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份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找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新一轮的粮食增长点——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调查与思考[EB/OL].攸州网,2009-09-29.
1、保质保量完成了2010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市级验收并得到验收组一致好评。2010年是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开局之年,为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与进度,我办在项目建设招投标的同时,安排了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放样,保证了格田规格标准统一,坐标方向统一,开工时间统一,施工顺序统一。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赢得了施工时间,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建设,显示了区农发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市验收组在反馈意见的座谈会上对这一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应在全市推广。做好了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扫尾工作并及时交付给项目区群众使用。
2、提前完成了2011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1年度值夏芳洲垅、东固浪田垅共计高标准农田面积1.575万亩,在工程建设任务重、涉及范围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极其少、天气又恶劣的条件下,我们以拼命三郎的旺盛斗志和实干精神,领导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督导,及时掌握与协调施工中的问题,使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责任田及时交到了项目区农民手中,确保了不误来年农事活动。
3、与时俱进,成功申报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为在产业化经营项目上有所突破,我办认真摸清国家、行业投资动态,及时捕捉争资信息,在学懂吃透农业开发扶持农业产业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分析我区农业产业及龙头企业的现状、优势和不足,及时与企业传递信息,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指导所选企业编制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成功争取到我区首个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目前中央财政贷款贴息资金28万元的计划已经批准,计划得到落实。
4、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编制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2011年是“十二五”首开之年,为切实做好我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与规划工作,我办及时组织人员,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规划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向上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确立了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方向。
5、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过省级评审并获得通过。为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更科学、合理,我办主要领导和水工人员长时间深入项目区,主动与项目区乡(镇)联系,走访项目区村干部与群众,吸纳项目区干部群众对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意见,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具科学合理。
6、精心编制招标标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确保施工招标顺利进行,我办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招标标底,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招标机构做好中介工作,为10月中旬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办招投标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7、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1及时捕捉相差信息,全力投入招商引资,目前进园项目正在与客商洽谈中;2落实社区帮扶资金2万元;3完成新工业园区招工任务;4做好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下步工作安排:
1、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提前实施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工程及2011、2012年度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工程项目将于9月下旬挂网公告,争取10月中旬进行工程施工招标。
2、招标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做好施工准备并开始施工,要求次年3月底全面完工。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东平县农田水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做法
1.“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级要求,东平县把2011-2012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设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通过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做法
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平县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2.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东平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问题比较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水利建管模式,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传统向现代先进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刻不容缓。为此,东平县紧密结合本县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基础上,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原则,相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东平县农田水利规划》、《东平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水利建设规划。计划2012-2020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3万亩,提升灌溉面积30.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节水能力3073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量478.9万元。通过集中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连片建设、配套改造,形成规模,发挥工程总体效益,彻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加强管理、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县委、县政府对“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经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项目列入了县委年度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严格按程序组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联合成立“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同时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农民受益。
2.3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管协调发展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狠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采用“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2010年以来全县所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全部移交给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有效确保了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征求群众意见,物价、水利两部门有关专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共同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核定了项目区终端水价。在项目区全面推行“以水养水”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使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关键词:GIS;RS;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29-02
