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刘珲(1990-),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为把握郑州市特殊教育的现状,现基于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对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特殊教育;状况分析;残疾人保障法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语障碍儿童教育等。自“九五”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现基于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对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情况
自2011年到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数一直是11所。特教学校的基本情况有:
(1)特殊教育学校分布在城市和镇区,农村没有设立。其中10所分布在城市,1所分布在镇区。
(2)均为教育部门主办,没有企业和民办的特教学校。
(3)有2所聋人学校,4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种类的特教学校。
二、特殊教育班级数
2011年和2012年郑州市特殊教育的班级数均为96个,2013年为97个。其中视力残疾班每年均为8个班级,听力残疾班为33个左右,智力残疾班有50个左右。
三、特殊教育学生情况
1.特殊教育学生规模及其结构
近年来,郑州市每年的特殊教育学生人数基本保持在1500人左右,其中毕业生数约有150人,招生人数为200人左右,其余大约1150人均为在校学生。
2.特殊教育学生信息
(1)性别比
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的性别比较高,男生人数将近为女生人数的2倍。2011年男女生性别比为1.79,2012年为1.86,2013年为1.85。
(2)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
2011和2012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约为1.75%,2013年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有所增加,占全部在校生的2.69%。
(3)不同类型残疾学生人数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中,智力残疾的学生所占比重较高,为半数以上,约为56.8%。其次为听力残疾的学生,约占28.4%。视力残疾的学生约为7.9%。
3.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布情况
郑州市特殊教育在校生大部分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约占所有在校生的83%,其中又以聋人学生和弱智学生居多;少数学生在普通小学和普通(职业)初中里以随班就读的方式在校学习,而没有专门为特殊教育学生设立的特设教学班,初步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的特殊教育格局。
4.特殊教育在校生学习情况
目前,特殊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首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初中受教育学生数较小学有较大的减少。从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将近73%为小学生,初中生的人数约为小学生的34%,即将近66%的小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进入中学再教育。但从纵向来看,近年来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总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其次,在智障、视障、听障等残障儿童中,只有视障残疾儿童能够进入高中接受再教育的学生,且学生人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四、特殊教育师资状况
1.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特殊教育的师资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培养有康复医学知识及专业教育水平的院校很少,因此现实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一般为本科或者专科院校,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为适应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职前培养和之后培训方面仍需有较大的提升。
郑州市近年来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扩大,教职工人数从2011年的361人增加到2013年的372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专任教师。然而专任教师的性别比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女教师的比例占到79%,且逐年增加。我省规定的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3,学校要按照三倍于学生的数量配备专任教师,郑州市近年来的师生比接近于1:4,表明郑州市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水平还有待改进。
2.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据2013年统计数据,在现有专任教师中,有62.92%为本科毕业,34.65%为专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和高中阶段毕业的教师都很少。约有53.8%的专任教师均受过特教专业培训。
五、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1.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自2011年到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从55363平方米增加到55653平方米,年平均增加96.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从41593平方米增加到了47075平方米,年平均增加1827.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平均为35.29平方米。此外,特殊教育学校藏书量也逐年增加,2011年图数量达到147540册,生均图书为125本。2012年和2013年生均图书平均为47.93本。学校图书室的面积和微机室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教学资源也由传统的影像录音带转向多媒体的数字资源,且资源存数量由2011年的72GB增加至2013年的1245GB,增加了16.29倍。
2.特殊教育校舍情况
自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面积之年增加,由2011年的41593平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47075平方米,增加了13.18%。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的面积增加了13.04%,行政办公用房的面积减少了6.35%,生活用房和其他用房的面积均增加了20%左右。
关键词:特教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
1 职业化
特教教师的“职业化”指教师在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态度和伦理观,良好的职业化突出表现为乐观、积极、主动、负责,管理学上将其称为“21世纪第一竞争力”。职业化有助于特教教师形成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发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快速成长、赢得良好声誉、成就美好生活。
