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精选(九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第1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挑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5.150

1 影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影视文化产业是指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性逐渐增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由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如:影视文化品牌建设不强,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影视文化产品发展出现低俗化等,而且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牢牢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2.1 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这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如:我国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的开发研究,将会使影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逐渐增强,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提高了影视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新速度也更加快,能及时满足人们的影视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受到环境、气候、场地等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数字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限制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降低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这使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性,促进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 国际市场开拓,沟通交流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也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时代中,影视文化产业也趋于全球化,开始超出国界,面向国际市场。传统的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市场范围比较狭窄,而加入WTO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开始对外发展,开拓更大、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在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外影视文化产品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取长补短,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所以加入WTO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2.3 国家扶持力度日渐增大

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2011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强调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措施支持电影产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逐渐增大,可见国家致力于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它的扶持力度也日渐增大,并逐渐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它的稳步发展,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很好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3.1 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而且也是体现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可见文化品牌对一个文化产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是文化产业的精神与灵魂,影视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显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影视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但许多影视文化产业在影视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过分地看中“量”的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供,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重要建设,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世界影视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往往十分重视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强。这使得在与国际影视产品竞争中,我国的产品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2 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缺乏产业化经营观念,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影视企业呈现出分散、弱小的特征,导致多数影视企业只能依靠控制作品的制作成本,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小额的投资难以生产出吸引人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无人问津,使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当今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世界中,这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而且伴随着国际影视文化产品的“走进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也将难以竞争得过它们,从而发展空间大大受到了限制,市场份额将大大减少,这将会阻碍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3.3 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都推动了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创意化。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以致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扭曲,他们为了获利,不惜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一些不良的影视作品,这不仅会导致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低俗化、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品牌保护法,切实保护影视文化品牌,严厉打击各种盗版等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影视制作人要逐渐转变创作观念,不能简单地过分看中“量”的提供,要重视“质”的创作,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影视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影视文化品牌。

4.2 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园的措施,推动同类影视文化产业走向集聚,在产业园中,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加强同类影视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延长影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4.3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解决好我国影视文化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的问题,国家应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引导影视文化产品创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还应该大力打击生产低俗影视文化产品的行为,并对情节严重者予以取缔。另外,影视文化产品创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

第2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基本策略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0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16版。

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01月10日01版。

④寇晓伟《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危机中逆势增长》,载于《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⑤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求是》,2008年第22期第1至8页。

⑥朱琳《浅析金融危机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载于《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6期,第41页。

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对于4G,早在2008年运营商推出全球第一支GSM/WiMAX整合式双模手机以来,人们已经盼了好几年,对于技术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几年的期盼已经是极大的耐心了。但由于4G具有现有技术不具备的“快”、“广”、“财”的优势,等待似乎也是值得的。

所谓“快”,是4G的根本特征,也是技术界开发4G的初衷,如今的商用4G,已经实现了可以同时播放4部高清电影的速度,相应的带宽相当于3G网络的20倍。“广”,是4G很可能将物联网真正成为普遍的现实。而“财”是指的它可能真正把网络作为工具的使用费用降下来,但把网络能够实现的增值服务和由它带来的经济活动发挥到极致。

2013年,4G商用牌照终于发放,年末北京人已经可以用上了4G网络,在叫了一年“4G元年”之后,4G终于真正开始影响北京。

4G语境下首都网络文化产业的机遇

仅仅在4年前,人们还在热烈讨论3G网络给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如今,人们已经摩拳擦掌地等待4G带给我们的新变化。事实上,由于技术对产业尤其是政策影响的滞后性,整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界才正在整理3G时代到来对其的巨大影响,呼吁对定义、分类和各种政策进行回应和调整。

第一,4G为北京文化产业带来的资金拉动作用。4G属于电子信息产业,这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测算,信息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是1:3.38。工信部估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的规模会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然而,4G全产业链中,只有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里部分内容的提供方与文化产业有关,5000亿的投资并没有将其包括在内。但这个数字仍然很重要,4G再快也只是铺就了移动信息的高速公路,承担文化产品开发,决定4G商用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还是文化产业,两者的关系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普及会越来越密切。3G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策略加快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果北京能够抓住国家加大3G和4G建设力度的机会,那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第二,4G为北京文化内容提供商发展提供大量新机会。虽然4G产业链很长,文化内容提供商看似并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由于一方面设备商获利可预期,加上4G新增收入可能相当一部分要用以补偿3G业务下降后的损失,所以设备产业链上的收益并不令人期待。相反,由于2G和3G时代网络速度并不能令人满意,费用也高,并没有如预期中带动足够的内容提供商获利;而4G由于速度和价格的两个指标将极大带动内容提供商的发展。

2013年的有关报告已经乐观地估计中国未来五年微电影产值可达数百亿。同样机会很大的是音乐,按照英国的分析,到2016年英国数字音乐的4G用户可能达到4400万。此外手游产业也是4G环境下可能会有较大突破的门类。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动漫游戏总产值达到167.57亿元,相比2011年130亿元增长了29%。4G将进一步深化3G已经开始改变的用户习惯,进而改变互联网的格局。视频高清化、动漫和游戏3D化,图书和杂志进一步富媒体化,实景导航,视频会议,更高速更大容量的云储存,以及云储存带动的物联网、车联网,所有传统内容和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文化内容都会得到跨越式发展。

