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新进教师培训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进教师培训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进教师培训体会

第1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蔡曼校长为我们陈述了她个人的一些事迹并从这些事迹中教导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蔡校还尤其强调了教师的伦理道德素质,这又分为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诚然,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根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就显得尤其地重要。在学校里,教师要在不同角色中做转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面对学生时,教师作为一名传递者,要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随时可能对学生形成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品德发展。处理问题时,老师也要考虑到对象群体是学生,因此需要用合适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而在日常学校工作中,教师作为一名执行者,要具备该有的责任感,认真完成工作,不随便应付。

殷校提到的一些管理学定律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外,还应该有管理学。进一步想想,现在新一代合格的教师所肩负的责任确实不只是传递知识那么简单了,而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所以管理学的知识对于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班主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墨菲定律的其中一点理解就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就是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kt250.com)要具备极强的责任感,尤其是是涉及人身安全的事情应尤其谨慎和细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只要有心就能避免很多小事而酿成的大错,平日也要有居安思危的心境。另外一个德西定律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主要是讲表扬和奖励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有位老师的回答让我受益良多,比如说表扬要分层化,面对小学生时应主要考虑物质上的奖励并配以精神上的鼓励,而面对初中生时精神上的鼓励却更加适用。表扬的同时还应具体化,这让表扬显得更真实,同时学生也能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优势。

除了两位校长之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教师代表也为我们分享了经验。最令我印象深刻地是黎腾飞老师的熏陶教育。在面对一些顽皮对学习有反抗心理的学生,熏陶教育可以说是一突破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减少学生的心理落差,与学生同等姿态学习,以此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告诉我们如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高姿态,应积极调整心态,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学习,注重熏陶的作用。

第2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及对策 培训模式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发展重点从数量渐渐转移到了质量上,因此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模式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师资力量也是高校办学的核心因素。从目前的教师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培养工作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稳定促进的作用,随之教育事业进入新的阶段,传统的教师培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所以高校教师培训体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在保障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水品的要求。

1.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高校教师培训正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培训目的和培训手段做出相适应的改善,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应对教育环境的改变进行培训体制改革。

1.1.1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教育事业进入全民化。2000年高等教育机构的入学率,已高达14%,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说非常高。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持续走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会不断提高。相应的,入学人数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人数也要能够与学生数量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需求量会迅速提高。既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民化阶段,同样的也要提高其多样化,来迎合更多的教育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也要突出其多样化和专业化,由此才能应对教育全民化的扩张。

1.1.2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连续多年的扩大招生,高中毕业人数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比率增加了近一倍,学生基数的增加,让学生群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个人差异的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相应相关部门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师足以承担起多样化教学的责任。高等教育教师培训机构也要对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要求,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2传统教师培训模式表现出的问题

1.2.1培训观念赶不上时代要求。现阶段教育事业,为了应对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更加提倡多样化教育。而现阶段我国教师培训模式还停留在满足教师数量的阶段,培训项目少,培训内容没有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显然传统的数量培训和质量培训,赶不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极大的限制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

1.2.2培训模式单调,忽略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师培训的发展过程中,培训模式逐渐统一化、系统化,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的,完全忽视了培训主体――教师的自我发展作用,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让教师培训显得过于理论,教师的能力很难满足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求。

1.2.3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效率上不去。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教育理念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的整体能力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在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的培训中,又缺少及时的实践机会,存在培训理论和培训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没有及时更新的培训内容则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要求,滞后了教师在岗的发展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2.教师培训改革措施的要点分析

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新时期教师培训的改革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教师培训导师组成。高等院校的教育主要针对前沿科学和专业技能,专业性强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要求。教师培训的导师团队,让有经验高素质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展开高度负责的高校教师培训。

2.2为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从高校办学的角度出发,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还要为教师提供继续发展的环境,保证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现阶段高校关于教师继续进修的工作开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进一步进修的费用较高,其次就是进修机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进修周期过长。同样的,在岗教师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足够的进修积极性。所以说,高校要给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让在岗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办学实力来说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3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师培训。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爆炸的环境,教师的培训也必须融入重新意识的指导,要从专业技能的培训向创新引导的方向转变,从而满足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实现教师多样化培训,关键在于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培训团队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导师,是构建多样化创新化培训模式的关键。