特教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特殊教育的教师,因此应具备教师职业化的一般特征,即:拥有高尚的职业境界、良好的职业道德、庄重的职业形象、明_的职业规划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时,特教教师也应满足特殊教育对职业化的特殊要求。张謇于20 世纪初筹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师范传习所”之际曾指出,特教教师“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胜任”。由此可见,特教学校虽然没有普教学校那样沉重的升学压力,却在精神层面对教师的职业化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不仅向残障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挖掘潜能、补偿缺陷,也给他们传达内心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毕业后顺利融入社会。
由于教育对象与方法的特殊性,特教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语言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家长等相关人员相互信任、合作,制定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避免因嫉妒、争功等消极心理而影响集体效能的发挥。此外,残障学生在知识的感知、理解上存在局限性,为教育的实施增加了难度,且特教学校的教学效果往往没有普教学校那样明显可见,教师在工作中难免感到沮丧、失落、不如意。面对这一切,特教教师要培养职业化的心态和习惯。一方面,要驾驭好自己的感情,宽容待人,谅解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不足和错误,善于沟通,化解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在平凡的工作中潜心钻研,努力自我调节和自我突破,不抱怨当下的得失,在山穷水尽处看到柳暗花明,逐步迈向成功,创造辉煌的职业生涯。
2 专业化
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即形成和发展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促进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从历史上看,许多特教前辈既是一线教师,也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实施者、教材的编写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残疾人权利的倡导者。因此,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对特殊教育意义重大。不过,我国的特教教师还存在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现状,亟需实现“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的转变”。
特教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培养“优秀工作”的习惯。与普教教师相比,特教教师的工作更辛苦、精神压力更大,加上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同时应看到,特殊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只要“耐得住寂寞”,踏实做好日常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接近优秀。
其次,要努力在专业上“接近大师”。在特殊教育界,古今中外涌现过许多特教大师,他们拥有坚定的特殊教育信念、长期的特殊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特殊教育理论积淀。作为特教教师,我们要以大师作为榜样和灯塔,明确努力方向,形成强烈、高远的专业追求。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研究,敢于挑起重担,通过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探索新理论、开拓新方法、突破疑难问题,接近大师,锻炼自我,力争成为学校、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特殊教育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
再次,特教教师要将职业与生活结合起来。专业领域的许多瓶颈都是由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灵感所突破的,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生活中不忘专业诉求,根据睡梦中的灵感发现了苯环的结构简式;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吴孟超,观看乒乓球赛时突发灵感,将乒乓球剪碎、溶解,灌注在肝脏标本中,成功解决了其他材料难以清晰呈现肝脏血管构架的难题。作为特教教师,要学习这种把专业视作生命的精神,使专业和生活结合起来,捕捉灵感,解决专业难题。
3 国际化
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成为时展的主题,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培养残障学生“自我实现、过有尊严的生活”成为世界特殊教育的一致愿景。中国特殊教育日益显露出国际化趋势,这样的时代环境呼唤拥有国际化素质的特教教师。教师素质的国际化具体包括:全球意识、国际眼光、国际交流能力、基本国际规则的掌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国际眼光。
眼光高于态度,态度高于技能。要成为优秀的特教教师,首先要拓展国际视野,通过经常浏览相关网站,阅读国内外特殊教育书籍,了解和收集特殊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特殊教育的“远见”。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把国际时事动态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具有国际眼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其次,要创造性地结合地方实际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弘扬中国特色。特教教师要批判性地学习和掌握双语聋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并与自己的工作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努力实现由“知识型”向“康复指导型”、“科学研究型”特教教师的转变。第三,了解“比较教育”方法,尝试“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外国教育的研究,借鉴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增长知识、扩大眼界,了解教育的共同规律,提高对本国、本地和本校教育工作的认识。中国在“比较特殊教育”领域还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特教教师可围绕教育史、学科教学法、学制等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国内外资料、尝试进行比较研究。第四,积极推进并鼓励教师进行国际交流。特教教师要积极争取和参与国际项目合作与交流,例如短期考察访问、国际会议、交换进修、学生夏(冬)令营、建立校际友好关系等。
4 结语
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是优秀特教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彼此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特教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职业化是特教教师适应工作、做好工作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专业化为特教教师在专业领域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有实现专业化、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特教教师才有可能实现国际化;而实现国际化又具有促进教师进一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朴永馨.迎接特教发展的“又一个春天”[N].人民政协报,2012,11,7:C02.
