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文化产业规划

第1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以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灵活的市场营销思维为培养核心,突出策划和创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文化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出版管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旅游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管专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规划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大学一年级

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

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1、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从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2、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

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大学三年级

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1、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更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2、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途径和方式。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专项的培养和训练。

大学四年级

重点:科学规划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择业面试早准备。

1、科学规划实习。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2、优化、完善、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3、择业面试早准备,我的职业我做主。

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跨越障碍,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 、文化部(局)、 广电局 、 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职位概述

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3、应聘文化企业文员职位。

第2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嘉兴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56-02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以及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指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和前沿。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高流通的特点,它是一类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带给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上的收益,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来看,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创意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二、嘉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嘉兴文化创意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产业地位初步呈现。也许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尚未创成一定规模,现状可能附属于某个单位,但同样创造了高额的利润和附加值。其中,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部分重点行业优势突出。

2.嘉兴历史文化悠久,嘉兴孕育了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嘉兴交融了绵远深厚的吴越文化,灿烂辉煌的水乡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传承城市文明的社会价值,也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价值。

3.嘉兴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荟萃。特别是嘉兴科技城,引进和合作建设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国(嘉兴)中心等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产业研发和发展的竞争力。另外,10 000人的同济大学浙江分院的成立,为嘉兴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直接人力资源和基础。

4.随着市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创意产品日趋旺盛的需要,催生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雏型,成为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5.就东栅经济园区现状用地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使之成为吸引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1)嘉兴位于上海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的交汇处,创意产业集聚的潜在优势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创意产业集群不断扩展,产业辐射和扩散日益增强,同时出现了传媒产业等创意产业、培训机构向周边转移的明显趋势,嘉兴成为承接转移的“第一圈层”的城市。本区处于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距离规划的嘉兴交通枢纽不到4公里,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铁和磁悬浮等快速交通的建成,必将大大带动本区域创意产业的发展。(2)本区周边配套齐全,西邻嘉兴市行政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规划中的国宾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3)本区位于城市东南部,西侧海盐塘沿线为城市南片楔形绿地控制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控制区,对于维护本区乃至市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开敞舒适的绿化环境也成为塑造园区景观环境的重要要素。(4)区内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已建工业等各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由民间人士发起的东栅当代艺术中心初具雏形,先后引进了多家创意企业。另外,区内还有二家设计院,二家装饰设计企业和多家服装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崭露头角。

三、确立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导产业

针对嘉兴特定的现状基础与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营项目选择的基本条件为,依托现状基础培育主导产业项目(如建筑与广告设计等);以上海、杭州创意产业向周边扩散为契机,利用现状工业厂房集中引进占地面积较大的产业项目;对区域具有一定服务性的产业项目;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产业项目;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在地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项目。

四、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实践

(一)规划背景

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在现状东栅经济园区基础上进行规划的。东栅经济园区位于嘉兴市中心城区东南部,是南湖区城郊型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46.78公顷,1999年成立以来,经过八年多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至2006年底,现状东栅经济园区已引进企业50多家,工业建成区53.03公顷,已建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根据2006年12月12日嘉兴市政府与马里兰大学、中美中心合作洽谈达成的意向,结合东栅经济园区现状,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东栅经济园区进行“退二进三”的改造,建设成为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马里兰大学传媒产业研究园区)。选择该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用地,可以起到强化嘉兴东南片城市副中心,改良区块用地功能结构,维持、恢复与提高功能区活力,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的作用。

(二)基地条件

从拓展城市功能需要的角度出发,结合南湖区的区域和产业特点,东栅经济园区要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新型发展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嘉兴市将来发展的功能布局,实现城市发展的多功能、集约化。

从现状调查情况来看,区内的工业企业由注重生产厂房建设逐步向综合办公转化,自发地体现了功能置换的思路。区内空置以及未投入使用的厂房约有十几万平方米,为功能置换提供了可能。

(三)规划原则

(1)按照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实现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采用loft改造和整体置换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2)重新整合原有工业建筑与附近街道及地段的使用功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创意产业区在形成与改造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延续原有工业建筑的基本面貌而对其功能进行强化,强化区内各功能区的整体性与相互间的联系,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力求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协调。(3)重新组织与协调区内外交通联系网络,建立合理的步行系统。创意产业区形成的同时,应特别强调区内外交通联系网络的重新组织,重点包括车行系统、人行系统与停车系统。交通条件的改变不应对城市的整体交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应通过有机的交通组织提高自身的区位特征,提高可达性、便利性与安全性。(4)利用创意产业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创意产业应较多地考虑为城市旅游业服务,产业区的形成也应具有商业运作的机制,通过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来完成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5)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坚持近远期兼顾,分阶段开发,滚动发展。

(四)规划方案

1.文化创意产业用地范围。规划范围内现有以工业为主等各类房屋约50万平方米,足以打造大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本次规划在对现有建筑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确定文化创意产业用地以现有工业厂区的loft改造为主,辅以局部小型周边地块置换后使用。创意产业活动主要规划在建筑质量良好的建筑、空置单元为主组成的区块内进行。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用地总用地约为58.53公顷(包括部分配套设施用地)。

2.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构以及发展方向。规划文化创意园分为文化创意一区、文化创意二区和文化创意三区这三个区块。本次规划把九大类产业布置在各区,实现区块的滚动发展。

(1)文化创意一区:为前期启动区块,作为园区初期打造品牌的门户区域,产业类型布置以文化艺术、艺术品展示交易、设计服务为主,其他辅以职业培训、新闻出版、软件开发等产业,并配以相应配套服务设施。(2)文化创意二区:是整个园区中心的所在地,产业以大型会展、设计服务和配套商业服务业为主,纺工路一侧布置旅游休闲娱乐业。整合现有的天歌服装、上海鄂尔多斯羽绒厂等企业,将企业的生产功能外迁,保留服装设计、贸易洽谈、服装展示等功能,在这一区域集中发展以服装设计、礼品设计为主的设计服务行业产业。将四通车轮制造公司整体置换结合天歌服装等企业的现有厂房建筑改造,作为服装设计、新闻等大型会展以及配套商业服务业设施。纺工路一侧结合中央公园布置大型商业设施、参与性手工作坊等为旅游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3)文化创意三区:作为园区第三阶段开发的区域,以新闻出版、广告电视电影、软件计算机服务等产业为主导,相应提供soho、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文化创意二区、文化创意三区区内纺工路、由拳路沿线用地,在用地性质满足的前提下,兼容为城市服务的商貌服务业的功能。