2.4注重教师培训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品的重要途径,更是整个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能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也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更多专业教师。

2.5增加培训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教学理论知识,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很难有实践机会,多数教师在通过培训后直接进入岗位,尽管有很多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支撑自己的教学水品,但真正运用到时间过程中时还是会出现问题。所以新的教师培训过程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起来,接受了专业理论教育的教师,要及时到课堂中去实践,培训机构要做调研工作,让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理论的实践,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指导和启发,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技巧,积累教学经验。

3.结语

确保新时期教师培训改革落实,还要从教师的聘用环节入手,以教师能力培训为中心,发挥培训机构的组织指导作用,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水品的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2]施晶晶,王瑾,肖海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2(9)

[3]王中相.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改革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何刚,乔国通.国外高校教师培训制度的比较[J].科技资讯.2009(32)

第3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每年都会引进一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加入教师队伍。这些新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是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也相对薄弱,这也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设计新教师培训体系,帮助其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起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任务角度出发,确定新教师培训内容,新教师培训应该包括学校概况、师风师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内容。第二,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以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课程设置等为依据,确定培训的重点。如果学校定位为教学型高校,那么新教师的培训中,会以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培训重点;如果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高校,那么既要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从教师个人出发,高校的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决定了大部分新教师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在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还相对薄弱;而且从学校到学校,阅历浅,涉世不深,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甚至产生弃教从商、弃教从政的想法,这也要求从师风师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培训。同时,在设计新教师培训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二、制定培训计划

制定新教师培训计划,首先要确定培训目标,做好教师角色转变,树立良好师风师德,扎实学好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等;接着,确定好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培训者、培训的地点和设施、培训的方式等。以7月—12月为培训周期并分阶段进行,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新教师本人为培训主体,以学校概况、师风师德、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科研等为培训内容,采用专题报告、座谈会、观摩课、评比、导师制、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三、培训实施

笔者将新教师培训周期定为7月-12月,按时间及内容分阶段进行以下设计:

(一)校本培训阶段(7月上旬到中旬)

1.校园概况介绍

7月初新教师入职时,可邀请学校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学校情况介绍。一方面,要对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包括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校园文化等;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增强新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2. 召开座谈会

召开教师座谈会,请新老教师同堂交流。会上,安排教师之间自我介绍,老教师的经验分享,新教师的疑问与解答等环节,提高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3. 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指导 

新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变时,可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模糊,因此学校在新教师入职之间,可通过报告或其他形式,将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给新教师参考,如针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建议其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路径;针对教学能力偏弱,但科研水平高,且有志于做研究的教师,可以走“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发展路径;针对教学科研能力强,管理水平较高,各方面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走“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级领导”的发展路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及专长,协助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

4. 实行导师制

    以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或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等为导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即导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带”出青年教师的良好教风,逐步提到其教学能力。

5.开展专题讲座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报告专题,邀请行业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做报告。在师风师德培训方面,可以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师风、塑师德、铸师魂”等专题报告;在教学理论培训方面,可以做“高校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等专题报告;在教学技能方面,可以做“教学信息资源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何站稳讲台”等专题报告。

(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阶段(7月中下旬)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凡新补充到高等学校工作的教师都要参加岗前培训。以广东省为例,新教师一般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之间参加省师培中心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完成《高等教育法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四门课程共110课时的培训。岗前培训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为主,以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岗前培训,使广大新教师初步掌握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职业修养和依法从教的自觉性。

(三)新教师备课阶段(8月份)

 通过前两阶段的校本培训及师资培训中心的岗前培训,新教师们对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培训,将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备课,研读教材及教学大纲,分析学情、制作课件等等。在备课过程中,新教师也可以多向导师请教,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四)新教师教学实践阶段(9—12月)

9月份开学,新教师正式站上讲台,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提高新教师教学技能,站稳讲台。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研讨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修改审定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活动,方便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帮助新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2.教学观摩

学校开展优秀教学示范课观摩,组织新教师旁听,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能。教学观摩后,要求新 教师写教学观摩记录,总结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特色, 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3.新教师公开课评比

