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今日说法观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央视《今日说法》观后感700字

  《今日说法》中有形形色色的案例,我从中选了三个案例:

  一个内容为:93岁养母含泪离世,生前将养子告上法庭索要赡养费,养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养母收养儿子24年,换不回一声“妈”。

  我为文中的母亲感到痛心,养这样一个儿子,24年的心血不等于白费了吗?

  李阿婆收养成阿福时,阿福还不到一岁,对于这样一个小生命来说,事实是残酷的,而他是幸运的。现实将这个小生命从他生母那带走,却又给了他一个同样爱他甚至更爱他的养母。

  李阿婆夫妻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得白白胖胖。24年之后,儿子成人了,结婚了,李阿婆把最珍贵的金戒指给了他……没想到,最后养子却因为一句谣言,抛下自己,直到死去。

  这是多么让人痛心啊!难道母亲把儿子健健康康地抚养成人也有罪吗?24年的苦心就因为一句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男人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绝情的事,他对得起他的养母吗?

  爱自己的父母吧!

  另一个是:女子深夜遭遇梁上君子,金项链及4300元现金被盗。租住的宾馆拒绝赔偿:房客未关窗睡觉,未妥善保管贵重物品。

  据了解,被偷人梅虹的损失近万元,这不仅使人一惊。可是在这之前此人的电动车电池曾被偷过,她为什么还要这样疏忽自己的财产?虽然最终她会得到一些赔偿,可是她也要反思一下了。

  生活中的小偷让我们防不胜防,家里、大街上,偷你东西你连试都试不到,有时一块手机,有时一个钱包,而被偷的人,却只能自认倒霉。

  或许这些事不是我们可以消灭的,但我们应该尽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要像“梅虹”那样疏忽大意。否则,当遇到“梅虹”一样的遭遇时,你会追悔莫及。

  最后一个是:“火车算个啥东西”讲的是一名铁路女职工下班途中被火车撞死,劳动部门认定不是工伤,而唯一的问题却出在“火车是不是机动车”上。

  年迈的老人不辞辛苦为死去的女儿打了六年的官司,这让人心酸,让人感动。令人欣慰的是,最后老人终于帮女儿计回了公道。可是交通安全的隐患却不得不让人担忧。

  央视《今日说法》观后感700字

  今天看《今日说法》,深有感触,讲的是一位八旬夫妇四十年前由于传统观念作怪,虽然生育了两个女儿却又领养了一个男孩,对这个孩子可说是关爱有加,溺爱倍至,甚至自己亲生的女儿也无法得到这样的待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溺爱使这个孩子变的任性,粗暴,冷酷,动不动就对父母拳打脚踢,他带给这个家的就是一场噩梦。

  长期以来对父母的虐—待,邻居和亲属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特别是自己的两个已经结婚的女儿更是每天为父母耽惊受怕。由于父母的忍让,被—虐—待后从不报警,助长了养子的气焰。养子曾对八旬的养父说:"你不是我爹,我是你爹!"

  在养子四十一岁的一个晚上,他又野兽般虐—待自己八旬的老父亲,拳脚相加,老妇人爬在老翁身上求饶。忍耐了四十年的姐姐亲眼目睹了禽兽不如的弟弟如此对待老人,一怒之下在他熟睡的时候用斧头将他砍死而后去自首。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我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我当时觉得故意杀人就是有自首情节最少也要判处二十年徒刑啊!可这起故意杀人案,一是有自首情节,二是死者有长期虐—待老人的事实,二百多名邻居联名集体向法院请求宽大处理,最后判决的结果仅仅是判处姐姐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这个判决绝对在中国的审判史上开了先例。

  为什么这个案件会这样判决哪?老人是弱势群体,儿子如此禽兽不如,这样的判决其实是给那些长期虐待老人的不孝者敲响了警钟,兔子急了也要咬人的,而法律真正的保护了这个群体的弱者,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啊!

  我为那位姐姐而庆幸,这样的法律是能够让人们接受和信服的,是公正的。

  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案件中获取教训。对虐—待老人的绝对不能饶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味的溺爱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惯子如杀子,"父亲从小就教育我的这个道理得到了验证。我们不能说这小子死的活该,不过也是咎由自取,老天有眼,可谓人不报,天也要报啊

  央视《今日说法》观后感700字

  暑假里,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中午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今天,像往常一样,我在12点38分按时打开了电视。

  主持人说,今天的《今日说法》要跟大家讲的是一个老师找学生要债要了十年的故事——《讨债不为钱》。我很奇怪,老师怎么会向他的学生要债呢,还要了十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看节目。

第2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精选关于优秀《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一位八旬夫妇四十年前由于传统观念作怪,虽然生育了两个女儿却又领养了一个男孩,对这个孩子可说是关爱有加,溺爱倍至,甚至自己亲生的女儿也无法得到这样的待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溺爱使这个孩子变的任性,粗暴,冷酷,动不动就对父母拳打脚踢,他带给这个家的就是一场噩梦。

  长期以来对父母的虐待,邻居和亲属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特别是自己的两个已经结婚的女儿更是每天为父母耽惊受怕。由于父母的忍让,被虐待后从不报警,助长了养子的气焰。养子曾对八旬的养父说:“你不是我爹,我是你爹!”

  在他四十一岁的一个晚上,他又野兽般虐待自己八旬的老父亲,拳脚相加,老妇人爬在老翁身上求饶。忍耐了四十年的姐姐亲眼目睹了禽兽不如的弟弟如此对待老人,一怒之下在他熟睡的时候用斧头将他砍死而后去自首。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我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我当时觉得故意杀人就是有自首情节最少也要判处二十年徒刑啊!可这起故意杀人案,一是有自首情节,二是死者有长期虐待老人的事实,二百多名邻居联名集体向法院请求宽大处理,最后判决的结果仅仅是判处姐姐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这个判决绝对在中国的审判史上开了先例。

  为什么这个案件会这样判决哪?老人是弱势群体,儿子如此禽兽不如,这样的判决其实是给那些长期虐待老人的不孝者敲响了警钟,兔子急了也要咬人的,而法律真正的保护了这个群体的弱者,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啊!

  我为那位姐姐而庆幸,这样的法律是能够让人们接受和信服的,是公正的。

  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案件中获取教训。对虐待老人的绝对不能饶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味的溺爱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惯子如杀子,”父亲从小就教育我的这个道理得到了验证。我们不能说这小子死的活该,不过也是咎由自取,老天有眼,可谓人不报,天也要报啊!

