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精选(九篇)

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

第1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一)经济现状:基础设施短缺,经济增长低迷经过1961年到1972年“出口扩张”十多年时间的努力,台湾经济平均每年以10.2%的速度高速增长,工业增长率高达17.5%,轻重工业结构比例为42.4∶57.6。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14.2:40.3∶45.5。到70年代初台湾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第一次飞跃,一只脚已踏上了经济腾飞的起跑线。然而,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台湾经济发展遭遇巨大障碍。

1.基础设施遭遇瓶颈由于6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快速增长,外贸持续增量,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拉动了消费,使台湾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出现严重短缺现象。“1961年到1972年,发电量增加了25倍,而工业用电增加了2.8倍,住宅及商业用电增加了3.6倍。各种机动车数量增长数10倍,而道路长度只增加7%。基隆、高雄港的压港时间比60年代延长了10多小时。”铁路运力、自来水供应等也存在同样问题,给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构成了第一道障碍。

2.能源短缺制约发展石油是现代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必需资源,石油价格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1974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油价每桶由原来的2美元涨到11美元。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使油价一年内从每桶11美元涨到32美元。两次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物价普遍上涨,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台湾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内的一分子,而无法成为这场灾难的局外人。

3.外贸出口增长减缓台湾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岛内消费市场有限,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极高。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70年代初的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消费水平降低,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湾岛外市场空间萎缩,产品外销受阻,外贸出口持续走低,1975年出口额比1974年下降了5.9%,严重影响岛内经济的发展。

4.技术人力数量不足台湾之前的工业经济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为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主要以半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为主。进入“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由于工资上涨,能源价格飙升,使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已丧失殆尽。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科技升级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然而这三大升级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的支撑。因而,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了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5.经济增长陷入低迷以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构成了台湾经济健康发展的多重障碍,岛内消费水平下降,岛外出口贸易受阻,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状态在所难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经济成长率实际上从1973年的12.8%跌至1974年的1.2%,创50年代以来最低纪录。”

(二)改革措施:发展重化工业,促进经济升级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台湾当局制定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方针。

1.制定经济建设计划第五个四年经建计划完成后,当局制定了第六个四年计划。特别关注农业成本上升,工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不足,外贸增长缓慢,青年就业等问题。但因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无法执行这一美好的经建计划,不得不于1975年中止执行。1976年制定了一个六年计划代替,也因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而于1979年终止执行,成了第七个四年计划。但两个未完成的经建计划对经济发展也带来一定促进作用。

2.平抑物价,消除通膨由于世界油价上涨,美元贬值,台湾也难逃厄运。当局对此采取“管控物价,紧缩银根,调节贸易”等比较有效的措施。1974年颁布实施《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进一步控制有效需求,抑制通膨,稳定物价,以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收到了一定成效,“1979和1980两年内,经济分别成长7.4%和3.5%,出口成长率更高达23%。”

3.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制定第六期经建计划时,当局已注意到当时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成本攀升等问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成了当务之急。1972年9月,出台了9项《加强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到1979年6月共投入农业建设经费达200亿元新台币。1979年至1982年,每年又投入20亿元新台币,用于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

4.加大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投入1973年12月,台湾当局出台“十大建设”计划,涉及交通运输、重化工业、能源建设等三大类,至1979年底计划全部按期完成,前后共投入2000亿元新台币。在十大建设接近尾声时,当局又于1977年9月宣布实施“十二项建设”,预计投资4000亿元新台币,包括农业、重工业、交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但这一计划未能如期完成。

5.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发展重化工业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的重点内容。1979年底颁发的《经济建设十年计划》,要求大力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策略性工业”。1980年成立面积2000公顷的新竹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以加速技术升级”。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台湾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二、职教现状和改革措施

“第二次进口替代”是台湾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过渡与发展策略性工业的关键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投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不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离当时的经济建设需求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职教现状:私学快速发展,工职继续扩张

