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1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化已逐渐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多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秉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传承即是激活其生命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丝绸文化发展至今,应适应新时代的诉求,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当代价值。教育传承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应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使命,为其提供平台和支撑。丝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在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将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通过教学传承弘扬丝绸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引导设计专业学生从传统造物智慧中汲取设计创新的养分。在推进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2丝绸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2.1基于理论教学实现传承弘扬

高校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思想引领的作用,基于高校理论教学的丝绸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进一步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加科学地传承丝绸文化。教学内容涵盖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即丝绸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丝绸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2.1.1立足本土纵向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国本土的丝绸文化。教师以时间为主线,以设计领域为主要视角,集体讲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丝绸文化,为学生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搭建好基础的知识框架,并提供进一步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结合教学重点设置更为具体的专题,如“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唐代织锦中的团窠与团花”“明清丝绸设计的吉祥寓意”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整合汇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专题为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三个方向进行自主探究,以造型设计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形态流变,以工艺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刺绣针法,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文化内涵。由现象到本质,深度探究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的技艺特征和设计思想,并形成图文并茂的PPT进行汇报。通过“集体讲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不再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2.1.2拓展视野横向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外丝绸文化的交流。在传统讲授模式的基础上,择优引入相关网络资源辅助教学,采用“线上视频学习+线下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如央视出品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现代方式解读传统文化,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节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了两件丝绸文物,其一为绢衣彩绘木俑,其二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北京服装学院楚艳老师团队带来了绢衣彩绘木俑的真人版服饰艺术再现,透过服装色彩讲述草木染技艺,解析了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并流行于大唐的红花染料(图1)。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老师团队带来了根据老官山汉墓模型复原的织机,现场演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织造技术,解析了传统织机的“编程”思想及其对现代计算机的启示(图2)。线上视频学习在课前进行,设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学科前沿的探索视角,二是对关键信息建立较为直观的视觉印象。线下课堂讨论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学生围绕视频学习的收获与思考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深度学习,再经过教师归纳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层层推进,为更加全面、深入地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做一些基础工作。

2.2依托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发展

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以探索丝绸文化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践探寻古今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激活丝绸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以期实现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2.2.1文化元素的提炼转化教学模块1以文化属性为切入点,基于丝绸文化基因的传承,提炼具有设计价值的文化元素,进而借助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形式进行转化运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引导式教学。路径1是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通过对丝绸历史文化进行图像化呈现,以达到更加直观的展现与传承效果。首先确定图像化呈现的内容,如丝绸起源的传说、丝绸之路的故事、诗歌中的丝绸意象等;再根据内容拟定风格形式,如细腻具象的白描、恣意洒脱的写意、风格化的艺术表现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需要注意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以及与载体形式相契合。以博物馆宣传册设计为例,在四川早期丝绸文化主题板块中,用图像表达“蚕以蜀为盛”较为直观易懂,更有利于发挥公众教育功能。甄选最能反映该时期丝织业状况的场景进行图像化呈现,如采摘桑叶、纺线织造、浣洗晾晒等。绘画风格可以参考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该文物出土于四川,纹饰设计简练朴拙且意趣盎然,其中的采桑场景更可以作为直接借鉴。除主体部分外,可适当穿插形似丝绸飘动的带状纹饰作为视觉引导。通过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丝绸文化的传承推广,实现了地域文化元素的转化运用,同时也符合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属性。路径2依托于载体形式转化,通过对丝绸中的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创新性表达,实现跨材质的碰撞与融合。立足现代设计语境,让传统文化底蕴焕发出与时代相呼应的魅力。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例,丝绸封面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形式,而现代书籍大多采用纸类材质,将传统设计的精髓转化为现代设计的资源并创新运用是探索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对象的主要定位是历史、文化、艺术类书籍,设计风格应与书籍内容相契合,以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为佳,表达方式可归纳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视觉效应,通过多维度的设计创新实现。如汉代云气纹的气韵延续与色调调整,唐代团窠纹的元素置换与图式衍生,宋代八答晕的骨架变化与设色创新,等等。“隐性”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触觉感受,主要依托特种印刷工艺实现。例如凹凸压印工艺,可呈现出多层次的浮雕效果,适宜刻画较为立体的设计;又如UV印刷工艺,可呈现出类似覆膜质感的纹饰,适宜表现较为平面的设计。通过跨材质的设计转化,延续了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底蕴,同时实现了丝绸文化的创新传承。2.2.2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教学模块2以工艺技术为切入点,以延续丝绸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同时与当今时尚文化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之道。第一阶段,提炼丝绸传统技艺的精髓,挖掘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高校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为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邀请丝绸传统技艺传承人进校园入课堂,传授技艺、传承匠心。设计专业学生与技艺传承人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研讨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和路径,共同提炼出适用于现代设计语境的核心技艺。以此拉近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传承弘扬“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并促使丝绸传统技艺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载体,推动文化创新的源泉。第二阶段,赋予丝绸技艺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复兴丝绸技艺作为设计资源的价值。本阶段重在探索丝绸技艺从“传统文化”到“设计资源”的转化,力求实现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并行推进。首先以丝绸技艺为设计源泉汲取转化创新的养分,再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甄选适用的设计元素,最终创新运用于艺术设计以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文化的融合共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探寻丝绸技艺、艺术设计、时尚文化的结合之道。如:染缬技艺在家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织造技艺在箱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刺绣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画缋技艺在装饰品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等等。延续了丝绸技艺的核心价值,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提升了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第三阶段,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为丝绸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丝绸技艺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又如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趋势下,积极推进丝绸技艺与环保材料的融合创新;等等。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也实现了丝绸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3结语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将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基于理论教学实现传承弘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一步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依托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发展,把丝绸文化转化为设计资源,实现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以文化传承推动设计创新,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袁熙旸.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02):16-21.

[2]雷丽.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社会学解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3):9-13.

[3]陈炜,郝继旭.民族传统技艺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研究[J].湖南包装,2020(01):116-122.

[4]何思倩,张明.“民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专题实践教学启示[J].装饰,2017(01):110-111.

