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现代化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现代化体系建设

第1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现代经济体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是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党的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从供需两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一)需求端。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尽管占比最大,但是消费增长总体放缓,不能稳定经济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受中美贸易冲突影响,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外贸形势的严峻和投资增速的放缓,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供给端。

供给端与需求端是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目前,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供给端没有适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而改变的消费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加都会对总体储蓄率、投资回报率和原有的比较优势产生负向影响。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立足当前国情的必然路径。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做支撑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做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生态环境的约束以及长期面临外需不足等问题。“新常态”需要增速转轨、动能转换、经济机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切实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解决涉及到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而各种经济问题的解决又恰恰归属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要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面对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更好地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当中,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以及参与权,更好地融合到世界经济浪潮。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供给与需求两个基本面。中国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发生了变化,但供给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生产力和提升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从供给面来探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配合先进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过度依赖高积累、高投资、低要素成本等因素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低端的下游产业迫切需要升级产业结构,使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和流向高端用途,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三产业本身还比较落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推动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领域鼓励自主创业。避免传统的高投入、低附加值式发展。将传统制造业改成为智能制造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要求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将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是不匹配的,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还不够协调。为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战略科技力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创新要素已开始积累,技术进步的新引擎和创新驱动新格局开始生成。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我国不仅拥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而且拥有华为、中兴通讯这样位居通信技术前沿的国际化公司。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可望走在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也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如石墨烯研制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电动汽车发展也有望主导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2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1、缺乏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社会化服务业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常常仅限于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几个方面,满足不了畜牧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需要。

2、服务组织分散,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领域里的各项服务,畜牧业生产领域组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服务方向选择上,比较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后服务才是核心内容;在组织结构上,技术、物资、供销等服务部门基本是沿着计划经济时各自独立的系统与畜牧生产领域发生联系,缺乏同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和为农民服务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3、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

一方面,高技能性人才比重太低,另一方面,畜牧兽医工作者大都只限于单一诊疗、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而忽视畜牧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工作。

4、流通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国有商业、供销、外贸部门在畜产品流通中地位弱化,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主渠道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缺乏联络省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更没有连接国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

二、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1、加快推进畜禽繁育体系建设

应清醒地认识到畜禽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兼顾宝塔式种畜禽繁育结构体系、人工授精体系、支撑及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祖代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体系的要求,建立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比例合理的结构关系,特别要加强祖代(纯种)场的管理,严格审批。深入研究良种繁育体系的现代化管理、生产工艺、繁育新技术、质量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财政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将祖代场场内性能测定、扩繁制种场良种引进、人工授精站良种补贴、商品场标准化圈舍改造作为投入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祖代场、扩繁制种场、人工授精站等建设标准,明确其业务范围和职责要求,加强种畜禽质量检验监督,保证供种质量。积极支持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良种登记项目的实施,努力推广选育新技术。

2、全面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准确把握疫病防治机构的职责职能。要加快推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分析评估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测报体系工作能力。要加快开展省级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各级实验室人员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兽医信息化建设。

3、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要引导、鼓励并推动龙头企业一边发展精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一边参与基地建设,尤其是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更要参与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建立优质安全稳定的出口备案小区。要强化合作组织的机制创新,特别是功能创新。不断深化完善,促进其提升发展。在“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发展模式中,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联结功能;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运转中,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促进各方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中,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在化解市场风险时,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功能,增强畜牧产业化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4、树立全新市场观念

搞活畜产品流通,发展市场畜牧业,是关系到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繁荣的一件大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阶段,要在指导思想、生产安排、畜产品促销等方面做出相应转变,用新观念认识市场。要优化畜禽产品结构、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畜牧产业结构,凭新结构适应市场。要积极参与市场开发与经营,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经常性地开展跟踪调查,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营销措施开拓市场。要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物资的综合利用率,获取更大效益。

5、加强畜牧经济信息网络

建设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长期以来制约着四川省畜牧业的发展。四川作为西部畜牧业大省,应狠抓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畜牧信息机构建设,构建全省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主体网络。搭建互联网络、农民热线、政府决策“三个平台”,提高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畜牧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畜牧电子政务、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畜牧专家咨询、畜牧地理信息、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和畜牧电子商务等“七个系统”,强力推进四川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畜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构建西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大力提高畜牧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6、加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1)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各级政府在省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计划,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重视信贷支持。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尽可能降低服务组织的建设成本。4.6.3增加基建投资,增加直接用于服务体系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多元化投资兴办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合理吸收和运用社会资金。

