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精选(九篇)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第1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即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大家知道,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大体说来,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初建于新中国诞生之际,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又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样一种政治体制,不能不是一种党政不分、权责不明、过分集权的体制。到“文革”期间,在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更是把这种体制推向极端,使其弊端充分暴露,以至于酿成对国家的空前浩劫和巨大灾难。“文革”结束后,痛定思痛,中国共产党在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就是思考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结晶。这篇讲话是这一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们党在80年代初期有关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一个集中体现。这篇讲话经过政治局讨论通过,发至全党,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时至今日,仍然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篇讲话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作为其关键领域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了系统深入而又精辟明确的论述。其着眼点主要是如何从制度上防止“文化大革命”这类历史悲剧重演,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这篇讲话敏锐而又深刻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产生根源、问题的实质以及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改革的锋芒所向,直指原有政治体制的“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从而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原则和方向。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主要是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系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还未来得及作全面的设计和规划,只是提出了继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任务。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遇到了政治体制的阻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出来。邓小平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从1985年下半年到1987年上半年间,他多次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并强调指出应该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0页他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邓小平一方面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具体化,要进行总体设计,要有一个蓝图。他指出:“一九八O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0页“改革总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明年党的代表大会要有一个蓝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178页1986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开始了总体方案的酝酿和设计。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原则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这一设想的基本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中。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兴利除弊,清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该报告把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概括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依据这一思路,提出了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中共十三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开始启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领域,但改革的核心,还是直指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即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时间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中共十三大之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不久,国际国内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就是苏联东欧剧变与国内的“六四”风波。如此严重的事件,对于我国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不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面对这样重大的事件和国内外的复杂局面,如何正确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个难度极大的课题,也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

邓小平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胆识,以彻底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大无畏气概,顶住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干扰,特别是来自“左”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不动摇。他强调,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同时,又反复提醒全党,中国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是总结经验的时候了。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坚持,不足的加点劲,错的赶快改。正是因为有邓小平掌舵,在这样重大的事变面前,在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才没有改变。但在具体思路和作法上有所调整和改变。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大致是这样一种状况:第一,从基本思路上看,原来政治体制改革是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任务提出和部署的,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得比较多,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份量比较突出,但后来调整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份量不那么突出了,有时只提民主法制建设,甚至干脆连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提了。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着重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强调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干部制度等,后来变成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第三,与此相适应,在实践中,政治体制改革有所放缓,从而在整体上,使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有的学者曾这样论述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从8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攻坚战”转入“战”。这种调整和变化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发生了转移。具体说,就是从着重解决原有体制的“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的“攻坚战”,转移到完善那些本来就比较好的原有体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上" 来了。这些方面的制度,从总体上说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只是有些不完善之处,需要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以完善。而作为原有政治体制“总病根”的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则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性不相容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必须加以变革,而且是“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也是革命,其意义就在这里。

客观地说,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内容作一些调整,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明智的。当时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因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致使改革开放发生逆转。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迫于形势剧变不得不做的暂时调整,只能限于“一定时期”而不能把这种调整长久化。

有人在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似乎是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造成的,至少政治体制改革是原因之一。这恐怕是因果颠倒。其实,任何历史事变都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而得不到缓和的结果。如果一定要从错综复杂的漫长因果链条上找因果关系的话,那就只能是: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出于苏联的领导集团无视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包括政治体制,致使长期积累的众多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总爆发的结果。

历史经验证明,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非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相反,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从体制上清除不稳定因素,社会安定只能是暂时的、表面的,迟早会因为诸多社会矛盾的积累而出现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只有及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灵活有效的社会控制体系,使社会矛盾及时解决,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不从根本上触动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势必严重影响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期。时间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根据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首次郑重提出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在改革实践中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中华大地掀起新一轮改革潮。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是这样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体上是按照调整后的思路讲的。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新进展,例如促进政企分开,继续精简机构,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基层民主等。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并进入攻坚阶段和体制创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此时,国内学术界不时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国际上也有中国是经济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滞后之说。

1996年3月末,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内参《中央党校简报理论与政策研究专刊第11期》刊载了笔者撰写的《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几个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一文,引起了中央注意。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并主持召开了中央意识形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研究相关问题的座谈会。由此可见当时党中央对党政干部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关注。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政治体制改革再次提到重要位置,专门写了一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新的论述和部署。其突出特点是: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即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在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这一部分中,江泽民开宗明义地讲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法治”概念,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这在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在较长一个时期处于“战”状况的突破。因为要致力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意味着必须改变“人治”状态,这就必然要触动传统政治体制的“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于领导者个人的体制,否则,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二是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个人高度集权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路,提升到现代法治的高度,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这就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了,也与现代民主政治相一致了。这就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制度保证。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它内在地要求法治国家的建立。没有法制的市场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因此,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新思路,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第三,规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即: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中共十五大以后,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他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2000年1月20日,江泽民在向政治局通报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时,特别突出地概括了一下10年来即1989—2000年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讲了七个方面:

一是改进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变,党的领导得到了加强与改善;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选举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在农村广泛推行了村民自治;

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

六是各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工作已在进行之中,实施了公务员制度;

七是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新成绩,对干部选拔开展了民主推荐,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引进了竞争机制。

2000年秋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增加了两项:一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二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又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并具体讲到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进人民民主发展。强调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江泽民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在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在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进一步作了论述,其主要论点是:

1.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江泽民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点。江泽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实践中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3.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江泽民强调,一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二是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江泽民特别提出了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将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如果能够认真研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并大胆地加以借鉴,很可能成为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第2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会议传达了胡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及文化体制改革专题研讨班会议精神,听取了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汇报。去年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省直和等试点地区改革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主要产业集团资产、收入大幅度增长;跨区域合作有新成果,广电与共同经营卫视的合作已正式签约,与网络等著名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探索电子商务与电视内容融合;上市融资有新进展,传媒、科技、卡通、华声在线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在听取领导小组成员发言后,周同志强调,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胡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及文化体制改革专题研讨班会议精神,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抓好贯彻落实。