精选关于优秀《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我最喜欢看《今日说法》。每天中午,我会一秒也不差地坐在沙发上等待着这个节目的开始。

  18日和19日,我连续看了两天的《今日说法》。内容主要讲中国民间组织向日本索赔的事。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时期,大量研制生产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毒害中国军民。日军在战败后,把大量有毒的武器秘密地掩埋在中国的土地上,致使许多中国人民饱受这些毒气的侵害,有的甚至死亡……中国人民忍受着身心巨大的痛苦,要求日本法院给个说法,给与赔偿,并向中国人民道歉。然而日本法庭放入法官们却漠然视之,一次一次以各种理由驳回上诉……

  一幅幅图片,一句句声讨深深震撼了我,我不由得捏紧了拳头。

  节目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可恶的日本侵略者,曾经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如今某些日本人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还如此蛮横,真是天理难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国家就曾经因为落后,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蹂躏。这血写的历史,血写的教训,给我们留下警示: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使我们国家强大起来,才能不受欺凌。

精选关于优秀《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早上,看了CCTV的《今日说法》。大概的内容:一个应该判处 死刑的犯人,家里积极筹款赔了受害人3万元。罪犯改判了死缓。我关心的是请的嘉宾的说法。

  老百姓认为是 3万=减刑 ,拿钱可以买命。报纸、媒体热议。觉得法律怎可交易,批判的很。相反的,负责案件的法官 、 《今日说法》的嘉宾认为:可以 ,无可厚非。

  心中颇为感慨,一吐为快。

  够判死刑的罪,不会是小事吧!如果不是故意的,也是逞强好胜、不知小心,酿成大祸。若犯人是故意而为 。说明犯人的心业已大大的坏了。《今日说法》的嘉宾说法:犯人的权益也是要考虑的。确定有罪的人是要剥夺权利的。受害人的权利你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3万=减刑,法官和嘉宾予以否认。还是报纸故意热炒让他们很不自在。笔者觉得就是:3万=减刑。交了3万,改判死缓了啊,事情就是这样做的啊,怎可抵赖。说这是拿钱买命,你们有什么好抵赖的啊。犯人的母亲说:不该判,我是不会赔的。这不是明摆着的钱与法的交易吗?犯人的家人都这样想了,百姓怎么不能这么想,又怎么错了呢?

  法官和嘉宾认为:犯人和受害人可以协商解决。很多的时候,犯人是强势的,比受害人强势的多。协商的结果会让受害人受到的伤害更多、更大。 对立的两方面协商,一定是有利强势的。

  《今日说法》的嘉宾还说:协商赔偿不可漫天要价。笔者不知道什么是漫天要价。人家被你砍了一只手是赔5万 、还是10万,还是20万?你的心大大的坏了且不谈,你就要赔上一只手一辈子能挣来的钱,还要陪上精神损失费等等。受害者不是碰瓷的。要不砍你的一只手试试?法律自有公正的处理办法,何以让人协商解决?

  亲爱的法官啊,如果你的孩子被人砍了一只手,要你协商解决,只能跟四处借钱给你5万,你就不要追究刑事责任了吧?笔者觉得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

  换位思考解决问题很重要。社会的很多不公正管理者是有责任的,那些举刀向着孩子的人啊,你们错了,看看那些政府机关幼儿园的孩子吧,他们是多么的可爱!!

第3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精选最新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最近看了《今日说法》中的“奶奶为耳聋孙女踏上维权之路”,二十分钟的节目很快就看完了,看后感慨颇多,有可惜,有钦佩,有愤怒。为一个祖国的花朵以后漫长的时间要在无声世界里度过而可惜,为奶奶对孙女的爱心和执着的行为而钦佩,为医务人员的一个不应有的过错而愤怒。

  这个不应发生的意外其直接原因是因为医务人员的过错而造成的,抛开疫苗接种制度和机制的问题不谈,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管理者,就医院的管理和技术工作,我还是得出了几点启示和教育。

  首先是一个制度的完善和落实的问题。医疗服务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该有严格的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像疫苗注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注射前详细介绍,注射后及时观察是否有问题等等。这些制度应该深入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心,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细节中。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工作人员对工作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认真督导检查,保证落实到位。

  再次是一个责任心和工作负责的问题。片中的工作人员在对疫苗的应用时间、应用人群等关键问题不清楚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了注射免疫,其工作责任感可见几乎没有。我们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是一项事关人的健康和生死的重要工作,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宗旨,不断对职工加强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这样,在开展每项工作时就不会那么盲目、那么草率,许多悲剧可能就可以避免了,本案例就是明证。

  最后是一个提高工作能力的问题。该案例中的工作人员对注射疫苗的相关知识一问三不知,可见其专业知识是多么的匮乏。我们从事的医疗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型工作,知识量大、更新快,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高质量的完成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日常就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集中学习培训,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学,总之要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不断指导日常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引用主持人王小丫的一句话: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再认真一点,再有责任一点,知识再丰富一点,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精选最新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早上,看了CCTV的今日说法。大概的内容:一个应该判处死刑的犯人,家里积极筹款赔了受害人3万元。罪犯改判了死缓。我关心的是请的嘉宾的说法。

  老百姓认为是 3万=减刑 ,拿钱可以买命。报纸、媒体热议。觉得法律怎可交易,批判的很。相反的,负责案件的法官 、 今日说法的嘉宾认为:可以 ,无可厚非。

  心中颇为感慨,一吐为快。

  够判死刑的罪,不会是小事吧!如果不是故意的,也是逞强好胜、不知小心,酿成大祸。若犯人是故意而为。说明犯人的心业已大大的坏了。今日说法的嘉宾说法:犯人的权益也是要考虑的。确定有罪的人是要剥夺权利的。受害人的权利你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3万=减刑,法官和嘉宾予以否认。还是报纸故意热炒让他们很不自在。笔者觉得就是:3万=减刑。交了3万,改判死缓了啊,事情就是这样做的啊,怎可抵赖。说这是拿钱买命,你们有什么好抵赖的啊。犯人的母亲说:不该判,我是不会赔的。这不是明摆着的钱与法的交易吗?犯人的家人都这样想了,百姓怎么不能这么想,又怎么错了呢?

  法官和嘉宾认为:犯人和受害人可以协商解决。很多的时候,犯人是强势的,比受害人强势的多。协商的结果会让受害人受到的伤害更多、更大。 对立的两方面协商,一定是有利强势的。

  今日说法的嘉宾还说:协商赔偿不可漫天要价。笔者不知道什么是漫天要价。人家被你砍了一只手是赔5万 、还是10万,还是20万?你的心大大的坏了且不谈,你就要赔上一只手一辈子能挣来的钱,还要陪上精神损失费等等。受害者不是碰瓷的。要不砍你的一只手试试?法律自有公正的处理办法,何以让人协商解决?

  亲爱的法官啊,如果你的孩子被人砍了一只手,要你协商解决,只能跟四处借钱给你5万,你就不要追究刑事责任了吧?笔者觉得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

  换位思考解决问题很重要。社会的很多不公正管理者是有责任的,那些举刀向着孩子的人啊,你们错了,看看那些政府机关幼儿园的孩子吧,他们是多么的可爱!

