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第1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可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国,微观经济学是部分商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因此,对商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而迫切。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对于知识体系繁杂、基础理论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提高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微观经济学数学逻辑性较强,在教学中老师能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也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开展5年来,同学们的数学推导能力强,但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等不到位,教师通过设计研讨、演讲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并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理解基础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统计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需要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

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课时为54学时,课程知识体系繁杂、内容多,以前的教学中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尽管选用了通俗易懂的教材,但由于学生对于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又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很难将晦涩难懂的“高大上”经济理论同经济的实际运行规律联系起来,这样加大了微观经济学的课程难度。例如,需求和需求量在教学中区别明显,而现实中人们认为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需求量在需求曲线上是点到点的移动,反映的是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改变;而需求揭示的是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反映的是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

2.课堂效果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没多久,对大学学习生活没有完全适应,特别是理科生,由于受高中题海战术学习方法的影响,在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更重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很容易看到学习效果的课程,而对于理论性强的微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随着经济理论知识的积累,效果慢慢显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课堂上会看手机,注意力无法集中,对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的讲解没反应。

3.课堂授课形式单一,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性

微观经济学课堂上,采用的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授课方式,即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课,学生被动的学习,相对来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乏趣味性的授课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差。平时成绩中仅仅看作业、考勤,不能没有反映学生在课堂外表现以及学习态度;期末成绩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不出来。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反思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北师大珠海分校应用统计专业、金融数学专业中有不少学生商业意识较强,他们自信、思维活跃、有想法,具有创新特质,根据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一些同学从大二就开始有创新、创业的想法。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这一倾向,借助学校的转型升级东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更好、更快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报刊上选取典型案例,把交易过程尽量还原,即还原情境法,让学生感觉经济学理论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对供给弹性和需求规律的理解,可以以春节购买车票为例;消费者剩余及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以明星演出设定不同价位门票为例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情境的体验,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2.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已经形成了对“满灌式”传统授课方式的依赖,大部分学生自学的习惯没有养成,尽管不喜欢“满灌式”,但还是倾向于教师讲授,互动体验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探究出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采取辩论、课堂提问等,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考核方式多样,倒逼教学手段多样。

一般地,大学考试成绩会由平时成绩、期中小测、期末考试三种形式组成,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纳入平时考核中。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正面指导作用,也避免了单一考试的许多不足,这就倒逼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我们平时成绩的构成很丰富,除作业、提问、考勤外,会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写读书笔记;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包括:布置教学任务,提供案例资料;提出讨论问题;教师为学生创造小组讨论的良好环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讨论报告;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分析和总结,总结讨论的成功或不足的地方;对讨论进行评分,评分包括老师的评分、小组之间的互评、小组长对组员的打分、演讲的同学针对演讲内容进行提问四部分评分,采用加权平均得到一部分平时成绩。这些举措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及真实性。

第2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1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微观经济学需要讲授的内容特别多。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共有十一章,涉及的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等,教师很难在规定的50个(左右)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介绍,理论性非常强,难免会有些枯燥。并且,现在讲授经济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缺乏深刻理解,讲起理论来自身都感觉空对空,没什么依托,底气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看课件和记笔记上面,很少联系实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过来也受到了打击,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第三,研究方法多而杂。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很多,经常采用的有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像有些数学模型,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难以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第四,教材的选用存在问题。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版的《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思想,为西方学者所写,更有权威性;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根据自身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综合中国的实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国内得到大多数的认可并运用;第三类是照抄别人的教材而组编形成的教材,编者对研究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质量层次比较低。第五,考试方法单一。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微观经济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现有的理论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第一,调整教学班级的人数规模,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自由提问、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吃透所要讲授的理论,才能在交流中游刃有余。第二,教师应首先把理论讲透,再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科学,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商品价格等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日常经常经历的事情进行讨论。比如,物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价格的波动。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如夏天热就会引起对冷饮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影响价格的波动,那么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影响需求增减的因素有哪些呢?商品的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等是属于什么因素呢?第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可把一些次要、粗糙的东西去掉,留下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具体化数量化,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中有很多数量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数学模型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数量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的真实存在性。但数学模型的建立也要适当,对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适当多讲一些。第四,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多原著都是英文版。有的用英译过来的教材,有的用国内学者组编的教材。由于翻译上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那些非原版教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学的原始概念,而这种原始概念更能体现经济学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经济学的一些思想。第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版本为例,章节内容非常多,48个课时连课程内容都讲不完,根本没时间复习,有时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仅通过闭卷考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如可以把闭卷考试和平时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期中测试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3结语