学校组成专家组,如督导委员会等,对新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考核评比,评比指标包括: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驾驭课堂气氛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板书能力等。通过公开课评比,学校即要对新教师各项努力及成果进行肯定,又为以后的改进方向提出意见。

 4.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学校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时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训,新教师可以依托老教师的课题,或新申报的课题,以课题研究实验为平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引进具有先进设备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采用“微格教学”进行培训。微格教学为新教师提供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练习环境,对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精简,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并能使新教师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四、培训转化

培训转化是指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运用所学的机会、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技能等因素影响。为了鼓励新教师将所学的内容积极转化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将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增加激励措施及经费支持;接着,要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取得领导重视、同事支持;接着,完善指导教师的配备,如学科带头人、教学督导委员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等等;再者,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类评比、竞赛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再者,完善现代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为培训转化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新教师个人也要有将所学教育理论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主观意愿及迫切感。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加强,为培训转化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新教师积极将所学知识转化。

五、培训评估

对培训效果评估,最有代表性的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这一模型将培训评估的标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新教师培训进行评估,我们既可以了解新教师的培训效果,又可以为培训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针对不同层次新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

(一)反应层:指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反应及满意程度, 可以由培训单位在培训结束时,采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办法的方法进行评估。

(二)学习层:指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即教师接受培训后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受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采用模拟练习与演示、考试、心得报告与文章发表等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一般在课程进行或结束时由培训单位进行评估 。

(三)行为层: 指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 这一层面的评估可采取行为观察、访谈法、评课法、绩效评估、360度评估等方法进行评估。如由学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督导等观察及评价新教师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自评也评估的重要依据。对行为层的评估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以后进行。

(四)结果层:指教师在培训后在产、学、研三个方向上的业务改善,结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指标进行评估,一般是在半年或一两年后进行评估。

     总之,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转化、培训评估等几个阶段,逐步构建新教师培训体系,并不断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协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站稳讲台。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候艳芳.我国高等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唐亚厉.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第4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们有实践,也有反思,更有收获,初步呈现出“研有成果、训有成效、管有特色”的继续教育工作新局面。下面,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是农村县,现有小学×××所,小学教师××××人,初中××所,初中教师××××人,我们在工作中按照“十五”继续教育规划要求,不断探索适合我县情况的校本培训模式。三年来,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县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1084人,专科在函455人,占教师总数的69.3%。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39人,本科在函71人,占教师总数的4.7%。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288人,本科在函296人,占教师总数的36.5%。

我们的骨干教师队伍梯队已经形成,全县中小学共有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25人,市级骨干教师287人,县级骨干教师791人,校级骨干教师1182人。中小学获市、县明星教师称号的有40人,获县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有45人。中小学获国优课1人,省优课19人,市优课近百人。

二、具体做法、经验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力启动“十五”继续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县“九五”继续教育工作经验,确保“十五”工作的良好开局,县教体局于2002年5月16日在县三高中召开了×××县“十五”中小学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九五”工作成绩,表彰了先进单位和个人。徐显义局长作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努力培训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干部、教师队伍》的动员讲话。会上还全面部署了“十五”工作,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县“十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方案》、《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方案》、《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方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方案》等。《规划》对“十五”教师培训目标、内容、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均作了明确规定。使与会各乡(镇)教育办主任、中学校长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会议为“十五”工作起步写下浓重的一笔,为“十五”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保证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我们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由县教体局牵头,教师进修学校主抓,建立、健全县、乡(镇)、学校三级负责制。

教体局一把局长亲自抓继续教育工作,下设主管部门—人事股。人事股设专人统筹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各项规划、方案、政策的制定。

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各项培训工作。同时负责对基层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指导、检查、考核、评估等项工作。

乡(镇)教育办负责本乡(镇)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实施,并负责指导,评估各基层学校校本培训工作。

各中小学校校长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本校的教师培训方案,具体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同时要做好离岗培训的组织工作。

这样,县、乡(镇)、学校三个层面形成了上下链接、互动沟通、分工协作工作网络,保证了全县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3、更新观念,创新模式,提高校本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