周同志指出,要认真总结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在党中央的坚领导下,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释放了我省文化生产力和潜力,激发了广大文化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同志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上来。文化体制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谁先改革,谁就先受益。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借鉴省内外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成功做法。坚持分类指导、稳妥推进,对文化体制改革,既要态度坚决,又要认识到位,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把问题找准、把工作做细、把政策吃透,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办法。要完善配套政策,各项政策要统一,注重与相关政策衔接。要加督促检查指导,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加大督查力度。

路同志说,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型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新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学好政策,制定政策,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和发展扶持政策;要学习和推广省内外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文化同志省。

第3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关键词:;改革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路径;改革方法;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01-0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肩负起率领这个具有8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和13亿多人口的大国走向新的征程的历史重任。上任以来,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并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成功召开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了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新蓝图。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改革”成为强调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1],新华网对一年来的讲话进行梳理,其中“改革”是他提得最多的。[2]总结梳理的改革思想,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改革思路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1995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确定了市场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35年来,中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经济以平均每年9.8%的增长率高速发展,gdp总量由1978年的3 645.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的519 322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为8.2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2012年超过6 000美元,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5.0%上升到2012年的9.5%,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

但是,由1978年启动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推动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潜伏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3]两极分化严重,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社会矛盾多发,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催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变迁的原生动力,即改革红利已经消耗殆尽,30多年制度创新的动力已经惯性疲劳,“改革”已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质变”进入“量变”,小打小闹的“改良”再也无法激起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无法创造出“红利”,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渐进式”改革路径使得改革边际成本日益增加,边际收益日益降低。

作为新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深知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和艰难。他居安思危,以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用改革的思维治国理政。2013年8月22日在接见牙买加总理辛普森·米勒时所说,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建设,很不容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正是在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中向前迈进。[4]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进一步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5]他在一系列讲话中,对改革的目标、路径、过程、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性、规律性、整体性的战略思考,力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发展的“红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2013年11月,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以改革红利作为中国可持

发展的新引擎,召开保障中国经济升级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启动中国全方位的改革,明确指出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6]

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目标模式设定能够凝聚人心,明确方向,激起人们为之奋斗的热情和力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正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也是这场改革的目标。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招。[8]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 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早在自秦汉就进入盛世,疆域版图辽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巨大,独领风骚达1 500年之久。近代中国由于思想和制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制度文明的潮流,由盛转衰,饱受欺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怀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经过9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终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设想,并将其确定为中国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模式,意义重大。  对改革的本质和任务作了具体阐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国制度,重树中国制度文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基石。

认为,推进改革,要以国际视角和思维方式,着眼世界基本态势和时展趋势,从本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互动中,从世界大国不同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研究中国改革战略,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实现中国梦,要让全体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必须建立“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9]

改革路径选择:立足国情与汲取人类成功经验有机融合,走中国改革创新之路

改革目标确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开始,是一个事关改革成败的大问题。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制度的形成带着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特别是在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制度演变更是如此。正如诺斯在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时指出,离开了非正式规则的土壤,将成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政治经济规则搬到第三世界和东欧,就不再是取得良好的经济实绩的充分条件。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制度形态,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现代化发展模式,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正式制度形态都与不同国家历史传统、发展水平、文化环境、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有机结合,铸造出人类发展的典范。中国漫长动荡史带给社会对国情的理解和对稳定的珍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浪漫的愿望不等于现实

,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是对改革的干扰。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艰难困苦,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10]因此,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照搬照抄没有出路。但是,立足国情并不等于封闭死板,固步自封,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因此,中国的改革,既不会削足适履,也不会照抄照搬。要像卡尔·马克思引用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认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因此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1]我们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但是,改革光有人民群众的热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正确的引导。认为,理性引导改革潮流,探索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是政治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世界历史上堪称最伟大的中国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改革当量最大、全球影响最强的巨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顺利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中所蕴含的逻辑与规律亟待更深入的认识。必须充分认识改革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上来。

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板,必须在学习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既要不断改革,更要不断创新。根据的讲话精神,中国改革的路径,一要坚持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须是自主创造的,是战胜并超越自我。如果改革创新所导致的结果是丧失自我,便不是改革创新,而是自我毁灭。二要坚持首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特征,虽然要借鉴学习别人的东西,但其结果绝不能与任何已有成果雷同。因此,照搬照抄即使行得通,也不是改革创新,而是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三是注重先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应符合世界文明潮流、体现时代脉搏,能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开创未来,而不是历史倒退。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改革创新的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创新,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和制度模式对很多国家来说是一条捷径,但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简单的移植政治构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等宏观的制度大多是不适宜的。

改革方法:处理好五大关系[12]

改革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情,涉及到各方利益,必然遭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设计好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保障改革按照既定的目标,不走弯路、歪路和邪路,才能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2013年7月21日至23日在湖北调研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些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改革论”,既着眼宏观全局又涉

及具体工作,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明确的针对性,非常符合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这是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定位导航,是为开拓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认为,改革要处理好的第一大关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就会僵化,思想僵化,就会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工作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才能既警惕“右”又防止“左”。当然,解放思想必须立足实际,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绝不能头脑发热、空想蛮干,更不能“打擦边球”,“闯红灯”。关于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关系的思想,是与邓小平思想一脉相承的。

改革要处理好的第二个关系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一方面,要通过试点摸清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在坚持正确方向、充分论证方案后,就要敢于打攻坚战,整体推进,就像提出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方面取得突破。

