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情类文章范文

爱情类文章精选(九篇)

爱情类文章

第1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构建文化经典类文本丰雅语文课堂,不是把教师的关注仅仅引导到自己的“课”上,引导到如何“上好”课,如何呈现所准备的单一教学内容,如何进行“个人表演”,如何展示教师的口才上。更绝非是“表演课”般流于表面的热闹、喧嚷、华丽与虚假。我们对课堂的研究始终以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学生思维运转的效率、学生切实的收获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文化经典类文本丰雅语文课堂既实用又美观,外雅内蕴,动静相偕,体尚丰雅,理致典厚。我们力图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出丰为本、雅为形的特色语文课堂。丰,是课堂的内在底蕴,表现为课堂思想丰实、课堂内容丰赡、课堂价值丰盛。雅,是课堂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课堂有雅兴(高雅的语文情致),有雅言(优雅的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有雅行(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雅韵(灵动活泼的课堂节奏);力求课堂新雅(有创新)、师生儒雅(增气质)。

丰,是课堂的内在,是课堂的底蕴,我们追求的特色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教学内容的丰赡、思维容量的广阔和文化底蕴的厚重。内容丰厚关涉到从教者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准确把握以及课外的有效拓展。丰厚的文化经典类文本特色语文课堂具有这样一些追求:丰富的教学内容、广阔的思维容量、厚重的文化底蕴。

雅,是课堂的外在形式,关涉到教学过程、教学节奏,关涉到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课堂上的细节,关涉到从教者课堂语言的流畅、精准优雅,关涉到从教者拥有充满教学机智对课堂及时把握。追求雅,意味着追求一切相关课堂设计和安排都趋于合理、有序、新颖、别致、优雅。雅致的文化经典类文本特色语文课堂具有这样一些追求:有序的教学过程、灵动的教学流程、精致的教学细节、和谐的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巧雅致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文字背后的内心世界,感受丰厚的文学内容,品味丰沛的情感内涵,从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下面,笔者试以《仁者爱人》一课的具体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学类文本教学中的“丰雅”课堂理念的体现。

一、底蕴丰雍,设计雅致:文化经典类教学贴近文本

《仁者爱人》所选11个章句主要阐释了孔子仁爱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内涵丰厚,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并非空洞抽象地讲述“仁”的概念,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精巧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比如,这堂课就是通过用仁(感知仁爱)、说仁(理解仁爱)、辩仁(探究仁爱)三个主要问题串联起《仁者爱人》。在用仁(感知仁爱)这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6――9章节,通过揣摩孔子神情、语气、动作、心理填充词语,通过模拟想象诵读等学生活动感受孔子的仁者形象,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孔子仁爱的特点“存于心、依于理”。在说仁(理解仁爱)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默读理解2――4章节,在形象具体感知的基础上,上升到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忠恕,进一步把握仁爱的内涵。最后一个环节辨仁(探究仁爱)主要是让学生将目光转向最后一个章节,并补充《论语・宪问》中子路和孔子关于管仲的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孔子仁爱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个主要问题的设计都依托于文本,用诵读走近文本、用细读深入文本,先感知再理解最后探究,“用仁”、“说仁”、“辩仁”三个问题在内容上层层递进、难度上步步加深,使学生在自己的品读中把握仁爱的内涵,从而生成这篇课文丰雍的文化意蕴。

二、内容丰实,语言优雅:文化经典类教学探究语言

《论语》语言简洁凝练,善用修辞,富有理趣,仔细体味语言不仅能领略到《论语》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到孔子独特的人物形象,还能更准确地理解儒家思想。所以品味语言也是本堂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仁者爱人》中可以细细体味语言的地方有很多。例如第8章中子张问“与师言之道与”,孔子的回答是“固相师之道”,弟子问的是“言”,而孔子的回答是“相”,这里的语言细节就值得细嚼慢品。为什么用“相”作答呢?“相”在古文中有“帮助”的意思,孔子的回答恰恰表明了他对残疾人的关心不仅限于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这一语言的品析往往会被忽略,但若悉心品味就能让我们看到一位用细心耐心践行仁爱的孔子。还有这几个章节中出现的副词,如“未尝饱也”中的“未尝”,“固相师之道”中的“固”,“必作”、“必趋”中的“必”,都是极易被忽视的语言,这时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透过语言文字捕捉闪光点,就可以有非同寻常的发现。体味探究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具有独特的语文味道。