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概述
我国从2000年开始的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地面积,特别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目的,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生活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前,必须做好项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即在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充分考虑土地整理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前提下,制定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在这项工作中选择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投资是否有效,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等问题[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主体包括四大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从工程角度来讲,涉及到土地复垦、水利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环境工程等,门类繁杂,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要求较高。因此,应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更具现实意义。
2 GIS在土地整治单元工程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
2.1 土地整治单元工程
按照TD/T 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单项工程由若干个单位工程组成,能够独立发挥某一类土地整治功能要求的工程项目。单位工程是具有相同的设计功能特点,可以组合发挥作用的工程项目。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单独发挥作用,且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项目。单元工程是分部工程中有多个施工工序共同完成的单体结构综合体,构成工程质量评定基本单位的工程项目[2],以单项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例,工程项目划分如表1。
2.2 GIS的应用
从工程项目划分表中可以看出,灌溉与排水工程分布工程种类繁杂,且每个分部工程又包括若干个相同或不同设计标准的单元工程,且项目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外业测绘路途远,且规划凌乱,给工程设计带来困难。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查询、统计、显示、管理与应用功能,当前大多数的土地整治工程应用AutoCAD平台进行规划设计,若结合GIS平台,可以实现项目位置查询、添加设计以及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必要属性信息、单元工程造价等统计功能。结合遥感数据,在分辨率高的影像上设计,可以免去很多的测绘成本。此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图件大多为GIS平台下作业生产的矢量数据,因此,在GIS平台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与以往的数据具有较大的匹配性,且设计过程中可借助、调用以往的数据作为参考图层,给作业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
3 RS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3.1 土地平整工程
依据GB/B 30600-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土地平整工程是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理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和耕地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工程是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质土壤治理、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3]。
3.2 RS的应用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田块范围界限不清给作业人员带来困难。通常,作业人员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未利用地图斑上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工作。实践证明,借助合理分辨率的项目区RS(遥感)影像,可较精确地画出设计图斑界限,提高了设计方案、概预算等可行性研究的精确度;同时,RS影像可以直观地辨别设计图斑和周围地物的位置关系,较便利地识别作业位置,为日后的工程管理提供方便。
4 结语
在GIS和RS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传统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大,精细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作为高科技的应用技术定会成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领域的主流设计工具。
参考文献:
[1]张 超,王秀茹.Map Info和AutoCAD支持下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1):189~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3-2013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技术比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信息技术、规划技术、乡村景观保护与重建技术等。德国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纪,在土地整治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统(LE-GIS),将土地整治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技术可追溯到15世纪,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过成立“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土地关系与土地整理问题国际研究会”,提出了统一进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与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标准,研究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澳大利亚的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重点是因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复垦问题,在土地复垦整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了大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视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研究。Caya等将模糊专家系统模型(FuzzyEx-pertSystem)应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权属分配得到更多农户满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块总价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须要对地块的价值进行评估,GIS技术在价值评估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国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术已经比较科学、系统、规范,适应了土地整治实践的要求。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有关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实践中非常缺乏技术支撑。我国急需从土地整治技术的工程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等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是景观设计与生态化整治技术。胡静等为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从建设一体化监管信息平台出发,构建了“中央—省级—县(区)级”三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王金满等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软件的统计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测算方法和流程,并为测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鉴;叶艳妹等设计了农地整治中急需解决的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和灌排沟渠生态化设计技术。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了首个土地工程研究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东部基本农田优质精细型土地整理技术、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这也充分说明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和趋势。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3.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关键词:排水沟;设计;技术