改革要处理好的第三大关系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认为,只有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才能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因此,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改革要处理好的第四大关系是“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改革才能事半功倍。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敢于试验,敢冒风险,开拓前进。就像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步子要稳,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的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才能使改革发展大踏步前进。

改革要处理好的第五大关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具体地讲,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最高检验标准。通过改革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正如在2013年10月在印尼召开的apec会议指出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之路从无坦途,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13]关于“改革五大关系论”的思想,是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时刻,“改革五大关系”的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过程控制:讲政治、讲科学、讲艺术

对改革过程的有效控制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他认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

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14]

第一,改革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遇到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最终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15]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6]

第二,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7]改革是要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来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从总结经验、顺应时代潮流中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做好顶层设计,更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指出,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18]认为,加强改革过程控制,既发挥基层首创“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权威的改革组织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化解阻力、凝聚共识、积聚正能量,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第三,讲究改革艺术。改革过程控制既要讲政治,讲制度,顶层改革设计的科学技术细节还要讲艺术。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采用“一刀切”的形式,不作急功近利的承诺。利益矛盾的协调不是靠道德说教,根本手段是要靠社会整合和制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同时完成、一蹴而就,多领域同时爆发的改革会强化选择与后果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使理性的设计变得困难。因此,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规划,有序推进,把握好新与旧、破与立、废与建、稳与乱、动与静、快与慢等的均衡和力度,处理好战略和战术、政策和策略、节奏和分寸、手段和技巧、有为与无为等关系,这既需要激情,更需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只有巧妙地运用改革的艺术,针对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抓住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进行动态调整,实事求是解决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改革施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最初的设想。在看不准的情况下,宁可采取相对温和缓慢的改革步伐,尽可能地减少改革带来的阻力和震荡,同时也给不断调整改革结果提供时间、空间。

第四,抓住关键环节。改革过程控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良法、实施机制和动态纠偏反馈机制。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是改革的突破口,良法是改革的基础,要建立与中国发展和治理相适宜的法律制度体系。实施机制是改革的关键,法律如果不加以实施,无异于纸老虎,不足为惧。没有罚则的制度是无效的,没有激励的制度是低效的。建立动态反馈纠偏机制,重点要防止歪嘴和尚念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真正有序的改革也许是静悄悄的。[19]

改革内容:全面深化改革

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

容[20],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1]《决定》凝聚着的改革思想精髓。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2]正如指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3]

第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2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但同时也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5]

第三,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6]指出,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7]

第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28]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确保国家安全。[29]

第五,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30]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31]  第六,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

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32]党的坚强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将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实到改革的全过程,中央专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33]

担任党的总书记一年多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雷厉风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取得进展,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反腐败赢得了民心、党心,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改革的“红利”逐渐显现。这一切,与的改革思维和思想密切相关。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才刚刚开始,研究的改革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为何反复强调这些[j].人民论坛,2013,(14).

[2]圈点经济关键词盘点:改革转型创新民生[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3-11-12/130428688425.shtml.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会见辛普森·米勒[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3-08-22/192128021859.shtm.

[5][14][16][17].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n].新京报,2013-11-14.

[6][21][22][25][26][29][31][3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

[7].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a].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06.

[8]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3-07-24.

[9][11][20][23][24][27][28][30][32]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4.

[10]同塞尔维亚总统会谈[n].人民日报,2013-08-27.

[12]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7-24.

[13]储信艳.:做好为改革付出成本的准备[n].新京报,2013-10-08.

[15]全面深化改革会遇到思想观念束缚[n].浙江日报,2013-11-13.

[18].增强改革系统性,改革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第4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十二大;主线

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不仅构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革命力量,而且还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中国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烈要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原有的管理调控行为和体制模式。市场经济所造成的我国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也要求政治体制从内容到形式发生新的变化。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早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系统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讲话指出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的特权现象。”政治体制涉及范围很广,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党政领导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政治体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即“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这篇讲话成为指导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初步形成。

一、从十二大到十七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过程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概念,第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报告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等弊端,提出必须“党政分工”。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规定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某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经济上,因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严重后果日益显露。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在1986年再次突出强调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作出了“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的判断,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部署。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了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怎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为此,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共七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

十三大报告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最大的原则就是决不能搞破坏国家法制和社会安定的“大民主”,决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这些原则的确立,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一开始就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报告重申了十三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提出,“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四大报告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完善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监督机制、加强立法特别是经济立法、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搞好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四大报告还对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做出了专门部署,强调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报告还要求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十四大以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体上按照调整后的部署进行,改革的进程和速度有所放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进入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中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总的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再次给政治体制改革做了定位。关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报告提出了五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对每项任务,报告都做出了改革部署。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确认“法治”概念,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总思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的发展。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成三个文明建设,这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十六大报告并且强调要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九个方面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鲜明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过去的“积极稳妥地推进”到“深化”,这一表述的变化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十七大报告还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六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仍然还没有解决,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相比,政治改革的力度还很不够。改革开放前存在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权力集中、、机构臃肿和家长制等依然严重存在。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权力腐败问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其基本特征仍然是:在权力结构中,过度集权仍是主要倾向,表现为党委对政府机关的集权,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政府对企业的集权,国家对社会的集权;在权威结构中,法律权威、制度权威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人格权威仍占主要地位;在组织结构中,层级和部门化仍是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构中,地方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自,但仍表现了中央集权的倾向。中国政治体制的这种状况及其基本特征,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不相适应,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和党内民主的多重压力与挑战。

针对权力集中和权力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中央提出了“权力下放”的办法。邓小平同志谈体制改革问题时曾提出:“改革的内容,首先要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由此可见,“权力下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基本内容,我们应把它贯穿于改革的整个过程。

三、从十二大以来的党代会中得出的简单结论

十二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历届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挥棒和指南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历程和理论走向。从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法制建没、机构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尽管也存在着问题。

从人治走向法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鲜明轨迹。我想共产党可以跳出历代王朝兴亡交替的历史规律,正在于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寻求一条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也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才能越走

越远。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M].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总论,2007.