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用优雅精炼的语言组织课堂。总结和评价学生发言时,教师的语言尤其不能随意,要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点评,然后作出提升。在“辩仁”这一环节中,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就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仁爱出于我的本心,心上有你、有他、有天下。仁爱精神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始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仁爱已经转化为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这样的语言不仅评价了学生的发言,还对本堂课内容有所升华。

三、思想丰富,形式新雅:文化经典类教学重组教材

《论语》的编辑体例随意,每篇各章的内容和主题没有联系,而语文出版社教材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却不一样,它按照主题编排,即这篇课文所有章句都是这一主题的具体内容,可是即便如此,选编在一课之内的章句也相对孤立,编排的前后顺序也没有必然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重新整合教材,使教学更有层次感,课堂更高效。

《仁者爱人》是从《论语》中选取11个章节编排在一起,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该有意识地思考:为何要选取这11章?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是如何呈现主题“仁爱”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将教材大致分类,明确课文是从内涵、实践和境界这三个方面来体现仁爱思想的,由此再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从文本中最感性的“实践仁爱”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联想、想象,还原场景,对孔子践行仁爱有初步感知。再回到编者安排在课文最前面的理论章节,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理解仁爱的内涵。最后,又引用课外资料,和最后一个章节对比细读,把握仁爱的大境界。如果学生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循序渐进地感知、理解、探究仁爱,全面理解仁爱的内涵,那么对教材的章节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也可以大胆舍弃和筛选。

教材重组,形式新雅,让《〈论语〉选读》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转换为一种新的顺序和结构,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和探究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理解《论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会出现风格迥异的重组思路,势必会开拓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恰恰就体现了文化类选修课的特点,也是编者最愿意看到的景象。

文化经典类文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经典类文本课课堂要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一起解读生命、感悟生活、体味人生。丰雅文化经典类文本课堂努力挖掘文本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从而延伸语文教学的领域,把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驿站、情感的源泉,让学生在文本之内、课堂之上感受文化经典类文本的无穷魅力。

主要参考资料:

[1]郑逸农.《语文课不能这么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第10期.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8.

第2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们回答:“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善良情感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如果青少年时期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我们也听过见过太多的事例,几年前的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最近报道的四个孩子面对第五个同伴的落水,竟无人呼救,并且事后还能想起来掩埋尸体,清扫现场;《今日说法》报道的四个小学的学生因为一个打火机,竟失手把一个初一的学生打死了。孩子们善良的情感哪里去了?我们的教育又哪里去了?

对这些事件我们不应仅仅只是痛心疾首一时,而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被教育所轻视的东西。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们必须让每个受教育者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且用他们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该有的高度。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淡雅或清丽或崇高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教育。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呢?本文从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谈谈怎样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问题。

一、沿袭传统,升华主题

在各级语文教材中,都有一些主题相对较为明显,也是经过较长时间考验的作品。对于这一类作品,只要沿袭传统的主题,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感悟之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即可。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从对文章的分析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深挚的爱。当然,仅仅从文章也许还无法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叙述自己相似的经历。譬如当他们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是怎样送别他们的。因为这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都乐意说或者听。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叙述:“我的父亲默默地帮我提着箱子,那灰白的头发在汗水中晶莹发亮。把我安顿好后,不停地唠叨着要注意保暖,不要省钱,要吃好等最平常的话。当汽车已经开出很远,父亲还在原地不停地挥手,虽然他已经看不见我了。”这位同学的叙述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而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就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文章中所表现的父亲对孩子的爱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二、拓展阅读,强化思想

对一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点,加以拓展,使它更加鲜明化,也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到情感的感染力。

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时,我利用选文的最后一句话而展开,进行了一个类似于专题性质的阅读,使学生沉浸在情感之中:“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到我读过的一句话:“只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没有变,是永恒。上帝也许太遥远了,慈祥的母亲是上帝派来的最美丽的天使,因为她永远对我们怀有仁慈之心。”而且准备了多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如《母爱的天空泪雨滂沱》《疯娘啊,我的疯娘》等,让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阅读,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阅读还能还原出文章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将学生带到那个氛围之中,去审视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学生的审美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母爱的敬仰之情而升腾。