结合沿真家桥港城市绿带建设,对现有的两家三类企业――高能电池、华荣电池进行整体改造,形成一个soho区,使之成为艺术家与设计师居住和工作的混合空间。

3.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包括商业办公设施、特色餐厅、旅馆、超市、住宅等。区内三个创意区各布置一个服务中心:位于富润路与富兴路交叉口的文化创意园区中心主要由商业服务中心及会展娱乐设施构成,将西北角的中环电器照明公司的简易建筑拆除,建设创意园中心广场;另外,在文化创意一区、文化创意三区各设一个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富润路和富民路交叉口,纺工路与文贤路交叉口东北角。前者作为整个园区开发初期的商业配套服务中心,包括艺术品交易市场、特色餐厅、酒吧等;后者除为园区提供配套服务之外,兼顾中央公园的旅游休闲配套服务功能。

4.空间环境以及步行系统的设计:空间环境设计中增加了各种规模的公共广场或开敞空间,广场地面铺装设计拟采用传统图案以体现地方风格;在文化创意二区整个园区中心的所在地设有具有标志性的构筑物,成为全区的视觉中心;加强街道两侧建筑改造和控制,以加强街道空间的立体感与趣味性。

第3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自然山水;坭兴陶

1 千年泥兴陶之历史

钦州的坭兴陶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其生产技艺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田汉在参观钦州坭兴后题诗:

钦州桥畔紫烟腾

巧匠陶瓶写墨鹰

无尽瓷泥无尽艺

成功何止似宜兴

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名闻四海。随着钦州城市的发展,坭兴陶文化产业的崛起,钦州坭兴陶将成为城市底蕴深厚的文化名片。

2 依植于山水之规划理念

坭兴陶文化产业园作为钦州市重要的城市风貌,身处山水共荣的地形环境之中,必将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以体现坭兴陶的根本文化精髓,打造钦州市独有的“园中有坭、坭在园中”的坭兴陶主题文化公园产业区。

2.1龙形水系的打造:

基地内现状水体丰富,但略显分散,并未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水系。通过对低洼地带的局部梳理,使水源整体联通,相互交融,形成“龙”形水系,让园中水面宛如一条蜿蜒滂沱的巨龙,盘踞在茂密山林中。

2.2自然山体的梳理:

北部区域用地以保留原有生态地形为主,突出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南部区域对地形加以平整、梳理,以适应产业生产的需求。基地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地貌, 70%左右的山体均得到了保留。依据对基地现状山水的研究和梳理,建筑依山而建、临水而生,与自然相互掩映,形成古陶园中各具风情的文化景区。

3 自然山水演绎文化产业园

3.1依山水自然分区

规划将古陶城基地划分为两大片区,北区为“泥兴陶文化片区”,南区为“泥兴陶产业片区”。

泥兴陶文化片区以旅游参观及接待为主,成为封闭性生态园区,易于管理。其国际商务接待园自成一体,具有高端国际商务、会议接待功能,利用自然山体和水体与游客参观区域自然分割开来,接待园内基本保留原有地形特征,建筑依山水而建,形成静谧、私属、高雅、幽美的园林式接待园区。

泥兴陶产业片区以生产、参观、销售为主,有着较高的交通及商业需求,需要与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因此,此区为开放性园区,路网规整,与城市连接便利。片区中心水系贯穿于参观销售路线的始终,与北部文化片区联系紧密。再配合用地西南角保留现状的山体和水体,形成“园中有街,街中有园” 的生态型商业步行街。

3.2创古陶特色园区

千年古陶城主入口设置在用地北侧正中部位,游客参观的路线由“龙首”入口进入,沿着蜿蜒的“龙身”水系,得到全程的滨水文化体验。古陶城共分为八个主题园区,依次为:国际商务接待园、文化展示园、文化体验园、文化创意园、大师工作室区、博物馆文化园、工艺设计园和生活配套区。

4 特色山水型文化产业园打造

规划设计力图通过对现状山体和水体的保护和梳理,达到产业园区与环境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园区效果。景观节点分布及旅游线路均沿“龙体”展开,形成被“龙脉”串联起的坭兴陶文化景区,让游人在美景中多角度领略底蕴深厚、蓬勃发展的坭兴陶文化。

整体旅游线路的设计,以“龙形水系”为依托,形成陆路、水路两条游览主线,游客可通过不同套票种类的选择,在水路两线尽情畅游,在山水间领略千年坭兴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陶城的景观系统,以“龙”形水系为景观主线,各个景区利用自然山体分别串联于“龙体”的不同位置,形成相互呼应、紧密结合的整体景观体系,对原有生态地形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结语

千年的文化积淀,滂沱的产业发展,坭兴陶文化产业园将为世界陶艺文化复兴、岭南文化建设,钦州旅游发展,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第4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城市中总有一些旧的建筑,见证过辉煌历史,但一度成为新城市规划者的难题,不知不觉,一批优秀的改造项目,带着城市的记忆,凭借文化和创意商业焕发出新生。江西鹰潭合成洗涤剂厂始建于1958年,为实现土地集约开发,满足鹰潭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现计划对合成洗涤厂闲置厂房及土地进行定位及规划。本文将以江西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我国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进行具体研究与论述。

1 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鹰潭市文化产业仅停留在相对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巨大的市场空缺加之深厚的文化资源,促使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呼之欲出。

2 江西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分析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规模

江西鹰潭文化产业园现有土地5.76公顷,原为工业用地,大部分为80、90年代二至四层的生产车间,部分建筑轮廓错落有致,表皮线条粗犷,极具工业色彩。

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发展

2.2.1 用地规划——构建微产业链模式。地块南面沿街中部2层建筑拆除,内部以厂房改造为主。建筑风格必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氛围的要求,并进行沿街亮化设计。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的20%,沿信江河设计40米绿化带。构建以研发、展示销售为核心,辅以生产、商务洽谈、商物分流模式构建微产业链模式。