[2]熊建辉,陈德云.从教育国际化看教师专业化―――访国际教育专家周南照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2012,4:4-14.
一、甘南州特殊教育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管辖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七县及合作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4.2%。残疾人口5.04万,占全州总人数的6.89%,而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34%,可见甘南州残疾人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鉴于我州残疾人数比例高,农牧区生源居住分散,残障儿童接受正规特殊教育面小,与内地差距大,辍学人数多,农牧区残疾儿童上学难,家庭、社会对特殊人群关注不够等现状,严重制约了特殊弱势人群素质提高和发展。经摸底统计,全州9---13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人数336人(包括聋、盲、智障、多重残疾等)仍然无法随班就读,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使家庭因残致贫,相应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鉴于此,在甘南州委州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于2009年开始筹建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并于2011年10月交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的综合类寄宿制学校。学校座落在合作藏中南侧,占地面积16亩,教学楼建筑面积2035.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5人。学校于2013年5月6日招生开学,现有听障、智障两类残疾学生,注册学生共计91人,在校学生73人(其中听障44人,培智29人,男生33人,女生40人,少数民族学生63人),18人为送教上门学生,学生年龄6—18岁。目前我校现有培智4个班,听障一至四年级4个班,共有8个教学班级。学生在校均为免费,面向全州招生,校内食宿,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将本着争创一流,创新加强“三语”(汉语、手语、藏语)教学,突出甘南民族地区特点,加强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加大办学力度和办学规模,努力办成特色与规模双具的特殊教育学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为,达到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目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特教职业教育,力争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使他们成为身残志坚,自立有为的一代新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突出办学特色
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学校的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的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就是通过一定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尤其像甘南州在特殊教育方面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只能学习省内外兄弟学校办学经验,结合本地区生源和学校实际,就地取材,发挥现有资源。立足学生实际,拓宽办学渠道,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加强特殊教育“三语”教学。秉着“满怀信心地对于残障儿童全面实施高期望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办学规模,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一)掌握特点遵循原则
1.充分掌握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充分掌握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和原则。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对学校管理而言两者具有多方面共性,以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等来自不同方面的要求和希望。特殊人群是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多重残疾等),使他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其中包括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与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和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校管理的“同”中有“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所在。
2.正确树立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应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应时刻牢记为了学生服务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营造平等、博爱、团结、和谐、稳定、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3.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对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潜能实际出发,而且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二)优化结构强化队伍
1.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教师管理也是特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特校进行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
2.优化教师队伍。特教队伍构成的复杂性是特教不同于普教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校不仅需要教授各门文化课的专业教师,还需要医护人员为特殊人群身心障碍矫正,达到医教结合,学生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及生活指导教师;特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技能,更要发现学生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注重差异。
3.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特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必须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由于甘南州特殊教育起步迟,发展慢,基础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4.强化培训注重转型。对师资队伍进行职业前职业后全面系统的培训,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得到完整的、合理的、系统的、高质量特教专业教育,是特教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的问题。加强校本培训,注重非特教专业教师的转型,充分掌握特教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三)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1.充分了解和认识教育教学管理任务与要求。特校是特殊教育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和机构,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各项工作利于教育教学开展和管理任务,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目标。首先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提高生活技能为目的;其次拥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树立以人为本、整体优化的理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再次建立健全各项教育教学制度,严抓落实。严格的教育教学制度是实现特教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学任务规范化的基础。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首先制定切实可行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应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体系,要及时检查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要及时纠偏。其次加强教育管理,稳定教学程序。特殊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就是稳定程序,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特校教学管理是对各项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指挥、调设和监督,建立稳定协调有活力的教学程序,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再次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管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等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和生活适应教育,坚持过程与效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在学生缺陷补偿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要从缺陷、智力方面进行结合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残疾人教育条列》中指出管理学生基本目标是实施残疾人接受全面教育,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身心特点和需求,全面提高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特校学生管理是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为残障学生在今后能自立和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活动的过程。