通过这样的专题阅读,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积累了更多的素材,而且真正从情感上了解了母亲,感受到了在他们身边的、曾被他们忽视的浓浓的母爱,使他们的品格得到了净化。

三、另辟蹊径,倡导创新

有的文章,旧有的观点已经不具备较好的说服力,或已经和我们的时代相背离。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尽量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对它们重新思考,确立新的角度,重新阐释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

譬如在上《项链》这一课时,我觉得再按照过去的说法来上这一课,就显得很不适应现实的情况,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从而提炼出新的主题,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比老方法更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锻炼创新能力,从而激发更大的兴趣。我利用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强调只有把人放到特定的环境之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才会全部显现出来。就像一个人,平时总是高喊着爱国,可是当国家真的需要他付出时,他却退缩了,你说这个人是真的爱国吗?用他的生命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读这篇小说,他们知道命运给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女主人公面对这样的困境,又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最后得出当玛蒂尔德做出这样的选择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美好的心灵,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了一个新的解释:从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现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能可贵的品格,每个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性的美。小说就是把玛蒂尔德放到这样一个困境中,让玛蒂尔德在困境中挣扎,在挣扎中体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在当时,甚至在现在也是许多人所缺少的。他们就如《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显得更加可亲可敬可爱。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给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树立榜样,歌颂人的人性美。

这样分析,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的意义也就非常明显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小说人物身上的各种优秀的品质,从而也有了为人的榜样,对升华学生的情感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加强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心灵得到启迪,情操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第3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b)-0165-01

传统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数量和程度,对学生的情感成长采取漠视态度。其实情感教育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语文教育,更应发挥出学科优势,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字词、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起正确的情感导向,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尺。人类的喜怒、爱憎都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影响学生的情绪感受,使学生产生理想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品质。新课改尤其注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必须把握好情感教育的方向,教师要利用起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们表现出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成情感教育目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2.1 深度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众多,情感丰富,不同的文章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包括欢乐、感激、思念、愤怒、悲伤等多种情绪。语文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努力将情感与知识融为一体。例如,六年级上册的《我好爱你啊,中国》这篇诗歌,通过描绘祖国大地的秀丽景色和人文风情,来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情之情,情感十分真挚。教师应通过对诗歌的讲解将这种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收获高品质的情感教育。

2.2 为学生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接受教育时往往出离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来为学生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兴趣点始终保持在教学内容上,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象,学生看到美丽的图像会不禁心驰神往,产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之下,教师可以适时开展课文教学,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句与看到的美景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情境感受力,达到情感教育的要求。

2.3 通过文章诵读进行情感体验

进行文章诵读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情感也会随着文章的推进而不断发生改变,当诵读结束之后,精神世界也会随之升华。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分的诵读时间,并给予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以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这篇文章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如“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我就情不自禁的衷心祝愿:老师,您好!”这些句子中作者的感情传达最热烈,让学生们在诵读时结合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努力贴近文章渲染的情绪,使情感体验得以提升。

2.4 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作为情感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十分重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还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博爱的情怀,并且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使情感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爱学生,那么这种爱意就会从教师的话语、目光、表情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爱,在学习中会更加积极,情绪更加昂扬,并且会以诚挚的情感回报教师。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用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在更加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情感教育的目标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以实现。

第4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关键词:教材引领;写作示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43-1

一、如何写人

1.以事记人。将人物置于某件特定的事中,从而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事例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泉映月》等;也有的反过来,选取伟人的一些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这类文章往往在写事的同时,着重描写事件中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抓住这些,人物的形象就丰满了。

2.借物喻人。这类文章往往为了突出人物的品质,借助类似的物来含蓄地引入,如《早》中借蜡梅来写鲁迅,《小草和大树》借“小草”、“大树”来写成功前后的三姐妹,类似的还有《青海高原一株柳》等。

二、如何记事

1.写作顺序。常规的事情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逐层展开的,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也会打乱顺序,如《钱学森》为了突出回国的重要性,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回国一段。

2.照应。为了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自然,环环相扣,有时需要先在前文打好伏笔,才会使后文的某些情节不显突兀。比如《牛郎织女》中老牛临死前的一段话,就是为下文牛郎追织女做伏笔。