2.2.2 项目功能分区——功能呼应城市需求。片区周边以住宅为主,缺少市民休闲娱乐类商业设施。用地西南侧的黄蜡石交易市场,已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可对应布置同类型文化商业,扩大其影响力。用地东南侧为鹰潭市医院,客流量较大,有餐饮、休闲的市场需要。用地北侧为信江,规划滨江绿地,住宅、旅游配套、市民休闲类商业都可利用其景观优势,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分区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分区

(1)艺术创作区。传统文化产业创作、加工及成果展示中心。(2)艺术展示交易区。集中“前店后坊”形式特色文化商铺,以及沙龙、展览。(3)文化生活广场。传统活动及时尚活动地,沿广场布置家庭及会客休闲场所。(4)文创孵化区。集中小微企业LOFT办公,配套商务餐饮及会议。(5)文化旅游体验区。以道教养生、民族表演为文化体验核心,辅以旅游配套;滨江公园用于展现鹰潭地理旅游风貌、道教文化的旅游观摩地。

2.2.3 交通动线规划——快速联系公共空间。用地东侧的站江路为城市主要干道,北与鹰潭大桥相对,是未来沟通新老城区的重要通道,南至老城核心商圈。园区内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住宅道路与商业道路相对独立,主入口均位于林荫西路,站江路为商业次入口。园区内人行通道呈方格网状,可快速到达园内各个区域。地下车库为住宅与商业共同使用,共设置三个出入口。沿车行道设置地面停车带。建筑之间采用连廊、平台进行沟通,也可快速联系公共广场空间。

2.2.4 业态规划——前店后坊产业链模式。前店后坊是中国古代传统门市的特征,一个空间、一个隔断,完成生产及销售,有着手工业时代的鲜明烙印。以产业链模式汇集鹰潭地区从事黄蜡石创作、销售的企业及机构。内容涵盖黄蜡石原料交易、图形手绘、深加工创作、精品展馆、销售洽谈、赏石会所、礼品定制、艺术培训等。

2号楼建筑开间大,功能上适合建设为大型雕刻艺术及现代装置艺术的创作、展示及仓储,“雕刻中心”与1号楼互补,形成完整的雕塑工艺品类,见图2。以角山文化为渊源,大力引入陶瓷及书画两个大类艺术,补充刺绣、剪纸、傩文化、畲族手工等非遗艺术形式。建筑局部打通,使前广场与中心广场景观互相渗透;7层建设为景观塔。以书画、陶瓷创作工坊为主要门类,辅以刺绣、剪纸、蜡染等多种江西特色艺术形式。

图2 不同会展主题

展览中心集中展现鹰潭地区文化历史,珍贵工艺作品,同时承接各类文化专业会议;建筑形体较规整,因此只用玻璃、百叶、竖向绿化将立面稍作修饰。酒店用于配套文化产业贸易洽谈、会展旅游,满足旅居需求,同时采用后现代设计手法,向商务人士展现别样的旅居空间,体验园区文创精神内涵。供商务人士,会展、旅游人群旅居,公共空间展示软装文化饰品。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服务,同时又是道教文化的体验点及市民休闲消费场所。演艺中心充分展现鹰潭地区如荼发展的歌舞和电影行业,面对省外游客,植根畲族舞蹈文化,开辟民族剧院;面对都市旅游,提供影院等现代视觉产业服务。民族戏剧院将是畲族文化走向旅游市场的有力推手,更带动地区演绎事业品牌性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文化产业触媒——文化得神

在微笑曲线两端集成传统文化的创作、展示交易平台,刺激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促使新兴的文创产业吸收本土文化,进行光大。对城市其他区块、其他产业带来化学连锁反应。如同新天地的海派文化、宽窄巷子的成都市井文化,项目必须致力于集大成鹰潭文化,才能形成触媒力量和恒久生命力。

3.2 城市新地标——旅游生道

项目毗邻区域,一定要作为窗口项目发展旅游,一方面吸引省外旅游者观摩、体验,另一方面吸引都市游客休闲会客,带动巨大的城市品牌口碑。以当地深厚传统文化牵头,带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植根本土、对接国际的城市新印象。

3.3 创享产业园——商业有形

文化反哺商业,一方面通过渗透商业及服务业,让消费者能够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配套旅游,将传统观摩转换为复合式休闲体验。

4 结语

综上,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应当整合当地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发扬;引入现代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小微机构,变革城市产业结构;为文创从业人员提供居住、交流、办公、休闲的多功能空间,打造文创孵化高地;以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新颖商业展示文创成果,实现销售,将文化产业园打造高增值型产业链。

第5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重中之重即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如今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均已出台,而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前一阶段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保持

一、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必要性

1.当务之急:大力 发展 文化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增长具有重大作用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中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依然严峻,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和运行 规律 等决定了其对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继续良性运行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1] 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2]中国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已经占据一定的比重,但和国家十大重点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偏低,地位有待提高。十大产业规划中,除物流业外,“九个产业 工业 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 企业 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3]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虽然产业规模较小,但直接支撑了 现代 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启动首轮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智之举,文化产业未被列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振兴的第一轮规划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不完善,数据滞后、缺乏 科学 性造成的,因而低估了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事实上,从科学、全面的数据来看,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会更乐观些。国家如果推出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长性、带动性和辐射性非常强。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每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超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4]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同比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那么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远超其他不少产业。更何况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对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大。譬如2008年中国 网络 游戏出版产业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但它为电信、it等行业带来的直接收入却高达478.4亿元。[5]文化产业还可以广泛渗透于其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从而带动其他产业成长,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已经进入十大重点规划的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全面服务于它们,丰富、提升十大重点产业的内涵,在十大重点产业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发挥巨大作用。