[2]朴贞子.如何看待“权力下放”――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1998,(1).

第5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预备党员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一)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

自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历次党的六中全会都会被中国乃至世界给予高度关注。此次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是吸引世界的瞩目,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成绩。在经济上,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得到大力弘扬;在文化上,我们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立和发展了一大批优秀文化成果。总结起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党充满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但是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的看到,现阶段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党员干部腐 败变质等问题。这这种情况下,此次党的六中全会显得格外重要,它关系到改革进入深水期,我们党和国家何去何从的问题,是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改革是有风险的,因而改革是需要大无畏的勇气的。此次改革涉及领域之广,改革力度之大是罕见的。事实证明我们党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以高瞻远瞩的制度设计,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作为一名中国共 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我自然要高度关注这场党和国家的盛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纲领性文件涉及了改革的方方面面,当然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研究生,我自然对《决定》的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给予了更多地关注。

首先,我从整体上谈一下我的感受,此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写的非常详细,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少了一些空洞的口号标语性表述,而多了一些实在的具体确切性的表达。此次改革的目标和布局十分清晰,改革的措施和举动则十分具体。就以建设法治中国这个部分来说,决议就提出了极其具体的措施,如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将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与地方脱钩、逐步减少死 刑罪名的适应等。读完这一部分决定的表述,我似乎有种百年法治梦,一朝梦已圆的感觉。其次我想谈谈这些具体司法改革的措施将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司法系统的人财物与地方脱钩,无疑是在司法独立的道路上艰难的迈出了一步,对审判委员会的改革,也无疑在法官独立的方向上获得了新的突破。提及的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更是对近期反宪政逆流的最有力回击。饱受诟病的劳动教养制度的寿终正寝,逐步减少适用死 刑罪名不正契合了国际人 权保护的要求和人道主义刑罚观的价值取向,这些切实具体的改革措施,无疑将促进我国司法和人 权事业的巨大进步。从以上的种种改革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毅力。无疑也表明了我们党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格。

针对部分民众所持有的急功近利的改革心态,希望只是通过一两次改革,就可以立竿见影的达到社会主义的完美状态的期待,我认为这过于理想化,是不现实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一个长期性工程,改革是永无止尽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改革看成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通过这次改革,我相信将极大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拥护和支持中国共 产党的坚强领导,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幸福生活也必将实现。作为一名中国共 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希望可以早日加入这一光荣而伟大的集体,再次也希望党组织给予监督和考察。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时刻关注着党。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共 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次六中全会为此指明了道路与方向。

通过这次对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学习,不仅使我感受到了党对广大人民的无私奉献,更加学校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专业知识,感受到了党的领导人的改革决心。这次划时代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为中国共 产党在新时期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这里我虔诚的祝福中国共 产党的事业越来越好,为人民谋得更多的福祉。强烈的责任感激励我要不段学习、不断进步、紧跟中国共 产党人的步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预备党员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10月20日,举世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我机关干部职工和广大党员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收听收看有关全会的最新报道,认真学习会议公报,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以下是本人对于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些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我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机关领导对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对下一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有关工作作出初步安排,近期将对全局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出部署,各部门将全力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同时,将组织一系列重点专项调研工作,起草好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我们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组织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带头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做好三服务工作,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贡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在学习了会议公报后,大家都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我国下一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最大范围凝聚了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了改革信心,意义重大、令人振奋。公报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这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好会议精神,以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把改革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全省的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财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办公室工作职责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增强参谋服务工作能力,努力在推进云南改革发展中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谋划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工作,改革举措细致到各个具体领域。我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改革更加全面、深入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

身边的机关干部职工和我一样都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涉及众多民生内容,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新期盼。下一步将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结合政协工作实际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预备党员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三)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

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出台改革的重要窗口期,根据讲话、历次六中全会出台的文件等,我们预计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将涉及六大内容,十三五规划呈现五大特点:

(1)以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

(2)将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覆盖六大内容;

(3)将贯彻执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相关改革;

(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准,以十八大报告中的八项则为指导,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改革;

(5)将更加注重改革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整体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出台改革的重要窗口期。首先,历届党代会的六中全会均锁定改革和发展;其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住房改革、入世都是在政府换届时实施的,政府的大换届往往是改革的时间之窗。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目标是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传承性,本次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目标将是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期在武汉会议上也提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报告内容覆盖六大方面。的六条基本上构建了十八届五中文件的核心框。讲话中的第一条是对改革大方向的定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第二条是针对市场主体的改革,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第三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推进政府转型。这三条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对经济体制改革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讲话中的第四条是有关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第五条是有关社会制度建设的,保障群众权益,涉及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两部分构成社会体制改革的主体,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社会领域改革预计主要体现在这两条中。讲话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政治和政党建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强政党建设的论述,预计主要体现在此。

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将是十八大报告的具体贯彻执行改革方面,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放活,政府转型的大方面。

此致

敬礼!