3.情节。叙事类文章的核心是情节,好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好故事必须避免如流水账般平铺直叙,而要做到一波三折,《三打白骨精》《半截蜡烛》就是其中的典范。

4.矛盾。为了激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使读者感同身受,需要将人物置于两难境地,有矛盾才有精彩的故事,比如《和他的大黑骡子》,围绕杀还是不杀这一矛盾展开。

三、如何抒情

1.借景抒情。这一特征在古诗中用得很多,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将两人的友谊比作连绵不绝的长江之水,《草原》中开头一大段草原美景的描写也不是孤立的,也与后面的“蒙汉情深”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以物寄情。散文中常用这样的方式,如《姥姥的剪纸》将对姥姥的思念寄托在了剪纸上,《理想的风筝》则是将对老师的思念寄托在了风筝中……

四、如何状物

状物的“状”,就是描摹、陈述形状的意思。状物的文章关键是要写出该物的不同特点,为此我们不仅要调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摸、去闻、甚至去尝,还要充分发挥想像,如《广玉兰》就利用这两点写出了不同时期广玉兰花的特点。另外,在描写的时候,顺序也非常重要,比如《变色龙》中,先写头,再写身子,最后写尾巴,这符合一般的观察顺序。《金蝉脱壳》中,作者仔细观察,从头到尾部逐一描写,并将写作重点放在了尾部出壳时的描写,有序的同时,做到了详略得当。

五、如何写景

1.写作顺序。在游记类的文章中,顺序非常重要。一般的游记会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这种写法往往还加入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具有说服力。另外一些场景类的文章则会抓住一些动态的变化。

2.点面结合。“面”往往具有全面性,概括性,但面面俱到则会有重复单调,粗枝大叶之感,结合着用上一些典型的“点”,会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六、如何谋篇布局

1.总分结合。这种文章往往条理清楚,让读者能一样了解到作者的表述重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莫高窟》《詹天佑》都是围绕一两个核心意思展开分述的。

2.详略安排。好的文章在内容的取舍上都是非常讲究的,该详的地方不吝笔墨,无关紧要的地方一笔带过,这样使得文章重点更加突出,中心更加明确。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开头一段沿途景色的描写,几乎和内洞的字数相当,看似多余,实际是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有表情达意的目的,那泉水,那映山红,和那双龙洞一样,何尝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呢?

3.起承转合。“起”是文章的开头,“承”是上下文的承接,“转”是文章的转折,“合”是结尾。做好这四点,文章就会显得流畅自然。一些大作家的文章在这方面看似随意,实际上举重若轻,功力非凡。

七、如何抓住细节

1.环境细节描写。《最后的姿势》中,对地震中四周环境的几处描写,充分表现了当时形势的危急,反衬出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做出的选择是多么令人敬佩和震撼。

2.外貌细节描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刻画就十分重要,这样一写,主人公沉迷于科学研究而不拘小节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语言细节描写。《最后的姿势》中,谭老师的话不多,只有两句,但都充分诠释了谭老师对爱与责任的理解,这两句话如不写,人物形象会失色很多。同样,细细品味《船长》中主人公的语言,你也会读出什么叫临危不乱,什么叫做人之道。

第5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无才无德是蠢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废才,德才兼备是人才,育才重要,但要育德先行。

――以德立行,以德立信,以德立人,以德立国。

以上关于“德”的名言和警句均从不同方面揭示“德”之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的今天,“德”更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所在。高中学生适值青春年华,是将来的国之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成型之阶段,对他们德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存亡,直接影响到中国梦是否能顺利变成现实。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然而,多数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堂德育渗透没有必要,对教材中具有德育性的内容,不是去开动脑筋,创设情境,有机渗透;甚至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工作,英语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足够了。但是,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信息的载体。《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科学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现谨就高中外研版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行高中外研版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勤勉学习

如必修一 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 和 选修七 Module 1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High 等文章中,都体现出学生对学校、老师们的喜欢、敬佩之情,表达出他们对高中生活和学习的热爱与信心满怀、积极乐观的心态,很有现实教育意义。

2.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善于交流,关爱他人和培养团队精神

如必修四Module 3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选修六Module 1 Small Talk 和Module 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Friendship中的文章,鼓励学生善于学习各种技巧来交流;必修五Module 5 The Great Sport Personality 和选修六Module 1 Basketball通过描述著名的体育人物和事件,来激励学生热爱体育、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

