的最佳选择。不仅如此,克己慎独还是道德修养之所在,是家庭伦理观的应有之义。克己慎独相对于忍,又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那就是高度的道德自觉。现代家风建设应该汲取家庭伦理观的“营养”。明确认识,建设良好的家风也需要克己慎独的道德境界作支撑,来遏制自己的欲望;需要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需要反对奢华,来提升自己道德品质。克己慎独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如能冲破顺利突破这一关卡,便能从“根”上治愈、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顽疾。

综上所述,以家庭伦理为切入点,在家庭伦理观的指引下,加深人们对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强化人们对家风建设的心理认同,进而深化人们对家风建设的践行力度,是家风建设的可靠路径。良好的家风的形成对抵御社会不良风气、抵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洁.报恩观与孝道观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11,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拜会[N].人民日报,2015-02-18.

[3]业露华.中国伦理思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5.

[4]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4-20.

[5]康雁冰.论家风的及发展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