从1961年到1972年十多年时间,台湾的经济发展在艰难中取得重大突破。职业教育作为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类型,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首先,办学规模扩大。中职在校生人数从88335人(其中初职42227人)增加到216905人,学校数从111所增加到171所。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占人口比例从7.88%提高到14.11%。普职在校生比从5.2∶4.8提高到4.8∶5.2。其次,办学层次提高。1968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初职停止招生。专科学校从14所增加到76所,在校生数从8366人增加到138310人,占人口比例从0.75%上升到9%。第三,私立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私立中职学校从25所增加到97所,在校生数从19630人,增加到116320人;私立专科学校从6所增加到56所,在校生数从3378人,增加到95943人。此外,职业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也处于历史以来的最好状态。课程标准经过修订后,技能教学得到加强,实践课时比重增加。单位行业训练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和轮调式建教合作模式的引进,使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为明显,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更强。类科结构也作了进一步调整,使之与经济建设需求更趋吻合,“尤其是工业类科呈现蓬勃发展之气象,工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数中达50%以上,成为台湾技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到70年代初,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措施:完善职教体系,优先发展工职

进入“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为适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方针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台湾职业教育继续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类科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建立职教体系在1970年台湾第五次教育会议上提出的“教育革新案”,要求职业教育“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要完善包括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在内的职业教育一贯制体系。1973年1月当局宣布专科学校只招收中职毕业生,不再招收普高生;同年7月,将“专科及职业教育司”更名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1974年台湾第一所本科技术院校———台湾工业技术学院诞生。这一系列连贯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台湾从“中职———专科———本科”一贯制的职教体系的顺利建立,标志着台湾职业教育升学通道的顺利开通,为台湾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是台湾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2.完善职教“法规”根据第四期人力发展专案精神,当局于1973年了《台湾省加速职业教育发展方案》,确定了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1974年颁布《私立学校法》,1975年颁布《私立学校实施细则》。1976年公布了修订后的《职业学校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以教授青年职业智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基础技术人员为宗旨”,开设农、工、商、海事、水产、医事、护理助产、家事、艺术、戏剧及其他类别,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在同年公布的《专科学校法》中,明确规定专科学校设五年制、三年制、二年制等三种学制类型。这些规范制度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更有效地配合和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春天,不论是质或是量都有较大的突破性发展。

3.改进工职教育7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向重化工业发展,以及“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工程的启动,工业经济领域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要求增加,质量要求不断提高。1973年,中职学校工业类在校生已超过半数达50.6%之多。专科学校工程类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2.1%。因而工职教育的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1974年教育当局对工业职业学校课程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吸收美国“单位行业训练”和西德“阶梯式课程”的优点,课程结构先广后专,突出技能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普通科目、专业科目和实习科目时数比率调整为31.6%:26.3%∶42.1%。同时开始了群集课程的实验。1979年6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第一期《工职教育改革计划》,投入资金达18.29亿元新台币,“加强工职工科师资之培育、罗致与在职进修;重点充实工科教学及实习设备;改革工职设科、课程与工职毕业生之进修。”此举取得预期效果,“对公立工业职业学校重点类科,如机工科、机械制图科、扳金科、机械木模科、电工科、电器冷冻修护科等,实习设备之充实及改进教学,确有很大益处。”

4.加强质量监控

由于职业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私立职业学校数量的猛增,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1976年开始推行技术士技能检定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既定标准,每年对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测试,对合格者发给“技术士证书”。“至1980年,共有45101名学生接受了技能检定,其中14705人取得合格证书,合格率为32.6%。”80年代以后,合格率保持在40%左右。同年,推行“职业训练五年计划”,开展对工职教育的评监工作,举办职业院校学生技艺竞赛等。这些制度的推行,增强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专业技能的教学,也有力促进了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