第3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内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63-0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是使大学生内化它,而如何实现内化的关键则是构建内化机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既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也受微观环境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比之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宏观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更为深刻。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规划。

(一)加快经济社会建设,为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广大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不平衡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形塑大学生多元价值体系的深刻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然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大学生内化同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现实条件。因而,必须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统筹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减少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平衡各阶层的经济社会状况,这才能为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各大学生的素质,同样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这是由物质基础影响人们价值体系的更为重要的先决条件。道理很简单,现代传媒工具都是物质基础,使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外界的新思想;发达便利的现代交通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加便利地交往,同时也会使他们以一种更加开放积极的胸襟接受新事物,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庞大的先遣队,树立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

一般而言,相对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最高层次,无疑具有引领社会的责任和要求,必然要发挥其引领社会价值体系才有意义。但是,由于价值体系是比较抽象的,外显为具体行动才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引领作用。因此,国家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建立一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庞大的先遣队,为大学生树立典范。这支特殊先遣队的构成首先可以考虑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

1.各级领导干部应是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遣队的骨干。一是由各级领导干部的角色决定的。领导干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担任着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的光荣历史使命。这种角色就必须要求他们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由社会转型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所迫切需要的。当前干部队伍中,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干部思想观念、领导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准则出现一些问题,公务员队伍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追究原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他们思想观念中的指导与整合是一个共性。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各级领导干部被人民赋予重托,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让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各级干部首先应身体力行,带头践行。正如2012年在就职演说中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对大学生无疑是无言的巨大动力。

2.广大党员应是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遣队的生力军。一是党的特殊属性决定与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种属性必然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党的先进性使然。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种先进性要求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是一致的。三是共产党员的影响力所致。中国共产党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最大政党,共产党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绝大部分岗位。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全社会的各方面。因此,党员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应走在前列。

(三)着力引导、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引导作用

现代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日益普及,影响益深,使信息传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根本改变了此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与教师的状况,成为当代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互联网等媒体上各种假、恶、丑的信息也铺天盖地而来。这些极大影响着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国家必须着力引导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一些重要网站国家必须牢牢控制,坚持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空间,改善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虚拟环境。

从微观层面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主要是从高校层面考虑建立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机制。

(一)高校要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场所,它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因此,高校在把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政治任务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首先要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

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知与提高成效。一是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教育的范围。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和平台,通过丰富授课内容,突出教育重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学习、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机和热情。在教学方法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要把课堂放在教室,还要逐步适当地将课堂放到教室之外,通过鲜活事例吸引学生。当然,这些绝不仅仅是这些任课教师的责任,高校其他人员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二是丰富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手段。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学习渠道呈多元化特征。这既给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渠道。因此,广大教师要高度重视网络这个新型的教育手段,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内涵,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求,由被教育的对象变为自觉教育的主体[1]。三是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班级人数,采用小班制。目前思政课采用“批量生产式”的大班制,无法因“人”施教,大大影响了教学成效。因此,高校应在班级人数方面严格控制。

(二)高校要在广大大学生中积极树立他们身边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

全体大学生实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不可能齐步完成。高校应当积极挖掘广大大学生身边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好的典范,他们是自觉不自觉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一方面的榜样,这些榜样给大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敏锐的政治性予以发掘出来。还有,大学生党员、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大学生代表,他们也是广大大学生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学习榜样,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表彰活动,突出大学生身边平凡的人和事中孕育着的不平凡的精神和特质,以他们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力量感染广大大学生,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鲜活的榜样,注入新鲜的活力,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有效引领广大大学生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建立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机制

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机制,是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部机制作用的过程,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机制,具有独特要求。