第6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关键词]湖北;文化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黄南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庄春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24-06

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深层动力和必然要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改革步伐较快,改革进展顺利,改革态势良好,改革成效显著。本文旨在全面总结这一阶段湖北省改革的进展情况、基本特点和经验启示,以期对下一阶段改革全面深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系列政策出台为全省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这一改革阶段,党中央的新文化理论和改革部署以及湖北省系列政策出台为全省改革深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专题阐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体制”,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展开,有9个省市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试点探索,为全面推进改革作准备。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深入推进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和全面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深入展开。

在此大背景下,湖北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加大了改革力度,于2003年全省改革正式启动,比照全国试点积极主动深入推进改革。2006年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后,湖北省成为全国改革的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陆续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2003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出台了《关于省直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对省直三大文化系统提出了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方针原则,并提出以集团化建设和省直文艺院团改革为着重点和突破口。2004年了《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进一步明确了湖北省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动力和总体目标,为湖北省文化建设勾画了宏伟的蓝图。2005年又发出了《关于深化全省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通知》,对全省这一方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06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湖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了全省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综合性试点地区为武汉、黄石、襄樊、宜昌、仙桃、武穴6市,试点单位为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和部分县市宣传文化单位)。2007年制定了《湖北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对社会资本投资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文艺四大行业领域55个产业类别作了明确界定,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2008年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资产管理、收入分配、人才培养等9大类28项政策条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湖北省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同年省财政厅出台《湖北省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重点支持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优势文化企业和新兴产业项目。2009年11月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具体提出了战略目标、总体要求、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工程,对其中的文化体制改革工程作了精要阐述。这些重要的地方性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而协调配套,指导性强,与国家相关系列政策相衔接和配套,为湖北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坚实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对这一阶段改革探索进展的整体观照

这一阶段改革,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主动改革,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初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是这一阶段改革的着重点。积极推进“四个分开”,即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机构分开,基本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即政府文化行管部门由主要是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是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是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初步实现行政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推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由主要以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手段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按照政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在省直和综合试点市新闻出版系统实行局、社分设,在广电系统实行局、台分设,做到职能分理、机构分设、财务分离,分设的出版集团、广电总台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运作。积极推进文化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全省原来先行改革地区和综合性试点地区,市县两级宣传文化部门实行“三局合一”,即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合并组建为新的“文广新局”(有的还加上体育局称为文体局),对机构职能和行管职责进行归并整合,并对所属文化事业单位加以归并整合,初步扭转了政事(企)不分、管办不分、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体制性弊端,使政府文化行管部门职能切实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重在抓导向、抓政策、抓调控、抓服务上着力。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在原来先行改革地区和综合性试点地区,将工商、税务、文化部门文化市场执法的机构和队伍加以整合,建立了按属地管理的、集中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加强和改善文化市场管理。如武汉、仙桃、天门等市基本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工作。2009年在全省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又将省、市、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的电影发行放映管理职责及所属电影企事业单位成建制统一划转到地方各级负责广电工作的部门。

(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建立内部“三项制度”

积极推进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

革,基本建立“三项制度”,是这一阶段改革的着力点。全省各级各类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早已深入展开,有的甚至进行了第二轮聘用制。单位内部改革以实行干部人事、劳动人事、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在干部人事方面,实行中层干部轮岗制、竞聘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打破“铁交椅”,改变干部身份终身制。在劳动人事方面,实行员工竞岗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合同管理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签订聘用合同。在收入分配方面,实行绩效工资制,按岗位、任务和业绩定酬,完善绩效管理,拉开分配档次,报酬向贡献较大的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再者,健全和完善财务核算制,强化财务管理成效。如荆门市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坚持实施“五改五强”:即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干部竞聘制和员工聘用制,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重绩效的结构工资制,强化激励机制;改革核算制度,实现节支增效要求,强化节约机制;改革运作制度,实行艺术生产运作责任制,强化效益机制;改革服务制度,农村公益文化服务利用市场化手段,强化市场机制。孝感、十堰、武穴等市在文化、新闻、广电系统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收到良好效果。“三项制度”改革是内部改革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岗位绩效考核制、公开招考制和合同管理制,初步实现由传统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国家用人制向单位自主用人制的转变,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弹性效应,强化了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革新,充分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增强了单位发展活力,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积极推进集团化改革。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积极推进集团化改革,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全省已相继组建了9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即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出版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和省新华书店集团。地市报社现已组建东楚传媒集团(黄石日报社)和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宜昌日报社)。一些大文化集团还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区。这些文化集团的建立,有力推进了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优化,有效促进了文化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增长,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全国同行业系统中走在改革的前列。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积极进行改革探索,改革起步早,改革进展快,传媒事业和传媒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现拥有6报9刊2网站8公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并成为全国报业集团唯一的“双百万”集团。按照事业、企业两分开和宣传、经营两分开的要求,组建了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快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实行全员聘用制、工作项目责任制、财务集中管理制和整合运营机制等。再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现拥有4报20刊,国有全资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7家,参股公司3家,初步形成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及相关物质供应、文化贸易为主,并逐步向影视、网络等媒体及其他服务业领域拓展的、较为完备的出版产业体系。现已完成集团整体转企工作,并已建立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经营管理制度,确立一业为主(出版主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模式。这些大产业集团在全省文化产业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四)积极推进省直院团改革,进一步提升艺术生产力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湖北省省直艺术院团改革起步较早,改革措施扎实,改革成效显著,多次得到国家文化部的肯定。2003年7月,文化部在湖北召开了全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推广了湖北省直文艺院团的改革经验。省直院团改革按照“调整结构、精办院团、保证投入、面向市场”的基本思路,以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创新机制为重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第一,调整结构,精办院团。将省直属原有7个艺术院团合并组建为4个院团(即省歌剧舞剧院、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省话剧院、省京剧院),使艺术院团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艺术竞争力明显提高,省京剧院已跻身于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行列。第二,推进内部改革,激发院团活力。2003年以来,在省直艺术院团全面推进聘用制改革。一是推行竞争上岗制,签订聘用合同。二是实行职称评定与岗位聘用分开,无论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都享受岗位待遇。三是推行公开招考制,对新进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四是实行以绩效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坚持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第三,改革投入方式,实现由“养人”向“养事”转变。一是改革艺术创作经费投入办法,由事前投人转变为事中投入和事后奖励。二是改革演出补贴经费投入办法,降低核定指标内演出场次补贴标准,提高超场演出补贴标准。这样,既增强院团接受经费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又充分调动其开拓演出市场的积极性。第四,创新运作手段,试行股份制改造。或是探索剧目股份制,或是尝试项目股份制,这对于剧团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湖北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艺院团改革,不仅强化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使艺术生产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通过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使艺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使全省专业剧团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现初步形成江汉平原以荆州花鼓戏为主、鄂西北以豫剧和曲剧为主、鄂西南以民族歌舞为主、鄂东北以楚剧为主、鄂东南以黄梅戏为主的艺术发展格局。