第2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十展联动 全球布局

作为“重走丝绸之路”系列巡展的起点,丝博会(杭州)之后将陆续在哈萨克斯坦、埃及、迪拜、印度、土耳其、波兰、巴西、约旦、南非共9个“一带一路”新兴战略市场巡回举办,实现“十展联动、全球布局”,打造真正意义的“国际展”;而作为全球首站的杭州丝博会,除带来潮尚全球的流行动向外,更以科技、时尚为先导,向世界展示中国丝绸的独特魅力。

本届丝博会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来自意大利、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的260多个品牌参加。展区分为国际展区、丝绸品牌专区、设计师品牌“pop-up”快闪、高端丝绸品牌体验购物节、设计师品牌SHOWROOM专区、时尚秀场等七大专区。展会还首次引进专业的上市展览公司――米奥会展全程策划并参与运营,使丝博会真正成为有“参展价值”的展会。

本届展会锁定丝绸面料创新、丝绸设计、丝绸品牌塑造和丝绸市场教育四个目标。今年首次举办四季丝绸面料大赛,大赛旨在推动丝绸从夏季单季服饰原料向四季原料发展,从而推动丝绸服饰市场由夏季向四季变化,并带动丝绸的消费和产业。由苏州锦达丝绸有限公司报送的主题为“丝罗・木槿繁花”和“丝罗・春风柳絮”获得大赛金奖,公司总经理李笑苏表示,锦达丝绸非常注重传统特色丝绸产品的传承和发展,坚持走产学研道路,将科技元素融入“苏罗”中,公司还是苏州大学苏罗丝织品“产、学、研、用”实习基地,吴罗织造技艺(五经花罗)获批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富春推动中华嫁衣发展

作为丝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金富春杯”中华嫁衣创意大赛登场,大赛要求嫁衣的设计必需含有丝绸面料,丝绸是中国传统面料,在嫁衣上运用丝绸既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创新举措,也让中式服装的传统工艺得以继续发扬。为此,大赛旨在把杭州丝绸女装发展成为高品质、高内涵、高需求量的特色产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举措,共同推进杭州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不仅如此,中华嫁衣还创新性地开辟中式婚服专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为培育城市旅游新亮点做出有益的尝试。

第3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汉唐;宏观历史;丝绸之路;解析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15-03

据大量中外考古文献资料显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与西方以及中亚就已经有贸易商的往来。我国科考家曾在西周遗址发现大量的胡人形象、和田玉器物,并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金属器物和丝织品,这为我国与中原和西方的早期商业往来提供了佐证。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洲,实现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西方的路上交通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丝绸之路将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跨越时空界限连接在一起,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及发展,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

一、丝绸之路巩固汉唐政治文明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与汉唐政府的政治文明紧密相连。丝绸之路周围各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每有商业活动或军事行为,各国必会加强运输和管理力度。想要快速有效地汇聚全国的财力和物力,统治者必须增强政治才略和个人威信,并加强政府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许多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资料均为政府保存的官方史料,反映国家政权的政治内涵,得到当时王朝的认可,是折射国家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一)西汉王朝完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是在一次找寻军事同盟的外交行动中开拓的。汉朝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经“文景之治”奠定了丰厚的财力基础,国力逐渐强盛,朝廷不再受限于取悦匈奴的和亲政策,欲以武力攻打匈奴。受西北边境上匈奴的长期扰袭,汉王朝受压已久,欲凭借其军事实力,拓展西北。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刘彻计划联合西域诸国,于公元前130年,派遣张骞率领使团前往西域,寻找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匈奴宿敌大月氏。尽管这个外交理想最终因大月氏的政治顾虑而化为泡影,但张骞的西行之路见识到了西域的丰富物产,他推断从蜀地有路可通往大夏。张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所经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使汉武帝意识到想要提高经济利益和军事实力,实现帝国拓展的战略,必须联合西域诸国。然而,匈奴垄断了前往西域的贸易通道,并在北部及西北部形成一个扇形的包围圈将西汉王朝禁锢其中,阻碍了西汉王朝向外发展,这与汉武帝的扩疆计划相冲突。因此,由张骞首次打通的丝绸之路,凿通了从中国通往西方的陆路通道,被称为“凿空之旅”,对西汉王朝及中国古代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实现扩张疆域的目的,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与外交行动,以巩固西汉王朝政治基础。首先,汉武帝试图避开匈奴,从西南地区开辟一条与乌浒河流域相通的路线,但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边疆蛮族的抵挡而未能实现。汉王朝转向打通由匈奴占据的通往塔里木盆地一带的通道,为重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于公元前121年和前111年先后在河西走廊地区建立敦煌、酒泉、武威和张掖四郡,巩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地区设立了五个属国,自此,至西域的陆路交通已可全面通行。此后,西汉王朝开始了与匈奴长达数十年的激战,于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基本从西域撤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于汉王朝[2]。接着,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汉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总管西域事务,直至西汉末年,时局动乱,丝绸之路多次被阻断。直到公元73年,东汉派遣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抵御匈奴,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才重新开通了隔绝58年的西域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域与中国的联系。

(二)大唐王朝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随着大唐王朝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唐代初期采取消极的对外政策,禁止百姓出关经商,遏制中西交通发展。《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了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及外交行动。为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唐朝政府击破了突厥的防线,突厥正式归附于唐王朝,唐朝的领土逐渐扩张至咸海周围。唐朝军队平乱高昌后设立了安西四镇,作为唐朝政府控制西域的政权机构。同时新修唐玉门关,进行移民屯垦,并设置了国家监牧区,不仅发展了地方经济,还能供应沿途商旅需要。唐朝的外交活动和政治势力拓展到中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也比汉代繁荣[3]。