此外,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对质量的发展必然带来影响。教育当局对此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对职业院校进行评监,开展技术士检定制度,修订课程标准,实验群集课程等,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特别是技能检定工作的开展,对于转变职业教育的培养观念,提高技能学习质量,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第2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分别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最低限度课程的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要学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都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将许多原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推行的所谓“学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Managementof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小学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使之更为规范化和民主化。各国采取措施完善了学校董事会机制,并在学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中规定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比例。特别是扩大了家长和当地社区代表的比例,使学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社会要求。例如,新西兰颁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学校(SchoolCharter),改革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董事会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参与权与选择权。丹麦颁布了新的国民学校行政管理条例,强调发挥地方、社会团体、个人和家长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逐级下放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董事会更大的办学自。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强义务教育的议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决定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校,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各国近年来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在这方面,典型的有英国实施的“入学开放”的新的入学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面相互开展竞争,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与此类似的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学区内或跨学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前者叫做“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后者叫做“跨区选择方案”(Inter一districtplans)。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公立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少有触及。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使得公立学校在办学的质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会负责。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在不改变公立学校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方面的例子有近年来英国许多公立中小学相继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这些学校获得了办学经费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人事权,比以往更能够独立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并要在办学质量上达到规定的要求。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办学体制已经逐渐在英国形成。

在美国,公立学校也出现了色彩斑阑的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近年来出现的“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chool)和“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School)外,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进行改造,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立在招生、办学质量和财务等方面的标准,来换取政府的办学经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形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据统计,到1996年底,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现了特许学校,总数已达500所左右。特许学校的出现意味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出现了所谓的私有化或私营化的改革措施。这包括采用私立学校的管理手段,引人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综观八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如果从教育发展较长远的时间加以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到私立学校由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复兴的过程。追究原因,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下降、吸毒和暴力等问题突出有关。各国政府开始对私立学校采取鼓励或支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许多国家私立中小学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来,俄罗斯也在私有化运动的带动下,原苏联国有化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改变,出现了大量的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兴办的中小学,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

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患社会,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远距离教育的迅速推广,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视频、静态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将使教育的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获得与今天的课堂一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时的教育,不仅可以与教师(或许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也可与同学(不会再限于“班级”有限的人数范围)进行各种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国主要是将远距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远距离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发生大的变化。如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来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人们把这看作是远距离教育的三大模式这一。在不少国家,人们已将“远距离教学法”(distance一teachingmethod)当作中小学中一种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例如,在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为中小学播放卫星电视课程,许多地方已开始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双向交流式远距离教学。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一项“明星学校计划”(StarSchoolProject)自1988年底起开始实施。根据这一计划,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万美元资助部分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卫星电视教学实验,为最终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远距离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第3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 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 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 ,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 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 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 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 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 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 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 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 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 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 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 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 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 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 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 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 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 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 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 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 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 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 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 reform )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 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 ref 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 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 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 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 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 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 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 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 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 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 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 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 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 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 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 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 ,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 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 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 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 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 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 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 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低限度的 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 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 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 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 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 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 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 分别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 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 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 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 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最低限度课程的 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 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 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 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 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 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 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 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 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 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 要学习大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 ,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 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 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 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 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 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 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 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 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 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 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 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 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4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教师:申苗梅

为使本校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通过对阶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美术新课程标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在农村,美术课历来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学生美术水平高低向来不被学校、学生及家长重视,处于次要的位置。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升上初中前对美术的认知仅仅是画图,对于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比较模糊,色彩和素描基础毫无所知。在美术学习领域上就相当于零。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农村中学本身就地方偏远,接触到美术展览的机会更少,几乎是没有。学校里美术教学设施也基本为零,师生素质普遍没有城市的高。因而,美术地位更是变得可有可无,没有足够重视。种种不利原因对于日后初中阶段各教材的实施必定困难重重,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面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新课程标准,我将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美术课程发展的措施。首先,自己要重视美术,要转变教学理念。抛弃传统中的美术的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学,转为教师围绕学生学。其次,要告诉学生:美术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最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整体水平,通过阶梯式的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工艺从易到难,循序前进。课堂上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美术课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始终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来学习美术。通过美术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努力开拓学生的美术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和设计手段。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它变为众多学生的一门爱好,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激发学生对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为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五、具体措施与要求: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 推行发展性评价,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 在玩中学,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明确重点、难点。