  民事可以协商。刑事怎可协商?刑事犯罪一定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否则,公平何在、正义何在。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惩罚为戒除啊,是不要考虑施暴者的感受了的。主动伤害他人的,要让其付出惨痛的代价。让其得到受害者十倍的痛苦。要么何来惩戒啊。作奸犯科者轻松过关,无关痛痒,还会来犯的,习以为常未可知哦。凡是故意而为着,期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期待,期待。

精选最新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这天看了央视一套的今日说法栏目,这是我最爱看的节目。这个节目都是些真实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法律知识,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我们从小就学法,保护自己。这天讲的是“十面埋伏”,主要讲的是2015年春运广州火车站发生的事,及在火车上的小偷如何作案,教大家如何防范。

第4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今天中午12点38分我打开中央一台,正好是《今日说法》节目,我和妈妈经常看的。

这一期内容说的是,一位女诈骗犯诈骗了13辆大卡车,之后就潜逃了11年之久。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她改名换姓,整了容还弄了一个假的身份证,最后还是被警察抓到了。她被抓到以后,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她说:“我东躲了11年,却从来没有睡过一次安稳的觉。现在被抓反而踏实了。”

看了这期《今日说法》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人一定不能做坏事,因为做贼会心虚;第二:做了坏事以后,不管你有多狡猾,手段有多高明,也一定会被抓住。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第5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还是从我加入《今日说法》的团队讲起吧。

在《今日说法》第一次试镜后,节目组里就有了争议。有的领导觉得我还不错,在电视上像是那么回事;有的领导担心我太年轻了,刚刚本科毕业,离他们原来设想的年龄差距有点大。我最终还是得到了做《今日说法》实验版的机会,虽然不清楚今后要在节目组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但是,能够参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制节目的诞生,这让我很兴奋。

幸运的是,从《今日说法》开播的第一天,我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

1998年,《今日说法》节目组准备招主持人,他们最初考虑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以外的高校里找法律专业出身的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节目组先后到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转到北大的那天,我恰好不在学校,据说面试的时候,来了一百多个学生。节目组临走时学校老师还说,我们还有个同学比较活跃,但是今天没在,能不能留个电话让他试试。我当时是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临近毕业,戏剧社想搞一台演出,我正风风火火忙着演出的事情。等我回到学校,节目组已经走了两三天了。听说他们找到了两个比较满意的候选人,近期就要开始试镜了。我觉得这下没戏了,后来,老师说你还是试试吧,毕竟是个不错的机会,我就打了一个电话,在聊了足足15分钟之后,节目组邀我见面了,还说,毕竟是个电视节目,得看看你长什么样,就这样我生平第一次跨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

筹备栏目的过程真的非常艰苦,虽然节目有夭折的可能性,但是整个团队斗志特别高,没有办公场所,我们就长期占据中央电视台二楼的一个咖啡厅。有一段时间,大家开玩笑说,二楼咖啡厅简直成了我们的办公室。当时节目组给所有嘉宾留的电话,都是咖啡厅电话,连咖啡厅服务员都说,怎么一天到晚全是找《今日说法》的?

《今日说法》终于开播了。作为栏目的主持人,我的起步很艰辛,其间的磨合过程非常艰难,我几欲放弃,大脑里面有时会出现暂时的空白,看着嘉宾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倾听嘉宾的谈话,但接下来该怎么办?接着就想看稿了,可是又不好意思看,还要假装听嘉宾讲,实际上眼已经直了。有时候嘉宾会停下来,等着我问下一个问题,这个空当我尤其慌乱,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我曾经创下一个纪录,《今日说法》一期节目录了两个小时。但是一期节目是15分钟,除去八九分钟的内容,演播室里也就6分钟的访谈,而我一连录了两个小时。后来编导说,你再录两个小时,就赶上一台春节联欢晚会了。

让我最难受的是,周围所有的人,包括演播室的灯光、摄像,包括场外的导播,都能看得出某几个瞬间我不在状态。我的确信心不足,花了很多精力去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我,而没有完全投入到节目的主持中。在那种漂浮的、遮遮掩掩的状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开始报名了,我既心动又畏惧,十分矛盾。《今日说法》那时候播出一年多了,虽然磕磕碰碰,但节目基本上是在慢慢进步,并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比赛,如果成绩好的话,自然锦上添花,万一失败了,或者在比赛中丢人了,观众会怎么想呢?他们会不会觉得这种水平,怎么能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呢?虽然心里的念头百转千回,但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还像平常那样录节目。有意思的是,大赛的广告片就放在《今日说法》之后播出,所以我老能看到,我越强迫自己忘掉它,内心的向往越是蠢蠢欲动。栏目组的同事就问我:“小撒,你怎么不参加这个比赛?”我说压力太大,万一弄不好多丢人。制片人肖晓琳老师听说后就鼓励我去,她说:“没事,你放心去参加比赛,哪怕倒数第一名,《今日说法》也要你。”有了她这句话,我就下定决心,打算破釜沉舟了。

这是我主持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在大赛的舞台上,突然间整个情景变得生动了,有对手了,有真实的观众了,我看到了他们的笑容,听到了他们的掌声,读懂了他们的鼓励。尤其是每当我有一点精彩表现时,场上场下立刻会形成一种共鸣,这个气场使我瞬间跨过了心里的那道坎,就仿佛不易察觉、不为人知的潜能瞬间被悉数唤醒,并且开始膨胀,它让我的灵感不断闪现,我知道我能做好,以前所有的不满意、不自信,对我来说一下子都不再是困扰了。

至今我还记得在场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每个选手再说一句话,评委依据它打出综合表现分。当时参赛选手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环节,所以事先都想好了说什么。我也想好了,当最后站在台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现场观众气氛不对:很多观众在笑,而且是看着我在笑。这时我才注意到,九名选手站在台上,包括我在内的前面八名,身高都比较平均,但最后一名选手,也就是站在我身边的那位,身高一米八多,而我才一米七,整个队伍看起来在我这里突然下了一个台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抓住这个细节,道出大家的现场感受呢?于是,我毅然放弃了准备好的那句话,临场发挥了一句:我相信如果我的身高能高一点的话,可能我的印象分会更高。这件事情让我很难忘,我猛然发现只要在舞台上能够放松下来,思维的火花会源源不断地闪现。七八年过去了,舞台上那个瞬间,始终是我主持生涯中所有自信和闪光点的原动力。

第6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采访撒贝宁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录节目、采访、出差,几乎马不停蹄。联系了几次,采访正值他忙于全国“两会”,不忍心打搅,便约好等“两会”结束后再找时间。采访小撒那天,春天的北京正刮着大风。小撒已先到,正不紧不慢地喝着茶,嗑着瓜子。他说,难得这样清闲。没有电视上正襟危坐的严肃表情,生活里的小撒是沉着、愉快、率性的,有一种云淡风轻的自在和机智。

没想到一朵开成了牡丹

董岩:作为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的主持人,除了担当日播栏目的主播,还要参加许多特别节目和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是不是很累?

撒贝宁:的确很累,而且压力很大。尤其是“两会”期间,对每个采访对象要做大量准备,从选题、背景资料都不能有一点疏漏,因为这涉及到国计民生,代表了“小撒探会”的水准、代表了央视的视角,要给观众更新、更深、更有用的资讯。“两会”对主持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与专家对话,要面临着专业知识储备的压力;还要跟上“两会”的快节奏,能抓到时机见缝插针地采访代表委员,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上计划常常被打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协调与嘉宾、采访对象的接洽。

董岩:“两会”期间,你每天要工作多长时间?