再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冲击面较大,迫切需要国家予以扶持,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虽然个别文化行业呈现出“逆周期性”的特点,如电影娱乐、网络游戏业等在金融风暴中逆势上扬,一路飘红,但整体来看,文化产业仍然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对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网络广告融资、文化 艺术 相关服务、文化休闲业、广告、会展业等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文化企业在资本之路上遭遇险阻。受股市大盘下跌影响,文化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普遍不尽人意。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减,文化企业融资开始出现困难。实体经济方面,2008年度全国图书销售、传媒广告收入、中国入境游收入、艺术品市场、演艺业、会展业等的业绩都出现一定的下滑,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6]因此文化产业从整体上说仍需国家扶持。

最后,国内部分发达省市与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已经或正在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地区gdp、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很大。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依旧未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2008年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单位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47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上海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引人瞩目,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惊人,仅盛大网络一家去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就达3.4亿元,同比增长17.1%。广东省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2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2008年预计将达2200亿元。浙江省的文化产业亮点频出,其中,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1%,比全市gdp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湖南省2008年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090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gdp比重达5.1%。[7]由于这些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其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突出,因此,如果国家适时出台规划对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率先发展起来,那么,将会直接刺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大大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回暖。而在其带动下,其他地区也会陆续跟进,协同发展。

2.战略考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树立中国和平崛起形象的需要

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的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当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其文明古国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提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而中国文化竞争力仅居世界第24位。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为国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使中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来考察,文化产业也体现着“四位一体”的深刻内涵。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同时,它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与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稳定紧密相联。因此,文化产业既是四位一体发展之经济建设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政治 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样居功甚伟。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是当今中国国家战略调整的迫切需要。2008年以后,中国的一系列表现: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笼罩下经济的一枝独秀等等,都生动表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正有力崛起,也向世人彰显着“中国模式”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有着勃勃生机和超凡魅力的。在新的时代起点上,中国开始完全平等地融入世界,中国越来越正常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与周边国家、世界强国之间的关系正发生着频繁的、深刻的、微妙的调整和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压力和难题也如影随形而来。中国崛起在西方世界已经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中国为确保制海权的一系列举动诱发与周边国家军事外交关系的紧张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当是时,树立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破除“中国威胁论”尤为必要,这也是中国国家战略调整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扭转乾坤?如何改变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如何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答案也许不是唯一的,但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是实现中国理念走出去,破除或削弱“中国文化威胁”的论调和国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全方位展示真实的中国,让世界认识、接纳中国文化的主要手段。同时,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还是进行国家公关的智慧之举。柔性的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交流相较硬实力的较量,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国与国之间军事外交关系的紧张也许借此可以缓解或化解,正所谓四两拨千斤,从这一点来说,文化产业的作用,善莫大焉。

3.它山之石:外国政府在刺激经济方案中对文化产业有明确扶持

国外的一些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在国内gdp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各国政府在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中都将文化相关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法国政府于2009年2月初公布了经济振兴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将投资265亿欧元用于上千个项目发展,其中明确拨出1亿欧元的专门款项,用于修复文化遗产及名胜古迹。“政府在刺激经济计划中列入文化项目,最终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投资’”。[8]另外,法国政府在2009年用于文化遗产维护的费用总共将达4亿欧元,而且今后每年的经费都不会少于这个数字。日本政府于2009年4月初公布15万亿日元的刺激经济新一轮方案,把动漫文化作为振兴经济的武器,将动漫和电玩占出口的比重由不足2%大幅增加至18%。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签署的刺激经济新法案中也包括5千万美元的艺术文化拨款。同时,这些国家等也都在大力发展宽带基础设施,并出台具体措施支持宽带网络建设,以刺激网络产业的发展。

由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高,体制机制发展相对健全,自身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金融危机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总体投入都不算高,但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在经济刺激方案中仍将文化产业明确列为专项予以突出和支持。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的集聚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小、文化单位“软、小、散、滥”等短板,与这些文化产业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特殊时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当前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全球金融之“危”正是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之“机”。因此,国家有必要及早制定文化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预案,对文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做出专门的规划。

4.以史为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强国的崛起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历史 经验表明,金融危机也可能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机遇。1929-193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大繁荣,并为美国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铺就了道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造就了日、韩两大文化强国的崛起。一定意义上,当今世界的文化产业格局是由历史上两大金融危机奠定的。那么,而今的金融危机能否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转机呢?答案未知,但历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而且如今的中国与当时的美日韩等国的情形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比如都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一定基础等,这些共性决定了他国经验可以为我所借鉴。

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虽然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也给美国文化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针对大批文化工作人员失去工作、一些文化活动由于没有资金开始衰退的情况,美国政府在大力恢复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文化艺术相关行业的政策,例如联邦戏剧计划、联邦 音乐 计划、联邦艺术计划、联邦作家计划和历史调查记录计划等。这些举措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随后,美国在经济走向平稳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着手于文化产业的框架性布局,最终使得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

日本:日本早在1995年就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实成具体的方针政策。2001年在文化立国的基础上,日本进一步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 旅游 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同年,“知识财产战略本部”先后制定了《知识财产推进计划》、《e-janpan重点计划2003》;2004年批准通过“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 法律 案”(统称“文化产业促进法”)。2006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新经济成长战略》将内容产业列为重要振兴领域之一。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成为当今第二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

韩国: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传统制造业遭受重创,为迅速走出危机,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文化产业确定为21世纪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002 年又制定了《文化产业前景21》、《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近几年又陆续对相关法律法规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面临金融危机,美日韩三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说,三国后来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崛起与金融危机之时的非常举措密切相关。当然,国情不同不可盲目跟进。美、日、韩等国在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时候均业已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也就是说,它们是在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上才发展壮大本国的文化产业的。这与我国当下的国情不同,我国离工业化、现代化的全面完成还有一段距离,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不可能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予文化产业以适当的重视,将其列入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国文化产业还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二、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可行性

由上文可知,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必要的且深具现实意义。那么,此举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呢?