第三,4G将扩大北京文化消费市场。北京的文化消费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1.38万美元,但文化消费仅占家庭收入的4%,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通常应占到家庭收入的30%。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北京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短板仍然在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国文化主消费的群体正在发生代际转化,“75后”、“80后”、“90后” 乃至“00后”的年轻人成为主消费群体,随着消费主体发生变化,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转化,随着4G的普及,社会整体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消费时代。

目前制约北京文化消费市场扩大的主要是3个要素:观念、费用和方式。观念是指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并没有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深度依赖,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消费者,很多连互联网都接触不多,何况移动互联网。费用是指现有手机网络覆盖和网速相对于价格来说是不值的,人们在进行消费之前都要掂量费用是否会过高的问题,对于4G,很多人在听到关于可以流畅观看高清视频的介绍时,都会质疑即使达到这个网速,也不敢用太多流量去看高清视频。方式是指现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文化消费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商用应用来说,还有大量可以挖掘的消费方式。

第四,4G将改变首都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关于移动视频的应用,人们常常只是局限在视频通话和在线流媒体两种方式。但实际上,网速带来的视频应用可以将商务办公也进一步移动化,过去必须在办公室或者专门的视频会议室召开的会议可以变成每个人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工作会议。这虽然只比3G时代人们利用无线网络wifi展开的应用拓展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是将一部分人从固定的办公场所解放出来的一大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办公”。

北京有67所大学(不含民办),是国家学术的中心,但文化产业的产学研仅在北京市也尚未得到全部实现。4G普及,“移动办公”的真正实现,也许能充分调动高校的研究优势,每一个研究者都成为一个移动的办公终端。过去需要高价购买的设备在4G时代可能一个软件应用(APP)就全部实现了。

4G语境下首都网络文化产业的挑战

第一,政策制定难度加大。三网融合尝试的难产使3G曾经预想的“会给整个文化、信息、广电相关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落空,部门协调困难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政策制定中的局限被凸显出来。4G更凸显了部门协调的困难度和重要性,能否打破部门壁垒,提供北京在4G环境下有关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不仅重要,而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

此外,如何处理4G首都网络文化产业引导和监管之间的关系,既保证4G促进首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精准防范未来4G网络文化市场可能造成的舆论混乱甚至危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各种冲击。也是给政策制定带来难度的一个问题。

第二,投资与拉动效应会延迟相当长时间。这个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4G本身的覆盖和推广需要更长的时间,另一个原因是4G对于旧有消费习惯的提升有限。

4G本身的覆盖包括终端覆盖和信号覆盖两部分。3G牌照发放不过4年,3G环境下的移动终端这两年才开始大规模普及,到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集中淘汰、更新换代的时候,4G终端的销售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打开市场。同时,北京虽然已经有了居全国首位的3G覆盖,4G覆盖也遥遥领先,在2013年11月中旬就已经开通了1480多个基站,但仍然存在大量的信号盲点,然而很多市民因为害怕辐射又反对兴建基站,所以实现全面覆盖尚需时日。

4G虽然看似对移动互联网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在技术和理论层面也确实如此,但现有的4G话费套餐仍然是基于流量制而非包月或者时长制,人们用4G来处理的应用其实3G成熟时期已经能够应付得绰绰有余,4G功能增加的视频应用人们已经在固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习惯通过wifi来使用,这在2010年美国实测时就有结论。因此在短期内并看不出会有什么因素促使这一消费习惯发生大变化。

第三,文化内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挑战。进入3G以后,文化内容提供商开始面临全国甚至全球的挑战。目前中国火爆的本土手机游戏大多抄袭移植国外游戏而来,受到欢迎后开始遭到国内疯狂复制,由于源头就不理直气壮,在遭到复制后也无法申诉自己的版权。这样一个恶性发展的环境严重影响了文化内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开放,究竟多大程度开放市场竞争,本土企业如何应对全国和全球的威胁,都是艰难的发展问题。

相关政策建议

第4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资源优势 发展机遇 发展途径

一、宜昌在中部崛起中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

1、宜昌经济发展概况。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市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406万人。目前宜昌已经形成了食品、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五大优势产业,2010年宜昌GDP1547亿元,财政收入301亿元,外贸出口1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

2、宜昌在中部崛起中的资源优势。一是水电资源优势。宜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已建成的长江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高坝洲水电站等总装机容量达2400万千瓦。丰富的电能资源为宜昌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发展电力配套工业。二是矿产资源优势。宜昌现已探明的矿物有49种,其中磷矿是全国六大矿区之一,储量在11亿吨以上;铁矿储量约10亿吨以上;锰矿储量1167万吨以上。三是交通运输资源优势。公路方面,宜昌已经建成和将要建成的高速公路将实现宜昌与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连接。其中主要有沪渝高速、沪蓉高速、襄宜高速、荆宜高速、宜黄高速、宜湘高速等。铁路方面,有宜万铁路、汉宜沿江铁路、十宜铁路、郑渝铁路等,将形成东西贯通和南北畅连的铁路运输大动脉。水运方面,宜昌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川东鄂西的重要港口,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以后,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四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宜昌是古代巴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地,两种文化相互吸收、复合形成了巴楚文化。宜昌也是历史文化名人汇集之地,具代表性的有屈原文化、昭君文化等。全市已开放的旅游景点350多处。