撒贝宁:除了“两会”热点的采访报道,还要主持晚间的日播栏目。常常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忙到四五点,有时为了赶第二天的播出节目,晚上12点了还在代表、委员驻地奔波。比如,“两会”特别节目“小撒探会”中有一期《大雪出考卷》,主要是探测东北一些城市在经历百年不遇暴风雪后的城市应急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当时我采访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时已经是午夜了。为了工作打搅别人的休息,这不礼貌,但没办法。每天在去采访的车上,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睡一会儿,我的同事却还要继续工作,他们更辛苦。心理的压力,身体的疲惫,这样高度紧张的状态,要坚持十七八天,是个很大的考验。

董岩:“两会”既是国人关注的政治焦点,也是一场媒体的新闻大战。在央视,经济频道有“小丫跑两会”,新闻频道有“柴静进会”,法制频道则有“小撒探会”。客观地讲,从影响力而言“小撒探会”似乎不如前者。

撒贝宁:它们的历史要比“小撒探会”长很多,“小撒探会”今年才是第二年。“小丫跑两会”已经七八年了,在二套播出,从播出平台的覆盖面、影响力来说,社会与法频道处于弱势。尽管如此,“小撒探会”比去年有了明显的量变,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提升迅速。未来“小撒探会”的品牌发展潜力更大、前景会更好。我有这个信心。

董岩:就像当初进中央电视台一样自信?

撒贝宁:那时幸运的成分占了很大,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央视。刚刚组建的“今日说法”有三个主持人:肖晓琳、张绍刚和我。我根本没想到一个中午时段的法制节目会有这样高的收视率。每天光观众来信就有四五百封,多的时候有两三千封,而我们只有两个专职律师和主持人一起看信,所以不是每一封信都能回复大家。为此我经常感到很愧疚。

董岩:你印象中的法制节目是什么样呢?

撒贝宁:是表情严肃的老教授普法,是一朵平平淡淡的,我没想到一朵最后开成了牡丹。“今日说法”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以案说法的新形态,生动平实,贴近百姓,抓住了许多观众的眼球。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和它融为一体了,它是我的家。

每一个人都有不了解的另一个自己

和小朋友玩打仗,把人摔得头破血流,老师拿他没办法,只有将其“遣送”回家……这是小撒顽皮快乐的少年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淘气的少年,创下了演讲的神话,初、高中时,只要有他参加,别人就别想拿第一。

董岩:在去北大、中央电视台之前,你是武汉的一个中学生。

撒贝宁:那时我特别淘气,也特别活跃。我是回族,父母都是军人,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从小到大我的生活都没离开过艺术,我对世界的理解或许就开始于父亲所在的文工团里那一方小小的舞台。因为那时候我爸在排练时,台下的观众往往只有我一人。小学二年级时父母转业回到武汉。初中二年级,一次不经意参加的演讲比赛后,我几乎成了区里的演讲新星,后来又到市里,省里,就差全国了。高中在武汉市一中,省重点,只看分数,演讲是歇了,但还是贼心不死,逮个机会就要露脸。“12・9”纪念晚会、“5・4”汇演,最过瘾的一次集导演、主持、独唱演员、舞蹈演员、小品演员于一身,搞得老师们都说我入错了行。

董岩:后来因为艺术特长和良好的学习成绩,你被保送北大了?

撒贝宁: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我有幸去了北京。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我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担任评委的老师感觉还不错,问我:你会唱民歌吗?我搜肠刮肚地想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我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战友那里(他是搞作曲的),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总算把第二天的演出糊弄了过去。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班主任通知我,“你被保送念北大了”时,我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你被开除了?”

董岩:法学是严肃、理性的,与感性的艺术有天壤之别,为什么选择北大法律专业?

撒贝宁:在我眼里,法律同样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纠纷,用来平衡整个社会的艺术。其实自己最初对律师的肤浅认识来自于影视剧:带着假头套,在法庭里走来走去,很威风。我从小就喜欢表演和演讲,律师是最难得的表演。因为每个案子不一样,辩护词、当事人、观众也不一样,我喜欢这种挑战。在我看来,律师既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又有渊博的学识和表演的空间,能满足我表达和说服的欲望,很符合自己对职业的想象。我很幸运,不仅进了北大,而且还找到了兴趣和专业的契合点。

董岩:一个调皮的、爱好文艺的中学生,要做到学习、爱好两不误是不是很难?

撒贝宁:那时我很贪玩,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影响、改变了我。他觉得我很聪明,有很大的潜力,但不能浑然不觉,总是贪玩,把自己耽误了。每次下课他都找我聊,那时觉得他很嗦。有一次他对我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让你觉醒了,你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应该尝试一下。当时正赶上北大保送机会,全国400多人只有两个名额,我最终通过了考核。是这个老师独具慧眼,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给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后来慢慢成熟了,走到今天,挖掘出了自己很多陌生的潜质,就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了解的另一个自己,发现、挖掘出来,会让你惊喜。

不能忘了那些支撑自己的肩膀

董岩:进了北大,又是一个新天地。

撒贝宁:北大是自由、宽松的,它是我心灵的栖息地。我在北大法学院四年没闲着,从大一开始搞广播电台,台长兼播音。大二搞戏剧社,在北大过足了戏瘾,不光是舞台上,还拍电视剧,获得了中央台“理想杯”二等奖。但最佳男主角没捞着,遗憾。大三作为合唱团团长率队远征西班牙,在国际比赛中勇夺第一。大四好事颇多,先被保送研究生,后又被“今日说法”吸纳成为主持人。从此开始了中央台、燕园两头跑的生活。

董岩:主持“今日说法”,是不是也经过了一番激烈的竞争?

撒贝宁:那时“今日说法”刚开始筹备,就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我,可我正组织戏剧社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他们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我得知消息,但面试已经结束。我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可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机会。那几天我一直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最后决定试试,不就是打个电话嘛。没想到,这个电话改变了命运。我在学校的公用电话亭,用饭票给栏目打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钱蔚,她让我马上去试镜。后来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三火四地去试镜,像个傻女婿。那时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就“牵”来了。肖晓琳老师第一次见到我时,都不敢相信这是新招来的主持人。在演播室里,我结结巴巴地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我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

董岩:在大家眼里,你是一个幸运儿。从保送北大本科到保送北大研究生再到进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似乎一路畅通。

撒贝宁:是幸运,也是冒险。我到“今日说法”之前,是一个没有任何电视从业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播音主持的22岁大学生。把中央电视台一个日播栏目交给这样一个小伙子,非常的信赖,也冒着很大风险。我隐约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一旦做了,很难放下,因为电视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你不能辜负一个团队。当时栏目内部在我的主持去留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先作为记者留下来,慢慢培养;二是觉得镜头感不错,有可塑的潜力。关于我的争论每天都在进行,当时正值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而电视耗时耗力,那时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迷茫、煎熬,几乎天天失眠,盼着这样的日子赶快结束。

董岩: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长时间?