2、建立健全成绩评定登记与激励的制度。更加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3、 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灵活改进示范过程的传授方式,边示范边讲解,活跃课堂气氛。

5、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6、在教学方法实施上,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7、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随堂辅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及想象力。

8、做好每节课的小结,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评讲。

9,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画展,美术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

六、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美术课前课后都要给学生强调美术课的安全事项,管制好小刀等危险物品。

2、上课时,应该强调学生注意课室卫生,画纸不能乱掉,削铅笔时注意地面卫生。

七、课程安排:

1、讲授美术基本知识,学习简单素描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

2、认识绘画,雕塑,设计,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

3、因地制宜开设乡土美术课程及特色美术课程:艺术设计、美术字、书法、国画、素描临摹和写生,色彩静物临摹和写生、速写、卡通漫画、简笔画、泥塑、艺术创作等课程。

八、教学内容和要求

七年级

1.欣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

2.初步了解美术分类的知识。

3.学行、成角透视知识,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作简单的写生练习。

4.了解人体比例、结构知识,进行铅笔人物速写练习。

5.初步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知识,进行花鸟小品临摹。

6.学习基础图案、平面构成知识,并进行练习。

7.利用黏土、石膏等材料进行小型雕塑制作。

八年级

1.欣赏外国优秀美术作品。

2.学习用明暗表现物体的初步知识和方法,作简单的练习。

3.学习色彩知识及铅笔淡彩画法,作静物画或风景画练习。

4.了解几种常见的构图形式,作构图练习。

5.学习色彩构成,作简单的练习。

6.学面设计,作简单的设计练习。

九年级

1.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

2.欣赏现代环境艺术。

3.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初步知识,进行山水画小品临摹。

4.利用各种板材进行单色、套色版画练习。

5.运用已学过的绘画知识和技能,进行插图练习。

6.学习立体造型知识,进行家具、建筑等模型的设计制作。

7.学习着装知识,设计自己喜爱的服装式样。

8.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练习。

九、课程进度具体安排如下:

七年级课程进度

周次内容 课时数

1-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

3-4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2

5-6 色彩的魅力 2

7-8春天的畅想 2

8 期中考试

9-10 凝练的视觉符号 2

11 亲切的使者1

12 喜悦与收获1

13广而告之 1

14—15盛情邀约 2

16 —17独特的装扮 2

19 期中考试

八年级课程进度

周次内容 课时数

1 情感的抒发与理想的表达 1

2弘扬真善美1

3了解纹样 1

4设计纹样 1

5 插花 1

6摆件巧安排 1

7 漂亮的手工装饰1

8期中考试

9--10 装饰画 2

11--12 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2

13-14装点居室2

15-16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2

17-18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2

19 期终考试

九年级课程进度

周次内容 课时数

1--2 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术作品2

3--4 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 2

5--7保护世界遗产3

8期中考试

9 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动漫 1

10-11 动漫形象设计 2

12-13动漫作品设计制作2

14-16 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3

第5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教育部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其意见分三个部分:一是“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三是“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产生这个“意见”的原因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教育部“要求增设书法课”,“意见”高瞻远瞩颇有见地。要开设书法课,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准备好了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在办学理念意识形态上准备好了吗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经了三十多年,从来都是“实质性的教育体系”,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都在“硬性指标”上,学生、家长、社会更是盯着学校的“升学率”。这样恢复书法课为中小学必修课话题上,其实是在阐述书法课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达到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课程上,中学则是在语数外理化等课程的强制接受理念。

从在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十余年来所得的成效看,“素质教育”领域中的“艺术、体育”等层面上,依然是被忽略的。中小学教育阶段,有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等,其实这些在真正的升学及考试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艺术课,也都是笼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体系性的教育模式。这种缺失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偏离。每推开一所学校大门,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办学理念;管理之道,教学之法,无不体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学校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辉煌之道。有无这个“魂”是一回事,这个“魂”是否体现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是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否求真、求善、求美、尽真、尽善、尽美,则是另一回事。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笔者认为办学理念不仅仅在于校长的权威,而在于其专业性。能否体现学校的灵魂和继承,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即此次的“意见”中对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作了阐述,这是不是一个良好的改变现行的办学理念的契机呢?