1.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教育的成果。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广泛涉猎知识学习工作技能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律,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教育的实效性也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予以体现和检验。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也要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去诠释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和作用[1]。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反复躬行践履,形成行为习惯[3]。

2.获得社会正面评价和赞扬及舆论支持。一般说来,当社会对某人的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时,那么他就容易巩固这种思想行为。社会评价可形成某种舆论导向,创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这是一种无形的正能量,它既可制约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又会对社会认可的思想道德发生重要固化作用。此外,对已经接受的思想道德观念或信念,创造和给予其反复表达的机会、场合和条件,也可对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巩固作用。

实现广大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目标,需要建立合理有效内化机制。构建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机制,既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建立内化机制,也需要高校从微观层面建立内化机制,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的内化机制密切结合,才有可能使广大大学生卓有成效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大学生成功内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第4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1.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

系统动力学方法(SystemDynamics,SD)以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措施,基于反馈控制理论,实现定量结合定性的科学方法,经济与管理等均是其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系统动力学方法立足于整体,从宏观行为逐渐向微观结构进行剖析,在周期性以及长期性的问题中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尤其适应于处于精度要求低、数据不全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可将其视为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旁支,以横向的形式跨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就系统方法论而言,结构方法为系统动力学的核心方法,整合历史方法与功能方法。而从系统科重”的反馈回路,主导回路存在较大的可变性,为非线性系统。上述理论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J.D.Sherman的著作《商务动态分析方法:对复杂世界的系统思考与建模》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等同于一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式,系统动力的内部反馈机制及内部动态结构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特性及模式,系统也许会随着外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鉴于系统行为扎根于系统内部,所以是恒定不变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分析

作为面向未来的稳健决策方法,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Agent-BasedModelingandSimula¬tion,ABMS)有助于解决经济与管理中的各项复杂性问题,起到预判趋势与审度结果的作用,降低决策失误的概率。可将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方法理解为由上而下的捕捉系统行为,宏观现象由微观个体的所产生的交互行为(非线性)衍生得出,类似于“人浪效应”,其核心概念为“1+1<2”,即整体大于部分汇总之和。基于该工具,经济与管理科学中的组织及系统经过重构成为了具有相互作用的Agent集合。

基于复杂的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构建Agent模型并加以模拟,其核心作用在于对系统行为进行复制,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判与审度,长期战略与短期决策均可适用。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组成部分为多个可相互作用且具备适应性行为的独立个体,各个独立个体虽然带有自身的规则与属性,但是在Agent模型中可实现整合目标一致性的目的。

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方法,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既可适用于虚拟层面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也可延伸至真实世界的决策与判断,鉴于传统的研究工具与模式并不具备模拟性与动态性;因此,笔者认为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大有彻底颠覆传统研究工具与模式的趋势与潜力。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系统动力学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对比分析

3.1共同或相似之处

系统动力学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均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实现计算机模拟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列,其共同或相似之处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均为有助于科学决断的面向未来型的科学工具;2)均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结合;3)均具备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所不具备的长处与特征;4)均可实现对非线性(non-linear)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现实社会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预判与审度。非线性经济与管理特征图如图3所示。

    3.2区别之处

    3.2.1核心思想

系统动力学的核心思想即为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特征与行为模式,直接受到内部反馈机制以及动态结构的影响。笔者认为,系统动力学的宏观行为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其内部的微观结构,在微观结构恒定不变的前提下,系统的宏观行为也不会产生本质的改变。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核心思想建立于“1+1<2”,即整体大于部分汇总之和的概念之下,系统的全部宏观现象均是由非线性交互适应性行为以及多样化交互适应性行为衍生而出的[3]。经分析,系统动力学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核心思想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核心思想不同,诸如研究思路、研究工具和评判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也直接导致上述2种方法相互割裂,互不交融。然而,鉴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核心思想坚持“1+1〈2”的理念,因此,其比系统动力学更为稳定。

3.2.2分析单元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单元行为直接受到系统微观结构的影响,鉴于其内的部分敏感变量随时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其主导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可变性。基于同一系统结构环境中,假设时空条件相对恒定,其主导部分以及非主导部分均可实现互相转化的目标,整个系统的分析单元也呈现出动态可变的特征。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则涵盖2种不同的分析单元规则:第1种为基础性质的行为规则,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系统视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反应基本规则;第2种规则较之第1种的级别更高,可对第1种的基础性质的行为规则进行改变与修正,即为“规则之上的规则”,体现出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在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更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