3.号召学生热爱生命,远离,加强锻炼和自身修养

如必修二Module 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和Module 2 No Drugs 从正反两方面向学生展示了热爱生命的重要性和吸食的危害性;必修二Module 3 Music,Module 4 Fine 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必修五Module 2 Adventure in Literature and Cinema和 选修六Module 2 Fantasy Literature,Module 4 Music 等都为学生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树立了标杆,提供了良好平台。

4.以励志、奉献社会、关注民生为主旋律

如必修三Module 5 Philosophers of Ancient China中的孔子、孟子和墨子,必修四Module 4 Great Scientists 中的袁隆平和史蒂芬・霍金,必修五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 The Traffic Signal中的Timoteo等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以及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标杆,为他们不断地克服挫折,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创造卓越,成就非凡人生提供不竭动力。

5.展现世界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和祖国大好河山

如必修二Module 3 Music,Module 4 Fine 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必修五Module 4 Carnival,必修六Module 2 Fantasy Literature,Module 4 Music,以及选修七全册,都为学生展现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宝贵的文明财富,让学生在惊叹和享受之余,思考如何保护和继承这些人类文明瑰宝。选修三Module 6 Old and New―The Three Gorges Dam,必修四Module 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等文章,则向学生描绘了三峡等河山之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6.展现天灾人祸,启发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倡导关爱人类,维护和平

如必修三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和必修四Module 2 Traffic Jam中,在列举天灾人祸的同时,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深度思考;必修六Module 5 Cloning和 Module 6 War and Peace中流露了人类对新科技既向往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不懈追求。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科技,不要让科技成为危害人类的手段。

7.号召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共同建设地球村

如必修三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和 必修五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Saving the Antelopes等文章都足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保护大自然、热爱动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英语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善于发掘课堂内外的德育因素,事事处处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英语教师要以德立行,以德立信,用自己的良好品质来感染带动学生。因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身就是一部好书。

其次,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与讲解,把握文章主旨,对照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与思想现状,照应新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分析解读所读文章中的人与事的基础上,反思自身,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每一天都要关爱他人,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远离,健康向上,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进取,为祖国建设和社会进步奉献自己。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凭借精美的文章,运用丰富大胆的联想,在脑海中展开生动具体的画面,进入到文章情境之中,以体验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的心声。因此,教师应该以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辩证统一为出发点,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领会文中的重点和精彩片段,全面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传递的感情与心声,从而自然而然地体验、接受文章的教育意义。

第6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最勇敢的妈妈』中的猫妈妈不畏熊熊的烈火,勇敢的把孩子从火海中一个个救出来,甚至当人类把它带到安全地带时,它还要亲自去触碰一下它的孩子们,以确定它们真的安全了。猫妈妈勇闯火海的精神,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地震中的撑起』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叫母爱。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温暖的眼光;母爱是恬静的月夜;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母爱是温暖的港湾......看过这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说:“母爱是无法用‘语言’衡量的凝重”。

『耳朵在哪儿』这篇文章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又一次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母爱得伟大。一位母亲怀着喜悦的心情产下一个天使般的男婴,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男婴竟然没有耳朵。不可避免的,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不过,让我安慰的是,由于高明的医术,小男孩终于被装上了一对耳朵,并且拥有了一个成功的人生。

『秋天的童话』让我想起有一句谚语:“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的确,母亲给了我们一个爱的天堂,甚至,他可以用血染红那个天堂。因为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蛮夷走向了文明繁盛;因为母爱,我们才从愁肠百结走向引吭高歌;因为母爱,才有了生命的肇始,人性的回归。

第7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灵感作文 素材

1 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

2 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作文成功之路》中《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无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

3 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第8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向;积极的情绪;民族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G56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38-01

多年来,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是我们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随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青少年思想意识复杂化、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在教学中教会孩子如何爱世界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在追求孩子的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尺度,以至于成绩好的孩子有时觉得高高在上,有时候又担心别的孩子超过自己而倍感压抑,成绩不好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学校培养教育了十多年,出了校门都是带着一颗不完整的心灵,这岂不是教育的误区吗?