1.加强特教学生管理的意义。首先科学有效的管理学生有助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众所周知残疾人群的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往往比普通人群要多,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管理的任务更艰巨。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特点实际需求出发,不仅构建一个适合特殊人群发展的校园环境,而且更注重创建平等、接纳、尊重、公平等有利于特殊人群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只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其次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再次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残疾人也是构成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睦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是非观念、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特殊人群道德认识水平,可以有效减少学生攻击性、冲动型、暴力性、无知型等各种危害于他人及社会的行为,从而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安全和谐作出贡献。
2.注重学生能力教育。首先加强养成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教会为人处世。因此,必需加强生活常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各种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实际训练,加强经常性检查,开展评比树立典范,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积极性,树立榜样学习楷模,从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其次强化生活技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应加强学生自信、自理、自立、自强的生活技能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使特殊学生能够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班委会、兴趣小组、少先队、学生会等)重要力量管理学生,体现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理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只有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融入社会,才能使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甘南藏区特殊教育发展方向
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是甘南藏区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同时也填补了甘南教育无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它将肩负着甘南藏区残疾人群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使命。将秉着“依靠地方,立足学生,拓宽渠道,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三语,强化技能,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因为学校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故加强特校职业教育,拓宽办学思路,扩大办学规模,开拓残疾人就业空间,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甘南藏区民族类学生居多,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下,更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到外地就读的可能性较小,发展平台小,就业空间窄,素质提高慢。因此巩固提高甘南藏区残疾群体的生活技能和文化培养,只能依托本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具有甘南藏区民族特点的特殊教育职业技能。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办出特色,发挥效益,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办好甘南藏区特殊教育职业技能教育,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再次要有完整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需求,可开设特殊教育职业技能学习班(美容美发班、盲人按摩班、唐卡绘画班、民族工艺雕刻班、藏餐厨艺班、民族服饰设计班、藏医针灸班、电器维修班、汽车美容班、动漫设计班、音体美特长班、手语导游班等)。办好特校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提高残疾群体从业能力,而且为更高学府深造创造条件,更能增大就业空间和生活平台。
[关键词]融合教育;高等教育;聋人;显功能;潜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35― 02
教育担负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荣使命,如何使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维护有特殊需要群体的教育权利,及满足其教育需求,是文明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责任。自“融合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提出以来,特殊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伴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发展水平、社会认识的限制,残疾人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融合教育的提出和兴起,为我国解决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和思路。聋人作为残疾人的一个主要群体,融合教育实践同样适用于聋人高等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1〕融合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与人权意识、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机会平等思想一脉相承。
特殊教育早期被拒绝于普通教育之外,在隔离环境中独立存在,与普通教育形成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体系,至20世纪50、60年代达到最高峰。〔2〕随着国际上有关人权议题一系列公约、的影响,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颁布了法律和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纳入到普通教育体系中,并支持开展融合教育。这些发达国家进行的特殊教育的变革和实践为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我国哈尔滨召开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融合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Access and Quality)”,会上正式提出融合教育这一概念,号召世界各国、各地区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相关讨论和实践。
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其主题是:融合教育:未来之路(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ay of the Future),“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引领创建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3〕可见融合教育对于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人权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引领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二、发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理念最早是针对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而提出的,面对特殊高等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聋人融合教育对于发展特殊高等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融合教育对于聋人高等教育的意义
(1)融合教育可扩大聋生选择专业范围
目前,聋生可选择专业范围狭窄,直接影响了聋生挖掘自身潜能的积极性,使聋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普通高等院校可在建设无障碍设施和提供无障碍的支持的前提下,积极为聋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扩大聋生专业选择范围可通过多个途径达到,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除开设隔离的主修专业外,还可开设与健听学生融合的辅修专业,即,可以把只为聋生提供的专业作为其第一专业进行隔离教育,聋生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大部分由健听学生组成的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如:天津理工大学学有余力的聋生可以选择健听人的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辅修专业,通过三年的残健融合辅修专业学习模式,聋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扩展与提高,也促进聋生与同龄健听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天津理工大学每年有近20名聋生取得双学士学位,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融合教育模式让聋生参与普通专业的招录,或进行预科教育,让聋生和健听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学习、生活,如天津理工大学在2013年首次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融合教育班进行普通本科融合教育。