从汉唐的宏观历史发展可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蕴藏着军事利益和政治势力,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各代统治者都在这个地区大肆活动。作为大唐王朝通往中亚的重要商道,丝绸之路沿着戈壁沙漠的边沿,穿过唐朝的西北部,直通撒马尔罕、叙利亚和波斯。丝绸之路的中断时期,一度造成商旅往来不通,物资囤积严重,信息往来受阻,给唐朝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促进汉唐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的商贸意义不言而喻,在这条长达七千公里的路上,丝绸贸易称为强盛文明的象征。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经丝绸之路销往西方国家,而阿富汗的青金也从这条道路流入亚欧各国,促进了亚欧商贸交流的发展。汉唐时期,阿拉伯地区在丝绸之路上利用单峰骆驼进行商旅运输,双峰骆驼则运用于商贸旅行,而亚欧大陆腹地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商旅运输和游牧民族的牲畜可以安定在此,往来交流的频繁,促进了汉唐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汉朝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后,统治者的心理越来越强大,他们在西域地区的用心经营使丝绸之路通畅无碍,受到了沿路各国的支持和认同。很多商人带着实物,跟随着驼队踏上了漫漫的丝路之旅,还有的人在本地接待外来的商人,西域的特色产品和伶人艺妓也随之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促进了沿途各国经济商贸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激发了汉唐国民的消费欲望,商贸往来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刺激人们因各地域商品所带来的思想差异。丝绸之路的各种商贸活动成为汉唐商旅大户的消费对象,尤其是唐朝。唐朝盛世为国人带来了大量的流通资金,有足够的资本能力去追求消费的他们在家吃胡食、穿胡服、饮胡酒、用胡器、骑胡马,丝绸之路上发达的商贸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许多有钱人不仅购买奇珍异宝,而且在家里蓄养奴妓和宠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4]。不仅如此,许多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丝绸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体会到开放的都市和西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许多民间的工匠利用陶瓷器模仿外来的宝玉器和金银器,用本土的布料仿照西域的奇异服饰,再卖给穿戴不起金银和丝绸的普通百姓,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增进汉唐文化繁荣

汉唐文化位列世界之巅,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与此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为汉唐文化增添了许多的新鲜元素,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使汉唐都城更加华灯璀璨。这种繁华的文化包容与汉唐开明的统治者和生活闲适的臣子是分不开的,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传播十分重要[5]。他们既是外来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大规模行动的参与者。统治阶级对外来的器物有强大的追求欲望。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区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发展,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印刷术的西传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一)汉唐胡人文化

汉唐朝对胡人采取平等、友好的政策,繁华富庶的国家吸引着胡人往来,加之唐朝政府任用很多胡人官员,长安城里胡化之风盛极一时。胡人文化对唐朝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饰、饮食、绘画、乐舞等方面,而且还改变了唐朝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使都城长安胡人云集,胡店、胡服、胡戏、胡音等热闹荟萃,促使长安城在开宗时期胡风盛行。这种井然有序的文化碰撞影响汉唐政府利用外来物品拓宽本国的社会经济体系。

(二)汉唐宗教文化

唐朝政府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丝绸之路的凿通和发展反映了西域宗教的兴起和传播的需要,佛教、景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随着丝绸之路穿过政治疆界汇聚到中国,取得很多中国人的信仰。其中,拜火教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是当时波斯的国教。唐朝政府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趋势,将拜火教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中,其宗教风俗被维吾尔族保留,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风俗。而景教在唐朝初期得到统治者的好感,在中国顺利地发展了一百多年,直到会昌法难才逐渐走向衰落。宗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对汉唐朝经济文化圈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唐乐舞文化

近年来,西域乐舞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西域乐舞对中国汉唐时期的传统乐舞影响巨大,典型的有胡旋、胡腾舞、柘枝等。唐玄宗对外国歌舞具有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唐朝的法曲精品,由唐玄宗作曲,于安史之乱后失传。此外,一些竞技活动也由西域传入中国。如马球曾在中国境内风靡一时,深受皇帝及群臣百姓的喜爱,许多皇帝和朝廷官员都是马球高手。不仅如此,马球还成为一种外交礼仪手段,中国常与突厥队举行马球比赛,加深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四、结束语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着汉唐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塑造了汉唐朝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选择性地采撷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里,展现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丝绸之路使跨国文化进行互动和交融,促使汉唐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使汉唐统治者“华裔一家”的治国理念与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君主们的世界理想相得益彰。

――――――――――

参考文献:

〔1〕马勇.论西汉时期匈奴地区的中原逃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程云霞.石窟寺: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J].文博,2010(3).

〔3〕杨蕤.五代、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西域研究,2011(3).

第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师引导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又有很多使者、商人来往于这条路上,在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在和谐的历史信息交流与共享中,笔者积极引发学生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汲取历史智慧,并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还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方法解释社会中的现象,尝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师:在人类文明共融的今天,我们怎样继续领略“丝绸之路”这一举世闻名艺术宝库的神采,再创其昔日的辉煌呢?

生: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师: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牵千年之思绪,这也是老师的梦想。马上就要到“十一”黄金周了,同学们给我出出主意,假如我是游客,我该选择哪家旅行社好呢?

教师按照学生座次划分四个旅行小组。

师:我看这样,每一小组都是旅行社的负责人,你会设计怎样的旅行路线来吸引我这个游客呢?“各旅行社”社长们讨论一下吧!

1组路线:秦始皇兵马俑(西安)――敦煌莫高窟(甘肃)――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甘肃)――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新疆)。

2组路线:周幽王“一笑失天下”的烽火台(西安)――保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甘肃)――鸣沙山或月牙泉(甘肃)――火焰山(新疆)

3组路线: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西安)――麦积山石窟、月牙泉(甘肃)――白塔山(甘肃兰州)――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盐湖(青海)

4组路线:大、小雁塔(西安)――长城嘉峪关、莫高窟、千佛洞(甘肃)――罗布泊的雅丹地貌、文成公主庙(青海)――喀纳斯湖、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疆)

师:通过和同学们共同走进丝绸之路的历史,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澎湃的感动!丝绸之路在我的视线中不再只是昔日的丝绸古道、断壁残垣供人们凭吊,我仿佛看到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人群,热闹繁华的集市,和亲的队伍,各国的使臣……我还听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正在吟诵“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也仿佛听到一个智慧老人在讲班超“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西安的秦始皇陵以及古城街头的秦砖汉瓦。

生:我听到茫茫大漠中驼铃的声音。

生:我正在听一个历史老人在讲解古楼兰之谜。

……

师: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历史只是丝绸之路的冰山一角,昔日丝绸之路上曾给我们留下的所有的梦幻,今天依然能穿越时空,并深深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吸引我们将来有机会再一次走近它。

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很主动、很投入,以致原本安排的一节课汇报,延长至两节课,但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为什么学生很热情地愿意将这个活动进行到底呢?我想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有参加旅行社旅游的生活体验和需求,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融入历史,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应用迁移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那说明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

师:新疆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说明了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刚才我讲的时候也提了一句。刚才讲的是陆上丝绸之路。那么,在马来西亚出土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确实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请看图,说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路。伴着悦耳的驼铃声,人们曾欣赏过多姿的风俗民情和迷人的自然风光。然而今天,古代大片的良田已沦为流沙,古城的废墟仍历历在目,曾繁盛的古国已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在哭诉。然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谁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呢?