“十五”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程的培训。新课程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改革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全面实施校本培训,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形式,确保全员参与。

①全新的理念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形势,发挥基层学校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在2004年3月下发了《×××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以文件形式确立了当前我县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校本为主、研训一体、管训结合”。《方案》下发以后,各学校积极行动。目前,校本培训已在各基层学校开展起来。

②全新的形式:

全新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与探索。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如我们的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鼓励基层学校以此为契机,在教师培训工作上独树一帜,形成特色。目前,我县共有30所小学申报参与这项活动。

我们以校际间交流为媒介,开展校本研讨活动。如我县的农村小学网络联谊校活动,有11所小学参与,定期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校际交流与研讨,效果非常好。

我们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为反思对象,结合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教学行为,升华教育理念。

我们以竞赛、评优为牵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小学教师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中学教师的新课标知识竞赛活动、中小学教师优秀课例评选活动等。

我们以研究性学习为系列,开展专题研讨。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不断提高研训教师素质水平,发挥教研员在学科研训工作中对基层的引领作用,内练素质,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学校每月一个专题,部室每学期一个专题,个人每学期一个专题,目前已坚持了三年时间。

另外,我们各基层学校还广泛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沙龙、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③全员参与

实施新课程,一线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既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又是研究者、开发者、创造者,因此,全员培训是基础和关键。我们从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入手,几年来,以“形成性考核作业”的形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等通识内容进行考核,全员参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的欢迎。

4、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完成多层面的校本培训任务。

为了使“十五”各项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我们注重挖掘各种培训资源,力争把各个层面的培训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

①通识培训。理念是:高定位、高起点、精选题。

2001年3月,组织全县干部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

2002年5月,组织全县教师集中观看国家课改专家傅道春同志《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录像片。

2003年1月,组织全县教师集中学习《走进新课程》,并对全书内容以“形成性考核作业”方式进行考核。

2003年10月,请国家课程改革与教材发展中心付一虹同志到我县讲学,使全县近400名干部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2003年11月,组织全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对“校本培训”进行了专题辅导。会议结束后,要求各位校长结合本校实际对校本培训提出新的思路和设想,充分发挥了校长在校本培训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②全员培训。理念是:县域统筹、校本实施、定期考评。

根据省、市“十五”规划内容,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等公共必修课已全部完成,培训率100%,全格率100%。

③骨干培训。理念是:精心组织、参与分享、以点带面。

2002年5月,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在首山镇二中召开,参加300余人。

2002年9月,小学骨干教师语文、数学科“课标”培训会在首山乡兴隆小学召开,参加500余人。

2003年10月,小学骨干教师案例教学培训会在首山镇一小召开,参加会议513人。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求各学校要有骨干教师校本学习计划,使骨干教师通过在岗的教学观摩、研讨以及送教下乡、上示范课、骨干教师校际交流、帮带新教师等活动,让每位骨干教师立足本职、本岗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④学历培训。理念是:组织发动、协调服务、保证质量。

由于我县财政状况紧张,教师工资相对较低,此项工作难度较大,但是,为完成省、市“十五”学历培训目标,我们加大了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召开会议、下乡宣传,使教师对学历培训重要性、紧迫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充分挖掘开发自身资源,同上级部门申请,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举办了函授、自考、电大、专业证书班等多种类型的培训,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最适合的学历提高培训机会。

几年来,通过我们热情周到的服务,严格规范的管理,共计培训小学教师(专科)302人(其中电大185人,自考34人,专业证书班83人),使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含专科)学历比例达到69.3 %。共计培训初中教师(本科)138人(其中电大31人,自考34人,函授73人),使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36.5 %。

尽管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但我们克服困难,拓宽培训渠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学习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早日实现省、市“十五”学历培训目标。

⑤新教师培训。理念是:岗位实践、跟踪考核。

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依据省、市中小学新教师培训方案,结合我县中小学实际,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讲座、研讨观摩教学、教学基本功训练、跟踪听评课考核、实习考察等)与分散培训(由新教师任职校负责,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子)相结合方式,使新教师很快地转变了角色,胜任了教育教学工作。共举办了3期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班,培训人数196人,培训合格率100%。