教育重在育人,其次在教书。一个人必须爱生活,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那么他才有不断向上追求的源泉,才有不竭的动力。让孩子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那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地贯穿这种理念应该是最重要的工作理念。记得今年初一开学的时候,初一历史第三课讲《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我让学生找出黄帝的发明创造,学生们找到很多,比如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会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侨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同学们你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你感觉自豪吗?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微笑着说,“很自豪!”“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传承下去!”也有的同学说:“我们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我们身上流着他们的血,我们是聪明的民族!”我点头微笑,从他们的语言和表情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自豪,在师生相互微笑的目光中孩子们受到了老师肯定和认可,这是一种自信的教育,又是在学习中的一种共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知识就是那清泉,那源头就是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探讨和正确的认知,求知的热情就像一把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世界里有阳光,有美好,有爱,那么孩子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去探索学习,这就是教育的目标吧,教育像一根魔杖,给求知的孩子指明一条金色的求知的之路,让孩子的人生越走越宽阔!

让孩子爱世界,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向往和追求,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积极的情绪

人都是有情感的,尤其历史学科,情感教育要占很多的分量,如何在课堂中驾驭好情感的方向则是需要慎重把握的。

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有两个人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在学生心中行成鲜明的对比。

那就是英勇牺牲的邓世昌还有一个就是投降卖国的李鸿章,当我讲到邓世昌抱着他心爱的“太阳犬”沉入黄海海底时,许多学生的眼睛也湿润了,他们与我一同沉浸到了那段历史中,虽然我的语言是哽咽的,但一种情感所激荡着,而且有些同学的泪水流了下来。后来讲到李鸿章在黄海海战之后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终于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最后全军覆没。随后,李鸿章和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学到这里,我问同学们,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是不是要负主要的责任?学生们因为有刚才英雄邓世昌的鲜明对比,很多同学都举手站起来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中日战争的失败主要归罪于李鸿章!我只能等学生稍微平静之后,缓缓地问他们:“假如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话,我们还会战败吗 ?”学生低低的声音说:“不会。”看来学生无论怎样在情感上对这个历史人物心存芥蒂的。我说:“下面我们把李鸿章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看看他的的处境?”那就是“中国落后的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被打破,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国家!”“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绝非李鸿章一人所能改变的。”接着,我简单介绍了一下,下一个单元在兴办近代化工业的过程中,李鸿章还兴办了一些工厂,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还是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的。学生终于能全面对认识李鸿章这个人。在教学中,使学生积极的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尤其重要。

不要让偏激的情绪左右了课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从“目中无人”走向“心中有人”,但并不是任由各种情绪在学生中漫延。在有情有义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有理有节,让课堂在充满人性关怀的基础上焕发出睿智的光辉。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教学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培养下一代人,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应该了解自己未来的目标与追求。当孩子成人时,他会对这社会产生责任,在对这个社会履行责任的同时,民族荣誉感将成为他必不可缺的精神。

第9篇:爱情类文章范文

摘要:《诗经》“二南”诗歌基本格调是“情发有节”,故而恋歌数量不多,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雎》和《汉广》是“凤求凰”,《 有梅》是“凰求凤”,《野有死》是“凤凰相恋”,其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也是丰富多彩,可谓“洋洋为乱矣”。

关键词:二南恋歌诗意象

一、引言

爱恋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民歌中一些健康而质朴的男女相恋之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恋歌在情发有节的“二南”诗中数量并不算多,可是也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雎》和《汉广》是“凤求凰”,《 有梅》是“凰求凤”,《野有死》是“凤凰相恋”。

二、恋歌类意象

首先,从这类诗歌的“象”来说,由于爱恋和婚姻相比在情感的强度和复杂程度都要高得多,故而恋歌类诗歌的“象”也比婚姻类诗歌中的“象”复杂得多,有物象也有事象和理象,而且这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以《汉广》为例,第一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整章连用六个不可,极言求女之难。通过“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叙述,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凤求凰”的故事,“求游女”便成为一个事象,全诗其他的一切都围绕这个事象展开。而在陈述这样一件事件的前面,诗人采取了《诗经》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即比兴手法,以“南有乔木,不可休息”起兴,以乔木之不可休息引出游女之不可求思,乔木与游女都是出于南方的,且二者皆是不可得的东西,故而这句出于诗篇开头的诗句是兼用比兴的,“比”乃索物以托情,“理”的意味比较浓,故而“乔木”既属于物象同时也属于理象。后四句再言江汉之广永而不可泳方,与诗篇头两句一并形成了对“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加强阐释,“汉江”与“乔木”一样既属物象又属理象。