3.2.3构建模块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构建模块由可实现互相作用的反馈循环模块构成,系统的行为特征是通过反馈循环模块所产生的。基于该理论,笔者认为,系统动力学的构建模块即为反馈循环模块。

针对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模型而言,其核心的构建模块即是Agent,整个模型是由若干个A-gent模块及其内部运行所构成的。一般而言,各个Agent均带有明显的独立性,规则各不相同,其全部的适应性行为均是通过Agent各异性的规则以及互相作用而出现的,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宏观现象得以产生。

3.2.4建模层次与视角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层次始于宏观层次,立足于系统整体的平均水平。建模视角则是自上而下,整个分析过程由宏观行为开始,至微观结构结束,并未足够深入。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建模层次始于微观异质,先行明确Agent的规则与本质属性,对其适应性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随后引申出宏观现象。建模视角则是自下而上,宏观层次现象很大程度上依赖微观Agent的交互性行为与适应性行为而涌现,因此整个视角显得全面而深入,较之系统动力学更为合理。

3.2.5动态起源与数学公式

系统动力学的动态起源为“累积”,状态变量等同于水平变量,信息—能量—物质的逐渐叠加累积,系统前一时刻的本期进出速率以及水平累积变化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状态变量。鉴于累积形式的动态起源必定会产生惯性延迟现象,对经济与管理的决策产生不良的影响。数学公式则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构成部分为速率方程与水平方程,计算机自行完成差分求解,计算软件多为Vensin软件与Dynamo软件。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动态起源为事件本身与变化起因,行为变化出现在阈值被完全突破之后,对较为复杂的经济与管理科学问题能起到更为理想的解决效果。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并不存在特定的数学公式表达,只是在IF—了HEN逻辑规则的指导下,对下一步的行为实现调整与优化,其中还包含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等,常用的软件有Netloogo和Swarm等。

第5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加强 ; 基层 ;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北湖区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为建设“五个新北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撑。

1精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1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夯实党的理论基础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等重大问题。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思想基础,形成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1.2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必然要求。在去年“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也是严峻的、紧迫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当今时代,虽然已经进入了和平时期,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在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愈演愈烈。从国际上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民权利意识觉醒,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以及组织死灰复燃、理想信念淡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还占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兴起,一些人热衷于借助媒体恶意炒作、扩大事态、激化矛盾。这些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严峻地考验着我们各级党委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这就要求我们都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切实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

1.3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推动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基本共识,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领导职责简化为“抓经济”。我们要深刻明白,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大局,宣传思想工作是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意识形态领域既有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也存在一些噪音、杂音。特别是当前,北湖区正处于加快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个北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等不和谐因素增多,这就需要通过讲好北湖故事、化解北湖矛盾、传播北湖声音来统一北湖共识、凝聚北湖力量、展示北湖形象,从而推动北湖发展、服务北湖人民。

2客观分析我区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成效

2.1立足“八微”载体,发挥理论武装大作用。近年来,北湖区巧借微宣讲、微心得、百姓微宣讲网络视频课、微舞台、微休闲读书吧、微电影、微广播“八微”学习载体,创新方法抓理论学习。涌现出了一批学习先进典型,比如廖永忠等30余位同志分别被评为省、市、区学习明星,人民路街道等20余个单位分别被评为省、市、区学习型党组织,水月论坛等20余个学习项目被评为全市的优秀学习载体、优秀学习活动。

2.2立足“五大”平台,凝聚舆论引导正能量。2016年,围绕全区中心、重点工作,共在中央级主流媒体上稿100余篇;在省级主流媒体发稿210余篇,湖南日报发稿38篇;在市级主流媒体发稿480余篇,有效提升了北湖影响力。以“北湖新闻”官方微信平台等新媒体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了区级电视、手机报、网站、《今日北湖》“五大”媒体力量,展示了北湖的良好对外形象。