今天,我们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沉寂的文明将被再次唤醒,而我们能从丝绸之路的变迁吸取什么教训呢?(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第5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战略;定位

一、引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同志出访东盟,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构想有机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卢山冰、刘晓蕾、余淑秀(2015)认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大于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的实践。李晓、李俊久(2015)认为“一带一路”将是中国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开展内政外交的重大战略。MichaelD.Swaine(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战略领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WeidongLIU(2015)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对新的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邓春,张先琪,李灿(2015)认为“一带一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培养新模式。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以“民心相通”为“根基”,“扩大相互间留学规模,开展合作办学……神话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合作”等具体措施。和教育紧密联系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社会根基。2017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发展期,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从项目的具体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陕西高校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的服务定位问题,对陕西高校提升参与国际化能力,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定位

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智库承担着政策沟通、咨询建言、形成智慧合力的作用。陕西省政府紧跟国家推进智库建设,陕西省人民政府《“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行动计划》要求发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西安财经学院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市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的科教人才优势,建设“一带一路”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陕西高校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紧紧跟随国家战略。主要的途径有:建立“一带一路”研究机构、成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机构、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发表“一带一路”研究成果等。

三、陕西高校存在定位问题

陕西省在科研力量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陕西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16年陕西省共有高等院校1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99所,另外还有独立学院12所,学科门类齐全。1.陕西高校定位混乱但是现在各个高校对“一带一路”研究认识不到位,具体而言表现在智库研究内容、目标不明确。“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现实性,高校智库应该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上做出特定的贡献,而不是依靠一所或者几所高校的力量全面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这既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也是对高校资源的重大浪费。只有定位合理科学、科研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才能有效规避资源浪费,提高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智库的研究深度和效率。2.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学科构架不清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都有很多的可以进行研究的角度,它涉及的对象、范围、概念等基本问题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目前,专家学者对现存体制和机制等关系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明确的认知。目前我们的研究的知识也是零散的。3.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理论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高校在理论研究上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知识的力量在于从理论到教学,从教学到实践。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论,甚至从理论到理论,而忽略实践。长期以往,必然对相关领域造成困扰,也会导致陕西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走入误区。

四、建议和对策

1.各个学校应当依据自身特色,在自己的特色的基础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学科、专业和项目建设上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完善。西北大学的王建新教授在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他在有关新疆考古、中亚文明史、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综合调查评价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地质调查局大型计划项目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陕西省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存在定位问题。定位问题事关高校智库研究问题的全局,智库应该将政策分析的重心定位于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宏观愿景上。应当确定大力发展主导专业,重点支持热点专业,优先推进定制专业的发展原则。2.尽快整理构建合理的文化产业学科构架,应组织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法学等学科的关系尽心深入研究。体现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逻辑性。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主动适应全国、陕西省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鼓励和支持市场需求的研究方向,使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和方向能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建立完善科学的审查评价机制,针对高校的特殊性可以参考科研机构的考核体系建设一套新的考核机制。但是应当注意区分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区分,不能讲科研机构的考核体系照抄照搬到高校上。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促进高校机构的全面完善发展,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贾凡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山冰,刘晓蕾,余淑秀.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研究[J].人文杂志,2015(10):36-43.

[2]SwaineMD.ChineseViewsandCommentaryonthe"OneBelt,OneRoad"Initiative[J].ChinaLeadershipMonitor,2015.

[3]LiuW.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ofChinaandrelatedresearchthemes[J].ProgressinGeography,2015,34(5).

[4]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

第6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这次研讨会是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界”活动,融学术研讨、艺术演艺和产品展览、体验参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杭州作为“丝绸之府”“品质生活之都”的精致和典雅。

应邀参会的,既有国内顶级专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耿、万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等,也有国际著名学者,如英国大英图书馆中国部前主任、马可波罗研究学者伍芳思(Elisabeth Frances Wood),意大利丝绸文博学者奇亚拉・巴斯(Chiara Buss)等;既有中外丝绸时尚设计界的精英,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泰国丝绸公司公关总监楚缇玛・嗒姆素宛(Chutima Dumsuwan)等,也有丝绸科技、教育领域的领军权威,如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国强,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兴等;更有丝绸行业的代表,如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浙江省丝绸协会会长李继林等,以及凯喜雅、万事利、达利等著名企业的老总。古罗马称中国为“丝国”,这些学者专家就是当代的“丝人”。

在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大都具有宽广的视野、多样的内容、新颖的观点。研究历史是为了观照当下、开启未来。赵丰先生从考古和文献论证了丝绸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代表了中国文化。他说,在人类文明起源进程中,不同材料的服饰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圈,如地中海的亚麻、南亚的棉花,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里的丝绸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特别高,“丝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非常大”。

巴斯女士是第一次来到丝绸发源地中国,来到丝绸之府杭州。她来得不容易,克服了母亲车祸住院、自己睡眠障碍等困难,从米兰飞行十来个小时抵达上海。巴斯女士带来了她的新著中文版《金红丝绸》。这书堪称力作,系统介绍了15至20世纪意大利社会对丝绸服饰的宠爱,内容翔实丰富,并有大量的精美图片,在会上引起轰动。巴斯女士为大会精心准备了400多兆的PPT,以致现场电脑打开文件时破费周折,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演讲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她说,中国文化对欧洲丝绸影响巨大,“中国的丝绸文化对于西方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有影响,在文化层面、思想层面、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国丝绸制品中的“太阳”图案,曾一度被米兰公爵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米兰大教堂的玻璃、天鹅绒的织品等。

楚缇玛女士关于泰国丝绸公司及其美国创始人Jim Thompson倡导的企业文化介绍,让人对国际丝绸品牌和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知。“在20世纪60年代,泰国丝绸成了奢侈品的分支”,与传统的泰国住宅空间和家居装饰等相融合。她认为,丝绸作为一种商品,只有永恒的品质、品牌的文化,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

研讨会上,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观点。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鲍志成先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观点:“一带一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时代宠儿,将开启世界新格局。新丝路要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注重“网络丝绸之路”的后发优势。吴海燕女士说,“我们都在遭遇应对网络应用知识的时代,应对大数据整合的时代”,应该构建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丝绸资源的创造性组合。在她看来,丝绸文化的第四次浪潮必将会兴起。陈国强先生提出关于丝绸深加工产品的研发问题,代表了中国当代丝绸发展的科学前沿。