二、在行政手段参与方面准备好了吗

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就颁布了有关普及中小学书法课的规定,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各地中小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案。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本次的“意见”能否贯彻?能否落实?

运用行政手段,恢复书法课为必修课,将有利于书法教育走向正规化、系统化。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具有两面性。书法课的地位将解决书法教育的实质性的问题。我们在两年前,也经历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书法普及教育的政策,但是实施两年来,我们看到的是根本没有改变的局面。我们不禁对政策的出台抱有怀疑的态度,怀疑执行力到底起多大作用?假设能够用行政手段参与,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局面是书法教育的正规化、常态化。

这里所说的行政是指学校行政管理活动,而非国家行政机构。学校行政管理活动是合理地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对于学校开展书法教育行政参与与干预,包括了三层意思:第一,要有合理的培养目标,如小学低段年级(一至三年级)学生书写能力目标的制定,高段年级(四至六年级)学生的书写能力目标又是如何。这与各种各样的考级要相区分。第二,要有科学的组织措施,如实施方案、考核形式、执行情况等环节,要环环相扣。第三,管理要追求高质量、高效率。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正确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动力和方向,科学的组织措施是实现正确目标的保障机制,高质量、高效率是学校管理之生命力所在。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得如何,效果如何,与学校的行政手段参与密不可分。

三、学校硬软件准备好了吗

书法教育教学不是局限于教学生会写字、写出漂亮的字,而是涉及书法文化。“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展书法教育,从师资方面和活动场所等硬件方面,从课程安排方面和教材选择方面软件,做好保障工作。如何落实?

一方面是软件。在软件设施的添置上,不管是教材的选择还是课程课时安排,都是教务要负责的。教材选择的途径有自编校本教材、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统一编排订购。“意见”指出书法教育课时只是每周一节,可安排在综合活动中,挤挤就出来了。笔者认为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和训练场所的建设如何。

第6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学院制”地方实践课程的产生

“学院制”根植于东城悠久的教育历史,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密集的区域特点,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产生于“十二五”时期东城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的意见》及《东城区“十二五”教育规划》;依托于东城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特色建设工程等十方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举措;立足于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所题写的“三个面向”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向的题词。“学院制”以东城“蓝天工程”为蓝本,通过扩展国内、国际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形成课程门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选修课程时段,建立跨校选修机制等举措。

实施“学院制”的目的在于:第一,集聚、统筹、利用校内外、国内外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开展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普惠计划”和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英才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三,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将固有的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地方课程实施的新途径。“区域统筹、资源集成、课程共享、学生自选”是“学院制”独具的特点。

“学院制”地方实践课程的构建

1.“学院制”地方实践课程的目标

通过机制创新,扩展教育资源,提供丰富的教育服务支持,探索地方课程实施新途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分类课程设置,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成立了东城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按课程领域建立了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东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东城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东城区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如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推进艺术教育“宝塔计划”(塔基为普及项目,塔身为区级艺术教育骨干校和校外艺术社团,塔尖为市级艺术教育特色校和金帆艺术团、校外阳光艺术团),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综合素养。

3.阶梯课程内容,提供多层次教育供给

从纵向看,课程贯通了基础教育各学段,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在盘活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时,着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四个层级的阶梯课程。第一层级课程是供100%学生参与的博览课程;第二层级课程是供60%左右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的学区跨学段选修课程;第三层级课程是面向40%左右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项目课程;第四层级课程是为20%左右的学生搭建的高端教育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从普及到提高再向专业发展;学习方式从讲授式到体验式再向探究式发展,并以培养思维深刻、人格健全、具有深刻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国际化人才为育人目标。