撒贝宁:这段迷惘的日子有三四个月。1998年10月到1999年1月“今日说法”开播,那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就是一摊烂泥。就是发着高烧也咬牙坚持,也不知是什么在支撑着自己,可能就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吧。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代表着失去机会的那些同学,不能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一定要做好,没有退路。

董岩:一个没有电视经验的新人,要承担一档日播栏目,机遇的背后,更多的是沉重的包袱。

撒贝宁:我不是学播音的,不是学电视的,没有任何经验,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最前面,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尽管以前主持过学校的文艺晚会,但这与电视截然不同。刚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我都不知道自己该与嘉宾说什么好,一上去就围绕案子不知所云地东拉西扯,完全没有主题,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得摄像、导播昏昏欲睡。导播开玩笑说:“你把‘今日说法’都做成一台春节晚会了。”坐在演播室里,只要灯光一开,便紧张得汗如雨下,熬过了很长时间,我才逐步进入状态,从镜头前完全找不到感觉,到找到感觉、基本称职、不紧张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

董岩:我知道,一直以来你的签名都是“‘今日说法’撒贝宁”,感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撒贝宁:从1998年到现在,一晃已经9年了,我亲历了一个栏目诞生、成长的全过程,这是我青春岁月里最宝贵的记忆。有人曾问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说是在最心爱的岗位和最亲密的同事一起走到了今天。虽然工作沉重,但心情愉快,最快乐的是未来能和兄弟姐妹们一直走下去。我相信,只要有观众,这个家就不会散。

董岩:9年了,观众是在电视上看着你与“今日说法”一同成长的。

撒贝宁:一个人一定要懂得感恩。在成名前,你可能很难记得那些在关键时刻给你提供机会、平台和资源的人。一旦静下来,你会感到他们在你生命中的分量。不论如何打拼,都不能忘了那些支撑自己的肩膀。

如果连法制节目都娱乐了,说明法律是可笑的

董岩:在进入“今日说法”的第二年,你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主持人电视大奖赛,几乎一夜成名。

撒贝宁:那一年我获得了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比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我这一生中或许是最重要的一次比赛:“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最终夺冠。这或许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当时进入复赛的有50名选手,分为五组,每组10个人,我被分到了第五组。那天,我上场的时候,那道有关法律的专业素质题也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的观众发出一阵轻微的惊叹声。其实,我们那个组有3名选手的题都与法律有关,而且是10个选手一起抽的签,每道题的信封一字摆开,所以,我只能说自己幸运。一炮走红,并不是什么好事,我还是个学法律的学生,没出校门就进了演播室,直接面对镜头说话。我不想被早早定位在主持人上,永远呆在演播室拿话筒,那样再说个一两年,我所学到的知识肯定会被掏空的。况且,当你得到奖杯的瞬间,荣誉已经过去了,如果怀里一直抱着它,你会走不动的。

董岩:你认为自己的成功和进步靠的是什么呢?

撒贝宁:我是沾了法律的光。央视是全国最权威、最大的宣传平台,而“今日说法”从创建之初就遇到咱们国家经济大发展、群众迫切需要法、渴望了解法的良机,一路走下来,我天天跟大伙见面;加上我从北大法学院毕业以来,头上有“法律硕士”、各种主持比赛奖等……这些因素凑到一起,很容易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密切的关系,赢得他们的认同。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似乎没有多么轰轰烈烈,只有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让我觉得有一些吸引力,但有一件事却改变了看法,让我知道了自己所做的节目的分量与意义。那是2001年,“今日说法”的观众,一个安徽老人来北京上访,是关于法律方面的事情,他在北大找到了我。老人倾诉着自己遇到的不平事,我给老人一些建议,让他找当地媒体,可能对于解决问题会更好一些。老人临走时非常感谢,还给我留下了一袋姜糖。两个月过后,老人突然又找来了,说是按我出的主意,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他是来表达谢意的。他手里拎着一包茶叶,一条烟,还有一包姜糖让我收下。老人说:“我知道你们‘今日说法’的主持人绝对不会看不起我的礼物,不会觉得我的礼物太轻。”这件事让我忽然理解了:法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无意当中会成为促成一件事公平解决的一个因素。法制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带领大家触摸和认识法律真实的力量。

董岩:现在娱乐之风劲吹,相对于火爆的娱乐节目主播,法制节目主播是不是显得有些受冷落?

撒贝宁:法律规范与娱乐规则是不一样的,法律是沉静、理性,有力量,不张扬,喧嚣、热闹的,不是法律。如果法制节目主持人一旦搞笑、很火,这个国家的法律就会变得滑稽。

董岩:怎么看法制节目的娱乐化?

撒贝宁:法制节目不排斥轻松的一面,但再轻松也到不了娱乐的层面。普法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编小品、带大家破案,这种轻松并不意味着娱乐,但可能达到娱乐的效果。法制节目与单纯的娱乐节目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目的不同、底线不同。法制节目在追求轻松时,还要考虑到准确、严肃、真实,有严格的底线。而娱乐节目的底线则是不恶俗、不违反道德。法制节目的最终目的是普及法律知识,所谓娱乐只是一种手段。

董岩:你很幽默、风趣,严肃的法制节目会不会束缚你的发展?

撒贝宁:法制节目并没有约束我,相反是考验我,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融入到节目中。谈话过程是轻松的,如果我经常找不到理想的切入点,这是我自身的问题,并不是法律节目束缚了我。主持人有时会感到困惑,会找不到自己的观众。但做法制节目永远会跟当事人、观众做密切接触,让你感到观众就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很实在。

董岩:一个法制节目主持人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

撒贝宁:感受力。以前我会觉得宽泛的、原则上的“公平”最重要,现在逐渐觉得感受力才是关键。就是说,看到当事人生活时,尽管你无法参与,但作为主持人一定要有切身感受。

董岩:这种情绪化会不会影响节目的客观、公正、准确?

撒贝宁:我们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情绪化,但这种感同身受的情绪会帮助你进入节目中。我有时做节目,常常鼻子很酸。人是情感的动物,主持人不是无动于衷、高高在上的玩偶。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贴心人。与观众相距遥远,即使口齿再伶俐,表达再流畅,法律知识再丰富,也无济于事。

董岩:你期望自己做什么样的节目、成为什么样的主持人?

撒贝宁:我最期望把法制节目做成中央电视台这个主流大媒体的主流节目,能够慢慢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有时候大家看法制节目可能会有一种猎奇心理,但我希望看了节目以后能自觉参与到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去,想想作为一个公民,我能对这个国家成为法制国家做点什么,我能不能别再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能不能别再喝了酒以后开车等等。我对自己个人的期望,则是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不断丰富,对法制不断理解,包括对法制节目掌控能力不断增强,做一个非常权威的法制节目主持人,能够在跟专家的对话中,把专家精辟的见解、最精彩的论点用观众最能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我觉得自己应该成为这样专业、权威的传播者。

我不是明星

董岩:从电视金鹰奖、金话筒奖到入选“25年25人”,在电视圈里,你是光环比较多的年轻主持人。我注意到在“25年25人”的颁奖典礼上,你说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获奖了。

撒贝宁:“2006中国电视主持人盛典”是中国电视主持人诞生25年来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庆典。“25年25人”不是一次评奖,而是对中国优秀电视主持人的表彰。入选“25年25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各类电视节目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各时期在电视界起到引领作用的主持人;曾经入选过6届全国金话筒奖、两届金鹰奖优秀主持人,以及2004年度最佳电视主持人。要符合这么高的条件,达到这么高的标准,很难。所以拿到这个奖项,很意外,是个惊喜。

董岩:在获奖人中,你是最年轻的,可以说是新一代主持人的代表。

撒贝宁:我觉得,一个奖项,从客观角度讲是对一个人的肯定,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则是对一个人的激励。这次25个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沈力老师,已经是奶奶辈了。论资历和业绩,我都浅得多、差得远。在我看来,他们对于我的奖励,是一种期望,一种承上启下的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份荣誉。这个称号让我觉得自己压力很大。

董岩:头上光环越多,压力也越大?