3、宜昌在中部崛起中面临的发展机遇。一是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战略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散的客观趋势。在中部崛起背景下,宜昌无疑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接纳资本转移中,中部地区首当其冲,宜昌无疑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三是沿江产业带发展机遇。从安徽马鞍山到湖北宜昌1500公里的长江沿线正上演着“中部崛起”的重头戏。沿江产业带发展无疑给宜昌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四是国家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建国以来,宜昌是国家投入力度较大,建设军工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较多的地区之一,随着国家对老工业基地进行重点改造,宜昌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二次发展的机遇。湖北省政府已将宜昌列为全省老工业基地改造城市之一。

二、宜昌在中部崛起中的发展途径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整合政府行政资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建立“政银企”会商机制,促进政银企沟通和合作,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努力促进科技向生产的转化,在科技开发、项目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评估等方面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四是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参与行业规划、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的制定,规范行业行为。

2、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湖北已经把宜昌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基地,宜昌要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3、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宜昌要依托醇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通过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水准营销,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游客构成国际化,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4、加强“宜荆荆”城市群合作发展,努力实现双赢。宜昌发展需要与其它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宜昌、荆州和荆门三个城市在地理上呈品字形分布,紧紧相连,自然资源各有优势,经济发展各有所长。如果能够把三市经济整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湖北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对中部崛起战略产生积极影响。宜昌应该积极推进与其它两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双赢”。

5、全面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努力建设宜昌大都市区,积极拓展城市空间。二是着力打造节点城市,努力把宜昌管辖的各个县城建成城区人口过20万的中等城市。三是大力建设沿江、沿路城镇带,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精品城镇。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管网、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y034)

第5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机遇决策;决策行为;企业文化

一、机遇决策行为相关研究

影响企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包括宏观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因素,还包括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客户关系、信息、人才等资源状况,主观条件包括研究开发、融资采购、生产销售、决策管理等经营能力以及企业欲实现的一系列目标,例如创立企业、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利润、资产价值等等。[1]机遇就是上述主客观因素出现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组合。

20世纪中叶以来,行为决策理论将人类的决策行为作为基本因素,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决策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加以研究,[1]归纳出了一系列建立在实验证据基础上的观点和理论,从而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范围,促进了规范性决策理论研究上作的深化,并使决策的描述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归一化,提高了决策理论的实用性。

机遇决策行为就是在特定条件的约束下,决策主体以“有利事件/形势”为诱因,进行机遇价值的识别、评价,并选择价值最高的机遇进行把握和利用的过程,其目标在于认清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全面价值关系,并将其转变为实践观念,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目标、计划、方案、操作步骤等等。

基于机遇本身的特性以及机遇决策行为的特殊性,影响机遇决策行为的因素比较多,包括决策者的心理因素、企业文化、决策时间、信息以及过去决策的影响等等。机遇决策行为就是以上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机遇决策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机遇决策的主动性。对于一般类型的决策来说,其诱因往往是“问题”,决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机遇决策的诱因是“有利事件”,机遇决策过程就是发现、辨识机遇,并对各种机遇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实施最优方案的过程。其决策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抓住有利形势,获得超常规收益。所以,在机遇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具有主动权,它可以随时对是否继续进行机遇决策过程做出选择。正是因为如此,机遇决策过程对决策者的心理倾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2.机遇决策的非常规性。机遇决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非常规性决策。由于机遇是由目标、需求、资源、能力和环境的五个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有利形势,企业往往具有多重目标,需求、环境等外部条件也是瞬息万变,而且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各种要素的联动,因此对于机遇决策来说,几乎没有两种相同的机遇决策情景,也就无法通过事先规定的解决方案和程序进行决策。

3.决策信息的动态关联性。机遇既非企业单方面的愿望,也非客观条件的绝对优劣,而是客观条件与主观目标和能力的一种良好耦合。由于客观条件在变化,社会主体的目标和相对(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力也是变化的,不仅仅如此,机遇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之间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即每一个要素信息的变化,都会引起五个要素之间耦合性的改变,都意味着五个要素之间一种新的组合方式的产生。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及时、准确地、完备地掌握内、外部决策信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4.决策时间上的敏感性。机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时间敏感性决策。由于机遇作为主客观因素的有利组合只能是暂时的,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机遇决策所依赖的五个方面要素的信息也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对做出决策的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能够“当机立断”。尤其是对于具有那些需要“即时决策型”[3]的机遇事件,决策时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机遇识别利用的效果。

5.机遇决策的风险性。机遇是人们根据当前的知识和信息判断,确认为相对有利的形势,实践中社会主体能否争取到“超常收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例如根据当前市场预测拨出巨额资金开发某种新产品,假如产业化、市场化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者竞争对手先于自己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企业就不但得不到超常收益,而且可能遭致严重损失。机遇利用的风险还反映在机会成本方面。社会主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利用某种机遇时要投入一定资源,多数情况下因资源不足同时要放弃另外一些机会,一旦未曾达到预定目标,就要承受一定损失。

二、企业文化对机遇决策行为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并依靠其核心价值观对组织员工进行熏陶、感染和诱导,使他们产生对组织目标、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自觉地按照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去工作,从而在组织中发挥着一种导向、激励约束、协调控制等作用。机遇决策行为是一种由决策者主动做出的非常规性决策,而且决策过程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在有限时间内做出的,同时又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机遇决策行为必然要受到决策者所处的企业文化的影响。