其次,从这类诗歌的“意”来看,首先我们看到的便是爱恋中的男女百态,或求之不得而怅惘无奈如《汉广》“汉有游女,不可得思”,或女子不甘虚度青春而急求良人如《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或男女相恋的愉悦,既有《关雎》中琴瑟钟鼓的文质彬彬也有《野有死》中男女偷相私会的活泼生动。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恋歌类诗歌中存在着一个矛盾现象,即恋爱指向婚姻与恋爱指向当下的欢乐。如《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诗歌,既是爱恋诗,但其恋爱是直接指向婚姻的,淑女是好逑,好的配偶,要琴瑟友之也要钟鼓乐之,而且对象有明显的道德规范的限制,一方“君子”是指有德行的人,另一方“淑女”也是兼体貌之美与德行之善的,最后诗中虽有男女欢爱但又有着节制性,并不直接描写男女的恋爱行为,而是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渴慕和求之不得得苦恼以及对得到淑女后种种中规中矩的幻想。而如《野有死》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傅斯年先生在《诗经讲义稿》中也认为《野有死》与二南“情发有节”的整体风貌不符,诗中第三章“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不借助任何物象以表达情感而是大胆而热烈地描写男女二人私会的动人场景。爱恋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双面取向的特性使得“二南”爱恋诗在“意”上比婚姻类诗歌复杂得多也丰富的多。

从意象选择上说,恋歌类诗歌意象和婚姻类中婚嫁归宁小类的意象接近,但仍有不同,准确的说是“象”尽而“意”远,选择的“象”也是富含大自然气息和大自然生命力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鸣叫的雎鸠,《汉广》中蓬勃生长的乔木,《有梅》中果实累累欲坠的红梅,《野有死》中白茅包裹着的野鹿。然而与那些欢喜的婚礼和婚嫁归宁诗歌单纯对新人的祝福相比,爱恋确是五味相杂,有求之不得的迷茫,有渴望爱情的焦急也有处于爱恋之中的甜蜜,其“意”也就复杂多了。《关雎》有辗转反侧也有琴瑟相乐。《汉广》中的乔木,是不可休息,游女,是不可求思,汉江,是不可泳思。《有梅》中的梅子是所剩无几,其实七兮,其实三兮,象征着女子青春的消逝和爱情的不可得。《野有死》野有死是白茅包之,而有女怀春则是吉士诱之。一片青春烂漫,其中的苦涩也由于青春的激情而带有独特的蜜甜。

最后,从意象的组合来说,恋歌类的意象组合也同样属于“集大成者”。既有如婚嫁归宁类中围绕少数意象反复吟咏,也有如妇思役夫类诗歌中取景于劳作生活而采用多个意象在空间的并列,同时也不乏弃妇悲歌类诗歌中的理象在事件陈述中的不断展开,且这三者也是融为一体的。以《关雎》为例, 诗中“关雎”和“荇荇菜”是被反复吟咏的,君子看到关雎成双成对而引起了对淑女的思慕,并以荇菜之难得比喻淑女之难求,以得采荇菜而想象与淑女幸福的婚后生活。然而除了这两个被反复吟咏的物象之外,诗中其他的背景物象在空间并列依次出现,河畔的关雎,河中随水而动的荇菜以及思慕淑女的君子,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君子思慕图”。同时其中也涵括了理象,左右流之的参差荇菜与求之不得的窈窕淑女之间有着同构的联系,而得采的荇菜也就象征着淑女归之于君子了,故而“荇菜”这一物象便属于理象,并且在事件的陈述内涵得以丰富。

三、结语

恋歌诗在“象”的选择、“意”的指向、意象的选择和意象的组合都极具特色,对后世此类诗歌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年。

[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5]傅斯年:《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

[7]朱熹、方玉润、朱杰人:《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月 。

[8]钱发平:《诗经的历史》,重庆出版社, 2006年3月出版。

[9]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月版。

[10]吕华亮:《〈诗经〉名物的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