7、强化科技培训和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深化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优化各级畜牧科技资源的配置,稳定和完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

(1)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将畜牧技术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调动畜牧兽医人员从事科技推广的积极性。

(2)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围绕项目产业的需要开展培训,采取省、市、县、乡技术骨干逐级重点培训与“走村进户”战略相结合,切实解决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科学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让养殖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8、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入

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各级政府要将公益人员纳入全额事业编制,工资及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村级防疫员除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外,县、乡、村还要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对治疗、繁育等服务项目,在予以必要扶持指导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走向生产一线,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办法,把科技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9、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第3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重要性 现代化 管理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

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现代化

人力资源经理、总监制订、修改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确保制订的制度是合法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侵犯员工的权益,也保护企业的权益,使得制订的制度在法律层面没有漏洞可钻。

1.实事求是

制订制度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合法前提下,符合企业家的意愿,制度的设计目的明确,适用范围明确,大多数员工能接受和通过,并乐意遵守和执行。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大多数员工具激励性,对偷懒、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行为不良的员工有约束力和纠错惩罚力,能使得全员的工作行动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满足企业实情。

2.统筹规划

可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管理,面向集团、各级组织,自定义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度量模型;面向高层决策者、HR经理、HR职能人员,预置人力度量模型;对于高层决策者,通过总裁门户,提供基于人力资本记分卡的度量分析;对于HR经理,提供选、育、用、留方面的度量分析;对于HR职能人员,提供各职能在成本、时间、数量、质量、满意度方面的度量分析。

3.专业分工

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协同应用,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支持集团设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负责各公司的人力资源事务;支持服务中心只负责若干具体业务,与各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共同管理人力资源事务;整合并提升各项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工作与事务性工作剥离,引导集团和业务单元关注可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工作;促进集团内部人力资源人员专业化分工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价值理念的现代化

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企业长期经营具有多方面指导作用。近年来企业开始注重于内部人员的优化调整,各岗位职员在实际经营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人力资源价值理念的现代化调整,对其日常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人才第一”理念

人力、物力、财力是企业经营的三大要素,人力资源是整个框架体系的基础构成,先解决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调控其它资源形式。人才价值理论是当代企业需倡导的先进思想,尊重人才在企业经营变革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从事各项业务工作,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基于人力资源开发需求下,企业应根据实际经营要求拟定人才管理方案,按照各个岗位、部门的实际要求,选配专业人才从事每一项工作。

2.“持久创新”理念

从长远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并非暂时性的经营活动,而是跟随着企业经营变革而不断调整的战略计划。因此,人力资源控制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核心原则,按照实际经营要求拟定人力改革方案,推动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面发挥。例如,定期对内部人员结构进行简化处理,精简各个岗位的人员团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薪资成本,也激发了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办公事务的积极性。

3.“优化配置”理念

具备充足的劳动职员,还需要对现有人力进行科学地规划与分配,才可保证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利用价值。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偏向于市场经济收益管理,对人力资源改造活动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内部人员分配出现不均衡状态,降低了整个员工团队的办事效率。新时期要全面贯彻“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思想,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使每一位职业人员都能体现出自己的职业价值。

三、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现代化

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盲目地追求投资项目利益而忽略了内部管理工作,导致项目作业流程出现混乱状态,严重制约了最终的收益额度。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是内控管理体系的先进措施,用其辅助企业内部管理有着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因而,企业需不断加强绩效考核体制改革,为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1.培训考核主体

考核主体作为企业绩效考核能否顺利执行且不断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素质非常重要,这些能够帮助人力资源部审核相关人员的办事状况。人力资源考核主体包括领导干部、在职员工等,两者都要从具体工作情况开展考核工作。以领导干部为例,这些人能否真正意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决定了该局绩效考核制度的能否真正落实前提,该局管理者只有切实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考核报表