“学院制”地方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内涵发展理念指导下,构建课程整合新模式。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深度开发社会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水平和整体效益,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

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指导下,构建课程共享新模式。坚持以各学校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充分性和多样性为核心思想推动我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机会。

在“系统设计,规范操作”的课程建设理念指导下,构建课程管理新模式。建立专家导师团和特色专业教师导师团,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两条轨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学生学籍管理库,让学生拥有原学校和学院双重学籍,形成“双师、双轨、双籍”的管理模式。

第7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与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与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与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与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与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与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与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与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央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训练,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与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挂钩;德国与瑞士都实行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与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参与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研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势: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与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势。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不仅如此,各国还努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学校的管理,使学校管理主体多元化。

第8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关键词 公共课;女生;生理心理特征;措施

一、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大学的公共体育课普遍开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这个年级的女同学年龄大多在17-19岁左右,处于青春发育的中后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变化明显,心理变化较大,女生普遍胆子较小;从身体发育的角度看她们生理负担量小,皮下脂肪增多,负担增大不喜欢蹦蹦跳跳的活动,一般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相对较差;从心理上讲,这个阶段处于性成熟阶段,对于生理现象有神秘感、注重异性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强、爱美讲究穿着,爱打扮,但审美的标准和情趣还不够完善;同时她们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学习较踏实易管理等特点。

二、具体表现及应对措施

1.胆子小怕出丑

一般来说女生普遍胆子小,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易出现信心不足,由其是在器械练习、跳跃项目和竞速项目的练习中;另一方面对于新鲜事物没有练习过的项目如滚翻、倒立等,还有如果有男同学或是年青的男教师在场地上,她们的动作就会显得十分拘谨、有戒心,不愿意接受帮助或害怕出“洋相”等。

应对措施:

(1)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安全保护措施,消除学生畏惧、胆怯的心理;

(2)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法,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教学规律;

(3)尽量做到男女分开授课,至少分组进行教学,培养发挥教学小助手的作用;

(4)多与学生沟通,了解掌握学生心理,消除戒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5)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增强学生信心,克服胆怯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爱美、好静、自尊心强

大学一、二年级的女学生,出于年龄和生理的原因,这个阶段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爱美,但同时因为生理发育、体形的变化等因素不少的女生会比较喜欢安静,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子,不喜欢蹦蹦跳跳,有惰性---既喜欢健美的形体又不愿意辛苦的锻炼;怕晒黑、爱打扮怕汗水弄脏衣服,好面子性格脆弱,由其是在生理期过程中更加明显。

应对措施:

(1)严格教学纪律,着重服装要求,强制运动装备的要求,消除后顾之忧;

(2)从学习场地入手,优化场地布置,设施器械干净整洁,教学环境优美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

(3)增加如健美操、艺术体操、形体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实现了健美体型、娱乐身心的目的;

(4)建立女生健康档案,鼓励生理期的合理见习,安排见习生见习内容,讲解生理现象与运动的关系,消除神秘感,克服懒散、逃避心理;

(5)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教师以身做表率,在学习动作技术、锻炼提高能力的同时,实现心灵和个性的熏陶,充分利用学生纪律性强和易管理的特征,适当开展户外、旅游、登山等活动;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

非常普遍的是很多的女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的认识不足,不重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消极的方式对待体育课,怕脏、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薄弱,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勇往直前的态度。

应对措施:

(1)强调课堂纪律,端正学习的态度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培养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建立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概念;

(2)正确运用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动作概念,合理选择、安排教材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开展体育活动;

(3)在进行耐力、强度练习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避免一味强调意志品质而产生厌学情绪,鼓励团队协助、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善于使用表扬和鼓励激发学习热情;

(4)注重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创造共同参与,和谐快乐的练习环境,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生活。