研讨会上,也有专家诠释了杭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李光斌先生专注于中国―阿拉伯关系史,他生动介绍了中世纪西方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与杭州的历史情缘,其中有许多故事人们闻所未闻。“伊本・白图泰的《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风云变幻,书里记载他到达中国后,来到了‘行在’城,那里车水马龙,十分拥挤。”这个“行在”就是现在的杭州。“在地球上到过的城市中,这座城市是最大的。”“旅行者晓行夜宿要三天才能走完全城。该城又分为六座小城。每城均有城墙环绕。另外,还有一道大城墙把这六座城池围住,真是固若金汤呀!”李光斌先生介绍说,在伊本・白图泰眼中,当时的杭州是一座宏伟的东方大城、国际大都会,“说明杭州作为‘丝绸之府’,从古至今在中国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生产贸易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海丝’路上贸易畅通,文化交往频繁,也极大地促进了杭州各个方面的发展。”伍芳思女士的演讲题目是《西方文献中的丝绸之路》,她谈及马可・波罗与中国、与“天堂之城”杭州的关系,引起专家和记者的极大兴趣,成为报道的焦点之一。

第7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世界贯通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 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又是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和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桥梁,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贸易上,中国的丝绸是东方输往西方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繁多的货物,有从东方运往地中海的贵金属和宝石等,以及从西方贸易到东方的棉花、纺织品、玻璃、红酒等。除此以外,还有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出产的优良马匹也从此条线路销往东西方。

与此同时,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东方,甚至远达日本,以及西方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地中海、祆教和摩尼教从波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技术成就、医药知识、农作物种植等也沿着丝绸之路得以传播。

新疆首批6个遗产地获准进入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指“丝绸之路”东段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址点串联而成、并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它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期间东亚古老文明中心的中国的“中原地区”和中亚区域性文明中心之一“七河地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长期的联系。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在中国境内包括了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3个文化地理区域的交通路网。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洛阳),经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穿越27个国家,全长近8000公里,中国新疆段2600多公里,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这次申遗项目涉及的新疆6个遗产地分布在天山南北,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区域性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三堡乡,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55公里;北距阿斯塔那古墓群3公里;东北距胜金口石窟7.5公里。高昌故城是高昌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曾是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西域最大的国际都会、宗教中心以及亚洲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连东土、西通西域、南扼丝路、北控草原”的交通枢纽之地。作为中心首府的高昌城,是历史上政权交替、文化交融、中西交通、多教并存、商旅辐辏之重地。

故城遗址主要包括城墙与建筑基址,其中外城城墙相对完整,内城城墙大半缺失,城门遗址大都毁坏;现存地表可见的建筑遗迹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为故城遗址面积的20%左右;基址保存状况普遍较差,仅少置基址保存了较完整的形状。外城城墙平面轮廓呈不规则方形。周长5440米,围合面积198公顷。残存的墙基厚9~12米,墙体最高约达10米余。墙体为夯筑和土坯垒砌,大多残缺,普遍存在裂隙,可见多次维修痕迹。墙体上留有上下数层木孔,孔内衬方形土坯或生土块。墙体外附墩台和马面。宫城(小城)位于内城城内北部,仅存南、西、北三面城墙。城内北部有一面积约900平方米土台。土台上有塔形建筑遗址。土台西侧有下沉式庭院遗址;南侧正中和西北角有台阶;南侧有大片建筑遗迹。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中的一座台地上。台地呈柳叶形,长1750米,最宽处300米,周长约4100米,面积为37.6万平方米,遗存的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台地高出沟底约30米,四周壁立陡峭的断崖就成了交河城天然的屏障,西南边缘残存有城墙遗迹,而在崖壁上开出的豁口,就成了交河城的城门。雅尔乃子沟的西面和北面台地上均有墓地,交河故城沟西墓地为晋、唐时期的平民家族墓葬群;沟北墓地为汉代车师国贵族墓地;雅尔湖石窟位于交河故城沟西黄土沉积地带的河谷西崖壁上,与交河故城遗址隔河谷相望相距仅0.8公里,雅尔湖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间,为交河故城所属寺院。

交河故城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整座城市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势,从原生土中或掏挖窑洞、或减地为墙,再辅以少量的版筑干打垒而建成,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交河故城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人类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见证。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北庭故城遗址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城墙外部筑有敌台和较密集的马面,外绕护城壕,外城之北还有羊马城。外出西侧有回鹘寺院遗址。北庭故城形制、布局和构筑特点除具有唐代中原和回鹘时期的风格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外两重城,城外四面环水的布局,这种形制在新疆古城建造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县城西北11公里的盐水沟台地上,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克孜尔”是红色,“尕哈”是哨卡,意为“红色哨卡”。烽燧残高13.5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自下而上渐收,至顶残缺。南侧由于剥蚀,呈现一自上而下的尖凹面。北侧尚保存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土包堆积,原或许可以从此登临烽顶。

烽燧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垒筑得最为古老的方法,四周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20厘米不等,每层中再夹以树干、枝杈或中或横以之为筋骨。它对研究古代历史、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木扎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断崖上,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世纪,经过公元4世纪中―5世纪末叶的发展,于公元6―7世纪达到繁盛,最后衰落于公元8―9世纪中叶。

石窟开凿在明屋达格山断崖上,自西向东绵延约3千米。洞窟按所处位置分为四个区域: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禅修用的僧房窟,礼佛观像用的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讲经说法用的方形窟。雕塑和壁画的主要集中在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壁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是围绕释迦牟尼事迹的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及弥勒兜率天宫说法等。本生和因缘故事均有100余种,佛传故事也有60多种,被誉为“故事画的海洋”。天相图、天宫伎乐、飞天和供养人也很有特色。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反映的是“惟礼释迦”的小乘佛教思想,晚期洞窟出现了“千佛”等大乘佛教内容。克孜尔千佛洞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它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国新疆境内公元3~9世纪时线路交流的产物,见证了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南2千米,库车河(又称铜厂河)出却勒塔格山口的东、西两岸冲积台地上。两岸寺院遗址隔河相望,扼守山口,北依群山,南眺库车绿洲,形势险要。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河西遗址,又称西寺,遗址呈南北向分布,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190余米。有佛殿、佛塔、僧房、洞窟等建筑分布其间,地面建筑均由土坯垒砌而成。河东遗址,又称东寺,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总体南北方向分布,但很不规则。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