1.国家推出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存在可能性

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中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这促使政府推出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可能性一直存在。早在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表示,中国“弹药”充足,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方案。4月11日,在泰国帕塔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又做出同样表态,“我们现在很多事情还在继续做……我们的任务是要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越早,越有利,越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在依据世界变化,而制定新的应对方案……我不是轻易讲的,而是要做的,而且已经做的。就是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的重一些,把时间估计的长一些,因而把工作准备的充分一些,必须把规划制定在前面。”

相关部门对出台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做出了类似反应。今年2月27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指出:“我们已经制订好的十大规划,要随着形势的变化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充实、修正,所以说宏观调控就是要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进行调整,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包括十大领域和十大领域之外。”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3月底表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就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做出预案。同时他也指出,政府将看二季度经济指标的“脸色”决定是否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如果4万亿投资拉动效应在一季度之后仍得不到明显体现,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低于预期,政府很可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政策将大幅加码。

可以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最终决定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的可能性。从已经出炉的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形势喜忧参半,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 ,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这表明一方面我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是否需要实施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还有待更多的观察,也需要更准确的判断和更长远的预见。即使中国经济有回暖或复苏的迹象,为了稳定预期,巩固效果,还是有必要加一把火,出台一揽子经济发展方案,推出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文化产业符合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原则要求

为迎战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将我国的经济方针清楚明晰地概括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总的指导思想,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必须符合这一原则要求。而从这一原则要求来看,文化产业在符合之列。首先,如前所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保增长的任务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内需”不但指物质内需,更包涵着文化内需。在拉动文化内需的过程中,作为主角的文化产业理应当仁不让。再次,作为无烟产业,文化产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已经提出:“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提升传统服务业。”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很大部分是文化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可能出台的后续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后续产业调整规划时指出:“这个规划……我们将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为主,重点来改善人民的生活,通过改善人民生活,为扩大内需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我们下一步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意味着如果未来出台后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那么可以改善民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产业也应被纳入其中。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3266.8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以后中国经济仍会相对高速增长,这保证了我国文化市场还会继续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还会增强。因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主题之一。另一方面,长远来看,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对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远超满足居民的硬性需求。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即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越小,那么,这个国家越富裕,这个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换言之,即柔性的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越大,这个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越高。在这方面,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因此,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决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的存在,而且应该给予文化产业以相对优先发展的地位。虽然一段时间内,相对于文化需求,我国居民的住房、能源消费需求等问题或许更为突出,但放眼未来,在出台房产、能源等产业后续规划之后或同时,也给予文化产业以优先发展的位置是可以做到的。后续产业规划的原则要求不应单单考虑使中国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短期目标,还应着眼于远景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符合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之一。因此,文化产业被列入后续产业振兴规划具有合理性。

3.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党和国家的决策层面,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正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产业发展愈加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对发展文化产业作了着重强调,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文化产业。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从以往的“宏观关注”逐步过渡到“微观重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鉴于文化产业的特殊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亦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今年2月中和3月底,温家宝总理先后在天津和湖北考察两地的动漫游戏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产权的动画片和电脑游戏,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并表示“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 这番表态是非同寻常的,肯定了文化产业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重要作用,赋予文化产业以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任。李长春2008年11月16日在《求是》上发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也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统筹兼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形成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重视程度来看,文化产业进入后续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有一定基础的。

三、对文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容的初步建议

如果说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其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内容应包含哪些呢?笔者认为,在借鉴其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经验,并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文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应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切实服务。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的转变。

2.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整体文化产业 发展 下挫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对文化产业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角色做出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系列措施。

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种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同时,政府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运用 经济 的、 法律 的、行政的等各种手段,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培育骨干 企业 ,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 农村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规划目标

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以及吸纳就业的人数进一步上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居民消费热点。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小文化企业协同发展。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1.多方筹措资金,缓解文化产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之困。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培育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两大主体,增强我国文化市场的活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以促进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若干文化产业密集区,以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4.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有机结合,开拓文化产业盈利空间。

5. 扩大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拉动文化内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国民得到文化实惠,促使更多国民参与国内文化消费。

6. 统筹兼顾,平衡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发展涉农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可协调发展。实行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三)政策措施

1. 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

基金专项用于对文化企业投资及信贷担保,并吸引地方政府及社会资金跟进。为保证我国众多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基金初始金额可为50至100亿元,长远目标在300亿元以上。至于基金的投向,可以考虑以下方向:

第一,由于当前众多文化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文化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之困,基金可优先向广大中小文化企业开放;第二,支持体制改革到位的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并购整合,以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的新龙头,并扶持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简化上市手续,降低上市门槛;第三,支持大型文化企业的新项目开发和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第四,支持文化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鼓励3g运用、数字出版等。

政府还应完善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细则、奖励机制等;对于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工程的相关项目加大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力度等等。

2.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国家不仅要着力修改或废止现行法规中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条款,而且要加快制订诸如《国家文化产业振兴法》等专门法律法规,以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 科学 发展。当前,鉴于3g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 历史 性机遇,、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应尽快出台与3g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规章,与《 电子 信息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等相对接。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和机构积极寻找与3g业务紧密关联的产业生长点,抢占“动网文化产业”制高点。

民营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因此文化产业可考虑适度向民营企业开放。尤其在新媒体视听、3g内容开发等领域可以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

3.加快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助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重新梳理在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其进行验收评估,并结合文化产业结构总体布局,新增部分重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鉴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在全国的布局仍不合理,文化部命名的四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曲江新区、华侨城集团公司、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沈阳棋盘山开发区集中在西北、华南、华北、东北地区,而华中、西南地区还没有。因此,应重点考虑在华中、西南地区培育部级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新增文化产业园区可考虑通过挖掘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例如,促进文化产业与地产业相结合,以最终形成一批以“文化地产为保障、文化 旅游 为基础、文化创意为核心、文化传播为宗旨”的文化园区,并通过诸如此类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并最终助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4.推行“国民文化消费计划”,拉动国内文化市场消费

(1)发放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券

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券建议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商家让利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团购一部分的原则,作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一种文化福利,以此撬动群众基本文化消费,直接拉动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内需。文化消费券的主要内容涉及参观各类博物馆、看电影、看演出、购图书音像制品和休闲娱乐等群众基本文化消费。同时要防范发放消费券带来的风险。比如说消费券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消费券可能带来的造假问题等等。