员工绩效考核评价的完善,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考核表的制作,而制定考核表必须完善考核内容,针对企业的现状,由于该局员工的工作职责、劳动分工、岗位权限等方面的不同,这也就给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者在制定具体考核指标时带来了困难。为了能够充分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企业在制定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研究并分析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权利范围、劳动环境和条件以及员工的自身发展前景,同时,在具体制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突出、有重点,可操作性强,能用数据说话的尽量用数据说话。

3.运用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作为单位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或较少某些人的工资待遇,也不是为了搞政治斗争,让某些人升职或降职,而是为了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能,为员工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一轮绩效考核结束后首先要客观地对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制定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做到考核一次,指标制定进步一次,其次,针对考核结果,要用相应的手段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意图,如做好员工的绩效面谈工作,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而对部分员工没有意识到考核重要性和作用的员工,要采用多种管理手段,如培训、加薪、减薪、升职、降职等管理方式。

四、结论

人力资源是企业规划经营的重点内容,其关系着整个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走向,也是决定经营收益额度的关键因素。早期对人力资源规划失误导致了经营方向失败,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盈利收益,阻碍了现代化企业建设的进程。新时期必须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理念,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经营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洁.新时期企业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探讨[J].电力工程研究,2012,33(15):20-22.

[2]章建平.人力资源与人才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分析[J].人才与发展,2011,40(16):78-81.

[3]李忘言.谈人力资源考评制度与个人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J].科技人才创新,2011,17(5):32-34.

第4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链条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01-05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对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农业生产增收增效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科技兴农战略的有效途径。

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历史发展脉络及演进特征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逐渐从政府单一主体下的“附属机构”,向今天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演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30a间,初步建立了从农业种植、机械采购到水利、畜牧、兽医等较为初级的服务体系。这时的服务组织主要是协助政府完成工业资本的积累,是政府农业部门分工下的“附属机构”。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a间,逐渐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成为农业发展经营的最基本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经营”体制。1990年的《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1]。

第三阶段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促进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2004-2013年,中央连续10个一号文件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1.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特征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历了以上3个阶段的发展,服务内容从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扩展,服务领域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产业链其它环节延伸,服务主体从“职能部门”逐步转化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其演进过程伴随我国农业发展情况而变化,时刻为农业发展服务。

2 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亟需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与传统农业相比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服务体系有更高的要求。

2.1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大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一般处在城市地区或城市周边地区,特点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与传统农业相比,是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中将三种产业有机融合,从而成为高度集约化的“大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机械化手段实现规模生产,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农业科技深入农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

2.2 都市型现代农业面对“大市场”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处于经营有利位置的前沿农业,由于接近市场,可以利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也更便于了解市场需求等信息。地理优势为都市型农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城市居民对新鲜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低碳环保、精细加工等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驾护航。参与国际市场同样受到产品质量品质的挑战,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农产品产后加工环节、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2.3 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求“大功能” 都市型现代农业除了生产经济功能以外,还要兼顾生态、文化、社会等诸多功能。除了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以外,还要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型产品,体现城市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提升,依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融合,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此来加强城市与农业的沟通接触,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功能”。

3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及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目前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

3.1 多元化主体格局基本形成,但作用发挥不足

目前我国共有县乡两级农业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4万多个、人员约83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万多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多个[3]。多主体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且彼此之间缺乏合作沟通。

3.1.1 主体间缺乏沟通,职能模糊 政府职能部门也时有参与经营以获取一定的利益,使得公益不足,为农户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而营利性组织追求更高的利润使服务领域十分局限,无法为农户提供全面的综合。

第5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第6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采油厂 现代化管理体系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竞争也从一国范围扩张至国际市场。各国企业都高度重视建立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效益的目的。采油厂作为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经济实体之一,对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需求程度很高,开展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尤为必要。

一、采油厂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采油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日益增多,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不协调音符越来越明显,①管理制度不健全,②工作效率偏低,③成本控制较弱,④分配机制尚欠公平。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便会不断积累和恶化,使得采油厂良好的快速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影响。

二、采油厂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对采油厂而言,现代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可以总结为由基本职能和过程两个维度组成的二维模型,其中:基本职能维度包括计划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hse管理体系;过程维度包括目标、标准、手段(数字化)。