苏巴什佛寺遗址于3―10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它是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重要佛教建筑群遗址,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出土的丝织品、古钱币、器物和文书等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申遗历时9年

“丝绸之路”串联了一系列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沿线许多国家的兴趣,国际组织积极的参与也促进了申遗工作的开展。由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等差异,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了一个相当长周折,长期的筹备过程磨合这些差异,使联合申报成为可能。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国际性科考、研讨会、会议等活动,采取跨学科手段以促进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1990年至1995年间,该项目组织了以丝绸之路为对象的5次国际科考活动,相关主流媒体深入参与了该项目的活动,并积极地向社会报道了活动情况。这一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从而有人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

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成员国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2006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推动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遗利益相关者国际协商会议。会议就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协调,形成通过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年12月,丝绸之路、吐鲁番坎儿井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6月17日―19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会,与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有关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6个省区代表出席会议,对丝绸之路联合的预备名单的认定初步达成一致。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新疆提交预备名单的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沿线6个省区共有48处遗产地,新疆有12处遗产地正式列入预备名单(即: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及阿斯塔那墓地、台藏塔、苏巴什佛寺遗址、楼兰故城、尼雅遗址、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与此同时,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与新疆“申遗”相关的工作协调、资料收集和宣传工作。组织完成了各遗产地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管理法规的修订颁布,开展了遗产地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实施了遗产地的本体保护工程,以及遗产地人才培训、档案建设、申遗宣传等大量的工作,为新疆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的同时,中亚对丝绸之路申遗有兴趣的国家也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了有序的准备工作。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会议上,从技术层面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方式,形成了“丝绸之路概念性文件”。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和中国段遗产首次申报的策略和时间表,形成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最初的概念设计。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该概念文件。

2011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商会”,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代表研究推动联合申遗工作,并形成《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建立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和协调保护管理的有效机制。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哈、吉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首批丝绸之路申报项目,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协商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我国丝绸之路遗迹的现实情况,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的大名单。

2012年,确定了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及时间表,定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确定了第一批33个遗产点的大名单(哈萨克斯坦8个、吉尔吉斯斯坦3各、中国22个)。中国段:陕西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河南省的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省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列入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遗产地先后完成各遗产地申遗文本、管理规划,以及遗产地环境整治、解说、展示方案的编制、报送、报批工作。同时开展了遗产地信息采集的测绘、价值研究的考古勘探、设施建设的方案编制、环境整治的征迁准备等大量前期工作。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丝绸之路走过了艰辛漫长的申遗过程。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追溯“丝路”渊源

丝绸之路的提出,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广泛认同,简称 “丝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经长期过程,肇始于两汉,兴起于隋唐,衰落明后。

丝绸之路主要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全长8000多公里,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俨然是连接欧亚内陆的交通大动脉。其主干道东起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则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第8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摘要: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文化产业支持项目双重支持、重点建设的重大工程,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基础建设为目标,针对二千年陆上丝绸之路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分析、管理。它的设计定位是:开放的,服务于科研、教学与政府咨询的综合性基础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理念为开放、便捷、易管理、好操作。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便学者利用丝路沿线综合的历史地理数据资源。(二)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长时段、综合性问题研究提供平台。(三)利用平台资源,方便学者开发自己的个性化专题研究内容。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地理;GIS;设计理念

GIS用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是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手段的革命,这种革命不仅拓展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带来了研究理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然而,利用GIS进行历史研究,需要计算机、软件系统、地图资源等辅助工具,方便的平台系统是推动其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近年来各国政府与科研院所大都投入人力、物力,致力于本国的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分门别类的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年年增加。[1]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也是其中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平台。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地理信息丰富,如何挖掘历史资源,利用大数据理念进行历史研究,建设多要素、多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尤为重要,而综合的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搭建就更加迫切,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与时代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RHGIS)是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建设的有关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根据现有的研究内容,建立一套自汉代张骞打通西域以来至1949年以前丝绸之路沿线逐年连续变化的、开放的基础历史地理数据库,内容包括二千年丝绸之路沿线自然环境、土地利用、交通、商贸、民族、宗教、文物遗址、文化传播等要素的数据集,为丝路沿线综合性学术研究提供历史地理基础数据。[2]作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该数据集内容丰富,涉及目前丝绸之路沿线自然与人文要素的方方面面,需要系统平台进行存储、管理、分析与输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数字化应用平台主要针对以上系统数据而建,旨在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3S技术(RS、GPS、GIS技术),搭建一套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时空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分析和共享的时空大数据科研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目前已试用上线。①本文主要介绍这一平台的理念、架构、特色与价值,以方便历史地理学者了解、利用及科研服务。

一、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结构设计理念与技术优势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最关键的要素不外乎对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共享功能的实现。由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有别于地理信息系统,它所涉及的数据时间跨度长,历史资料采集困难,数据开发与管理相对复杂;同时,它所服务的学者领域也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学者、地理学者、考古工作者等,这其中要求历史学者需要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理念,地理学者也要明了历史数据的提取。作为跨学科的应用平台,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各学科学者的需求,平台设计的总体理念定位在开放、便捷、易管理和好操作上。开放: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是集数据集与分析应用于一体的开放平台,平台与用户数据分离,使用方便。一般的GIS应用系统多是封闭的专用系统,这种系统的GIS部分需要特殊定制,GIS系统与用户数据集成在一起,不可分离。这样的封闭系统需要GIS专业人员做特殊开发,虽然功能强大,但费时费力,应用面窄。本系统的设计是将系统平台与基础地理数据以及用户数据分开,平台只提供基本、通用的系统功能,可以独立操作。用户自己可以利用平台建立专题数据,平台则自动实现用户专题数据和丝路专题数据的链接,自动生成各种专题历史地图和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便捷:系统设计时突出了平台的通用性,平台可适应多种学科的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学乃至文学等。可以利用平台的各种功能,生成具有各自学科特点的GIS系统。考虑到从事人文学科的学者通常对于计算机和应用软件比较陌生,系统设计还考虑到方便使用,多利用鼠标进行选择,尽量减少直接输入。易管理、好操作:平台设计较为简捷,数据中心与门户可以实现一站式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地理数据资源的、搜索、浏览、申请、审核、评价、收藏、下载等功能。利用元数据进行数据统一组织和,不同类型数据支持多种操作,如在线浏览、查询、下载,且支持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方便。技术系统直接决定平台运转的速度与操作程序,为方便广大用户在不同尺度地图与不同水平的计算机上进行系统操作,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开发该平台时,大量参考与综合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系统,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平台构建于云服务和时空大数据技术之上,能够实现大规模时空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可视化展示,同时还支持多种基于“云模式”的空间分析模型,可以对平台数据和用户贡献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在线制图和数据分析,方便进行多源数据的探查、叠加和知识发现。相比目前业内其他相关公开的系统,该平台不但提供了开放的用户数据、在线制图和上传数据共享的功能,还具备强大的在线可视化和分析建模能力。其次,平台融合了多种主流技术及其框架,商业组件和开源技术并存。第三,平台接入了大量第三方服务,极大丰富了平台的数据和功能,如天地图、高德、Google、OSM、百度等地图服务、哈佛CHGIS地名数据服务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历史地图数据服务等。此外,平台本身所有数据和在线模型分析功能都以标准REST服务方式对外提供,以方便其他系统对接调用,扩展了平台应用领域。第四,基础数据数量大也是本平台的一个特色。基础数据包括多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行政、地名、水系、交通等)、历史地图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等。如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实现丝路沿线比例尺尺度1∶100万地理数据建设,包括交通、地名、水系、境界、铁路、湖泊、居民地等常用基本要素。高程数据:进行丝路沿线90米分辨率和境内30米,重点区域达到15米分辨率高程数据库建设。开展了丝路沿线影像数据库的建设,下载、匀色、拼接、裁剪,搭建了丝路沿线中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