(2)举办系列有针对性的群众文化节庆活动,营造出健康文明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风尚。比如各类城市社区主题文化节活动、各地各类城市的“文化庙会”活动、大学生主题电影节及3g动漫真人秀活动、国际流行 音乐 节活动等。

(3)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降低居民文化消费成本。

5.建立全国性的部门间统筹协调机构,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可研究设立全国性的部门间统筹协调机构,真正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术领头、基金支持、部门协作、企业操作”为原则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产业科学发展模式。此该机构可由牵头,关联度较高的部委如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均参加,以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另外,通过充分发挥有关 教育 机关和团体的学术优势,把其学术优势转化为创意优势、人才优势,突出其领头地位。并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下、在“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支持下,吸引大企业、大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并以多元融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壮大基金规模,推动大型企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主力,通过企业操作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与国际接轨。

6. 内外统筹,实施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

国家可考虑试行“内外有别、一国两制”的文化产业政策。即在产业政策上,引导涉外文化内容创作与国际接轨,突破国内现行政策框架,制定不同于国内的对外文化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单位主动走出去。策略上,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力争形成长效机制;利用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助力;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支持组建跨国文化集团,培育2至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级传媒集团,打造 中国 文化产业国际化竞争主体;开拓海外新市场,重视亚非拉、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增长空间。充分利用港澳深地区的地缘优势与多元文化优势,通过与港澳深地区的文化企业和机构合作,在这些地方投资建立文化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快对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语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这些单位除发挥其社会效益外,还应探索实现经济效益自给自足的道路。相关部委应着力研究解决类似机构在海外布局时遇到的 政治 障碍、海外干部派遣的人事问题等,切实防范投资境外文化企业带来的国有资产监管失位乃至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风险。

7.建立“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带动中西部发展

试验区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尝试“一国两制”,以有别于传统体制内的资本运作、内容生产、内容审核、产品推广等环节,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国际化文化特区。这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考虑地域发展平衡性及降低试验风险等多方面来看,文化改革试验区应该首先设立在西部。综观我国经济、政治特区的设立,地域上均处于东部,而在西部设立文化特区,一方面可以以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带动整个西部乃至中部发展。

8.科学合理地发展“涉农文化产业项目”,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

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发展以农村为依托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并在原有的品牌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如乡村旅游项目等;同时,进一步挖掘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走资源与资本相结合之路,发挥自身独特的区域优势,以吸引投资和刺激国民进行文化消费。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项目应将与文化产业项目与 现代 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旅游和休闲有机结合,在区位的选择要相对集中化,不宜远离城市进行布局,而应围绕城市郊区而建。各地决不能不切实际,一窝蜂去搞农业文化产业。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开场的两句诗,彰显出中国对克服 金融 危机的消极影响而怀有无限的信心。我们相信,无论这次金融危机如何发展,只要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判断准确、目光长远、决策有力,我国文化产业的“春天”将指日可待矣!

 

[注释]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 文献 出版社,2008年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国家发改委:九个产业 工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中国网( .cn ),2009年2月27日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孙寿山:加强 网络 游戏监管 将大力扶持绿色网游》,新闻出版总署网站,2009年3月20日

[5] “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全国图书销售额的增长率为0.037%,几乎是零增长,而以往中国图书销售额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长。2008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达1899.5614亿元,增长率为9.11%,比2007年10.68%的增长率下降1.57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接待外国人2432.53万人次,同比下降6.83%,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408.43亿美元,也同比下降2.57%。其他相关数据见蔡尚伟、唐丕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系列调研报告之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9年1月15日

[6]《金融危机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地的文化产业逆势上扬——金融之危,文化之机》,《人民日报》,2009年4月13日

[7]姚立:《法国刺激经济不忘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9年4月10日

[ 参考 文献]

第6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辽宁;文化强省;文化发展规划;文化管理条例;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86-02

一、辽宁省文化强省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认识到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化事业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这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都属罕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并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辽宁建设文化强省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继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本文对于辽宁省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条例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献言献策。

二、辽宁省文化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来有句警示名言:“未雨绸缪”,对于文化强省建设也不例外,只有强化战略思维,树立规划理念,制定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现实状况的发展规划,才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实现新的跨越发展。调查辽宁省及14个主要城市关于文化发展规划情况,发现目前辽宁省各市关于文化发展规划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规划制定进程不一。有的城市已经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如沈阳市、大连市、抚顺市、本溪市和朝阳市。而有的城市仍在使用“十一五”规划,关于“十二五”规划或是止步不前,按兵不动,或是还在论证阶段,迟迟未能出炉新的发展规划;(2)规划内容详尽不一。有的城市不仅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而且所辖区也制定了发展规划,如大连市的金州新区和甘井子区就分别制定了《大连金州新区“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甘井子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鞍山市的千山旅游风景区也制定了《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与之相反,有的城市根本没有制定任何规划;(3)缺少文化专题规划。通过对目前文化方面发展规划的调查,不难看出除个别城市制定了凸显本市文化特色的发展规划外,如盘锦市的《盘锦森林公园暨稻米文化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鞍山市、盘锦市、营口市和锦州市的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外,其他城市均缺少文化专题规划。

三、辽宁省文化管理条例存在的问题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所有社会行为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中。对于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关于辽宁省文化相关管理政策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文化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或者决定制定时间比较久。如《辽宁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办法》是1986年7月制定的,而至今仍在沿用,并未给予修订,显然有些实施办法无法与当今时代相适应。

此外,一些地级市缺失地方文化管理条例等问题。如朝阳市素有“文明圣地”、“化石王国”、“三燕古都”、“东方佛都”之称,朝阳市的辽西化石,始祖鸟,皮影戏,红山文化,刺绣、秧歌等非常具有文化价值。然而,朝阳市迄今为止,在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和古生物化石等方面仅仅使用文化部制定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和《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并没有制定过具有本地方特色、符合本市文化发展需要的相关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丹东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和铁岭市等城市。

四、加快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与新的管理条例的建议

如果没有规划就发展文化,那只会是一种盲目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损失的交易成本将造成方向的误判,战略的失策,以至于带来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不能及时地制定新的科学规划,不讲究规律,不重视规划,就会出现可能已经是落后的项目还在建设的后果。