三、结论与建议

(1)大学女生对于公体课的态度和认识决定她们上课时的表现,教师要在教材选择、教法运用和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在教学环境和教学场地、器械上结合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练习环境;

(2)大学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其会有胆怯、爱美、好强的个性因素,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强保护帮助的力度,加强沟通消除戒心,多一些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动机不存、缺乏热情是大多数女生的“通病”,怕吃苦、臭“讲究”还有很强的“传染”性,强调课堂纪律,注重服装要求,形式多样的培养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通过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来激发女学生的学习热情;

(4)增设专项的选修课,培养兴趣爱好,针对性开展各项目的专项选修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加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深受女同学喜欢的授课内容,在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加入音乐元素,集体舞蹈和团体操等;

(5)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外形和优美流畅的动作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吸引她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提升练习的效果,组织分组、分队练习,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和教学骨干的作用,适当运用评比、竞赛等手段激发学习热情;

(6)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和手段,降低难度项目的考核标准,增加平时成绩的占比,改变机械的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加考核次数,变换不同项目的分值和占比,发挥学生强项优势,驱动强项带动弱项,变弱项不弱总评提升,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占明.健美操对普通高校女生个性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

第9篇:二年级美术教学措施范文

一、充分认清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的重要性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得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教育均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市农村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豫西山区县财力紧张、条件艰苦及特殊的地理条件等因素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困难,现有教师思想不稳定,使用代课教师和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仍然存在,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学校英语、信息技术以及体音美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教师区域分布不合理。部分城镇、经济条件较好地区教师超编与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并存,教师流动不够规范,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把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好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二、认真贯彻落实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的长效机制

各级编制部门要根据农村学校普遍规模小、班级多、班额小的实际,以教学班、在校生数量以及课程设置为依据,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以此作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的依据。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制部门要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空缺情况,引入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及时做好教师补充工作,及时办理农村新教师入编、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相关手续。

(二)充分合理地利用和配置教师资源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配置教师资源,不断深化岗位管理,坚持因事设岗、按岗定责,坚决杜绝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并确保按规定保质保量开齐开足课程。对现阶段存在的农村中小学英语、计算机、体育、音乐、美术等小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问题,可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走教”的办法解决,即小学科教师人事关系保留在某一学校(如乡中心校),实际负责周边两所或更多学校小学科教学。针对跨校任教的“走教”教学形式,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走教”教师工作量标准,并给予“走教”教师适当的交通补贴或为“走教”教师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

(三)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和师德师风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教师业务培训。并制定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培训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要将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从农村学校选拔一定数量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一般不少于教职工总量的5%),约按8:2的比例分别派驻到位于县城和市区的优质学校跟岗培训,有计划地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农村学校要成立组织机构,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计划和目标,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农村学校校本研修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校本研修成果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列本县区前5名的,县级财政根据其农村教师数量,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向农村学校拨付校本研修经费。

鼓励农村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农村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并取得对口高学历,县级财政要按照学费的50%给予补助,或根据规定的学制按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

(四)稳定和鼓励农村教师长期在农村任教

各县(市、区)要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偏远艰苦程度,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水平,分别确定各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标准。

在结构比例限额内,农村中小学教师连续从教30年以上、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符合晋升条件的,可直接认定中级(含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优评先活动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优评先标准。原则上要保证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农村教师所占比例高于平均比例5—10个百分点。

各县(市、区)每年要拨付专款,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1次健康体检。

(五)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

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的,享受农村教师的各项优惠补贴待遇。

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户口可保留在原城镇。城镇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期间,各县(市、区)要根据农村学校地理位置、艰苦程度等实际情况,按每月100—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受农村学校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且可按照原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进行岗位等级认定及聘用。

(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各有关部门招录教师时,可采取定向招录的办法,确定一定比例定向招录自愿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对愿意在农村学校长期任教的,在签订服务合同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定向招录。

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可适当高定。其中,对在县直学校任教的高定一级,在乡镇学校任教的高定两级。

三、加强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要强化职责、加强领导,抓紧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