1.企业文化中的“灵活性”维度对机遇决策行为的积极影响。在高度“灵活性”的组织文化中,领导者更突出的表现为一个改革者或者是一个鼓励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组织充满活力和事业心,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和贡献,鼓励员工开拓进取;组织成员十分注重自己知识能力的提升,勇于接受和承担风险;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注重革新和发展;组织结构具有柔性、可扩展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部门之间也很容易交流、沟通和协作;组织重视获得新资源和创造新的挑战,追求最新或独特的技术和服务。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企业各层级决策者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而且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有用信息,针对内、外部条件的变更不断地做出调整,因而会对企业的机遇决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企业文化中的“稳定性”维度对机遇决策行为的消极影响。在高度“稳定性”的企业文化中,企业领导者更突出地表现为一个保守型的管理者或者一个组织冲突的协调者;企业重视经营运作的持久和稳定,不鼓励员工进行冒险性的尝试;员工缺乏从事开创性工作的激情,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工作,很少参与决策;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正式的规定和政策,企业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企业的组织结构明确,控制系统完善,缺乏柔性。在这样的一种追求稳定的文化氛围中,企业的决策者很难及时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形势做出明确的判断,同时由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各层级决策者的主动性和主动权受到抑制,因而会对企业的机遇决策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3.企业文化中的“关注外向”维度对机遇决策行为的积极影响。在高度“关注外部”的企业文化中,企业的领导者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善于把握外部环境的探索者;企业强调竞争精神,高度竞争、高要求、高成果是组织管理的特点;完成目标和重视成就形成了组织的凝聚力,进取和获胜是组织的主旋律;企业通过营造一种学习性和竞争性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强调弹性和适应性,同时积极与同行业的企业相互竞争以获取成长。在这种追求竞争和成就的组织文化中,企业的决策者高度关注外部变化,善于利用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外部环境以及市场需求,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进而对机遇决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4.企业文化中的“关注内部”维度对机遇决策行为的消极影响。在高度“关注内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领导者更多地表现为工作的组织者或者改善组织效率的人;企业强调组织的“正规化”程度,采取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企业强调效率和控制,寻求与员工关系的稳定性、员工行为的一致性和可预知性;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组织的高效率运行;企业工作环境比较正式,层级分工明确,部门之间缺少合作,信息沟通渠道不是十分顺畅。在这种“关注内部”的文化氛围中,企业各个层级的决策者往往缺乏对外部市场的洞察力,很难从外部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由于过度关注企业效率的提升而忽视创新机会,因而,对机遇决策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前面的理论综述和上面的研究框架,本文假设:不同的企业文化特性对决策者的机遇决策行为会产生影响,这个总体假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察:

假设1:“灵活性”越强的企业文化中,机遇决策水平越高。

假设2:“稳定性”越强的企业文化中,机遇决策水平越低。

假设3: “外向程度”越强的企业文化中,机遇决策水平越高。

假设4: “内向程度”越强的企业文化中,机遇决策水平越低。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自变量的测量

本文对企业文化的测量以quinn和cameron的ocai量表为基础,结合仁达方略企业文化倾向评估问卷(l-pcai)、denison的文化测量问卷、chatman的ocp量表,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修改而成。ocai量表共有六个判据:主导特征、领导风格、员下管理、组织凝聚力、战略重点和成功准则,每个判据下有四个陈述句,分别对应着组织文化的灵活性、稳定性、关注内部程度和关注外部程度四个维度。ocai量表共有24个测试项目,每个测试项目采用了likert scale 7分量值,项目得分越高表示组织文化的该项特征表现越突出。量表进行初步设计完成以后,进行了预测试,并对测试题目进行了修改。

(二)因变量的测量

企业快速成长的外在表现是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产品的超额利润。[4]机遇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就是因为企业利用机遇,可以在同等的努力情况下,获得超常规的增益或者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或者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企业获得成本费用的显著节约。

企业收益=常态收益+非常态收益=实力和努力决定的市场份额×实力和努力决定的收益率+机遇提供的市场份额×收益率-风险损失。因此,在测量机遇的识别利用结果时采用了两个主要的判断指标:企业平均的盈利增长速度与规模增长速度。[5]数据的收集主要采用被调查者主观评价的方法。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采用被调查者主观评价的方法测量绩效,被调查者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例如利润、业务收入和销售增长)是与文献、资料反映的数据高度相关的,例如,dess 和 robinson(1984)、venkatramn和 ramanujam(1987)、chandler和hanks(1993)等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被调查者判断的准确性,调查表中还增设了两组对财务数据的调查,即公司近三年的利润额和销售额,可以从这些财务数据中进一步判断该企业获得的超常规收益和超常规发展速度。此外,在调查表中还列出了公司的名称和是否已经在股票市场上市,上市公司在所有被调查的企业中,约占30%,笔者通过调查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的行业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被调查者主观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三)数据收集、样本结构及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样本。样本选取标准包括:(1) 企业规模在20人以上,(2)成立3年以上,(3)以竞争性行业内企业为主,样本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地区。调查对象主要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约400份;收回315份,其中无效问卷61份,有效问卷254份。本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cronbach’α系数信度测验,企业文化四个纬度的α系数均高于0.8。

(四)相关分析

由于机遇决策水平与企业文化各个维度都是连续数据,而且变量的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且成对出现,所以采用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的方法,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求得机遇决策水平与企业文化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表2列出了相关系数与统计检验值。