2.3立足“五大”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风尚。近年来,北湖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围绕开展“带袖章倡文明,我是城市主人翁”、“三拒三珍惜”文明餐桌活动、道德模范评选、“传承雷锋精神,创建文明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大爱林邑,最美北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涌现出了“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全省身边的好党员”黄长久,市级重大典型谷庚秀,“最美妻子”黄海英等一批先进典型。市十一完小还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4立足“两大”项目,推进文化融城快步伐。强力打造市民大舞台、“北湖之夏”音乐周,“美在水月间”群众合唱比赛、“千年古郡情”郴州版龙女和柳毅情景歌舞剧、“欢乐二十年?温暖北湖”。近年来,全区建成16个综合文化站,129个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4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一级馆。共组织送戏下乡193场,观众40000多人次。同时,义帝陵国保申报成功,结束了郴州市中心城区和我区国保单位空白的历史。送电影下乡、“村村响”、“村村通”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项目的打造,加快推进了文化融城的步伐。

3进一步加强北湖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3.1建一支好队伍,形成洼地效应。一是资源共享,配齐村(社区)文化辅导员。二是筑巢引凤,广纳文学艺术人才。三是梯队发展,配强基层宣传干部队伍。四是加强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3.2抓一个好规划,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二是做强做大正面宣传。三是抓好价值引领。四是加快“文化融城”建设步伐。

3.3建一套好机制,激活引擎发力。一是落实党委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出台《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按照中、省、市要求,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建立中心组学习巡听机制。制定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巡听计划,督导各单位严格按中心组学习的“六个环节”进行,让中心组学习真正起到龙头示范作用。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新闻题材宣传策划工作联席会议、新闻奖励、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奖励扶持政策,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考核奖励办法考核等考核激励机制。四是建立财力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大宣传机制。意识形态工作,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要整合资源,改变部门为阵、各自为战的“单打一”的状况,将宣传思想工作与社会综治、民意调查、精准扶贫、统筹城乡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符合基层实际的强大合力,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阵地。

参考文献:

第6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20世纪7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束手无策,面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和质疑,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秉承了古典主义传统一样,新凯恩斯主义也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核心思想,或者说其理论内核是一致的,即都相信市场的不完全性,新凯恩斯主义的关键步骤是通过吸收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的某些思想,对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全新的诠释,用粘性理论代替了凯恩斯主义的刚性学说,即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调整其理论的保护带对凯恩斯主义作了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新凯恩斯主义对其理论保护带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引入菜单成本(menucost)、长期合同(long-runcontract)、信息不完全(non-perfectinformation)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riskanduncertainty)等概念,从微观层面证明了商品市场的非出清可以是一种持续状态;二是对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失业),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们通过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内部人———外部人模型(inside-outsidermodel)、隐性合同(implicitcontract)和交错合同(staggeredcontract)等理论证明了劳动市场的工资既不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完全弹性,亦不同于凯恩斯所说的刚性,而是粘性的;三是对于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引入了信贷配给理论(creditrationing)证明了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亦可以是一种常态。粘性理论说明,自由经济并不能保证各类市场的瞬时出清,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方面并不总是有效的。在粘性条件下,当经济面临各类外部冲击时,如果任由价格和工资自行调整达到新的均衡,且不说能否实现均衡目标,即使能够达到新的均衡,这一过程也将是缓慢并且痛苦的。这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减轻社会的痛苦。

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其研究对象均是市场经济,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说学派的成长都离不开与竞争对手的碰撞和相互借鉴吸收。20世纪70年代末,理性预期主义的标志性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评”(LucasCritique)①,卢卡斯认为宏观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微观行为个体的加总,而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却找不出任何微观行为个体的影子,即凯恩斯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这样,一旦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或偏好发生了改变,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就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卢卡斯批评”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一重要问题,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化,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界线日益模糊,出现了一体的趋势。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来说,个体的理性预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也正是在建立其微观基础的过程中,新凯恩斯主义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市场缺陷出发,力图通过考察这些缺陷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来解释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它们与失业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承认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但是货币政策在短期仍然可以起到平滑经济的作用。通过对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发现前者比较适合于长期分析,而后者则更适用于中短期情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经济虚拟化:对主流经济理论内核及其保护带的改变