(2)融合教育促进聋生的社会化
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进入现实社会的最后场所,对于青年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做好定位具有很大作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习,也存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习中。融合教育使聋生有机会扩大接触范围,丰富聋生的生活,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定位,规划生活。残健融合教育,即聋人学生与健听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这种模式有利于聋人融入社会,促进其个性化发展。〔4〕
2.融合教育的潜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R.默顿根据人类行动的动机与社会后果之间的差异,将社会功能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层次。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期望达到的。潜功能是没有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后果,与人们的直接目的关系不密切。〔5〕融合教育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维护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是融合教育的显功能。同时,残健融合教育对于健听学生的影响,以及融合教育对于社会具有的功能,作为融合教育的潜功能,应该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1)融合教育对于健听学生的潜功能
共同的学习生活,健听学生会逐步了解、感知聋生,从而逐渐消除对聋生的偏见。有研究表明,“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更会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那些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6〕
融合教育经历对于健听学生也是一次潜在生命教育,当身体有障碍的同学不畏困难坚持学习,健听学生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会珍惜自身现有能力、积极发掘潜能和珍惜生命。他们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体会到人的幸福最主要是来自于无私的奉献、人格的自信与骄傲。〔7〕
(2)融合教育对社会的潜功能
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存在着相当大的歧视,在普通高校中建立融合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改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态度,使更多人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和发展;也有利于减少残疾人在进入社会并融入其中时遭遇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的障碍,提高残疾人就业机会、文化参与以及社区活动参与,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总结
开展积极的融合教育,有利于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聋人高等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体现在:依靠普通高校硬件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完善服务支持体系,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校内闭路电视、教学楼内与课堂上的红绿灯显示、提供手语翻译等;建立健全聋生的招生制度和考核制度;培训相关师资及建设相关协调部门。
我国目前融合教育的软软环境、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的完善还存在很大困难和不足,但是,只要认识到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意义和必要性,特殊教育工作者怀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聋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3):37-42.
〔2〕邓猛.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纳教育以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4,(06).
〔3〕彭霞光.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3-6.
〔4〕麻一青,孙颖.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07):19-24.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1-262.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研究现状;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60-04
计算机辅助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软件,主要经历了课件、多媒体课件、积件三个标志性时代。[1]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课件成为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研究过程
为客观地反映我国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和文献法,主要研究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的十一年内,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内容倾向、研究的学科和教育阶段的分布情况等。
1.文献来源
本研究选取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多媒体课件”为关键词,选取2003年至2013上半年十一年间的文献,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有关的教育技术类八种期刊(表1前三种为核心期刊,后五种为普通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检索。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文献选择主要参考以下标准:①本研究排除了一些综述性文章;②在收集统计过程中,剔除多媒体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等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225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确定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笔者在参阅相关书籍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内容分析类目,分为理论探究、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其他等七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将最后确定的225篇文献根据研究的内容归类到相应类目内,得到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数据分析
1.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根据图1的发展趋势图可知,2003年至2010年的研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特别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长趋势较为明显,2013年只统计到上半年,可推测从2010至2013年研究趋势略有下降,2010年是趋势图的高峰点。究其原因:①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掀起了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浪潮;[1]②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06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培训使广大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体现更深刻,激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1]因而2006年之后研究的趋势增长很明显;③“校校通”工程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1]
2.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根据表2的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图2所示的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1)多媒体课件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其中关于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最多,占了总篇数的74.22%, 这反映出开发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的子类目分为课件制作工具的介绍,制作的方法、策略、原则,开发的模式,结合具体课件的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与学科特征、需求的整合。通过归类统计,得到图3所示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子类统计图。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策略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工具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案例分析、学科整合研究分布较均衡,最少的是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有总结如何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设计,制作个性化或研究性学习课件的策略,游戏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方法等研究。而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虽然目前很多研究已总结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但是关于具体的某个学科的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较少。一旦开发出可实施操作的模式,将极大地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2)多媒体课件的理论探究、设计、应用研究较为均衡