四、结论与建议

机遇决策水平与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企业文化的“灵活性”维度、“外向程度”和“关注内部”三个维度与机遇决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稳定程度”与机遇决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企业文化的“灵活性”对机遇决策水平的关系强度最大,其次是 “外向程度”,再次是“稳定程度”,影响程度最小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向程度”维度。结合quinn和cameron的组织文化类型模型,高度“灵活性”和高度“外向程度”对应的是“活力型”的企业文化,而高度“稳定性”和高度“内向程度”对应的是“层级型”的企业文化。

为了提高机遇决策水平,企业应努力培养高度“活力型”的企业文化。“活力型”企业文化的培养不仅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以及充满激情的管理队伍的带领,而且还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1)为企业制定一个富有挑战性但又具有前瞻性的组织愿景,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2)建立一套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在冒险中抓机遇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文化氛围。如果缺少一种鼓励机遇决策的企业文化,决策人员在面临机遇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3)培养团队精神,鼓励群体间的相互协作,在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上要便于员工交流、沟通和合作。(4)强调一种人本文化,重视每一个员工的创新价值,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注重决策的民主性,尊重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5)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激发广大员工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员工的机遇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津孚.机遇管理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2.

[2] 鲍宗豪.决策的非理性研究——决策行为的跨文化意义[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3):86.

[3] 德斯•迪拉(des dearlove).核心管理决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89-90.

第6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短短4年间,以南海新区为突破口的山东省文登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财政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较大增幅,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蓝区”前沿的文登市又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率先推出县域版“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抢先一步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近日,中共文登市委书记王亮接受本刊专访时,阐述了文登市抢抓机遇、激情创业、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的战略构想。

《走向世界》:文登近几年的快速高效发展,区域发展规划功不可没,作为核心的南海新区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请问创建南海新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

王亮:文登人杰地灵,但同时也缺乏突出优势:不靠大城市,没有庞大的市场腹地;不比资源型城市,缺少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没有大的交通枢纽,没有国有大企业大项目,也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输出高端人才。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等优产业的膨胀升级,又急需新的承接区域和发展空间;北部城区发展快、南部沿海步伐迟缓,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

文登拥有156公里海岸线,但之前海洋经济从来都不是文登的优势,在土地、资金、资源都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文登迫切需要打破僵局,谋求大发展。由此,我们把突破口选在南海。

规划建设南海新区,为文登带来的第一个优势是打通了出海口。文登市启动建设了远期规划30万吨级的南海新港,10年内建造1到30万吨泊位110个,正在修建市区通往港口的圣海路,规划建设连接港口的疏港铁路,陆海动脉即将贯通。第二个优势是挖掘了土地资源。南海新区规划后,从沼泽地中创造了160平方公里的广阔发展空间。仅仅以这些土地的价值衡量,一个南海新区规划,就挖掘出了超过千亿元的沉睡“财富”。

这批新增土地转换为建设和工业用地之后,将突破土地瓶颈。有了港口、土地资源和发展战略指引,南海新区的发展不可限量,文登的发展不可限量。

《走向世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正在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文登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王亮:海洋经济新区是一块金字招牌,代表了影响力、竞争力和生产力。“蓝色经济”对文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南海新区的巨大变化有力验证了这一点。作为这一实践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们倍加珍惜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

抢抓机遇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既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提出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就是要求全市上下以建设蓝色经济先行区为目标,以打造县域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为己任,努力在高点定位中扩大优势,在融入全局中凸显特色,切实抓好、用好这次子载难逢的机遇,奋力推动文登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

《走向世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文登市提出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请解释一下“先行区”的概念。文登市打造“先行区”有哪些优势?

王亮:如果说深圳等经济特区带动了珠三角城市群崛起,上海浦东开发带动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那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需要几个增长极。南海新区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大海洋经济新区,为文登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勇于创新实践,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是文登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定位。规划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蓝色经济区。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认清机遇,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南海新区是全市打造蓝色经济区先行区的核心区域,要举全市之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开发建设,努力在全省三大海洋经济新区中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

文登打造“先行区”有三大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文登地处对日韩开放的前沿,处于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心腹地,海陆空交通设施完备:其次是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滨海旅游产业条件优越;第三是生态环境优势。文登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有“中国温泉之都”和“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

此外,南海新区基础设施完善,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开放环境进一步优化,已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胶东半岛乃至全省日韩产业投资热点区域,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新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临港生态化工、滨海旅游度假、海洋运输物流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

《走向世界》:文登对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先行区的总体规划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王亮:我们的总体规划就是,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深化对曰韩开放的重要门户、国际国内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为此,我们大力实施“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构建城区和南海两大板块相呼应、产业向三大功能区集中的发展格局。

一是把南海新区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海洋经济新区。南海新区是文登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要进一步加快滨海、滨河景观主轴以及南海新港、圣海路、疏港铁路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临港产业区主要依托南海新港,重点发展海洋高新产业:旅游度假区主要依托万米金滩和万亩松林,重点发展滨海度假养生产业,实现东西两区产业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端产业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等优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前景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繁荣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涉海服务业。

第7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一、对当前我市融入海西经济发展的基本估价

(一)我市融入海西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

我市与省地域相连,是省通往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也是闽台经济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连接带”,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市委、市政府对海西经济区建设一直高度关注。“海西”战略确立后,我市在融入海西经济发展上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