Abstract: set high standards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to ensure that food production safety, realizes th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effective action. With the augmentation of the state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modern agriculture the breath of the strength of the field project will continuously increased, shoulder the drainage, platoon stains, water,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so on many items in the field of the drainage engineering, will in the futur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great effect. This paper will pick up in the design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field,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drain, the design of the drain procedures etc, and everyone study.
Keywords: drain; Desig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41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的主要内因之一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和节水灌溉技术含量的增加。近年来,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国家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的田间工程,形成了沟相连,路相通、林成行、田成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水沟作为田间工程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排除地表水,减少田间淹没深度和时间、减少地下水位上升高度、排除田间农药、化肥的残留渍害、建立生态净水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排水沟的规划设计,是发挥田间工程效能的重要环节。
一、田间排水沟的设计要素在进行排水沟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排水系统工程布局和工程标准,确定田间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分析计算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的流量、水位、断面尺寸和工程量。田间排水沟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比降边坡系数等要素。
(一)田间排水沟的间距田间排水沟间距和断面尺寸由排水要求和机耕要求确定。
(二)田间排水沟的断面
除涝排水沟的断面根据排涝流量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先选择排水沟底的纵向坡降、横断面的边坡系数及沟床的糙率。兼有除涝和防渍的排水沟,一般按照排渍的要求确定沟深,再初步拟定过水断面,再校核是否满足除涝要求。
(三)田间排水沟的沟深
农沟深一般为1m 左右。最末一级的地下水排水沟的深度,根据排水任务而定。防渍功能的沟深为0.8~1.5m。防止土壤返盐的沟深,则为地下水临界深度。
(四)沟深与间距的关系
排水沟水位与沟深间距关系一定时,排水农沟深度与农沟的间距有关。在要求的地下水位一定时,沟深大则间距大,沟深小则间距小。间距小,沟可浅些,否则要求较大的沟深。一般情况下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施工条件,初步确定排水农沟的深度,再确定相应的排水沟间距。由于排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需要通过试验资料和相近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析选定。
(五)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设计流量分排涝流量和排演流量两种。计算设计流量时,首先确定这两种情况的设计排水模数,然后分别乘以与排水沟断面相应的汇流面积,即为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
(六)排水沟的设计水位要求
排水沟设计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排渍水位是排水沟平时应维持的水位,也称日常水位,主要满足控制地下水的要求。为了保证农沟水位不被奎高,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逐级降低,除了水流的纵向坡降外,各级沟道汇流处尚需有适当的水位落差,一般为0.1~0 .2m。排涝水位也称最高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排涝时各级沟道的水位均不应高于沟道两侧的田面高程,以低于田面0.2~0.3m 为宜。在抽水排涝情况下,承泄水泵排水的排水沟段,或通过小块洼地的排水沟段,允许筑堤束水,使沟内水位高于两侧田面高程。
(七)排水沟的边坡要求
由于有地下水逸出,容易坍塌,因而常采用较缓的边坡。由于排涝历时短,沟坡容易长草,沟床糙率大,因而耐冲能力强,可以选用较陡的纵向坡降。
(八)排水试验
根据农田排水试验规程SL-109-95 的要求进行试验。试验时,针对某种沟深,拟定一组排水沟间距,测试排水沟间距最终排水效果。
二、排水沟的设计步骤
(一)排渍水位设计
排渍水位是排水沟经常需要维持的、满足防渍或防止盐碱化要求的水位,也称日常水位。其初步设计步骤为:一是确定排渍控制点高程(取最远处低洼地高程值);二是初拟各级排水沟的比降;三是推算排干沟出口的日常水位。应满足干沟出口处的日常水位(排水承泄区的水位)。若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调整比降,尽量争取自排。在水网圩区,无法自排,则采用抽排来维持日常水位。
(二)排涝水位
排涝水位是排水沟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的水位,也称最高水位。其设计步骤为:一是确定排涝控制点;二是拟定各级排水沟比降;三是计算干沟出口处的排涝水位。应满足干沟出口处最高水位不低于外河的最高水位。若干沟出口发生壅水,则需调整排水沟比降,或筑堤束水。若无法自排,则考虑建站抽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沟道的滞蓄能力,可采取提高加密沟网、提前预降沟水位等措施。若排水沟同时具有排渍和排涝的要求,则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水位要求。若以排涝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渍要求来校核。若以排渍要求确定沟道断面,则以排涝要求来校核。
(三)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水沟横断面设计的步骤:一是确定排水沟横断面尺寸。一般干、支沟应作具体设计,斗沟选择有代表性斗沟作典型设计,农沟可采用地区统一的标准断面;二是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排水沟过水断面,通常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方法与渠道计算相似;三是底坡应考虑接近地面坡降,以避免深挖方。应考虑承泄区水位,尽量自排。应满足不冲不淤,比降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四是结合引水的沟道比降宜缓,此时应顺坡排水,倒坡引水。结合蓄水灌溉、滞涝、通航时,也可采用平沟底。
(四)边坡设计
边坡系数主要与土质和沟深有关,一般同级沟、渠相比,沟道的边坡系数大于渠道的边坡系数。应考虑地下水渗出、坡面径流冲刷、沟内积水时,波浪的侵蚀等因素。
三、设计中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是根据防渍、通航养殖要求校核排水沟的水深和底宽。如果不能满足防渍、通航养殖要求,则应拓宽加深断面。如果排渍要求的沟深比排涝要求的沟深大得多,则可以采用复式断面,这样能满足排渍要求,又不致使断面扩大很多;二是平原、水网圩区,排水沟校核滞涝要求:确定需要排水沟滞蓄的水深,计算需要排水沟滞蓄水量、排水沟滞蓄容积、滞蓄能力。校核增加抢排水量,减小要求的滞蓄量。扩大沟深或沟宽,或采用复式断面,增加沟道密度;三是沟道灌溉引水能力校核要求: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往往平坡,逆坡引水。需校核输水距离及水位能否满足灌溉要求,推算水面曲线,如不满足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参数;四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农田生态建设问题凸显,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排水沟和沉淀沟的布设问题;五是设计中要注意排水沟网的观感效应,勾画出与现代农业气息相映衬的生态艺术设计作品。
高速、高速两侧界外各30m范围。
二、建设标准
高速公路两侧各栽植意杨和银杏,株行距为3×4m。居住线、鱼塘、单位及农民住宅前后以经济树种和花灌木为主。
三、建设要求