1.重点建立三大管理体系

(1)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通常具有决策参谋、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四项基本职能,为了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职能作用和综合功能,必须分析采油厂所处的系统环境,从影响和制约计划管理的内外因素入手,科学界定计划管理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内在结构、管理手段、组织制度、管理规则、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全面构建采油厂计划管理体系。构建的具体体系应包括: ①立足采油厂实际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②根据业务范围确定采油厂计划管理指标;③按照工作逻辑关系建立计划管理流程体系;④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计划管理体系。

(2)成本控制体系

为推行全面成本管理,需要将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集合起来,建立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通常应该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采油厂应加强成本信息系统管理。采油厂要按照组织内部自我控制原理,在明确成本责任中心相应的责权利基础上,全面推行目标成本管理,以保证采油厂预期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hse管理体系

hse即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hse管理体系是将组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领导决策和准备;②初始hse评审;③体系策划和设计;④hse管理体系文件编制;⑤体系运行;⑥内部审核;⑦管理评审;⑧hse管理体系修正和完善。

2.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

采油厂要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需要建立“目标导向、充分授权、过程控制、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安全、环保、产量、成本是采油厂生产管理的重点内容,也理应成为目标化管理的重点内容。采油厂在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实际工作中,应遵循“全员、全过程、全企业”参与管理的原则,层层明确任务,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具体来说,采油五厂要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可采取以下对策:①落实好领导人员的安全、环保、产量、成本目标责任,②要落实好厂内各部门的安全、环保、产量、成本责任,③要落实好基层的安全、环保、产量、成本责任,④要加大安全、环保、产量、成本工作的奖惩与执行力度。

3.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

采油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就是将标准化的原理应用于其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采油厂全面推行以业务为主线、以流程为重点的标准化管理,是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大规模建设、改善基础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规避风险。具体来说,采油五厂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可采取以下对策:①新建业务流程标准,实施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②以业务流程为基础,重构管理岗位工作标准,③规范操作岗位工作标准,④严格标准化管理考核。

4.全面建立数字化系统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数字、数据,再把这些数字、数据转化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从而实现系统目标的基本过程。数字化具有集成性、系统性、智能性和定量性特点。具体来说,采油五厂要全面建立数字化系统,可采取以下对策:①积极推广使用erp系统,②全面推行使用网络办公,③全面建立电子监控系统,④全面推广应用智能控制。

三、结论

采油厂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采油厂必须不断对现有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改进,确保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采油厂要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重点建立三大管理体系,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全面建立数字化系统,为采油厂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柏林.浅析现代化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2010(4):71—72

[2] 王志平.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j].机械管理开发,2011(2):110—111

[3] 李相庆,沈万和.强化措施,创新理念,全面推行工程目标化管理[j].工程管理,2007:51—52

第7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强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所以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其建设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包括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建设不足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一、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得以巨大提升,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追逐GDP的提升,即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至于各级政府机关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忽视了基础文化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将经济指标作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准,很少提到文化发展。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日益显露,其中分布不匀问题尤其突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些文化需求的特征也逐渐明显,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等。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不利于人民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对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收集面不深不广,导致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一是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类型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市的文化供给主要以送文化下乡为主,从基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如部分基层文化俱乐部图书流动性不强,下乡电影院线热映大片少等,与群众期待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少差距。二是精品力作匮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不足。例如,缺乏有代表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高水平、上档次的文化精品引进不足。三是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不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需要保护。

一切从实际出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如此,要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标准,满足其需求。随着各式各样的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多样性,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应该追求多样。各个部门应该多关注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加大调研的力度,从而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同时也要注重要合理配置,避免形式主义。

三、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差异的加大而差距加大,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提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量少,资源少,质量不高,导致文化事业进展不顺利,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城市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经济,有些偏远乡村的文化事业甚至出现了落后的现象。有些农村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只是为了应付国家下达的任务,并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其发展,而城市却在大刀阔斧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这就导致城乡差距逐渐加大。

农村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应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势不可挡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很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有的地区有这种活动场所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不曾开放,里面的基础设施村民们不能共享,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报刊图书等也是如此。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存在着不达标的现象。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格是有明确标准的,包括面积,配套设施,文艺活动所需器材,报纸书刊等,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面积大都不足。尤其北方冬季特别冷,需要取暖设备,南方夏季特别热,需要降温设备等。书籍期刊等读物有些也是破旧不堪,日期久远,毫无观看价值。这些基础配置的供应已经跟不上农民的需求,而有些已经有的物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能成为摆设。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已经使得有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