1、战略谋划超前,工作起步较早。市委、市政府在国务院《意见》出台前即组织力量就我市融入“海西”进行了调研、论证;《意见》颁布后,迅速制定了《市关于抓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遇,奋力推进赶超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和“四区一通道”的发展定位,即“努力将建设成为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通道,成为面向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试验区、临川文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区”。今年初,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将“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对接海西经济区桥头堡”确立为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在战略层面,把融入“海西”作为我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各县区也应时而动,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初步发展思路。黎川县确立了打造产业升级接替站、创业区域中心、“海西”旅游休闲后花园、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资溪县制定了建设“海西”生态旅游后花园、有机食品生产和供应基地、木竹精深加工和轻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南丰县提出了建设“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三位一体旅游新城”的目标定位;广昌县拟定了打造闽台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旅游、物流产业的发展设想。市直有关单位也主动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市发改委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专程赴等地了解“海西”区域及有关城市的发展规划;市台办、市招商局分别举办了多项“对接海西”的业务培训;市新闻单位和媒体先后开设了“对接海西”网页专栏,拍摄了“对接海西,力促赶超”电视专题片;有关部门还先后邀请了台湾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台湾媒体来抚拍摄专题片,通过加强联系,增进交流合作,为融入“海西”积极准备。

2、基础工作扎实,融入条件较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抓项目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为融入“海西”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一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京福高速、鹰瑞高速已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90公里;向莆铁路正加快建设,加上已有的鹰厦铁路、浙赣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济广高速、资光高速、抚吉高速,初步构建了我市“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陆路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了至福州五小时经济圈,我市也将成为省及中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二是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6大优势产业;金溪香料、宜黄塑料、机电、日用陶瓷、变性淀粉、南丰食品加工6大省级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县域经济中具有特色的工业经济板快;南丰蜜桔、广昌白莲、临川西瓜、崇仁麻鸡等农业特色产品,已形成我市独有的品牌优势;资溪大觉山生态旅游特色鲜明,闻名遐迩;物流业不断做强做大,已成气候;格美科技多晶硅、东乡雨帆燃料乙醇、南丰生物柴油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投产,加快了我市打造“新型绿色能源基地”的步伐。三是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为承接闽台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在项目战略带动下,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先后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015个,开工750多个。市中心城区114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至2009年底已完工或基本完工72个,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格局。今年,我市被命名为“省园林城市”,评为“全国绿色生态城市”和“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在去年荣获“2009浙商投资潜力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又荣获“2010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环境城市”荣誉大奖。四是对闽台招商引资成果甚丰。全市现有台资企业41家,投资额达2.54亿美元。闽资企业1500多家,投资额30多亿元。“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台商创业园”等省级园区,惠泉啤酒、添光化工、赣东苎麻纺织等闽台企业先后落户我市并成功发展,对吸引闽台投资产生了较好的磁场效应。

(二)我市融入海西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我市融入“海西”,虽然基础条件较好,但是与“海西”区域城市,尤其是与省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上存在差距。我们在学习考察时看到,目前,谋划“海西”、宣传“海西”、建设“海西”已成为全省工作的主旋律、主基调,全省上下形成了大学习、大调研、大宣传、大发展的热潮,整个八闽大地已成为抢抓“海西”机遇、积极先行先试、争取加快发展的热土。相比之下,我市作为海西经济区成员,虽然市、县主要领导对融入“海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从全市看,仍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宣传不够广泛、动员不够深入、氛围不够浓厚、融入不够迅速等问题。国务院《意见》颁布已有一年多,我市的融入工作依旧停留在战略层面以及领导讲话和原则性的文件中,与省“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积极参与“海西”建设的态势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二是工作上不够主动。在建设“海西”中,省很多城市十分注重抢抓机遇,“干”字为先,主动作为,放手发展。莆田市谋划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建成后第二年才正式获得国家认可;南平市在国家尚未批准武夷新区建设规划的情况下,先行启动武夷新区核心区建设。这种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们有的同志工作按部就班,习惯于等指示、找依据,对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瞻前顾后,不敢主动作为,虽意识到“海西”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但又认为海西经济区建设是以省为主体,我市距离“海西”核心城市较远,只能起“配角”作用,担心难有大的作为;虽希望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但又不去积极争取,奢望坐享其成,不愿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融入“海西”上来,从更高站位上抢机遇谋先行、更高层次上抓项目促发展。

三是措施上不够有力。围绕建设“海西”,省对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及时提出了“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乘势而上、有所作为”的要求,全省各市都把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作机构,建立了工作机制,制定了政策措施,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泉州、莆田、三明、南平等市均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实行了市、县两级领导挂点联系生产建设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制度,集中开展了“项目建设年”、重点建设“百日冲刺”等系列活动。然而,我市有些工作却相对滞后,除个别县外,市县两级至今没有成立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没有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方案,融入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划、明确的步骤和具体的要求,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我市将面临被海西经济区“边缘化”的危险,坐失发展良机。

二、对我市融入海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紧要关头,抓住“海西”发展机遇,尽早融入“海西”发展大潮,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强与“海西”区域内各城市的对接融合,对实现赶超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一)解放思想,切实抓住“海西”发展机遇