(五)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湖北在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1、国有文化企业发挥骨干作用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要求推进改企转制,改企转制在省直和综合试点市施行。一是整体转制,如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实行企业体制进行产业化运营。二是分离式改革,如报业集团将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经营服务部门加以剥离而组建传媒经营公司面向市场发展。三是股份制改造,一些产业集团旗下子公司,艺术院团和电影院线,实行股份制合作进一步壮大产业实力。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途径,文化产业集团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成为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全省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知音传媒集团公司通过企业化改革产业超常发展,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居于全国期刊界首位,前不久

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企业。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着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其下属银兴院线成为全国十大电影院线之一。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从强势型走向扩张型,朝着多元化产业方向发展。一些核心文化企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充分发挥支柱性带动性作用。全省文化产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5家,文化企业中年产值l亿元以上的约有26家,而5000万元以上的有80多家。

2、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成长

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主体的一支重要力量,湖北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提供公共平台服务、推进股份制合作、促进企业联盟和战略合作等方式有效促进其在改革中发展成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省现有民营文化企业约23000家,总投资规模约70亿,营业收入约92亿,从业人员约有15万人。主要涉及动漫、文化娱乐、演艺、影视制作、印刷复制、书刊发行等行业,大多数集中于文化娱乐业,动画行业中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农村民办特色文化企业和演艺剧团普通开花。江通动画公司是民营的股份制动漫企业,先后被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分别确定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具备有年产动画5000分钟的生产能力。公司出品的104集大型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连续4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被评为中国动画片最高奖项――“美猴王”系列动画片特别奖。武汉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成长性好,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百步亭集团所属的百步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共已拍摄180多部(集)影视剧(包括《武当》《遍地英雄》等),投资累计达1亿元。

3、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湖北省文化事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现通过数据分析说明文化产业增长情况(表1)。

从表中来看,2007、2008、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368.25亿元、450.91亿元、556.5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依次分别为4.02%、4.0%、4.3%。2009年比重比2006年比重(2.73%)高于1.57个百分点。2008年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分别为13.22%、21.8%,后者比前者高于8.58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速比同年全省GDP增速(13.2%)高于8.6个百分点,比同年全省第三产业年增速(12.3%)高于9.5个百分点,对本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04%,比2006年的贡献率(4.69%)高于2.35个百分点。这些经济指标数据有力说明,在改革推动下,湖北省文化产业正在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增长速率较高,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在迅速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于全国的“第一方阵”,同时也显示出对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率、效益的更高预期。

三、改革的基本特点、存在问题和经验启示

从这一阶段整体进程来看,全省上下改革的思想进一步统一,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明晰,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对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经验启示,有必要加以认真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特点

从改革的基本特点来看,一是改革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全省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在全国进行改革试点时,湖北省本着“比照试点”、“早改早主动”的要求,主动地进行改革探索,改革工作启动早行动快,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性,一些改革的重要举措和运作方式还成为全国某一领域改革(或单项改革)的先导和亮点。如湖北日报集团三位一体整合运营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而具有示范作用。全国改革全面铺开后,湖北省作为全国改革试点省份,全面部署精心实施,把握改革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由下而上探索,由上而下推动,在改革中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深化改革,改革探索精神与文化自觉意识、克难攻坚决心是融合一体的。改革推进重在基层,基层先改,从搞活微观企业主体人手,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和微观企业主体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活力。如注重基层单位内部管理制度革新和运行机制创新。

二是改革具有渐进性和有序性。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庞大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特殊性。就改革运作而言,是分步实施、逐步推开、逐渐拓展和深化的;就关系调整而言,涉及政府、市场、文化单位三者关系,涉及权力、利益、价值三者关系,各种关系相互纠结和影响,关系调整是渐进递变的。就全面转型而言,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体制转型、机制创新、体系创建是渐变、递变而非突变的,形成双轨过渡、渐进转换、新旧杂糅特征。又因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内在变革是渐进而非突进的。改革推进由(边缘)突破向内层(中心)变革不断深入,由浅层改革向深层改革逐步演进,由局部探索向全局整体逐步推进,由分兵突进、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深化,在这种渐进改革进程中,实现积极稳妥、平稳有序推进,注重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展开,又凸现出有序性特征。

三是改革注重内部制度机制创新。着重于理顺文化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着力于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微观运行机制创新。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以“三项制度”为重心,全面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员工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工资制、合同管理制等,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了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如省直艺术院团创新艺术生产运作机制和艺术生产投入机制,省广电总台在组织结构上实行扁平化管理和频道负责制,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国有文化企业单位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为重心,强力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和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合同聘用制、岗位绩效薪酬制、经营目标管理制、财务核算制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如省新华书店集团实行“三挂钩”(员工报酬与本人实绩、部门绩效、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的绩效工薪制,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公司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和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一阶段湖北省改革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改革运作不协调,改革政策不配套。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由于分类改革、条件差异而因地制宜、因单位制宜,改革进度和力度不同,改革措施和途径不同,因而缺乏沟通协调,改革运作合力发挥不够。当前政策落实成为推动改革深入的最重要因素,亟需尽快出台和全面落实配套性地方政策,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二,新体制、机制、体系的建构缺乏规范化。文化体制改革包含有革旧与立新、解构与建构的关系,革旧不易而建新更难,有的解构不彻底,有的建构不规范。改革重