四、文化队伍建设不足

1、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管理和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人员没有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意识,他们不必害怕优胜劣汰,这样就导致人员数额满,优秀的人才进不去。这样不利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流动、交流使用带。对文化队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机会,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一些地方没有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目标和计划,更没有资金投入,文化艺术活动相应地哉沟媒仙伲没有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事实也造成现有的人才资源浪费。

第8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Building a Middle Stag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YANG Hu, WU Zhengping

Abstract: Tak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2011-2020)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divides the assessment into four parts, in terms of regional layo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ajor projects, supporting system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To build the index system in a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way and adjus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lphic method are used to proof the layer and weight of relative index and finally define the layer of each key index. In building an index assessment system,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expert scoring method work together to set up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he study seeks for 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planning of agriculture projects with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tical calculation.

Key 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middle stag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一、前言

农业中长期规划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规划中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评估,客观评价规划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各项指标等完成和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成效,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根据区域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改进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牧业现代化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业及技术装备农业,引进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论,采用先进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替代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最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以促进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新型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将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分成了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高级实现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根据农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评判,最终确定其实现的阶段。截至“十二五”期末,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模仅为起步阶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与中东部发达省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下一时期的发展中,提出四项基本任务和目标,分别为: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中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1]。一方面构建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整个评价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客观地体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应科学地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工作绩效。这就要求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评估理论、方法,结合新疆农业部门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该规划的中期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从而符合科学的指标构建原则。

2.系统性原则。中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首先应具备完整性,整个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做到指标层次明晰,指标内容明确。整个评价系统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各元素应相互联系,具备可比性,使每一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由各元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工作绩效;其次整个指标评价体系应具备层次性,将农牧业现代化分成不同的层次,各层次由不同的指标构成,从而由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来反映工作的整体绩效和农牧业现代化整体进程。

3.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指标层次体系中无论是中间层还是具体的指标,都应切合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估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中期评估的绩效评判。一方面涉及的层次与指标应科学合理,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计量性和采集数据时的可得性,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和整个层次体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指标评价体系无论从整体到部分、从总的层次到具体元素应符合评估工作的需要,目的性应该突出,每项指标评价的工作应该明确,避免出现重复。所选指标数量不应过多,给评价工作增加不必要负担。同时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必过少,从而不能客观反映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绩效。

4.因地制宜原则。参考国内外对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项目评估、中期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客观分析其他地区的相关领域成果与绩效,本次研究对农牧业现代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应符合新疆发展的实际特点,纵观其他学术成果与工作实践,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中,往往较为突出“大农业”的概念,即相较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包含的概念广,所涉及农业领域较为宏观,其发展往往依靠科技支撑、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相较新疆而言,农牧业发展往往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新疆实际状况,将农牧业发展与现代化理念相耦合,从而制定出符合新疆实际的农牧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

(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德尔菲法。德尔菲(Delphi)法亦称德尔菲技术,由美国兰德公司最先发明主要用于企业战略的预测分析,属于集体性决策方法。德尔菲法广泛用于专家对于某一问题的意见或决策建议,建立在专家的多次意见交汇和讨论,通过反馈和集体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的专家集体看法、建议和决策[2]。

2.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把总的决策和目标进行层次的分解,在总目标下,分成准则和方案等层次,将各层次元素进行归纳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对总的目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3]。它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决策进行比较判别、分解,形成有机的统计分析,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清晰,要素齐整的评价系统,多用于指标评价中权重的确定和计量。

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将整体的目标分解成若干要素,在归类之后按重要性,将各要素分解成不同层次,进而有利于比较。在整个要素层次中,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层次分解,同一层次相互平行,上一层相对下一层较为重要,通过一系列比较和计算,最终测算出各元素权重。

三、指标体系构建

(一)中期评估指标体系

依照新疆农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在咨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新疆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后,确定了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如下: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依次是目标层“新疆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策略层“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规划实施效果”和指标层的“全区粮食总产量完成值”等21个具体指标。