撒贝宁:如果刚进入媒体,就喜欢被光环包围,那就毁了我。我们总编曾对我说,做法律节目要耐得住寂寞,是十年磨一剑的工作;如果你想当明星就去“幸运52”或“开心辞典”。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经过9年的磨练,我的心态很好,从一脸书生气的阳光少年变成了有压力的青年。压力意味着责任。其实做一件事更像修行。温森特・梵高没有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也常常被学院派所嘲笑,但他仍全心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是一种苦行僧般的修行。我不奢望快乐、轻松地工作,真正体验工作的快乐,不能讲任何条件。需要一种纯净的心态,及时卸掉包袱,去面对新的挑战。

董岩:在不少人眼里,你是一个明星、偶像,出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撒贝宁:我不是明星。不是一个轰轰烈烈、振聋发聩的宣言者,只是一个法制节目的传播者,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公正与贴近。我已经忘了出名之前自己是什么样子。在北大时,生活很平淡。每天穿着拖鞋在餐厅里吃饭,没有人在乎你是谁。如果有特别之处,就是作为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有许多无形的约束,你要洁身自好,要自律,不能有任何污点和错误,要为国家法治建设做些贡献。身为公众人物,在工作、生活中可以得到很多便利,但我不愿图一时之便,而让旁人不快,失去法制节目主持人的公平精神。朋友说我活得累,但这样做心里踏实、坦然,我很在乎公众的评价。

董岩: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

撒贝宁:我最欣赏的是崔永元、白岩松。我总觉得,小崔可以准确无误,一眼看穿人心。即使你做了各种准备,他总能提出一些问题,永远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意料之中。这是小崔了不起之处。而白岩松眼里永远有发现。比如在世界杯足球赛上,他总能观察、捕捉到新闻。他永远有看不尽、说不完的新闻,超强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新闻素养让人羡慕。

董岩:与他们相比,你怎么看自己的主持风格?

撒贝宁:我还差得很远。我中学时就喜欢看他们主持的节目,后来成了同事后仍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特别是现场组织、调配能力,还欠缺些。

董岩:在很多人心中,你是他们的偶像。

撒贝宁:即使做一个偶像,也绝不是别人见了就让签名的那种,而是做最具权威性的、让所有人都折服的那种。

董岩:这个目标很高。

撒贝宁: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有时常常会问自己:我真的那么优秀吗?回望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许多机会不是留给我的,而是被我撞上并争取到了。如果这个机会走到另一个年轻人面前,他只要努力一点,也是能够抓住的。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我会很知足,肯努力。

我的工作就是说法

董岩:2003年8月,你被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评选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现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印着你的大幅照片,满大街都能看见小撒的笑脸。

撒贝宁: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怎样实现社会公平、平等,是每一个公民理应关注的。我接到“法律援助形象大使”聘书时,还跟司法部的张部长开了个玩笑,我说您这个聘书不规范,没期限哩。张部长一愣,问:那你希望做到什么时候呢?我说,希望我的青年时代甚至一辈子都投入到法律援助之中。于是这份形象大使的聘书就成了“终身制”。

董岩:总理视察央视时,曾对被聘“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的你说:“形象要好,行动也要好!”鼓励你多关注与老百姓相关的问题。你怎么理解“法律援助形象大使”这一荣誉?

撒贝宁:更多的是责任。我曾多次参加法律援助行动,以记者的身份参与节目制作,切身体会到受害者渴望援助的迫切心情。这是在演播室里讲述5年甚至50年的法律法规都体会不到的,触动很大。这个称号让我更加认定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不能徒有虚名。法律援助主要关爱的是普通百姓,我希望通过自己树立的法律援助的形象是希望、温暖和力量。使我意识到,在法制传播平台上自己引导的是价值观、甚至是人生观,我感到了人生的意义,这比单纯作商业广告要强。

董岩:这个意义是什么呢?

撒贝宁:并不仅仅是被更多的人认识或这个栏目的收视率更高、效益更好,而是在无意中帮助很多并不认识的人,促成公平和正义,让整个国家朝大家所希望的那个目标走。如果央视“今日说法”是片绿叶,记录着中国这棵大树的法制进程的话,那我就是这片绿叶上的气孔。我的工作就是说法。我希望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再过很多年,那时中国的法制更健全,大家可能就会说,过去的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今日说法”,应该给它记上一笔。

董岩:你说每个人都有不了解的另一个自己。现在这个舞台,对于你个人的发展而言,是不是有些局限了?

撒贝宁:每个人都是在成长中慢慢觉醒。在中央台,很少有这么年轻的人能经历一个节目从初创到成熟的全过程,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也更深刻了,现在才真正感受到法律的魅力。学习法律只读课本远远不够,谈不上什么理解,在9年里,主持了那么多期节目,那么多个案例,都是鲜活的法律课程。每期节目都有专家来和我一起探讨案例,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法律知识,真的可以用受益匪浅来形容。“今日说法”给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既满足了表演欲,又不至于丢掉在北大这么多年来的法学知识,我愿用“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做这个节目。我的好些同学当了律师。大家聚会时我常有一种离群的感觉。不过转念一想,其实大家干的工作差别不大,首先都是要说话,只不过律师说给对方律师和法官听,而我说给观众和嘉宾听。律师的观众群在旁听席上,就和他面对面,而我的观众是在电视机前,跟我没准能隔着长江黄河。未来我希望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一些公益事业,为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多提供一些实在的帮助。

董岩:身为公众人物,既要做好职业角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法制节目主持人,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角色,身体力行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如何在生活中缓解工作压力,达到内心的平衡呢?

第7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今日,我们到参观了烈士陵园扫墓,并且参观纪念馆,对此,我有很多感想。本文是我参观烈士陵园心得感悟___,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不断学习新的训练理论,主动进取,锐意创新。

参观烈士陵园心得

每年的4月5日,都是我国缅怀先人、烈士的清明节。为了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在3月25日进行了“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的活动。

3月25日上午,我们步行了四十多分钟,来到了郑州烈士陵园。

来到烈士陵园,同学们都已累的腰酸背痛的,可仍旧仔细进行悼念仪式。接着分组活动。我们先参观了陈设堂,接着来到了墓碑旁,仔细阅读墓碑上的故事,当心翼翼地把亲自制作的白花放在烈士的墓碑前,在这一刻,我在心里悄悄的说:“安眠吧,烈士们!我们会永久记得你们的'。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今日没下雨,但我们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认为扫墓这种形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___民族的骄傲感和耻辱感。扫墓不仅仅是怀念,也是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哀乐响起,我们默哀了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我想了许多。我们今日的美妙生活是革命先烈为我们制造出来的,也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继承先烈的意志和革命精神,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在和平年月为祖国增光添彩。

抬起头,我仿佛观察很多英烈站在我们面前,仿佛听见烈士们勇敢不屈的声音。烈士们啊!愿你们像那漂亮的鲜花,在祖国大地上散发着芳香,常开不败,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布满着生气与盼望!你们,为了我们的新中国,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今日的美妙生活。烈士啊!你们那至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每个人都布满着为祖国不懈努力的信念。

中午11点多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先合影留念,然后就开头吃饭了。到了12点的时候,我们就开头返回学校了。

走出了陵园大门,我暗暗地说,烈士们啊!明年的今日,会有更多的人来探望你们的,安眠吧!