本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按照市规划设计的统一要求,做到建设范围内应栽尽栽,高标准实施,并切实落实好长效管护措施,以确保树木成活、成材,取得应有的绿化成效。
1.苗木品种和规格。高速公路两侧意杨选用I-69杨、I-72杨或351杨,规格要求米径2cm以上,苗高2.5米以上;银杏米径5cm以上,苗高3米以上;桃花米径3cm米以上,苗高2米以上;球类篷径0.5cm以上。
2.栽植要求。高速公路意杨挖塘80×80×80cm,深栽60cm以上;银杏挖塘60×60×60cm。
3.树木配置。
(1)农田部分
在隔离网各向外30米处开挖隔水沟(界沟位于30米范围之内),隔水沟开挖标准为口宽1米、深0.8米、底宽0.5米,同时在隔水沟与农田之间利用开挖隔水沟的泥土整出一个宽度0.5米的土岸。在公路隔离网和隔水沟之间栽植意杨,但在靠近隔水沟的一侧栽植2行银杏,株行距均为3×4米。
(2)鱼塘部分
公路两侧的鱼塘,在离隔离网向外各30米范围内的岸边间隔栽植球类和灌木,以黄杨球、龙柏球等为主,间隔栽植花桃、夹竹桃等灌木,株距均为2米。
(3)居住线部分
位于公路隔离网30米范围的居住线,动员广大农户自行栽植以经济林为主的果树,主要为银杏、桃、梨、柿、葡萄、枇杷等。
四、职责分工
1.各沿线镇人民政府负责土地流转、界沟开挖、工程招标、工程实施、管护责任落实等工作。
2.农工办、国土局负责协调指导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工作,依法落实用地(土地流转的考核验收由农工办负责)。
3.农林局负责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工程监理、造林进度推进、造林工程验收等工作。
4.财政局负责土地流转市付部分所需资金的筹措及拨付。
5.监察部门负责效能考核,对土地流转、造林工程招标及实施、资金拨付等进行跟踪督查,并及时通报。
五、时间部署
1.造林规划设计:年12月10日前完成。
2.造林土地流转:年12月31日前完成。
3.造林工程招标:年1月10日前完成。
4.造林工程施工:年3月20日前完成。
5.造林工程验收:年3月底前完成初验。
六、具体工作
1.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采取长久租赁方式,租赁协议由市农办统一拟定,租赁费按400公斤大米∕亩·年的标准(大米价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为依据)支付。
2.租地费用。租地费市财政承担80%、镇财政承担20%。首期(第一年)租地费在各镇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后即以镇为单位支付给农户,以后每年须于12月底前与农户结清下一年的租地费。各镇今年年初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流转的5米范围内的土地统一纳入这一次流转的范围,各镇要做好年初所签租赁协议的衔接工作,土地租金和管护费用待市统一验收后按实拨付。
3.造林工程招标和管护。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由各镇根据市规划设计制定招标文件,划分标段,按规定程序通过招标确定工程实施单位和管护主体(建议二位一体),签订施工和管护合同。要根据林权制度改革要求,谁投资、谁栽植、谁管护、谁受益。
关键词:农田水利;质量;监督;材料
1严把环境勘测关
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节,防汛抗旱,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在工程建设之初,立项规划时一定要做好环境勘察,因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位置相对特殊,都是处在野外,一方面要确保工程不被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施工建设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影响程度,所以环境勘测工程十分重要,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对当地的地质、气候、工程周边的植被等都要进行考虑。农田水利建设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的环保性,避免因工程的建设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1把好材料关
材料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水平,所以要严格把好材料关,确保工程所用材料都符合规划设计标准,保证高标准完成工程建设。一是要对送检的样品质量进行检测,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确定材料样品是否符合工程建设要求;二是对于材料进场前的检验,一定要按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对于不合标准的材料禁止入场,保证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三是进场后的材料也要进行检验,避免因特殊原因造成一些个别材料有瑕疵而混入工程,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2.2把好工程施工设备质量关
工程施工设备对于施工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要合理选择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设备。一是面要保证工程施工设备适合工程施工的需要,要科学合理,既能满足施工,保证质量,而且还要力求在成本投入上做到节约;二是要保证设备的质量及功能,避免因设备问题而影响到工程质量;三是在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检验和调试,使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消除农田水利工程设备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3把好混凝土浇筑质量关
混凝土是农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项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程细节的控制,例如模板的支设、钢筋的铺设、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振捣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浇筑质量。另外在劳动力数量投入、技术实力、施工的方案制定等细节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这些都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混凝土浇筑前的检查和混凝土原材料、运输和浇筑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设定管理质量控制重点
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必须要加强管控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在重要之中还有更重要的,这就是工程质量的重点管控部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设定重点,例如对于施工中的一些环节及关键部分,要求专业性较强,对工程的质量影响意义重大,这就要进行重点设定,进行强行管理。一是在施工方案制定上,要结合对施工过程的分析,综合施工条件及工程特点,把质量管理点的关键进行确认;二是要确定目标参考指,按照参考值进行质量管理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对技术人员的确定,人员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技术水平也是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需要确定有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具体施工,以实现质量的目标控制。
4组建控制工程质量队伍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工程质量能保质保量完成,必须要设立专业的质检部门,建立专业的质检人员队伍。具有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质检工作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细节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的原材料及施工设备,质检人员要及时制止,在施工过程对于不能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的施工行为,质检人员要及时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暂时停工,重新整顿,符合标准后再进行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项目经理每个月都要向监理提供工程质量表,以便对施工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
5把控施工操作质量
工程的施工操作在整个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施工操作者也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方,工程的质量除了设计方外,主要是由施工操作方决定,其技术水平、专业能力、队伍素质、施工管理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施工操作者的要求必须要十分严格。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及工程的重点部分,必须要由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及水平的人员来完成,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用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进行施工控制,操作者要自己检查、互相检查,在交接工作中也要检查。交接中,前一道工序检查要合格,合格后再交接,不合格的工序不交接。对每个工序的施工操作者实行挂牌制,明确责任质量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操作者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施工质量意识,也可以做到施工质量责任明确。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