20世纪70年年代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人类正式进入虚拟货币时代,即货币的发行不再有相应的储备要求,完全成为国家信用的一种表现。货币的虚拟化打开了世界经济虚拟化的大门。所谓的经济虚拟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以有价证券、金融衍生产品和房地产等为主要表现的虚拟资产,其种类和数量以及交易规模不断膨胀和扩张,以虚拟资产为主要载体的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并且成为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运行模式的现象。经济虚拟化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对主流经济理论的内核及其保护带形成了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经济虚拟化的影响:

(一)价格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吗?

主流经济理论认为价格或者说是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源的流向,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均衡理论正是通过找到一组价格来实现整个市场的均衡的。应该说在实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经济日益虚拟化的今天,这一结论就不能完全成立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两套完全的经济运行系统,对于实体经济系统来说,边际成本对于价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价格形成过程中,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一般遵循成本加成定价规律,而对于虚拟经济系统来说,主要是人们的心理预期而不是边际成本决定了价格,这对于虚拟经济系统内的资源流动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微观层面来说,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涉足金融领域,比如,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以及像通用电气(GE)这样的标志性传统制造企业,其下属的金融公司所创造的利润已经占到整个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2007年,美国华尔街金融性公司当年所实现的利润占到了全美公司当年盈利的40%以上。从国际层面来说,对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基本格局的解释,不管是绝对优势学说、相对优势学说、资源禀赋学说,还是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均是认为是相对价格决定了贸易的产生和流向,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本质上是美国凭借其发达的虚拟经济系统从全世界吸取资源供其消费,使其已经高度虚拟化的经济得以持续运转,而这种格局与相对价格没有关系。因此,随着经济虚拟化的深入,以预期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日益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价格所决定的只是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源流向,其重要性在不断下降。

(二)虚拟财富是真实财富吗?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一开头就明确阐明了其对国民财富性质和源泉的理解。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是当前主流经济学认识财富本质的基础,该理论认为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其价值就越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就越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对财富的认识本质还停留在实物阶段,即财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反观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财富构成,我们发现以各类有价证券、不动产和金融衍生产品等构成的虚拟财富占整个家庭财富的比例持续升高,在大多数国家都达到了50%以上②。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信用经济,财富作为一种社会范畴,本质上所反映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信用逐渐成为价值关系或者说财富的核心。一方面,以信用为核心的银行制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以信用为载体的虚拟财富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信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就是其重要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财富与有形的实物财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我们可以将财富定义扩展为: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某种价值属性,该属性即可以是有形的客观实体,也可以是某种观念上的抽象存在。

(三)资本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吗?