⑥英语教师培训。理念是:因需施训、学以致用。

我县小学从三年开设英语课程,英语专业教师几乎空白,为解决小学英语教师短缺问题,县教体局作出决定:每校必须至少选派一名有一定基础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到教师学校参加应急培训。结合我县英语教师现状,在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做到因需施训、因地制宜,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得。在我们艰苦努力下,共开办小学英语教师脱产培训班4期,培训小学英语教师169名。

⑦信息技术培训。理念是:骨干先行、全员推进、注重整合。

按照省、市有关规定,1999年底凡男53周岁,女48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计算机一级培训;2003年底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计算机二级培训。

针对我县中小学教师人数多、教师外出培训经费困难、培训与教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我们本着“骨干牵动,全员推进”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树立一切为基层教师服务理念,充分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晚上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培训。对特殊困难的学校,我们采取送教下乡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止目前,全县完成计算机一级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计3500余人,占应参培教师总数的95%以上;完成计算机二级培训(包括拟报名参加考试)的中小学教师共计1023人,占应参培教师总数的32.5%。

为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我们还开办了CAI课件制作培训班,开展了课件展评活动,召开了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使广大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部分教师能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我县计算机教师参加省、市课件制作大赛都取得优异成绩,县教体局、教师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县教育网现已建成。

⑧研训教师培训。理念是:创建学习型学校、培养专家型教师。

随着学习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面临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都将发生根本变革,加强研训教师自身建设,提升研训教师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显得迫在眉睫、日益重要。

首先,严把队伍入口关。

几年来,我们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全县中小学中公开招聘中小学研训教师18名,每位研训教师都是全县学科骨干和带头人,其中有国家级骨干教师两名,目前,我校共有专职研训教师46人。

其次,重视队伍素质提升。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研训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通过开展每月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会、每学期的百分考核、参加省、市高层次培训、开展学科研训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学术经验论文、指导并参与教科研实验等方式,提升了研训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综合能力,正朝着专家型研训教师迈进。

第三,鼓励教师进修深造。

我们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学历升格,支持教师到省、市参观学习等活动。目前,我校专职研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7人(3人在学)、专科学历15人。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机制作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对整个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否则这项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为此,我们按照“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拉动机制,确保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①加强学籍管理,实行学分认定制度

县、乡(镇)、学校都设有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全县统一实行学分证明书制度和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制度。每年末,教师学校依据教师个人参加县组织的研训活动情况及其参加校本培训考核记录,分批对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逐一审核认定,合格者由教师学校统一填写继续教育证书,并确认相应学时学分,对不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及时核查,进行补考,直至合格。

②政策引导,调动教师参培积极性

县教体局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县教体局2004年3号文件关于《×××县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并将其与教师评职、晋级、评优、聘任硬挂钩。

③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参照省、市继续教育有关文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县“十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考核细则》从组织领导、计划总结、档案管理、政策保障、过程资料、培训成效、奖励等七个方面进行量化。

教师学校依据《考核细则》每年度对各乡(镇)、各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进行一次评估检查,考核评估后,形成书面材料,通报全县,下发到各校并且按成绩排序,“十五”末期汇总,汇总成绩作为“十五”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乡(镇)、基层校对照《细则》进行自检自查,这一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三、认识与感受

以上是我们“十五”工作开局以来的一些做法和成果,通过这三年的工作,我们对校本培训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在实践上也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培训案例。下面谈谈我们对实施校本培训的体会和感受。

第5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是建立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关键,中职师资培训机制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职师资培训的制度、组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创新是我国职教师资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挑战,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实践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观念创新

观念引领行为,观念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先导,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创新须以观念创新为基础。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观念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树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战略观。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职教师资培训的战略意义,要把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当做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的长期投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在行动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在措施上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2.树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改革观。根据我国“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机制为保障”的思想,大力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手段,办出我国职教师资培训特色,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wwW.133229.Com

3.树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创新观。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要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变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要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训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制度创新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某一方面的体系。①制度创新是机制创新的主体内容之一,它影响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的运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创新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我国职教师资培训的政策体系建设。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因素。