目标层的确定即本次研究的任务,即做出对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的中期评估,策略层则反映了指标评价体系的中层主要指标,是对目标层的模块化处理,依据《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的部署,选取的四个主要因素较为切合规划中的四项基本内容,具体的指标层则根据策略层的任务规划,总结和提炼出21项具体指标,符合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考核指标。同时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次研究选取的具体指标数据主要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2016)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农业工作的相关机构协助获取,若干指标数据通过选取南北疆20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访与调查问卷的发放获得一手的数据。

(二)规划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本次研究的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权重设置为1。目标层下分策略层4项指标,指标层设21项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结合德尔菲技术与层次分析法,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在层次分析法中采用和积法的运算方式[4],最终确定了指标层各项指标权重。

策略层四项指标权重利用德尔菲技术法,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口部门与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后,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这四类指标所占比例应相等,即各占农业现代化建设的25%。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理论要求,指标层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各专家打分与交流,最终形成了各项指标的专家打分表,根据各位专家的打分情况,最终计算出了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

四、结论和展望

本次研究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出发,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界定,首先从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体系入手,依照新疆农牧业发展的实际,将2020年作为实现新疆农牧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节点,进而逐层、逐个确定发展指标。在指标的选取中,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技术对相关指标的层次和权重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每一关键指标的层次[5]。

通过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样本分析,进而适合新疆本地发展的农牧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评估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次研究重点放在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当中,选择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的方式建立指标评价模型,在两种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注重数理理论的算法分析,专家打分则偏重主观意愿的评价,因此两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主观局限性。

本文将中期评估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对得分结果的区间进行了划分,是对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农牧业工作绩效考核的一种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今后农牧业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中,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估模型的确定和考核结果的判定中,应尽量选择假设情况少且涉及主观评价较少的模式,进而遵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对发展规划的评价落脚点应该是中期考核这一宏观目标,进而为工作实践的调整和发展提供指导和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李晓,林正雨,何鹏,曾鸣,雷波,刘强,陈春燕,古稳.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953-958

[2]周灿芳,曹阳,余华荣,张禄祥,柯清标,段洪洋,黄红星.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36-139

[3]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6):301-304

第9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现代化建设;标准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odern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overall ability, better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ervice,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ual and potential needs,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ield, develop standard te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modernization; standard system

中图分类号:X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监测高度重视。总理在2011年会见参加国合会2011年年会外方委员和代表时强调,要努力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要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

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讲话中要求,要抓紧修订和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国务院《意见》指出,要改进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处置能力,完善国家重点监控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推进环境专用卫星建设及应用,提高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为全面推进我县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综合实力和整体能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服务,按照要求,综合分析全国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制定符合环境监测站的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

2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参考依据

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要结合既可以实际出发也得需要依照可行性的报告作出实际标准体系,它的参考依据可根据

1、《南通市“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规划》;

2、《南通市“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3、《海安县“十二五”环境监测发展规划》;

4、《南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通办发【2010】17号);

3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按照“准确、及时、高效、全面”的总体要求,全县的环境监测工作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5年,建成一个政府监管有力、体制机制科学、技术体系完备、人才队伍壮大、整体效能优越的区域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接轨,说清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容量和特殊污染物状况,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监测的要求。

3.1建立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建立较为完善的环境空气、水质、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加强实验室基础及深度分析能力建设,在体现地域特色和能力梯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重金属监测和生态监测等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备,配置更新相应的前处理设备及辅助设备;建成反应迅速、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及应急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县的环境监测数据快速采集、处理、评价、审核、传输、反馈和信息系统。

3.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组织方式,建成一支梯度结构合理、专业领域完整、技术优势互补、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3.3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以环境监测机构为主体、社会环境监测力量适度参与的环境监测格局;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效能;在社会服务性环境监测领域,按照“公平参与、有序竞争、诚信服务”的原则,建立符合统一监督管理原则的管理体制和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

4主要任务

4.1围绕环境保护规划、重点任务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4.1.1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基本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1)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制度,规范环境质量监测行为。制定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落实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强化环境质量分析能力,查找突出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完善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状况。

(2)优化调整环境监测网,强化环境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和覆盖面。根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管理办法》及监测点位布设的技术规定,结合我县实际,优化调整我县环境监测断面(点位),突出环境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3)加强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污染因子监测。逐步增加臭氧、细颗粒物和一氧化碳监测指标,加强重金属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