对于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探讨是当前主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詹姆斯•托宾曾说:经济增长是一个永远使经济学家们着迷和神往的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早期的哈罗德———多玛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后来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估算实际上都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技术给定,得出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决定。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国的劳动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大致是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投资。而从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来看,要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均衡,储蓄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应该等于投资。因此,我们说在短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率,也可以说取决于储蓄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该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超低储蓄率的国家,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仅为5.7%,2005年至2007年这一数字则接近于零,1992年至2007年,美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3.2%,美国是如何在如此低的储蓄率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呢?显然如果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逻辑我们找不到答案。长期以来,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占其总产出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对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起头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陈志武的测算,美国家庭总资产约为73万亿美元,其中约有35万亿美元来自过去10年的价值增值,劳动收入年积累的储蓄只有1.5万亿美元③。另外,2003年至2007年美国繁荣的房地产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为美国家庭财富的增长贡献了6万亿美元。家庭财富的大幅增长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消费,并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对于美国这种经济已经高度虚拟化了的经济体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既不是劳动和资本,也不是技术,而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主流经济理论与当前的金融危机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斗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9年和1981年英国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共和党人里根先后上台执政,为解决失业和经济停滞问题,他们分别采取了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自由化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开始复兴,并在与凯恩斯主义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为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经济学家们组成的咨询专家为这些国家开出了以自由化、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建议,并被采纳,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救援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开出了私有化的先决条件。经过这一系列事件,以自由化、私有化为典型特征的“华盛顿共识”开始在经济理论界和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流行开来。从本质上来说,“华盛顿共识”就是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重现,它坚信市场这只看不手的力量,试图恢复萨伊定律。但是,从最后的政策实践结果来看,“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运动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这并没有影响新自由主义前进的脚步。例如,格林斯潘曾担任美联储主席达18年之久,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其一贯理念就是深信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认为如果市场中出现了泡沫,理性个体会形成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泡沫和风险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理性个体的自利行为会产生一个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但是,如果央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例如为戳穿资产泡沫而提高利率,就很可能带来经济的衰退。由此,他认为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预防泡沫的产生,而是一旦泡沫破裂,央行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以避免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实体经济带来过大的破坏性冲击。而且,格林斯潘还进一步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就能够实现股东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会窒息该市场的创造力与活力,进而会影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正是秉承这一理念,美联储及相关机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金融创新行为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而积极进行鼓励。例如,1999年美国颁布了《银行现代化法案》,废除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规定①,鼓励银行向全能型的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2000年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则取消了联邦政府相关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取消了关于投资银行经营不得超过15倍杠杆比率的上限规定。21世纪初,随着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为防止经济的衰退,2001年美联储在一年之内就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至2%以下,与此同时,美国巨额经常性贸易逆差带来了大量回流美元,这两个关键因素使美国国内流动性异常充裕。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部门的发展吸收了大量流动性,因此,并没有出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大幅上扬,但是却使得金融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上出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最初动力来自于对金融监管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但是,所谓的分散风险其实只是风险的转移,即将个别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到整个社会,这反而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并由“次贷”事件引发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巨幅动荡。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思想在政策层面的实践导致了这场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经济虚拟化与未来经济理论的演化

第7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学业多元化考核;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参与感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追求更高分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考试题被迫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损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为了破除大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期望在此门课程方面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二、《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管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学习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基础理论的碎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可以实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形成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

三、《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

根据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学习笔记成绩、章(节)知识点随机测试、案例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成绩根据教学要求,在前三个方式中取最大值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与第4部分的70%组合构成期末总成绩。

(一)学习笔记评定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对《微观经济学》中讲授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课后要尽可能将这些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引申。其次,要养成对笔记进行再整理的习惯,并能够根据简化的笔记准确回忆出所讲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习笔记由老师课前或课后随机抽查为主。

(二)章(节)随机测试

章(节)随机测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消化所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章讲解结束后进行测试,方式一是让学生总结本章知识点,方式二是对知识点进行编码,随机抽题考试。每次10分。共90分。另外预留10分作为态度调节分。

(三)案例讨论

本课程根据知识点编写案例库,在案例库中筛选5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20分,根据所学经济学原理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分析结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四)期末考试成绩《微观经济学》期末统一考试不仅涉及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还包括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等考核,从记忆、理解、运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整个多元化考核的方案中,前三种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考查,第四种方式是对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查。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不仅要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更要体现考核目的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课后的知识收获。

四、《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实施意义

第8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现象,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当下中国处于一个“双转型期”,即人类文明转型叠加社会转型。从世界范围上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形态”的博弈仍在进行中,全球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还在重塑之中。从国内看,改革正处于深水区、攻坚期,各种矛盾和利益纷争正处于振荡调整过程。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使得社会现象更加纷繁复杂,传统的是非判定标准出现错位甚至遭到颠覆。这对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更易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而社会中“高富帅”、“白富美”和所谓“丝”们的反差对比,阶层固化趋势和新的读书无用、读书致贫的论调,以及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报道、“蚁族”、房奴蜗居的“灰色图景”,更对青年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弱化了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2.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强劲上升,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但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并没有改变。他们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我国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兜售、传播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社会公众和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整体安全,消解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这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以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发展的两面性和难以管控性,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和凝聚力。美国人安德鲁・查德威克说,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当前的中国网民数量已经形成了空前的社会“网络力量”,更多的民众尤其是大学生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看法和意见,每个网民都是信息“人”,大学校园内处处可见“低头族”和“手指一族”,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不断涌来。与此同时,人们对社会政治事件、国家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等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各种消息、言论、观点、评论因互联网的便捷性得以迅速传播和扩散。但是,互联网具有巨大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两面性,上网人群中并非所有人都以严肃的法律法规规约自身,“难以管控性”特征依然存在,网络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等非理性舆情的不断出现,严重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更显任重道远。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课堂和学校日常生活中,使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