在重构创新,重构创新又重在科学化和规范化,从突破走向规范是一个不断成熟、完善和提升的过程,要大力促进新体制、机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规制和规范。其三,一些深层次问题和难点尚未获得实质性突破,如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改企转制及“双轨制”的归并,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文化市场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有力破解。这些存在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需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加以全面有效解决。

(三)改革的经验启示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并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一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改革的前提,努力破除原有思想认识、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顺应时展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推进改革。二是以坚持正确导向为改革的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党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三是以内部制度机制创新为改革的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微观运行机制创新,增强文化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四是以抓好试点、突出重点、彰显亮点为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试点先行而加以引导和示范;重点突破而务求实效,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强调出实效、出经验、出典型而形成亮点,并充分发挥改革亮点的带动拓展效应。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2]刘华成,邹灏,荆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向[A],赵凌云,2006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文化体制改革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杜建国,积极推动省直文艺院团改革[J],政策,2009,(2)。

[4]文化产业振兴规划[N],人民日报,2009-09-27。

第7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要求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结构性、自组织性、同构同态的相似性等。

一、整体性是系统改革论的核心思想和要求

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尽管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是某一或某些方面的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且对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协同改革的原则和重要性等也进行了深入论证,提出了具体措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本次改革的总体要求,《决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系统性的根本要求就是整体性,协同性也是一个良好系统的内在要求,实际上上述“三性”可以归结为一性,即系统性。《决定》所显示出来的整体性,以及它所展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内容,都充分表明了其系统改革论思维。

二、目的性是系统改革论的重点要求

《决定》对此十分明确。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就是方向,也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动力。

三、系统改革论是全面的改革,也是有重点的改革

有点有面、点面兼顾的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四、“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化”二字,以及《决定》中对各项改革的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改革所要求的层次性、结构性、关联性

对于如何统筹城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联动性很强,没有改革的深入深化,没有攻坚克难,改革就是肤浅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就是追求一种系统改革的动态性平衡,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另一种诠释。

五、系统改革的思想和理论要求改革必须具有时序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时间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是一致的。

六、开放是对一个系统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对系统改革论的基本要求

《决定》既坚持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同时又提出了新要求,推出了新举措,是一份新的施政纲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会机体,必然是开放的,它需要和外部环境有良好的互动。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的一体化,需要中国和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系统才是可持续的,才是安全的。中央对此是十分清醒的,一年多来创造性地处理好了与周边国家、与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为国内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年多来,中央对外关系上的一系列新举措、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就是这一系统改革论思维的切实体现。

七、两个机构的设立,极为显著地表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系统改革观

为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由此从组织上充分保证了系统改革思想和目标的实现。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是为了整合各个方面的相关力量,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两个机构,一内一外,内政外交,相得益彰。这样的力量整合,能促使社会稳定、外部安全,为有效推动整个社会、整个系统的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八、系统改革论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不仅仅指导当前,也指导未来

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是进行时。即使到了第二个一百年,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还要进行改革开放,那时改革开放的系统性将会更强,系统改革的要求将会更高。

九、系统改革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系统性思维强调的是理论性和逻辑性,改革则更多的是强调探索和实践,两者的统一有利于改革的设计者在思路上思想上达到一种新的高度的统一,从而大大增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中央的宏观决策和顶层设计。因此系统改革论这种提法本身,具有科学性、辩证性和系统性,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十、系统改革论来自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

系统改革论有雄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底蕴。系统改革论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特别是凝聚了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它是实践的升华,认识的再飞跃,理论的再提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系统改革论作为一种改革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因为它源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它是一种科学的顶层设计,可以使我们的认识走在实践的前列,使我们逐渐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和探索中举,完成从理论追随实践到理论全面指导实践的伟大转变。

第8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阳光所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明律师认为,302号文是国企改革尤其是“双百企业”的冲锋号,针对相当部分“双百企业”存在“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的情况,302号文强化问题导向,针对“双百企业”在推进综合性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落实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强化激励、着力激发企业微观主体活力的有关工作要求,提出抓改革落实、鼓励探索创新的具体措施。为帮助大家快速理解302号文的内容,现将302号文进行解读如下。

一、明确“双百企业”混改方案审批主体

(一)中央企业所属的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双百企业”(商业一类)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由中央企业审批;

(二)中央企业所属的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双百企业”(商业二类)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由中央企业审核报国资委批准;

(三)地方“双百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决策与批准程序按照各地国有资产监管相关政策执行。

明律师解读:与《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的精神一样 ,除商业二类国企,商业一类“双百企业”的混改方案审批权下放到央企集团总部,不需要报国资委审批。

二、细化“双百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一企一策”确定对“双百企业”的授权放权事项,建立差异化、科学化、精准化的管控模式和运营机制,充分落实“双百企业”董事会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权、职工工资分配权等权利,充分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

明律师解读:“双百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到底如何完善?302号文给出细化要求,包括授权放权、管控模式、运营机制、董事会权责、经理层经营自主权等。

三、推动“双百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指导推动“双百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支持鼓励“双百企业”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并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

明律师解读:属于“三项制度”改革的事项,302号文明确了“双百企业”是“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传统的国企领导干部产生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四、“双百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工资总额管理

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双百企业”及所出资企业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双百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内部薪酬分配。

(一)支持鼓励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对商业一类“双百企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备案制管理;

(二)支持鼓励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对“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三项制度改革到位、收入分配管理规范”的商业二类“双百企业”, 实行工资总额预算备案制管理;

(三)对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经济效益年度间波动较大或者存在其他特殊情况的“双百企业”,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周期内的工资总额增长应当符合工资与效益联动的要求。

明律师解读:302号文突显对“双百企业”工资总额管理上的灵活高效的导向,从工资总额预算备案制管理到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总有一款适合你。