针对辽宁省文化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三点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快文化发展规划制定的进程。全省和未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地级市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要注重文化专题发展规划的制定。这是因为辽宁省已经出台了新的《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其中确立了将出版印刷业、报刊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和工艺美术业作为辽宁省今后发展的主导文化产业。那么,文化专题规划就不应仅仅重视其中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而应对其他主导文化产业均给予重视;三是对新兴主导产业如动漫游戏业究竟如何发展更应有规划意识,辽宁省动漫游戏业将以沈阳、大连这两个部级动漫基地为主,以丹东、阜新等动漫园区为辅,因此沈阳、大连、丹东和阜新市应尽快出台《动漫游戏业发展规划》或《动漫游戏业扶持政策》等;四是要加快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关管理条例,抓紧修订文化相关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EB/OL].http:///newarea/roll/201204/18/t20120418_23253318_2.shtml,2012-04-18/2012-07-11

[2]马萱.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文化产业网.http:///userwebui/search/law.aspx,filetype=0&department=8&keyword=%u94c1%u5cad&time=0&area=0.

[4]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第7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物流产业;动态规划;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Dynamic programming is the way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logistics resourc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key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logistics resources for the industry supply chain and enterprise cost 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programming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to several types and did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area from two perspectives: one is the macro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other is the designated link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an review was given on the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nsulting a large quantity of related literature with the hope to facilitate the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dynamic programming; resource optimization

0 引 言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1],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物流业是融合仓储、配送、运输、货代、信息等的复合型服务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物流业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动态规划是运筹学中一种研究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理论和方法[2],无论是对于物流行业中供应链的优化,还是对于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和效率的优化,这种理论和方法都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因此,动态规划理论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物流领域解决供应链效率低下、保障资源有效配置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动态规划在我国物流产业的应用研究现状,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便利。

1 国内外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本文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整理。

通过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使用“Dynamic programming of goods”、“Logistics dynamic programming”和“Transportation dynamic programming”三个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见表1。

使用清华同方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利用“物流动态规划”、“运输动态规划”、“货物动态规划”、“物流资源优化”、“交通运输优化”和“货物仓储优化”六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见表2。

由表1、表2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对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要多于国外,这与当前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可以将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研究;二是针对物流过程中某个环节,如库存采购、物流配送、仓库选址过程中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优化研究。

2 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应用研究

针对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企业物流资源研究、行业物流资源研究、特定背景物流资源研究三个方面。

(1)企业物流资源研究。天津大学的赵双记[3]以宝硕化工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采购、库存、生产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宝硕化工现存生产与库存之间的矛盾问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潘珩[4]对企业生产物流进行了研究,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针对企业的生产物流和多种产品,提供了优化的分析和运算方法。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刘虹等人[5]根据企业的物流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矩阵运算的动态规划算法,更好地解决了企业对单个用户的供应链优化。

(2)行业物流资源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的边展[6]通过分析海运行业港口集装箱堆场的相关操作事宜,以提高装卸效率为目标优化了集装箱的装船顺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孝忠、周慧兰,北京交通大学的董祥俊等[7]针对铁路行业的物资管理的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模型来变更存储设施选址的方法,降低了铁路施工企业物资运输和其他相关成本。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等[8]通过考察公路运输行业中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的多项指标,对达到最优物流能力的最小物流成本进行了研究。

(3)特定背景物流资源研究。物流行业的特定背景非常多样,本文针对其中的应急物流、回收物流和不同生命周期物流进行简要总结。

北京交通大学的英升贺等人[9]针对应急物流的物资配送特征,建立了受灾地区接收点和非受灾地区发送点之间的配送网络。武汉理工大学的余浩然[10]利用多周期动态规划理论对再制造物流的设施选址和流量分配进行了着重研究,实现了节约和环保的生产理念。上海交通大学的佘小川等人[11]分析了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情况下采取的不同市场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对物流成本最小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这些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来看,对于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研究呈现了以下特征:一是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对物流产业进行理论研究探索;二是侧重于定量分析,运用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来建立优化模型。随着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个特征日益突出。

3 动态规划在物流环节的应用研究

对物流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动态规划研究主要是通过库存采购环节、物流配送环节和仓库选址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库存采购环节。长春理工大学的王景恒[12]建立了配送中心的货物装卸搬运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施新平[13]通过分析汽车动态库存服务方法,构造了以时间为函数的动态物流库存管理模型,促进了企业库存管理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曲阜师范大学的徐健腾[14]利用组合最优化理论分别对单一产品多断点、单断点和易腐产品的经济批量问题进行研究。

(2)物流配送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周森[15]利用自然数序列来编码,以遗传算法为依托来解决车辆的路径优化问题,得到了低于案例成本的方案。山东经济学院的袁杰[16]提出了先分配车辆后指派车辆的处理思路,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和蚁群算法为目标分配车辆,实现了将最短车辆路径问题向最优客户问题的转化。重庆大学的陶波[17]通过研究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建立整数规划的最短路径模型,并利用动态规划法为理论求解并得到质量较高的解。重庆邮电大学的任志霞[18]利用运筹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别对0-1规划问题、背包问题和路线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为配送环节提供帮助。

(3)仓库选址环节。南昌大学的胡章云[19]通过考虑供应商的供应量、客户的需求量及配送时间等因素,建立了不确定环境下配送中心的动态选址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思想来支持长期的动态选址决策。武汉理工大学的徐利民等人[20]针对不考虑时间因素的静态选址,提出了运用动态规划求解的思想,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加入时间变量后企业如何做出选址决策。东北大学的陈冰冰[21]利用一个企业的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建立了双层规划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物流中心选址模型。浙江师范大学的卓婧婧等人[22]基于树型动态规划来简化配送网络,提出较之传统动态规划、层次分析法等更有优势的选址算法。

以上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各有特点:库存采购环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存管理能力、装卸搬运方法和经济批量等问题的优化;物流配送环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最短路径的优化和计算;仓库选址环节的研究则集中于在考虑不同因素情况下对最佳选址模型的建立。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动态规划和其他辅助方法来建立模型或者求解,部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或者以实例验证。理论指导性较强,但实践指导性较弱。

4 国内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内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研究既有理论方法的探索、配置模型的构建,也有与特定背景结合的探讨,研究态势多元化。本文认为,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1)结合我国供应链体系,将动态规划运用到生产、仓储、销售、配送等整个供应链中,以供应链整体优化为目标,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

(2)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规划整合。

(3)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按照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在战略层面对我国物流环境进行规划研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应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的重点,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本文对动态规划在我国物流产业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提供帮助,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Z]. 2014.