由图2可知,多媒体课件的理论探究和设计都是18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17篇,关于这三大类的研究分布较为均衡。
理论探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一些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所选取的文献样本中,曹贤钟等研究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劣构领域课件设计的可行性, 提出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劣构领域课件设计的策略性建议,[2]张伯邑在定义和分析认知通道的基础上,对多媒体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作出分析,意在揭示多媒体教学的认知技术原理。[3]
根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研究显示,界面设计的研究较多,占了设计研究总比例的61.11%,教学设计占了22.22%,结构设计最少,只占了16.67%。人们意识到了作为课件“外衣”的界面设计的重要性,美观的界面设计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关于多媒体课件“灵魂”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骨架”的结构设计的研究较少,这往往会导致研究偏离了课件的重点核心部分,也会出现课件华而不实、教学辅差等一系列问题。
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研究中,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多,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文章最少。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研究文献中往往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竺柏明研究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以至于小学数学教学穿着新鞋却依然走着老路,提出了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多分析、归纳、总结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摆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想,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适时、适度、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的对策。[4]多媒体课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3)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和管理的研究稀缺
统计数据显示,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研究只有四篇,即占总研究数量的1.78%,多媒体课件管理的相关文献研究却没有。评价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评定一个多媒体课件需要有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指导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而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研究的数量是稀缺不足的,这也说明我国对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研究不完善,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多媒体课件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数量急剧上升,加强多媒体课件的管理,有利于精品多媒体课件资源重复、有效的利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评价和管理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3.多媒体课件研究学科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有56篇文献结合相应学科进行研究,得出了各学科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语数外主科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多,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多媒体课件研究适中,政治、地理等文科类的多媒体课件研究相对较少。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研究都占了总比例的19.64%。这也说明对主科类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的重视。由于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模拟仿真训练能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可视化,因此在诸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理科类学科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多媒体课件在文科类学科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正如王波儿等提出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使多媒体在辅助地理教学中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5]因此研究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有巨大价值的。
4.各个教育阶段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群体集中在高校,占了总数的64.44%,其次是中学,占了总比例24.89%,其余的各教育阶段分布较少,具体如图5所示。这表明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研究多媒体课件的主力军。小学和学前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群体很少。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应该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在统计过程中,有3篇涉及了多媒体课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他们探索研究如何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给特殊儿童的学习带来希望。所以需要更多的群体力量投入到特殊教育的多媒体课件研究当中。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本研究经过资料检索、内容分析等研究过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经过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平稳的发展趋势。
(2)研究涉及到了多媒体课件的各个方面,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评价、快速课件开发模式、多媒体课件发展趋势等的研究较少。
(3)研究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介绍主要集中于视音频、动画等素材加工工具,介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主要介绍Authorware、PPT、Flash这些软件的使用。对于集成幻灯片、时间轴等功能于一体的快速课件开发软件如Articulate、Captivate等研究较少。
(4)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评价、管理等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和管理。
(5)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多,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少。
(6)多媒体课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多媒体课件相对较少,特殊教育逐渐开始关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2.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应加大多媒体课件评价、多媒体课件快速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可以参考国外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有效指导我国多媒体课件的发展;在研究学科类别方面,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研究力量分布方面,我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基础教育领域的多媒体课件的发展。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许多优势,多媒体课件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并且应该增强高校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合作与交流,使高校的研究能够得到真正的实践,为其他教育阶段服务。
参考文献:
[1]乔立梅,张佳.多媒体课件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贤钟,王海霞,王润华.认知弹性理论与劣构领域的课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1):73-76.
[3]张伯邑.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32-35.
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作者:李绮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注释】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龚惠香.社会变迁与研究生心理健康调适—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学刊.