五、支持“双百企业”建立正向激励体系

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指导推动“双百企业”综合运用好各种正向激励政策和工具,坚持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坚持结合实际、能用尽用,建立健全多层次、系统化的正向激励体系。

“双百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政策,不受试点名额限制。实施各种形式股权激励的实际收益水平,不与员工个人薪酬总水平挂钩,不纳入本企业工资总额基数。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可以结合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合理设置授予业绩条件和有挑战性的行权(解锁)业绩条件。非上市“双百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实际,借鉴国内外成熟有效的中长期激励实践经验,在本企业大胆探索创新,实施不同方式的中长期激励。

明律师解读:所谓正向激励,就是基于“增量效益”基础上的“增量激励”,让员工能分享企业新增的效益和改革红利。302号文首次明确“双百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无需申报试点,全部可以为我所用。

六、突破不允许“员工持股上持下”的禁令

根据《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国资发改革〔2008〕139号)有关精神,“双百企业”及所出资企业属于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的,其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可以报经集团公司批准后实施,并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后备案。其中,地方“双百企业”为一级企业,且本级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须报经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批准后实施。有关“双百企业”应当在相关持股方案中明确关于加强对实施、运营过程监督的具体措施,坚决防止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

明律师解读:这是自139号文出台后,第一次突破不允许“员工持股上持下”的禁令,针对属于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的“双百企业”及所出资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可以报经集团公司批准后实施,并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后备案。

七、加强“双百企业”党建工作

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指导推动“双百企业”明确党委(党组)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使“双百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确保“双百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明律师解读:302号文进一步明确加强党建的措施和目标,即通过党委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确保党委实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目标。

八、“双百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

支持鼓励“双百企业”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改革精神,主动探索、锐意创新。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对“双百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对该容的大胆容错,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同时,鼓励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建立健全符合本企业、本地区特点的改革容错纠错机制。

明律师解读:法无禁止即可为,还有改革容错纠错机制为你保驾护航,“双百企业”不要在等待观望了。

第9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顺利完成我市今年各项改革工作任务,现请各相关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交第三季度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根据《关于报送2018年度第三季度专项督察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通知》(防改办发〔2018〕12号)要求,请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开放合作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农村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根据督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形成整改落实情况报告,报告经本专项小组组长审签后于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下午下班前报送市委改革办。

二、组织开展年度改革督察工作,报送督察总结报告

请各专项小组、各县(市、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根据《中共防城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市委全面深化改革2018年督察计划》,对改革试点任务推进情况、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已出台重大改革举措贯彻落实情况、2018年全区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等,组织本专项小组成员单位、本地区开展年度改革督察,并进行认真总结,形成年度督察总结报告,经专项小组组长或县(市、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签审后于11月15日(星期四)之前报市委改革办。

督察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一是开展改革督察工作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取得的实效和特色亮点,要用具体的事例、数据说明;二是落实改革任务、开展改革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要用具体的事例、数据说明;三是根据改革方案的部署要求,目前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整改;四是下一步工作打算,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和行动;五是对推动改革工作的建议,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可针对某项具体改革提出,也可以从宏观层面提出。(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

三、报送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请各专项小组组织本小组成员单位对2018年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于11月15日(星期四)前收集汇总本小组成员单位的2018年改革工作总结后统一报送至市委改革办,各单位工作总结要经本单位主要领导审签或加盖部门公章;请各县(市、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认真总结2018年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经领导小组组长审签后,于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前将总结报送至市委改革办。

报送材料主要内容:一是我市已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二是我市承担国家和自治区改革试点进展情况;三是本单位、本地区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工作亮点;四是开展改革“自选动作”的有关情况;五是当前改革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六是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起草要求:一是工作总结要求客观、准确,重点总结有创新性、有特点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加强对改革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二是文字表述力求简洁,各专项小组成员单位报送材料的字数控制在2500字以内,各县(市、区)报送材料的字数控制在4000字以内。

四、准备六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

市委拟于2018年11月召开六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请各专项小组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对照《中共防城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以中央、自治区审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提出本专项小组拟上会方案或汇报题目,并按程序进行上报,经专项小组组长签审后于11月2日(星期五)下午下班前将拟上会审议的方案名称或汇报题目报市委改革办;方案送审稿和汇报最终定稿于11月15日(星期四)之前报市委改革办。

五、提交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组长牵头负责重点改革任务调研课题报告

请各专项小组根据《中共防城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督促相关课题牵头单位完成专项小组组长调研课题报告,并经各专项小组组长签审后,于11月9日(星期五)下午下班前报市委改革办。

六、报送市委深改组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改革任务情况报告

请各专项小组根据《防城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委深改组领导2018年领衔推动落实重大改革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防改革发〔2018〕 3号)文件,督促各牵头部门会同责任部门开展好相关工作,形成市委深改组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改革任务工作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领导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取得的重大进展及成果的具体运用等方面,经领衔改革任务的市委深改组领导审定后,以书面形式于11月20日(星期二)下午下班前报送市委改革办。

七、争取绩效超额加分

今年自治区设置了2分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超额加分,具体指标为:

1.承担国家或自治区重大改革试点(以在自治区党委改革办备案的试点为准)(1.5分)。对2018年新承担的改革试点推进,有阶段性成果,每项试点加0.3分,最高加1.5分。累计加满1.5分的市原则上不得超过6个。

2.通过中央媒体(纸质)及自治区级媒体宣传本地改革经验、做法(0.5分)。改革经验、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广西日报(头版头条)》《求是》《学习与研究》单篇刊发的,每篇(条)加0.1分;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推介的每项改革举措加0.2分,同一内容只加一次分,本项最高可加0.5分

请各专项小组、各县(市、区)党委改革领导小组做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