参观烈士陵园心得

今日,我们全校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烈士陵园去扫墓。

一路上,我们没有像以往一样有说有笑,谈天说地。由于我们知道这不是旅游,不能嬉闹。走了也许2个小时,就来到了烈士陵园,在进去前我心想:“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庄严这么严厉?的参观烈士陵园'。来到烈士陵园,首先观察一排很长的阶梯,阶梯的终点是一座烈士纪念碑,就像一把巨剑深深插入地底,插进中华人民的灵魂深处。

走上阶梯,我们略微做了个小整顿。然后开头了宣誓仪式。第一步献花圈,由2名我校的标兵缓步献给逝去的烈士们。其次步,全体默哀3分钟,哀曲奏起,我们轻闭双眼,感觉3分钟是那么长,不知是由于什么。第三步,书记讲话。书记说的很好,我们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要不是这些革命先辈的牺牲,还谈何解放,谈何进展。我们不能遗忘历史,但也不能在历史中停留,看准今日,规划好将来,宏大中华复兴还靠我们这些阳光少年。第四步,宣誓。由政委带领我们大家宣誓。

仪式完后,我们列队依次进入了博物馆。面对着革命烈士的照片和遗物,心里由然生起一种敬畏,这么苦的日子靠这么点物资是怎么过来的。里面还有讲解员,看着事迹和照片加上立体声的讲解,仿佛这一切就在眼前,看着他们浴血奋战,勇于前进,永不退缩。旗不倒,魂不灭,一片片失地被收回,一个个地区城市被解放。有多少革命先辈被杀害,但他们不眨一下眼,面对刽子手,依旧仰头挺胸。正由于有这种精神,革命才会成功,我们才会有今日的美好生活。

今日虽然很累,但很改善,心里的万分感慨。身为一名阳光西点学校的学员,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立志***,将来为祖国,做一个对___有贡献的人。

参观烈士陵园心得

今日,我们到了东山烈士陵园扫墓,并且参观纪念馆,对此,我有很多感想。

到了烈士陵园,迎面就是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们在纪念碑前为那些烈士默哀,并献上了小白花,那个时间我内心里很感动,想起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也是这样的,也是这样的庄严。这些烈士勇敢奋战,心里每刻都怀着一种不怕死的士气,在井冈山上烈士们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冬天有时连一件棉衣都没有,但他们依旧把敌人战胜,有的人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那时只想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正由于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英雄,才使我们这一代过上好生活,才使我们的国家富荣强盛。

莫非我们还不珍惜现在的生活吗?现在___正在闹独立,一旦___独立,将会迎来一场战斗,而我们假如还是常常在___上打架,搞一些违法的事情,不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影响了___,我们不能就这样去危害___,要好好的去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华昌盛、安康富强。

第8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18岁:一首《小白杨》进了北大

小撒是回族,据说撒姓是回族的第四大姓。他生于广东湛江,父母都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从小到大他的生活都没离开过艺术,对世界的理解或许就始于文工团那一方小小的舞台。

翻开小撒的成长页码,记录着这样一些“艺术经历”:4岁时,他一人站在舞台上表演儿歌毫不怯场;11岁时和妹妹撒贝娜策划、导演、演出一台家庭“晚会”,这一年他还获得了武汉市五年级口头作文竞赛的第一名;初中后,他对演讲、唱歌产生了兴趣,常一个人在家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有时让爸爸作示范;上初二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拿了第一,从此一发不可收。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小撒穿梭于各类演讲比赛,选手一听有撒贝宁参加,就“只能争亚军了”。得意洋洋的小撒甚至还想,长大了就以演讲为生吧,当个演说家挺威风的。后来成名了的小撒说:“我喜欢演讲,因为我爱上了那种站在舞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儿,直抒胸臆的感觉。演讲给我自信,演讲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对今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撒的高中时代是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一中度过的。

那时小撒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只是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怕他贪玩误了前途,常在下课后找他聊天,点拨他。有一次教师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你觉醒了,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小撒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尝试一下。当时正赶上北大保送机会,全国400多人只有2个名额,想不到这一努力真的换来了成功。

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小撒有幸去了他神往已久的北大。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小撒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感觉还不错,问:“你会唱民歌吗?”小撒搜肠刮肚地想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小撒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当时的北大副校长王义道接见了他们,王校长还希望小撒学业和文艺特长齐发展,将来考到北大来。

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小撒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

18岁的小撒靠一曲《小白杨》跻身北大。成名后的小撒说:是那位老师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后来长大了,就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了解的另一个自己,发现、挖掘出来,会让你惊喜。

22岁:央视最年轻的法制节目主播、北大法学院硕士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小撒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在小撒眼里,法律同样是艺术,是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纠纷,用来平衡整个社会的艺术。其实他最初对律师的肤浅认识来自影视剧:带着假头套,在法庭里走来走去,很威风;而且每个案子不一样、辩护辞、当事人、观众也不一样,充满了挑战,是最难得的表演。在他看来,律师既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又有渊博的学识和表演的空间,还能满足表达和说服的欲望,很符合他对职业的想象。幸运的小撤不仅进了北大,而且还找到了兴趣和专业的契合点。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刚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小撒。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小撒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他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一连几天小撒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打个电话。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打的电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马上去试镜。小撒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小撒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就被“牵”来了。肖晓琳第一次见到他,都不敢相信是新招来的主持人。在演播室里,小撒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小撒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顺利。不少人认为,一个没有任何电视从业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播音主持的22岁大学生,把中央电视台一个日播栏目交给这样一个小伙子主持,冒着很大风险。当时栏目内部在小撒的去留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先作为记者留下来,慢慢培养;二是觉得镜头感不错,有可塑的潜力。争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当时正值小撒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那时小撒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刚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小撒不知该与嘉宾说什么,一上去就围绕案子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没有主题,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得摄像、导播昏昏欲睡。导播开玩笑说:“你把“今日说法”都做成一台春节晚会了。”那段时间,坐在演播室里,只要灯光一开,小撒便紧张得汗如雨下,经过一年的磨练,才逐步进入状态,在镜头前找到了感觉。

1998年1月,22岁、一脸书生气的小撒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小撒,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

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他说,“从1998年到现在,一晃9年过去了,在中央台很少有这么年轻的人能经历一个节目从初创到成熟的全过程,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才真正感受到法律的魅力。有人曾问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说是在最心爱的岗位和最亲密的同事一起走到了今天。最快乐的是未来能和兄弟姐妹们一直走下去。”

直到今天,小撒的签名仍是“‘今日说法’撒贝宁”。

23岁:“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冠军、一夜成名

在进入“今日说法”的第二年,小撒获得了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比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赛――“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