二、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结构与组成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具备时态GIS、三维虚拟展示、WebGIS、云GIS、空间建模和分析功能。平台的组成大体包括三个部分:1.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部署环境的建设,数据库、虚拟化环境、集群环境、GIS平台、操作系统、Web服务等。2.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负责对历史地理时空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基础地理和影像数据、历史地名数据、历史专题数据(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交通商贸、城址城市、民族宗教、文化传播等)、资源和目录数据、运维管理数据。同时融入数据的采集和ETL工具、数据的运维管理子系统,实现一站式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地理数据资源、搜索、浏览、申请、审核、评价、收藏、下载等功能,是本平台的核心。3.平台系统。平台系统包括科研数据集共享和门户子系统、时空数据框架子系统、科研模型分析子系统、智能推荐和统计分析子系统、运维管理子系统。其中时空数据框架与空间模型分析最具操作性。时空数据框架是基于ArcGISGeodatabase模型设计实现的一套时空数据库,采用Post-greSQL和ArcSDE进行存储和管理,内容包括丝路时态基础地理、影像、高程等数据,还包括各个科研专题数据库,各个专题数据和基础数据通过统一的定位、编码和时态框架进行集成,数据格式为gdb。在本平台,它是地图的入口,实现“丝绸之路”各类资源数据分目录导航、定位、叠加、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应用,基于HTML5和Javascript技术实现,是一个集成系统,整合7个专题(自然环境、土地利用、交通商贸、民族宗教、文化传播、城址城镇、文化遗产)和基础数据,提供基本GIS功能、图层操作功能、资源目录查询和导航功能、时态推演功能、变化分析功能、多时态对比功能等。且通过二三维Web方式对丝绸之路基础和专题要素进行综合展示、查询、分析和应用。空间模型分析子系统建立在丝路几个专题系统分析基础上,采用Web的方式对科研分析模型进行集成、Web、动态运算和展示。实现模型创建、和Web集成调用,将GIS分析模型搬到云端,实现在Web端的参数调整、动态分析和结果展示。是基于Python、GP和SOE所进行的扩展开发。

三、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

1.历史地名查询功能:作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国历史跨度长,地名变更的频率高,一地多名或多地重名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地名数据库就成为历史地理信息平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查询地理信息最重要的环境,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专门设计了强大的历史地名数据库,吸收目前国内相关平台的优点,保留CHGIS所创造的历史地名“生存期”概念,同时在地名的辨识方面又有所创新。地名点包括政区地名、自然地物名称、交通驿站名称、历史民族聚落点、国家名称等,层级与类别较以往更加复杂,平台的搜索功能也非常强大。

2.地图的叠加与分析功能:时空框架综合了平台所有的空间数据,以目录的形式呈现,支持多要素的空间叠加,进行区域的多要素综合分析,为进行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综合研究提供方便。另外,在时空框架中实现内置模型,包括可视区域分析、地形分析、成本距离计算、动态插值分析、水文分析、网格分析、趋势分布分析、剖面分析、加权叠加分析、热度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这些分析模型的植入,大大方便了历史地理学长时段、综合性的运算与处理能力,也是进行可视化研究的一个捷径。

3.强大的制图功能:地图制作与输出是本平台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平台专门在时空框架中设置了绘图工具,可以直接进行点、线、面的绘制,地图要素丰富,图库符号齐全,操作系统简单。操作者可以任意添加数据,制作自己所需的地图,也可利用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内的数据进行重新编辑。同时接入了天地图、高德、Google、OSM、EsriOcean等多种格式的底图图层,支持多种底图切换,并设置了无底图模块。另外,我们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合作,接入由其开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数字化成果,历史政区底图齐备。

4.地图在线配准功能:历史地图时代早,包含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河流、水文、交通、聚落信息量非常大,传统历史文献中很难找到这样的记载。但由于受测绘技术与水平限制,与今天的地图信息进行比照、提取较为困难,因此,历史地理学者多方探求历史地图数字化的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而历史地图数字化的第一步就需要进行地图配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建有丝路地图数据库,同时配备了地图在线配准软件,将图库中的地图或自已的地图上传到平台之上,可以进行在线配准,为地图信息的提取、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5.三维动画演示功能:历史河流水量变化、湖泊伸缩、水利工程利用、交通道路走向的可视复原,可以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要素在空间的变动过程,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在三维动画演示功能上也做了相应的尝试,更直观地显示出历史要素的空间动态过程。

6.地图的卷帘、对比功能: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了地图的卷帘与三窗口对比功能,随意选择两种格式的底图都可以进行卷帘查看。三窗口对比可以选择任意三个不同时期的水系图或湖泊分布图等,在同一页面上比对,这对于历史变迁的显示一目了然,非常适合历史地图的对照与比较研究。