[2] 黄立君. 动态规划在企业运输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09(3):98-100.

[3] 赵双记. 基于动态供应链管理的宝硕化工流程分析与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潘珩. 动态规划方法在企业生产物流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4(4):72-73.

[5] 刘虹,孙金梅,陈德运. 一种基于供应链的动态规划算法[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2-124.

[6] 边展. 基于混合动态规划的集装箱装船顺序优化[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张孝忠,周慧兰,董祥俊,等. 动态选址在铁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2007(7):49-51.

[8] 马士华,申文. 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计划模型与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7(8):83-88.

[9] 英升贺,李毅鑫. 动态规划和整数规划在应急物流物资配送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9(8):80-83.

[10] 余浩然. 再制造物流网络多周期动态规划模型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佘小川,季建华.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物流系统动态规划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2-104.

[12] 王景恒. 物流中心货物最优配装问题的动态规划解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9-11.

[13] 施新平. 基于动态汽车库存管理的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分析[J]. 物流技术,2014(5):316-318.

[14] 徐健腾. 组合最优化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 周森. 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流运输中的车辆路径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袁杰.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车场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 陶波. 基于最短路径算法的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任志霞. 物流配送系统中的运筹学问题及方法研究[J]. 物流科技,2007(3):10-12.

[19] 胡章云. 不确定环境下的城市配送中心动态选址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 徐利民,马良成,方芳. 仓储中心的动态规划选址及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4):256-259.

第8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第9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尽管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多姿多彩,却表现出成熟度不同、深浅不一、盲目跟风等问题,这就把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问题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2013年1月12日,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凤凰出版集团主办的《复合园区行为——创意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解析》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举办。与会专家有南开大学文学院设计系主任薛义、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张合军、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洪再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创始人马达、美国ACOM中国公司区域总监张祺、清华大学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吴良顺教授等十余人。另外全国优秀创意产业园区的部分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利用原有场域或建筑的自身优势,以最合理的设计、最少的成本建设,使一个极富自身特色的主题创意园服务于功能并展现于社会?与会嘉宾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园区需要文化的商业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创始人 马达:自2002年中国出现第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到2008年的四年间,共出现了三、四百个创意园区,但是2009至2012年的四年间,每年都在翻倍增长。截止2012年底,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注册的是1000多个,而2009年至今的创意产业园区,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二十。

文化创意产业园比其他产业园更加需要商业化,文创产业规划师更需要了解文化的商业,基于文化商业模式来帮助创意产业园区建好。“行为”这个词用得很好,从学术上看,创意产业与行为艺术是有前因后果关系的,创意产业概念的落脚点是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创造价值、解决就业等最终体现一种行为。

园区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 张合军:全国2000多个创意产业园效益较好的只有20%,主要是因为产业定位不清晰,发展目标和客户需求不明确;硬件设计不完善,运营起来才发现缺东少西;园区环境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软件服务功能设计缺失,导致重新改造;建筑改造或规划设计没有体现出城市的特色,缺乏鲜明的文化符号,而恰恰这些文化符号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别于其他经济园区最不同的表现。以上问题为创意产业园区提出一个历史课题: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

市场引导是园区改造的关键

美国ACOM中国公司区域总监 张祺:创意园区能不能成功,必须有良好的开端,也就是规划。有句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这个思路就是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去付诸实施。还有一句话是“实力决定打法”,在园区改造上,政府只是提供一个政策平台,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的开发商来说,关键还要靠市场机制的引导。因此,如果有这样一本关于园区如何规划设计的书籍,相信对建成的、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结合城市特点做园区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 洪再生:我认为创意产业园区要使中介平台收益大于租金收益,不仅仅是收房租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解决创意产业园区潜在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的问题。不同的创意产业园应根据自己城市特色来搭建平台,比如青岛的创意100产业园区,就是利用青岛旅游城市优势在园区打造礼品街。其实各地旅游的粗放管理和旅游纪念品的粗陋给了礼品街发展的契机。

听取了专家的点评之后,来自全国的优秀创意产业园区代表也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园区在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

园区要为生活和情感服务

北京尚8创意产业园区总经理 潘宣亮:创意的表现形式很多,创意城市、创意街区到创意园区,创意无处不在。我认为园区规划只是外观形态上的载体,真正发挥作用的还要依靠创意。文化创意带有灵魂性,不是工业时代的批量生产。所以,文化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生活服务,为情绪情感服务。如何让创意产业园与生活、工作情感融为一体,这个是园区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立足园区企业的需要

天津意库创意产业园区副总经理王钟钦:新中国成立以后,意库一直做的是工业遗存保留项目,选择在天津最有影响力的产业载体,如地毯厂和纺织机械厂做项目,相当于是各种工业厂房建筑形式的小型博物馆。2005年至2007年,我们将天津外贸地毯五厂改造为天津乃至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意库”创意产业园区;2007年又做了各天津创意街区,形成老工业街区与商业街区的交相对应;2011年把天津原纺织机械厂改造成绿(山领)产业园(环渤海低碳经济示范基地);下一步计划盘活河西区的两个闲置楼宇成为创意产业园。

定位礼品交易,发展旅游产业

青岛创意100产业园总经理 邓斌:我认为园区建设一定要重前瞻性规划,做好市场调研,不能盲目地跟风。今年我们的想法就是立足青岛面向山东,重点做好三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人才,主要是跟大学合作成立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来园区创业;第二个平台抓住青岛旅游城市的优势,以礼品为定位,开展线上线下平台建设;第三个平台是把艺术家融合在园区,形成高端艺术礼品交易展示平台。

提升园区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