小撒是在自己主持的“今日说法”后的广告中得知这次主持人大赛的。大赛主题是选拔新的电视主持人,探讨新的主持人理念,这让小撒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又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新人,需要有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已经是“今日说法”的主持人了,如果拿不到名次很丢面子。所以,小撒一直躲着没报名。直到最后一天,同事捎话说,主任强调一定要你去参加这次大赛。后来,小撒说自己参加比赛,就像被人揣了一脚,心里却很感激,终于有人帮自己作了决定,这或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当时进入复赛的有50名选手,分为五组,每组10个人,小撒被分到了第五组。那天,小撒上场的时候,那道有关法律的专业素质题也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的观众发出一阵轻微的惊叹声。其实,他们那个组有3名选手的题都与法律有关,而且是10个选手一起抽的签。这只能说小撒幸运。他最终夺冠,几乎一夜成名。那个“今日说法”里的书生成了明星,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但小撒很清醒:我不想被早早定位在主持人上,永远呆在演播室拿话筒,那样再说个一两年,我所学到的知识肯定会被掏空的。况且,当你得到奖杯的瞬间,荣誉已经过去了,如果怀里一直抱着它,你会走不动的。

问及成功的秘诀时,小撒这样回答:“我是沾了法律的光。央视是全国最权威、最大的宣传平台,而“今日说法”从创建之初就遇到咱们国家经济大发展、群众迫切需要法、渴望了解法的良机,一路走下来,我天天跟大伙见面;加上我从北大法学院毕业以来,头上有‘法律硕士’、各种主持比赛奖等……这些因素凑到一起,很容易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密切的关系,赢得他们的认同。”

刚做主持人时,总编曾对小撒说,做法律节目要耐得住寂寞,是十年磨一剑的工作;如果你想当明星就去“幸运52”或“开心辞典”。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当幸运之神频频眷顾,光环层层叠加时,23岁的小撒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说:“常常会问自己:我真的那么优秀吗?回望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许多机会不是留给我的,而是被我撞上并争取到了。如果这个机会走到另一个年轻人面前,他只要努力一点,也是能够抓住的。”

27岁:中国法律援助形象大使

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小撒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并不轰轰烈烈,只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让他觉得有一些吸引力,但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看法。那是2001年,“今日说法”的观众,一个安徽老人来北京上访,他在北大找到了电视上经常看见的小撒。老人倾诉着自己遇到的不平事,小撒给了老人一些建议,让他找当地媒体,可能对于解决问题会更好一些。老人临走时非常感谢,还留下了当地特产一袋姜糖。两个月后,老人突然又找来了,说是按小撒出的主意,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他是来表达谢意的。他手里拎着一包茶叶,一条烟,还有一包姜糖,非让小撒收下不可。老人说:“我知道你们“今日说法”的主持人绝对不会看不起我的礼物,不会觉得我的礼物太轻。”这件事让小撒忽然理解了:法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无意中会成为促成一件事公平解决的一个因素。法制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带领大家触摸和认识法律真实的力量。

2003年8月,27岁的小撒被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评选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接到“法律援助形象大使”聘书时,小撒跟司法部长开了个玩笑,说您这个聘书不规范,没期限哩。张部长一愣,问他:那你希望做到什么时候呢?小撒回答,希望我的青年时代甚至一辈子都投入到法律援助之中。于是这份形象大使的聘书就成了“终身制”。总理视察央视时,还对“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的小撒说:“形象要好,行动也要好!”鼓励他多关注与老百姓相关的问题。

现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印着他的大幅照片,满大街都能看见“法律援助形象大使”小撒的笑脸。这个称号让他更加认定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不能徒有虚名。

作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的小撒说:“在法制传播平台上自己引导的是价值观、甚至是人生观,我感到了人生的意义。这比单纯作一商业广告要强。”

30岁:金话筒奖、25年25人

2006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三十而立的小撒先后获得了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以及“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称号。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了第22届电视金鹰奖电视节目主持人最佳奖,以及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

9月的上海,在中国电视主持人诞生25年来第一次举行的盛大庆典上,评选出了25位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小撒当选了,接过奖杯时,他说不敢相信自己得奖了。因为这个奖实在太重。人选“25年25人”的标准很高,比如:各类电视节目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各时期在电视界起到引领作用的主持人等等。25个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沈力老师,已经是奶奶辈了。从业8年的小撒拿到这个奖项,他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奖励更多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期望。

小撒成了电视圈里光环最多的年轻主持人。他说,即使做一个偶像,也绝不是别人见了就让签名的那种,而是做最具权威性的、让所有人都折服的那种。他最欣赏崔永元、白岩松。小崔能看穿人心,提问永远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而白岩松眼里永远有新闻。

我问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出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小撤回答:“我不是明星。但是作为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有许多无形的约束,你要洁身自好,要自律,不能有任何污点和错误,要为国家法治建设作些贡献。”

第9篇:今日说法观后感范文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年月日》,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第26到29页上的年内容。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具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认识了钟表,二年级下学期了解了时、分、秒,并且在上一节课学习了24时计时法。随着年龄增长,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了解较长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教材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对年月日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2、学生的能力

心理学家表明:8到10岁的孩子处于各种能力发展的过渡期,思维由直观到抽象、想象由模仿到创造,并且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强,探究能力。所以,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并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会判断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

2、过程方法:通过探索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具

2012和2013年的年历卡、课件。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工商局的人到一个食品店检查,仅通过食品上的保质期就很快判断有两种食品肯定不合格,一种是保质期到2013年9月31日,一种是保质期到2014年10月30日。

看日期,两种食品并没过期,为什么判定不合格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年 月 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满疑惑、好奇、兴趣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了解年月日的来历。学习第一个小红点“年”的知识。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给学生介绍第一幅图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它们都绕着太阳转。第二幅图是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图。根据三者的运动规律,使学生知道年月日的来历。

在了解了天文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图中的数学信息,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是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

教师补充信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年月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相结合。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是一年;谁能描述一下“一年有多长?”可能有学生会说,12个月、365天,也可能会说两个学期、从今年的今天到明年的今天,去年生日那天到今天生日那天……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学生的交流,能感受到“年的长短”,加深了对“年”理解。

为什么一年有365天和366天不同的情况呢,引出平年、闰年,这就要了解“月”的相关知识,接下来学习第二个小红点。

(2)学习第二个小红点“月”的知识。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年历卡交流想法,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完善,在交流中学会思考,然后交流汇报,板书知识点。

根据板书诠释大月和小月的含义。接着介绍记忆大小月方法。

介绍两种方法:课本27页儿歌、28页拳头记忆法。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大月小月的记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3)判断平年、闰年

对于判断平年、闰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小组合作交流来突破的。

首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看一段小资料:课本29页知识长廊和27页的小博士的话。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1天加在2 月份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设计意图:根据这样的理论依据,说一说你对“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理解

然后,出示了2000年到2013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重点说明2000年、1900年和2100年的判断方法。

不用计算,想一想:1984年是闰年,1985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1986年呢?1987年、1988年呢?

1988年是闰年,再过几年还是闰年呢?你是怎么想的?

(4)绿点部分“日”的知识

相对于年月来说,日是较短的时间单位,并且学生刚学习了24时计时法,所以很容易理解体会一日的长短。在这里教材借助“卡通电脑”让学生了解还有比“年”大的时间单位“世纪”。

3、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回顾和整理。

(2)判一判 变式练习。

(3)连一连 对平年闰年的理解巩固。

(4)猜一猜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基础题到提升题,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练习的形式多样,力求照顾到所有学生,即要考察基础知识,也给学有力的学生创造继续发展的空间。

4、首尾呼应、解疑答惑

设计意图: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学会一种判断伪劣产品的方法,体会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不要买不合格的食品。

5、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采取,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