[3]赵红伟,徐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咨询趋势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1.28+40.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广西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4.84-85.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领域提出的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又一次拓展了教育的范围,这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契机,若能抓住机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之间的联合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学生就业率的提升,直接受益人将是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成效和信誉。新世纪新阶段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是因为我国的现状是学校多,学生多,但是技能型人才少,企业缺乏有实际技能的操作和管理人员,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职业教育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一、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
1.政府层面
在国家改革建设进程中,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也就要求不同的学校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企合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越发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但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建设却明显滞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1)政府官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能和关键作用,缺乏相关的意识,更拿不出相应的行动来推动校企合作,导致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制度明显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发展;(2)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漏洞颇多,很多政府官员消极怠工,不管不顾,也没有配套的监管体制和措施;(3)政府角色扮演不到位,往往是任由校企随意自由联合,很少提供指导和支持,一方面这种自由联合模式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另一方面少了政府的支持,校企合作很难得到快速发展。
2.行业层面
一方面行业内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相关规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接触还不完备,职业教育对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存在很多疑问,毕竟稍有不慎,遭殃的是庞大的学生群体。这不完全是职业层面的问题,缺少相关的法律文件,行业很难自己形成一套合作体系。然而每一个行业必须有人站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推动这一行业的各项发展。目前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我国行业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水平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是自身能力不足才是必须改善的致命伤,否则该行业将会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
3.企业层面
(1)企业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推荐单位。只有做出针对接受职业学生的专项调整,才能形成很好的双向机制。但我国职业教育本身还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应对挑战的能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难度加大,可行性也不高;(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利益是大多数企业的最高最求,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以利益上的得失作为最高考量标准,校企合作的模式令很多企业家难以接受;(3)现有的合作组织管理不健全,企业家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定几乎是零参与,他们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一旦遭遇生源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等情况将极大地打击他们的合作决心。
二、如何促进新时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国家发挥自上而下的管理作用
我国的《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校企合作有一定的条款,但这些目前尚难以望校企合作实际发展情况之项背,毫无疑问,这些法律法规应当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以裨益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此外,不能让法律法规徒有其表,而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推广和宣传,让其切实发挥作用,并可适当增加一些管理条例和措施,以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2.总结地方经验,形成理论指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经验。因此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中的部分案例作为样本进行相关研究,提炼成具有完全可行性和成效性的理论体系,用理论来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将每一种成功的模式推广到更多的校企合作中,让大家共同受益,最后形成校企合作的绝对优势。
3.以现有条例为基础,不断创新丰富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推动。该决定的颁布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举措。相关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何为中国特色?即实践中结合中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现状,结合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和优秀理论,走出一条中国化的新路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根基。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该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还能使其更加熟悉企业运作模式,为将来投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新时期校企合作模式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Majors》
A.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力学类、电子信息类、心理学类等。
B.工学类:矿业类、地质类、机械类、仪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
C.农林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
D.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E.管理学类: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图书馆学、档案学等。
F.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保险学、贸易经济、金融工程、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G.法学类:法学、理论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外交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H.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I.军事类测量工程、车辆运用工程、船艇指挥、弹药工程、导弹工程、导航工程、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很多同学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水平;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理科和工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由于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得心应手。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兼顾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要注意管理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部分专业在招生时更侧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那么相应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理工科专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趋饱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加上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科生们要想在本科毕业时轻松顺利地就业,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理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对于理科生来说,专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甚至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专业技术性更强
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培养的内容技术性强,行业的社会分工非常明确,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将来主要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论是行业内的龙头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招人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院校行业性更强
任何一个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不论是综合型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电力、建筑、制造工业)还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层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文行业)、昆明理工大学(资源行业),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背景。因此,这些院校的相关工科专业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业需求,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专业培养能力。必须指出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转型的机会更多,不论是考研换专业,还是从技术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转型。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理工科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3.专业更利于就业