思想新,一新百新。“海西”战略的提出、发展、完善,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倡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我们只有在思想上打破一切束缚,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引领新一轮科学发展,才能切实把握“海西”发展机遇,以开阔的眼界和超凡的魄力实现的赶超发展。一要强化抢抓机遇意识。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围绕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谁在这场伟大的建设实践中抢到了机遇,谁就抢到了发展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不住机遇是损失,抓不快、抓不准、抓不好机遇同样是损失。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性,切实把握好“海西”建设机遇,不断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机遇,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在与时俱进中用好机遇,并积极争取把机遇转化成发展的成果和实力。二要强化开明开放意识。省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开明开放是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开明意识、提升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赶超。要破除一切禁锢,克服满足现状、等待观望、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打消各种顾虑,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门槛,简化一切可以简化的程序,躺开胸怀,谋求发展,在建设“海西”中占有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三要强化“先行先试”意识。要充分认识和切实用好用活中央赋予“海西”的“先行先试”政策,紧紧围绕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着眼于“先”、着重于“行”、着力于“试”,敢于创新创造,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先行先试,奋力成为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在对台招商和扩大利用台资上先行先试,全力构筑两岸产业对接的集中区;在对台工作和扩大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两岸共同家园”和“两岸融合的示范区”。争取申报和建设一批闽台商投资载体,建立保税加工贸易区,设立对台金融合作试点,抢占对闽台合作制高点,促进对闽台深度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行之路。尤其对与毗邻的资溪、南丰、黎川、广昌四县,要依照当地现有优势,给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区域,使这些区域率先发展,率先融入海西经济区。四要强化加快融入意识。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组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深刻领会国家建设“海西”的总体部署,深刻认识“海西”战略给我市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上来。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融入‘海西’,发展自己”的思想,研究“海西”,用心运作,敢于试验,把局部的优势集聚起来,拿出跨越发展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决心、干事创业的激情,乘势而上,争当“海西”经济发展的前锋。

(二)积极谋划,主动实现规划政策的对接融合

融入“海西”,谋划好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等基础性、关键性工作的对接十分重要。一是规划上要主动融入。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海西经济区进行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同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我们要组织专家认真研究,按照我市对接海西经济区“四区一通道”的战略定位,抓紧做好“十二五”规划、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具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搞好生产力布局,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主动做到与国家、省及海西经济区规划相衔接、相统一。要重视做好县(区)发展规划,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整体性,确保整个规划“一盘棋”。二是政策上要不断融合。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海西”区域城市出台的推进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大胆借鉴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及时完善融入与对接的相关政策制度。要在争取中央政策支持上共同努力,我市要积极争取享受中央关于“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扶持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东乡、金溪、资溪、南城、南丰、乐安、宜黄、崇仁8个县与广昌、黎川两县一样列为原中央苏区县,同等享受国家扶持原中央苏区县的优惠政策。三是项目上要积极谋划。要紧紧抓住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机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策划生成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组织力量跑部进京,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力争核电、电厂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和实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体制机制上要不断创新。要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海西”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框架;围绕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构建法制、责任、务实、高效政府,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制度,统一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消除市场壁垒,打破垄断和排外行为。当前,尤其要加强对融入“海西”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与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成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和推进我市参与“两区”建设工作。同时,抓紧制定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工作方案,建立高效规范的推进机制和责任体系,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抓住关键,努力实现主导产业的对接融合

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融入“海西”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融入。我们要多层次、宽领域、大规模的搞好产业对接。

1、推进工业的对接融入。国务院《意见》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对此,市政府首先应制定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与台湾产业的有效对接。培育发展关联度强、配套成本低、竞争优势明显的同业聚集型和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建立与台湾、等地产业配套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制造中心;鼓励企业逐步从一般零部件、原辅材料供应商向关键零部件、原辅材料供应商转变,提高行业精深加工水平,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其次,要筑牢承接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在引导工业资源向专业化园区聚积,培育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要沿向莆铁路、福银高速、济广高速和鹰梅铁路展开生产力布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台湾工业园”、“台商创业园”、“高科技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以闽台投资为主体的新兴工业走廊,尽快形成闽台资企业的聚集地。再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闽台的招商引资力度。要创新招商方式,针对台资企业往往“抱团”转移,大型台企一旦落户,就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厂商跟进投资,“克隆”出“群聚”效应的特点,紧紧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后闽台新一轮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的契机,密切跟踪闽台产业发展动态,加强与闽台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突出以产业吸引投资,“以闽引闽”、“以台引台”,着力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链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如:台湾的LED照明、无线网络、车载资讯,的装备制造、新能源、化工、电子等。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能源、汽车汽配、电子信息等结构优化、技术优化、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植重点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实现与“海西”产业“资源互补化、环境关联化、经济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新型绿色能源基地建设,逐步把建成“海西”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试验区。

2、加强农业的交流合作。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成为“海峡西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三明市成立了“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适时向中央有关部委申请设立“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或“赣台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壮大我市农业产业。要发挥我市农业的特色优势,找准定位,加强合作,大力推进优质粮、生猪、蜜桔、油茶、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努力把我市建成闽台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要加强与闽台的农业合作,特别是加强对台农业合作,积极构建抚台农业合作联盟,在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行之有效的对接合作。大力引进台湾资金、农业新品种、先进技术设备、科学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化我市农业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积极向闽台地区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把我市特色农产品推向和台湾,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新格局。

3、实现物流的对接联网。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现代保税物流园区,把“抚北”打造成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广昌、南城、南丰等县的物流业优势,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形成集报关、仓储、装卸、运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和支持市内企业参与省沿海港口开发与港口铁路支线建设,拥有一定出海口自。争取与省莆田市密切合作,规划建设“无水港”,在湄洲湾港口建立港口泊位,作为货物进出口的中转站。积极争取海关、商检在设立办事机构,规划建设一批铁路、公路货场和查验场,推行“属地报送、口岸放行”模式,使物流有效融入“海西”现代物流网络,促进商贸大流通,实现经济大繁荣。