我国职教师资培训政策一方面要协调有关物的因素,如培训经费、场地(企业、学校)、时间(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协调人的因素,如政府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本人、提供培训的企业管理者、培训人员(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等。如何将人与物的因素协调解决好,实现各方利益的互利、互惠、互赢,是政策制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建立我国职教师资培训机制必须应对的问题。

我国职教师资培训政策要考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要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长计议。职教师资培训机制创新需要长期的保障性政策,如法律法规等,也需要短期的调整政策,正确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特别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减少政策制定的随机性。要建立起有利于职教师资培训机制创新的政策体系,使政策引领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是起着打补丁的作用。

2.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培训。政策与法律关系密切,一方面政策对法律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政策依照法律贯彻实施。职教师资培训机制的创新,需要在我国现有《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教师从业标准和培训办法,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法制化。

3.制定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具体包括:(1)培训目标,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职教师资状况,理清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我国未来职教师资建设的终极目标,应达到的水平目标,要确立一揽子师资队伍建设目标。(2)培训实施方案,这涉及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包括培训实施步骤、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方法手段、培训考核与评价等,保证我国中等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常规化。(3)培训机构认定和定位,要明确划分培训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我国职教师资培训有步骤、有秩序、有分工、有合作、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

4.加快建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效果考核体系和制度。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职教师资培训成绩考核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培训成绩作为任职和晋升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仅把培训与评职称挂钩是不够的,还应与教师任职、晋级、加薪等挂钩,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形成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

5.建立完善的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制度。我国要对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进行完善,并进一步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的配套政策,形成企业与教育的互利互惠培训体系。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组织创新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组织创新是机制创新的物质基础,观念的落实、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这个实体。

1.要形成有利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创新的组织管理系统。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管理机构框架,职教师资管理机构应突破教育与部门、行业条框分割,成立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协调管理小组,建立管理机构的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统筹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组织与协调工作,领导和指导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形成全国职教师资培训网络。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是师资培训组织的重要成分,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主要途径。目前,应率先集中办好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带动整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发展。同时,优化现有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基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资源共享,杜绝多头培训、重复培训,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此外,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大市场调节的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建立师资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它们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3.强化校本培训。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某些省份职业高中,有30.3%的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②对此,应尽快建立起从培训内容、实施途径到运行机制一体化的校本培训制度,探索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的校本培训方案,解决处在不同专业发展水平阶段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改变校本培训中单一价值取向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单一评价标准,解决校本培训存在的教师专业发展个别化与培训内容千人一面的突出问题,从而保证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高。

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创新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是师资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既影响着师资培训机构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要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优化设计培训课程。制定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时,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既要关注职业学校教师急需的知识和能力,也要重视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设计课程和体系。

2.开发个性化培训的课程体系。要建立培训机构与参训者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菜单的模式,搭建培训课程超市,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要求,将规定培训内容与自选培训内容相结合。

3.加强应用性实践活动的培训,突出职教师资培训特色。积极开发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学方案,拓展实践技能培训内容。一方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积极与师资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及企业联合办学,开发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案,进行提升师资实践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制度,与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师技能培训实施计划,加强对本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

4.培训内容体现国际化视野。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家之间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的许多优秀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面向世界,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必须关注的内容。

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形式创新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形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培训形式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参与度。因此,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形式创新是培训机制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1.培训形式要体现“以人为本”。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对象是教师。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应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实际培训需要,实行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学历与提高单科水平相结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多层次、多类型培训在职教师。(1)学历达标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行业部门要紧密依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积极开办成人专升本职教师资班,采取系统进修、函授、自考、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加速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2)各种非学历培训。要充分利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对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业务培训,包括专业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方法的培训及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等,加强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训。(3)青年教师培训。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教师进修提高同任职和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保证师资培养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4)骨干教师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行业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通过国内外培训,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78.

②刘琴.中职教师培训模式亟待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7-04-05.