关键词:岗位;儿童;康复治疗;高校;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58-02
近年,国内儿童康复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机构相对增多,但又显得单一,研究队伍相对壮大,但教育者和康复治疗师缺乏合作,研究对象年龄偏低,主要集中于学前特殊儿童,医教多脱节,康复疗效评估方法众多,但没有统一模式等。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出儿童康复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就社会需求而言,医教结合模式的儿童康复人才稀缺,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种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力,师范类学生比较欠缺的恰恰是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及其与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也就意味着职业能力在进入岗位后不能较好满足岗位要求。就儿童康复而言,通过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结合,可以制订甚至创新儿童康复的方案,提高疗效,达到我们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结合;对特殊儿童家庭而言,可减轻儿童家长的生活、精神压力,使家庭更和谐幸福;就社会而言,儿童康复行业具有市场前景,而医教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本项目可以更好地培养医教结合的儿童康复专业特色人才,同时通过本项目可以拓展康复技能,能为肌筋膜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就业的选择范围因此增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第七条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我们成立团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带动学生启动校内实践平台新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校内岗位与社会岗位相衔接,开拓实践创新的新形势。
一、准备与条件
1.软件方面。(1)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参与本项目的团队成员都是康复科学学院儿童康复专业和社区康复专业的学生,在过去的课程学习中,已学习了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且参与过校内外康复实践,初步具备了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医教结合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功能解剖学》、《生理学》、《人体运动学》《发展心理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为康复治疗实践提供了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了解人的结构、功能及身心发展规律;《康复评定》、《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康复评定方法和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三大方面的康复技能;《基础教育学》、《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行为改变技术》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育学相关知识。(2)学生的实操技能。团队成员大都学习认真、组织活动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接受过医教结合专业技能训练,经常去相关康复机构进行志愿活动,如江苏省民政康复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儿童医院等,有一定的实操经验,但操作机会还是比较少。(3)指导教师。团队有专业方面的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从事教科研工作和康复工作十余年,擅长儿童运动障碍的康复和肌筋膜疼痛康复。为动作障碍儿童(主要是脑瘫儿童、发展迟缓儿童及自闭症儿童等)开展康复服务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2.硬件方面。学院有充足的实验实训室,如动作教室、运动治疗室、手法治疗室、作业治疗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语言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多功能观摩室等,配有丰富的康复器材,为进行儿童康复实践和肌筋膜疼痛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地和条件;学院有充裕的图书馆资源,可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
3.其他方面。实验实训中心有配套经费用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均大力支持此模式的探索,为顺利进行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
二、建立与运行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岗位教学与实践模式,具体说,就是通过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1]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示范教学、针对患者的操作等教学方法,注重联系实际,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使课程更加直观明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真实情景教学、顶岗实习。学生通过该实训,对儿童康复有初步了解,而且基本树立了康复理念,初步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临床,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基本达到此次实训目标。
具体的模式运行情况如下:
1.招募学生,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乃至不同院系,高年级学生可起到带领作用给低年级学生提供经验技巧,交流专业方面的知识,形成专业知识的流动与互换。
2.对本团队成员进行康复训练培训,了解康复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强化康复的技巧。形成严格有序的排班制度,设置校内岗位,提高实训效率。
3.进行成员间相互的模拟与操作,互相监督指导,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如传统康复中拔罐及推拿等操作性强,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不断反复训练的。实训是学生之间相互推拿按摩、拔罐,这种感性认识来自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体会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真正使他们了解到实践技能的重要,知道手法不熟练、拔罐手法不当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给患者带来直接的伤害与痛苦,这也有利于形成为良好的职业道德。
4.针对特定的项目,比如特殊儿童感觉动作、语言言语、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康复实践以及肌筋膜疼痛等的康复还要进行专项的培训,并邀请专业方面的老师进行专门个别指导。
5.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2]建立岗位实践项目的考核标准,并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3]
6.对于特殊儿童的评估与训练方面,一开始选择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康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三、反思与发展
该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康复临床相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反复强化,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的目标,达到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等特点。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在校园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严谨有序的排班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对将来的就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该模式正式运行两个月获得了师生的诸多好评。
但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该模式的不足,包括学校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社会知晓度和宣传力度欠缺等。针对这些状况做出以下的未来发展计划:
1.增强学校资源的开放性程度,让学生有地点实践,有条件实践,有机会实践,充分利用起课后、周末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训操作。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校内各种资源设施进行维护检查,让旧的设施发挥新的作用。康复治疗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强先进设备购置、完善实验条件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功能教室和训练室的条件,确保全部对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进行实验训练的要求。同时,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尤其是先进的康复治疗实验设备和器材。[4]
2.扩大服务对象人群,不仅仅是学生相互之间的操作,可以邀请老师或者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来体验按摩、拔罐等传统康复手法,给个别儿童进行评估训练,还可以与志愿活动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岗位形式的服务机制。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该模式的品牌效应,加强校外合作,校外实践岗位的多元化,也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此时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不同职业能力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有侧重的培养康复、医疗、保健等不同能力,使之更好地与社会岗位接轨。[5-7]
4.提升管理与评价的效度,建立与之配套的、更为完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傅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
[2]周利玲,舒向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61-62.
[3]胡洪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170-171.
[4]周钰,潘翠环.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医疗与保健,2014,22(10).
[5]周立峰,傅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