7.历史地图数据库及利用:平台为实现历史地图的网络和共享,定义了历史地图元数据项,包括贡献者、单位、数据时间、主题词、描述、学科类别、数据类型、空间位置等。可以根据空间和属性条件对历史地图进行检索和浏览,为提高图像网络浏览速度,采用深度缩放技术进行实现。

8.地图故事呈现:地图故事模块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可视化,该模块完全开放给注册用户,用户可以利用个人中心,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地图故事。地图故事中集成了强大的制图功能,可以进行点、线、面、文字和标记绘制,除了这些简单的制图功能,还可以绘制复杂的军事符号和曲线符号,用于表达诸如古代战争、人口迁移等带有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分析。

四、平台对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平台建设对于丝路沿线综合历史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价值。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首先是相关历史地理信息资源管理的系统,它将目前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地理数据分别存储,包括文献资料、地图资源、图像资料、考古文物信息、声频音频资料全部纳入到系统当中,利用平台方便的查询系统,随时调用,数字化地图也可以实现部分在线配准功能,方便了历史地理信息的提取,历史地理学者在这个平台之上,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使用效率,是丝绸之路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宝库。

2.平台建设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问题综合研究提供方便。平台是在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基础之上搭建的,丝绸之路专题数据库是它的基础,七个专题子系统中融合了大量历史地理数据,都是经过细致考证、考察、定位而形成的系统数据集。[3]利用这些数据,配合平台的地图开发功能、分析软件以及地图在线配准功能,将数据、地图、分析融为一体,大大方便了历史地理工作者的科研需求,无论进行丝路沿线的历史、考古还是针对区域研究,都可以在线使用,将丝绸之路沿线专题历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与深化,特别是对于丝路沿线长时段、综合要素的历史分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历史地理工作者来讲,它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科研基础平台。

3.开放信息系统也是方便学者开发个性专题研究内容的数据平台。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该平台是基于丝路时空框架数据库和相关服务体系,用于实现面向科研和服务的大数据平台。用户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丝路时空框架专题数据查询、浏览、分析、统计、研究和制图,也可以共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于平台的科研成果还可以进行申请、下载,利用平台提供的模型分析功能,基于丝路数据进行时空分析,且根据自己的需求,生成新的研究数据与成果,可以用于科研与教学,也可以在平台上形成共享。因此,该平台也是科研工作者与爱好者进行个性化产品开发的一个很好的工作系统。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地理学研究手段不断更新,服务于历史地理研究的专题性、开放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面越来越广,开放的历史地理基础平台尤其需要。因此,建设共享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可以助力历史地理研究,推动历史地理学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历史地理专题研究的精度,增加历史地理学研究手段,为历史地理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打开更广阔的学术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大学.国际学界国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利用的现状及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张萍.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及其价值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第9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

由于中国与中亚国家近年来日渐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名称的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申遗,可被上升到更为广阔的视野之中。

作为通过历史、文化联系来促进地区政治、经济合作的典范,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申遗,或可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提供值得总结的样本。

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之路

到此次申遗成功,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已经历26年,进入实质性过程也有20年。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启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

自1988年开始的不到10年间,联合国对相关问题组织了5次大型考察:1990年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至1991年从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2年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1995年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

“刚开始提出时,国际上联合申遗的潮流并不明显。直到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才搞起来的。世界遗产事业被视为一个和平架构,不是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这条路和商品上,而是拓展成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之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这样告诉《望东方周刊》。

他说,沿线各中亚国家在苏联解体后,对自己的国家有很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追思。这也是联合申报的动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组织,在审定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专业影响力独一无二。郭旃本人曾在国家文物局负责相关工作。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概念。而丝绸之路申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申遗的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跨国申遗项目。

丝绸之路在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曾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签署协议,就跨国申遗达成初步共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80年代考察后觉得这个很重要,有必要申请成世界遗产,包括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尤其在当代,对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丝绸之路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

丝绸之路申遗的关键问题在于整个项目的庞大和复杂。即使共识度很高的陆上丝绸之路,也至少分北、中、南三条路线。至于分支和“岔路”,难以计数。整个区域东西近万公里、南北约3000公里,涉及28个国家。

郭旃解释说,最终,专家建议把丝绸之路分为54个廊道,每个廊道可以单独申报,有紧密内在关联的相衔接廊道也可以组合申报为一个世界遗产。

“其中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建议为一个廊道。作为丝绸之路首批申报项目。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把相关的5条廊道的大部分合并为一个项目申报,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廊道作为丝绸之路大框架下的另一组系列遗产申报。不过最终,土库曼斯坦缺席首轮申报,乌、塔两国提交了首次申报文本。”郭旃说,但可惜的是,乌、塔两国的申报项目由于技术经验和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首次申报未能通过。

最终,统合了5条廊道大部分内容的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项目一举成功。

“廊道”,是专门为丝绸之路申遗创造的词汇。过去一个项目申报世界遗产的固有模式,在丝绸之路申遗中史无前例地创造为同一大框架下多项、多次申报的系列遗产组合。

规模和潜力前所未有

除了顶层设计,在技术层面,如何平衡各国角色和关系也有很大挑战。

比如乌兹别克斯坦曾想加入中哈吉项目。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与中亚伙伴国家的友好互助关系来考虑,其实可以接纳乌兹别克的要求。”郭旃回忆说,当时主要原因是中国方面的申遗文本已基本完成,“现在我们申报成功了,他们又没能一次成功,下一步还要推动支持和协助其他丝路沿线国家接着申报。”

2013年1月,中哈吉三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报告。

就在丝绸之路申报的最近10年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突飞猛进。除了标志性的上合组织,中国领导人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于2014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也就是以传统丝绸之路为地理框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同在2013年,日本多年来一直推动的“富冈制丝厂及其相关遗址”申遗也进入关键一年。不过,近几个世纪,富冈制丝厂与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是风马牛不相及。

日本现在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它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的协商机制,在2014年世界遗产评定时,临时更改次序把这个项目插在中哈吉丝绸之路项目之前。

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项目审定时,得到普遍一致的积极评价。但日本代表的发言很微妙:“继我们的丝绸作坊列入世界遗产之后,又一项丝绸之路的申报项目被推进,我们予以支持”。

“世界遗产总难免有一些政治因素。”郭旃说,“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明对话之路,所以在这里面占一个什么位置,大家都在做文章。”

中亚国家也把申报世界遗产视作提振国民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途径,“他们也希望在丝绸之路的申报与复兴中与中国展开密切、有效的合作。”郭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