[参考文献]

[1]腾飞.师资培训的新领域——人本化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第6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在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高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高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周成海《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东北师大出版社

高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

王蕴枫.《关于农村教师有效培训的思考》长春教育学院

第7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教师 培训 目标 专业 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第8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

[作者简介]吴龙(1964-),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逻辑教学;吴海峰(1962-),男,辽宁开原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管理与培训;胡久江(1963-),男,江西新建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江西南昌33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JY232)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56-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我国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约有一亿多学生,六百多万教师,广大农村教师支撑着中国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他们是基础教育的脊梁。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省,总人口四千四百余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0%,据调研统计,至2009年,江西省普通中小学校有10914所,农村中小学校9922所,占90.9%,普通中小学校教师有335902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23481人,占69.9%。调研还显示,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接受现代信息和继续教育机会少,专业发展缓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必然需要。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相对单一枯燥,说教灌输,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相脱节,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有必要讨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革新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模式的研究既是理论层面上科学的求真,也是工作操作层面上的务实。模式是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总结、提炼、加工,突出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范式,它可以被模仿、推广和借鉴,可以使人们面对复杂的事物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而实施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系统论角度看,它主要由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管理等构成。模式分析现在被国际、国内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加强模式革新的分析,将能够使我们有效把握培训的本质,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培训工作过程中,认识培训发展规律,解决相似条件环境下的实际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和总体素质两大突出问题。就江西省而言,一是农村中小学,30~40岁这个年富力强阶段的教师数量普遍偏少,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二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与城市学校比较,小学教师专科学历以上的低于27%,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上的低于31%。2010年我们对江西省资溪县、安福县、南昌县10所农村学校的400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是,能够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仅为15%,绝大部分教师在县乡培训,其中还有26%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现在培训存在的前三位问题是: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培训计划一刀切。他们最希望的培训形式是教学观摩、案例分析、集中培训、专家讲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培训以行政推动、机构参与、教师被动参加为主。统一的培训计划,使培训缺乏针对性,想来的来不了,形成了培训供给和培训需求间的矛盾。统一的培训形式,以培训者为中心,单向灌输,使培训易走过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缺乏。统一的培训内容,使培训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形成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倦怠。

如何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真正体现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培训者的主导地位,构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从事培训工作者必须要研究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理念指导

1.终身学习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将继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基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接受教育培训,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承担未来教育工作的任务。因此,教师培训模式革新必须着眼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存在许多特殊性,体现在学历不同、水平不一、培训经费缺乏,职业倦怠较严重等方面。因此,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实要求,而且要思考它们的潜在要求,同时,还要研究他们未来发展的要求。在模式的选择上,要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尊重城乡教师实际差别,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选择,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通识知识和个性需求结合好,培训学习与自我反思结合好,实施按需施教,差别性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3.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在“科教兴农”的理念下,依据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农村中小学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农村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要成为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基地、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普及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农村实用技术,能提供农业知识咨询服务。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应该心系“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培训模式革新必须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三农”服务的本领。

4.开放培训的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者如果还沿袭封闭老套的培训模式,必然会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拒绝。开放培训要求我们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及兴趣特点设计和组织培训,依据农村的实际条件、环境的差异等实施培训,增强培训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体现应有的生命力。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选择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系统,面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定环境,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为培训效果服务的,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但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培训模式是随着培训地域、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的,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形成开放互动的多元化新模式,使模式的运用能体现教师主动、能动的原则,让教师达到最大发展,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助推剂。

1.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网络远程培训模式主要是以网络为平台对教师开展培训活动。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2000年我国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文件中明确指出:“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校校通”工程已为实施全员性教师培训提供了可靠保障。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培训学习的灵活性、自主性,扩大了培训规模,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难以统一集中培训的困境得以缓解,有效地解决了工学间矛盾;而且在培训方式上突出学而淡化教,做到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中心,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层次差异带来的多元化需求,给予学员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开放性、有助于弥补农村培训资源缺乏、培训师资水平偏低的弱点。2006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农村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计划”“西部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计划”等国家培训项目受到农村教师的普遍好评,也为各地开展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提供了示范。