4、深化旅游的全面合作。在海西经济区有“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三条特色纽带,我们要加快培育这些战略性文化品牌,进而推动文化旅游这一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的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主动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与“海西”旅游实现规划、主题、线路、服务的有效对接,规划临川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合力培育旅游品牌,推进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建设,打造大旅游格局,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闽台休闲旅游的“后花园”。二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以文化旅游产业园、资溪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农家风情生态旅游带、禅风乡韵生态旅游圈为核心的“一园一区一带一圈”精品旅游景区;加强旅行社、星级宾馆、景区等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彰显临川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经千年岁月孕育生成的“临川文化”,是赣文化的支柱之一,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利用我市与闽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特点,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及客家、闽台、赣鄱和岭南等地域文化,推动临川文化与闽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推进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区建设,举办汤显祖文化艺术节,开发中国油画艺术创意产业园,发展五皇殿古玩市场等举措,不断增加临川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为旅游资源注入新的内涵和文化因子,奠定文化生态旅游在“海西”区域中的独特地位。

第8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我叫xx,来自县经委,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科学发展观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于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生产经营困难,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严重的,至今尚未见底,大家知道,我县工业原本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企业结构多属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多属价值链底端。近年来,在优化调整中虽有了明显变化,但金融危机对我县工业影响是显见的,表现在一方面延缓了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另一方面,给相当部分企业带来融资难、销售难、生产难。也给全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带来了不小压力。由于工业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承载力,对就业、税收及市场供应关系直接、具体,能否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保增长,确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新”建设,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做大做强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我们经委提出了严峻考验。

而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理论武器。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会发现: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对泡沫经济、虚拟经济的冲击较大,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较少;对没有知识产权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较大,对具有自主品牌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冲击较少;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冲击较大,对本土内贸型企业冲击较少。这种冲击虽然对眼前的经济发展带来某些影响,但从实质和长远看,有利于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眼前的危机,既是对我们的冲击,也是我们的机遇,是塑造科学发展模式的机遇;是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机遇;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我们要敏锐、牢牢地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准确把握”

1.准确把握“第一要义”,全力以赴“保增长”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一是要采取正确措施,抓住国家振兴十大产业机遇,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我县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推进我县“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二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我县骨干企业技术进步步伐,鼓励企业早上、快上项目,坚持不懈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把握“核心内容”,事事做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而当前,保企业就是保稳定、保民生,如何保企业,一方面是做好协调工作,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等问题。二是加强培训,化危机为机遇,大力培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

3.准确把握“基本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的发展。

4.准确把握“根本方法”,努力实现统筹兼顾

第9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一:新常态

内涵:一是坚持既要“赶”又要“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一种新常态;二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是一种新常态;三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持开放带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共同推动发展是一种新常态;四是坚持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勇于担当,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一种新常态。

简析:认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既要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常态在内涵上保持一致,又必须明确一个重要判断:“贵州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 明确了这个“重要阶段”,对贵州新常态的认识与判断才更具针对性与指导性,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的认识才会更深刻。

关键词二:新机遇

内涵:贵州面临的新机遇可以列出很长的清单,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宏观调控更加灵活,定向调控、区间调控,局部调整、预调微调,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等,都可以在贵州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积极争取、主动作为。其次是国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贵州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为贵州构建开放新格局奠定了战略基础,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地理优势进一步凸显。再次是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带来了发展新机遇。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不但降低了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还为贵州带来了先进观念与生产方式。水、电甚至园区硬件基础的发展与提升,为贵州的经济社会进步注入强大活力。最后是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蕴藏着发展新机遇。贵州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在绿色食品、健康养老、教育医疗、旅游等现在服务业方面前途光明,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本身就是新的增长点。

简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在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机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增收放缓、社会稳定任务繁重。新常态下的贵州新机遇“蕴藏在挑战和形势变化之中”,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新常态就是新机遇。“对贵州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难和险在增多,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关键词三:新发展

内涵:实现贵州的新发展,2015年要从六个方面着力。第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和稳增长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确保经济不失速,把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第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减法就是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乘法就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第三是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一场治理石漠化的攻坚战,切实保护耕地、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杜绝生态欠新账、努力还旧账。第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贵州没有自由贸易区的“帽子”,但是可走自由贸易区的“路子”,更好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第五,着力防范经济社会各类风险。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建立偿债机制,防止企业债务引发金融风险,防控房地产风险,严防因经济问题引发社会矛盾,从严治党、严惩腐败,优化从政环境和整治生态。第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简析:稳中求进是2015年需要坚持的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是在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风险;“进”的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确保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四:新引擎

内涵:在创新驱动方面,贵州将实施“五大行动”。一是科技管理改革行动,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二是科技开放合作行动。完善科技开放合作机制,依托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大射电望远镜建设,加强科技招商和科技引智,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三是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现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新突破。四是科技金融融合行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专利质押贷款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带动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五是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促进公共科技服务发展,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从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简析: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极上,把创新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从制度创新来讲,关键是要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各种体制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从科技创新来讲,要以实施“五个科技行动”为抓手,坚持市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培育价值链。

关键词五: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