(4)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新规定,完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评价方法,客观反映环境状况。

4.1.2强化污染源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围绕“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做好总量减排、日常监督监测工作,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测比对工作、重金属、土壤污染等专项监测工作,重视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准确。

4.1.3不断拓展监测新领域,加强生态监测和农村环境监测

在加强城区环境监测工作的同时, “十二五”特别关注农村的环境监测工作,完善农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客观反映农村环境质量。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真实评价生态保护工作成效;逐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城市汽车污染的监测、危险废物的监测和地下水污染源的监测等。

4.1.4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提高污染事故快速响应能力

(1)强化应急,切实解决大部分现场监测需求

基于我县环境监测现场应急监测能力仍然较为薄弱的局面,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要着力加强现场部分对重大气、水污染事故的直接监测能力,使监测人员在处理大部分常见污染形态的事故时能直接定性、定量实施监测,最快速提供技术支持。

(2)内外并举,协调现场监测和室内分析建设

由于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都涉及大量的室内分析,但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多数气、水、重金属污染的准确定量仍以实验室分析为主,因此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仅要加强现场监测,还要同步加强室内快速响应、大量分析的能力。

(3)突出重点,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监测强项

环境污染事故种类、性质五花八门,必须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区域突发性水质污染(如化工、重金属污染等)、气体污染(化工业、交通事故引发的污染)的监测预警,从而对多数污染现场实施速测、特殊污染室内精测,形成对气体、水质或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监测强项。

(4)力求先进,紧跟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潮流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是环境监测站现代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新上设备应把握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尽量引进当代世界上成熟的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

(5)整合资源,挖掘监测站现有的工作潜力

我县环境监测站经多年投入,生态预警工作已具备相当水准,目前在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已经建设有两套大气自动系统及一套水质自动监测站,多年来对我县环境空气、水质预警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应急监测工作中仍需在质量控制及站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强化,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预警的作用。

4.1.5加强环境监测科研,引导整体能力提升

打破科研对于拥有大量日常性工作的基层单位来说是“锦上添花”的配衬的传说,从工作入手,从需求出发,按照“工作问题化、问题项目化、项目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成果应用化”这一切合监测工作实际的思路开展监测科研工作,锻炼全体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夯实监测科研的基础,培养监测科研的氛围。

4.2围绕县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公众需求,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工作

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目录,规范环境监测信息内容和方式,拓宽渠道和范围,建立标准化、实时化的环境信息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4.3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监督需要,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1)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夯实环境监测基础。

按照站内的仪器设备状况,更新老化的分析、监测仪器设备,强化在用监测分析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同时对照现代化监测站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增添部分仪器设备。针对目前繁琐复杂的手工操作费时费力的弊端,引进先进的连续自动前处理装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和前处理质量。逐步开展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工作。

(2)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的考核。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充实环境标准样品库,从源头上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强化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增强技术支撑能力。重点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着力提升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开展环境监测学科研究,解决制约监测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5保障措施

5.1法制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和《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出台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办法,明确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明确环境监测的主体和权利、义务,将环境监测纳入地方法制化的整体轨道,为环境监测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将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列入地方行政首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列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重大决策事项,列入部门重点工作,局党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将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实施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提供政策技术支持和组织领导。

5.2体制保障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扭转管、测部分的状态,强化环境监测法制管理,减少任何可能影响监测数据正确判断的行政干预和违法习惯挪威,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力量的优化配置,形成有一定梯度、功能相对完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胜劣汰的现代化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5.3经费保障

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了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职能,其经费也应依靠各级财政投入保障。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环境执法的技术基础,其经费投入应优先保障。应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经费收支体系,切实保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建立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市场建设,通过财政拨款、环保系统资金配套、部门自筹资金、社会民间等企业或组织投资等多渠道资金筹措,保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资金落到实处。

5.4人力保障

要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组织方式,根据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发展计划,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要广开门路、择优用人,提高监测队伍高学历人员、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响应迅速、作风严谨的环境监测队伍。

5.5技术保障

依靠国家、省级、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给予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的指导,提供不断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规范体系、标准方法体系和环境标准样品支撑体系、规范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方法,使用环境监测现代化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