1.在制定“两课”教学及相关制度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课堂。孔子就有“庶富教”的理论,认为人口众多、民生富裕的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人民教育好。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现在一些“两课”课堂不活跃,学生不爱听,翘课现象严重,这与“两课”教学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强化责任和担当,运用接近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上。同时,要积极把党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学校相关的方针政策,如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的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等方面,除了肯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旗帜鲜明地予以规定和明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契合,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而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保证。

2.在学校日常生活需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接触面广,获得信息途径多,思维活跃。他们对知识理论的需求、对社会就业的需求、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对爱与被爱的需求是丰富的、广泛的、切实的。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因此,这些方面的需求如果受挫,极易产生负面影响。教育主体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极大地影响他们的人生历程,有的放矢地做好融入贯穿工作。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要遵循这一规律,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分析大学生成长需求、利益诉求,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共鸣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有底气,从而使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根基牢固。

3.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焦点所在。有人说,80后是电视的一代,90后是互联网的一代,00后是移动互联的一代。青年大学生喜好上网、读屏、看视频,网络的力量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除了利用好传统媒体外,还要克服轻网、厌网、怕网的心理和行为,把现实中的交流与网络交流以及其他新媒体的交流结合起来,如参与到学生微博、微信的互动中,在情感的沟通和认识的交流中,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地传播正能量。

第9篇: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际政治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探索高职院校国际政治观教育现状,认清形势和问题,寻求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促进校园稳定、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国际政治观教育的大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让整个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不断增强。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时代下,电脑网络、手机通讯、各类传媒平台,带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人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更多的国内国际问题,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外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在某些热点焦点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易受到网络、人为的熏陶,产生偏差。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建立更优良的国际政治观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手段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随着“90后”学生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认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现状必须适时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这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认知标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冲动性、波动性,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又一显著特征。

一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认知方面。他们经历了中国国家实力快速增长,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期,亲身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自己的国家,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然而,伴随经济开放的同时,国内外各种思潮也乘机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敌对势力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发展,给一部分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大学生开始对社会问题认知产生偏执,对国内外热点焦点事件立场动摇,对我国政府的态度、做法产生不客观的失望。

二是在个人思想意识和认知方面。高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他们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且敢于尝试。涉世未深的他们易受到虚假信息和别有用心势力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

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国际政治观教育体制,解决大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不足、易受社会思潮左右、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兴趣不高等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的途径

政治观教育是一项着重于在意识领域的教育活动,专注于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方面的传播,它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面的界定,并且包括了国家在意识领域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对影响公民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教育途径有:

一是高校重视国际政治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广大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真查究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适时理论联系实际,让政治课堂走进学生内心,并着重从高校文化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好架构与优化。

二是优化政治类课程设置。高校在政治课程的设置上,应本着合理、有效的原则,将政治课程作为必修课予以重视。从专业教师配备、课时分配、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目的。高职院校要开设当代国际关系、世界政治与经济等“国际政治”类课程,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外热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用事实说话,增加典型案例、社会热点在国际政治课教学中的比重。

三是利用信息手段,着力提升国际政治观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国际政治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在网络、微博、微信、QQ等传播媒介上开设第二课堂,注重和学生的课下在线教育,及时与大学生们进行国内外热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看法,并合理进行教育引导。

四是定期开展座谈、专家讲座等灵活教育形式。通过开展专题座谈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就最新国内外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政治热点的来龙去脉和问题实质,更好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政治学习与参与兴趣,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旨在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目标是实用性。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国际政治教育也必不可少。人性化、和谐化、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锤炼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大学校园里的国际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带来更为开阔的眼界与水平。

总之,当今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国际政治观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们更好的把握国情,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良好的国际政治观和政治参与意识,不仅是他们自身素质的展现,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洪玲.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吴利平.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