2.课题驱动培训模式。课题驱动培训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教师或教师群体为主体,在培训院校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校发展和自身特点选择并确定研究方向,以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模式。模式中的课题研究体现了研训一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的思想,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模式中的合作强化了培训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密切培训院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联系,使培训院校的发展更加扎根于基础教育的土壤,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专家的引领,能在培训研究过程中寻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入点,在问题的研究探讨中获得专业发展,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课题研究驱动培训活动,为各个层次的老师铺设舞台,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有事可做,有助于诱发、加强和维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就动机,消除参加培训的倦怠,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观摩交流培训模式。观摩交流培训模式立足于教学现场,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展示教学和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并通过专家的评议、同行的研讨交流互动,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目的的实践模式。也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中小学教师对口观摩研讨,交流互动,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提高。观摩可以在校内、校际间、区域间等不同范围开展,其灵活的选择性便于农村学校交流的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展示教学利于专家、同行通过对课堂教学严谨客观的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有效地加以诊断,并在相互研讨交流中,得出改进的方法策略,实现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的目的。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不仅可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在与优秀教师相互平等、相互交流和共同研讨基础上,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体意识,促使“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4.跟进指导培训模式。跟进指导培训模式是建立在贴近农村老师、贴近农村教学实践的培训理念上,以农村教师的需求为方向,采取多元培训方式,促使农村教师自我提升的培训模式。跟进指导通过自我研讨和团队研讨结合、专家指导和教师间交流结合、专题研究和及时诊断结合等,在专家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走进课堂、走进问题的基础上,不仅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学习选择性差、针对性弱的问题,使农村教师平时有问题有人问,自我发展有人指导,实现了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5.案例专题培训模式。案例专题培训模式是依据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形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出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提炼形成专题,通过培训教师对专题范围的资源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案例实施培训的模式。该模式的案例教学运用将推动多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农村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解决农村教师实际需求、疑难问题和困惑,如为“三农”服务,可在深入农村调研基础上,结合地区农村发展采集真实案例,设置“农业技术”专题开展培训。

6.顶岗实习培训模式。顶岗实习培训模式是以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置换为基本形式,对农村教师进行脱岗培训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极大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师无法脱岗参加培训的现状,并通过系统培训,促进农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素质,达到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师范学生通过在农村学校实习可以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该模式是师范院校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师范院校熟悉农村基础教育,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好地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教研、咨询等多样化支持服务,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师范院校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发展成败在教师。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必须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月郎.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第9篇:新进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中学新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培训建议

我国于2001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对各课程的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上十年多的实践证明,当时的很多内容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作为新的课程标准,各地纷纷组织教师积极学习,以体会新课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尽快地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往的组织学习虽然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起到了推动和指明了道路,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结合本地中小学以往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实施,提出在2011版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以使2011版新课程培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培训为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正确利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知识,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理解停留在表面,达不到课标指导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缺乏跟踪指导,从而使得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培训前期准备,解决好“学”的问题。

(1)分层、分专业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建议在培训前期对辖区内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专业组织培训一方面培训者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同专业教师在一起学习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享,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所有教师的集中培训不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建议在培训中首先对各县区的代表进行培训,然后由各县区对县区的学校的各科目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本学校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每次培训的人数下降,更有利于受训者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整体提高。

(2)带着问题培训。

在进行个人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带着问题学习、研修”。在培训前先让每位受训者研读新课标,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新旧课表的异同点,并根据理解在培训会议上进行发言,对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进行交流总结,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2.培训过程解决好“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中,因此如何“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是培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1)新课标针对知识技能都做了哪些调整。

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用课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适应课标变化、抓住课标特点都是在培训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新旧课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改变?都是我们在培训中需要解决的。在培训中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发言、探讨,从而加深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宗旨,以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

(2)如何利用课标取舍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

新旧课标在内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怎么与我们的具体教学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建议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受训者现场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进行集中展示,大家对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讨论分析,找出新旧课标在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课标的变化、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师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中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在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集思广益,根据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一些自然学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体现自然学科的“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实现分层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够而存在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大众教育,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切实把握教学难度,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达到分层学习目标。

(5)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增强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要通过各类考试来检验。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使得对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更准确的评价。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可以采取学校、家庭、教师、同学、小组互评也可以采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中和评价。

3.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实时组织相应的研讨会,多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活动,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

三、结语

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使受训者熟练掌握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有长期学习与总结的意识,培训者更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过程,长期的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跟踪,通过举行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从而帮助广大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积极在教学中按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使得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